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美术活动总结【五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8-14 10:55:10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高校图书馆艺术文献阅览室是艺术教学的组成部分,面对浩如烟海的艺术文献图书,学生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如何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怎样有效提高艺术图书的阅读效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艺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美术活动总结【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读书美术活动总结【五篇】

读书美术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关健词]艺术图书;美术欣赏;特色服务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87-02

高校图书馆艺术文献阅览室是艺术教学的组成部分,面对浩如烟海的艺术文献图书,学生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如何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怎样有效提高艺术图书的阅读效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艺术图书阅读的特点

(一)特殊性

艺术图书阅读和其他专业图书资料的学习不同,有着抽象的特点,尤其是美术作品的欣赏,在阅读过程中有一个自身转换的过程,即把美术的图式语言通过理解后,转化为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和感受。

艺术作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存在于艺术殿堂和博物馆中,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有绘画、雕塑等纯艺术作品,也有建筑、工艺设计等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实用美术。好的美术作品往往会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使欣赏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艺术的魅力。如在欣赏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故乡》时,可随着作品展开想象,去感受那带有童话色彩的宁静而又祥和的梦幻气息,体验那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

(二)直观性

艺术图书的阅读,尤其是看美术作品、看画、看作品的精彩局部时,一目了然,有一种直观性。在作品直观性的背后,往往体现了欣赏者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准,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反应。

如打开《世界巨匠》画册,使人感悟到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沉淀下来的,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一定高度。我们可从分析作品的形式美角度,增加对艺术史知识的了解,开阔审美视野。对立统一规律是形式美最高级、最单纯的法则。以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为例,耶酥对12个门徒说了一句话,顿时引起每个门徒的不同反应,姿态表情各异,长的桌面形成平稳直线,不同人物动态统一在这条直线上,形成动与静的统一,营造了安定的秩序感和形式美。

(三)功利性

在阅读艺术图书或欣赏美术作品时,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着不同的功利性。许多美院学生常常为完成老师布置的某一选题和作业而查阅美术资料;一些专家学者为确立自己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阅读某一大师的经典作品,当然也有单纯欣赏艺术图书的读者。鉴于此,我们可以结合对美术图书的阅读,就形式美的学习而言,将传统绘画艺术总结出一些形式美法则进行体验和运用:用大师作品的构成,进行体验归纳,精选作品并将其复印,用笔描出物象的轮廓,将立体转化为平面,解读形式结构和规律;变体创作,重新对作品进行改变,用其他形象来取代原画的形象,体味原作的形式美感和精神内涵,创造出新的视觉效果;让欣赏者按形式美的法则,来感受美感,提供必要的模型和静物,还可以以欣赏者自身为元素进行行为式的互动训练,获得最佳的视赏效果。

二、艺术图书阅读的引导

(一)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的艺术阅览室是高校联系艺术专业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课堂。而发挥艺术图书阅读的特色服务,利用艺术文献的资源优势,从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吸引和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十分鼓舞人心。如何使我们的艺术阅读、美术欣赏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以适应全新的时代,从发展大文化大繁荣的角度来认识,很有必要。时代在发展,艺术观念和艺术形态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华,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在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基础上团结奋进,使艺术创作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二)目的性

艺术图书的阅读、欣赏和美术创作一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劳动,欣赏者与艺术作品进行交流时,主体通过对作品的感知、体验、分析、判断而得到审美感受,运用检验、记忆、联想获得艺术知识,通过理解感悟作品的内蕴,在欣赏与阅读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创造性和艺术鉴赏力。

在艺术图书阅读过程中,应该注重艺术的现代性和民族性,并加以传承与融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艺术的精神上,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在艺术的阅读中,有目的地加以认真思考和解决。

(三)创造性

在寂静明亮的艺术阅览室,当我们看到美术作品通过形象、色彩、构图吸引欣赏者的时候,作品或激昂或平静,或柔和或强烈,使人震撼,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情绪、思想、意识从作品中宣泄出来。欣赏者通过思考、阅读,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理解,去改造、创造作品的审美形象,使自己对艺术作品带有独特的个性创造的印记。蒙娜丽莎只有一个,但在欣赏者的眼中,蒙娜丽莎是各种各样的,这就是艺术的“二度创作”。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艺术阅读也是美术创作课。美术欣赏的过程离不开想象,美术图书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欣赏者在欣赏作品过程中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以丰富作品、补充作品。

三、艺术图书阅读的实施

艺术图书阅读和欣赏,是高校艺术阅览工作配合艺术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图书馆人的重要职责。艺术阅览室的服务,依托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为艺术图书阅读提供资料、采集文献、积淀文化,成为艺术教育的服务载体。

作为高校图书馆艺术文献阅览室,应努力营造具有现代气息的人文环境,从馆室的功能、外观和布局角度,为艺术图书阅读提供最佳的视觉感和良好的阅读环境。构建具有高校特点的图书馆人文氛围,图书馆人的精神核心内容是以读者满意为目标,并基于文献信息、艺术图书阅读对文化的寻求,体现人文关怀,营造美与和谐的文化学习境界,使之具有一种文化气息,反映高校图书馆的特征。

资源共享是艺术图书特色服务的又一主要宗旨。如何将各学校图书馆的特点和长处进行互动,在艺术文献阅读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一个图书管理的命题,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系统平台的实现,开展跨系统的信息共享服务。

美术作品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是代表着某个民族、某个时代特点的宝贵财富。艺术家把对自己对社会的理解、生活的感受,运用艺术语言,创造出具有强烈个性的独具魅力的艺术品。所以,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的。总之,艺术文献阅读、美术欣赏是一个无限创造的过程,在学习中眼睛得到了训练,心灵得到了净化,艺术修养得到了丰富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能不断激发人的自信心、崇高感,进而使人领悟人生真谛。所以我们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阅读环境,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感受艺术作品的美感力量。

[参考文献]

[1]陶华峰.浅谈美术欣赏教学框架的建构[N].美术报,2008,(1).

读书美术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美学 高校图书馆 美学修养

引言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如果去追溯美学观念的起源,就会发现它与人类的起源一样悠久古老。古代的思想家们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对美学和艺术都有自己的观点。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也提出了对美的看法、对美的探索。如古希腊教育家毕达哥拉斯曾提出:“美是和谐。”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理仁为美。”德国哲学家鲍母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Esthetics)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更进一步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出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

由此可见,人类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总有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点和烙印。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学研究的对象、内容。

一个时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注重学历教育及专业知识的培训,而忽视了对哲学的学习。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可以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未来的憧景和希望,对生活学习更加信心百倍。为一个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懂得美,懂得如何去创造美、完善自我,使自己在美的旋律中获得享受和愉悦。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美学修养指的是馆员在读者服务工作当中懂得如何去创造美、感受美、欣赏美,体现一个馆员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热情,同时也是一个馆员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只有加强培养馆员的美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来提高他们对美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才能有助于其陶冶情操,树立高尚的职业美德,按照美的“规律理论”给读者创造一个美的、和谐的学习环境。

一、美学修养在读者服务于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

正如美学的一般概念所说,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科学。它可以通过培养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的审美观、鉴赏力,把美学知识变为人们美化自身、美化外部环境的实践活动,从而推动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同时,良好的美学修养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有助于与读者交流情感、增进友谊,使读者有一种温馨和谐的感受,激发起读者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图书馆美的建设

图书馆美的建设包括:知识美、环境美、建筑美、装饰美、绿化美、形象美、语言美等,构成了图书馆美的和谐的统一体。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整体建设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说,加强馆员的美学修养,对于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推动图书馆美的整体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培养一代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是尤为重要的。

1.建筑艺术美。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获取信息的场所,不仅为求知阅读活动提供现实的物质条件,而且为读者营造出美的精神氛围,以满足他们各种不同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图书馆建筑美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对读者的精神世界和图书馆功能的发挥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图书馆建筑的艺术美,应该体现出图书馆特有的内涵和风采,更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图书馆建筑的艺术美,是人类技术美和艺术美的综合产物,造型端庄、新颖而充满活力,是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它使读者一踏入馆内,就有一种步入科学知识殿堂的神圣和美感,引发畅游知识海洋的欲望。

2.装饰艺术美。图书馆装饰艺术美应体现一种文化氛围,使读者置身于美的文化环境之中,陶冶情操,增强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作为一个具有现代化标准的图书馆、现代化文献信息中心,更应具有超前意识和新文化的特征。馆内首先要宽敞明亮,通风透光性能好,馆内应装饰一些名人名言、各种绘画作品和工艺品,体现一种文化气息,激发读者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馆内应种植一些花草,一来有利人们的身心健康,二来可以给读者清新、轻松自如的感觉。雕塑是能够唤起人们美感的艺术。其与图书馆环境相结合,既能提高图书馆的文化格局,又能体现出一个大学图书馆的艺术魅力。中国国家图书馆在紫竹院的碧波绿荫衬托下散发着中国书院的文化气息,代表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大型图腾雕刻壁画,则为这座中国书院增添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给人们留下一种难以忘怀的情感。上海图书馆新馆广场“智慧树”雕塑,是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象征,永远激励着人们求知、探索。

3.语言与形象美。语言与形象美,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气质。它如同大自然美、艺术美一样,具有一种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优雅的言谈举止,仪表大方端庄,是本人素质的一种展示,同时也是自尊和尊敬他人的表现。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机构,馆员的语言与形象美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说话和气,微笑对待读者,会使读者感到和蔼可亲、诚恳亲切,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馆员良好的美学修养,给读者带来了愉悦和美的享受,使读者增强了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营造了一种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体现了图书馆工作人员良好的素质和水平,同时也是对图书馆工作的检验。图书馆员要以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挖掘美、创造美,增强审美览赏能力,体现一个新时代图书馆员的职业美德。

参考文献:

[1]任永芳.图书馆美学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4,2.

[2]何少红.浅谈图书馆与环境的关系[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3.

[3]彭月琴.新图书馆建设雕塑与现代图书馆文化理念[J].图书馆建设,2003,2.

[4]危琴.关于馆员加强美学修养的思考.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1.

读书美术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
课外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33-03

阅读是一个人认识、思考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观照、完善自我的过程,可以说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高中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祖国文化的熏陶、浸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以期达到个体的全面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就不能囿于课堂,而应该与课外阅读教学有效链接。幸运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跳出狭隘的阅读教学观,明确地将课外阅读纳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相结合,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2]。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立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尝试就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提出自己的浅见,就正于方家。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对于接受了多年语文教育的学生来说,阅读能力并非为零,但学生的阅读普遍处于被动、低效的状态,情况令人深思。笔者在对2010届学生做的一份课外阅读调查中发现:①从学生的读书动机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能真正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为阅读动机的学生占仅总人数的12%;
53%的学生将课外阅读当娱乐休闲的消遣;
24%的学生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只为了增强写作能力,应对写作,应对考试;
有11%的学生选择“其他目的”。②从学生喜欢的书籍类型来看,很多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缺乏理性思考。18%的学生选择中外名著,10%的学生选择武侠小说,20%的学生选择言情小说,10%的学生选择诗歌散文,29%的学生选择娱乐杂志,13%的学生选择“其他”。③从一周的课外阅读时间看,阅读时间甚少。一周阅读时间有三小时以上的占总人数的32%,阅读时间2至3小时的占总人数的23%,1至2小时的占总人数的25%,一小时以内的占总人数的20%。④大部分学生缺乏总体的课外阅读计划。有课外阅读计划的仅占总人数的6%,偶尔有计划的占总人数的20%,没有计划、随心所欲、想看就看的竟高达74%。“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么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3],立足于学生们并不乐观的课外阅读现状,改善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采取有效策略把课外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话题。

二、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1.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正所谓“课外要在课内抓”,从兴趣入手,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来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可行的途径。语文课外阅读不能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书阅读,教师能做的大多数工作其实都是集中体现在课内的,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教材这一资源,挖掘其中潜藏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因阅读而感动,进而感兴趣,这才是根本的、有效的途径。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得先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教好了,上活了,讲到学生心坎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理性解析代替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理解,预设追问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实际上仍是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教学目标,并以此锁定学生的想象思考,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于是,阅读教学课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技能培训课,文章的艺术之美、情趣之美却逐日销蚀。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更要善于把蕴含在教材文本中的人文底蕴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描绘的形象、体味文本传递的情感、领会文本表达的道理,使学生在语言的熏陶、感染中,找到属于语文阅读真正的感动,从而真正喜欢上阅读。

2.潜移默化,创设良好阅读氛围。新的时代,阅读的形式及特点悄然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书本阅读。过去,书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可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并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读书就显得枯燥乏味了。而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快”,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为,好比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缺少深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会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尽管这些社会现象凭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但教学艺术使教师作为一个审美客体出现在学生的审美视野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较高的视点上,通过言传身教,进而造成“晕轮效应”,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播下一种热爱阅读的思想,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并敦促学生形成优良的阅读习惯。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4]

3.正面引导,科学干预。语文教育是一门艺术,能给学生如雨潜入、润物无声的熏陶,也是一门科学,须给学生正面、显性的指导。阅读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没有时间的保障,那么阅读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围绕考试的教辅书籍又不少,如何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坚持课外阅读呢?笔者认为,在时间的安排上,应鼓励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平常学习期间的课外阅读,以短小精悍的文章为主,如散文、短篇小说等,而大部头则应放在寒、暑假等时间充裕的时段去阅读。

在内容上,引导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课外阅读,读有真正意义的书。阅读有消遣型的,也有获得型的。消遣型阅读是为了调节高度紧张的身心,消除工作疲劳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对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主体更多地是从感觉和兴趣出发,而很少考虑文本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获得型阅读中阅读主体则希望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启迪心智。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消遣性阅读,因为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但更应倡导学生进行获得型阅读,达到真正意义的阅读。

现代社会信息量迅猛增长,书海茫茫,人的精力有限,怎样才算读有真正意义的书呢?周国平在其作品中指出:如果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那么出于这个目的,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因为这些作品直接关注和思考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其影响得到公认,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笔者绝非否定其他书籍的价值,只是强调课外阅读需要选择,一个人得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自设阅读的标准,读有真正意义的书,才是成熟、理智的表现。

4.结合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指导的初期,可利用课堂作适当延伸,通过课内外衔接来进行课外阅读教学。由于有教本作依托,延伸轨迹与衔接指向比较明确,阅读目标与重点也相对明确,对课内阅读起着巩固与促进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相关文化素养的积累与培养。而对于课堂上学生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可以形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组织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题研究性阅读组对课题展开研究,这既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增强互动合作精神,又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来解决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如在上粤教版必修一“认识自我”这一单元时,笔者就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布置学生课后与自己熟悉的人交谈自我,从他人的角度更深刻地剖析自我,并将访谈结果整理在笔记本上。接着布置学生课外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索与 “潮汕人文特点”相关的文章,看看别人如何评价潮汕人,并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在笔记本上。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潮汕文学读本》(汕头大学出版社)中的相关文章(如《追忆粟芭村》《乡魂》等),组织学生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讨论总结“潮人特性”,并推选代表发言交流。最后以“潮汕人文特性探究”为课题,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课堂的延伸、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更高层面认识自我,认识家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强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解惑、明知的意识。

5.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如举行辩论赛、读书交流活动等)。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成果和体会,是巩固课外阅读成效,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形成课外阅读习惯的好办法。通过交流课外阅读的做法、收获、心得等,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成就感,而且,这种集思广益、群体互动的自我教育方式,对学生自我的教育和影响,常常比教师单向的教育更有力度。

笔者有幸指导高一年级的入学新生,开展了“读人物传记,立人生志向”的活动。该活动由学校政教处和语文组联合举办,旨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鼓励刚踏进青春门槛的学生以名人为榜样,点燃思想明灯,立下人生志向。首先,在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结合课内阅读教学的内容,筛选、拟定读书活动的推荐书目,再就阅读的基本知识(如目录、序跋、索引等)和读书方法(如精读、略读、快读、鉴赏等)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在学生读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做读书卡片,并定期抽查,然后选出优秀的文摘卡、阅读笔记参加学校评比。最后,在活动的汇报阶段,以现场电视直播的形式在全年级进行谈话式交流。整个活动,在校园掀起了读书的热潮,在学生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外阅读使学生更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能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思考,自己领悟,在和作者的对话中达到自身的升华,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倘若通过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诚然,对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探讨,还有许多很具体的问题有待深入思考,但有一个信念是坚定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会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相信在不断地探索、总结、革新中,定能走出一条理想的富于个性化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J].语文教学改革,1986.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读书美术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性,即社会性、创造性、审美性、二重性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性;论述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管理道德的价值理论;二是管理道德的实践结果。前者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思维准则,它指导管理活动的实践;后者是管理活动的行为结果。管理道德的价值蕴藏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通过管理活动表现出来。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从作为价值学和哲学的一般范畴来看,是人们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将各种普遍现象和内容进行了本质的概括,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抽象和总结。说到底,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无限追求的需要,满足馆员自我存在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当然,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1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管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管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管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人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管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管理系统。现代化管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管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管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管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督馆员;馆长管理馆员,馆员以行政管理规范监督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管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条例不完善、不合理为由,要求修改管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绝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管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管理行为规范体系。管理道德价值是管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管理主体,即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其实,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管理绩效,实践管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去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去的原貌原样,使管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管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如果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管理中创造了管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管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尺度在观念上去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管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管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管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合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管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藏,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藏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藏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管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丰富的管理知识、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提高。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管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统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者绝对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万君宝等.管理伦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杨伍栓.管理哲学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读书美术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文化立魂:“微生活”课程建设之根

学校从“水利万物而不争”中提炼出了“成全教育”思想,以“成全美好童年”为发展愿景,建立了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体系的“源泉”基础课程,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生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以“游文、游艺、游戏和游历”为内容的“生活”特色课程,该生活课程涵盖了家庭、学校、社区等教育空间,发展儿童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培养合作和规则意识。

学校“游文、游艺、游戏、游历”的四游主题活动已经实施多年,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可和支持。但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对“四游”课程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和零散,不知道如何具体实施。“微生活”课程就是该“生活”特色课程在学校空间实施的具体化运作。

顺应学情:“微生活”课程建设之本

在建设“微生活”课程之前,我们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广泛征求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从学生“最喜欢的学科”“最喜欢的社团”“最喜欢的活动”三个方面收集了学生需求,并收集了师生对于活动开展的若干建议。

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依次是体育、信息技术、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品德、科学。学生最喜欢的社团,分别是遥控赛车、水墨画、篮球、巴乌、课外阅读、传统游戏等。除此之外,学校以语言、健体、生活、艺术、实践、科学、益智等为维度,汇总了学生建议增设的社团,数量接近50个。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包括野炊、游泳、游园活动、篝火晚会、远足、参观机器人基地、书画节、艺术节、生日晚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动手实践、体验性强的学科、社团、活动是非常喜欢的。

在“微生活”课程建设中,教师个人的优势和特长是重要的资源。教师在“微生活”课程组织、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师特长调研中,学校总结出言语实践、健体、生活实践、益智、交往、艺术、科技和数学共八类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微生活课程资源。

目标导向:“微生活”课程建设之的

“微生活”课程以“课程是成全生命成长的旅程”的理念,为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程视野、多元选择、广阔空间,达成“为成长奠基,育生命自觉”目标。

学生培养目标是“成全自我、成全他人、幸福童年”, 培育“生命自觉”。教师发展目标是“修身自觉、学习自觉、实践自觉”,成就“专业自觉”。

丰富内容:“微生活”课程建设之实

“微生活”课程从内容体现了课程的丰富性、自主性、选择性和适切性等特点,将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明晰开来,为课程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详见表一)

深度融合:“微生活”课程实施之道

“微生活”课程的实施,作为生活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学校为课程开展的主要场所。在时间选择上,主要集中在每周五下午和其他课余时间。有必修、选修两种类型,以年段、年级为实施主体。学校以“微阅读、微展示、微锻炼、微课堂”四种有机结合的形式推进“微生活”课程,并且强化了部门负责制。

以微阅读为例,该项目由学校语文教师主导,分为三种主要形式。

自主微型晨诵课。早自习之前(8:20之前),各班级内,自由阅读。

社团微型共读课。星期五的“2+2活动”,间周一次必修课,学习《阶梯国学》等国学内容,低段还可补充儿歌、中段补充童话、高段补充儿童戏剧和小说;
间周一次社团选修课,德育处安排好选修社团,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实施人,抽查效果。

班级微型读书会,午休时间(13:00~13:30),按德育处安排,教师带领各班轮流阅读。在“游文轩”设立微型图书馆,进行书籍信息交流、阅读、微型戏剧表演等。

微阅读的成果展示,在低段,采用背诵表演、讲故事比赛形式;
在中段,选用好书推荐、读后感、班级读书汇报会的形式;
在高段,选取辩论、演讲、读后感、班级读书汇报会等形式。

创新评价:“微生活”课程实施之力

为推动学校“微生活”课程的开展,学校借鉴搭积木游戏方式,创建了“积木式”积分评价体系,构建课程实施动力机制。

方式一:该体系以“做最好的自己”为目标,按照“人格与品德”“阅读与表达”“思维与探究”“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五大领域,依据“微展示”的数量和质量,评选学校“最美花朵”,分别授予“美德”“美学”“美玩”和“美做”等“四美”少年,激励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