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建设论文【五篇】(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2023-08-09 20:15:07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可以分为“理想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自从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以来,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其最大特点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化建设论文【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现代化建设论文【五篇】

现代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可以分为“理想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自从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以来,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其最大特点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通过苏联模式的现代化的挫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成功,可以看出现实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现代化的成功模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始终坚持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论证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客观历史必然性。但是,对于将来的这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要经历自身的哪些发展阶段,他们都认为只能由处在这个将来社会中的将来的人们,依据其当时的实践去做出判断,而决不能在这种实践产生之前,就毫无根据地凭空猜测。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一、理想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

要认识社会主义,有必要区分“理想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理想社会主义是指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从典型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形态中推演出的能够完全替代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高级形态。

现实社会主义则是指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和20世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与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理想社会主义社会有所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却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很大的差距。过去曾经存在过和目前仍在发展的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产生在资本主义没有高度发展的不发达国家,其最大特点是经济、文化落后,尤其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越南、朝鲜等十几个经济比俄国更落后的国家,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各民族各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确立怎样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要受各国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

二、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

20世纪产生了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一个是苏联,另一个是社会主义中国。对当代社会主义而言,与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有关的两个事件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一个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崩溃,另一个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

苏联在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环境中,根据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需要,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现代化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一套体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被推行到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曾取得过历史成就。但是,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这种现代化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日益显露,并最终成为导致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不符合世界现代化规律。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是集权型的现代化国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计划指令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公有制、工业赶超等为主要特点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但后来这种模式被当作优越于资本主义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固化了。现在看来,一种模式是否优越,应当在把它放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审视,是否适合历史条件,是否符合现代化规律。

其次,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苏联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等同于现代化规律并且认为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忽视落后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而偏重强调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模式,却又没有区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与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而是从教条式的社会主义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把科学社会主义教条化了的情况下,用现实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按照理想社会主义目标,进行现代化建设,实际上主要是搞工业化,结果严重地束缚和扭曲了现代化,也葬送了社会主义实践。

最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东欧国家国情不同于苏联,苏联却根据自己的全球战略把苏联模式强行推广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中断了东欧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导致现代化进程受阻并一再出现危机,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模式在东欧走到了尽头。这时苏联自己也逐渐陷入了发展性危机,并且引起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规模变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是双向选择的进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逐步明确起来。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主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拓展和深化而越发显示出中国特色。

首先,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选择和现实要求中国现代化在艰难推进过程中呼唤出了社会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才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始终强调,中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经过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从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

其次,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联并进过程中得大于失。开创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相联并进的道路,但是,领导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终未成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代表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及时地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强调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确定了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拓了一条新路。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总体上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上,我们越来越突出了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也越来越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初级阶段的特色。

再次,在重新认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概念包括“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在时间段上是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现代化只是这个长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中国在现代化实现之前,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目标和任务、战略和途径等方面是重合的、一致的;
在实现现代化之后,中国还要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直到实现共产主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起点、生长点和着力点。

三、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当代意义

现实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过程中一步步发展和成长起来的,其出现是有着历史必然性的,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现实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现实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途径。资本主义的扩张一方面导致经济全球化,另一面又造成分裂,抑制落后国家资本主义因素的发育。落后国家现代化起步晚,虽具有后发优势,但在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很难通过传统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要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就必须冲破帝国主义体系。这就是中国发生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原因。因此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成为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与资本主义迥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以全体人民的福利为根本取向。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中国而言,现实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使一个动荡百年的国家趋于稳定,解决了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使这个国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在自身历史发展中的一次伟大胜利。

中国确立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典范。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发展中国家举步维艰。中国没有走许多拉美国家那样的依附性发展道路,也不可能像个别小国或地区借助国际政治、经济冲突中某些有利的因素而实施现代化。中国依托社会主义的制度资源解决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例如,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经济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以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广泛地动员了人力资源;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找到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解决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重大难题,如此等等。作为发展中国家来讲,中国解决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难以解决的难题,当然是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大贡献。

事实说明,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以此为前提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

(二)现实社会主义将会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现代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化,文明,监狱

我国的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神圣职责,对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主义稳定,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及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明监狱事在必行。

一、正确认识、深刻理解贯彻《监狱法》和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关系,是增强现代化文明监狱紧迫感、提高自觉性的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颁布施行,是全国监狱机关和全体监狱工作监狱人民警察盼望已久的盛事。《监狱法》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监狱工作法典,它的颁布实施不仅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决心和法制建设工作的日趋完善,也反映了我国监狱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大趋势,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贯彻《监狱法》与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二者是相互联系互为要求,相辅相成的。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既是贯彻《监狱法》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监狱法》的必然结果,为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标准,尤其是“软件”建设的硬性标准集中体现在《监狱法》的概括规定中,用精练的法律语言表述出来,为监狱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这不仅使现代化文明监狱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而且还有利于保障和制约现代化文明建设在法制建设轨道上健康顺利的发展。因此,要达到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标准,就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监狱法》,依法建设是前提,是基础,决不可偏废,这样才能保证准确正确地建设好现代化文明监狱。另一方面,贯彻《监狱法》,严格依法治监,离不开与社会文明相适应的基本物质条件,较好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是监狱依据《监狱法》,发挥刑罚执行机关的职能,落实“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方针,强化三大基本改造手段,完成惩罚和改造基本任务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障,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加强监狱的现代化“硬件”建设。同时随着《监狱法》的贯彻落实,《监狱法》所要求的物质保障体系,尤其是监狱的财政经费、投资保障、资产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必将逐步到位,这也为我们建设现代化文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有认识到这些,才能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增强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紧迫感。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警素质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保证

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监狱干警队伍。不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通过干警的活动去实现。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是建设好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有力保证。政治坚定是根本,全体监狱干警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队伍各项建设的首位,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善于从政治的高度观察问题,保持清醒头脑,在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中坚持坚定的思想立场,善于运用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创建工作实践;
纪律严明是保证,作为准军事性的司法监狱人民警察队伍,没有严明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一切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和保证完成,纪律是执行实践的保证;
作风过硬是基础,勤政廉洁,遵纪守法,顾全大局,遇险不惊,沉着镇定,具有独立处理和应付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对监狱人民警察素质的最起码的要求;
业务精通是前提,业务素质是监狱人民警察素质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法律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和执法水平,只有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把创建工作真正地做好,“犯人多数是可以改造好的,但是要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在没有完成这个艰苦过程的情况下,这些人有许多都是‘饿老虎’,我们的监狱、劳教警察都是‘训虎人’,随时都有可能被他们咬死、咬伤。”[2]所以做为监狱、劳教警察一定要保证能够做到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通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避免被那些“饿老虎”咬死、咬伤。但是近年来,在少数监狱人民警察中确实发生了一些性质严重的违法违纪问题,还有不少干警法治观念不强,政治业务素质不高,因此,必须从严管理、从严教育、从严培训、从严要求,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需要。

同时,还要看到,加强队伍建设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国家经济政策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要加强全党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我们司法行政系统来说,要进一步把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工作推向前进。现代化文明监狱要靠有现代化知识的监狱人民警察去建设,不可能设想用落后的监狱人民警察去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那是不可想象的。再从犯罪率和犯罪性质来看,现在关押的犯人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再加上这几年的“严打”收押的犯人和过去也不一样,暴力犯多,团伙犯罪多,重新犯罪多,改造的难度、保障监狱安全难度也比过去大大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想更好地完成我们所担负的任务,确保监狱的稳定,努力提高罪犯的改好率,降低重新犯罪率,为国家社会稳定做出我们的贡献,要保证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警素质,抓队伍、促业务,才能够保障我们的工作不断地得到提高,才能够保障监狱的稳定,罪犯的改好率才能不断提高,重新犯罪率不断降低。我们才能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保障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顺利进行。要建设好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必须加强监狱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充分发挥监狱党委的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通过建立对监狱人民警察的严格考核体系,合理的竞争机制,良好的奖惩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的机制,培养和选择一批优秀的青年干部进入监狱各级领导班子,增强领导班子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整体素质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组织保证,也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全过程中,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点,才能保证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远近结合、统筹规划、软硬并举、注重软件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基本途径

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监狱系统共同奋斗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应当遵循五个原则,即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举的原则,尤其要注重软件建设的原则;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分层次建设的原则;
讲求实效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是从宏观上指导全国监狱系统建设现代化文明的原则,也从微观上为每一个监狱指出了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方向。我个人认为,就每个监狱来讲,远近结合、统筹规划、软硬并举、注重软件是进行“建设”工作的基本途径。每个监狱,都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能畏难不前无所作为,也不能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纸上谈兵,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安排,滚动发展,每年办成几件事,这样就能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向着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目标迈进。

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从总体上讲包括两个方面,即以监狱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教育设施、生活卫生设施以及生产方面的技术、设备、工艺为内容的硬件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以及监狱人民警察素质、执法水平、管理制度、教育方法、劳动手段、改造效果为内容的软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缺一不可。做为监狱领导,必须认识到硬件与软件是辩正统一的,硬件建设搞好了,有利于软件建设;
软件建设搞好了可以促进硬件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确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如果只抓硬件的物质文明建设显然不是现代化文明监狱,而只抓软件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达不到现代化文明监狱的要求,二者是辩正统一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得软硬并举。当然硬件建设是要花钱的,在当前财政和投资保障不能很快到位,多数监狱经济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在具体实施上,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分清轻重缓急,做出规划逐项分步进行。而且这些建设项目与当地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水平应当相适应,争取一次建成达标避免时过不久又得更新改造,造成二次投资或浪费。

软件建设,主要强调监狱人民警察素质、严格执法、科学管理、教育改造措施和方法、改造效果等。从经济角度讲,这些可不花钱或少花钱,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单位,可以软件先行,但这决不是说软件好搞,容易达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更重要,难度更大。司法部提出:“要注重软件建设”、“软件要强”,这不仅说明中国监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软件建设上,同时也有利于克服我们一些同志一味强调物化建设的误解,从而推动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进程。软件需要硬功夫,当前在软件上,要结合贯彻《监狱法》,一条一条地检查自己监狱的工作,凡与《监狱法》相抵触的,应当立即停止;
凡不符合《监狱法》的规定的监规制度等,应当及时修改调整。同时要继续发展十多年来我国监管改造工作改革的成功经验,坚持对罪犯实行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继续抓好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计分考核、依法奖罚的制度。全面推行三分工作,把防逃、防重大恶性案件、防非正常死亡的各项安全防逃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改造秩序的持续稳定。在教育改造工作方面,要加大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办好特殊学校,建设丰富多彩,有益于改造的监区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助教育,进一步搞好社会帮教等。通过这些切实使监狱的软件强起来,上一个新水平。这就是现代化文明监狱软件建设实实在在的工作,也能促进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硬件建设,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实实在在的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

1.吴宗宪 《中国现代化文明监狱研究》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6年8月版。

现代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
图书馆文化;
建设

一、建设现代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必要性 图书馆组织文化是指在一个图书馆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图书馆成员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历史传统、人际交往和行为方式、规章制度、价值目标、外部形象及组织特征等的总和。它以图书馆内部的制度、习俗、传统、价值标准等方式存在,并贯穿于图书馆的方方面面。

传统的图书馆组织文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首先,在与读者的关系上,不是重视读者需求的满足,而是重视自己。“读者至上、读者第一”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但无论是图书馆内部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图书的采购、服务项目的开展等,大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出发,往往忽视服务对象的需求。图书馆员把自己看为是图书馆的主人,面对读者高高在上,提到重视读者,好像只是改善服务态度就行了。

其次,在图书馆内部上下级关系上,忠实的不是员工而是领导;
在图书馆各部门的关系上,更多关心的是本部门的利益而不是部门之间的合作。领导方式多是命令式的,无法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小团体本位思想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

其三,在工作中,重视数字指标的完成,不注重工作实绩和工作质量,不是重视个人的能力,而是重视工作年限。工作作风拖拉,工作效率低,只关注于自己一小部分的工作内容,合作的意识差。

其四,安于现状,缺乏变革的勇气和决心。很多图书馆改革只是兴起于一时,过后又回到老路上去,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迟缓,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社会形象差,没有吸引力。

因此,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图书馆文化,建立新的、适应社会变革的图书馆文化,是目前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立先进的图书馆组织文化、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导向作用。图书馆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将会引导图书馆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向着奋斗目标行进,更好地实现社会职能,发挥社会作用。先进的图书馆文化,会极大地影响图书馆的长期战略、服务方针、发展方向。只有建立起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图书馆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立足。

(2)激励作用。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改善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员工之间的合作,会对图书馆员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

(3)协调作用。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使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评价标准、共同的行为方式以及自觉遵准则,增强相互之间的默契与理解,减少冲突及矛盾。

(4)效益作用。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是良好的组织形象的保证。图书馆建立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有利于改变社会对图书馆传统形象的认识,建立更好的外部形象。同时,也能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更大程度地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为图书馆争取更大的发展前景。

二、现代图书馆组织文化的特点及实践

(1)现代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容。

①共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现代图书馆价值观应该强调现代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强调图书馆的生存基础是建立在对用户文献信息需求充分满足的基础之上的。图书馆必须树立读者第一的原则,为适应不同类别的读者重组组织结构,为给读者提供更快的服务重组业务流程,为响应现代读者不同的文献信息需求拓展服务空间,为适应读者的习惯加工信息等。现代图书馆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工作人员的作用,要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现代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关心员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人文环境,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②行为规范。规范是指人们的行为应当遵守的规则。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前者是指由组织正式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后者是指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人们共同认可的行为规则。图书馆领导就要注意开发与培育图书馆的文化,按照所期望的方式影响工作人员的行为。

③信息传播网络。组织文化的信息传播网络是指一个组织用来传播组织文化信息的渠道,它可以是正式的,如通知、会议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如口头传播、小道消息等。现代图书馆要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必须重视各种传播渠道的作用。现代图书馆应使信息在馆中得到有效传播,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④形象与形象活动。形象是指可以表达某种含义的媒介物的客体或事件。文化形象是表达有关基本文化与智力的含义。在图书馆中,可被采取的形象与形象性活动主要有: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树立业务标兵;
开展礼仪、形象设计活动。如举行各种典礼、宣誓等仪式,设计图书馆的形象性标志,如馆徽、馆旗等。

(2)现代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建立。现代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建立不是一次性的活动,它是一个长期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树立正确的组织价值观。根据图书馆的战略目标确定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核心理念,树立正确的组织价值观。复合图书馆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图书馆组织文化的设计要围绕它来进行。未来图书馆要为信息社会的到来作出贡献,要促进社会信息的交流和利用,保证人人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保证社会公民终身教育的开展。因此,现代图书馆的组织价值观应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把为广大公众提供信息保障作为自己的责任。

②设计行为准则和奖惩制度。管理者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什么样的反应,这是组织成员十分关注的。通过设立业绩、行为评价制度,可表达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现代图书馆的行为准则和奖惩标准,应是对高绩效的行为给予奖励,而不是像传统的做法,基于工作年限来进行奖励。

③加强沟通。主要是图书馆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可以把主流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传递给他们,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在图书馆内部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图书馆文化。同时,图书馆的高层管理者还必须时刻关注每一位工作人员的需求,才能根据组织特点,建立符合本馆需要的组织文化,也只有这种富有特色的组织文化,才能对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起到良性作用。

④广泛开展培训教育。教育培训是组织文化渗透的最积极主动的途径。图书馆要对新老员工开展培训,将图书馆的组织文化贯彻给员工,如图书馆的发展史、成就、创始人和英雄人物的事迹、馆训、组织理念、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乃至衣着礼仪、接物待客、言谈举止等。

⑤广泛开展活动。图书馆开展领导和员工共同参加的各种活动,是渗透组织文化的又一途径。领导者可以通过共同活动,言传身教,传播组织文化;
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增强彼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使大家协调一致,接受共同的价值观。

⑥树立榜样。树立榜样是建设组织文化的重要方法。组织文化是抽象的,模范、榜样是具体的、生动形象的。通过模范、榜样,可以使组织文化具体化、形象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模范人物的品质、言行、经历及卓越贡献在组织内外广泛传播,会成为人们效法的榜样,从而使组织文化渗透到人们的大脑和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1]张祖菡.论图书馆企业文化建设价值观的培养[J].当代经济,2004(3).

现代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韧性精神、自省精神和人格精神等价值观念,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商人,并形成了儒商的文化传统。当代中国企业家也应当从几千年的文明中汲取营养,培育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对现代企业管理提供重要的理念支撑。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1]它不仅可以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和约束作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而且还可以更加鲜明地将本企业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以便消费者对企业进行识别,进而产生认同感。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它又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企业文化始于国外,进入中国后便需要跳出西方管理理论的框架而与中国文化体系相融合。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在《企业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
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2]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首先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演进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其内在充分反映了西方所尊崇的自由以及契约等精神,这些精神必然会对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根本性影响。

同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具有继承性、差异性、相对稳定性以及民族性等特点。因此,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时也要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民族性特点。实质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间也存在共通与兼容的一面。中国文化之所以持久的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强大的适应性与宽容性,不断的自我调整,与时偕行。正是这些共通与兼容才保持了中华文化的时代性,也构成了现代企业文化的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儒家文化可以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显得非常重要。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忠诚度,有助于促进企业和谐,有助于企业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建立企业诚信等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能够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人为本”能够使员工自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奋、自省和人格精神有助于员工提高自爱自重意识。儒家的“君子”人格思想,有助于员工提升其人格品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对自我身心的修炼。一个人要成为有所作为的人,就要注重正身、自律,化伦理为德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以实现个体的“内圣”。儒家修身思想强调道德约束先于法律约束,强调治理主体的自身素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3],强调了人的主动性,以及贤人、圣君的决定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员工要通过“修己”实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遵守职业道德,增强奉献精神,以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

(二)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忠”是忠诚、尽心竭力之义。“忠”还包含忠于职守、勤奋努力的意思。孔子强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这些思想有助于使员工树立恭敬谨慎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只有忠诚、勤奋的员工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当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统一的时候,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在现代企业中,员工们忠诚敬业、严于律己是企业宝贵的财富,更是企业发展的坚定基石。但忠诚的员工是企业教育和培训出来的。从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同一的角度来看,企业有责任和义务教化员工。而教化员工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企业文化中,使员工注重“修己养性”、“内省自律”,使其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基本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拥有良好的企业凝聚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有更强的战斗力竞争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企业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和谐的理念,并将和谐视为极高的一种境界。《中庸》一书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就是将“不偏不倚”的中和状态视之为天地万物的大本大源,和谐统一乃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与“和谐”理念,不仅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强调人自身的和谐。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提倡社会责任感,鼓励勤奋工作。“以和为贵”是儒家伦理思想中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矛盾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工具。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以和为贵”思想强调人只有以爱人为出发点,才能够达到人恒爱之的境界;
在个人修养上,强调要讲礼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为人处事上,要讲礼仪和礼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和谐理念不谋而合。“和谐”理念强调群体利益,追求群体和谐与发展。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规范融入企业,与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相协调,可以培育企业员工的恪尽职守和主人翁意识,形成企业内部的和谐风气和团队精神。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企业要保持自身的稳定发展,迫切需要培育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对内形成凝聚力,对外形成吸引力。通过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培养企业内部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有利于员工团结一致,形成企业合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思想,是现代企业文化发挥凝聚力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设现代企业文化需要努力培育和建构“以和为贵”的企业伦理,使企业对内能够保持部门之间、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协调和有效沟通,对外能够建设与政府、同行、客户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达到利益同一、共同双赢的效果。

(四)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企业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为贵”、“人为本”、“仁者人也,亲亲为大”[3]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本质就是爱人、关心人、尊重人。所谓以人为本,是指在企业的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尽量满足人才提出的合理要求,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企业由人组成,企业的发展最终也是为了人。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决定的意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构建企业文化,拥有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推动企业发展,必然要求企业树立一种以人为本,唯人兴业的企业管理理念。只有重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将员工的利益、客户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前,企业才能在竞争中求得发展,获得长久的信誉和竞争优势,同时企业才能拥有长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而且,企业文化的重要目标是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精神,改善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企业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对企业的核心能力培养具有关键意义。现代企业管理,要从以物为主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主的管理;
从硬性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以人为本,平等待人,关心各级员工的需求,提倡团队精神。

(五)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建立企业诚信

儒家思想认为,诚信是人性之本、大道之源。儒家认为“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无德即无行。孔子认为“德”的基本内容是仁义,“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3]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最高智慧。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商业道德为前提的,道德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

企业道德的核心是诚信,诚信是做人之本,也是企业立身之本。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重约守信、言而有信、诚信为本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也是公平有序竞争的基本条件。从长远来看,企业只有严守商业道德,讲求诚信,才能够与客户建立起长久的良好关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市场优势。商业道德中的诚信表现为讲究商品质量,货真价实,严守合同协议;
对政府、社会、合作伙伴、员工讲诚信、讲道德。在目前中国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牢固树立以契约意识和商业诚信为代表的商业精神,只有重约守信,讲究双赢,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才能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为企业的品牌树立和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企业文化与cI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现代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心理契约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1 引言

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已经从以前过分注重正式的组织及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硬性管理思想,发展到如今重视人的情感、人的需求的情感性管理思想,进入了文化管理阶段。坚持推崇人、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主导理念。随着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研究,又发现心理契约的构建深受着企业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已构建的心理契约又对企业员工的态度、行为产生着作用力。因此,研究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心理契约构建,对更好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心理契约及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心理契约是指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这些期望可能是经济期望,也可能是心理期望,其中的心理期望便是心理契约;
它是组织中没有成文的契约,是雇主及雇员关系中的组织与雇员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没有形成条文,甚至没有说出来的),各自对对方怀有的种种期望,是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付出什么、同时又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每个员工内心深处,对自己应该为组织付出什么、付出多少,组织相应给自己回报什么、回报多少等都有着明确的认识及期望。这种认识期望是主观的、内隐的,它虽然并不反映在正式契约中,但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它的真实存在,并将其纳入管理之内,这就是基于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以全体员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系统的、完善的、适应性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经营理念为目标,使企业对外增强竞争力和适应力,对内增强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强调在全体员工中达成共识,而且是员工所共守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规范。较之成文的制度、守则等硬性约束,企业文化的力量更加巨大,具有更强的凝聚力、约束力和推动力。员工在硬性的约束和强制下,通常会有抵抗情绪,可能只达到制度的最低标准,但在正确的文化引导下,员工会产生自觉行为,可以使人不断向最高标准迈进。

3 心理契约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心理契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员工,员工的心理契约是员工个体持有的价值观念,是其对企业的主观期望。员工的心理契约会以其具体行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展示出来。而企业文化最终也会外化表现为员工的具体行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员工的行为能符合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员工行为影响企业生产、影响企业业绩,行为在前、业绩在后。可以说,员工心理契约内含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念是否一致,直接决定着员工对企业的认可、接纳程度。如果二者相距不大,或者不存在实质性的冲突,企业通过恰当的管理与引导,是可以同化这部分员工的;
但如果二者差距太大,不可调和,结果只能是分道扬镶。因此,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会更加中意于那些价值观与企业的希望相一致的应聘者。

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影响着心理契约的形成。心理契约的形成是由员工需求、企业激励方式、员工自我定位及相应工作行为四方面的循环决定的,即企业在激励员工过程中,以满足员工一定的需求为前提,员工则依据企业对自己期望和需求的满足程度,来确定其对企业的关系定位,并因此决定自己的工作绩效,同时,企业也会因此在激励措施上有更恰当的灵活性,以更好满足员工的需求。虽然心理契约是员工个人主观产生的,但通过与企业文化相匹配的制度的作用,往往可以促使员工产生与企业文化要求相一致的心理契约,实现将员工的个性最终变成企业的共性。当这种具有共性的心理契约建立起来时,由于对企业理念的认同,员工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行为趋同性,最终达成个体价值与企业价值完美的和谐统一。

4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心理契约构建措施

构建良好心理契约除了遵循人性的假设外,还应从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及企业与员工日常工作及人际关系建设每一环节中,时时事事都要注重建设企业与员工之间良好的心理期望,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

4.1 充分认识和遵循人性的假设

对人性的假设是对人的需要认识的基础。一般地,人的需要有物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等形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个体心理活动的复杂性,除了上述的显形需要外,还有潜在的心理需要、精神需求。人的需要除了以功利为目的以外,还要受到伦理道德、正义感、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等的约束。因此,对人的需要认识不可简单划一。人的未满足的需要,在适当时候会触发某种动机,进而引起决策和行为的发生、减弱或加强。动机提供了人的行为的动力,包含信念、期望、价值观等内容,信念和期望是支撑人的行为的基础。动机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它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管理理论普遍认为,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对企业员工的决策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它可以转化为员工行动的内在动力,使员工的行动在外部激励的推动下转变为自觉行动。

4.2 在企业与人才间的双选洽谈中不夸大自己的形象

招聘过程是员工与组织的第一次正面接触,也是心理契约建立的最初环节。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招聘是企业得到理想员工的有效途径。这使企业想方设法将自身推销给应聘者,可能会对应聘者做出一些不合实际的承诺,夸大企业或某职位的好处,而隐瞒其不足。另一方面,应聘者想方设法要得到合适职位,往往夸大自己的优点和能耐,而隐瞒自己的缺点。从心理契约的构建来说,这种夸大自己形象的做法未必有好的结果。虽然可能夸大形象促使企业与求职者双方一拍即合,彼此抱有良好的期望,希望自己以后的某些付出能得到对方理想的回报,于是最初的心理契约达成。当员工进入组织后,如果双方都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的期望有较大偏差或相差很远,心理契约开始动摇或重新调整,当出现难以调整的时候,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要构建良好的组织与员工的心理契约,在招聘时,应对企业和职位的有利方面及不利方面作实事求是的介绍。招聘者应该在招聘的整个过程中都是诚实的、实事求是的,这样,可以减少由于相互的夸大形象而产生的双方对对方不切实际的期望,构建起最初的良好心理契约。虽然,夸大形象的做法有时能使企业更快找到员工,或者应聘者更快找到接收单位,但从长远来看,这也给心理契约的冲突留下极大隐患,也给企业文化建设带来更大的成本。

4.3 为员工的成长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培训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职业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加强员工职业生涯培训教育,把个人的生涯计划和组织的生涯管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内生涯发展系统以达到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员工选择一个企业发展,往往是以追求良好的职业发展为目的,一个优秀的员工如果得不到发展,他的选择只会是跳槽、另谋高就,在一个市场化的经济社会中尤其如此。良好的心理契约的维持,就在于企业对员工这种权利的尊重。一个员工长期在一个公司里工作,他的工种和岗位往往要经历多次调换。为了使职工能够适应多种工作的需要,企业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培训,通过在整个工作中职务轮换的方法,使员工们得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业务,并得以提升,从而扩展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道路。员工培训和生涯设计辅导是加强职工成就感和工作满意度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阻止企业人才外流的好办法。企业要首先为员工创造一个舞台,让员工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又要及时发现与处理员工工作和生活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妥善处理,就会产生思想问题,进而影响工作的精神状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及其他管理人员要善于诱导、及时引导,让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找到一条发展道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奉献全部智慧。

4.4 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

以前,许多企业喜欢评劳模、选先进,后来发现很多人其实心理并不想当劳模当先进,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氛围下,劳模、先进就意味着比普通人要做得更好、牺牲得更多、不图回报、只讲奉献。员工经多次对比后,会产生当劳模不划算的认识,甚至连劳模本人都会有这种不公平感,这就形成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基本认识,即劳模先进是表面上风光而已。尽管这种认识是隐蔽的、无形的,但的确存在着。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使很多企业己认识到这一点,它们通过改变激励措施,力求在组织中建立分配公平感,重新找回了劳模先进的榜样价值。相应的,也重新建立起新的客观公正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引导人们思维、行为方式的变化。只有正视到这一点,企业才能建立起更符合员工心理需要的有效的激励机制。这要求企业根据员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对员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进行考评。还要求考核者克服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从众心理等因素的不良影响,以免降低员工对企业的满意感和忠诚度。考评的结果应及时地反馈给员工,员工对考评结果的关注就好像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关注一样,及时的反馈一方面能让员工心里明白自己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绩效,同时也能让员工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与努力方向。对考评优秀的员工必须给予及时的奖励,这能让优秀员工明白他的成绩正在被组织赏识,从而会促使他进一步努力。

4.5 心理契约的构建需要领导者通过不断提高人格魅力来影响员工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平等意识的发展,非权力性影响力在现代的管理中越来越重要,这对每一位企业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应具备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等,还必须具备人格魅力,这里的人格魅力,就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够吸引和影响他人的力量,包括品格、能力、知识和情感。品格因素是一种伦理性因素,包括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和作风等,具备优秀品格的人往往有巨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易使人产生敬爱感。能力因素是一种实践性因素,它是个人完成工作所必需的内部条件,有才能的人易使人产生敬佩感。知识因素是一种科学性因素,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精通业务知识、通晓其他相关理论的人,容易取得他人的信任,使人产生信赖感。情感因素是一种精神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情感关系,企业家与部属之间感情融洽、亲密无间,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交流,意见得以沟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说,优秀企业家的人格魅力是企业心理契约构建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肖鸣政.建立满意的心理契约[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3)

2 李原,郭德俊.组织中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进展,2002(1)

3 张昌福.论人力资源管理中良好心理契约的构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