2023音乐核心论文【五篇】(全文)

发布时间:2023-08-04 15:35:11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是我国学生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性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核心思想。核心素养是中国每一位学生应当具备的、支撑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我国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音乐核心论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音乐核心论文【五篇】

音乐核心论文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Chinese Music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委

主办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1-1379/J

国内刊号:2-263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音乐核心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
青少年宫;
音乐教育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是我国学生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性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核心思想。核心素养是中国每一位学生应当具备的、支撑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我国的核心素养教育及实施现状

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通过“提出”“研制”“整合”“渗透”“深化发展”五个阶段渗透教育过程[1]。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关系紧密,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过程应当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或存在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准确,如西北示范下雪教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李泽林教授曾指出许多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准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被泛化的危险”[2]。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刚进入从理论向实践转化阶段,实践成果略显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甚统一,教育政策要相对滞后。

二、青少宫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优越性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是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三个途径[3],有学者认为,在此项三途径中,难点和焦点在于形成核心素养评价体系[4]。当下教学评价的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核心领域,然而,究其本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社会矛盾在教育中体现,包括人才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改革进程。青少年宫教育形式能很好地规避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阻碍。青少年宫的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这正契合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同时,青少年宫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补充形式的性质,决定了青少宫教学评价理念不同于学校教育,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从这一点出发,在青少年宫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将更有利于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经验的累积及其对教育的全面渗透。

三、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实践活动强调以实践和探索为主地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相契合。将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2.跨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原则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分科课程有其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分科使得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破坏遭到,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及排他性和独立性也非常突出的。这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知识很难还原到问题情境中。因此,传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是推动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变革的有效手段。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是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打破填鸭式讲授教学模式,开展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将教学过程开放、作业开放、评价过程开放,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家长等多方面的联系,能够更好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作用,让核心素养积淀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共生。

四、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文化基础了解中国以及世界音乐历史文化,能够自觉尊重和维护音乐财富,在各种音乐实践中积累音乐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和表达欲望;
通过音乐表现和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帮助孩子在感性的音乐活动中坚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理性思维形态,在构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勇敢的探索精神。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音乐,乐于学习音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调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和手段辅助音乐学习;
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觉、自信、自制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3.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文化的多样性过程中建立民族音乐自豪感和中华音乐文化自信,形成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五、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课程设置

1.年龄结构5~10岁儿童。原因:依据植物神经学观点,生命早期,许多神经元决定了皮层上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具体部位,10岁以前所有关于运动的经历决定了皮层上究竟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对于音乐动作技能的学习来说,10岁以后才进行已经比较迟了;
心理学家认为,音乐动作技能开始血是时间最佳时间在5岁左右;
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似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5];
柯达伊认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最好在6岁之前,最迟不能迟于9岁。此外将年龄设置为5~10岁也是青少宫教学的一般性质与特殊性决定。本纲领为青少年宫音乐课课程设计的总体指导纲领,旨在为青少宫各音乐门类学科教学大纲设置提供指导方案,是青少宫各音乐学科在制定教学内容时的指导依据。以声乐1课程为例,在实现“人文积淀”核心素养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以“选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材料4~6首”,则可以确定教学材料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其他基本要点相结合,如:教学材料《悯农》,在实际教学中需关注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如上所述,同一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多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目标的共同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虑核心素养各基本要点的实现路径,缜密设计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过程。综上所述,自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以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但是实践成果仍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统一,教育政策相对滞后。在核心素养推广的众多难点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问题是其中之一。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更有力于做试点项目,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本文通过核定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确立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研究核心素养在青少宫音乐教学中各教学课程设置纲领,为青少宫推广核心素养教学打下基础,为核心素养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实现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田秋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李泽林.防止核心素养被泛化的危险——兼论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倾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5):158-163.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34-37.

[4]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总第366期.

音乐核心论文范文第3篇

    一、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教育领域同年颁布的《新课标》,继承了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纪初提出的将音乐教育纳入美育教育的学科定位。《新课标》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并从四个方面对音乐课程的价值进行了阐述,即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1]1-2。其中,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被置于核心地位,强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1]1经过近10年的实践,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这些学者高举“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论大旗与“审美音乐教育核心论”的扞卫者展开激烈争辩。学术领域内的此番“唇枪舌剑”不仅是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百家争鸣的进步结果,同时将极大地促进未来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众多的质疑中,管建华教授从哲学角度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时代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基础是建立在自笛卡尔以来的普遍主义哲学之上的。”[2]普遍主义哲学从认识论出发,试图通过理性思维活动总结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能够超越历史与文化的经验,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问题。这种抽象的认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它更适合于指导自然科学活动。“审美”作为一个能动性的概念,它的意义正是建立在普遍主义哲学之认识论基础上的。“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性活动才能使客观存在的美有意义、有价值。而在普遍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观照下,人们必定要努力求得一条具有普遍意义且能够超越时空跨越文化的音乐审美智慧结晶。在“西方音乐中心论”盛行的时代,这种音乐审美的智慧结晶基本可以等同于以节奏、旋律、和声、曲式、体裁、织体、配器等要素作为评价音乐美与不美的原则。音乐审美的价值则偏重于通过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发掘乐音在时空中不同的结合方式所能激起的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变化,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笔者认为,音乐的审美经验不应该被视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则,而是个别文化的产物。“审美”这个动态术语本质上具有单一性,而非普适性。

    如果说,在全世界普遍崇信“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时代,中国人意识中已经形成的音乐审美经验还能奏效的话,那么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必须重新审视中国人经过多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审美判断经验。当西方音乐的审美经验与非西方音乐文化碰撞时,必定会导致对非欧音乐的误解。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

    “尊重与理解多元文化”这一话题被提出时,也许只是它的首倡者发乎内心的一种美好理想,犹如在理性之光普照下,贝多芬在《欢乐颂》中畅想的“世界大同”。而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作为世界文明的共存方式,它的意义日益凸显,不仅是不同文化主体间交往沟通的必要“装备”,而且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之道。任何一个民族,不管庞大还是弱小,不论富强或是贫弱,都不能无视经济一体化、政治与文化多元化的既定事实。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不能也无法回避多元文化视域。“西方音乐中心论”已经一去不返,音乐教育以普及“西方音乐理论”为首要任务,并用“西方音乐理论”作为美与不美的试金石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笔者认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应该力图为受教育者开启多元文化的“视觉”、培养多元文化的“听觉”。在普遍主义哲学观照下的认识论已经走向衰落,那么与之相应的“音乐审美”认识论也将失灵,它永远无法成为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密钥。

    可以推断,假如“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一个漏斗,那么斗中最终留下的仅仅是西方在基督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西方音乐”的“艺术音乐”,而阿拉伯世界的木卡姆、黑人非洲的鼓乐、东南亚的甘美兰音乐、美洲大陆的土着音乐文化等,将随着历史的沙漏流向无底的深渊。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首先,必须强调的是,“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理念的一种,时至今日仍然不失其存在价值,但它只是音乐教育的众多价值中的一种,而不应成为主导或核心。就《新课标》而论,在音乐课程的四方面价值(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中,审美价值不应凌驾于其它价值之上,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以及音乐作为理解多元文化的一个视域的功能不容弱化。

    三、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普及“外国民族音乐”的现实意义

    音乐与美术、文学、风俗、礼仪一样,作为文化的承载方式之一,是理解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切入点。

    在多元文化成为全球语境的时代主题下,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规定,增设“外国民族音乐”课为专业必修课。除了上文已经分析的哲学基础和时代背景之外,普及这一门课程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首先,整个社会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功能价值判断与高师课程设置息息相关,高师培养的人才,日后作为基础教育的从教者,他们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所持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念将直接影响祖国的下一代。增设“外国民族音乐”课,首要意义在于为未来的音乐教育者打开了一个审视(而非“审美”)音乐文化的维度。比如,民族音乐学的新视域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西方音乐史研究中惯用的以“作品”为单位的研究方法无法涵盖所有的音乐现象,如民间仪式音乐、以印度的拉格以及阿拉伯音乐体系中的玛卡姆为代表的在特定模式基础上的即兴性音乐等。

音乐核心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鉴赏;
音乐素养;
课堂教学

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关系到学生音乐学习的意识、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生音乐学习的水平。本文首选分析了培养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了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希望能对初中音乐学科的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加强中学生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必要条件。S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高,音乐已经融人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音乐素养也逐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诸多竞赛和诸多评比都被纳入其中,加强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平衡中学生学习的不良情绪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利用人声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音乐演奏中往往有激昂、悲伤、舒缓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盛行的心理情绪治疗方法中,音乐疗法十分火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将音乐融人医学和心理研究进行治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修养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通过激昂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所以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完成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上去教学目标非常的多,但是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且在设计中要有所侧重。初中音乐课堂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适可而止。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讲究轻重缓急,并且做到明确清晰。针对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强化目标设计,围绕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在初中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不重视音乐课程的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然后依据笔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实,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音乐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参与生活实践,把理论的音乐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学生只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是很难提高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音乐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音乐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四)巧用微课程教学

探究微课程在提升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作用和策略,首先就要清楚微课程的制作方式,一般来说,常用的微课程制作方式有:利用微课笔或者电子白板制作的微课视频、利用手机相机录制的微课程视频、利用PowerPoint办公软件制作的PPT课件微课程;
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课程等。PPT课件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也是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较为简单,在微课教学中通过PPT课件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利用PPT课件的时候,可以是单一的PPT课件,进行点击操作,也可以通过转变保存方式,把PPT转化为视频,供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渠道学习。初中音乐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很多的知识点和内容不易于用文字和图片来说明,而是需要多元化的图像和影像在完成,所以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取“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屏幕显示信息动态地录制下来,形成视频微课程。

结语:

音乐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案,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音乐核心论文范文第5篇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并不合理,没有体现出音乐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换言之就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核心课程体系。鉴于此,本文从当下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不足谈起,就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高师音乐教育;
核心课程体系;
构建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之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课题编号:JXJG--13--23--1)

一、当代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

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已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是却始终有一个瓶颈难以突破。即如何体现出师范性和教育性特点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或钢琴、或声乐,都有着一技之长,但是教学实践能力却十分薄弱,自身并没有音乐教育的理念。常见的一个表现是,很多学生都是以钢琴、声乐等音乐技能来描述自己的专业领域,很少有学生会提到自己是音乐教育专业。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正是由于高校方面在理念上的偏差。受到历史等多种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师范类院校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对专业音乐院校进行了照搬照抄,使得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学生应该具备的是音乐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却被单纯、普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所取代。比如最为重要的音乐教学法课程,开设时间短,质量要求低,甚至是可有可无,使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所以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早已是迫在眉睫。因为任何一门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必须要借助于课程设置才能够得到体现和实施,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人才,就必须有相应的核心课程作为基础。特别是本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迅速在全国各地高校蓬勃开展起来,基础音乐教育也迎来了史上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于高师音乐教育来说,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二、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

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也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且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规模,所以任何一项变革都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就会欲速而不达。鉴于此,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完善。具体来说,可以在现有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加入音乐教育学理念、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和音乐教学法三门大课,下文中,笔者将对这三门课程的形式、内容、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音乐教育学理论

该课程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主要由一些和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相关的课程组成,具有理论性强、知识面宽的特点。为了方便获得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可以采用历史和体系两方面来概括。比如中外音乐教育史等就属于历史方面,而音乐教育学原理、音乐教育哲学等就属于体系方面。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该门课程旨在通过对音乐教育理论、方针政策、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要求上,要求通过扎实而系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音乐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中外音乐教育史的发展规律、主要的理念和规律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认知和理解。在教学内容上,包含音乐教育学理论、中外音乐教育史、各国、各时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以及和相关学科的融合等等。

(二)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该门课程是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而产生的教学与课程理论。与一般课程不同的是,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包含音乐教学理论的构建、教学活动的设计、音乐教材的编创等多个方面,要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这种实践性特征。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要紧紧围绕着国家教育部门所指定的课程标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和明晰基础音乐教育的理念、价值、目标等多个方面的理论,使学生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各方面情况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教学要求上,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对基础音乐教学的目标、模式、方法、组织、评价等,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主动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对音乐和艺术课程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必要的时候要深入到基础音乐教育的一线课堂,进行现场学习。

(三)音乐教学法

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际的音乐教学能力。作为基础音乐教育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体系,如果学生能够对此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那么就会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通过对国内外各个时期优秀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能够熟练的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创编出一些新的教学案例,获得从事基础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要求上,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观摩和操作,掌握住各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教学设计等方式予以实现。在教学内容上,包含教学案例的学习、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教学法的学习、新课程改革教学实例的学习等。

三、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保障

前文中提到,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系统化的工程,所以需要一套科学而有效的保障机制,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整个教学有着决定性影响。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需要多方面完善和加强师资建设。在学校内部,要求通过专题讲座、培训等方式,让教师认识到当下教学的不足,并提供多种方式和渠道,鼓励教师主动学习。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是科班出身,虽然有着较高的学历,但是他们与面前的学生们一样,所走过的是同一条求学之路。所以在理念和行为上同样存在欠缺,急需得到有针对性的弥补和提升。在学校外部,要加强与中小学的交流和对话,可以建立起一种互访制度,定期邀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到大学教学进行讲学,让高校师生了解到基础音乐教育最新情况和需求。同时也应该主动邀请一些基础音乐教育专家来到学校,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指导。通过教学理念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能够使整个教学得到最根本的保障,一方面也能够给学生做出榜样,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完善学科建设

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学科优势,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这一点在一些高校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如中国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都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建设活动,如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与兄弟院校展开及合作等等,有力推动了本专业的发展。

(三)完善实践基地建设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独立教学能力的师资人才。所以教学实践无疑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多数学校都在实践环节上存有很大的欠缺,或者实践时间短,或者干脆没有实践,使得整个教学始终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对此,要求高校方要充分利用好各项资源,如本校的附属中小学、地方中小学等,与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充分的锻炼。在实习的同时,应该做好相应的保障和评价工作,使每一项实习都落实到实处,都发挥出应用的效果,尽可能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接轨,为学生今后真正的走上讲台打好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越是在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下,越应该有勇气和魄力对整个教学再次进行审视和思考,而通过这种审视和思考会发现,因为缺少一个核心课程体系,使得教学的师范性、教育性特点没有被彰显,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也正是基于这一态度和目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该体系的构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符合实际需要的音乐师资人才,使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因此而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

作者:张艳 杨迎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秦广明.音乐教学应紧紧抓住每一个有效环节———高师音乐有效教学的反思[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