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3-08-13 18:25:05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服装结构设计论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五篇】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革新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必经之路。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转贴于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服装结构设计 项目驱动法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以人体为本的服装结构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规律、结构设计原理与技巧、服装制板技术,解决服装从立体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立体结构的转变的课程。它与服装制作工艺及成衣技术紧密衔接,是实现设计思想的根本手段,涉及的知识有人体工学、服装卫生学、服装材料学、服装造型学、服装生产工艺学、美学和数学等,是一门文理渗透、艺工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

现代服装工程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结构设计既是款式造型设计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工艺设计的基础。因此,服装结构设计在整个服装工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能真正学懂并能够变化运用,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现在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认为服装结构设计的学习就是听老师讲解,然后进行操作,记住一些基本知识,最后通过考试。导致这样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总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灌输性的教学。服装结构设计在现在的服装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服装结构设计,是从事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教师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以下对以往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容易出现的一些弊端进行分析。

1.理论与实际不能完全结合。

学校的学习环境不同于实际的生产环境,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只是讲解一些基础款式的操作,并不进行实际的生产应用,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掌握一些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的版型操作。

2.灌输式教学。

上课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些知识点,强迫学生记住某些知识点,进行反复的操作练习,学生感到乏味无趣。

3.自由散漫。

由于服装结构设计的课程着重于实际操作,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上课没有兴趣,学生逃课时有发生,教师不闻不管,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4.填鸭式教学。

在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中,只讲解一些基础款式的操作,学生学一款会一款,遇到变化款式操作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进行举一反三的操作。

这些教学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模式进行学习,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有些老师上完课就走人,和学生之间没有沟通交流,学生有问题也没机会问,甚至不敢去问。

传统意义上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授课模式是教师首先讲授理论知识和工具操作,其次分析基础款式,最后学生练习。这种授课方法使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厌烦枯燥的学习氛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更不能使他们学以致用。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可以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项目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从教师的角度说,项目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我们会发现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很适合这类课程的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符合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遵守以下四项原则。

1.在学习中,教师起指导作用。

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接受,而是让学生尝试自己去绘制新的项目,就算操作不了,也可以试一试,在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并获得相应能力。

2.学习的重点是项目的选取。

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以一些基础的款式作为练习,项目本身缺乏趣味性。教师可采用跟市场相结合的款式进行讲解,启发学生主动采用身边的素材来进行操作学习。高职院校普遍注重技能的培养,对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掌握服装结构设计技能的重要性及其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趋于程式化、单一化,教学款式陈旧,所以,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进,精选一些时尚性、流行性的款式供学生学习和讨论使用。

3.营造学习的氛围。

将三至八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一同讨论课程中的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与独到的见解,然后作出对该问题的研讨结论,再和其他组的同学分享。小组研讨可以提供每位成员较多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于那些害羞与不敢在众多人面前讲话的学生而言,小组研讨会让他们较有自信和发言的胆量。

4.建立新的评分机制。

在以往的教学中有部分学生不注重学习的过程,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基础不够扎实。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评分机制进行改革,平时成绩占一部分比例,考试成绩占一部分比例,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只为了通过考试而去学习,会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从而提升学习的质量。

总之,项目教学法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透彻,特别适用于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一、解构主义观念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是后现代主义服装审美和设计手法的重要表现。“它是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一个分支,其形式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从哲学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76年前后就已经被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式,却是80年代以来的事情。”[1]解构主义设计,就是指采用解构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主张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而非整体,打碎原有的整体性,进行重新组合的设计风格。解构主义设计虽然也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否定与批判基础之上,但其主要特征是“消除‘中心’,寻求‘之间’,强调意义的‘虚化’,否认作品有终极的‘意义’,否认作品有稳定的结构”[2] 。各种元素以平等的地位出现,它们背后的内容和意义已渐渐隐退,形式的组合成为它们本身,意义的追寻已不再重要。

解构主义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新风格的探索,更在于解构主义在向正统、主流和规范质疑的同时,还致力于发现、挖掘过去的创作实践中被忽略和压制的方面,特别是拓展了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从未涉及的创作可能,唤醒了人们意识中沉睡多年的以冲突和不平衡为主要形态的审美观念。解构主义曾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瞎搞”,但究其本质来看,解构并不是解除一切,它是有的放矢的,是一种无秩序中的秩序。

服装设计中解构是对服装传统的颠覆,是不断地打破旧结构并组合成新的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觉比和谐重要,新的服装从合成过程到观赏过程,其意义处在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中。因此其结构和含义都难以把握,作者的作品不仅仅为作者自身的理念所转移,还在于观众的参与,观众看到的是什么便是什么。当我们第一眼看见这些解构主义的服装时,我们的视觉是有压力的,这种压力来自于服装的非传统手段以及反常规的所谓优雅之类,有点摇滚的震撼、波普的刺激以及朋克文化的感观影响。这些作品激发出人类所潜伏的别样情感和美感,一种类似破坏后的。解构主义的分离特征和破碎感不是随心所欲而为之的,是一种精心处理的最后表现。

二、 加里亚诺的作品风格

约翰・加里亚诺有时装设计怪才的称号,离经叛道又寓于优雅,惊世骇俗却不失韵味。他的设计,首先是极尽奢华的高贵:华美的蕾丝、高档精致的面料、夺目的服饰配饰、精彩绝伦的刺绣图案,加上夸张眩目的化装、几乎垄断了所有人对美的奢望。和其他设计师不同的是,加里亚诺的设计尽管华美精致、高雅气派、却不入俗套,不走陈规,总是要在其中加入新的观念和前卫思想。从裁剪上、搭配上、整体给人异乎寻常的创新鲜感。他大胆创新,将这种前卫的设计完美地与高级女装的高贵优雅融合起来,奇而不怪,前卫不失优雅,裁剪精妙,搭配繁而不乱,多而不杂,形象妖媚而不低俗。他精确地把握了前卫与经典、时代和传统的关系,敏锐地捕捉到时尚的最新定义。他可以将任何一种元素妙不可言地运用到服装上。

从加里亚诺的设计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带有解构主义观念的设计作品,尽管从其他设计师如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川久保玲(Rei Kawakubo)、马丁・马吉亚拉(Martin Margiel)、胡塞英・查拉扬(Hussein Chalayan)和维维安・维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等人的作品中也能看到带有解构主义理念的设计作品,但是本文选择加里亚诺的作品是因为他在运用解构主义设计的观念和手法上具有代表性。尽管服装设计师们或多或少都在使用解构设计的观念和手法,却都不标榜和承认自己就是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师,目前服装设计界尚无明确划分哪些设计师为后现代主义设计师。本文以加里亚诺的设计作品为例是为了更深层次地理解解构主义,而非把加里亚诺划为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师行列。

纵观加里亚诺历年的设计作品,可以看出他的设计在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同时,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也有一定的演变,在经过了初期的历史折衷主义之后,才渐变到解构主义。历史折衷主义和解构主义一样同属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表现。它的特点就是从历史中吸取装饰营养,加以运用,与现代主义的冷漠、严峻、理性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加里亚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折衷主义作品是他在1984年引起轰动的毕业设计――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服装系列。

从加里亚诺的设计作品来看,他的设计中真正较成熟地体现解构主义观念的时间是在1999年以后。从1999年以前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更偏向于使用折衷主义的方法来进行他的设计,尽管他从公开言论上已经在采用解构主义的思想,但从技术上似乎还不够成熟与圆润,因此,从其设计的形式上看,并没有完全的解构,而是在历史折衷主义的手法上徘徊。可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加里亚诺才真正以较为娴熟的技艺实现了这种完全的解构主义设计。

三、加里亚诺的四种解构方向

1、文化的解构

文化的解构主要是指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进行解构,而后再通过设计师的语言把这些解构后的文化应用到自己的服装设计作品中,有的文化解构甚至是把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经过解构后直接拼凑在一起,这样的作品很难分辨究竟哪种文化占主导,或是设计师的灵感主要是来自于何种文化,它给人一种在杂乱无章下寻求宁静的艺术感。

由于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决定了加里亚诺是解构文化的典范,英国一家媒体这样评论过加里亚诺,“当别的设计师都在街上寻找创作灵感时,加里亚诺却在图书馆翻阅着史书。”

图1是加里亚诺2004年春夏的作品,他进行解构的文化是古埃及文化,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把非常典型的古埃及文化元素解构出来,运用到他的设计中,使人一看便知,但细看又不全是,因为在此他已经融入设计师本人的语言了。

图2是加里亚诺2002-2003年秋冬的作品,他把带有印第安文化的元素通过解构手法运用到自己作品中。

2、传统服装意义的解构

服装的定义是指人(包括穿着者的身体和精神)和在身上的穿着物(包括衣服、裤子、鞋帽和饰品等)以及生活环境(包括政治、宗教、经济、地理、风俗等)共同构成的着装状态。从西方传统的意义讲,所有的因素应当和谐统一,也就是说衣物的样式、色彩、图案以及配饰方法都必须和着装者的身份和体形以及他所在的场合、环境完全相符合。

对传统服装意义的解构是指设计师通过解构传统服装造型对人体曲线的表现,使服装可以不符合人体结构,可以宽松、可以任意造型;
通过对传统服装严格的道德规范的解构,使服装的性别表现多样化;
通过解构服装穿着场合的严格界限,使穿着更加自由,形式多样化,并消解了服装的等级观念。这些非主流服装解构了服装传统意义上固定的审美模式,解构了以追求高雅为最高标准的审美,使服装审美多样化: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表现高雅,也可以表现性感和色情,表现脏乱和破旧,华丽的蕾丝和破碎的毛边都是时尚。穿破旧衣服的可能是个富人,因为服装华丽和破旧不再是个人经济条件的标志,而是个人对时尚的不同追求。

图3是加里亚诺2006-2007秋冬以“中世纪女战神”为名的系列作品中的其中一款,在此作品中,加里亚诺解构了传统服装的意义,故很难看出这款服装符合传统审美意义的元素所在,服装不像是为人体服务的,而更像是一件脱离人体的艺术品。

图4是加里亚诺2004年秋冬贫民化系列服装设计作品中的其中一款,服装中的可乐瓶、蓬头乱垢的头发、背上的画板等服饰足以看出这款服装的非主流性,是对传统服装意义的解构。

3、服装材料的解构

服装材料的解构就是打破传统服装面料的限制,使用与传统面料迥异的材料来制作服装。其中包括把传统认为不能做服装的非纺织材料用来做服装,并利用这些新材料的特性创造新造型。另外还有对传统面料进行再加工,使其产生全新效果。通过对服装材料的解构,打破了服装面料原有的风格概念,进行任意搭配的手法消除了服装的风格。原有通过对服装面料的材质对服装的描述词汇, 诸如“飘逸”、“硬挺”等在通过材料解构后的服装中将很难用得上。

图5是加里亚诺以金属材质作为服装面料的设计作品,很难用何种风格来形容这件作品。

图6是加里亚诺运用反光强烈的金属材质和透明的薄纱面料进行对比,这件服装给人一种叛逆的豪华感。

在图7所示的作品中,加里亚诺运用报纸作为裙装面料,透过报纸上诸多的信息量给人塑造出这件服装穿着者为生活而忙碌奔波、十分艰辛的造型。

4、服装结构的解构

对传统服装结构的解构就是把传统款式的构成结构打破,再造出新的似乎结构出问题的服装,或是某些部位进行非常规的改造。在解构服装的传统结构时设计师也创造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裁剪构成方式。比如加里亚诺就创造了他独特的螺旋式纵纹剪裁,令他得了“Cristobal Balenciaga奖”,并从此奠定了他在时装界的基础。

打破传统结构的目的在于最终寻找到新的方式。解构传统的服装结构,不仅是对结构胡乱的打散和游戏式的偶然任意重组,还要对传统结构精心地研究,在解构的同时找出更好、更合理的结构方式。所以解构主义服装设计师不只是结构的破坏者,也是结构的改革和创新者。

图8是加里亚诺2004-2005秋冬作品,作品中运用解构手法进行了服装结构。

四、中国的服装设计与解构主义

西方的解构主义使服装的审美多样化,残破美成为时尚。解构使服装的性别表现多样化,性感和色情得到炫耀。解构使服装的造型超越了人体的结构,使材料和图形选择更多样。解构打破了所有的规范,呈现出一个破碎和不完整的世界。总之解构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自由、宽泛的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观念。

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应该在比较全面理解西方后现代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去理解解构主义和正确运用解构主义。不能仅以外表的视觉刺激程度、怪诞等表面特征来判别解构主义,甚至错用解构主义手法,更不能为了追求解构主义而去设计服装。服装设计师应该从市场时尚发展的趋势要求来探寻服装设计的观念和方法, 因此对待解构主义设计的观念和手法应该按需要来选择应用。由于设计师所面对的市场差别很大,这使得每个设计师对解构主义的观念和手法的运用千差万别。借鉴西方解构主义服装设计的手法也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来有选择地借鉴,决不能盲目抄袭,应该目的明确地正确运用解构主义的观念和方法。

注释: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2]邬烈炎编著:《解构主义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3]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7页。

[4]包铭新主编:《世界名师时装鉴赏辞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Stephen Bayley,Philippe Camer:《20世纪风格与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2014年我校(绍兴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始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中职-本科教育。该举措除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以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中国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学生的高技能特质明显不足,因此积极探索多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明显不足。中职-本科培养模式将贯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的渠道,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力。这项改革要付诸实施将面临很多问题,如教育观念的更新、办学新机制的建立、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1]。本文就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一、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中职-本科教育采取的是“3+4”分段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既注重技能与岗位对接,又注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中职教育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操作型人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管理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即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级技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中职与本科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需要统筹考虑,使课程结构全面而不重复,以有效实现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贯通。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知识的交叉型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款式设计与工艺构成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应用设计原理和结构法则处理各类服装的造型与色彩、外观与功能、形式与材料、成品处理工艺的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

二、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两步走:第一步确定本科课程体系;第二步依据中职阶段课程的设置进行本科课程的增删,确保课程体系与中职阶段的学习相衔接。基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我校纺织服装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小组成员调研了武汉纺织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五邑大学、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观了一些服装专业实验室,与服装专业教师进行座谈,收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相关资料,同时还走访了相关企业,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再结合该专业历年的课程体系确定了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当前大多数的职业教育都是在一所学校完成的[2-4],而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中职与本科教育是在两所学校完成的,故需要了解中职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浙江省服装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信息技术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创业与就业等。(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基础(7学分)、立体裁剪基础(3学分)、服装材料(2学分)、服装生产实务(2学分)。(3)项目课程,包括裙装设计制版工艺(8学分)、裤装设计制版工艺(10学分)、衬衫设计制版工艺(12学分)、女外套设计制版工艺(14学分)、男外套设计制版工艺(6学分)、设计CAD(4学分)、制版CAD(8学分)、创意立裁(3学分)、工业样版(3学分)。(4)选修课程,包括服饰文化、服装营销等。

三、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围绕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经过服装学科专业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样版、服装营销、服装生产等整个服装产业链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在服装设计与技术或服装贸易与营销两个专业方向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服装商品企划、贸易与市场营销、服装产品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为:注重课程体系的前后衔接———明确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增删与整合;既不同于原来,又不同于现有的体系———既区别于普通高中招生本科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5-6];着重补充系统的理论知识,保持操作技能的优势,增加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2.确定专业平台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对于在中职教育阶段学习过的课程,本科教育阶段将不再重复。比如在公共基础课方面,根据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本科阶段补充学习工程数学的相关内容。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夯实基础,突出实用,难易适中”。对照中职阶段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课程、选修课程,再结合本科阶段的专业平台课程设置,我们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高度整合,以保证专业课设置的精简而又不失全面。中职-本科教育专业平台课有:服装设备原理与应用、服装生产管理、时装鉴赏、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成衣纸样与工艺、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服装史、男装设计、女装设计、CAD样版快速生成、立体裁剪、女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品牌服装商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心理学、服装专业英语、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服装电脑制版、男上装工艺、服装工效学、服装CAD、形象设计。专业方向课的确定要高度契合该专业就业方向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课程。中职-本科教育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面:(1)服装设计与技术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手工印染、服饰配件设计、服饰图案设计、服装整理学、服装厂设计、成衣设计、女装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2)服装贸易与营销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服装品牌营销案例解析、经济学导论、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展示设计、电子商务、时装表演组织与策划、服装零售管理、服装终端店铺管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3.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基本思路,基于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与行业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实际结合,是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四门课程:(1)时尚买手。该课程介绍了时尚买手的职责,内容包括流行预测、计划安排、面料采购、服装采购等具体环节的知识,配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自有品牌、品牌服装以及服装采购等不同的市场要求进行详细的阐述。(2)童装设计。该课程通过对童装的设计特征、设计现状、设计视点及童装的分类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对童装设计领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品类童装的设计特点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童装设计作品实用性的把握能力。(3)面料塑形设计。该课程主要介绍对现有面料进行多种手法、材质和工艺技术的再设计的方法。通过讲授面料的特性和对面料采用不同方式的工艺处理,使学生对面料及其性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独立完成面料设计开发和制作的能力。(4)创意服装设计。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创意思维通过物化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过程,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美学和服装专业相关知识,通过创意思维转换成实物作品,突出对学生服装设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初认为要强化知识体系,突出理论应用,提升操作技能,贴近服装产业。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中职-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职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外语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不同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侧重点不尽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很难把握学生的水平;中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相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稍差,中职毕业生的学习内化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本科教育阶段的教师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中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操作技能方面,但是他们的操作精准度不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足。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职-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晓玲.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4-8.

[2]吴国玺,张兆刚.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3):211-212.

[3]陆晓霞.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6(9):46.

[4]董丽娇.中职、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护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69-72.

[5]陈培青.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J].纺织教育,2005(2):38-39.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装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模块 过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167-02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本、专科教学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提高学生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对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全面检验,也是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深入研究、探索得到的感悟与体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于其它专业,它直接反映学生从整体策划、设计构思、服装板型设计、工艺设计及管理设计项目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设计内容方面必须围绕设计主题展开,同时根据当前的流行时尚以及市场需求,结合毕业设计(论文)主题方向,以多种表现形式,突出实践性、原创性的特点,从而为过渡成为未来的“准服装设计师”作好铺垫。

1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块”的构成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毕业前进行综合训练阶段,也是服装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在多年的教学中,实施“模块式与过程监控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是将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其次是按各教学模块的特点,确定学生完成的时间、内容和要求,专业教师将按每个模块的特点要求,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训练。另外,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校可根据各个模块要求,分别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完成情况实时监控和考核。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是一套管理有序且实效性强的教学方式。如图1。

2 按服装专业教学模块分阶段教学,指导教师将对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2.1 服装专业毕业调研阶段

毕业调研是学生们收到老师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针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既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了解社会与市场的过程,也是为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素材和寻求论据的过程。一般可以采用采访录音、问卷调查、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毕业调研的地点根据不同选题来确定,例如到沿海城市调研服装市场动态与当前流行趋势,到知名服装企业调研服装设计、生产及企业管理制度,到服装零售市场调研橱窗展示、各类服装饰品的特点与销售及各类销售人员的服装消费观念,到面料市场调研当前的面料、辅料状况为后期制作做好准备等等。此过程中,专业教师一般采用定期集中或通过网络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指导学生如何现场进行调研,如何将调研的素材进行整归纳,最后形成一份具有充分依据的文字材料。调研结束后由学生上讲台主讲选择调研的过程,收集素材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拟定选题的想法,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建议和意见,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与互动中,专业教师的实践知识同样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2.2 收集服装主题设计相关资料及选择论文选题阶段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是学生自觉参与专业理论研究与专业实践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首先明确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方向,定位及整体规划。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亲自参与论题选择实践。此教学环节是在毕业调研过程中穿行,在实施选题方向之前,专业教师可提示出几个选题方向。即:(1)与国内外服装设计大赛主题相吻合的设计主题;
(2)与企业合作进行成衣产品开发或流行趋势预测的设计主题;
(3)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课题;
(4)研究服装展示、品牌、企业形象及服装市场营销的课题;
(5)研究民族、民间服饰文化的主题;
(6)研究服装流行趋势、传播媒介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的课题;
(7)研究服装CAD技术、人体计测与服装造型的课题。要求学生每人至少选一个课题,同时课题研究要求学生需尽可能的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进行选题。针对选题范围通过图书馆、网络及服装期刊等方面收集查找相关资料。毕业调研及收集资料阶段结束后,指导教师将组织学生讲解论文选题的思路,和学生共同分析、筛选适宜的选题,对选题进一步考察、论证,同时要求选题应具有典型性(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结合),最后确定选题;
此过程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又利于深化学科知识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2.3 确定服装设计方案阶段

选题确定以后,指导教师将根据选题的已知要求、条件和学生交流,并对学生进行具体分组,初步拟订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内容包括:毕业设计预案(色彩、款式、风格、面料分析)、设计草图、服装效果图(设计一个系列服装5—10套)、服装款式图及工艺设计说明等,同时要求学生对每系列设计方案分别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确定最佳设计方案。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全面、综合考虑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即:服装的面料、服装的款式、服装造型、服装色彩、服装工艺及配饰等整体协调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