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有趣谐音歇后语【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12 08:15:06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辞趣,是修辞学中一个相当活跃的成员,是修辞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近几十年来,有不少学者对辞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相比对修辞学其他成员的研究而言,辞趣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辞趣”这一术语首先由陈望道先生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有趣谐音歇后语【五篇】,供大家参考。

有趣谐音歇后语【五篇】

有趣的谐音歇后语范文第1篇

2、 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3、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4、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5、 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6、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7、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8、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9、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10、 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11、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有趣的谐音歇后语范文第2篇

辞趣,是修辞学中一个相当活跃的成员,是修辞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近几十年来,有不少学者对辞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相比对修辞学其他成员的研究而言,辞趣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辞趣”这一术语首先由陈望道先生提出。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陈先生指出辞趣就是利用语言文字意义、声音、形体上附着的风致来增强话语文章的情韵,是对语言文字本身情趣的运用,是一类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言语现象。

纵观辞趣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共识:辞趣是由词语的意义、声音文字的形貌、书写款式所造成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趣,大致可分为意趣、音趣、形趣三种类型。

辞趣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现象,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中应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但目前集中论述这方面的文章还在少数,故笔者将结合实践经验谈谈辞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二、辞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兴旺发展,学汉语的人数每年都保持较大增幅,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已经走进了小学甚至幼儿园。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看到这一片大好的形势的同时也应该敏锐地注意到隐藏在背后的实际问题。2011年6月,笔者受国家侨办委托来到印尼泗水担任汉语教师,在实践中感受到了教授汉语的挑战性,其中一大难题是学生认为汉语“boring”。要改变汉语课堂枯燥无味的现状,需要老师多花心思,将教学内容通俗化、趣味化。

在解决以上难题的过程中,辞趣发挥了重大作用。巧妙的借助辞趣开展汉语教学,会让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语是一门生动形象、千姿百态的语言。学生应该接触和学习活的语言即交际语言,修辞作为语言交际活动中的一种伴随现象为交际语言增色不少,修辞中的辞趣更是让语言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趣,富含情趣的语言更易被学习者接受。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形趣和音趣两个角度来介绍辞趣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方法和实例。

三、辞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音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音趣是词语声音所体现出的情趣,声音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汉语世界的声音是有规律可循的声音,词语的声音不仅指读音还指声调、韵调和轻重音。谭永祥先生把音趣分为了四类,同音异义趣、异音同字趣、韵趣、拗趣,下面就以此为纲谈谈音趣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

1.同音异义趣

教学中,借用“同音异义趣”的好方法是应用“谐音”。在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我们会借助母语给英语单词注音,这种学习方法就是利用了不同语言间的谐音。

(1)利用数字谐音。一到十的数字发音简单好记,在教授其他词或短语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一工具,利用谐音巧妙诙谐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简单巧妙的记住词语的发音。不过能用上数字谐音的词和短语在数量上不是太多,谐音也并非音完全一致,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度,让谐音在辅助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常见数字谐音举例:885(帮帮我)、520(我爱你)、555(呜呜呜)、88(拜拜)、95(救我)、1314(一生一世)、0376(您生气了)、0837(您别生气)、786(吃饱了)、1414(意思意思)等等。

(2)利用谐音歇后语。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独特形式,是中华民族在实践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似谜底。在高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中,巧妙插入歇后语,不但可以更加简易地教授同音或谐音字,还可以让教学风趣幽默。

歇后语分为谐音歇后语和逻辑推理歇后语,谐音歇后语体现了同音异义趣,是辞趣的一种表现方式。

常用的谐音歇后语举例: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2.异音同字趣

异音同字的现象在汉语中较为常见。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

在教授多音字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短诗来巩固学生对多音字的理解,带领学生找到正确的读法并领悟其中的意思,会给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动力,也会让枯燥的语言教学别有一番风味。

例如:种菜种,种,种,种,种来种种好。种菜种,种种种,种来种种好。种菜种,种种种来种种好。(摘自《趣味语言》112页)

教授多音字“种”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给句子注音,可以小组讨论完成,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3.韵趣

韵律在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共通的,押韵的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便于传诵和记忆。特别是在少儿汉语教学中,教学内容尽可能多的押韵,学生学起来积极性会更高。

在教称呼的时候,可以引入《称呼歌》。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哥哥叫伯伯。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童谣或儿歌有着好听押韵的歌词,有着欢快的节奏,在少儿汉语教学中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所学的生词和句子结构自编押韵儿歌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二)形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形趣是由字形符号或书写体式所带来的情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形趣与汉字教学密切相关,正确使用形趣引导教学会让学生更易接受方块字,并达到长久记忆的效果。

汉字的优势,在于它的表意性。汉字的独特形体饱含着诸多意义,鲁迅对汉字有这样的评述“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峻峭嵯峨,状水曰澎湃,蔽苇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美以感耳,二也;
行美以感目,三也。”

每个汉字都蕴含着特别的故事,部分汉字甚至保留了象形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功能。教学中可用动画或故事展现汉字的相关意思,帮助学生把形体和意义紧密结合起来。《汉字宫》中用生动的实物或故事把汉字的形体和意义都结合起来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汉字由部件组成,表示同类事物的汉字往往具有共同的表意部件。教授这类汉字时教师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包含同类部件的汉字,以旧带新,归纳教学。比如:江河湖海泪泳,都是与“水”相关;
打扛抖指挥拾抓,都是跟手部动作相关。充分利用形声字形旁表意的功能,适当归纳这些表意部件,可以加强汉字的“形义”联系。

对于形似字,可以根据它们的区别编一些幽默的故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干”戴了眼镜就是“平”,“呆”子头朝地就变成了一棵“杏”树,“古”长出头发就成了“舌”,“乒乓”在该死的战争中都丢了一只腿等等。

对于较难识记的汉字,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来帮助记忆。如:美,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
蒜,二小二小,头上长草;
回,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
匹,三面有墙一面空,有个幼儿在当中等等。

学习汉字之后,可以借助一些有趣的谜语来巩固汉字,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四、小结

任何事物的生命力都体现在运用中,辞趣亦如此。随着实践的深入,辞趣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的路子肯定会越来越宽广。本文主要讨论了直观的音趣和形趣与对外汉语的结合,对于意趣未做深入分析,期今后能有更多这方面的感悟。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吴世文.修辞格论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3]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陈望道.陈望道语文论集[C].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有趣的谐音歇后语范文第3篇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
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部分,"歇"去后半部分,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歇后语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歇后语,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大年初一逮兔子——有它过年,无它也过年(比喻微不足道,增减都不影响大局)。还有一种是谐音式的歇后语,它在前半部分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成分。例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思考】请你说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1.韩信点兵——

2.千里送鹅毛——

3.饭桌上的抹布——

4.外甥打灯笼——

5.兔子的尾巴——

6.丈二和尚——

7.擀面杖吹火——

8.三个臭皮匠——

9.冰块掉进醋缸里——

10.朝着窗外吹喇叭——

11.口袋里装钉子——

12.钢丝穿豆腐——

13.浑身贴膏药——

14.财神爷要饭——

15.背着娃娃推磨——

【参考答案】

1.多多益善。

2.礼轻情意重。

3. 尝尽了酸甜苦辣。

4.照旧(舅)。

5.长不了(或自觉高)。

6.摸不着头脑。

7.一窍不通。

8.顶个诸葛亮。

9.寒酸。

10.名( 鸣) 声在外。

11. 个个想出头。

12.别提了。

1 3 . 毛病不少。

有趣的谐音歇后语范文第4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北二人转的修辞艺术特点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东北的汉人,大都来自山东、河北等我国北方诸省。“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些原本就是慷慨豪迈性格的北方汉人,来到东北之后,在大风大雪的磨炼中,在本土各族人民的那种固有的勇武、剽悍、粗犷、豪放性格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勇敢、坚强、豪爽和大气。王肯《土野的美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东北有茫茫大草原,莽莽大森林,刮大风,下大雪,吃大块肉,喝大碗酒,抽关东大叶,花钱大手大脚,说话大声大气,待客大盘子大碗,吃了管添……总之,不大不过瘾。”大,就是强烈、痛快、火爆、豪放、粗犷……这确实是东北人性格的主导方面。东北人喜欢喝酒,为了调侃气氛,讲点荤段子,大伙乐呵一下,这就使这种语言文化的传播得到了一定的推进。东北民俗语言对二人转唱词、说口的语言特色形成影响巨大。与其他艺术作品的语言相比较来说,二人转的语言是独具特色的。二人转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而又不失艺术张力,是东北人民语言智慧的结晶。这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是其他艺术所无法超越的。而且在二人转艺术的带领下,其他艺术表演形式,如小品、戏剧、电视剧等,也深受其影响,将二人转的元素加入其中,使艺术形式的表演效果大大增强。二人转语言中夹杂着很多东北方言词汇,造成强烈的听觉效果。演员十分善于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如语音修辞(押韵、谐音双关、歧义等)、词汇修辞(熟语、歇后语的仿拟、引用,语音偏离与变异等),增强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带来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

二、二人转语言修辞艺术特点

二人转语言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在语音、词汇等方面的修辞运用,带给大家不一样的娱乐感受。

(一)语音修辞特点

二人转特点之一就在于语音丰富,利用语音修辞出奇制胜,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个人的感受,获取不一样的效果。

1.和谐押韵语音具有音乐美。在二人转的语言中多注意节奏的匀称和音韵的和谐,听起来顺耳,同时也便于记忆。二人转演员经常会利用和谐押韵的语言,说出一些类似顺口溜的句子,例如:(1)“北国风光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合力跨世纪,没有掌声真憋气。”———《崔七模仿秀》(2)“希望朋友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万事顺心,多赚美金;
万事兴旺,多赚英镑;
万事顺意,多赚人民币。总之就是一句话,愿你们多赚钱,少生气,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唐僧泡妞》例(1)中运用了“地”、“气”、“纪”等词为句末结尾词,节奏明快,富于韵律。不仅表达出了演员的心情,同时也获得了观众的掌声。例(2)是二人转演员说口中的即兴祝贺词,利用韵母“in”、“ang”、“i”押韵,朗朗上口,大快人心。和谐押韵的运用是二人转表演的一个显著特点,演员们利用词句的韵律性,表达出内心的想法与感情,并且与观众互动、说笑,形象生动,产生了一种诙谐、幽默的效果。

2.谐音双关二人转经常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表达,通常言在此意在彼。有同音同形和同音异形两种。例如,二人转的说口词:(1)“你全身上下都是电影。”“怎么说?”“你的眼睛像我们曾经看过的老电影———《黑三角》。鼻子也是一部电影———《无名高地》。嘴巴,一部故事片———《夹皮沟》。再下面,那就是一部战争片———《挺进大别山》。不像我们乐队键盘手的老婆也是一部电影———《平原游击队》。那么再下去也是一部电影———《大渡河》。再下去就是前段时间中国热播的一部电视剧———《黑洞》。”———《说电影》(2)“说一个人喝酒喝多了,手扶着大树,打一动物是啥?”“兔(吐)。”“又过来一个男的喝酒喝多了,打一动物。”“野兔(也吐)。”“又过来一个男的,扶着大树尿尿。”“流氓兔(吐)。”———《唐僧泡妞》上述二人转的说口词中利用谐音双关,把身体的各部位用观众熟悉的电影名称来描述,生动形象,虽然内容有粗俗的成分,但总体看来还是极具幽默色彩。第二个例子中运用“兔”和“吐”的谐音,对原有艺术偏离,同样也获取了幽默效果。二人转的说口、唱词中调动了大量的谐音双关修辞,用相同的话语表达不一样的效果。不仅形象逼真,更增添了幽默、诙谐的趣味。

3.谐音歧义谐音歧义是二人转语言中经常运用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是对普通话中一词多义的误解,另一方面是由于东北方言的影响。例如:(1)“你都不理我,那我成狗不理了。”———《刘老根大舞台》(2)“我还是幼(肉)女呢!”“啥是啊?”“浑身是肉的女人叫幼(肉)女。”———《小黄飞斯卡拉演出》(3)我们二人转演员多卖力,哪个上台不都得热一身汗下去啊?哪像那些大腕一来演出,说话都语无伦次的,说“黑山的朋友,你们好吗?耶(热)!”我杀他的心都有。热(耶),还没等唱呢,还热(耶)。你说哪旮旯凉快啊,太平间凉快你去唱吧,有一个鼓掌的都得吓死你。———《刘晓光黑山演出》例(1)将“你不理我”生搬硬套成“狗不理”,言外之意把“你”比喻成“狗”,既贬损了对方,又给观众带来出乎意料的笑料。例(2)中的“”的“幼”一词,跟东北方言中“肉”的发音相同,故造成谐音误解,观众恍然大悟。例(3)“耶”在东北方言中跟“热”同音,也是利用方言的发音进行词语曲解,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由于东北方言的发音特殊,由此造成的发音曲解是二人转产生笑料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区别于其他戏剧表演的标志之一。随着网络流行语的泛滥,二人转也吸收了很多网络新词,如“我是帅哥———蟋蟀他哥”、“真是天才———天生蠢材”等,这些都是运用了谐音歧义的修辞方法。

(二)词汇修辞特点

二人转语言的修辞艺术丰富多彩,主要就是词汇修辞的运用,引用熟语、巧用俗语等方式,将所要描绘的事物体现得更清晰、更通俗,观众也在这种修辞运用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

1.熟语的仿拟、引用二人转语言经常仿拟、引用一些熟语,或加以改造,将“雅”化“俗”,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趣味和感受。例如,二人转的说口词:(1)“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瓢崴(piáowǎi)。虽然我长得有点难看,东北话叫磕碜,但是头两天我已经隆重地开光了,说话老准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小黄飞斯卡拉演出》(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活着,他早该死了!”———《傻子魏三》例(1)中套用熟语“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用东北方言词“瓢崴”(piáowǎi)代替“斗量”,利用其相似的发音给观众带来极具幽默的趣味。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是一句网络流行语,把它借用过来,使语言表达更加新颖,贴近群众生活。例(2)则是将诗文语句修改而成的口语化笑料。二人转语言在熟语的仿拟和引用上,不仅运用恰当有趣,而且还借古喻今,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巧用俗语、歇后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二人转语言里借用俗语、歇后语的句子很多。例如:(1)这是我汗珠子掉床上摔八瓣,一瓣一瓣摔出来的啊!———《分手》(2)有一只乌龟,在它的背上盖了一栋房子———盖中盖。又盖了一栋房子———新盖中盖。又盖了一栋房子———巨能钙。———《大话西游前传》(3)“敢惹我?知道我是谁吗?不打听打听。”“你是?”“苞米面他爹———碴子。”———《我是社会人》例(1)中男二人转演员借用俗语“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作了简单的句改,说明自己从事“职业”的艰辛。既表明了身份,又增加了幽默色彩。例(2)中一连用了四个“自制歇后语”,结合媒体中的广告词语,不仅押韵和谐,结构整齐,更让人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例(3)是巧用歇后语,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使人忍俊不禁。二人转语言中经常运用诸如此类的俗语、歇后语,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通俗易懂,极为形象风趣。但是如今的二人转中俗语的运用已经偏离了正轨。现在很多二人转中的“俗”是指二人转唱词中的“粗口”,也许有部分人会认为这是二人转的特色,如果摒弃了这种“俗”,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人转了。但是如今的二人转中语言越来越粗鄙低俗,我们应该摒弃其中的糟粕。二人转语言的节奏韵律、气势与形象性等表现极强,富于感染力,让人为之瞠目结舌。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的低俗成分,尤其是在东北农村,这种情况的存在很普遍。诚然,二人转作为一种民间戏剧,肯定会受到东北方言习俗与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不免会带有一些粗野低俗的语言成分,但正由于此,人们才得以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精神宣泄,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1]。

3.语言偏离与变异的利用修辞学中有一种“偏离理论”。它是指在言语交际时,人们常常有意识地突破常规、运用特殊结构,以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如二人转演员小沈阳在演出时说:“我的英文名字是xiaoshenyang”,“xiaoshenyang”的发音类似于“小损样”,由此造成语音的变异与偏离,引起观众捧腹大笑。又如比赛时对参赛选手说:“加油!虽然油已经很贵了!”前一个“加油”是鼓励的意思,后一个利用语音的谐义双关,偏离到另一个语意上,即目前人人关注的油价上涨,就获得了出奇的语趣。而利用偏离手法,在二人转语言中可谓俯拾皆是。例如:(1)“你说我是不是太有才了,我上辈子是不是裁缝?”———《小沈阳二人转演出》(2)“我有今天全靠我身边的这个女人,没有这个女人就没有我的今天,就是这个女人改变了我的一生,就是这个女人谱写了我的人生,就是这个女人———害得我妻离子散啊!”———《擦皮鞋》(3)“我这辈子结过三次婚,第一个媳妇跟我结婚俩月跑了,第二个媳妇跟我结婚俩月也跑了,这是我第三个媳妇,结婚三年了她也不跑啊,这批货不跑,下批货就进不来啊!”———《刘晓光黑山搞笑演出》例(1)是对原有艺术形式的偏离,利用语音“才”和“裁”同音,使词语偏离变异到另外一个意义上去,笑料迭出。例(2)、(3)都是语气突然逆转造成的偏离,没有顺着前面句子的意思再说下去,而是陡然转向了意义的反面,故意让同一意义焦点的前后句之间发生语义转折,语气色彩也随之发生了偏离,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回味并引发他们的笑声[2]。除此之外,二人转语言还将多种修辞混杂在一起,夸张、比喻、对偶、停顿、重复、顶针、回环等,增强话语表现力,富于生活底蕴和语言艺术,使语言出神入化,产生诙谐幽默的趣味。这种幽默诙谐的趣味性还表现在二人转演员的服饰装扮上,演员夸张另类的艺术表演,带有体态、动作等多种修辞印记,配合着言语符号一起传递信息、传情达意。

三、二人转语言修辞艺术与东北方言的融合

修辞是一种技巧与艺术,其表达本体是人类所固有的。很多修辞用语特别是方言词,都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东北方言词语通俗生动、新奇时尚、俏皮有趣而又朗朗上口。传统意义上的二人转本身就夹杂着浓厚的东北方言,伴随着全国东北“二人转热”,东北方言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二人转的语言中,一些亮点词汇也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为人们津津乐道。东北方言词语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会意性等特点,其修辞色彩浓厚,是书面语极强的普通话与其他地方的方言词语所不可比拟的。从语音角度看。相比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来讲,东北方言的儿化音数量丰富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二人转语言。例如:真让我十冬腊月的萝卜———冻了心儿!……西北天,打响雷儿,打了响雷下小雨儿,下到地上泞咕唧儿,……”———《王美容观花》这段二人转讲的是道童杨二舍来化缘,王美容看见了,对杨二舍一见倾心,用了大量儿化音词语对其大为称赞,形象生动,流露出王美容对杨二舍一见钟情的感觉,烘托出愉悦的氛围。从词汇方面看。东北方言是社会变异语言的一种。它经过语言变体才得以进入大众传媒领域。东北方言热辣、感性,是一种充满暴力与狂欢色彩的语体,对情绪的感染力很强,因此,给观众带来一种新鲜、刺激的感觉。二人转作为一种东北民间传统戏剧,在语言运用上,所使用的东北方言相当多。例如,说某人傻用“虎了吧唧”,某人聪明用“精儿”;
形容很有男儿气概称“尿性”,不男不女称“二椅子”;
形容美称“带劲儿”,丑称“磕碜”。东北方言表达生动形象,感性色彩浓烈,让人听起来特别过瘾,同时给人一种亲切质朴的感觉。将东北方言融入到二人转语言中去,俏皮、形象,又有其本土特色,体现了东北地域文化特征和人文色彩。如,“得瑟”、“那嘎达”、“贼好”“虚头巴脑”等。语言直白质朴,通俗随意。语体风格朴实明快,同时为观众展现出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3]。

有趣的谐音歇后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教学渗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传承,而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则肩负在我们年轻的一代身上。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之中,使小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开展猜字谜游戏,体会汉字的趣味

在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尝试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去搜集并编写一些简单的字谜,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能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猜字谜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汉字的有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先让小学生知道猜字谜常用途径,即组合、象形和意会三种方法。

组合法是根据已有谜面上的暗示,把原有字的笔画或偏旁部首,以加或减的形式,使之可以组合成另一个字。例如“西安一住三星期”,就可组合成“醋”字。象形法则是依据汉字的结构,将其笔画比拟成某一事物,继而对此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而得出谜底。例如“四个开间四个窗”则为“噩”。意会法则要求猜谜者根据谜面的意思去思索和联想,最终才能得出谜底。例如“河心桥墩”(打一常用成语),根据谜题的要求,谜底就是“中流砥柱”。又如,教师在教学“噩”字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则可编写这样的字谜“分田分到帝王家”,就能很好地让学生记住这个笔画较多的“噩”字。

2.利用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

在日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汉字的谐音,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在一些古典诗歌、歇后语和对联当中就有很多的谐音字,其中在歇后语中是最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对谐音歇后语进行搜集,并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例如“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3.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领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变化这一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让小学生先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演变历程,并知道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此时,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可以借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并说说它们都像什么,在演示了牛、羊等汉字的演变历程后,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形字,它们也是我国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而在这之后才逐步地从象形文字慢慢走向符号化的,为了书写的迅速和便捷,其笔画也越来越简单。而通过这些认识和对汉字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感情。

二、传统文化在古诗歌教学中渗透,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1.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结晶,需要学生借助于有节奏且富于感情的诵读、吟咏,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知诗歌所表达的形象,继而来领悟其所传达的情感。

2.在诗歌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美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除夕、春节、上元节(即元宵节)、寒食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能在重阳节时,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
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
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总之,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汉语的博大精深,并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方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继而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字魅力。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