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论文【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15 10:20:09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法律内容提要: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用法律规范来确立国有企业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更要求通过法律对企业产权的确认调动企业内部投资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五篇】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现代企业制度;
法律 内容提要: 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用法律规范来确立国有企业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更要求通过法律对企业产权的确认调动企业内部投资者、管理者、技术人员及普通劳动者的积极性来创造企业活力。因而,构建国有企业法律体系以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着眼企业增量利益的调整,确认劳动者、企业家、技术人员产权以激发企业活力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立法方向。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关企业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由于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典型的企业制度。具有其固有的优势,有利于使国有资产决策和利用分散化、民主化。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决策模式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用法律来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化、正规化的惟一途径。问题是目前的企业法、公司法和民法以及劳动法都只是从把国有企业重构为一个独立的经营者市场主体这一层面来规范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偏重于明确企业的民事或商事主体地位。也就是在没有把国有企业内部关系调整好(政策性、社会性负担没有剥离、自生能力、内部活力没有产生)之前就把他们推向市场,让他们去与形式平等而实质不平等的具有“狼”性的非国有企业去竞争,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大中型企业徒具公司制的形式,而人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跟以前一样。要么是政府的执行机构,要么“内部人控制”,无法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与我国企业立法不完善性有关。笔者认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立法应该:
1.在法律体系上应以投资责任作为分类标准,体现企业主体平等性。我国企业立法单从体系上看是较为完备的,以所有制为标准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乡镇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外资企业法等;
以投资者责任为标准有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等。但是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对同一企业有可能存在不同的法律调整而且其规定相互矛盾。例如: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与公司法之间、独资企业与私营企业法之间都存在这种问题。二是法律条文在各企业立法之间重复较多,浪费了立法资源。三是各企业主体地位不平等。有的企业享有较多优惠政策,造成企业之间形式上和实质上的不平等。基于此,现阶段做好企业立法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对现有的企业立法进行梳理。理清企业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问题上漆多俊教授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即把企业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分为并立关系和交叉关系。从而对《公司法》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之间的关系、《公司法》与外资企业法之间关系、《合伙企业法》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及《民法通则》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明析的分析。

但是,这种分析框架中最为关键的一般法与特别法、普通企业法律形态与特殊企业法律形态的划分标准并不容易掌握。且这两种关系是否一定是在效力等级相同情况下才能使用,由于其提供的例子全部是同一效力等级,又没有作出说明。如果是,那末这种分析框架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
如果不是则如何建立这种分析框架。只有在对现行的企业立法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十分明晰的了解才能对现有的企业立法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相互之间界限分明、覆盖全面的企业法体系。第二是设立法制的价值取向。我国现行的设立法制是以交易安全为价值取向而牺牲了经济效率。企业设立的特许主义与核准主义还是主要的准则,程序繁琐,耗时费财;
立法内容多有重复且规定严格的法定资本及其交付期限,实行实缴资本和资本维持制度以及对企业经营范围严格限制;
企业设立主体的法律责任偏重。在注重交易安全的同时失去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效率。而且过分地注重交易的安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因为只有效率法则才是市场经济的最高法则。谁没有效率谁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企业立法应该效率与交易安全并重,让企业的设立主体有多种选择,既能灵活的设立,同时又能顺利的退出;
把市场准入制度与企业设立准则主义结合起来;
合理分配企业设立主体与中介机构及国家主管机关的设立法律责任,真正提高企业交易安全。

针对国有企业立法有的学者主张采用特殊形态企业立法,名称可以为公营企业法、国有企业法或国有企业改制法;
有的学者则主张只按投资者责任立法,不单独针对国有企业立法。笔者认为既应考虑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有很多国有企业要承担国家的战略和社会责任,不能采用公司制,只能采取国有国营的形式。又要考虑到我国已加入了WTO,对国内外企业一律实行国民待遇。需要平等对待企业、 实行无歧视立法。因此,将外资企业法、乡镇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私营企业法等分解整合到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国有国营企业法、股份合作企业法中,再辅之以国有资产管理法及特殊行业准入立法。基本上可以既保证了立法的统一性,又体现了企业的平等性。目前,国有企业在许多方面难以与非国有企业实质上平等,非国有企业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又占有了先发的优势(一开始就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依据《公司法》第21条规定,国务院应对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办法作出统一规定,如不能作出统一规定则应依据实际情况作出指导性意见。其原则是体现平等性。这是国有企业在第一层面上重构市场主体的前提。只有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才能培育成具有独立人格的经营者和市场竞争者。只要存在特权就很难转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2.企业立法在理论上着眼于企业增量利益 调整。目前我国企业立法受民法理论影响较大,重点是界定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所有制立法是主流,就是1993年出台的以投资者责任形式的企业立法《公司法》也主要界定投资者的所有权(股权)与企业经营权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虽然涉及了股息的分配,它只是股东-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并没有涉及投资者、投劳者、管理者(严格意义也是投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1)民法理论对增量利益的调整采取理论逻辑是:确定物权所有者物权产生法定孳息(民法上把企业经营利润作为法定孳息)物权所有者享有法定孳息的收取权。但这种调整方法只能适用于农业社会时期工厂的所有者、经营者甚至生产者三者合一的时代,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生产的社会化和信息化,以这种调整方法来调整企业利益的分配根本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第一是忽视了增量利益产生的劳动的存在。物是不能自行增值的,资产只有投入运营,在生产环节产生增量利益。而活劳动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第二是只重视有形资产,忽视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在二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重大的作用。二是知识工人在职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跟企业中知识工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劳动密切相关。而我国企业法并没有承认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的产权性质(有的学者以人力资本的概念来代替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的产权)否认其参加利润分配的权利。就是对无形财产权-知识产权也是采取限制的态度。公司法对专利、工业产权、信誉(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20%,高新企业不超过30%。第三是否认了按劳分配,实质是按资分配。目前,我国企业法所体现的分配关系还是国家作为资本所有者得利润、工人得工资。

(2)企业法理论应该是着眼于增量利益的调整(但并不否认对存量利益的界定),通对企业内部增量利益关系的调整调动投资者和投劳者的积极性来注入企业的活力。这是企业立法的最主要的指导思想。通过法律界定投资者以决策劳动和资本所有者两重身份取得利息和部分利润,管理者以管理劳动以及形成的无形资产所有权取得部分利润索取权,技术人员以其科技劳动和技术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取得部分利润索取权,普通劳动者以其生产劳动取得部分利润索取权。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职工参与企业纯收入分配的多种途径:一是利润分享制。在美国、法国和英国普遍实行:在法国,1990年参加利润分享的人数达到1400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60%;
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有15%的公司实行了利润分享制,参加人数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2%;
英国政府1978年制定了利润分享法规,1980年参加利润分享的职工达到51万人 而且这部分收入可以享受法律的税收优惠。二是企业价值分享制,即采取股票期权方式对企业的价值的增值分享的制度,1997年《财富》杂志评选的1100家上市公司中有53%的公司授予全部职工股票期权, 80年代英国政府制定了鼓励企业授予职工股票期权。

三是企业所有权分享,即职工持股计划(ESOP)。四是管理权分享制。职工根据法律或有关规定参与企业管理,代表全体职工利益,主要在德国普及,1976年德国颁布的《共同决定法》规定,职工在2000人以上的公司监事会(相当于董事会)由劳资双方代表组成,比例为各占50%。

企业职工通过参与利润的分配使企业的所有者与职工共同承担风险,共享收益,共同关心企业的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应以各自的贡献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社会主义法律也应该给予明确的 确认,确认其劳动力所有权(包括企业家产权)同资本、技术、信息共享利润分配。

3.在法律制度上应通过企业家产权制度、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制度、技术产权制度的确认及对企业税收优惠制度的实施,引导企业进行各种形式按劳分配制度和按要素分配制度,施行投资者、投劳者的利益制衡的各种公司法律制度,重构国有企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1)企业家产权制度。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主体。确认企业家产权制度是解决我国企业家资源稀缺和国有企业企业家行为失范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要条件。确认企业家产权制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确认企业家阶层的法律地位。法律上有阶级划分,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也有职业划分,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但没有根据所有权和经济职能进行的阶层划分。如雇主和雇员,董事、经理和雇员的划分。法律地位不明确,也就谈不上权利与地位及法律上的保障,鲍莫尔(Baumol)提出,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快慢主要不是处决于该社会企业家资源多少优劣,而是取决于社会的制度机制对企业家资源 的引导和发挥。并提出三条定理:各时代各社会间,决定企业家资源各种用途酬劳的游戏规则;
各个社会企业家资源应用的方向因上述游戏规则的不同而不同;
企业家资源在生产性领域和非生产性领域的应用配置。即用法律确认适合企业家资源向生产领域配置和应用的游戏规则是社会发挥企业家生产力作用的首要的制度条件。因此,明确确认企业家的法律地位,并给予法律上的保障是企业家产权制度的确认的首要条件。二是企业家产权的内容包括经营权、管理创新所有权、信息所有权、企业家以自己的经营形成的无形产权。法律确认企业家产权内容的合法性并赋予其剩余索取权。在公司法律制度设计上,是以企业家产权可以作为出资的形式-产权股份化方式参与剩余索取还是在公司章程中以契约(合同)方式参与剩余索取;
是以强制性条款规定企业家产权还是用任意性条款来确认企业家产权。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欧美公司法对此规定也不尽一致。三是企业家市场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家产权的界定和定价。国有企业的企业家90%以上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任命的。对企业家的评价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政府,而政府对企业家的评价实际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务员考核,不能体现企业家的产权价值。

目前,国有企业中进行试点的“年薪制”,“股票期权制”以及“MBO”(ManagementBuy-outs)即“管理层控股收购”或“管理者收购”。实际就是对企业家产权取得剩余索取权的承认。它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形成企业家与所有者和企业利益的长期相关和一致性。使企业家剩余控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尊重企业家的劳动成果,发挥其创新、开拓精神,塑造企业的活力机制。

(2)劳动者产权制度。劳动者的劳动包括投资者的决策劳动、经营管理者的指导与协调及监管劳动、技术人员的脑力劳动及普通劳动者的生产或服务劳动。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已包含在企业家产权中,技术人中的脑力劳动分两部分进行确认,一部分是技术人员的创新劳动的结果: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产权法律上已给予确认。另一部分内化于技术人员劳动中科技劳动在法律上也应给予确认(将在下面技术产权中予以阐述)。因此,这里需要法律确认的劳动者产权制度主要是指投资者决策劳动与普通劳动者的生产或服务劳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劳动产权因为与投资者的资本所有权的合一而容易被忽略,认为投资者仅仅以资本所有权而享有剩余索取权,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纯粹的生产劳动或服务劳动对商品价值创造的影响越来越少而容易被忽略。另外“英雄史观”的深刻影响,忽视了普通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 总认为企业的活力只是来源于企业家经营管理才能,殊不知,没有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企业是不可能搞好的,一个好的企业家最根本的作用只不过起到了激发全体职工的职工积极性与创造性,凝聚了企业职工的意志,上下同心、共担风险和利益的作用。知识经理也从监督劳动转变为亲自参加劳动;
从加强工作方案和方法转变为理解工人。

台湾《天下》杂志里有一句话说得好“经理与工人间相互理解,便能撑起企业大厦。”因此,劳动者产权制度的合法化是劳动者提升自己产权价值的催化剂,将极大地促进劳动者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和关心企业利益。因而它是企业活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是劳动者产权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典型结合,在公司制中引入劳动者产权制度也应是个很好的尝试。《股份有 限公司规范意见》,《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指导意见》,各省市也制定了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法规,上海、北京、深圳等十几个省市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组建职工持股会”的试行办法,目前,我国实行职工持股的方式大体有四种:一是根据国家体改委原制定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在定向募集的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内部职工股。二是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时,职工以自然人身份入股。三是股份合作制企业设立职工个人股;
四是组建职工持股会向公司投资。严格地说,职工持股(ESOP)并没有真正体现劳动者产权制度的法律化。它还是以投资方式取得股权。没有体现以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取得股权产权制度,与职工持股收购(EBO。EmployeeBuy-outs)一样,还只是一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方式。

(3)技术产权制度。知识技术的载体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即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活劳动。知识技术创造的价值一方面依赖了大量内化在活劳动中的知识技术,另一方面依赖了大量内化在生产资料中的知识技术,形成合力,在创造新使用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使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相应地,知识技术产权制度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产权,它是知识技术内化于生产资料中形成物化劳动,是物权的一种形式。另一部分是知识技术内化于科技劳动者上的活劳动。这种活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是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简单劳动,是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内物权”。“内物权”的股权化,是体现知识技术产权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的结合,基于知识技术在企业利润中的贡献,在公司法中应对技术产权出资比例给予适当的提高,当然,这与技术市场和评估市场的成熟和完善有很大的关系,但不能因市场的不成熟而限制技术产权的价值。这里有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应考虑到目前生产力水平的不够发达,资本还具有稀缺性,对技术产权在公司法中的规范还是以任意性条款予以规定,但在税收方面应有优惠的法律规定予以引导。

注释: 史际春.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法律问题[DB/OL].http//www.civilaw.cn.2001—04—26。

漆多俊.市场经济企业立法观—企业、市场、国家与法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68。

陈乃新.经济法是增量利益生产和分析法[J].法商研究,2000,(2):12。

韩宝江.西方世界的拯救—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贡献[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51。

NCEO.Employee stock options fact sheet.http://www.nceo.org/。

Lesley Baddon,People"s capitalism:a critical analysis of profitsharing and employee share ownership,Roatledge,London,(1989).31~32。

李永杰.国外股份制经济100年[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7,161~168。

丁栋虹.企业家产权制度建设及在中国的实践[J].学习与探索,2000,(1)。

白津夫.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情况和发展的新思路[J].当代经济研究,1999,(10)。

[美]辛西亚.瓦格.知识经理的兴起[J].未来学家,2002,(3)。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为我国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即迫切需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确保企业管理科学、权责明确、产权明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经营者必须准确掌握企业的相关信息,从而做出决策;
而会计能够为经营者提供其所需的相关信息,即财务部门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等形式向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由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导致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所缺失,必须加强会计监督、整顿财务秩序,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会计监督,是推动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对策。

2会计监督的内涵以及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其狭义的理解主要是在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对其预算执行或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记录、计算以及检查等工作,旨在通过上述活动对各经济组织进行监察和督促,保证组织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广义的会计监督既包括内部监督又包括外部监督,兼具两者的性质。会计监督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计监督体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改造的完成使得现代企业制度得以逐步确立,而为处理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员工之间的矛盾,合理分配企业的经济利益至为重要,这与我国的会计记录工作等也较为相关,加强会计监督工作成为企业现代制度建立的必然;
其次,会计监督能够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内外部监督有利于企业对内部经营进行优化,也能保证企业能够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剧变,因此,企业应加强会计监督工作,为相关干系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从而更大程度地维护企业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会计监督能够切实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采取有力的监督措施,避免企业中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如文字叙述有误、数字不实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而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3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3.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从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来讲,相关干系人包括企业股东、董事会以及企业经营者等,其责权利是模糊的,同时缺乏完善的制衡机制。对企业来说,其拥有者与人经营企业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企业所有者关心自身资本的保值增值,而人则是关注自身的利益等,缺乏完善的制衡机制导致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受到人为的干预或操纵,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而无视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存在,通过改变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虚报费用等手段实现“转亏为盈”,会计监管的不力,造成信息失真。就外部治理结构而言,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使得企业可以钻很多空子,而且应对竞争能力的缺乏,同样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体现。

3.2企业缺乏健全的会计监督机制在企业现实管理中,企业或缺乏相应的内部监督,或内部监督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这主要源于企业的会计、审计部门是接受企业管理者的委托开展内部监督工作,从管理者到监督工作执行者这样自上而下的监督顺序,无法遏制企业管理者以及股东的财务造假活动,因此需要引入外部会计监督机制来完善企业的监管。但就目前来看,社会审计的发展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步,政府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政府职能的转变仍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无法发挥财政监督的主导作用。内外监督的不力,造成我国企业存在监督漏洞,无法规范其市场行为。

3.3我国企业内部管理者以及员工的素质亟需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及员工职业道德观念较弱,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尽管我国经济在近些年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其中人才梯队建设与国际水平相差较远,改革开放政策虽使我国接触了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技术,但是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学历结构以及知识结构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企业管理者工作不负责,注重自身利益,从而忽略会计工作的事前控制以及事中监督。

4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探讨

4.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认识到会计监督的重要作用,从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入手,为企业加强会计监督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当前阶段的我国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企业制度合理设计组织结构,使企业的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基础员工相互制约,保障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代企业制度还能够提供制度基础对市场交易行为加以规范,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导致会计监督乏力、会计信息失实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对企业的相关干系人即股东、董事以及经理的职责加以明确,建立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的治理结构,减少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优化资本市场治理机制以及经理人市场治理机制来完善我国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加大法律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力度,提高企业运作的市场透明度。

4.2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良好的监督机制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营的重要保证,而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缺乏健全的会计监督机制,导致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监管。而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会计监督与现代企业制度两者之间关系愈发密切、不可分割,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的会计监督体系息息相关,即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对会计监督进行发展和完善。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企业强化会计监督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企业不仅要加强对企业的各类资产的监督,还要加强对于对外投资的监督,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有力地控制资产损失。作为对内部会计监督工作的补充,外部会计监督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通过协调政府监督机制以及强化社会审计来提高外部监督的力度。

4.3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需要有人作为活动的支撑,人才是企业的生产力要素之一,因此,对企业而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会计监督工作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来执行。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受到很多要素的限制,而人的作用尤为关键。掌握会计相关理论,拥有丰富会计从业经验,并且定期接受会计培训的员工,能够加强企业会计监督工作。因此,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会计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并积极在企业内开展会计方面的培训;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为会计人才的培养、选拔提供支持;
管理层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开拓管理视野,确保会计监督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5结束语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文管理 管理制度 保密工作 现状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098-02

引言

公文是在企业日常的工作中形成的,作为一种可供日后查找、翻阅的重要文字材料,是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用来记录企业中的日常情况、联系工作、信息传递的重要文字依据,是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助手。所以,科学地做好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有利于及时解决企业内部的相关问题,加强企业内部上级领导与下级员工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企业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意识到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在整个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分析当前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现状,针对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加强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有效举措。具体分析如下:

一、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概述、重要性及特点

1.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概述和重要性

公文主要是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工作中形成的一种文字材料,在当前的企业工作中被广泛使用,是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用来传达命令、表达意图、联系工作、处理问题的重要的文字依据,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整个公文工作的核心与关键。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发挥着企业章程的规范作用,在书面形式上具有极强的领导作用,能加强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的联系,有效地传达信息,是企业相关规范的重要凭证和记载工具。因此,企业及文书工作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不断完善该环节,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特点

第一,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具有较强的法定性。对于企业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必须要有法定的权威和效用,所做出的文书必须有明确的签章,符合文书特有的结构。从文书的机密性质来讲,企业公文分为保密文件、内部文件和对外公布的文件,针对不同的文件类型,应该制定不同的保密措施,严格遵循企业公文的等级划分类型,做好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

第二,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具有广泛的使用性。由于公文管理工作和保密工作是企业日常运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被广泛应用到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是企业成立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第三,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对于公务管理来讲,必须形成严格的规范体系。首先对于公文撰写方面必须严格要求,要准确地把握实际,简明扼要地传达信息,及时有效地进行收发,而且要符合规定的格式要求,在撰写完毕后,要进行严格规范的备案、传阅、归档以及检阅和收发等工作。对于保密工作来讲,更要求要具有严格的规范性。由于公文工作的环节众多,因此,泄密的可能性就进一步增强,因此,保密工作必须有严格的规范,做好每一个环节的保密工作,防止企业的机密信息流失,造成企业损失。

第四,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企业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状态,因此,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不能有拖拉和积压的现象出现,造成文件传达出现滞后现象,从而导致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降低。

二、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现状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做好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然而,当前在一些企业中,在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以某企业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1.职责划分不清

由于在公文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环节过多,造成了公文管理过程中出现职责混乱的现象,造成职责滥用,有的环节多个人负责,有的环节则出现无人监管,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严重降低。例如,在该企业中,相关的检查和监督体系人员安排较少,造成员工可以随意查阅文件,对公文的保密环节的人员安排不合理,存在泄密的潜在危险。

2.公文管理体系不健全

公文管理体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程序相互配合和连接,在文书的拟制和管理的工作当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该企业中,主要包括了文件的收发、分送以及相关的登记,文件的拟办和承办,以及相关的催办,会议电话的记录和整理工作,文件材料的归卷、调阅和整理工作。但是,在该企业中,缺少了文件的制作和核对检查阶段,使一些文件资料的记载出现错误,对之后的查阅造成巨大的困扰,在会议电话的记录和整理环节常出现缺失的现象,或者对有关内容记录不准确,造成关键信息的丢失,严重损害企业的利益。这些都属于公文管理体制的内容,因此,当前的公文管理体系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3.保密力度不够

在企业内部,不同的文件资料的保密性质不同,其中的绝密公文、机密公文和秘密公文都属于严格保密的范围,可以阅读的群体属于公司内部中极少数的人员。在这些秘密公文中,大多涉及企业的机密和核心,一旦泄露,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危害。但在该企业中,对该类文件资料的保密力度不够,对文件阅读群体的范围把握不清楚,常会出现机密文件被普通人员所阅读的现象。其他还有三类公文类型,分别为内部公文、国内公文和公开公文。对于内部公文,所阅读的群体范围只能是本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对于国内公文和公开公文,所相关的保密力度就有所降低。该企业对各类公文的保密力度不够,是企业发展潜在的巨大隐患,严重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国内发生过的巨大信息泄露案,直接导致国家机密大量流失。最后,经过不断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最终发展,造成信息泄露的原因是因为该国家机关保密措施不严密,保密力度不够,最终导致机密外泄,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该案例应该引起各大企业的足够重视。

4.公文归档制度不完善

通过公文归档制度,能够方便企业在日后进行查找和翻阅。有效的公文归档制度,能够节省很多时间,在大量的不同文件资料中迅速查找到所要找的公文。然而在当前的企业内,对于归档制度没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对文件的标记不准确,造成有的公文无法归类,公文关键信息的缺失。

5.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存在问题

公文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求公文必须及时、迅速的制作和传达,坚决反对拖拉和积压现象。对于公文制作必须准确、周密,坚决不收发质量不合格的公文。然而,在当前的企业中,很多公文都无法按照该标准来制作和收发,大量的公文格式不合格,严重降低企业的工作质量。

三、如何完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实施有效措施,完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下文将通过对某企业在该方面的有力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措施如下:

1.充分认识到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重要性

首先,必须使企业与相关的工作人员认识到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重要性。该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强调和宣传工作,增强员工对该类工作的意识,从而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工作中。在该企业中,开设了相关的宣传课程,在课程中加大宣传工作,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管理与保密意识,自觉遵守相关的规范,促进企业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2.提高公文管理与保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需要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个人修养,对于如何提高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该企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具体包括:第一方面,加强该类人员的选拔,严格选拔程序和相关规范,对该类人才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在该企业中,当前想要报考该类工作的人员要求,必须要进行过系统的公文管理专业的学习,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具有优先录用的资格。同时,在人才选拔方面,注重对人才个人素养的考察,要求相关的人员能够保证文件的保密性。另一方面,该企业注重对该类人才的培养。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完善他们在工作中的工作能力,提高工作修养,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不断的优化发展。

3.完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体系

在该企业中,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当前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体系,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具体包括:第一,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了完善的分工体制,加强企业的总体领导,在总的领导下,建立严格明确的分工体制,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有工作人员进行负责,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实现领导负责制和个人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促进各个环节能够合理分配、严格分工。第二,不断规范整个业务的流程,从文件的收发、登记和分送开始,到文件的拟办和催办,再到文件的制作和检查核对,以及对文件资料进行归卷、调阅和整理工作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业务流程,进一步保证每个环节的明确分工,使得各个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第三,保证企业不断给该项领域投入资金,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检查系统,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例如,在企业中给相关员工办理查阅卡和指纹解锁阅读,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来高效地进行身份的确认。在大量资金的支持下,保证该类工作能够快速、高效的积极开展。

4.做好公文归档工作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是文书学和档案学的结合,公文工作是在企业日常的工作中形成和使用的文字材料,是对企业的各类情况的记录的文字依据。作为一种稳定的文字资料,对日后的查找和翻阅中起到巨大作用,因此为方便日后的工作,必须做好公文的归档工作。在企业日常工作中,通过完善公文的标记措施,对各类公文的标记都要求有严格的规范格式,确切做好该类工作。具体如下:在发文字号方面,应该严格按照相应规范要求制作,同时,确定该类公文属于何种密级等级,根据不同的密级等级进行归纳整理,在大的方面归类后,再根据各个文件的序号进行有效的编排,标注好公文的时效,包括:急件、紧急件、特急件和限时送达的公文,来突出文件的重要性和紧急性。

5.正确对待不同公文的保密工作

在加强保密工作力度的同时,应该正确区分不同的公文保密级别,根据不同的公文采取不同的保密措施,实现保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该企业建立了严格的密级保密措施,具体包括:对于绝密公文,因为其具有较高绝密性,因此只有企业的董事会可以阅读查看,是属于企业内部最高的保密公文。对于机密公文,也具有较高的保密性,相对于绝密公文所阅读的群体稍有扩大,也属于企业内部严格保密的公文。对于秘密公文,可以阅读的群体属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因此在流通范围上采取切实的控制和把握。对于内部公文,可阅读的群体范围更广,只要保证内部公文不向外部流通即可。对于国内公文,应该保证该类公文不向国外流通,防止信息泄露。对于公开公文,则没有任何的限制,所有的人都可以进行阅读和查看,因此对于该类文件只要做好文件的归案即可。

6.建立及时的报告考核制度

在该企业中,建立了及时的报告考核制度。通过对公文资料进行定期的查看和翻阅,及时进行相应的汇总,组织报告会,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促进该类工作的优化发展,能够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工作。同时,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对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人员的考核,可以促进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督促工作人员不断进步,认真严谨工作,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企业发展。

7.建立有效的公文利用监督体制

在企业内部加强对公文查找和翻阅的资格的审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信息的泄密现象,在公文流通的范围内,建立可靠的监督体制,防止秘密文件、机密文件和绝密文件的信息丢失,建立有效的公文利用监督体制,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非常有必要。此外,应注重有大量的资金做支撑,加强引入高科技设备,采用实名制阅读,通过给每个员工配备一卡通等高科技设备,对阅读对象有要求的公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文的机密性。

四、结论

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企业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本文中通过对当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如何做好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做好相关的归档工作,建立健全的监督体制等,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的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绪霞.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保密工作[J].保密科学技术,2013-01-10.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范文第4篇

当前大多现代企业进行激励的目的是为保证企业短期工作的有序进行,但是没有关注到员工长远的发展问题,所以评估的结果难以和职场发展、技能培训、薪酬管理、用人决策等多项目标相关联,导致企业管理部门在人员的竞争优势并不高。激励不单单是为得出一个考核结果,若激励之后,并未积极进行反馈,不公开激励结果,就会导致考核对象对考核过程及考评者的评语不甚了解,激励的结果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也难以有效地与薪酬挂钩,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结果不了了之。

二、完善现代企业激励制度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

针对我国现代企业绩效考核的现状,必须将现代企业原有的职能式绩效考核转向以项目为导向的矩阵式绩效考核,同时成立绩效考核管理办公室、督导建立办公室对所有项目进行计划、控制、协调等工作。为解决不同职位人员绩效考核的矛盾,优化资深、专业的人员对企业的贡献,现代企业可以设置督导监理办公室。主要对项目提供专业和技术支持,通过该方式,建立专业的、多层次的绩效考核监督和指导方式,用程序化管理和网络化运转以及合理的人力资源调度,进行企业绩效考核管理。资深管理人员通过督导监理办公室可以管理更多的职员,对不同的职位人员进行相适应的绩效考核管理。

2.坚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

我国科学发展的重点核心是以人为本,也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原则。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是以人为本。因此企业应当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从员工自身出发,爱护与关注员工,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理解和关爱员工,帮忙解决存在的困难,让每一位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放光发热,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此外,要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员工施行差别不同、层次分明的激励机制,依照外部环境与实际情况变化,对激励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3.对激励的结果积极反馈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显性激励 隐性激励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委托-理论的兴起,经济学激励理论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经济学家对企业组织中激励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如何进行有效激励这一基本命题从不同视角开展了研究并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激励理论。经济学对企业激励问题的考察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委托-关系中的问题;
二是团队生产中的“搭便车”问题。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组织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机会主义行为表现。现代企业激励理论各种流派主要从不同角度对这两个问题或其中一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释。

企业激励理论的理论发展趋向

在理论发展走向方面,显性激励理论和隐性激励理论相互补充,有机融合是现代企业激励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显性激励理论和隐性激励理论

现代企业激励理论尽管流派纷呈,但大体可以划分为显性激励理论和隐性激励理论。显性激励理论主张以明文规定的激励合约形式,把人或激励对象的期望收入和企业经营绩效挂钩,通过补偿政策诱使人的目标函数和所有者利益趋于一致。在现代企业激励理论主要流派中,属于显性激励理论的有:团队生产理论、委托-理论和人力资本产权理论。隐性激励理论则强调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如市场竞争、职业声誉和企业文化等所蕴含的激励功能。因此,企业的隐性激励是一种隐含合约式的激励,属于企业非正式制度安排之列。竞争激励理论、声誉机制理论、内部劳动市场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则大体归属于隐性激励理论。两大类激励理论各有其合理性,但又都存在不足之处。

(二)两大类激励理论的特点和关系

具体来说:显性激励理论认为,解决企业激励问题,必须使激励对象的利益和其行为后果联系起来。通常的做法是实行基于业绩评价的报酬性补偿方案。众所周知,企业激励问题的本质就在于当事人利益和代价的不对称。因而,显性激励理论的主张切中问题要害,具有相当理论解释力和现实可操作性。显性激励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年薪制、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等,在企业激励实践中也广为流行。但是,基于业绩评价的显性激励在履约过程中会遇到四大难题:一是由于外界“噪音因素”的干扰,人的经营业绩无法得到准确衡量,人的努力水平和企业经营业绩并不一定正向关联,故显性激励不足以解决人绩效和努力补偿之间的不对称难题。二是业绩衡量指标选择不当会造成激励扭曲现象。即人有益于增进业绩衡量指标的行为并不一定会必然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增加。三是企业人的某些工作业绩难以量化,因而缺乏适当的业绩衡量指标,使得显性激励无法实行。四是显性激励理论一个基本假设是企业人是理性的。实际上,企业的管理者并不总是理性的。因此,激励机制的设计并不能够克服行为因素的不良影响。一言以蔽之,在解决企业激励问题方面,显性激励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具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相比之下,隐性激励理论扬弃“经济人”假定,把企业激励对称看成是具有多维度需求的“社会人”,并且以此为逻辑起点,充分挖掘和论证企业内外部具有潜在激励功能的各种机制,因而在解释企业作为一种合约安排,是否具有像竞争性市场一样的激励效率方面比显性激励理论更前进了一步。在企业激励制度安排的理性选择方面,隐性激励理论也不再拘泥于委托-关系下,寻求人信息租金(成本)最小化的补偿性契约安排,而是放宽视野,积极开拓企业内外部的各种隐性激励资源。就其激励效应而言,隐性激励机制具有激励成本低,激励作用持久,能够使激励客体实现有效的自激励等特点。但是,企业隐性激励是一种非正式的激励制度安排。相对于正式的显性激励合约,它对人的激励作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企业隐性激励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必要条件。

企业激励问题及其消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实难题。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企业制度决定了企业激励制度安排的多样性和多重均衡的可能性,从而也在理论层面上折射出现代企业理论的丰富多彩性。企业显性激励理论和隐性激励理论从不同角度探讨企业中的激励问题。两大理论虽然观点各异,但有着共同的立论基础。两大类理论之间不是彼此相悖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认为,两大理论的有机融合是现代企业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最近的企业激励理论文献中,这种趋势已初见端倪。

企业激励理论研究对象的选定

在研究对象的选定上,由单一的激励客体扩大到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标志着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研究视野的放大和广阔的理论发展空间。

现代企业激励理论在激励对象的选定方面,各流派的研究重点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和决定了各流派研究范围的广延性和不同程度的现实适用性。具体而言,在阿-德范式中,企业激励的对象仅限于监督者,团队其他成员的激励由于企业监督装置的存在而被忽略了。霍姆斯特姆虽然把企业激励的对象扩展到团队所有成员,强调了打破“平衡预算约束”,实施团队激励重要性;
但是他对如何克服来自团队外部的委托人的道德风险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述。委托-理论主要是考察了委托-关系下,如何对具有私人信息的人实施有效激励的问题,研究对象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实行制的企业经营者。竞争激励论和声誉机制理论由于主要在委托——框架下来考察企业激励问题,因此激励对象重点和委托理论如出一辙,即也是着眼于企业经理层。相对于委托-理论,人力资本产权激励论的可贵之处在于:激励对象不仅局限于企业经理人员,而是扩展到企业整个人力资本所有者群体。但是由于缺乏对企业人力资本的科学划分,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无法准确定位,决定了人力资本产权激励论研究对象的整体模糊性。内部劳动市场激励理论则正式把企业激励对象扩展到企业中所有员工,从而打破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对企业激励问题的研究“分疆而治”的局面,为两大理论走向融合做出了贡献。资本结构理论则走得更远,它不仅关注对企业经理层的激励问题,也研究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企业证券持有人的激励问题。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要素契约的联结。企业所有权安排,即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具体分布,是企业各利益相关者讨价还价重复博弈的产物。本文认为,企业激励问题的产生源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不对称分布。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中,只要谁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但不能充分享有与之匹配的剩余索取权,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就会发生道德风险,企业激励问题并会由此而生。因此,企业激励对象因企业所有权安排及其边际调整而不断变化。例如在资本主义古典制企业中,资本家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职能于一身,享有完全对称的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对自有资本增值的关心和追逐会使其做出最优的努力投入决策。因此,对于雇主不存在激励问题。相比之下,雇佣工人只是固定要素报酬的索取者,不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如何克服工人的“偷懒”现象是企业激励关注的首要问题。在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制企业中,职业经理人掌握了企业剩余控制权,却不能享有与之匹配的剩余索取权,由此造成的企业问题使得企业经理层成为委托-理论研究的主要激励对象。而在人力资本主导型的高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相当程度的“自行抉断权”,其劳动的创新性和劳动效果的不可测性决定了如何通过分割企业剩余索取权,以激发其创造性是企业激励制度安排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因此,可以说,企业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潜在的激励客体,现实中谁会成为激励对象和激励重点取决于具体的企业制度安排。而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研究对象的不断放大实际上正是企业所有权安排不断变化的一种理论折射。

企业激励理论下激励方式的选择

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由单一强调剩余索取权分享到注意运用企业控制权激励等多种非货币手段,表明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研究及其政策主张不断贴近现实,从而具有更强的现实指导力。

企业激励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如何实施有效的企业激励?这是现代企业激励理论力图回答的两个基本命题。各流派对第一个问题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企业激励问题的核心是个人不承担其行动的全部后果。但至于选择何种方式或手段实施有效激励?各流派则观点各异,莫衷一是。总的来说,显性激励理论坚持“经济人”范式的分析传统,强调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对激励对象的激励约束作用。其政策主张是建立以业绩评价为基础的激励性补偿方案。其中,团队生产理论开创性地提出了剩余索取权激励这一重要命题。委托-理论则把这一思想范式化、模型化,并且竭力求解最佳剩余分享比例,实现企业成本的最小化。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理论则更前进了一步,在激励方式选择上,不仅注重剩余分享的激励作用,也强调企业控制权回报等激励手段的重要性。这表明,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非货币性因素在解决企业激励问题方面的潜在能量。隐性激励理论看到了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或机制的潜在激励功能,并充分挖掘这些激励资源,注重运用市场竞争、职业声誉和企业文化等非货币性因素的激励作用。

本文认为,企业激励制度安排并不是在满足激励可行配置集条件下,求解企业成本最小化的简单过程,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种复杂性不仅缘于人的需求的多维性和由此决定的激励方式的多样性;
而且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人风险偏好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激励制度的具体安排。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激励问题研究历程和各流派对不同激励方式或手段的强调实际上验证了企业激励制度安排多重均衡的现实性。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对激励对象积极性的最大调动及相关激励制度设计需要启动企业内外一切可能的激励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综合运用。

经济学对企业激励制度安排多样性的关注和研究说明了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研究及其政策主张不断走近现实,从而对企业激励实践更具有现实指导力。在今后的相关理论研究中,全面考虑影响企业激励制度安排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一个主要方向。具体而言,首先要考虑制度环境的约束因素。就企业激励制度安排来说,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对企业激励方式的选择及其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力。众所周知,在市场融资为主的内部人控制型的美英公司制企业中,对经理层的激励主要是采用以股票期权为主的货币性手段。而在以关系型融资为主的主银行监督型的日德公司中,企业控制权回报则是对经理人员的主要激励方式。其次,要考虑企业激励制度安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即在显性激励的具体安排和其与隐性激励机制的结合过程中,长期性激励和短期性激励、事前激励和事后激励、货币性激励与非货币性激励要充分配合,相机运用。同时,还要注意不同激励合约之间的相关性。就国有企业而言,如何尽快解决因外部市场竞争不充分和企业内部劳动市场扭曲而导致的隐性激励的“双重缺位”,是当前企业激励制度创新及相关理论研究面临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