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幼师答辩论文【五篇】【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3-08-10 15:55:07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摘要:幼儿师范学校以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为已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要掌握丰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幼师答辩论文【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幼师答辩论文【五篇】

幼师答辩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幼儿师范学校以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为已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要掌握丰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幼师生 语言表达能力

一、幼师生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

对将来要登上讲台、为人师表的幼师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实际的语言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的是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语言知识的运用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语言学习中重视讲,轻视听;
不少学生对语言能力的理解有偏差,认为伶牙利齿就是语言能力强,忽视了语言的可行性、得体性,也忽略了语言表达的目的性——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和品质。

幼师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方言杂糅,词汇贫乏,误用滥用,语序不顺,颠三倒四,表达不当,词不达意,抓耳挠腮,抠鼻摸手……由此看来,培养幼师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提高幼师生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语言在幼儿教师的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儿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召力、说服力、冲击力、鼓动力和生动性。

作为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要培养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师学生,开发出他们身上的潜力,使他们能驾驭人生、改造生活、追求事业的成功。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师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培养幼师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一) 运用活动课程培养幼师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课程,指的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比如,在课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活动、读书心得交流会、公益宣传活动、专题讨论会、主持人选拔比赛、竞聘答辩等等。这些活动,涵盖了听说读写思等方面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把幼师生的语言学习由单纯接受式转变为自觉探究式学习,学习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教学质量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收到讲授式教学收不到的效果。例如演讲活动,特别是即兴演讲,事前没有准备,具有明显的临场性、情境性、敏捷性。面对巨大压力,既要有调控心理情绪的方法和能力,又要迅速准确地观察、分析和判断面临的情境,敏锐捕捉和处理反馈信息,还要积极思维,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并保持思维的瞬时性和表达的及时性的紧密结合。这正是培养幼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其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把教学延伸到班级管理活动之中,结合班干部竞选等,协同多方面关系,科学训练指导学生,强化学生听辩、思辨、论辩能力等的训练。论辩演讲要求双方辩者,仔细听辨,开足脑力,否则就会误入圈套,全军覆没。论辩演讲符合高中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论辩、答辩演讲的目的性、准备性、预见性和临场性,对语言表达能力具有正迁移作用,有组织有计划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样的论辩、答辩比赛,有利于提高幼师学生听说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运用表演法培养幼师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演法是愉快教学法的一种具体操作方式,是形象化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根据幼师生所学课程的特点,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上面。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机会针对相关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内容的表演性尝试,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表演性学习中来,在这种游戏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受到锤炼,增强语言表达的体验和感受。戏剧的学习是最适合学生组合性的表演;
诗歌一般适合个人体验性的表演。在教授《幼儿文学》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动物故事等,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创设故事情境,更能诱发他们的语言创造力。

四、立足课本,开发相关课程,完善培养体系

幼师答辩论文范文第2篇

为此,中班年级组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正反方两队进行了题为: “孔融让梨的精神要还是不要”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要!反方的观点:不要!辩论赛经过陈述立论、破题立论、释疑解答、自由辩论、总结陈辞等环节后结束。这次辩论赛对教师、家长来说至少有三点启示:一是不要违背人的天性,去造就扭曲的人格;二是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使之懂得索取与付出之间的关系;三是要让孩子懂得公平,即使是竞争也要讲究公平,不要想歪点子。

通过本次辩论赛的方式,给我们的启发有:

第一,园本理念让培训更有效。园本理念即: “为了园,在园中,基于幼儿园”,它有着“目标的直接指向性:组织的自我主体性;内容的现实针对性;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的特点。德国哲学家哈蓓马斯认为,科学概括出来的知识,并不能直接地指导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特定情境中的实践者能够对自己的情境有真正的理解。并做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因此,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实践中。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才能逐步确立。校本研究强调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3个要素。对应这3个要素,幼儿园要赋予教师更多的自和空间,促使他们养成研究和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要营造促进教师彼此合作和支持的幼儿园文化,提高集体研究的水平;要最大程度争取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支持,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

第二,家园联动让活动更精彩。本案例来源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困惑的问题,而且还涉及了家长等方方面面,很有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此,在活动中,突出了家园共育、家园联动的思想。首先,本案例直面所有的客体,不回避问题的所在,而且这种问题不仅涉及学校教育层面,电涉及家庭教育层面,只有当两种教育影响一致时,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其次。本案例中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幼儿园的学习型团队中, “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孩子、家长、教师的共同愿望,这是凝聚幼儿、教师、家长学习型团队的基础。

幼师答辩论文范文第3篇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有以绘画基础为着眼点的素描、色彩和简笔画培训,以美工技巧为学科应用的综合材料和手工制作,以美学素养和现代教学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油画、国画和电脑美术等,全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毕业设计现状与问题

其一,美术技能展示形式单一化。美术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呈现较为单一化,没有多维度展示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因为美术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偏向于学生对视觉审美规律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较少进行美术知识如何在幼儿教学层面转化的实践探索,忽略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跨学科应用,未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其二,活动组织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展示仅呈现学生的美术学识远远不够,也应注重彰显学生的组织能力。幼儿园教学不仅包含课堂教育部分,还涉及室内外环境创设、游戏、文艺表演、校内外展览等组织活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对色彩、造型与空间关系的协调能力、人员工作的分配能力和活动现场的驾驭能力。其三,学业任务与毕业创作衔接不充分。学前教育专业学业任务中安排了半年的幼儿教学实习,通常未考虑其与毕业设计实践充分衔接。这导致一方面学生没有将毕业设计中的创作方法和思路进行幼儿教学转换,理论与实践未能及时得到相互修正;
另一方面,学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创作探索,被迫中断相应研究。其四,交流氛围不浓。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的结果,而最终验收者只有少数几位评委教师,验收场地也仅限于答辩教室等封闭性室内空间,交流氛围偏弱,不能促进全校师生的交流、学生就业或展开现代幼儿美育的学术讨论。其五,就业应用延续性弱。因幼儿的身心结构特点,有些美术创作形式在幼儿园中无法有效开展。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将复杂的美术创作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以适合幼儿年龄结构特征方面的实践,所以难以将学校所学知识予以应用。

三、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方案的重心应围绕如何整合四年所学知识,平衡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制订成套的毕业设计方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指导不能完全照搬专业美术院系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不能完全脱离实践技能而撰写美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因此,学生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与美术基本功一样举足轻重,在毕业设计中均应得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应结合“套餐”与“自助餐”设置,自主选择个性化创作方式。毕业设计“套餐”,即毕业设计创作+幼儿教学实践+展览组织策划+毕业设计答辩。美术毕业设计创作“自助餐”,即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可选择平时最擅长的创作门类,如绘画创作(手绘本、油画、水彩、国画、景泰蓝、综合材料或彩铅画等)或设计创作(定格动画和手工装置等);
幼儿教学实践要求运用与所选毕业设计门类相对应的创作材料和方法实施于幼儿美术实习教学课堂中,并拍摄现场教学录像,整体展示幼儿美术教学情况;
展览组织策划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视觉展示效果的思考和操作;
毕业设计答辩邀请在校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一起对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幼儿教学进行提问,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讨论。此套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系统地实现了以绘画与手工并置为主体、教学实践为载体、多样化展示为体现、理论总结为补充。学生可在硬性规定下和自主选择范围中,以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将四年所学的美术教育知识和创作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毕业设计增设多层面的考核内容,实现立体化展览效应,使美术类毕业设计形式和内容更具开放性与多元化。

四、结语

幼师答辩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口语表达 幼师学生 意义 前提 培养途径

口语表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是一种最直接最快捷的信息传递形式,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的频率正在不断地加快,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对他的未来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包括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学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口语交际必将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口语与书面语相比,没有足够的时间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表达要想准确,就必须为学生创造机会。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幼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这个问题作了思考和探索,在此谈谈体会。

一、培养幼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意义

(一)良好的口语表达是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现代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口才:对政治家和外交家来说,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是基本的素质;
商业工作者推销商品、招徕顾客,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这都需要口才。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具有口才天赋的人能把平淡的话题讲得非常吸引人,而口笨嘴拙的人就算他讲的话题内容很好,人们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有些建议,口才好的人一说就通过了,而口才不好的人即使说很多次还是无法获得通过。幼师生将来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幼儿,如何掌握语言的魅力吸引幼儿,更显得至关重要。

(二)良好的口语表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今天的社会是大协作时代,人际间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语言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学生将来接触的是社会上形形的人,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在大协作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语文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书面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话说好,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一个口语表达能力非常强的人,他的作文也会写得有条不紊;
反之一个说话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的人,他的文章也必然条理不清,支离破碎。

(四)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口语表达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人们将自己的内部言语(思维),借助于词语,按一定的句式快速转换为外部言语(有声语言)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快速的语言编码能力,运用语言及辅助手段(手势、眼神)表情达意的能力。思维、词语、句式的选择与组织,语言运用的技巧,是口头表达的中心环节。而其中思维是首要的,思维不清或者思维迟钝,都会影响口头表达的效果和效率。因此,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思想的敏捷性、灵活性和严密性的重要标志。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必然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幼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前提

(一)消除心理顾虑,大胆开口。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大胆开口。很多学生在公众面前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或面红耳赤,战战兢兢;
或语汇贫乏,条理不清。有的学生害怕自己说话水平低遭同学耻笑,想说也不敢说,只是当听众。如何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消除心理障碍?参与是提高说话能力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勇敢参与,说话能力就永远得不到提高,我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时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迈出“第一步”的学生,我更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永远站在岸边就永远怕水,这时我们必须伸出热情之手把他们拉下水,只有下了水才会不怕水,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消除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加强口语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由于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表达能力差些的听到有的同学说话也和自己差不多,说起话来就顾虑少些了。在学生练习说话后,教师都应给予热情鼓励,充分肯定。对一些能力差的学生,要适当降低“坡度”,说话前给予个别指导。

(二)严格要求,正确使用普通话。

使用普通话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然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平翘舌不分,“n”“l”不分,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补充汉语拼音知识;
让学生多听广播,尤其是中央台的广播;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由于严格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都能逐步正确使用普通话表达。

三、培养幼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措施

(一)从朗读起步。

朗读是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把书面的无声语言转变为口头的有声语言的完整过程。其特点是发出声音,在朗读的过程中,眼、脑、口、耳等器官同时参加活动,协调配合,对于训练口语表达技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口语表达的基础。

我们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的语言材料,一般都是优美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精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明其义理,悟其趣味,读之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古人读书时,读到佳妙处,读得忘情了,常常是摇头晃脑,抚掌击节,到了这种境界,所读之物,仿佛从他心中流出,优美细腻的语感,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朗读时应注意:第一,朗读指导应切实中肯,从发音、语速到停顿、语调,都要一一指导;
第二,可采取分段读、个人读、集体读的方法,并力求使全班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
第三,教师可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倾听和模仿录音朗读;
第四,可配乐朗读,培养朗读兴趣。

(二)以复述练功。

复述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方法,因为学生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训练了吸收书面语言信息的能力,同时丰富了语言表达、文章构思等知识,提高了口头语言运用的能力,所以说复述是口语表达训练的基本功。

(三)以辩论、演讲等方式作桥梁。

辩论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课堂教学更广阔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辩论会上,学生把平时“唱主角”的老师“冷落”在一旁。学生不必对自己的问答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老师的意愿而顾虑重重,也不必受先举手后发言的纪律约束,对各自所持观点可根据自己已知的事实,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事先精心准备好的事例,畅所欲言,阐述观点。同时,对对方所执观点,合力进行驳斥。在双方的唇枪舌剑之中,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成就欲得到了满足,师生间、学生间的主动交往也增加了。随着辩论课的进行,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们学会了表达感情,学会了交流思想,学会了运用语言,学会了自己学习,学会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另外,运用演讲、讨论、采访等方式都有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用口头作文作阶梯。

口头作文是指用口语的形式,有头有尾地连贯地叙述一件事情,或说明一种事物,阐明一个道理。如果说朗读,复述是有文字依托的口语训练的话,那么口头作文则是无文字依托,且带有创造性的口语训练方式。在口头作文时,所学课文仅仅成为一种可供学生借鉴的知识背景,一种可供学生参照的样例,而从构思到成文,完全是学生主体独立的创作活动。

口头作文具有多方面的训练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即兴口述一个完整的意思,这里就包含了多种训练因素。从确定中心思想到选择取舍材料,从安排结构到遣词造句,都能得到训练。由于口头作文是当众述说,这又使学生在讲话的仪表、声音、节奏、语气、感情等方面得到锻炼。口头作文练习一般都是即兴发言,教师出题后,给三两分钟的准备时间,就要请同学作答。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充分的时间供他们深思熟虑、反复推敲;
既要想得快,又要想得好,这对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意义的锻炼。经常进行口头作文练习,无疑会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力,开阔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条理性和周密性。

口头作文灵活而简单,既不需要要事前充分准备,又不需要纸笔文具,只要课堂上安排时间,就可以进行练习。时间充裕,可以练习说成篇的话;
时间不多,可以说小段的话。学生叙事不清楚,可以多练口头叙事;
学生不会写人,可以多练口述人物;
在学习议论、抒情、说明、描写等写作方法时,也都可先进行专门性的口头训练。学生的口头作文教师可以当堂进行讲评,并且指导全班。讲评指导后,又可以让学生把它改为书面的写作练习。总之,既灵活又简便,还能够比较快地看到效果。

口头作文的练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进行片断练习,也可进行综合练习,还可进行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编提纲练习。既可以在课堂上即兴口头作文,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使学生经过充分的准备,再在课堂上当众口头发言。

总之,口头作文的训练能推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拾阶而上,登上自由运用的顶峰。

四、培养幼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一)课堂操练。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场所。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双边活动的特殊环境。口语表达只有经过“定向——操作——内化”三个基本阶段才能形成技能和能力,然而这一切都必须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课堂是口语训练的主要途径。

(二)自我实践。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语训练也一样。学生要树立主体意识,自觉主动地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利用机会,抓住机会,创造机会积极参与,刻苦操练,从而熟能生巧,形成技能。所以说自我实践是口语训练最奏效的途径。

(三)扩大外延。

“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到课外实践巩固,树立大语文观念,走向社会大舞台,就会眼界大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发利用,协助他们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朗诵会、报告会、交流会、演讲会、名人访谈、模拟法庭、小记者招待会等。叫学生时时刻刻,处处事事都意识到自己是在学口语,用口语。所以说扩大外延是口语表达训练的最富有弹性的最有价值的途径。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幼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使语文教学走上快速、高效、实用的轨道。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阅读效率提高了,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说,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无论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还是在集会上发言,他们不再羞羞答答,吞吞吐吐,而是落落大方,慷慨激昂,吐字清晰,表述准确。我们可以欣喜地预料:这群学生将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参考文献:

[1]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四川教学出版社,2009.

[2]梁捷.说话能力发展助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幼师答辩论文范文第5篇

在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会收集、辨析和使用信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中,我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对话、讨论、辩论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对话、讨论、辩论这三个词在英文中分别是dialogue、discuss、debate,为方便起见,称之为三d教学法。

dialogue

——培养学生的置疑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扮演着主要角色,以讲台为中心,教师是权威,教师讲的话就是真理,学生要做的就是把老师讲的史实、结论毫无疑议地记住。长此以往,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而运用对话法,讲台变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在对话中启发学生的智慧,使学生敢于置疑,乐于置疑。

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可以使学生养成从历史事实出发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置疑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互相置疑、答辩、对话,使学生形成运用史料支持自己观点的能力,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形成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discuss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课程标准》前言指出:“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明确提出培养“人文素养”是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的今天,物欲的膨胀、人文精神的失落令人堪忧。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机地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对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如通过讨论儒家文化中的“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会善待生命、善待他人的情怀。通过讨论儒家文化“忠恕之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体会对他人的宽容,对个体生命的尊重。通过讨论唐诗、宋词,使学生体会中国的诗词的美;
通过讨论唐都长安图、《清明上河图》,体会中国古典建筑的美;
通过讨论、欣赏达 芬奇、塞尚、凡高的绘画,体会色彩美、线条美,乃至个性的张扬。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又如,通过讨论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讨论战争,培养学生对战争、和平、发展等人类社会重大主题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总之,通过讨论,可以强调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怀,有助于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

debate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研究性学习中,确定一个课题,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进行学习,效果很好。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放型思路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辩论中,不同的思维碰撞、交锋、融合,创新意识就会被激活,大脑的潜能就会被更好地开发出来。

在准备辩论材料的过程中学生要采用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如查阅报刊、典籍,参观历史博物馆,运用计算机网络查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通过对信息的采集、辨别、选择和使用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整理能力、辨别能力。

在辩论过程中,辩论双方针锋相对,不为定论所束缚,运用批判的理性的思考,运用有效信息,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从而锻炼了多方位,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唇枪舌剑的辩论,快速有力的反击,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反映能力剑拔弩张、各不相让的态势,激发了学生青春的活力和竞争的意志;
同队辩手之间的密切合作、紧密配合,有助于形成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辩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历史教学中,这门艺术的魅力在于,通过智慧火花的交汇,锻炼的不仅仅是雄辩的口才,纵贯古今的、旁征博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形成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努力,还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在竞争中必要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