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支护施工总结【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06 13:20:34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目前的建筑施工,其中的深基坑支护因其专业性较强,一般都分包给了岩土专业施工公司,比较大的公司一般是当地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另外还有一些规模和实力较强的专业公司,当前市场上,个人岩土公司也有一些。从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坡支护施工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边坡支护施工总结【五篇】

边坡支护施工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
施工技术;
管理

1 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现状

目前的建筑施工, 其中的深基坑支护因其专业性较强, 一般都分包给了岩土专业施工公司, 比较大的公司一般是当地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 另外还有一些规模和实力较强的专业公司, 当前市场上,个人岩土公司也有一些。

从设计和施工资质上看: 比较大的岩土专业施工公司既有施工资质又有设计资质; 而一些小的岩土专业施工公司只有施工资质, 而没有设计资质,这种情况在当前的岩土工程施工中为数较多。最近两年, 一些业主为了提前开工等多种因素, 在招标时改变常规, 对地下岩土工程部分在结构主体招标前先进行招标, 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许多大的建筑总承包单位为了抢占市场, 纷纷参与了投标, 一些大的建筑总承包单位进入了岩土工程施工。然而, 不论是业主还是监理单位, 他们都忽视了建筑总承包单位一般都没有岩土工程设计资质的问题, 这给将来的施工造成了很多隐患。

从承包模式看: 基坑支护施工一般都实行分包, 有些是业主直接将基坑工程分包给了专业公司, 然后纳入总承包单位管理; 而另一种模式是业主将基坑任务交给了总承包单位, 而由总承包单位进行分包。前一种模式因业主将任务直接分包, 故

在总包单位管理时易出现管理难的问题, 而后一种模式容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

从深基坑工程特点看: 深基坑开挖深度大, 很多深基坑紧邻其它建筑物(或构筑物) , 施工难度较大, 除了合理设计外, 必须加强施工管理, 确保严格按设计和相关规范施工, 必须对基坑边坡和周围建筑物(或构筑物) 加强监测, 实现信息化施工。

2 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2.1 基坑边坡坍塌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基坑施工阶段和基坑支护施工刚结束不久。在北京朝阳区洼里某一工地, 基坑支护刚完工不到两天, 边坡从上至下整体坍塌,长度达50 余米。纠其原因, 支护施工单位没有经过合理的设计, 也没有严格按设计施工。从坍塌的坡面看, 尽管是土钉支护, 但是没有按土钉支护规范进行。大多数土钉没有注浆, 只是打了一些孔把钢筋去; 有些土钉虽然注了浆, 但是孔内浆体没有注满; 有些土钉孔位置根本没有打孔, 只是将土钉杆体直接击入土体。

2.2 边坡水平位移较大

一些基坑边坡水平位移较大, 达到4cm 以上,并且经监测, 水平位移还在继续加大。面对此种情况, 结构主体施工单位停止了地下主体施工, 业主不得不立即召集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单位和专家对基坑重新进行稳定性分析, 并就出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措施。

2.3 附近建筑物变形

在城市建设中, 很多基坑紧邻建筑物, 处理稍有不当, 附近建筑物就极易变形。一般来说, 建筑物变形都是其地基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出现较大变形后, 不仅危及楼上的居民或工作人员的安全, 而且也对在施的工程造成威胁, 使得工程难以继续进行下去。

2.4 边坡堆载不明确

基坑支护完成后, 如果不需要地基处理, 则很快就转入了结构主体施工。因可利用场地有限, 同时为了施工方便, 很多钢筋都放在了离基坑上口线不到1m 的位置, 并且堆载量较大; 在进行结构混凝土浇筑时, 混凝土罐车离基坑上口线也较近; 在进行塔吊安装时, 大吨位吊车非常靠近边坡坡顶。结果, 基坑边坡因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发生了较大的变形, 有的甚至坍塌。之所以出现如上现象, 主要是因为施工人员不明确基坑坡顶的极限承载力,不明确基坑坡顶容许堆载量与距离的关系。

2.5 临建对基坑边坡的影响没有考虑

基坑支护单位在进行基坑支护设计时, 除了特别强调说明外, 坡顶荷载一般考虑较小, 通常为20kPa , 但是等到总承包单位进场时, 由于现场临建需要较多, 同时受场地条件限制, 临建不得不靠近边坡设置, 并且一般都设置2~4 层。对于深基坑边坡支护, 临建荷载是一个不小的数值, 并且其存在时间较长。因很多临建都是在基坑支护施工一段时间后才搭建的, 故施工各方都忽略了临建荷载对基坑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很多基坑因临建荷载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边坡变形。北京市东城区某一在施工地, 基坑深度达16m 之多, 在基坑支护施工前期, 经基坑变形监测, 水平位移仅几个毫米, 但三层临建办公楼搭建后, 靠近临建的边坡坡顶发生了218cm的水平位移, 根据最近观测, 水平位移仍在继续增大。

3 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的几点建议

针对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出现的一些情况, 为了后续的结构主体施工能够顺利、安全、有序地进行, 特对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1 明确基坑支护设计单位

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 而深基坑坍塌的事故也频频发生, 为防止深基坑工程事故, 地方主管部门出台了许多有关深基坑的强制性文件。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深基坑工程事故的严重性和做好深基坑工程的重要性。在包括深基坑支护在内的岩土工程专业施工单位, 同时一般也是设计单位。只有明确了深基坑支护设计单位, 提交了深基坑支护设计单位资质, 这在将来的施工中如出现问题时才能容易找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可追溯性强。

3.2 投标和施工时提交基坑支护设计

深基坑支护施工的依据是深基坑支护设计, 故加强深基坑工程设计的审核和监督非常必要。无论在基坑支护投标时还是在基坑支护施工之前, 都应单独提交基坑支护设计, 设计封面和设计图上均应有设计人、审核人和审批人签字。这样, 在基坑支护施工中如出现问题需做设计变更时, 才能够很快找到设计人, 也便于快速解决问题, 同时也便于追究责任。

3.3 基坑支护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基坑支护不仅负责基坑支护施工阶段的安全与稳定, 同时应考虑到将来的结构施工能顺利、有序地进行。基坑支护设计应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3.3.1 基坑坡顶堆载的说明

对于坡顶堆载, 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结构施工阶段现场堆载要求, 在进行基坑支护设计荷载选择时进行全面考虑。在设计说明中, 应明确边坡堆载量与坡顶距离的关系。这样在将来的结构施工时非常明确基坑边坡堆载要求, 有效避免了基坑坡顶过量堆载而导致的基坑边坡变形或破坏。

3.3.2 临建的布置

在进行基坑设计时, 应结合现场情况, 主动了解或最大可能地考虑总承包单位临建的布置位置,以便在设计时考虑坡顶荷载。

3.3.3 塔吊的布置与吊装

塔吊的位置选择应根据总承包单位的要求, 但是在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时必须考虑, 如果布置在槽内, 则需进行塔吊位置处的土方挖除; 如果塔吊布置在基坑边坡处并与基坑边坡下口线重合, 则需考虑塔吊处的土方开挖和边坡支护。在进行塔吊安装时, 基坑支护应给出大吨位吊车离开边坡上口线的最小距离。

3.4 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与下发

在基坑支护施工时, 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考虑到上报、审阅与返回周期, 专项施工方案应在施工前几天编制, 并及时上报监理。监理应抓紧批复, 在批复后及时返回施工单位, 以便施工单位能够及时准确下发到各相关部门和人员。施工单位在接到正式批复的施工方案前不得进行施工。在当前的基坑支护施工中, 施工方案未批复前就开始施工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作为深基坑支护规范化施工是应当避免的。

3.5 施工前开总动员会

施工前的施工动员会是很有必要的。参加人员应包括业主现场代表、施工监理、总承包单位主要管理人员、深基坑支护所有施工人员和深基坑支护设计人。会上应介绍各方主要施工负责人员, 明确各方的责任, 强调安全文明施工和施工质量, 让所有施工人员特别是深基坑一线施工人员都有一个明确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设计人应留下联系方式, 以便在工程出现问题时及时沟通。深基坑支护单位技术负责人和安全员应向所有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通过总动员会, 不仅每个人员都更明确自己的职责, 而且更方便在将来施工中的快速沟通。

3.6 施工过程控制

深基坑支护施工中, 应加强过程控制。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基坑支护设计、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和相关规范等进行施工。施工中如出现异常情况, 应由现场技术负责人根据情况的性质和大小,向基坑支护设计人汇报, 设计人应及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变更, 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3.7 地下水的控制

“十坡九塌因为水”, 这应该作为所有深基坑支护人员的警言名句, 我们必须加强对地下水的控制。

对于边坡内土体积水, 宜疏不宜堵, 除了采用降水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外, 而且还应在基坑边坡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泄水孔。施工时必须保证泄水孔的质量, 保证基坑边坡土体内积水快速从泄水孔排出。否则, 坡内土体则会因积水饱和而导致基坑变形乃至破坏。

在基坑开挖之前, 应加快地下水的抽降, 以保证基坑开挖的正常进行和基础底板的正常施工。当能保证基础底板正常施工后, 应严格限制地下水的继续抽降, 其一, 地下水对附近建筑物(或构筑物) 影响较明显, 过度的降水会使其发生沉降、变形乃至破坏; 其二, 在我国的很多城市中, 因城市建设不断抽取地下水, 形成了较大的降水漏斗, 现在, 我国的地下水资源比较贫缺, 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供水紧张情况更为严峻。据最近报道, 我国正面临50 年以来的最严重枯水期, 故珍惜地下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4 结语

对于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必须加强管理, 要做好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 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4.1 设计应全面考虑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依据和条件, 这是做好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前提条件。

4.2 深基坑支护应重视设计, 加强对设计的全面管理; 投标时应单独提供基坑支护设计。

4.3 基坑支护施工是工程得以安全、顺利进行的保证, 应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边坡支护施工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锚钉墙;
支护结构;
深基坑

锚钉墙是在土层中斜向成孔,埋入锚杆后灌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依赖锚固体与土堤之间摩擦力、拉杆与锚固体的握裹力以及拉杆强度共同作用来承受作用于支护结构上的荷载。在支护结构中锚杆支护的优点:①进行锚杆施工作业空间不大,适用于各种地形和场地;
②进行锚杆代替内支撑可降低造价,改善施工条件;
③锚杆的设计拉力可通过抗拔实验确定,因此可保证足够的安全度;
④可对锚杆施加预应力控制支护结构的侧向位移。

1.锚钉墙施工

1.1施工顺序

场地平整挖土做坡顶防渗层清坡成孔放锚杆压力注浆绑扎坡面钢筋焊锚杆头喷坡面砼。

1.2分层分段施工

由于锚钉墙是先开挖后支护,所以要保持边坡在施工中的稳定性,必须控制边坡上方开挖的层高与开挖长度,这就是锚钉墙的分层分段施工。边坡开挖的分层高度一般是以氏锚体竖向间距决定。影响分段开挖长度的因素为土质条件、坡度、坡顶部位超载大小及基坑深度等。对松软的杂填土和软弱土层,滞水层地段分段应小一些。施工期间坡顶超载较大,边坡陡立度较大时,分段也应小一些,对深度较大的基坑,其下部开挖支护时,分段应小一些。

分段开挖的长度与土方工程工期要求相适应。工期紧的工程要采用多段跳槽开挖以扩大施工面,加快施工进度。因此,锚钉墙支护能力一方面要满足保证边坡稳定性的需要,即边坡开挖后应在12小时内完成支护作业,另一方面也要适应多段跳槽开挖,加快施工进度的要求。

锚杆成孔、锚杆制作、压力灌浆与护坡桩施工方法大体相同。只是锚钉墙的锚孔深度一般不大,大部分可用洛阳铲成孔,只有当土中含有障碍物时才用机械成孔。洛阳铲轻便易掌握,2人1组,速度可达3~5孔/h。

边坡钢筋绑扎和喷射砼与地下工程喷锚支护施工工艺相似。但注意:

①坡面钢筋绑扎要控制好上下层与左右段接槎部位的质量,要按有关规范施工;

②必须保证锚筋、钢筋网和井字型锚头三者的连接质量。锚筋穿入井字型锚头处四周应满焊,同时应确保钢筋网纵横各有2根钢筋与锚头点连接。

2.锚钉墙的位移监测和信息反馈

工程中对边坡支护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位移监测,目的是及时掌握锚钉墙位移速度的变化和位移累积总量,以便采取措施对其稳定性进行控制。监测方法与护坡桩的位移监测相同。

3.锚钉墙的支护特点

3.1安全可靠

锚钉墙通过锚体与土体之间摩擦力,将边坡内部水平推力传到锚体上,使土与锚体共同工作,即增强了土的主动受力能力,又增强了土体破坏的延性。改变了边坡破坏时突然塌方的性质。虽然很多工程证明,锚钉墙的位移积累量不大于20mm,但由于土体延性的增加,锚钉墙即使发生破坏,也是渐进性的,相应加固方法简单,时间充裕。

3.2适应性强

锚钉墙适应于基坑较深、场地狭小、边坡近处有建筑物和地下构筑物需要保护的情况。同时如果把塔吊、运输车辆作为设计荷载计入,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也适应坑顶有道路和垂直运输设备的情况。

从边坡地质条件看,锚钉墙适应于粘质、砂质土、局部杂填土的情况。对局部有淤泥层、滞水层的地段可采用超前锚杆,于开挖前予以支护。

锚钉墙比土方开挖稍后一步施工的特点,有利于暴露土体结构的复杂性,提高了采取技术措施的透明度,这也可视为他的优点。

3.3缩短基坑施工工期

目前的桩类支护结构都是在土方开挖前期施工,占用施工工期。锚钉墙与土方开挖同步施工,能与土方开挖同步施工,能与开挖形成流水施工。

3.4经济效益好

材料用量方面,本工艺每平方米边坡支护方面积大大低于支护桩的材料用量。比人工挖孔灌注桩使用的大型机械少。人工配备与人工挖孔护坡桩大体相当。所以总成本费用低于护坡桩。

3.5施工简单,易于推广

锚钉墙的成孔大剖分用洛阳铲易于掌握。孔内压力灌浆,面板喷射砼,已是护坡桩和地下工程喷锚支护的成熟工艺,易于掌握,普及性强。

4.注意事项

4.1采用措施提高锚钉墙的支护能力

根据加载与竖向位移关系,水平变形速率所反映的插筋与土体的相互作用性状,得出如下结论:

①插筋补强边坡在大提高了素土边坡的承载能力。

②插筋锚体对土体的约束作用,受力分担作用用骨架作用,增强了土体变形的延性。

③在边坡破坏阶段,近于直立的插筋补强边坡是以渐进性开裂发展,以致局部坡脚坍裂破坏,但仍保持边坡的整体性。基于上述结论,插筋补强护坡深度在坡脚75度~90度内可达到10米,采取一定措施可超过上述深度。

④当基坑深度较大,或护坡桩有较大荷载时,用型钢将坡面锚体纵横连接起来,形成多支点联系梁体系,可起到扩散和调整锚体受力的作用。但当支护面积较大时,因钢材耗量大而不经济。

4.2坚持分层分段开挖与支护的原则

分层分段开挖并支护有利于边坡能量的释放。前期开挖层段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锚体传到土层较深部位,有一部分受已施工面板的影响留在坡面浅层部位。当下一层段开挖后,就被后期开挖段吸收并释放。因此,锚钉墙分层分段开挖并支护的施工方法也是一个能量释放的过程,最后总的开挖能量留在坡内的较少,这对整个坡面的稳定是有利的。

4.3信息反馈是锚钉墙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边坡支护施工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高速公路边坡的动态设计原理与实例

1动态设计原理与方法

对于边坡工程来说,设计往往具有超前性,而施工则直接体现了现实性。这样,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矛盾,为解决矛盾就需要把施工中不断获得的新信息经处理后传递给设计,以此不断修改完善设计,直至最终解决矛盾。

对于重大的深挖方路堑边坡工程,在勘察和设计阶段对其认识是有限的。而随着施工开挖的逐步进行,真实的工程地质条件逐步摆在面前。在施工完成后,对勘察、设计、施工及监测获得的经验数据进行总结归纳,则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提高施工前的认识水平。因此,在深挖方路堑边坡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应将勘察、设计、施工及施工监测、施工后分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动态设计施工。针对近年来公路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公路工程特点,对于公路深挖路堑边坡工程,提出如下系统的动态设计方法(图1):

(1)进行详细的施工前地质调查和勘察,力求正确把握边坡工程地质条件。重视岩体结构特性的研究,在勘察中要查明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分析控制边坡稳定的主要结构面;

(2)运用工程地质类比分析、地质力学综合分析等方法对边坡的稳定性做出定性的判断,尤其是要判明边坡的整体稳定性问题;

(3)运用数值计算分析、极限平衡分析等对边坡的稳定性做出定量的判断;

(4)根据稳定性分析评判的结果,进行开挖和防护工程设计;

(5)针对边坡地质结构、薄弱环节和防护措施特点,进行施工期间施工监测设计,确定重点监测部位、监测方法、手段等;

(6)开展边坡工程开挖和防护工程施工,进行施工监测,获取开挖揭示的工程地质信息、变形信息、施工技术信息、防护结构应力信息等,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及时整理分析,据此以修改设计;

(7)施工完毕后,对监测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对施工后的稳定性作进一步的判定,对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不足,总结经验,为其他工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www.133229.cOm

2赣大高速公路某段高边坡地质概况

地面植被较茂密,表层有厚度约3m的坡残积粘性土,基岩主要为古生代变质岩—石英云母片岩。岩体受构造影响强烈,构造节理发育,有的节理面可见擦痕和硅化面,岩块上可见强烈的小褶皱和节理切割错断迹象,岩体风化带和风化节理很发育,全风化带厚5一lom左右,下部为中等风化带。边坡岩体被结构面切割成碎石状和块状。岩体主要节理有5组,节理产状:120“乙45“一600;330“乙650;195“乙35“一580;2400乙650;1700乙630。片理产状:800一95“乙290}450。线路走向1120,边坡倾向2020。由边坡与岩体结构面的关系可知,不利于边坡稳定的结构面主要有三组,即:2400乙650;1700l630;1950l350}580。路堑挖方深度内无地下水,但降雨时,由于岩体节理发育,开挖裸露后,成为雨水人渗的路径,降雨期会出现临时性裂隙含水现象,因而影响边坡岩体的稳定。

3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设计

(1)该路堑高边坡地段的最初施工设计方案为15m高挡墙,上接1一3级(15一20m)的高护墙,护墙坡率为1:0.5,1:0.75和1:1。

(2)经现场设计复查,为减少大量的高边坡护墙施工的难度和护墙浆砌片石污工量,将挡墙顶以上的护墙改为挂网喷浆轻型防护。

(3)该路堑高边坡地段按以上修改的设计开挖。至2006年9月,路堑上部开挖基本达到设计形态,岩体的构造节理和风化带基本裸露,同时也出现了局部边坡岩体开裂或坍滑。根据实际开挖和岩体变形情况,经过进一步的地质工作,全面查明了岩体风化情况和结构面组合特征,发现岩体很破碎,风化强烈,且存在三组不利结构面,导致由其组合产生的楔体状坍滑。

依据开挖后的实际地质条件,岩体边坡的设计参数相应修改后,对设计和施工方案同时作调整。考虑到边坡高、工期紧、施工难度大,进行了四个设计方案的详细比较。四个设计方案分别为:1)拉杆锚桩方案,适于在边坡下部支挡,可替代原设计的底部挡墙,但对高度达60m的边坡,仍需放缓边坡刷坡或采用预应力锚索等加固,施工困难;2)放缓边坡方案,则边坡高度将超过100m,土石方数量增加较大,坡面防护面积也大大增加;3)预应力锚索支护方案,锚索工程量大,但便于施工;;4)部分边坡放缓与锚索、锚杆支护相结合的方案,基本不增加边坡高度,通过锚固和挡护工程加固边坡,并维持原设计的挡墙和边坡坡率,对有条件刷坡且增加高度不大的地段,采取边坡放缓与锚索、锚杆支护相结合的措施。经综合比较,该方案最优,较为经济,便于实施。因此,采用了部分边坡放缓与锚索、锚杆支护相结合的方案。

(4)采用的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底部片石混凝土挡墙高15m;中部两级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和挂网喷浆防护,坡率1:0.75;上部边坡1:1,框架锚杆加固和挂网喷浆防护;顶部边坡1:1.25,植草护坡。设计对下一步施工方案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要求支护工程自上而下、边开挖边支护;边坡支护完成后,方能进行下部开挖;底部挡墙严格按跳槽开挖浇筑,墙背坡根据岩体情况,在开挖时采用随机锚杆和喷浆作为临时支护。

(5)后按照设计方案施工,中、上部开挖基本到位,中部边坡支护仍在施工,因几次降雨,出现一处岩体楔体开裂,范围约30m,另有一处在挡墙开挖部位产生楔体坍塌。裸露的岩体表面,可见节理很发育。故再次设计调整中部锚索布置,并按岩体破碎程度和风化程度,具体设计规定底部挡墙开挖支护方式和墙身尺寸调整范围。部分坡面加密锚索;部分地段加大墙身截面,规定跳槽开挖的槽口宽不大于6m;另有部分地段增加墙背锚杆挂网和钢轨临时支护,规定跳槽开挖的槽口宽不大于3m。按调整后的设计进行施工,直至竣工,未出现新的边坡变形。

边坡支护施工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监测;
动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1 动态设计原理与方法

对于重大的深挖方路堑边坡工程,在勘察和设计阶段对其认识是有限的。而随着施工开挖的逐步进行,真实的工程地质条件逐步摆在面前。在施工完成后,对勘察、设计、施工及监测获得的经验数据进行总结归纳,则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提高施工前的认识水平。因此,在深挖方路堑边坡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应将勘察、设计、施工及施工监测、施工后分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动态设计施工。针对近年来公路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公路工程特点,对于公路深挖路堑边坡工程,提出如下系统的动态设计方法

1.1 进行详细的施工前地质调查和勘察,力求正确把握边坡工程地质条件。重视岩体结构特性的研究,在勘察中要查明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分析控制边坡稳定的主要结构面。

1.2 运用工程地质类比分析、地质力学综合分析等方法对边坡的稳定性做出定性的判断,尤其是要判明边坡的整体稳定性问题。

1.3 运用数值计算分析、极限平衡分析等对边坡的稳定性做出定量的判断。

1.4 根据稳定性分析评判的结果,进行开挖和防护工程设计。

1.5 针对边坡地质结构、薄弱环节和防护措施特点,进行施工期间施工监测设计,确定重点监测部位、监测方法、手段等。

1.6 开展边坡工程开挖和防护工程施工,进行施工监测,获取开挖揭示的工程地质信息、变形信息、施工技术信息、防护结构应力信息等,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及时整理分析,据此以修改设计。

1.7 施工完毕后,对监测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对施工后的稳定性作进一步的判定,对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不足,总结经验,为其他工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 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设计

2.1 该路堑高边坡地段的最初施工设计方案为15m高挡墙,上接1-3级(15-20m)的高护墙,护墙坡率为1:0.5,1:0.75和1:1。

2.2 经现场设计复查,为减少大量的高边坡护墙施工的难度和护墙浆砌片石污工量,将挡墙顶以上的护墙改为挂网喷浆轻型防护。

2.3 该路堑高边坡地段按以上修改的设计开挖。根据实际开挖和岩体变形情况,经过进一步的地质工作,全面查明了岩体风化情况和结构面组合特征,发现岩体很破碎,风化强烈,且存在三组不利结构面,导致由其组合产生的楔体状坍滑。

依据开挖后的实际地质条件,岩体边坡的设计参数相应修改后,对设计和施工方案同时作调整。考虑到边坡高、工期紧、施工难度大,进行了四个设计方案的详细比较。四个设计方案分别为:(1)拉杆锚桩方案,适于在边坡下部支挡,可替代原设计的底部挡墙,但对高度达60m的边坡,仍需放缓边坡刷坡或采用预应力锚索等加固,施工困难;
(2)放缓边坡方案,则边坡高度将超过100m,土石方数量增加较大,坡面防护面积也大大增加;
(3)预应力锚索支护方案,锚索工程量大,但便于施工;
(4)部分边坡放缓与锚索、锚杆支护相结合的方案,基本不增加边坡高度,通过锚固和挡护工程加固边坡,并维持原设计的挡墙和边坡坡率,对有条件刷坡且增加高度不大的地段,采取边坡放缓与锚索、锚杆支护相结合的措施。经综合比较,该方案最优,较为经济,便于实施。因此,采用了部分边坡放缓与锚索、锚杆支护相结合的方案。

按照设计方案施工,中、上部开挖基本到位,中部边坡支护仍在施工,因几次降雨,出现一处岩体楔体开裂,范围约30m,另有一处在挡墙开挖部位产生楔体坍塌。的岩体表面,可见节理很发育。故再次设计调整中部锚索布置,并按岩体破碎程度和风化程度,具体设计规定底部挡墙开挖支护方式和墙身尺寸调整范围。部分坡面加密锚索;部分地段加大墙身截面,规定跳槽开挖的槽口宽不大于6m;另有部分地段增加墙背锚杆挂网和钢轨临时支护,规定跳槽开挖的槽口宽不大于3m。按调整后的设计进行施工,直至竣工,未出现新的边坡变形。

3 滑坡边坡加固设计

3.1 加固设计目标与原则

考虑到研究区边坡高陡,要保证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治理设计中须遵循以下两点目标:

3.1.1 边坡整体稳定性,即不发生依附于软弱结构面产生的大面积整体型滑坡。

3.1.2 坡体局部稳定性,即不发生多组结构面切割形成的小范围楔形体或某级坡面的局部溜坍。

在设计中,应以上述治理目标为原则,以安全经济宗旨,按“强腰固脚,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思路进行。考虑到地质的隐蔽性、变异性,应加强施工地质工作,即时反馈及调整方案,以满足加固要求,达到信息化施工,即动态设计。

3.2 整治加固设计

3.2.1 清坡刷方

对于已发生滑坡溜坍段:第一阶挡墙不变;
其余坡段坡率按原设计原位加固。

3.2.2 截、排水工程

地表水尤其是暴雨对坡体塌滑的触发作用是非常大的,截、排水工程包括坡顶截水天沟、平台集(排)水沟、涵洞、急流槽等的重砌及修复,坡顶的裂缝应用粘土夯填后浇填水泥净浆。

3.2.3 锚杆(索)地梁工程

边坡的主体加固工程为预应力锚杆(索)框架。锚杆(索)地梁为竖直顺坡方向的一根钢筋硷竖梁,在竖梁的节点处打人预应力锚杆(索),锚固段应穿过浅部高岭土夹层并深人到稳定的坡体中一定深度。

3.2.4 坡脚挡墙

边坡局部以强风化岩为主时,在坡脚设置护脚挡墙、半孔式挡墙。

3.2.5 其余防护工程

其余坡面视坡率及地质条件分别采用变截面护面墙、孔窗式护面墙、拱型骨架植草、三维网植草等措施进行防护。

3.3 动态跟踪设计

由于坡体地质条件潜在变化较大,故在边坡修整开挖后应加强施工地质工作,并相应地动态调整其防护加固设计方案,主要有:

3.3.1 因地层差异风化严重,故第一阶挡墙为暂定防护,待开挖至第二阶时,采用探槽法分段开挖(每20m开挖-Sm长的槽),超前查明地质,如为囊状强风化岩时,考虑动态调整为(竖井)抗滑桩加固。

3.3.2 当施工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如原设计为弱风化岩而开挖后有强风化岩脉),应针对现场地质适宜调整锚固防护工程,必要时变更防护方案。

3.3.3 仰斜平孔排水管,一般设计位置和数量均为原则性布设,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揭示地层及含水状态等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孔位、孔数和孔深,以排水孔正常出水率达50%以上为宜,确保平孔排水工程效果,同时尚做好坡脚墙后反滤层的设置。

4 结语

在边坡工程的设计一开挖一施工的动态循环过程中,不断补充最新动态信息是动态设计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现场监测信息更是不可缺少。前面的设计为后续的施工做准备,而在施工的同时又会发现新的信息,及时传给设计,不断修改、完善设计计算模型,为下一级的设计打下基础,如此往复螺旋式循环,直至最终边坡工程完成。在这期间,监测信息是完善模型的重要依据。这种动态设计施工模式是符合事物的认识发展过程的,更适合高边坡工程的特点,有助于安全、高效地完成高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

边坡支护施工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边坡治理;
稳定性;
分析

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的地域辽阔,地形形态比较复杂这就需要在很多建设项目中会用到边坡支护技术。尤其是就我市来讲,地处秦巴山区,不管是道路工程.房屋工程还是水利工程,应用到边坡支护技术的就是更多了。但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以某边坡工程开挖为工程背景,对山体边坡的支护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在未来的施工项目提供一些参考。

一、山体边坡设计原则

边坡治理技术更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治理结构是一项永久性的工程,最少的投资获得边坡稳固长久的效果是建设单位追求的目标。既能保证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又能保证边坡的稳固安全,设计人员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设计,以达到安全与经济的最佳平衡状态。

1、协调性原则

山体边坡的生态恢复应符合总体规划,与周围景观相协调。边坡上重建的植被应与其周围的植被在种类上相融合、景观上相协调、演替上更自然、养护管理上更容易。主要的物种应具有自我繁殖能力,易与当地植被融合,有利于保持长久并产生近自然修复效果,因此,优先选用乡土树种、适当结合驯化品种,对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2、生态性原则

山体边坡缺口由于其形态、颜色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反差,属于生态脆弱带。山体边坡缺口破坏了原有植被,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山体边坡缺口生态恢复必须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为前提。边坡治理工程中针对边坡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工程地质的相关手段,后期的景观就需要靠植物的配置来得到满足。植物可遮盖的坡面,可以抵御暴风雨的溅蚀和面蚀。植物的深根深入坡体内部,一定程度上起到锚固坡体的作用,对边坡的稳定性起到一定作用。

3、复合性原则

现代城市应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与统一,不能一味注重经济效益发展而忽略生态效益,甚至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山体边坡生态恢复应既恢复其生态功能,又能尽可能地发挥土地使用价值,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

二、边坡治理技术的目的

边坡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护坡墙体结构、支撑系统、土体开挖以及加固、坡面水的疏导、工程监测和环境保护等组成。边坡治理是用于挡土、排水以及控制边坡变形的。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边坡开挖和山体边坡的安全;
保证环境的安全,如边坡临近地铁、管线、房屋建筑等,要保证其能够正常使用;
使建筑工程正常使用,防止坡面出现坍塌等现象的出现,危及建(构)筑物的安全。

三、边坡治理工程的特点

1、边坡治理工程多是永久性的工程,因此,工作人员对其设计与施工必须高度重视,否则将增加它的风险性。

2、当今的建筑工程逐渐趋于高层化,基坑也随之向大而深的方向发展。基坑开挖深度最深已达到20米;
这样的基坑开挖的面积大,这为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假若这样的基坑在较高山体边坡之下,既要保证永久性山体边坡的稳定,又要保证基坑临时性边坡的稳定,这样两种边坡的治理和支护就同样重要。

3、边坡支护的设计与施工难度较大,基坑工程事故频繁发生。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设计的质量不合格,方案选择不合理;
二是施工管理不到位,施工中有偷偷更改或减少支护的现象;
三是监理不够,监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

四、山体边坡治理工程方法

1、设计要做好地表水的疏排线路,在坡顶设置截水沟。截水沟需在雨季来临前和边坡开挖前做好,防止雨水冲刷坡体影响边坡稳定。坡面开挖及时进行挂网喷混凝土并按照一定间距设置泄水孔,在坡的中部平台设置泄洪沟,坡底设置沉砂池等节水排水设施。

2、采用动态的设计方法,结合设计和现场施工条件,边坡开挖及支护施工时,在坡顶设置一定数量的沉降和位移观测点,定期对边坡进行监测。结合暴漏出来的围岩情况以及监控测量数据不断优化设计。

3、自然植物的选用,山体边坡一般都是在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对自然山体破坏而形成,由于山体被人为开挖,遗留的多为岩质边坡,其水土流失程度十分严重,治理难度大、治理措施的技术含量高、治理投入大。植被极难恢复,严重影响生态景观。山体边坡对植被生长影响最大的特点就是土壤贫瘠和缺乏水分,致使绿化工作十分艰难。因此,植物选择与一般性绿化要求不同。选择的植物必须满足根系发达,耐干旱贫瘠,生长迅速,管理粗放等特性。根系发达的植被不但能够很好的固持土壤,保护边坡贫瘠的生长基质;
还可以吸收岩石裂隙内深层水分,形成建植层和岩层根系交织的稳定结构,这有利于坡面的浅层防护。藤本植物的大量应用也对岩面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

五、土坡稳定性分析

1、边坡稳定性现状

边坡失稳作为普遍存在的工程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此课题的研究,国内外都经历了从实践积累到理论归纳,再实践,再归纳,并逐步总结提高的过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发达国家的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大量边坡工程问题、特别是滑坡问题随之产生,并造成了很大损失,人们开始应用材料力 学和近代土力学的理论对边坡问题进行半经验、半理论的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学者引进了前苏联的工程地质分析的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地质历史分析法,着重研究边坡的工程地质背景和边坡类型的划分,以此进行边坡的工程地质类比分析,在滑坡的分析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方法

(1)地质分析法

地质分析法又被称作自然( 成因) 历史分析法,它是根据边坡的地形地貌形态、地质条件和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规律, 追溯边坡演变的全过程, 预测边坡稳定性发展的总趋势及其破坏方式。它采用这种“将今论古”的方法追溯边坡演变过程, 常用于评价天然斜坡的稳定性。

(2)图解法

图解法是在考虑边坡的各种因素(岩性、地下水、边坡角等)的变化的前提下, 根据相应的公式制成图表, 使得边坡设 计计算变得简单、方便, 只需查相应的图表即可。图表法首次提出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研究者们深入的研究,对更多相关因素的考虑,图解法日趋成熟,因图解法简单、直接, 在工程界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3)工程数据库法

工程数据库法分为两种:边坡稳定专家系统和工程类比法。边坡稳定专家系统是一种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它是通过收集 已有的多个自然边坡,人工边坡的实例而汇总成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地质领域最早研制出的专家系统是Propecter,它完成于70年代中期。随着工程实践 经验的积累,专家系统也随之得到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工程类比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挖对边坡位移场的扰动较大,在工程开挖的过程中,山体边坡支护工艺措施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对山体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
其次,必须针对山体边坡的特征和稳定性状况选取有效的支护技术或者工艺;
再 次,在选取工艺方法之后,应该根据工艺方法切实的执行工艺流程。只有这样才能良好的控制山体边坡支护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黄耀宇.建筑项目山体边坡支护施工技术[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