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成本管理【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07 14:10:14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据安达信顾问公司(AndersenConsulting)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亚洲40%的企业依靠削减成本生存。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出口商品如不降价较难找到出路。出于自身生存的考虑,不少出口商把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标成本管理【五篇】,供大家参考。

目标成本管理【五篇】

目标成本管理范文第1篇

据安达信顾问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亚洲40%的企业依靠削减成本生存。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出口商品如不降价较难找到出路。出于自身生存的考虑,不少出口商把目光转向了直接成本要素,比如强行降低原材料的价格或档次,严格控制人工费用,这在原材料费用占总成本比重60%甚至90%的制造行业,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安达信顾问公司的经理Charles Chun先生指出,“成本措施并没有能鼓励企业从根本上实施变革,从而为自己赢得长期的优势”。要想有长期效果,就只能从战略的高度来实施成本控制。换句话说,不是要削减成本,而是要提高生产力、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并确保产品质量。

这正是丰田、富士胶片和佳能等日本企业长期以来所奉行的策略,从而使它们得以成为传统上的低成本领先者。丰田公司曾经提出两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明企业的经营观。

公式一:价格=成本+利润,称之为成本主义,以这个观念经营企业肯定要垮台。

公式二:利润=价格-成本,它的意义是价格由市场决定,企业要获得利润就要学会降低成本。丰田公司以公式二作为企业经营观,奋斗几十年成为经济效益最好的汽车制造企业。也就是我们倡导的“倒逼成本”法的经营观念。

单纯地削减成本,把成本的降低作为唯一目标,并不能得到有远见的企业家的赞同。单纯地追求削减成本,一般简单的做法都会降低原材料的购进价格或档次;
或者减少单一产品的物料投入(偷料);
或者考虑降低工艺过程的造价,从而达到削减成本的目的。这将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企业劳力资源的流失,甚至失去已经拥有的市场……实施成本控制,我们对供应方的选择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从不贪便宜买劣等原料,也从不以节省人工费用来降低成本。

因此如何地降低成本,求得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的均衡,才是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成本管理是成本控制的一个主要。

一、什么是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target cost):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目标利润实现,并作为合成中心全体职工奋斗目标而设定的一种预计成本,它是成本预测与目标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在这里引用“合成”概念,意在说明预算要经多部门、众多员工的追求。也就是将成本水平控制作为工作的目标,目标成本的表现形式很多,如计划成本、标准成本或定额成本等,一般情况下要比实际成本更加合理和科学。

制订目标成本时,既要考虑本单位的设备条件,原材料的供应情况,原设计的生产能力和职工的素质及技术水平等,同时要重视企业的外部条件,例如,市场对本企业的产品的需求情况,国内外对象的成本资料等等。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核算,人人关心成本,更好地贯彻经济责任制,对于激励全体职工努力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成本进一步下降有重要意义。同时目标成本也是进行有效成本比较的一种尺度,查明产生成本差异的原因,并有利实行例外管理原则,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重大脱离目标成本的事项上。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也能促使企业上下各缓和部门和领导与职工之间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

二、公司目前目标成本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各单位都知道把降成本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亦有不少单位认为他们的成本管理很到位,并且已为企业带来效益。然而,纵观公司的成本管理工作与国外企业相比还存在以下误区:

第一,企业成本管理重点在表面和行政管理上,在一些容易被抓住和容易被“看见”的成本与费用上,如制造过程中原材料价格降低、行政管理中的办公经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面对那些不易被抓住和不易被“看见”的成本降低,我们则很少考虑,如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品质等。且易将成本指标完不成归结为客观因素(如原料价格)强调主观很少。

第二,成本管理多为企业的领导和财务人员操心,成本控制在成本管理中占重要位置,职工只是为完成成本控制目标而工作,缺乏主动性,呈现“自上而下”的成本管理形成。

第三,成本管理工作是“任务型、控制型”的,从领导层到职工都在为完成目标成本而努力。而日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是“效率型、管理型”的,除控制制造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以外,更注重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培养全面多能的企业员工,提高人的劳动效率。虽然我们已经做了上些工作,但还很不够。

第四,公司的设备陈旧老化与新设备闲置并存,一方面有希望利用政策不提或少折旧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这在上市公司运营规则中制度上不允许,而从投资理念上说,有投入就须进行价值转移到承载物——产品来看,运作成本已沉淀。要有这样的思维,现在的投资将是未来的成本。另一方面在进行大修理时并不考虑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盲目更新,这使得产品的最终制造成本并没有下降,但却降低了企业的持续生存能力。

第五,未将成本管理目标与预算目标有效结合。目前公司在考核上,人为分离为二个考核单体,对比基础不是经营目标,而是上年平均水平,存在落后性和不合适性。比较公司与西方发达国企业的作法,深感公司企业成本管理差距较大。

三、目标成本管理走向预算目标管理

(一)观念上的调整

公司成本管理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一个产品设计之前就事先确定目标成本,而这一目标成本产品从设计到推向市场的各阶段的有成本确定的基础。这类似于预算成本,因而,在日本制定成本的是:目标成本产品设计计划成本成本预算。

成本控制的目是为了不断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所以,拟定目标成本时,首先要考虑企业的赢利目标,同时又要考虑有竞争力的销售价格。由于成本形成于生产全过程,费用发生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情,每一项活动上,因此,要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我们的工作就是促使“成本预算”如何接近“目标成本”。

(二)制定控制目标要恰当,应该是多少成本

当然,这个控制目标要符合客观及可能——市场、达标、供应等……。我们目前所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所缺少的是一项新产品应该耗费多少人、财、物力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在管理上恰恰是激发和支持工程技术人员去追求最低成本的关键因素。

哈佛大学教授罗宾。康帕尔说:“我们总是喜欢先设计好图纸和模型,再被设计产品的借价,然后看看能否以这个价格水平卖出该项产品,而日本公司却将这种程序完全颠倒过来,即将某种新产品的成本或售价定为X元,然后回头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实际上,以固定标准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体系只考虑保持现有的产品价格水平,而日本的这一体系是一种动态体系,不断推动工程技术人员去改进产品,降低成本。日本公司也采用目标成本去降低已经上市产品的物耗。

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反求工程”。

(三)目标成本的定位应是未来市场,而非今天的市场

NEC的一位财务预算专家安雄其伊说:“我们深知竞争对手也在准备以较低的价格推出更好的产品”。因此,NEC制定目标成本不仅现价的零售价格水平和竞争对手因类产品的成本,而且还考虑今后半年至一年内竞争对手在产品和成本上可能发生的变化。

日本的成本预算员,在从事此工作之前,通常要在采购、设计、工程、生产、销售等部门轮流工作一段时间,这样拓宽了成本管理者的视野,从而使其具有极强的发现降低成本新途径的能力。从这一点看,我们的成本预算工作在人员素质上的差距,显而易见。

因此,最初的成本预算结果也许高出目标成本的20%,或更高,但经过成本、计划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营销专家之间进行妥协和利益权衡后,最终产生出与最初制定的目标成本最为接近的预算成本,这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目的工作。

四、提升“巨化股份”成本管理水平的建议

从上讲,采取反求工程制定目标成本和采取目标成本来进行成本控制,在所有市场国家的企业都是行之有效的,但不同的国家却出现不同的结果,成功的因素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之间长期稳固的协作关系。

在日本,像丰田这样的大公司都与其下承包合作企业建立了一种独特地长期合作关系,并同某些大公司组成自己的企业集团,以交叉持股或下承包为纽带的长期稳固联系使得日本公司的成本计划专家坚信他们制定的目标成本一定会实现。

如将目标成本管理的范围扩展到原材物料的供应商,利用自身信誉好付款及时的优势获得低成本的资源。

如经常召集合作企业能提出更多项降低原材料或零部件成本的建议,这已成为制定目标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都是可以努力的。02年我们在块煤供应上的“逆向趋势”,已充分体会到协作关系的份量。

2、以全部产品的经营状况作为投资和新产品开发的决策基础。

据我了解,欧美公司的成本核算是以全部产品的各种费用的分摊为基础的,并十分注重考察每种产品利润率的高低,它们进行成本管理所采取的经营指标不是雇员们能随时掌握并能随时作出改进的直接指标,而是在雇员们看来是高深莫测的投资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雇员们无能为力的经营指标。这一点上看,管理思想出现与市场运行不符的灵活性。

对于一家具有多种产品生产的化工企业,至关重要的显然不是某一项产品是否盈利,而是公司所有全部产品它最终结果如何,像索尼及其日本公司的作法是根据各种产品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不同阶段,或某项产品在严产品中所处的地位,公司要求有些产品获得高额利润,而另一些产品则可以只获得微薄的利润,甚至可以暂时亏本经营。举例来说:市场需要的产品,我们可能亏本生产,容量大小也决定了未来的取向,有边际贡献但亏损我们如何处理?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提高市场占有率来减少亏损。

只要认为生产某种产品具有市场竞争意义,就应毫不犹豫地生产这种产品,并尽一切努力去使该产品有利可图,因为要十分清楚整个公司的经营好坏并不取决于某一特定产品的盈亏状况。

3、公司的经营目标就是鼓励经理人员少为成本操心,多在市场占有率上下功夫。

通过市场份额的提高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总量。这并非是要改变人们的价值判断,而是激励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全体雇员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取更多的市场认可。

4、开展成本层次规划工作

可以看出,先要确定一个市场所允许或目标利润所需要的产品成本,再将这个可允许的成本所代表的竞争性成本压力传递到产品开发与制造者身上。

“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环节就是促使产品的开发制造者朝着“许可成本”的目标发挥创造力。

企业一旦确定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它不会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制造的各个环节,且部分地将成本压力转移到供应商身上,使供应商与产品制造者一道向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拟定成本目标的这三个环节之间,存在着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在实施时间上也相互重叠的,且存在反复调整的关系。

我们现在在进行的责任成本及运行考核办法试图是解决此问题。

因而,可以根据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成本形成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来分解目标成本,主要是将财务成本按技术要素,加以展开,引入技术性信息源,是对传统成本方式的一项重大突破。

5、将目标成本与预算成本结合起来,完善考核体制,进一步推进预算目标的实现。

1)改革对比前提或基础,引进对标工作,找差距,增强政策的引导力度。

2)用价值量管理的思维来进行反求工程(单位责任成本控制)。

目标成本管理范文第2篇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重视成本管理,应用目标成本管理的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改进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制定的目标不够全面

很多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仅仅把目光放在原材料和人工费以及办公费上,而对于其他方面的成本考虑的较少,如设备的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内部物流、最优订货批量、科学决策等方面,基本上都局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然而,现在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虑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投产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开发设计成本,也包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等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正是由于观念上的束缚,这些年来,成本管理对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甚微,甚至制约了企业技术进步,妨碍企业发展。

(二)目标成本管理缺乏人性化因素

在我国很多企业当中,实行目标成本管理虽然在制度表面上看不出多大的问题,但是对员工情感和主观能动性方面考虑的太少,很多员工在工作中都是被动接受,缺少尊重,缺少建议权利,缺少岗位创新,从而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实际上,员工在企业生产以及各个环节当中都是起主导作用,只要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业绩才能真正上升,在每个环节当中严格执行目标成本,只能适当降低目标成本。企业生产中员工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从而导致各个环节中的生产成本明显升高。

(三)资源配置不够优化

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争取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服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对一个企业乃至于一个班组的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
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成本也就相对较高。

(四)缺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机制

我国国有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引进和模仿,忽视发明和创新;
重视科研成果的研究,忽视其向生产力的转化;
重视生产经营的组织,忽视岗位创新与个人创造性的发展,只注重从挖潜节约的角度去控制和降低成本。而一项新技术、新发明的运用所产生的成本竞争力远比我们通过内部挖潜带来的竞争优势大得多。缺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机制使企业没有竞争优势,实际成本难以降低。

(五)忽视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必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却容易陷入下列误区:如管理者较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忽略对营销成本、服务成本和后勤成本的控制;
重视对构成企业运作流程的一个单项活动进行成本分析,而忽视了把握各项活动之间联系的高度来审视企业成本;
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成本分析的方法过分依赖于会计方法和制度,而对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成本行为缺乏分析等等。没有从战略高度与全局上来予以考虑。

二、关于企业目标成本管理问题的思考

(一)拓宽目标成本管理的目标包含面

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将目标放在产品的制造成本上,还要注意将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和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的资源耗费等都考虑进去,预测它们的目标利润与目标成本,并制定有关标准。

(二)在目标成本管理中注重人性化管理

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生产以及各个环节当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带动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自身解决的。带动起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在管理上完善,建立一个完善的奖惩制度,施行人性化管理,让员工将企业看成自己的家、自己的未来,尽量将所有的精力都运用到工作中去,积极提出有利建议,并鼓励大家进行岗位创新。

(三)重视资源优化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就是能利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效益。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就是降低了有关的目标成本。同时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是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最主要是成本的竞争,但在取得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时,成本的竞争就变得次要了。在企业内部吸收先进的技术,多搞些发明和创新,重视个人创造性的发展,对企业内部能提供发明和创新的进行奖励,这样才能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五)注重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的分析

注重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实现整个公司的战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不同环节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与分解,使管理人员对产品成本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除了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还要注意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对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成本行为也要多加分析,努力寻找降低目标成本的途径。在目标成本管理上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无论是在人、物等各方面,把整个生产运作当中的成本降到最低,才是真正的全面化的目标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吴雪林.目标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3-45.

[2]张沙沙.目标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及存在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

目标成本管理范文第3篇

工程项目目标成本体现了管理人员能力,中标价格减去目标利润就是目标成本,只有确定了目标成本,才能使管理人员的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得到具有企业特色、适合企业发展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目标利润是企业的最终表,即获得经济效益,但除了设计变更之外,不能随意改变工程项目中标价,所以,管理工作需充分体现在目标成本上,管理人员的管理任务在于对工程项目的确定。目标成本的确定也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严把施工方案的设计关

在制定施工方案的过程中,很多施工企业通常没有用分派技术人员对施工现场开展深入调研,也没有对工程实际规模、项目特点等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导致施工方案在设计方面经济适用性不足,增加了财务风险、造成成本失控,增加财力、物力、人力,延迟工期,施工质量不合格。对此,目标成本的控制遵循迎合市场发展、顺应时展的需要,从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到现场施工,贯穿于整个过程。控制成本立足于根本,从设计阶段开始,以经济适用、高技术含量为目标,对施工方案进行制定,稳抓施工方案的设计与组织,同时也是从本质上降低财务风险、有效控制成本。

三、落实目标成本

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应从材料费用、机械费用、人工费用等方面入手,避免工程项目成本大于预算额,为确保实际收益突破目标收益,必须控制及预防财务风险,这就必须按照成本的构成来分解项目成本。具体做法是:应注重细节管理,将成本控制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有效管控成本。材料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多数原因在于企业对材料管理制度缺乏重视,对材料随意管理,从无形中将工程的总成本提升,造成浪费。例如:领用材料手续不齐备,材料管理信息缺乏实效性,账面与工程材料事物情况不符,现场施工主管无正规审核材料申请表等等,造成很多可以重新利用或回收的废料无人问津、无人管理,降低材料有效利用率,时期锈蚀、变质,增加工程项目运作造价。例如:在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为确保材料的周转、使用、采购等相符合于工程技术的进度也要求,材料的管理必须由材料工程师负责;
机械工程师负责管理机械设备;
建筑工程师则管理施工现场等等。因此,要想从源头对成本进行管控,就必须将成本的管理落实到个人、落到实处。如果已经产生的成本缺乏合理性时,企业在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的关键性的同时,必须积极找出增加效益、降低成本的方法,定期实施否决制。成本已经发生未必就合理,对此,企业应对发生成本定期实行否定制,积极创新增效降本的新方法,培养顺应市场的成本管理理念与意识。

四、工程总承包管理

总承包管理就是业主对外招标信息,包括要求、拟投资额、及要实现的功能等,具备资质的单位可参与投标。业主给中标方进行交池洋华电呼伦贝尔褐煤多联产有限公司 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0底,按照业主的要求,总承包单位设计方案,并对工程施工、管理负责,竣工后向业主交钥匙。成本企划在这样的项目管理过程中体现无遗,对于总承包企业而言,工程项目管理是个挑战,它考验了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换言之就是对其管理水平和有效控制成本的水平进行考核。业主将项目的主要用途、功能、概预算等,即大致规划交给总承包企业,企业应业主要求,制定出符合业主要求的预算金额、项目施工方案、项目管理方案、设计方案、以及详细的规划等。从参与竞标的总承包企业中,由业主确定中标企业后,根据与业主所签订的合同,中标企业可开展项目的施工及管理,直至竣工交钥匙。贯彻这种施工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为企业成本的企划与控制提供便捷。

五、强化管理工程

项目结算工程施工过程中,竣工项目结算长期搁置的问题常会出现,不仅如此,应收的财务账款数额有时也得不到保证,不能准确衡量所承受的财务风险。那么,如何解决该问题呢,建议先成立类似项目结算组等机构,工程项目中的清欠事务和结算等情况可由专人负责,并掌握、了解索赔法律若失去效力,尽量能减少企业损失,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施工企业要想做好结算工作还应加强基础管理工作,不能因自身原因耽误了结算,例如:编制和送审结算书、核对实物数量、索赔、签证的变更等。

结束语

目标成本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目标成本规划邯钢经验

随着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商品市场因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进一步被细化,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擅长开发新型的并能满足消费者质量与功能方面需求的产品。能够确保这种产品的开发并获取足够利润的手段就是采用目标成本规划。目标成本规划的英文全称为TargetCosting,国内有学者将其译为成本策划或成本企画,也有人称之为目标成本法。我们认为,前两种叫法忽视了目标(target)的地位,而后一种称谓又混淆了Costing与Cost的语意。

目标成本规划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日本企业广泛采用,大大增强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该方法开始被欧美的企业所引进,并引起了欧美学者日渐浓厚的研究兴趣。1995年之后,我国学者对目标成本规划也开始给予关注,做了许多介绍和分析,并有学者认为邯钢经验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也存在运用了目标成本规划的案例。我们认为,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虽然存在许多偶合,但邯钢经验决不等同于目标成年规划。

为说明我们的观点,本文拟对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并以此为基础对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比较。

一、目标成本规划的基本原理

目标成本规划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对企业的未来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技术。其做法就是首先确定待开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然后由企业在这个成本水平上开发生产拥有特定功能和质量的并且若以预计的价格出售就有足够盈利的产品。目标成本规划使得“成本”成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事后消极结果。企业只要将待开发产品的预计售价扣除期望边际利润,即可得到目标成本,然后的关键便是:设计能在目标成本水平上满足顾客需求并可投产制造的产品。

在日本,企业已经不再把目标成本规划看成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由于产品的开发是企业内部事宜,决定了在运用目标成本规划时可以存在许多不同的具体做法。但是,目标成本规划的共性又是什么呢?为了得到这个答案,美国管理会计学家库珀和斯拉莫得对运用目标成本规划较为成熟有效的七家日本公司(包括丰田和尼桑公司)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考察,在经过高度提炼和规范之后,将目标成本规划的过程划分为如图

1所示的三个部分(CooperandSlanmulder,1999)。(略)

目标成本规划的过程首先从如何满足市场以及顾客对产品的性能、质量和价格的要求入手。“市场驱动的成本规划”过程的关键是市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市场所允许的产品成本,再将这个可允许的成本所代表的竞争性成本压力传递到产品开发与设计者身上。“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就是要促使产品的开发设计者朝着“许可成本”的目标发挥创造力。企业一旦确定了产品层次上的目标成本,它又会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到零部件的层次上,以此又将成本压力转移到供应商身上。这样,供应商也必须想方设法去设计、生产企业所需的零部件,从而保证供应商在将零部件卖给企业时也能获得足够的利润。因此,“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将促使零部件供应商与产品的制造商一道向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共同努力。

从时间上看,目标成本规划的三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重叠的。除了市场驱动成本规划过程可以在产品的构思阶段就早早展开之外,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也并非要等到由市场驱动成本规划过程设计出市场可允许的成本之后才开始运作,而可以同时采取某些行动。比如,企业可以确定按照目前的设计工艺和企业管理水平制造产品的现行成本以及收集一些供应商方面的反馈信息。进一步说,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调整优化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的能力意味着企业要不时地返回到市场中来,以确信产品设计的调整没有偏离目标销售价格。因此,“市场驱动目标成本规划”与“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之间存在这么一种反复调整的关系。同理,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也必须在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早早地开始,因为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供应商情况的估计(虽然正式的成本分解以及与供应商订立协商供应价的行动应在整个目标成本规划过程接近尾声时才进行)。也就是说,这两个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之间也存在一种反复调整的关系,因为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确定的成本降低的规模有一部分是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必须满足的,而这种成本降低的目标又必须早早地根据供应商方面反馈的信息不断加以改进。

二、目标成本规划所体现的战略性成本管理思想

对目标成本规划的一般过程的描述和把握可以揭示这种方法或技术所蕴含的成本管理思想。我们认为,与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相比,目标成本规划所体现的成本管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目标成本规划的实施意味着成本管理的范围得以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扩张。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的控制,这种做法与工业经济社会的特征是相吻合的。在工业经济下的企业,其重复性扩大再生产和知识含量的低下,使得制造成本在产品中占有绝大多数的比重,其它如研发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等所占的比重很小,其在

成本核算和管理中不具有重要性。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销售网络的复杂化、市场风险的增大以及管理思想与手段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产品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的传统观念局限于产品的实体形式,而现代营销理论提出了产品整体的新概念。美国有学者指出,现代产品包括了核心、形式、附加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略]),它们构成了产品整体(胡树华,1998)。同时,生产环节重要性的下降及产品成本中知识含量的增加使得企业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表现为研发成本、服务成本或称后援成本(SupportCost)的比重日渐上升。据国外一家权威机构对其所选的高新企业的统计表明,产品成本的结构呈多元化趋势,其比例如表1所示(王威,1998)。

制造成本研发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技术后援成本

55%16%8%15%6%

在这种成本结构中(非制造成本之和已高达45%),非产量驱动的研发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比重已上升到重要程度,此时,传统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因此,为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必须对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进行扩张。可见,产品生命周期每一阶段的成本都不能忽视,必须建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体系,从全流程的角度实施成本跟踪与控制。而这种跟踪与控制恰好可从目标成本规划的第一个过程中所确定的产品的目标生命周期成本作为运作的起点。

国外有学者将产品成本的管理范围由制造过程转向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做法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管理。这种成本管理方法至少有以下三个优点:

①它强调与每一产品相关的收入和成本,克服了传统成本只重视制造成本,而忽视上游领域(如研究与开发)和下游领域(如客户服务)的成本。

②它突出了产品生命周期中成本发生比率的差异,有利于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

③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时间跨度只能以日历年度为极限(与会计报表的编制相对应)的主观做法,将其延长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与经济实质更相吻合。

2、目标成本规划中所确定的各个层次的目标成本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激烈竞争的市场,按照这种目标成本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明显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而传统的成本管理的手段则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从内部确定各种成本标准,揭示各种差异,从而达到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的目的。这种做法虽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对企业竞争地位的提高不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3.整个目标成本规划的枢纽部分是确定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该目标成本是由产品的联合开发设计小组根据市场信息、内部潜力的挖掘以及供应商的潜力挖掘和协作而确定的。这意味着成本管理的重点将由传统观念下的生产制造过程移至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的制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产品的设计阶段所确定的,譬如,产品的功能设计得越复杂,制造成本也要相应增大。又譬如,顾客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高,则对投入产品制造的原材料的要求也可能越高。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日益追求个性化产品,迫使企业不断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尽可能地根据顾客的需要提高产品的功能和质量,从而导致产品的制造成本的大小与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的设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进一步说明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产品的制造过程而非研发设计过程的做法有着极大的局限性。这里有一个证据,即有位美国会计学家在对美国的制造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企业由产品的设计阶段所确定的产品的制造成本占整个制造成本的比例高达75%至90%之间(Hertenstein,1998)。

4、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旨在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压力的一部分传递给为制造产品所需的零部件提供货源的供应商身上,压迫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产品制造商联合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从而实现共同发展。这样,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但可能由制造过程转向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更超出了单个企业的界限,使得在成本管理问题上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整合,同时提高产品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竞争实力。日本许多先进的制造企业正在实施的“零存货”管理战略就是这些企业与其零部件供应商通力合作,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的实例。在美国,纺织品制造商、服务制造商和零售商组织了一个志愿产业通信标准委员会,通过使用一个大家共享的全产业电子数据网,使从共同的系统中压缩1200亿美元的库存变为现实(黄尚勇,1999)。这是成本管理突破单个企业的界限,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共同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的又一实例。

5.目标成本规划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启发是,必须改变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传统观念,取而代之以战略性成本管理的观念。战略性成本管理所追求的是不损害企业竞争地位前提下的成本降低的途径,如果成本降低的同时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地位,这种成本降低的策略就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如果成本的增加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则这种成本增加就是值得鼓励的。譬如,若市场调查表明顾客需要某种产品具备一种功能,则产品的设计者就必须为产品增设这种功能,虽然这种做法会导致制造成本的上升。如果不增加这种成本,则企业的竞争地位反而会受到削弱。成本管理中的这种辩证思维在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中是很难找到影子的。原因很简单,即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注重事中和事后管理,完全忽视了事前管理。而目标成本规划旨在确定各个层次的目标成本,表明该方法或技术的落脚点完全是事前管理。至于说通过目标成本规划所确定的产品层次和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也可用来进行成本的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则与目标成本规划的三个过程本身是不相干的。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后文中对邯钢经验和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比较。

三、成本压力的设计与传递:目标成本规划的中心问题

要深刻地理解目标成本规划的全过程,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贯穿于整个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即如何设计并传递成本压力。目标成本规划中对成本压力的设计与传递的过程可用图3来表示(略)。

(一)可允许成本的设计与信息传递

目标成本规划的第一个过程为市场驱动的成本规划,旨在确定一个为维护市场竞争地位而需要的一个可允许成本(allowableCost),并通过可允许成本的概念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转移到产品设计者身上甚至产品零部件的供应商身上。来自于市场的可允许成本的计算公式为:可允许成本=目标销售价格一目标边际利润。在确定可允许成本时应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l.目标成本规划开始于制定企业长期销售和长期利润目标,其目的是确保开发设计的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能为企业的长期利润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长期计划的可信度非常重要。这涉及到两个因素:首先,企业应通过仔细分析所有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对顾客和竞争对手的分析)来制定长期销售和长期利润计划;
其次,企业只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任何不切实际的考虑都要予以摒弃。

2.在确定目标售价时应时刻牢记,销售价格能否提高主要取决于顾客对产品追加价值的看法,这些追加价值或来自于产品的功能或性能的提高,也来自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开发设计的新产品只有在功能或质量上不但超过了旧产品,而且超过了竞争者的同类产品时,才可以提高售价。另外,考虑到目标定价在整个目标成本规划中的重要性,企业也应十分谨慎地制定尽可能切实可行的目标售价。

3.确定目标边际利润的目的是要确保企业长期利润计划的完成。设置边际利润的通常方式是紧紧依托旧产品的实际边际利润,然后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进行调整。譬如,日本的尼桑公司采用这种方法,利用计算机模拟确定售价与利润的关系,然后从这种经验关系出发,根据事前制订的目标售价,反过来确定新产品的目标边际利润。这种详细分析的目的就在于设置切实可行的边际利润,以保证企业长期利润计划的完成。要注意的是,如果生产某种产品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或者预计某种产品的售价或成本在其生命周期内会有重大的变化,则企业就应对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获利能力进行谨慎分析,并相应调整目标边际利润。倘若没有这种调整,企业就要承担一定的决策风险,有可能生产在其生命周期内没有足够回报的产品。

设计可允许的成本的目的是为了向产品的设计者和产品零部件的供应商传递来自于市场的成本压力的信号。但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可允许成本的计算是以企业自身切实可行的长期利润目标为基础,因此:①可允许成本只表示企业有什么样的竞争方向,并不能做为衡量企业与其竞争者的竞争实力大小的基准。要使可允许成本有这种作用,就必须设置以同行业最先进的获利能力为基础的目标边际利润;
③可允许成本的计算并没有考虑产品设计者以及产品零部件供应商降低成本的实际潜力,从而不能保证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与代表着市场压力的可允许成本完全相吻合。

(二)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设计及其信号传递

在目标成本规划的第二个过程,产品设计者应干方百计地在可允许成本的水平上开发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但事实上,产品设计者并非总能成功。因此,在给定的企业能力和零部件供应商的条件下,设计出的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往往是对可允许成本有所放大的结果。计算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的公式为:产品层次目标成本=现行成本一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

新产品的现行成本指的是在没有采取任何降低成本的措施,并且对新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变化情况予以调整之后的现行制造成本。这个数字完全是通过经验估计而来的。之后,就可以通过总工程师、产品设计者和主要的供应商等方面人员的协同努力来确定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的数额。仅就产品的设计者而言,有几种工程技术可以帮助设计者降低成本,如价值工程(VE)、生产组装线的设置(DFMA)、质量功能分解(QFD)等等。VE是一种综合的使顾客价值最大化的产品设计方法,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产品的功能。相对而言,DFMA在节省成本方面更注重改进产品的生产或组装方式,同时保持产品的功能水平。QFD是一种老方法,用来保证顾客的需求至上。由此可见,在目标成本规划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和市场可允许成本的差距,企业不但常常把技术与生产程序推向一个极限的位置,还必须在其它方面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如与供应商进行零存货安排等等。

如果产品设计不能够实现市场所允许的成本,企业的长期利润就会下降,由此说明企业没有达到竞争环境所要求的效率水平。此时,若将现行成本与可允许成本之间的差额看作是成本降低的总目标,而把成本降低的总目标与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之间的差额定义为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话,以下几个问题就值得特别注意:

1.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规划不能过大,否则就表明新产品不值得开发。

2.如果不影响新产品的开发可行性,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规模也不能过小,否则会使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过大,从而有可能使得有关人员面对过度的成本降低目标,导致生产力的崩溃,并最终使得目标成本规划系统失灵。

3.在新产品值得开发的前提下,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和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都将作为对供应商施加压力的依据以及进行成本控制与业绩考评的依据。

4.在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规模适宜的情况下,该目标将给予产品设计者和企业的供应商一种额外的压力——即在下一代产品身上应将这种潜在目标转化为可实现的目标。如果企业在下一代产品身上不能做到这一点,则企业将不再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三)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的设计与信号传递

企业一旦确定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就可以衍生出该产品各零部件的目标成本。对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进行规划可以将来自于市场的竞争性成本压力明确转移到供应商身上。这个过程的目标成本规划只所以很重要,是因为现代企业大都是水平式而非垂直式的集合体。这种企业一般向企业外部而不是内部购买大部分的原材料和部件。

要进行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首先要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的主要功能层次上。比如,汽车的主要功能部分包括:引擎、冷却系统、空调系统、传动系统以及音响系统等等。然后,再由总工程师负责设立每一个主要功能部分的目标成本。各功能部分目标成本的确定通常是通过总工程师与设计小组成员进行广泛的协商而完成的。一般来说,企业要以以往的成本降低率水平为基础来制定这些主要功能的目标成本。一些企业采用相对简单的经验归纳法确定成本降低目标,而另有一些企业采用了更复杂的方法,如功能分析法和生产能力分析法等等。一些日本企业在制定功能层次的目标成本时,还会因安全性考虑设置一种“生产管理的缓冲数”,目的是为了允许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因某种设计问题所导致的一些少量的成本超支。如同对待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那样,这个缓冲数的规模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企业一旦确定了主要功能的目标成本,就可以适当地将其分解为组件或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目的是为了对主要的外购零部件设立一个合理的购买价格。一般来说,将功能层次的目标成本分解至主要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可以由各功能设计小组负责完成,每个设计小组负责实现其自身的预期成本降低目标,对零部件、原材料种类的设计以及制造程序的设计都由他们自行处理。总工程师只是偶尔指定某些特定部位,特别是高成本部位的成本降低目标。

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设定以后,成本压力的一部分将最终传递给零部件的供应商。如果供应商的报价太高,企业便可以和供应商进一步协商直到达成某种协议。如果达不成协议,则表明该供应商可能不具有竞争力。另外一种情况是,在目标成本规划中,如果供应商通过积极的努力提出的报价低于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企业可给予供应商一些额外的回报,从而与供应商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而且,即使供应商的报价并不比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低(假设刚好等于),但与以前的报价相比降低了较大的幅度,企业也应给予供应商适当的鼓励,以便企业在开发另一种新产品时,因新产品的零部件成本还将面临不断降低的压力,从而要求供应商不断地予以配合。

四、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

1996年在全国推广的邯钢经验,归纳起来有两条,即“模拟市场”和“成本否决”。所谓模拟市场,指邯钢只是采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来“模拟”确定内部转移价格,“模拟市场”并不是为了对内部单位作出最佳的“外购抑自产”的决策,而是为了全公司齐心协力地得到更高的利润(韩李瀛与杨继良,1998)。邯钢“模拟市场”的具体过程为,首先以钢材的市场价格为基础,减去税金和目标利润之后为钢材的目标成本,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即为全厂应挖掘的潜力。班组再把指标落实到人,形成一个以保障全厂目标利润为中心由十几万个指标组成的成本控制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与厂内各部门和个人密切相关,成为一个严密的责任网络。这样,由于目标成本的测算是以市场价为基础的,是客观存在的,市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如果分厂、班组或职工对下达的指标有异议,他们可以找市场去核实,而不必去找厂长讨价还价(王世定与李润等,1997)。

邯钢经验的第二个特点是“成本否决”。也就是说,无论其它指标完成得再好,只要突破了分配给分厂、班组或个人的目标成本,工资和奖金就要受到影响。这样,邯钢就树立起了“成本权威”,并将成本作为影响、诱导和矫正人的行为的杠杆(刘小明、于增彪和刘桂英,1998)。

从对模拟市场的引入过程来看,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中出现的“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的概念与方法是非常相似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邯钢创造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法,是“成本策划”法在我国已经萌芽的证例。其市场、倒推、全员、否决的基本模式与成本策划活动程序基本相同,各个环节的指导思想实质卜也同‘“成本策划”的观念完全一致(王寅东,1998)。而我们认为,邯钢经验虽然在某些做法上与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相类似,但两者在本质匕并不是一回事。理山如下:

1.邯钢经验是在首钢等其它企业早已实行的一套内部核算经验的基础上,添加了“模拟市场”和“成本否决”的内容(杨继良与徐佩玲,1997)。添加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有效的以成本作为控制和业绩评价标准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换言之,“模拟市场”和“成本否决”的引入是为了更有效地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不可否认,邯钢经验所采取的控制标准直接来源于内场而非企业的内部,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从根本上说,邯钢经验就是美国的“泰罗制”,邯钢经验的“成本否决”就是“泰罗制”的标准成本制度,它们主要用于提高生产或作业效率。因此,邯钢经验不适合那些产品没有市场或销路有问题的企业刚小明、于增彪和刘桂英,1998)。与此相对照,目标成本规划的根本目的却是帮助企业开发与设计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或者对原有产品的功能或性质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加具备市场竞争力。因此,虽然在目标成本规划中也用了“倒推”的概念,即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分解到功能层次直至零部件层次,与邯钢经验中将来自于市场的目标成本采用倒推的办法分解到分厂、班组或个人的具体做法相类似,但分解的目的和前提条件是大相径庭的。另外,虽然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所确定的各个层次的目标成本也可以作为在产品投产以后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依据,但就目标成本规划的本意而言,其落脚点却完全是事前控制的概念。

2、按照我们对目标成本规划法的理解,与其说该方法是为了对成本进行规划,倒不如说是为了对产品进行规划。而邯钢经验却与产品规划毫无关系。

3.邯钢经验中含有全员参加这个特点,指的是各分厂、班组和个人都面临着一定的目标成本的压力。邯钢经验中的个人的确关系到了企业的策划。设计、供应、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部门中的每一个人,从而形成了全员参加的特点。但在目标成本规划中,虽然为了确定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也关系到了一个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因为要对各个部门中有可能发生的与规划中的产品有关的成本提前进行估计),但目标成本规划过程所涉及的人员主要是联合开发与设计小组中的成员,而不是整个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因此,就邯钢经验和目标成本规划而言,“全员参加”的含义完全不具备可比性。要说明的是,按照日本和欧美企业的经验,在目标成本规划中,联合开发与设计小组中的成员应来自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营销和会计人员),但组长却无一例外地由工程师所担任。

4.由于目标成本规划的落脚点在于事前管理,故此,对成本管理实际成绩的评价不可能成为目标成本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邯钢经验中“否决”的概念就与目标成本规划无关。

5.在目标成本规划的三个过程中,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起着枢纽的作用。要完成这个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主要取决于对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如何进行设计,以及如何对与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有关的成本进行把握。而邯钢经验并不涉及开发新产品的问题,该经验的产生是以邯钢大量生产的产品比较标准化、技术规范稳定为前提的。因此,如何改善成本管理,加强对成本的事中管理和事后评价,就成为邯钢经验产生的催化剂。

6.目标成本规划比较适用于制造业(如汽车、精密机械、电器和机械制造业入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按照市场信息来改变产品设计,不需要另起炉灶。钢铁工业则大不相同,一旦确定了产品方向和生产流程,就很难改变,除非另觅投资,大量更新设备,以创造新的、大量出现需求的、能创造更多“净增值”的产品(韩季瀛与杨继良,1998)。而在国内对邯钢经验的大量介绍和总结中,却根本看不到邯钢在产品设计的改良方面是如何有所作为的。

7、根据日本企业的经验,目标成本规划要实施成功,最关键的因素除了市场定位和如何设计产品的功能与质量之外,就是如何与其它相关企业一道,找到共同降低成本的途径。而对邯钢经验的大量介绍也绝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如果细究下去,我们不难发现其它一些能够表明邯钢经验如何不同于目标成本规划的依据,但因篇幅所限就不再继续列举。本文对目标成本规划法的解析以及将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相对比,并不是为了贬低邯钢经验,而是旨在表明我们的一种态度,即在学习或介绍外国某方面的理论或方法时,一定要做到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王寅东.成本策划法在我国的产生.会计研究,1998;
4

2、杨继良、徐佩玲论管理会计的应用会计研究,1997;
12

3、刘小明、于增彪、刘桂英《论管理会计的应用》之质疑会计研究,1998;
6

4、韩季瀛、杨继良、论邯钢成本管理经验会计研究.1998;
8

5、陈胜群.论日本成本管理的代表模式——成本企画.会计研究,1997;
4

6、缪艳娟.成本目标管理会计研究,2000;
l

7、黄尚勇.市场经济条件下降低成本的战略思考会计研究,1999;
2

8、正威价值创新:企业的战略选择价值工程,1998;
4

9、胡树华产品创新管理价值工程,1998;
1

10、RobinCooperandRegineSlanmulder.DevelopProfitableNewProductswithTargetCosting.SloanManagementReview,1999;Summer

11、anizingforManafactarableDesing.HarvardBusinessReview,1989;January-February

12、RobunCooperandW.BruceChew.ControlTomorrow’sCostsThroughToday’sDesign.HarvardBassinetsReview,1996;January-February

目标成本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目标成本;
发展与展望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定义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

第一,目标管理就是指在一个企业进行运营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制定目标,对于自身的成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以及基本的预算,运用认识的方法对于自己的预算有一个基本的打算,这样对于预算能够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能够更好地了解接下来企业的工作。第二,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坏,另外一个方面企业如果想得到发展,首先要保证在经济上的利益,而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对于成本进行控制,在这个时候目标成本的管理方式应运而生。企业发展的好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调整,必然要在成本管理方面有一些变动,这种管理是基于市场条件下的,价格是瞬息万变的。虽然现在企业在成本的管理以及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例如不能很好地与时代接轨等等,这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注意的。第三,当前关于目标成本的管理,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所接轨,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与材料被投入到了生产的过程中,这对于成本管理无疑是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另外如何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与国际化接轨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在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就是要价格引导成本,依据市场上当前相关的生产原材料对于成本进行引导,并且最后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
另一方面,必须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原材料进行合理的控制,并且及时进行监控,这样可以及时的对于自己的计划进行变动,使得企业的下一步计划更加的公平和合理。

二、当前我国企业在运用目标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的问题

第一,首先就是相关的目标成本管理机制的缺失,之所以当前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不健全是来自于多个方面的。例如:企业仍然存在着落后的不科学的管理机制,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系统的机制甚至是沿用原有的落后的机制,当前的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想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各种的犯罪事件是依然存在着的,关于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所导致的犯罪的事件屡见不鲜,由此带来的社会效应是十分的消极的,这也与社会舆论出现问题不无关系,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对于目标管理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第二,有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面的机制,在企业进行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中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缺陷就是监督机制的缺失,目标管理在实行的过程中必须加以监督,对于自己的目标及时的进行改变。但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进行监督与管理,因此容忍了各种犯罪与违反事件的发生。另外没有一个监督的有效措施,一旦监督部门发现了隐患,没有一个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止损,这样只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由此带来的影响也是十分的巨大的。第三,企业进行目标管理出现缺陷的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就是对于人的管理,体现在相关的技术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可以说当前的时代虽然是信息发展十分迅速的时代,但是经济的发展主体仍然是人本身,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相关的企业员工的素质,当前普遍存在素质不高以及工作能力低等问题,另外在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以此来更好地进行工作。另外对于人才的缺失也是该行业受到严重阻碍的原因之一,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对于企业进行更好地控制,对于市场的发展形势预测不明确,使得成本控制不合理,并且与市场的大趋势脱离,这样会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另外企业对于相关的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也是导致行业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说要想更好地发展建筑行业,必须要充分重视人的作用。第四,最后在造价管理的过程中,还必须与市场的相关的动向相一致,目标成本的管理也必须与市场相适应,但是存在着计价方式的落后,市场的计价方面是瞬息万变的,这就必须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市场有一个敏锐的嗅觉,能够跟的上市场的变化,让相关材料的价格及时的进行更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对于相关的从业者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这项工作的科学性,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于工作的各项工作进行不断创新,这样可以很好地完成目标,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