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施工总结【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17:55:06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我省是人多地少的省份,人均耕地只有0.6亩,全省47个县市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警戒线,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全省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分布零散,按照“生态省”的要求,坡度较陡的地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土地整理施工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土地整理施工总结【五篇】

土地整理施工总结范文第1篇

我省是人多地少的省份,人均耕地只有0.6亩,全省47个县市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警戒线,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全省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分布零散,按照“生态省”的要求,坡度较陡的地块不但不能开发,还要布置部分退耕还林,大面积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开发整理是我省补充耕地的重要途径。

通过多年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实践,我省已总结出一套相对合理、简练的工作机制。然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在国内的进展历程究竟有限,很多方面的工作仍然需要不断摸索、实践、总结。笔者曾参和多项省内外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设计,通过自我总结心得,对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见解,希望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成效。

1存在新问题和隐患

1.1重点设施无法落实,总体规划缺乏完整性

就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省内投资的而言,土地整理亩均投资约为2000元,高于国家投资项目的土地整理亩均投资。但是,项目一旦涉及存在平安隐患的中小型水工建筑物,就很可能面临资金窘迫的境况,使得项目的总体规划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例如,2004年省级投资的仙游县大济镇土地整理项目摘要:项目总面积约为4102.98亩,总投资约为824.39万元。项目区地处木兰溪中游和大济溪下游两侧,以省道242线为界,分南、北两个片区。其中南片区位于木兰溪北岸;
北片区则有木兰溪支流大济溪自北而南方向。项目区所涉及的木兰溪和大济溪都是径流较大的两条河流,假如将防洪工程和桥梁工程设计纳入该项目的土地整理工程设计范围,投资资金明显存在较大缺口。可假如不予考虑,则必然存在一连串和防洪工程密切相关的平安新问题;
其次,由于河床宽度较大,如将大跨度农桥纳入投资范围,资金更是捉襟见肘。而假如不纳入投资范围,则必造成项目区交通系统总体规划上的不完整。

假如说,仙游县大济镇土地整理项目只是特例,那么对于闽西和闽北的项目,类似新问题却是屡见不鲜。原因是这些项目区周边大都为被丘陵山地环绕的盆地,或分布在河流两岸的狭长河流阶地,总面积不大,总投资也不过在400~500万元,可又往往很需要建设占投资相当比例的防洪工程。而防洪新问题总是项目区农田建设的大前提,正所谓摘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设计单位只能“委曲求全”,强行压缩其它工程投资,从而造成项目区总体规划由于资金短缺而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1.2投资重复,规划相异

在省内各县市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踏勘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在项目区内存在几乎同时或者正在施工,由农发办投资的田间设施,或者由水利部门投资的防洪排涝设施,或诸如新农村建设、村村通之类的道路设施。于是,某些业主单位为了充分“利用资金”,挖空心思将这些设施“融”入土地整理项目投资范围内,从而造成投资重复。

然而,从规划设计角度考虑,这些“已经存在”的水利设施同样可能给新的规划带来一定的设计麻烦。原因很简单,由于资金渠道不同,投资部门不同,规划理念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项目总体规划要求和标准也就必然不同。比如,省内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一般要求排灌分开,而农发项目则大都采用传统的排灌结合设施。因此,如何做到充分利用已有田间设施,合理科学规划,需要设计单位深入项目区,实地认真勘查,实测现有沟渠断面尺寸,才能做到新旧结合,前后一致。

1.3新增耕地数量斐然可观,耕地质量良莠不齐

从我省近五年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中,针对提高新增耕地质量的工程办法有如凤毛麟角。新增耕地面积不大,而且可能散布在项目区各个角落,更是难为人所重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个新问题,从历年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费用表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列入这方面投资的内容寥寥无几。即使存在,也不过是“蜻蜓点水”,仅仅是一些示意性的、简易的办法,比如客沙或客土之类的。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新增耕地”在项目实施前是荒草地,项目竣工后依旧如从前。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的新增耕地完全是为了应付竣工验收,草草翻耕了事。

1.4预算编制不合要求,投资总额难符实际

2007年5月22日,闽财建[200757号文《福建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有关转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通知》的颁布,标志着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开始正式采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以下简称“国土定额”)。但从笔者近期参加的施工图技术交底会、设计变更会以及2007年省级项目的审查会,许多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反应的新问题,大都和预算密切相关。现就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新问题,做一些探索摘要:

(1)人工预算单价滞后。根据闽建筑[200624号文,建筑工程于2006年5月1日起已经对人工预算单价做了调整。以松溪县渭田土地整理项目(总面积3220亩)为例,按照国土定额标准的人工费(六类工资区)计算,总投资约为644万元。假如直接将人工预算单价直接由原来的26.40元(甲类工)、15.89元(乙类工)直接增加到31.40元(甲类工)、20.89元(乙类工),总投资则将增加到678.85万元。前后两者比较,总投资增加5%,亩均投资无形中增加了108元。

(2)材料预算单价和项目区实际价格差异较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材料大都直接采用信息价,而大部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往往在比较偏远的地区,材料运输方面大都存在二次搬运。

(3)定额和施工组织设计脱节。比如,沟槽土方开挖,按照国土定额,除上口宽度超过16m的渠道及上口面积大于80m2基坑土方工程采用人工和机械配合施工外,土方开挖都应采取人工开挖,但实际预算编制过程中大多采用机械和人工配合的施工方法,难以符合预算定额标准。

(4)项目设计过程虽根据设计进展分可行性探究、初步设计、施工图三个阶段,但并没有因为设计阶段的不同,对工程量采用相应的扩大系数,这可能造成后阶段的进一步设计内容的调整压缩。

综上所述,由于预算编制的种种不符合标准现象,极可能给项目施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定额本身就是规定必要劳动消耗量的标准,“标准”一旦“失真”,总投资预算过程的重复性差异叠加,势必造成项目总投资和实际投资的存在大幅度的偏差。再加上某些施工单位为了中标,不顾后果地压缩标底,尤其是某些采取最低价中标的地区,对后期工程实施无形是“雪上加霜”,其后果很可能是降低工程质量、施工单位半途退场、蓄意增加设计变更,等等。

1.5框定工程费用比例,约束总体规划内容

根据省内外多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审查会经验总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施工费的费用组成结构大致是摘要:土地平整约占20%,农田水利约占40%,田间路工程约占30%,其它工程约占10%。有些省份甚至要求农田水利占施工费的比例不得小于40%。假如土地平整工程或田间路工程比例增大,都可能被认为是不合理的投资结构。因为多数人认为只有农田水利工程才是土地整理项目的重要部分,大量投入资金在所不惜。而不为重视的土地平整工程,在有些省份甚至被硬性要求不得超过施工费的10%。否则,设计单位将可能被要求重新优化总体平面布局,重新布置资金投入。

而值得深思的是摘要:假如撇开“土地平整”,规范大田块、合并小田块,“田成方”又从何而言?提高耕作效率,均匀浇灌又从何而言?从长远来看,假如不利用当前大好局势,我们的耕作田块又何时才能规范化,下一步土地整理的工作又将如何推进?笔者认为“土地平整”乃是区别于其它类似工程最独特之处。

2新问题成因分析

2.1程序尚未成熟,投资无法放开

实际上,国内土地开发整理真正开展应该是起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农业合作化、公社化、学大寨等阶段后,仍需不断的探索、实践、总结,才能逐渐形成成熟的土地开发整理机制。因此,程序上难免存在一定缺陷,项目专项资金管理还不很理想,为确保资金使用平安、落到实处,采取“限额”设计,应该是在情理之中。

2.2不同部门步调不一,设计理念有待统一

不同部门对相同项目区投入资金,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属正常的现象。首先,投入资金总额的不同,可能就已经定格了不同项目总体规划的思路。根据资金宽裕情况,结合现场实际要求,解决项目区内最紧要的设施,也是每一位设计者、策划者或业主预先考虑的新问题。这就基本确定了项目设计方向,局限了总体规划的思路。其次,由于部门职能的不同,对项目建设的出发点不同,或由于不同部门策划者本身对投资项目不同程度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直接影响了项目设计的方向。所以往往形成有的工程内容重复建设,有的倍受冷落或刻意规避。

2.3重数量,轻质量

由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因此很多地方单位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数据上的“一本账”,对于后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果不够重视,耕地质量新问题往往不能顾及。和耕地质量息息相关的一些工程办法,比如摘要:土壤改良、地力改善等办法视觉上大都难以辨别,难以技术检验,工程量审核只能通过签证来体现,效果也是滞后的。因此,为了避免投资资金不落到实处,只能“忍痛割爱”,从而使得耕地质量新问题遭受冷落。

2.4定额标准贯彻力度不够,单价高低人为因素影响大

在“国土定额”未出台之前,省内均采用的福建省水利水电厅闽水电[1997计201号文颁发的《福建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以下简称“97水利定额”)。因此,很多设计单位、审查预算专家甚至投资审核部门,对新的定额标准理解可能还不是十分透彻,影响项目投资。

此外,对项目总投资影响较大的因素还有投资审核单位。他们可能依据以往审核项目对送审项目的单价进行人为限制,以达到降低项目总投资的目的。

3策略和办法

3.1开拓筹资渠道,汇集多方力量

土地整理资金的充足和否是土地整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必要前提。目前筹集资金的渠道主要来自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资金渠道还可作进一步拓展,以争取充足的资金摘要:一是组织农民投资、投劳,以及按照“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二是利用国内金融部门贷款;
三是积极引用外资、如亚洲银行等国际性投资。

为了克服同一项目存在上不同部门投资,不同理念的规划,必须尽快构建起一个将管理行为和跨部门协作联系起来的组织架构,汇集各方有效力量,凝聚各方投资资金,合力攻克诸如项目防洪堤、引水干渠之类涉及项目平安隐患的重点工程,有系统、有保障地全面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确保项目实施后平安稳定地运行。2006年由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综合开发办联合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这一举措,笔者认为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里程上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一步。

3.2规范定额标准运用,实事求是编制预算

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定额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核算的基础依据,因此,规范使用预算定额是编制投资预算的根本。从省内的国土定额运行情况,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以臻规范运用、实事求是的目的摘要:

(1)邀请预算定额标准编制人员或者预算专家,对设计、施工、审查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深刻理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内在含义,把握预算定额的使用条件,从而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2)由土地开发整理管理部门组织各设计单位、资深预算审查专家、优秀的施工单位,以技术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技术交流,并形成定期举办的惯例,逐步规范。

(3)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为调查对象,广泛征询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意见,组织预算专家,通过讨论探究,总结并改进预算定额标准中和省内不相吻合之处,循序渐进,提炼出一套符合福建土地开发整理实情的预算定额。

3.3结合实际情况,开拓工作思路

从土地开发整理定义出发,土地开发整理就是采用工程或生物办法,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或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的活动。因此认为,无论是土方平整、道路工程还是其它工程,均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故应当一视同仁。

当然,借鉴以往项目投资情况,总结投资各组成比例,也是检验项目规划合理和否的传统手段之一,但假如把它当作一个框框来生搬硬套,则不合理。比如,在一个水利设施完善,道路设施缺乏的项目内,投资重心就应该往田间道路工程倾斜,而不是生硬地套用比例框框。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哪个分项工程,只要情况属实,项目区内确实需要加大投资,都可以大胆投入资金,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合理规划。

3.4加强资金财务管理,实现项目“综合治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财务管理的重点是项目资金使用的管理,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控制支出,是项目按时保质完成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项目“综合治理”(本处指对田、水、路、林、村全方位进行治理)的前提条件。以下就如何加强资金管理力度,提一些浅薄的建议摘要:

(1)划清各项费用开支界限,严格遵守资金支出程序;

(2)认真审核支付凭证的真实性、可靠性;

(3)加强资金支出责任人签字制度;

(4)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工作制度;

(5)加强工程项目的审计力度。

土地整理施工总结范文第2篇

一、准确的基础数据是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包括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上一轮规划的基础数据、规划数据以及到目前为止现状数据,基本农田划定、调整、变化数据,人口、国民经济、财政收入、粮食产量等基础性资料数据,各重点城镇建设区、工业区、旅游景区、农村宅基地集中区等非农业建设用地数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等数据。因此,准确的土地利用利用现状、翔实的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登记、完善的基础性资料、科学各类用地预测、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等基础数据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

二、专题研究是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保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的专题研究,主要包括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新一轮规划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及土地供需平衡分析、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研究、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保障制度研究、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调查分析、风景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金土地工程,新增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分析、实施工业强县,乡镇工业集中区布局用地分析等多个方面,具体内容含①总结上一轮规划经验教训,阐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②预测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需求量,估算耕地的可供给量,确定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目标,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耕地数量、地形地貌、坡度等因素确定基本农田分布与规模;
③摸清区域建设用地的利用现状,进行建设用地的基本形势分析,集约利用潜力的预测,新增建设用地的区域统筹安排,提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措施和对策;
④预测总人口规模以及城、乡人口结构,预测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规模,分析城、乡居民点内部挖潜和循环利用的潜力,提出挖潜措施,估算合理的新增建设用地及占用耕地规模,根据耕地占补原则和资金投入分析,提出规划期内城乡居民点用地整理和复垦的规模,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研究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的思路与办法,提出保障规划方案实施、促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政策、制度、措施或机制建议,提出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措施或建议,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开展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提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措施;
⑤分析县城区内不同区域的现有开发密度、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分析县城区内基础设施合理发展规模、布局和用地规模,提出落实国家和省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及措施,提出分区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及管制措施;
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调查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建议、进行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分区,确定管制规划、提出重点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建议、提出生态改善目标及生态建设用地安排建议;
⑦完善规划实施体系、法律保障、行政保障、经济保障、社会保障、技术保障;
⑧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现状、问题,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潜力,提出规划期间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方案,制定实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具体措施。因此,只有着力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的专题研究,才能科学地编制新一轮总体规划。

三、明确市、县、乡镇三级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位和内涵是修编成功的关健

把握市、县、乡镇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位和内涵是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关健。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过渡层次的中观性、政策性规划。其基本内容应当是在上级规划的控制下,提出各类土地供应的总量控制指标和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重点解决好市域内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骨干性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各类规划用地规模和布局的协调与控制问题。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管理型规划,在各级规划之间主导性地担负着承上启下的协调和落实功能。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站网网。其基本内容应当是落实上级规划的各项主要控制性指标;
重点在于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在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层面上确定各类用地的类型、规模、范围和时序;
核心内容是土地用途分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园地区、林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工矿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控制区、土地开发整理区、风景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区等。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实施性的微观控制性规划。重点应当是在县级规划的各类土地用途分区和用地规模的控制下,详细确定各个地块的规划土地用途,其详细程度应当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规划成果的侧重点应当放在规划图件和控制性规划设计原则的编制上,以满足土地用途管制和其他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管理的需要。

四、适度的数据库与系统是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核心

土地整理施工总结范文第3篇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等土地利用活动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将统筹安排土地后备资源潜力的开发利用,有效引导区域土地开发整理的规模和结构,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同时也为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审查耕地占补平衡方案、确保用途管制全面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1应保证一个衔接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定位与职能决定了其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衔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定位是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即只对土地利用中的某些方面———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活动进行总体部署或统筹安排。它的功能也仅是统筹安排土地后备资源潜力的合理开发利用、有效引导区域土地开发整理的规模和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国家投资总量和结构、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划规模上的衔接,二是规划内容上的衔接。在规划规模上的衔接是指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最终确定的耕地补充量等指标应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净增耕地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量等指标约束下的约束值。具体是指在后备资源潜力、经济能力许可的条件下,区域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最终要完成的规划目标应大于等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相关指标量。规划内容上的衔接是指专项规划在规划内容上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绝不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业用地的安排矛盾冲突,特别注意总体规划中安排为建设用地和城市规模控制线内的土地不要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否则将造成投资浪费。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最好坐落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

2应搞好两个评价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首先应搞好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评价,其次还应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产出效益评价。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牵涉面比较广的工程措施,项目的实施在取得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发挥其积极的影响的同时,很可能也会引起新的生态等问题、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对土地的开发、复垦进行适宜性评价,对未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程度、开发方式、开发后土地的利用方式及待复垦土地后备资源的复垦途径、复垦后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评价,然后以评价结果指导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效益评价则是对规划能行不能行或者说规划的质量优劣的论证分析。首先,效益评价中的投入分析将明确给出整个规划所需要的资金、人力投入量,从而使规划的各操作层面在规划未实施前就明白规划实施过程中筹资上的工作任务,这不仅有助于编制一个真正体现地方经济实力、后备资源潜力的专项规划,而且有助于规划的顺利实施。其次,利用效益评价中的产出分析对专项规划实施所能创造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客观测算,将进一步激励广大干群投身土地整理事业的热情。最后,效益评价中的筹资分析对规划实施中所需资金的来源、构成等进行的详细客观的分析,将保证规划实施中资金的全面如期到位,做到规划项目的顺利落实。

3应做到三个结合

土地整理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基础工程。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地区农业发展计划相结合,二是与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相结合,三是与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土地功能的多重性决定了土地整理工作的复杂性。土地的养育功能决定了土地整理势必要与土壤的培肥改良、与农业发展相联系。因此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紧紧结合地区农业发展态势,与地区农业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体现在实践中,土地整理项目的选择、设计应结合地区高新农业示范园、特色农业、优势农业发展等有侧重地进行,做到专项规划与农业部门发展规划保持总体上的协调。土地的生态功能决定了土地整理必然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土地整理综合效益发挥的前提是人地和谐的大环境的建设,如果没有小流域乃至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改观,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就不能完全发挥或持久发挥。同时,土地的承载功能决定了土地整理必然与矿山开发、公路建设、水利兴修等辐射面广、生态破坏性强的重大工程建设相联系,对建设毁损地、压占地等进行适时的整理复耕,无疑是实现耕地内涵挖潜的一项重要措施。

4应抓好四项工作

为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和实施的效果,必须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4.1抓好基础数据与图件的现势性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准确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信息。在规划时要注意数据和图件的更新,注意资料的现势性。特别是对近年已列入占补平衡方案的地块,在规划中不能作为开发整理的对象。

4.2统筹安排各类项目的规模项目一般是指在土地开发整理区内安排的、在规划期内组织实施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土地开发整理建设活动。项目一般按照相对单一活动类型划分,可分为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和土地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包括耕地整理项目、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耕地整理项目是通过综合整治耕地及其间的道路、林网、沟渠、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是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改造、迁村并点等,增加有效耕地及其他用地面积。土地复垦项目是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及各种污染、自然灾害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利用和经营,以增加有效耕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土地开发项目是在规划期内预期的经济、技术、生态环境条件的约束下,将各类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为耕地及其他用地。开发项目应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鱼则渔”,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分别开发为园地、林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养殖水面等。土地开发一定要注意是否会引起新的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问题,要做好开发的生态环境评估。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统筹选择项目、确定项目规模及其比例,同时对各项目建设期进行统筹安排。规划范围内要注意各类项目的大小搭配、类型搭配及建设期的搭配,以实现部级、省级、市县级项目合理搭配、有机组合,建设年限分布有序,工程任务量在规划期内分解适中,便于今后项目的申报、批准与实施的同时,保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占用耕地量及补充耕地量指标在规划分期内的衔接,完成规划期内每年的耕地占补平衡任务。

土地整理施工总结范文第4篇

摘要对织金县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耕地坡度分级、小流域及农户个例调查情况等,从调整产业结构与提高坡度耕地耕作水平、实施坡改梯水系配套项目等方面总结了小流域坡耕地的治理措施,以期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坡耕地;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措施;贵州织金

目前,坡耕地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1-2]。全国现有坡耕地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7%,但土壤流失量却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约28.3%,特别是坡耕地比较集中的地区,其水土流失量甚至占该地区水土流失总量的50%以上。如三峡库区每年坡耕地土壤流失量占总量的73%;黄河流域部分支流坡耕地侵蚀量占河流输沙量的60%;西南石质山区贵州省境内,坡耕地土壤流失量占其总流失量的85%。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土地与粮食安全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3-4]。根据黔水保〔2010〕13号转发水利部水保司《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题调研的通知》(水保测便字〔2010〕2号)文要求,水利部于2010年3月中旬组织对贵州省进行坡改梯规模与布局专题调研,织金县属开展专题调研县之一。wWW.133229.Com织金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三岔河、六冲河环抱的下游交界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05°20′14″~106°10′19″,北纬26°21′47″~26°37′24″。全县地处黔东高原与黔中丘原的过渡带,地势西高东低。织金县现有总人口101.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4.83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口57.45万人,常年外出务工12.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21.2%,10年内农村城镇化人口将达12.5万人,劳动力转移25万人次。根据通知要求,织金县按照相关内容收集资料,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1织金县土地利用调查情况

1.1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土地总面积2 868 km2,耕地总面积为10.48万hm2,占总面积的35.56%,其中水田1.48万hm2,梯平地4.26万hm2,坡耕地8.91万hm2;林地总面积为3.67万hm2,占总面积的12.81%,其中有林地3.22万hm2,经果林地606.67 hm2,疏林地553.33 hm2,幼林地3 346.67 hm2;草地总面积为2.50万hm2,占总面积的8.72%;荒山荒坡地总面积为4.84万hm2,占总面积的16.88%;水域总面积为2 386.67 hm2,占总面积的0.83%;非生产用地总面积为9 993.33 hm2,占总面积的3.49%;难利用地总面积为3.85万hm2,占总面积的13.44%。

1.2耕地坡度分级

在耕地中25°左右的坡耕地面积为3.1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4.73%。

通过以上分析,现有耕地中25°左右的坡耕地所占的比例偏高,担负着全县粮食生产的主要耕地,也是造成全县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之一,全县人均土地面积为2 813.33 m2,人均耕地面积为1 000 m2,农业人均基本农田426.67 m2。织金县坡度分级面积为:平地(≤2°)面积为145.48 hm2;2~6°面积为5 109.10 hm2(梯田1 789.75 hm2,坡地3 319.35 hm2);6~15°面积为47 381.43 hm2(梯田5 644.59 hm2,坡地41 736.84 hm2);15~25°面积为38 492.92 hm2(梯田948.66 hm2,坡地37 544.26 hm2);>25°面积为12 379.18 hm2(梯田233.73 hm2,坡地12 145.45 hm2)。

1.3小流域调查

织金县2009年度设计茶店乡安乐小流域,该流域地处织金县北部中中山、坡地强度流失类型区。作为典型小流域,该流域地处深切割中山地貌类型,地形起伏大,流水切割强烈,并有山高坡陡之特征,属洪家渡水库库区,流域内最高海拔1 635 m,最低海拔1 122 m,相对高差513 m。安乐小流域辖3个行政村1 850户9 371人,共有总土地面积3 580 hm2,其中耕地面积1 846.67 hm2,林地900 hm2,草地233.33 hm2,荒草地226.67 hm2,其他及难利用地380 hm2。流域内农业总产值634.4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49.45万元,林业产值34.00万元,牧业产值30.00万元,渔业产值6万元,其他产值15万元,分别占总产值的86.60%、5.45%、4.70%、0.90%、2.40%,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 869元。在此产业结构中,农业产业占比较高,农业产业投入劳动力较多。在流域内,坡耕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洋芋、大豆等为主,平均产量2 595 kg/hm2,油菜、烤烟等经济作物有少量种植,种植面积340 hm2,平均产量3 t/hm2,果品产量在流域内基本为0。其土地利用的特点是垦殖指数过高,坡耕地面积大,四荒地多,广种薄收,土地贫脊。

织金县近十几年来,已相继实施了“长治”工程项目、“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等治理多条小流域,选择已治理的“长治”工程项目大陌河小流域作为典型小流域调查,该流域涉及5个行政村,总人口8 869人,农业人口密度为373人/km2。总面积2 320 hm2,其中耕地面积1 520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65.5%,耕地面积中水田313.33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3.5%,梯地366.67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5.7%,坡耕地743.33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6.29%,人均基本农田746.67 m2,人均农业用地1 700 m2,该流域经过土地资源评价及土地适宜性分析,其治理规模和主要措施类型为:综合治理面积为11.77 km2,治理程度90%,坡耕地主要措施类型有:坡改梯51.6 hm2,经果林37.33 hm2,保土耕作632.80 hm2,坡耕地综合治理占总治理面积的57.4%。通过该流域的治理后,年人均纯收入2 216元,年增率为20.18%。

根据典型小流域的分析调查可知,保证满足全县口粮需求所需最低基本农田人均1.15 hm2以上,维持现有农业经济收入水平所需产业用地为4.2万hm2,每个劳动力全年能够承担粮食生产、经果林的最少种植面积1 666.67 m2以上。

1.4农户个例调查情况

织金县选择了自强乡、马场乡的石笋河小流域鸡场坝村和菜坝村的张招宇、杨新明等典型农户为调查对象,调查了坡耕地分布情况,不同耕地生产水平调查,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查等。在一调查农户家,有人口6人,耕地4 666.67 m2 ,其中水田333.33 m2,旱平地133.33 m2,坡耕地3 000 m2,坡耕地占耕地的64%,全家粮食总产值3 800元,其中坡耕地占50%以上,果品产量为0。

2 小流域坡耕地治理措施

通过织金县近几年来已治理的典型小流域坡耕地治理情况,若需满足当地社会义义新农村建设标准所需人均口粮必须达到400 kg,种用及其他用粮100 kg,全县总人口101.69万人(2008年末),粮食总产358.5万t,人均占有粮食357 kg,远达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所需人均口粮,必须以人均基本农田所需最低数预测坡改梯规模,应大量整治坡耕地提高粮食单产,建设坡改梯,增加土地,发展其他主导产业。

2.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坡耕地耕作水平

织金县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现有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水平低,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粮食生产占据主要地位,缺乏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现有经果林产品规模小、数量少、品位低、疏于管理;全县一些地区土地资源和一些生物资源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利用,对水土资源破坏的现象严重,导致土地退化、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同时,立足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着力于提高林业、畜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大力搞好项目区群众的培训,改变群众僵化守旧的思想观念,促进对坡耕地传统耕作方式的转变和种植水平的提高,以增加收入,减少群众贫困面,达到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目的。

2.2实施坡改梯及水系配套项目

根据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要求,人均基本农田800 m2以上,农业产业用地最低1 666.67 m2以上。根据织金县现有坡耕地利用适宜性以及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织金县坡耕地结合整治规模必须达8 080 hm2,主要采用坡改梯、水系配套、保土耕作等措施,主要要求措施布局是:大于25°坡耕地采取退耕营造水土保持林,土层较为深厚的坡耕地布设经济果木林;10~20°坡耕地石料方便、土层深厚的实施坡改梯工程项目,配套小型拦、排、蓄水工程;一般在5~25°未布置修建坡改梯、经果林措施的坡耕地上,采用保土耕作措施治理,以达到蓄水保土、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地面覆盖、扩大根系分布范围的目的,用石灰改良土壤,种植绿肥,提高复种指数,使作物之间相互促进,提高坡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

3小流域坡耕地治理效益分析

通过对典型小流域安乐河小流域的调查,以及近几年的坡耕地整治经验,坡耕地综合治理上主要有坡改梯、经果林、用材林种植、保土耕作等措施类型,坡耕地综合治理措施占小流域治理措施的60%以上,单项措施工程量及造价为坡改梯工程量土方1 155 m3/hm2,石方570 m3/hm2,综合单价6.675万元/hm2,增加粮食900 kg/hm2,保土792 t/hm2,保水3 000 m3/hm2。经果林工程量土方870 m3/hm2,综合单价2.25万元/hm2,增加果品1.68 t/hm2,增加收入5.04万元/hm2,保土573 t/hm2,保水24 750 m3/hm2。水土保持林工程量土方870 m3/hm2,综合单价2 070元/hm2,增加木材45 m3/hm2,增加收入1.2万元/hm2,保土2 355 t/hm2,保水49 065 m3/hm2。通过对坡耕地的实施整治,使得项目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土地生产力得到提高,土地利用结构将趋于合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通过坡耕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科技意识,培养大批劳动素质高的农村乡土人才,为农业发展和经济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有效地减轻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危害。

4结语

根据全县现有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全县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借鉴已往小流域坡耕地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方向和措施布局,突出了坡耕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特点。通过调查坡改梯工程、小型水利水保、林草植被建设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已达到调控和利用坡面径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加强封禁管护,发展替代能源,促进生态自我修复。这种生态经济型的综合治理模式,有助于项目区坡耕地整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但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要结合其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以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例如,荒山荒坡挖水平沟拦截坡面径流蓄水拦沙,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坡面侵蚀沟进行沟头防护、削坡、沟岸修筑边埂植物带、沟底修筑谷坊、塘坝,固定沟床,拦蓄泥沙,营造固沟林、防护林等。此外,应做好坡耕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监测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分布、面积与水土流失量的逐年变化及综合治理措施总体效益情况[3-4]。加大对坡耕地的综合整治力度,对中度以上流失的项目区加大资金投入,突出治理重点,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对坡耕地整治的认识。

5参考文献

[1] 邸利,孙鹏举,周莉.甘肃省坡耕地退耕的可行性与退耕还草的必要性分析[j].青海草业,2003(2):12-16.

[2] 冉茂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要重视旱坡耕地综合治理[j].当代贵州,2006(21):35-36.

土地整理施工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
整理;
技术

1 引言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对于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 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3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3.1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 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 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 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 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2 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3.3 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 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4 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4.1 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4.2.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4.2.2 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5 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

5.2 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5.3 道路工程

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5.4 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

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6 规划效益分析

6.1 社会与经济效益

土地规划平整有利于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可以充分吸引农村闲散劳力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道路及灌排经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取水; 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满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利于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6.2 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防止旱涝灾害影响,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荒坡开发以后,耕地质量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可以相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化学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环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固结土壤,而且长年落叶成肥,还可以相应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开发整理,可以形成树成荫、田成梯、路通达的良好的生态区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