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画【五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8-09 09:35:18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范扬1955年1月27日(正月初四)生于香港铜锣湾圣保罗医院。相册中有一幅范扬坐在童车里的照片,此时的范扬可能尚未满周岁(图1)。他小手抓着车栏杆,双眼炯炯有神凝视前方,圆圆的脑袋一副器宇轩昂的模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幅名扬中外画【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一幅名扬中外画【五篇】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范文第1篇

范扬1955年1月27日(正月初四)生于香港铜锣湾圣保罗医院。相册中有一幅范扬坐在童车里的照片,此时的范扬可能尚未满周岁(图1)。他小手抓着车栏杆,双眼炯炯有神凝视前方,圆圆的脑袋一副器宇轩昂的模样,煞是可爱。照片背面有范曾先生的小楷题字:“我所爱者,其惟斯人。小叔于京。”(图2)如此血浓于水的亲情溢于言表:我所喜爱的,惟有这个人。

范曾、范扬叔侄情深,在范扬的艺术道路上,三叔范曾给予的鼓励和扶掖恐怕很少为外人所知。范扬的相册里,有三幅范曾先生作品的照片,都是人物画,而且都是肖像画。内容是1972年范曾先生在山东梁山为梁秀玲、宋培军、颜景立同志画的肖像画(图5)。范曾先生的写生、造型功力于此可见一斑。这三幅照片可以作为范扬学习的范本。1977年恢复高考,范扬即于1978年2月考入南师大美术系。此时的范曾在国内已颇具影响,范氏诗文世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以及范曾的成就无疑是范扬引以为豪的。1980年2月10日至3月10日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在北京中央美术馆展出。此次大展是中国美协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而举办,共展出480位作者的417件作品,其中中国画106件。已是大二学生的范扬利用寒假进京参观展览,三叔范曾不仅陪同他看画展,还陪他在北京游玩。一架老式的120相机记录下他们叔侄二人在颐和园、北海公园、八达岭长城、中央工艺美院等处许多美好的瞬间,范扬个人也拍摄了一系列的照片。有的照片趣味盎然,如在游颐和园时,他们二人爬上了颐和园门前著名的铜狮子,范曾先生身穿呢制大衣,脚踩白石须弥座,侧坐在铜狮子底座上,范扬则站在范曾右后侧,留下了珍贵的镜头(图6)。如今去那儿的游客只能在有“保护文物,爱护栏杆”标识的围栏外拍照了,而在那个时代则是开放的。从他们在长城上的合影中知道,原来范曾先生左手执烟斗那最具风度的标志性动作那时就有了。在北京工艺美术学院的草坪上,范扬紧挨着范曾盘膝而坐,范曾讲得风采动人,范扬与另几位学生听得愉悦开怀。在十三陵的神道上,范扬骑上了一只巨大的石骆驼,还在长城敌台、北海公园九龙壁、天安门金水桥、长安街等多处留了影,有一幅在某绘画馆门前铜狮子旁咬冰糖葫芦串的照片特有情趣。

或许就是这次进京看全国美展,范扬把他的老照片(图3)带去了北京,叔侄二人共同回味往昔相聚的美好时光,范曾先生感慨万端,他在一幅老照片背面题字:“此中乐,乐无涯!与襄、扬二十一年前合影。小叔于京。”(图4)这是一张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照片,内容是范曾与范襄、范扬在南通寺街范家老宅院内观赏盆景的场面。范曾蹲着微笑地向襄、扬二位讲解着什么,青砖地上马槽盆里长着几株虎刺,范曾手指着的圆盆里有类似太阳花的草花,范襄、范扬饶有兴趣地聆听着,充满了欢乐与童趣。相册中还有一幅范曾赠送范扬的个人照,照片中的范曾穿着短袖衬衫,显得很年轻,照片背面以钢笔签字:“送范扬侄。三叔。”全国美展是官方主办的中国最高层次的美术作品展,范扬这次进京参观收获是巨大的。谁能料到,就在此后的1985年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时,范扬的国画《支前》参展并获铜奖,该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范扬的同学中与范扬有诸多合影。1972年中学毕业时,同学赠送的照片也留在了他的相册里。1971年1月6日,范扬与同学杨继悦、李建荣、王炜、徐晓阳、施布民、陈勇、杨建平合影(图7)。1972年1月范扬高中的部分同学与周健梅老师合影,照片背面题字:“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人类作出贡献!”(图8)1972年12月欢送江榕同学光荣参军,范扬与江榕等4位同学合影。中学毕业时,赠予范扬个人照片的,有潘郁、李建华、陈万明、李珉等多位同学。范扬与同学们在文峰塔下、五山江边、剑山之巅、启秀桥畔的留影,见证了他们的同窗之谊。龙爪岩的江涛、濠河边的柳荫、人民公园的雪景、黄海岸边的帆影,范扬把故乡的点滴景致都留在了他童年的记忆里,装进了这部老相册。

1972年范扬中学毕业后进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研习传统民间艺术,学绘画,学剪纸,画绣稿,与学友林晓、许平、徐艺乙、卜元、冷冰川等同事。相册中有范扬与伙伴们夏天身穿T恤衫在工艺美术研究所大楼前合影的照片,还有在参加某项体育运动后与卜元等在南通节制闸大桥畔的合影。照片中大家的T恤衫和背心上印有“研究所”或“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字样(图10)。一幅拍摄于1975年的照片,是范扬与同事共8人在文峰塔下的合影。还有范扬与伙伴们挖花生后在地上抢花生、与伙伴们掰手腕、与长者下象棋等情景照,给那个令人枯燥乏味的年代增添了几许生气。在南公园桥上,范扬分别以南公园和文化宫建筑为背景留了影;
在南通博物苑(当年的人民公园)里,范扬分别在东濠河晶体管厂和博物苑中馆留了影;
1976年9月范扬与部分同事在南通体育场追悼大会会场留了影……有时,个人的影像会成为一座城市的记忆。

1978年范扬上大学后,伴随着大学生活自然有许多照片。看,站在当时的标志性建筑――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的桥面上,范扬笑得多么开心!(图11)在上海展览馆前的广场上,范扬与几位大学同学留下的这幅照片依然是那么清晰(图12)。1979年夏天,在青岛栈桥,范扬高挽着裤管赤脚站在海边的礁石上,身后是拍岸的惊涛。寒假里雪霁时,范扬与镇同世、镇毅父子在富贵巷老宅院内,他们的背后已然是玉树琼枝(图9)。泰山下岱宗坊前,他满怀“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家中一只可爱的小花猫,范扬也会给它拍张照片,对生活的热爱于细微处可见。在范扬的相册里,还存有一幅他祖父范子愚先生的照片(图13),照片中范子愚先生端坐在那里,身后的板墙上挂着一幅范曾先生画的《阿翁七十八寿造像》――著名的《老子看老子》,那幅画是范扬的祖母缪镜心先生去世后,他的祖父寓居北京时范曾为之速写的。假期里范扬勤于绘画,他将自己的素描作品一幅幅钉在家里的板墙上,然后认真审视点评自己的作品……诗文世家的熏陶和濡染,个人的天资与勤奋,使得范扬绘事日进,而这些老照片记录了他艺术发展的一段轨迹。

读范扬的老照片,了解这位著名画家的一段成长履历,或许你会感受到一棵幼苗所蕴涵的参天大树的气息。

1. 1955年范扬出生于香港

2. 范曾在照片(图1)背面题字

3. 范曾与范襄、范扬在寺街老宅院内

4. 范曾在照片(图3)背面题字

5. 1972年范曾为颜景立画像

6. 1980年范曾陪范扬游颐和园

7. 范扬高中部分同学与周健梅老师合影

8. 照片(图7)背面题字

9. 范扬与镇同世、镇毅在富贵巷老宅院

10. 范扬与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同伴

11. 范扬在南京长江大桥上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范文第2篇

巴米扬大佛玉雕展现世遗会

一座价值达1.6亿元的翡翠玉雕巴米扬大佛在第28届世遗会苏州主会场撩起了面纱,作为曾于3年前被人为毁坏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的复制品,这尊用迄今世界最大的翡翠原料雕刻而成的玉佛,将在第28届世遗会期间展出,旨在对世人起到警示作用,并藉此表达中国人民保护世界遗产,祈盼人类永久和平的真诚愿望。

巴米扬大佛共有两座,是阿富汗的世界文化遗产,原位于阿富汗境内巴米扬河谷山崖断面,始建于公元2世纪到5世纪。2001年3月8日,这一人类文化遗产被人为摧毁,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当时,中国广东汕头爱多实业有限公司通过香港华宝投资有限公司在缅甸找到了1块重达12.5吨的巨型翡翠毛料,原本准备雕刻一藏传佛教作品。毁佛事件发生后,爱多公司当即决定用这块玉料雕刻最高的那座巴米扬大佛。

由中国北京玉器厂等派出的一流工艺美术大师,按标准比例重塑了被毁前的大佛。玉雕分为两截,上面是与山连为一体的立佛,下为底座。底座上有青松环绕,表达纪念之意,右下方还有一个缩小的巴米扬大佛。据专家评估鉴定,这尊世界最大翡翠玉雕巴米扬大佛价值为1.6亿元人民币。今年9月,玉雕将送往法国巴黎,无偿捐赠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绣娘半年绣出《姑苏繁华图》

为迎接世遗大会,镇湖绣娘邹英姿用了半年的时间,千针万线绣出《姑苏繁华图》。该图长120厘米、宽90厘米,画面上远处的虎丘塔、中间的山塘街、近处的假山绿树绣得十分逼真,就连水中行船的窗户、摇桨、甚至船上做饭的炉灶都刻画得细致入微。苏州有八千绣娘,而镇湖是绣娘的集中地,在海内外闻名遐尔。如今苏绣这个民间艺术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姑苏繁华图》则生动地再现了古城苏州的历史风貌,两者结合起来献给世遗大会,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六万枚画信为枫桥新添一景

闻名于世的姑苏城外寒山寺枫桥景区近日又新添一景:作为献给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礼物,来自海内外近900所学校学生亲手绘制的约六万枚画信在这里展出. 此项“世界遗产在我心中”大型画信展活动,得到了北京、吉林、江苏、甘肃、上海、安徽、福建等省市五十六所学校的响应,加上苏州131所学校学生绘制的画信,共收到画信约四万枚。同时,日本画信协会从七所中小学中征集到了二点三万枚画信,也要求前来参展。画信王国中的传奇人物――日本学生山路智惠世界遗产写生画展(苏州部分)同时展出。活动组委会将在苏州小朋友的画信中挑选出二千五百枚作品,放到世遗会主会场,作为送给各国代表的纪念品。

二千余作品参选“苏州印象”

两年一度的“苏州印象”广告展已经成为苏州对外扩大影响、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而今年的“苏州印象”以“世遗”为主题,吸引了全国各地甚至来自海外的作者。目前“苏州印象”的征集工作已告结束,共有2000多幅海报、摄影作品参选。评委们将从2000多幅作品中选出400幅入围。最终获奖作品将于6月17日在市会议中心展览。

183名青年志愿者宣誓上岗

即将为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服务的183名青年志愿者经过两个多月的专业训练后,现已宣誓上岗,第一批志愿者将在6月25日正式上岗,将用青春的热情和专业的水平为大会提供最出色的服务,向世界展示苏州青年的风采。

这些志愿者基本为苏州高校大学生,是从数千位报名者中经过层层选的,涉及英、法、日、德等语种。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他们将在接待、会务、新闻、旅游、办公室等方面提供志愿服务。在宣誓上岗仪式上,志愿者将一幅包括苏州市民和志愿者在内的迎世遗万人签名横幅赠送给世遗会会务筹备组。

1.5万册新版折叠式地图手册上市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范文第3篇

说起华老,其知名度在淮安及周边还不低,人们首先了解他是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淮安广为表演的扬州评话,多次获奖,并担任到淮安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足以说明其水平确实的不低,但,人们对他的撕纸、书画的了解还是近十余年的事,多次在市内外举办个人撕纸书画展,很多作品被作为外事活动礼品增多国友人,作品屡屡得奖,已使其名声大噪,然而,殊不知,华老自幼就酷爱民间艺术,18岁昄依佛门向扬州藏经院高僧学习书画及撕纸技艺,23岁在上海向丰子恺老师学画,潜心研习已有数十载。

华老撕纸不用纸和墨,借鉴中国画大写意的意境,利用废弃的五颜六色旧挂历,看似随手撕下,不用剪刀等工具,纤拙粗巧均在一“撕”间,一一粘于纸板上,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古朴、闲拙的画面,而撕纸那随纸、随意、随心等诸多意想不到的随意性,恰恰又蕴涵着一种妙趣天成的韵味,细品其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不由让人节节叹服。

一幅撕纸作品,在华老手中短短几分至数十分,便能跃然呈现于我们面前,数十载的潜心研习,数十年的生活积淀,及其对诸多艺术门类的灵感与悟性,作品往往也就会水到渠成了。

认识华老是在二十年前加入淮安民建,谦和且认真执着的个性,众多爱好且个样“玩”出高水准,为我们所敬佩与尊重。每次民建组织活动,能说、会说且说的有趣,时常在我们民建会议间隙来个扬州评话小段,气氛总会被他调起,其对民建组织的执着热爱,对会务活动的积极参与,是一个被民建会员们所尊敬的老者。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高凤翰作品 左手书画 市场价值

清代扬州画派中,有一位用左手作画的北方名家,他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中年入仕受累致残。这偶然的事故,也成就了他独特的左手绘艺术风格——妙趣古拙。他就是扬州八怪中唯一的北方人——高凤翰。清人称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大家。

高凤翰(1683—1749),字仲威,又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山人等,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高凤翰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是康熙年间举人,工诗,善画梅,其叔父高曰聪,进士,做过福建提学史,堂兄高凤举也是能诗擅画的高手。自身的天赋和家庭的熏陶使得高凤翰工书画擅作诗,喜篆刻,善收藏,精鉴赏。他曾收藏秦汉印章及明清名家制印至万余方,并制有谱录。他又收藏砚石至千百方,并制有铭词,手书后大半自行刻凿,著有《砚史》一书。后因仕途之事不畅所致终于于乾隆二年丁巳时(1737年)导致右臂残废。虽然遭受如此巨大的打击,但是高凤翰并未因此消遁,此后他自号“后尚左先”,刻制“丁巳残人”石章一枚,坚持用左臂继续艺术创作。经过艰苦力学,书、画风格为之一变,生拗苍劲,更富奇趣,为时人所称颂,亦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南阜山人全集》等著作流传于世。

高凤翰的左手书法严谨流畅,其书法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法,气韵流动,古趣横生,被人誉为明清两朝数百年间以左手擅长书法的,尚无人与之媲美并列。当时能得到其只字片幅不是易事。早期他的笔法由工细转趋粗笔写意。后学石涛,遂用破笔泼墨作画,风格大变。

高凤翰隶书雄浑朴茂而幽雅。他的行草完全自性情中来,圆劲飞动,是书作中的写意画。他于1738年作《左手书画册》中有一幅字,中央写“墨庄”两个大字,而在上边和左右两侧用较小行草书写。这样,大字似画,小字似是题画辞。整幅字纵攒散乱,乱头粗服,雄深秀发,笔与造化相淋漓矣。

高凤翰作画纵逸不拘成法,反对崇古、模古,他说:“每关世人含腐毫,死兔灵中乞生活。”他主张师法自然,纯以气势取胜,他说:“墨奇落想想亦奇,神工鬼爷天为师。”(《题且园翁指头画龙》)又说:“眼底名家学不来,晖山石鼓久尘埋。”(《题自书草隶册》)“千秋道气关生意,都在青黄紫绿间。”(《题藩怕两峰草堂图行乐二绝》之二)这与石涛主张“功于化”“授尽奇峰打草稿”是一脉相承的。“高画山水,纵逸不拘成法,擅长花鸟,笔致奔放,用色尤为别致。”高凤翰的山水画的风格在由右手转为左手作画前后有很大不同,早年山水未脱传统正宗画格,被誉为“画中十哲”“五君子”之一,以工细求真。晚年改左手作书画后,机趣古拙天然,渐染徐渭、朱耷、元济画风,多作写意,阔略纵逸,老辣而归于雄浑,全在法度之外求气韵。

乾隆二年(1737年),他创作的《层雪炉香图》轴可称为不朽之作。他左手作画的第二年居苏州时,伤势好转,遂去秀水探友游玩并与冯景夏联手创作了《雪江送别图》,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这幅大作表现出了高凤翰左手的高超绘画功力,画面呈现出一片失落冷寂之感,淡墨赭色渲染的雪山,山峦间隙中斑斑苔点,山头、树顶和屋檐上的点点晕染将与友人临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此画用墨大气古朴,大多是用晕染表现清冷的雪景,无皴的痕迹。此画用笔简洁放达,如阵阵寒冷扑面侵来。构图归正,人景合一,一派凄冷离别的愁绪布满画面之中,让人瑟瑟心酸。卷首行书七言:“坐忆秋曹老兴孤,写来笔墨莫王无。米家山水云林意,画出雪江送别图。”署“南阜左右题”。这与他在离开秀水的第二年左手绘作《湾上送别图》《雪江送别图》有异曲同工之处。颤颤巍巍拽杖,长揖的老者在岸头遥望孤舟远影渐消失,那般凄婉意境再现于世人前。我们不禁叹道大师传奇的左臂功。

《竹菊湖石图》是高凤翰晚年的代表作之一。是图首尾各有一段题记,从题记可知是图作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仲冬六日。是年高凤翰六十六岁。高凤翰于乾隆十四年仲春二月过世,是图距高凤翰去世仅三个月。这是我们能看到的高凤翰遗作中的最后一幅,堪称绝笔。这就显得格外珍贵了。高凤翰在其题画中写道:“画成卧榻留三日,始向秦川寄边人。未及平生下曲,且从画里接精神。”至于“秦川边人”定是高凤翰的好友,其人是谁已无法考证。画的中心是两块一大一小的石头。在石头的左方是傍石弯弯曲曲历经风霜的深秋之菊花,在石头的右方是从两石之间穿插而出瘦劲的倔强的竹子,从竹叶的势态看是历经人世风雨、不甘不屈的冲天之竹。画中的不平之气,乃至怨气、怒气扑面而至,给人阵阵孤寒、阴冷之感。这也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转贴于

高凤翰的花鸟画更是奇逸自得天趣,尤其是牡丹,更是自成一派。他于雍正四年(1724年)创作的《牡丹图》可谓其前期创作的代表作。该图对花写貌,构图新颖别致,以水墨勾花点叶,不求艳丽,而山石则用乱点皴,脱却俗套,于笔墨功夫中见无限自然的生机,虽为同辈画家所不及,但未脱尽“清六家”的规矩。高氏曾题《左臂牡丹图》云:“老病为人画牡丹,吟诗作对一凄然。世间富贵能多少,被尔消磨四十年。”自55岁病残右手开始尝试左手执笔书画,高凤翰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令人欣慰的是,这一转折给高凤翰的艺术生涯注入了新的活力,令后人对其左手的成就叹为观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有高风翰的两幅牡丹图,其一题为《富贵清图》, 作于乾隆元年(1736年)。此图用笔纵横恣肆, 不拘成法, 对青藤白阳的泼墨写意花卉之法有所继承, 但更有所发展,所以画中呈现出的依然是自己的面貌。另一幅仅有“南阜山人”款,无年代,卷上有稍后名士袁枚的跋,他认为:“此幅花卉深得徐熙没骨法, 可谓继南田而后起者矣。”此图造型准确,设色典雅,极有法度。一般人多以为扬州八怪的画皆信手写来,恣意挥洒而毫无法度,这无疑是误会、曲解。虽然“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语),但“无法”却一定要经历“有法”这个阶段。(转第105页)(接第109页)所以郑板桥也说:“人但羡其(高凤翰)末年老笔,不知规矩准绳,自然秀逸绝俗,于少时已压倒一切矣。”除牡丹之外,荷花也是高凤翰经常入笔的君子。值得一提的是,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一幅笔墨荷花《素袜凌波图》系高凤翰五十岁时右手所作,当时画成而未题便被亲家携去,五年过后高氏重见此画时右手已废,心中不由得感慨,遂以左手将此事经过写于画面空白之处,并题写七言绝句:“荷叶荷花五尺长,墨痕托出水中央。纵然朽断玲珑骨,不恋污泥也自香。”笔法刚劲有力、气势苍穹高深。高氏的这幅佳作右手绘图,左手补题,奇趣陡生,后人观之无不叫绝。乾隆十年(1745年)创作的《寒鸭图》则可认为他晚年画风转变的大写意之代表作。《寒鸦图》用左手作,“其生拗涩拙,有万非右手所及。”画面上顽石鳞峋,枯材盘曲,塞鸦点点栖飞,石树挺立奇崛,一片笔气墨韵。此画的妙处在于石与树、枝丫与栖鸦、飞鸦与款书浑然一体,不可端倪,“画家通过笔墨和意象的创造,将石、树、鸦、书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神遇迹化。……尽管高凤翰自称此图是受明周臣(东村)《万鸦图》的启迪而作,但事实上,其怪异独特、出神入化的笔墨和意境,和周氏专讲规矩的院体画,其趣迥异。”

2003年底,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会上,高凤翰的一幅山水手卷《殴春亭图》,拍出了253万元的高价。该手卷长180厘米,宽35厘米,系高凤翰1726年(雍正四年)的作品,是高凤翰南方做官前一年所创作的。该手卷为设色绢本,描绘了北方地区河流山川、村落风景。画面上绿树葱郁、溪流淙淙,茅屋农舍掩映其间。经过拍卖场上几十轮激烈争夺,估价100—180万元人民币的《殴春亭图》竟叫到253万元方才落槌,创下了高凤翰书画作品的最高纪录。这一结果,既是我国经济增长、购买力增强的表现,也是高凤翰书画艺术逐渐被收藏家所认识、看重的结果。高凤翰的作品在2003、2004、2006年达到很高的价值点。在统计到的30次拍卖交易中,有18次将拍品全部拍走,最后的交易量达到总交易量的60%的比重。在67件拍品中有47件拍品最后成交,大多以花鸟作品为主,而且高凤翰的左手之作大约占到成交拍品的三分之一。特别是2006年12月的拍卖中,他的2幅左手作品《丁巳1737作 半亭对菊图》与《戊辰 1748 诗书画合璧卷》是其月的最大亮点。目前艺术市场中扬州画派的作品虽然名扬声外,可是大多作品的拍卖业绩与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高凤翰以自己的精湛技艺正吸引着藏家,一般价位在10万元左右,最高的拍价也达到100多万元。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与成熟,他的晚年作品已经彰显出具有极高的收藏与欣赏价值。之前的作品由于画家自身的客观与主观条件的限制,一部分作品有些差强人意,但大多作品仍然有很大的增值空间。高凤翰作为扬州画派里的一位旗手人物,在今后的市场活动中一定会愈加活跃。我们回顾这七年来,高凤翰的作品价值一直在持平稳的态势。2003年,他的画逐渐地体现出很大的增值力量。人们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扬州画派中的这位大家——高凤翰。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丁家桐.扬州八怪全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凤翰作品 左手书画 市场价值

清代扬州画派中,有一位用左手作画的北方名家,他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中年入仕受累致残。这偶然的事故,也成就了他独特的左手绘艺术风格——妙趣古拙。他就是扬州八怪中唯一的北方人——高凤翰。清人称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大家。

高凤翰(—),字仲威,又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山人等,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高凤翰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是康熙年间举人,工诗,善画梅,其叔父高曰聪,进士,做过福建提学史,堂兄高凤举也是能诗擅画的高手。自身的天赋和家庭的熏陶使得高凤翰工书画擅作诗,喜篆刻,善收藏,精鉴赏。他曾收藏秦汉印章及明清名家制印至万余方,并制有谱录。他又收藏砚石至千百方,并制有铭词,手书后大半自行刻凿,著有《砚史》一书。后因仕途之事不畅所致终于于乾隆二年丁巳时(年)导致右臂残废。虽然遭受如此巨大的打击,但是高凤翰并未因此消遁,此后他自号“后尚左先”,刻制“丁巳残人”石章一枚,坚持用左臂继续艺术创作。经过艰苦力学,书、画风格为之一变,生拗苍劲,更富奇趣,为时人所称颂,亦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南阜山人全集》等著作流传于世。

高凤翰的左手书法严谨流畅,其书法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法,气韵流动,古趣横生,被人誉为明清两朝数百年间以左手擅长书法的,尚无人与之媲美并列。当时能得到其只字片幅不是易事。早期他的笔法由工细转趋粗笔写意。后学石涛,遂用破笔泼墨作画,风格大变。

高凤翰隶书雄浑朴茂而幽雅。他的行草完全自性情中来,圆劲飞动,是书作中的写意画。他于年作《左手书画册》中有一幅字,中央写“墨庄”两个大字,而在上边和左右两侧用较小行草书写。这样,大字似画,小字似是题画辞。整幅字纵攒散乱,乱头粗服,雄深秀发,笔与造化相淋漓矣。

高凤翰作画纵逸不拘成法,反对崇古、模古,他说:“每关世人含腐毫,死兔灵中乞生活。”他主张师法自然,纯以气势取胜,他说:“墨奇落想想亦奇,神工鬼爷天为师。”(《题且园翁指头画龙》)又说:“眼底名家学不来,晖山石鼓久尘埋。”(《题自书草隶册》)“千秋道气关生意,都在青黄紫绿间。”(《题藩怕两峰草堂图行乐二绝》之二)这与石涛主张“功于化”“授尽奇峰打草稿”是一脉相承的。“高画山水,纵逸不拘成法,擅长花鸟,笔致奔放,用色尤为别致。”高凤翰的山水画的风格在由右手转为左手作画前后有很大不同,早年山水未脱传统正宗画格,被誉为“画中十哲”“五君子”之一,以工细求真。晚年改左手作书画后,机趣古拙天然,渐染徐渭、朱耷、元济画风,多作写意,阔略纵逸,老辣而归于雄浑,全在法度之外求气韵。

乾隆二年(年),他创作的《层雪炉香图》轴可称为不朽之作。他左手作画的第二年居苏州时,伤势好转,遂去秀水探友游玩并与冯景夏联手创作了《雪江送别图》,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这幅大作表现出了高凤翰左手的高超绘画功力,画面呈现出一片失落冷寂之感,淡墨赭色渲染的雪山,山峦间隙中斑斑苔点,山头、树顶和屋檐上的点点晕染将与友人临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此画用墨大气古朴,大多是用晕染表现清冷的雪景,无皴的痕迹。此画用笔简洁放达,如阵阵寒冷扑面侵来。构图归正,人景合一,一派凄冷离别的愁绪布满画面之中,让人瑟瑟心酸。卷首行书七言:“坐忆秋曹老兴孤,写来笔墨莫王无。米家山水云林意,画出雪江送别图。”署“南阜左右题”。这与他在离开秀水的第二年左手绘作《湾上送别图》《雪江送别图》有异曲同工之处。颤颤巍巍拽杖,长揖的老者在岸头遥望孤舟远影渐消失,那般凄婉意境再现于世人前。我们不禁叹道大师传奇的左臂功。

《竹菊湖石图》是高凤翰晚年的代表作之一。是图首尾各有一段题记,从题记可知是图作于乾隆十三年(年)仲冬六日。是年高凤翰六十六岁。高凤翰于乾隆十四年仲春二月过世,是图距高凤翰去世仅三个月。这是我们能看到的高凤翰遗作中的最后一幅,堪称绝笔。这就显得格外珍贵了。高凤翰在其题画中写道:“画成卧榻留三日,始向秦川寄边人。未及平生下曲,且从画里接精神。”至于“秦川边人”定是高凤翰的好友,其人是谁已无法考证。画的中心是两块一大一小的石头。在石头的左方是傍石弯弯曲曲历经风霜的深秋之菊花,在石头的右方是从两石之间穿插而出瘦劲的倔强的竹子,从竹叶的势态看是历经人世风雨、不甘不屈的冲天之竹。画中的不平之气,乃至怨气、怒气扑面而至,给人阵阵孤寒、阴冷之感。这也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