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小学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3-08-10 12:00:12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案例教学也称案例教学法。《辞海》将案例教学解释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所描述的具体问题情境进行讨论而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技巧及能力水平方面得以发展提升的教学方法。[1]学者们对于案例教学的描述虽各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中小学教案【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教案【五篇】

中小学教案范文第1篇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也称案例教学法。《辞海》将案例教学解释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所描述的具体问题情境进行讨论而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技巧及能力水平方面得以发展提升的教学方法。[1]学者们对于案例教学的描述虽各有不同,但内涵基本一致,均强调了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教师的指导,二是要有案例,三是学生要对案例进行讨论并各有所得。也就是说,学生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不管是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必定能从中学会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并乐意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对之前所学的知识产生新的领悟。

(二)案例教学的特征

1.目标明确。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挑选案例,就像医生讨论“病例”时病人的病情必须是确定的,律师讨论“判例”时犯人的罪行必须是清楚的。

2.材料真实。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不可以道听途说或随意杜撰。由于是真实的案例,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亲身经历的事情往往记忆深刻。让学生把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当作一个真实的前例,并将这种前例“归纳成为一种定理,一种更大、更宽泛的实践原理”,[2]当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学生就会迅速地回忆出这些“定理”。

3.学生主导。教师将精心挑选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后,学生独自阅读、分析案例,再经过一番讨论后形成对有关问题的独特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许教师会对案例进行适当的评价,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标准答案,只是给予学生另一种理解问题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4.效果多样。一般的教学方式都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特别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例如,一节课结束后学生要掌握多少知识点,一个单元结束后学生有没有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等。而案例教学却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这决不是通过一节课或一个案例的分析就能够达成的。当然,在同一个案例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有的学生推理能力有所提高,也有的学生各种能力都有所发展。而正是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成为丰富多彩的个体,而不再是流水线上生成出来的标准化产品。

二、案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都具有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作用。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堂中,情节性地叙述案例中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调动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而案例的真实性,尤其利于激发学生调动之前所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并集思广益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进而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可以使原本没有观点的同学在同伴的启发下,思维逐渐扩散,进而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可以使其他同学的思维更完善,而这对于培养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一)精选案例

小学数学案例教学中所运用的案例都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情境,将小学数学知识融入到一个个案例中,可以使数学知识实例化、情境化,这些案例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有效改善学生在课堂中单调、线性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中分析案例,就相当于和同伴一起做了一道数学题,同学之间可以共享解题思路,共同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教师积极地去收集那些既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又有生活趣味的案例,便成了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

1.深入理解案例的内涵。对于教育领域中的案例,学者们有多种不同的界定。国内的郑金洲先生将其理解为包含有疑难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实际情境的描述。[3]在国外,理查特(Richert A.E.)将案例界定为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描述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教学实践的故事;
[4]卡根(D.M,Kagan)认为,课堂案例是对真实的包括与所要澄清和所要解决的目标问题有关的事实等在内的课堂情境的一种描述。[5]综合以上学者对案例的概念分析,笔者认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是用叙述的形式呈现一个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而且这个问题情境要有研究的价值并能在教学中起到移情的作用,其基本特征如下:

(1)案例叙述的是一个问题情境,是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

(2)案例叙述的是真实的问题情境,案例中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

(3)案例叙述要清晰,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

(4)案例叙述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即具有典型性,是典型的故事。

(5)案例叙述的问题情境要能对学生有所启发,当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产生移情作用。

(6)案例叙述的问题情境要有时代感,即案例所叙述的故事不仅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而且能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2.多渠道搜集案例。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均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情境,其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是发生在校内的,也可以是发生在校外的;
可以是发生在学生中的问题,也可以是发生在师生间的故事;
可以是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也可以是重大的社会事件。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日常生活。数学最初就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小学数学所教授的都是些基础知识,更易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留心日常生活。

(2)查阅报刊书籍。当一时不能在生活中找出合适的案例材料时,教师可以通过查阅报刊书籍来搜集二手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他人写好的现成的案例(使用时要注明出处),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报刊书籍中的真实资料自己编写成的案例。

(3)使用网络搜索。前面我们提到的案例大多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其中的信息。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以图片、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案例内容,提高案例对小学生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吸引力。事实上,网络是教师搜索小学数学案例素材的一条重要渠道。

3.使案例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必须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才能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但由于案例教学在数学教学领域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和教材配套的系统案例尚未形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从一些案例素材中提取出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关联的部分,并对案例素材加以整编,进而设计出合理的案例,为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从“来源于生活,取材于实际”的案例素材中选取那些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案例,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案例素材进行合理的整编、设计,使其成为能吸引学生参与、适合学生分析与讨论且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实施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剖析可以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深入思考、科学归纳、有所领悟,促进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有效实施

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案例选定之后,更为关键的则是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

1.正确区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讨论法。一线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讨论法相混淆。

举例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特定的例子,说明、解释、证明相应的观点、原理或规律,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6]从教学的目的来说,举例教学的重点是要学生理解、领悟教学内容。而案例教学在要求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从教学主体上来说,举例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来举例子,通常是教师先讲述一个理论知识,然后举出相应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对例子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有时候教师也会让学生自己举例子,但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可见,举例教学更多情况下是和传统的讲授法并行的。案例教学却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在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负责管理并引导课堂讨论,起帮助的作用。从例子本身来说,“案例”(case)与“例子”(ex-

ample)虽是一字之差,但本质相去甚远。前文已经提到,案例描述的是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情境,有情境就会有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量丰富;
而例子有时候是一个完整的案例,有时候只是案例中的一个小片段,形式并不固定。

讨论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对教材中的中心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7]案例教学和讨论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但是,二者依然有许多重要的分别。从讨论的内容来说,讨论法讨论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教材中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而案例教学讨论的内容只能是与案例有关的内容,讨论要紧紧围绕案例展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不偏离主题。从讨论的目的来说,讨论法更倾向于为“讨论”而讨论,注重的是讨论的整个过程,最终是要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
而案例教学中的讨论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里,讨论成为学习的工具,各种思想在讨论中相互碰撞,最终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充分认识案例教学的内涵,将其与一些传统教学方式区分开来,这是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前提。

2.有步骤地实施案例教学。大体说来,案例教学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呈现案例。清晰地呈现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而呈现案例的方式可以是文字的描述,也可以是图片、音频、视频的展现,还可以是真实情景表演等。具体选择何种呈现方式,既要依据案例的内容,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征,避免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理解产生歧义。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案例,都应使学生尽快进入到案例情境当中,了解、掌握案例中的事实真相,为下一步分析案例做好必要的准备。

(2)分析案例。分析案例的主要形式是课堂讨论,讨论的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选择何种方式要依据班级规模和教学时间来定。分析案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学科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用学科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进行恰当的引导。首先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争辩,通过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并活跃学生的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进入案例讨论的情境当中;
其次是帮助学生析取案例中的信息,避开无关信息的干扰,准确把握案例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再次是适时调控,避免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
最后是引导学生作出抉择,用学科的方法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使学生完整经历案例分析与解决的全过程,并在这一完整的过程中,领悟到特定案例情境中所隐含的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

(3)总结案例。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彼此思维的碰撞,相互受到启发。此时,教师要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必要的时候对学生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作出补充,并将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概念、规律、技能、方法等,结合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理解,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拓展应用。案例教学的原理是从个别到一般,其作用就是归纳、总结出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内容,再实现应用方式上的迁移。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兴趣,此时教师再顺势鼓励学生将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如引导学生将在案例讨论中所习得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进一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等。将案例教学拓展运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总之,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集工具性、文化性和基础性于一体的学科课程,在培养个体基本素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并因此提不起学习兴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利用案例的情节性、生活性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探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价值。(注: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1.

[2](美)朱迪恩・H・舒尔曼,郅庭瑾等译.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中小学教案范文第2篇

一、课前预习阶段

课前预习阶段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案的发放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以确保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学案内容,经过对学案的回收检查,教师要进行第二次的备课,以明确教学的难点,在授课过程中进行重点指导。例如:在接受到体积以及体积单位的学习时,在设计这部分学案内容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帮助小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明确课本中讲述的重难点,使他们充分认识立方米、立方分米以及立方厘米的实际概念,通过学案的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想象能力。所以说课前学案设置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实际效率。

二、课中教授阶段

在课中教授阶段主要是关于学案的使用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学案在课堂中的地位起到方向标的作用,至于究竟该怎样到达目的地,还需要一定的探索和努力。教师在这个阶段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在遇到瓶颈的时候,及时进行点拨,还要针对难点进行精细的讲解,确保整体教学流程不仅清晰明了,而且简单易懂。例如: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将涉及到有关分数的学习,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案设置中,可以增加一些问题,来做简单的导入和清晰的解释,如:“六分之五的分数单位是?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多少个五分之一是五分之四?九分之四中有几个九分之一?”“四个五分之一是多少?七分之三是三个什么?”等。这些问题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分数的性质以及分数的计算,在导学案教学中,将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安排,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同分母分数之间的关系。

三、课后整理阶段

中小学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导学案 小学语文教学 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学校教育更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全面发展,教师对于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其中导学案在小学语言教学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导学案指的是教师集体探讨、个人备课、再次集体研究设计而成,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为满足素质教育需求,应用于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及优化发展中的一种学习方案[1]。因此,针对导学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展开探讨,有助于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有助于教学“双主体性”实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有助于实现教学的“双主体性”。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学生处于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将导学案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后,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2]。导学案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展开针对性备课,是教师为学生编制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方案,因此需要在课前发放给学生,使学生充分理解课堂教学目标,并按照导学案指导,对课文进行一定的预习,以此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步骤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模式下,学生独立思考后,积极展开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在巩固、延伸、反思阶段内,同样也要求学生主动完成,课堂整体处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形式下,转变传统的被动局面。而教师则在此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担任着编写导学案、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答疑解惑等任务,符合教师主导地位的要求。

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在课堂中无法集中注意力,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而将导学案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课堂时间与空间更多地分配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的调动,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在应用导学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累知识,并主动提出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乐趣和成就感,不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快乐体验,进而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课程。如在设计《伯牙绝弦》课文导学案的过程中,可针对文章主题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伯牙将钟子期视为知音”、“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能够称之为知音”等。通过在导学案中设计问题,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热烈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当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愈发得到重视,其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集体荣誉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将导学案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现这一目标。在班级中组织学习小组,为课堂学习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主动学习探索过程,共同谈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密切的团队协作下,发挥出集体力量,并学会分工合作,听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彼此之间就问题解决方案的确定展开说明,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良性竞争。最终,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逐渐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导学案,能够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难点重点、学生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学生自主测评、反思与延伸等多个环节,要求教师精准把握课堂节奏,按照导学案要求完成多个步骤教学内容[3]。教师不仅是主导者,而且是参与者,因此要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查阅更多资料,确保导学案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同时导学案要求将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的比例加大,教师讲解的语言必须简化、精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进行大量课堂讲解的局面。在此情况下,教师知识积累、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必须全面提升,因此将导学案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整体提升的作用。

综上所述,导学案作为教学载体,具有创新性、高效性特点,将其合理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导学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助于教学“双主体性”、调动学生语文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及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几个方面。教师应当在认识到导学案的重要性后,根据导学案使用原则,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将其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赵桂英.导学互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初探[J].学周刊,2015,11(19):40.

中小学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 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讲授者,而且还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较高的迁移能力的引导者。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树立新的学法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我们学校也不例外,我在教学中对实施学案导学法教学深有体会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法是教师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领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侧重于使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利用学案导学法进行教学的。学案共分七大环节,包括学习目标及重难点,知识链接,新课预习及困惑,例题示范,迁移运用,达标检测,课堂小结。下面我就这几个环节加以阐释。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是一节课的方向和灵魂

学习目标一定要具体明了,要结合课标用“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熟练运用”等把一节课的要求叙述清楚,学生便可以通过这一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分式的加减》一课的学习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掌握同分母及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学习重点是能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学习难点是分子是多项式的分式的加减法运算中的符号问题及运算中的通分。学生在预习时便可从学案中知道哪些知识是了解的,哪些知识是必须掌握的,我怎样才能突破重难点。所以,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这一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二、知识链接就是要把与新授内容相关的知识呈现给学生

学生的学习是在头脑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相关知识的遗忘将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而知识链接就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与此相关的知识链接起来的一种手段。例如,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首先让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用字母怎么表示?然后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请写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并用字母表示。学生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很容易就能说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使问题迎刃而解。知识链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当前知识的理解,更加强了学生对过去知识的巩固。

三、新课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首先让学生预习,我根据所学内容设计有梯度和层次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思考从课本中就能找到答案,并且能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预习当中肯定存在疑难问题,等到课堂上再共同解决,学生的疑问可能很多,老师不用面面俱到,要结合教学目标,对大多数学生的疑问重点解决。例如,在讲解《分式的通分》时,预习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

1.把下列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

2.什么叫分数的通分?方法及依据是什么?通分的关键是找准什么?

3.类比分数的通分,联想什么是分式的通分?分式通分的关键是什么?

4.什么是最简公分母?怎么找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5.指出下列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学生通过看书可以很容易解决前四个问题,可是,对于具体的分式找准最简公分母也不是那么容易,我先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第5题,然后,找几个同学来说出他们研究的结果,学生的答案有很多,这时,我再结合定义来分析讲解此题,学生个个听得都很认真。从而,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是在所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它灵活合理地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的手段

我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注重基础,兼顾能力,题量不宜过多,并且习题要经典,有代表性,题型也要丰富,可以是判断、选择、填空、解答等各种形式,但选题一定要以课本为主,不能撇开课本,另开炉灶,舍本逐末。并且,学生做完后,一定要及时公布答案,对于共同的难点、重点还要当堂进行点评。

五、达标检测是对本节课学习成果的检验

达标检测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督促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并改进教师的教学。在过去的学习中,一般是采用课前检测或课后检测的方式去检验学生学过的知识,现在利用学案导学法教学,采用的是当堂检测。它不仅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预习成果,还可以及时考查学生的听课效果,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

中小学教案范文第5篇

一、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起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有权威性,公平、客观、准确,不能带有主观好恶色彩。但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学生鲜有参与评价的机会,始终是被动地接受评价,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评价体系。应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不断交换意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学生长时间在一起生活,彼此都比较了解,所以学生之间的评价最公平合理。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细微变化。比如,本组学生的纪律情况可以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因为小组和小组之间存在竞争,所以组内同学任何与学习无关的活动都会被其他小组的同学留意;
而本组同学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也会极力约束成员的违纪行为,减少或避免一些和课堂学习无关的活动。例如,作业的评价可以由同组或相邻组进行评价,多问“你认为他的优点在哪里?”“你认为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与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发展交流合作能力。

二、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

导学案教学中,老师往往更关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造成了学生只追求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答案得出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课堂评价应该包括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都会发生改变。教师在评价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讨论的程度、学生的参与度等等。教师要对整个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分析、评价,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关注小组学习中的各个环节,及时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目的。我们注重过程评价并不是否定结果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结果评价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三、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

导学案教学中课堂评价的标准很多,但无论评价标准如何变换,都应坚持把握“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这样学习小组的荣耀就是每个学生的荣耀,学习小组的失误就是每个学生的失误。当对整个小组进行评价时,你会发现其实不用刻意地组织课堂纪律,因为当某个学生违反纪律的时候,组内坐在他周围的同学会第一时间制止;
当某个同学学习有困难的时候,组内的同学会及时帮助;
当他展示的时候,他代表的是整个集体,他后面是一个坚强的后盾,他能时刻感受到集体带给他的力量,激励他不断前行。

“强化小组,淡化个体”的原则并不是忽略对个体的评价,实际上对小组的评价过程中就一直贯穿着对个人的评价。在评价时,可以侧重对小组进行评价,然后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这一点必须坚决贯彻。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都要遵循这个原则。比如,在评选“学习优胜个人”“进步最快个人”“优秀学生”的时候,必须是获得红旗的小组成员才具备参评资格,获得参选资格后再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选。这样可以调动学习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作用。

四、课上评价和课下评价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