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16 11:45:08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在设计长期加电工程项目的测试系统时,要求长期加电测试期间由操作人员进行远程控制,完成数据的实时监测、数据处理、故障预警及事后数据处理分析与判读,为此数据处理系统需处于持续工作状态。长期加电过程中会产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五篇】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产化;
计算机芯片;
测量数据;
处理

0 前言

在设计长期加电工程项目的测试系统时,要求长期加电测试期间由操作人员进行远程控制,完成数据的实时监测、数据处理、故障预警及事后数据处理分析与判读,为此数据处理系统需处于持续工作状态。

长期加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其中重要的测试数据需存储在数据库中。以往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多基于Intel芯片、Windows系统及Oracle数据库。本项目采用基于龙芯CPU的计算机,使用Linux操作系统以及达梦数据库。使用双机热备方式进行数据接收、处理、存储、监测、分析和预警。除常规测试的数据处理、分析与判读功能外,还具备长期连续加电的智能监测与预警能力。对应处理与监控不同信息来源的状态和数据,可实现软件模块间的无缝切换。

1 系统架构设计

数据处理系统主要用于对整个测试系统中的重要参数、指令等进行接收处理、保存,从而全面掌握系统状态,并进行故障预警及记录。

基于国产计算机芯片的数据处理系统根据功能要求,主要由四个软件模块实现,分别为:数据实时处理软件、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数据分析及判读软件、智能监测及诊断软件。

1.1 系统内部接口

数据处理系统中的数据处理、监测、存储等功能由各软件功能模块组合完成,各软件模块间的主要数据交互有:

1)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接收数据实时处理软件发送的数据处理结果并保存;

2)智能监测及诊断软件接收数据实时处理软件组播的数据处理结果并进行监测;

3)数据分析及判读软件读取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数据库中的数据处理结果与指令信息,进行判读分析。

各软件模块间的接口关系如图1所示。

1.2 系统外部接口

1)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对外接口

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可同时接收外部多个设备采集发送的参数信息并进行存储,接收数据实时处理软件数据处理结果。

2)数据实时处理软件的外部接口

测量数据实时处理软件与外系统的数据交互主要包括:接收外部测控软件控制指令、接收外部设备组播发送的数据帧。另外还具有数据挑路转发功能,将特殊数据挑路并发送给特定的设备进行处理。

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与外系统的接口如图2所示。

测量数据实时处理软件的对外接口关系图见图3。

2 关键软件模块设计

2.1 数据存储及管理

测试系统长期加电状态下,会持续产生大量数据,其中重要的测试数据,包括测量数据、控制信息等均会集中存储在数据库中。由于测试系统产生的数据频率高、容量大,造成实时处理软件无法将数据直接实时存入数据库中,通过运行在数据库服务器上的存储软件,先将数据处理软件组播的参数处理结果进行缓冲,然后定时批量导入数据库,达到减少数据库接口的调用次数,提高存储效率的效果。

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运行在麒麟Linux操作系统的服务器上,为提高系统可靠性,操作系统不启动图形界面,软件采用后台服务方式运行,数据接收、存储等信息通过配置文件进行配置。

软件分为数据存储与数据库管理两部分,数据存储部分运行在数据服务器上,为测试系统实时数据处理提供达梦数据库存储接口,数据库管理部分为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可以运行在任意Linux图形客户端,通过网络连接到数据库服务器并进行管理。

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通过FTP获取测试参数配置XML文件,保存了数据传输的协议及参数配置信息,可接收各测试设备发送的数据信息并进行存储。

2.2 智能监测及诊断

为解决长期加电测试状态下系统监测问题,需要通过智能监测及诊断软件实时接收各测试设备产生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解析、参数监测、故障报警等功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将异常状态信息进行记录,统一监测系统的安全状况和工作状态。

智能监测及诊断模块还提供对故障模式的分析功能,可针对多个参数状态的不同组合预先定义多种故障模式,软件在运行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故障模式对当前参数的状态进行分析,如满足故障模式条件,则进行预警及记录,也可以通过预先设定方式直接向测控系统设备发送控制指令,达到智能监测的目的。

智能监测及诊断软件需要监测的参数众多,无法在界面上展现全部的参数,可以通过配置文件定义的方式根据需要加载显示不同的参数,达到界面元素参数组态可配置的效果。

2.3 数据实时处理

数据实时处理软件需完成多类数据的处理及数据发送功能,根据功能要求软件可划分为多个小模块,功能模块结构如图4所示。

数据实时处理软件是数据处理系统的关键,主要功能是对系统接收到的各类参数进行实时处理,并将数据处理结果以组播方式发送到网络,供智能监测及诊断软件和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使用。

数据实时处理软件模块运行状态中对人机交互功能要求不高,为提高软件可靠性,操作系统可在非图形化的基本模式运行,软件所需要的参数配置文件可通过FTP从服务器获取,软件提供远程控制功能,可通过测控软件进行控制。

2.4 数据分析及判读软件

数据处理系统中多个软件将测试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数据分析及判读软件为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提供统一的浏览界面,通过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提供对数据库中测量参数结果的浏览、查询、分析功能。数据库中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及判读软件查看的数据包括:各设备发送的参数信息与控制指令数据。

数据分析及判读软件使用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的数据库结构,读取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处理结果。

3 总结

数据处理系统方案采用基于龙芯CPU架构的计算机为硬件环境,系统软件采用Linux操作系统和达梦数据库,首次开展基于国产计算机芯片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的应用研究,并应用国产化的软硬件运行环境进行测量系统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实现高可靠的数据处理。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家储备林;
林地建设;
推进举措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57-02

国家储备林是指通过人工林栽培或现有林改造、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的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包括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人多地少、缺林少绿是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林情,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1.63%,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仅占世界的5%、3%,人口却约占全球的23%,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总量不足、效率不高、结构失衡、进口受限”,对生态产品和林产品的刚性需求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森林资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1]。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对于维护国家木材安全、保障森林生态安全的意义重大。

1 建设国家储备林的必要性

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着木材供给总量与供给结构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的矛盾。在供给量方面,随着2020年“三个1亿人”和城镇化率达到60%,木材供应缺口将达2亿m3;
在结构性方面,资源短缺问题突出,我国原木、锯材进口量已超过全球贸易总量的1/3,国际压力巨大。珍稀树种和大径级原木进口断供风险加大,全球先后有86个国家和地区限制或禁止珍稀、大径级原木出口,严格限制交易的树种已增加到246个。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我国木材供需缺口急剧增大。供给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按照中央要求,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引导,科学经营,精准提升质量,大幅提高我国现有林地林木生产率,木材供给全面转向以人工林生产为主,这就是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必要性所在。

2 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广阔前景

我国从2017年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必须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才能缓解木材产量急剧减少所造成的供需缺口持续增大的矛盾。通过一般树种和珍稀乡土树种相结合、长短周期相结合、新造林和现有林改培相结合的方式,集约高效培育工业原料林,并定向培育珍稀树种林、大径级用材林,建立林木后备资源体系[1]。建成国家储备林基地后,可实现从一般树种速丰林,向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林及大径级用材林培育的定向转变,增加活立木储备、生态产品和中高端品种供给[2],预计每年可新增木材供应约1亿 m3,基本实现木材供需平衡,逐步缓解国内木材的供需矛盾。

3 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的主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主要从基地建设、融资创新、制度创立、科学管理等方面着手。

3.1 基地建设为储备林建设“夯实根基”

自2012年起,我国国家储备林建设以国有林场为主体,在7个省(区)试点示范。在试点示范基础上,2014年国家储备林划定100万hm2,试点范围扩大到15个省(区、市)。截至2015年底,中央政补贴资金18.36亿元,储备林建设面积达199.3万hm2。目前,我国围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发展战略,编制《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拟于2016―2020年,在全国25个省设18片基地,涵盖东南沿海、西南、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京津冀及东北地区,建设国家储备林1 400万hm2。

3.2 金融创新为储备林建设“增肥施料”

资金一直以来都是保障工作有力推进的重要因素[3]。我国国家储备林建设采取补助政策:一是现有林地改培。改培一般树种大径材林,补贴金额为4 500元/hm2,改培珍稀树种林7 500元/hm2;
二是新造人工林。新造一般树种大径材林补贴金额为4 500元/hm2,珍稀树种7 500元/hm2;
三是中幼林抚育及造林补贴。森林抚育1 500元/hm2,造林补贴3 000元/hm2。

自2012年项目启动以来,计划安排广西省建设国家储备林15.07万hm2,中央安排补贴资金3.37亿元,但这些补助仅是杯水车薪,资金缺口巨大。针对这一情况,2015年12月和2016年6月,国家林业局创新国家储备林投融资机制,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签定战略合作协议,重点支持国家储备林等林业建设。首个试点省(区)广西一期建设国家储备林50万hm2,获得新型林业金融产品的 100亿元贷款,享超长期贷款期限(27年,含宽限期8年)和低利率。此外,中央财政贴息3%,贴息年限3~5年,同时要求地方上配套贴息;
还要完善抵押政策,以林(木)权抵押为主,兼顾其他资产抵押;
另外,要建立健全政策性森林保险机制,并开展商业性保险。

截至2016年6月,贷款规模达519亿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185亿元、农业发展银行334亿元,签约国家储备林贷款项目20多个,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22.5万hm2。特别是广西、天津、河北、吉林森工等地创新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贷款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广西“统贷统还、融资担保、契约管理、按期还款”,天津“分贷分还、借用管还、政府回购、委托代建”,张家口“市级统筹、市县分担、平台运作、合同管理”,吉林森工“域外转型、产业升级、促进改革、保障民生”。另外,还要积极探索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国家储备林建设。

3.3 制度创立为储备林建设“保驾护航”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国家储备林建设已纳入《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在《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国家储备林核查办法(试行)》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年度施工作业设计管理办法》等,编制了《国家储备林现有林改培技术规程》《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模式及典型案例》,并建立起系统的《国家储备林制度》。制度先行,使得储备林建设有章可循,为研究推广其可持续经营模式,加快基地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3.4 科学管理为储备林建设“增翅添翼”

为加强国家储备林建设的科学管理,充分借鉴世行贷款项目的经验和模式,强化契约管理、系统化工程管理和模型设计,总结了高效培育模式和珍稀树种混交林改培模式等,共包括43种模式57个案例,推进国家储备林培育经营标准体系的建立。

3.4.1 良种为本奠基础。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选用“来源清晰、种源纯正、质量过硬”的优良品种造林是国家储备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4.2 良法抚育促高产。储备林基地造林离不开精准有效的抚育管护。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法,做到精确施肥。建立小班跟踪管理系统[4],做到定期定点测土,保证养用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3.4.3 多模式经营结硕果。无论是种植混交林,还是改培现有林,都要遵循“按需择伐,摒弃皆伐”的培育模式,逐步实现林地培育“近自然化”[5]。每次间伐都把影响“目标树”生长的“半熟树”去掉,调整林分密度结构[6],并从新生苗中选择优良单株培养新的“目标树”,大小树共存,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创新造林模式,把强阳性的、生长速度截然不同的树种混交套种,解决短期收入和长期受益问题,以短养长,长短互济,一举多得。

4 建设成效评估体系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我国全面保护天然林的关键,也是推进我国生B文明建设、维护国家木材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大规模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时机已经成熟。我们要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尽快探索出一条生产能力高效、经营规模适度、储备调节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安全发展道路,确保国家储备林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加快推进。

5 参考文献

[1] 许传德.关于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几个问题的探讨[J].林业经济,2014(9):36-39.

[2] 王宏,陆元昌.木材储备基地及其多功能森林经营建设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13,26(1):12-17.

[3] 华秀春,和国顺.玉龙县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6(3):231-232.

[4] 明.弥勒市竹园林场国家储备林(后备林)划定成果探讨[J].绿色科技,2014(8):92-94.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RFID技术;
冷链仓储管理;
集成测试;
成功应用;
经验启示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是21世纪发展前途最大的信息技术之一,主要包括无线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标签封装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芯片与天线设计和制造技术等。当前,中国已将RFID技术应用于诸多领域,包括铁路车号识别、身份证和票证管理、动物标识、特种设备与危险品管理、公共交通以及生产过程管理等。2017年3月,天津市小蜜蜂公司将RFID技术应用于冷链仓储管理中,成功实现了集成测试,有效提高了冷链仓储环节的识别效率与准确性。由此,文章将深入分析此案例的成功经验,从而为RFID技术在整个物流业乃至跨境物流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案例概述

天津小蜜蜂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小蜜蜂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营RFID、通信、无线、楼宇智能化的系统集成及软件开发,并致力于成为领先的信息技术与物联网业务解决方案供应商。小蜜蜂公司一直重视为仓储物流领域提供具有先进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建立智慧型仓储物流管理体系。2017年3月,小蜜蜂公司成功完成了RFID应用于某大型物流企业冷链仓储管理项目的集成测试,此次项目测试主要在客户的Smart WMS智慧仓库管理系统中融入RFID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冷链仓储业务流程中,包括理货、备货、标识、入库上架、移库、出库下架等业务。小蜜蜂公司旨在通过此次测试与客户一起实践,让客户真正了解RFID技术在冷链仓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帮助其有效解决业务效率低下、业务操作流程混乱、仓库商品信息不全面、盘点不精准等仓储管理问题,实现对冷链仓储管理业务的高效管理。

在测试实施前,小蜜蜂公司的Smart WMS团队多次组织项目现场勘察和调研活动,并与客户积极沟通与交流,为制定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做准备。同时,小蜜蜂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小组,并由其制定测试计划表,在测试准备期间,小蜜蜂公司团队对客户的仓储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按照仓储业务流程,进行RFID中间件以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经过充分的测试准备后,小蜜蜂公司团队开始进入现场进行测试,工作人员与设备进入仓库现场后,在叉车上进行RFID设备集成安装,并采用公司自主设计和制作的铝合金支架,对电源、车载式读写器、天线、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可调整式固定。集成安装完成后,工作人员开展了卸货与码货作业,并在集装箱内、码货、取货叉托盘过程中进行RFID读取测试,进而依据测试数据调整软件参数、天线角度和设置策略;
之后,小蜜蜂公司团队在每层货架上安装了RFID电子货位标签,并进行了上架和下架测试,进一步将货物读取标签安装在叉车上,以获取精准的货物位置信息,最后通过平板电脑显示上述信息。整个上架和下架测试持续了一天半的时间,期间小蜜蜂团队多次对RFID中间件、读取托盘标签与货架标签的天线、参数设置分别做出相应调整,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完成上述测试后,小蜜蜂团队运用与测试相匹配的设备,陆续在现场进行了平面仓库RFID测试、高位叉车RFID测试和自动化仓库固定式RFID读写器测试,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数据读取率、数据采集灵活度和数据反馈效率。

此次RFID技术应用于冷链仓储管理的测试项目,是一种以客户需求和具体环境为中心的应用测试。测试对象包括整个方案的过程和结果,其开展的场景与实际应用环境非常接近。同时,测试团队以实现精益化冷链仓储管理为目标,将客户仓储管理业务流程与软件的智能算法相结合,以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为RFID应用于冷链仓储管理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RFID应用成功的经验做法分析

(一)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满足多元业务需求

天津市小蜜蜂公司在冷链仓储管理集成中,成功应用RFID技术的主要经验之一是准确定位了应用测试目标,满足客户I务需求,从而提供先进技术与商品服务。在选择供应商方面,小蜜蜂公司优先定位了专业型提供冷链仓储物流服务的供应商。例如,供应商具有提供总体供应链服务,第三方跨境电商、海关查验服务、商检、高质量冷链仓储物流、进口食品国际交易服务等能力。在定位客户方面,深入了解与掌握客户仓储现场工况环境,客户期望等。包括,RFID系统的规划到设计、评估到实施,不断运营与后续支持,为客户提供一种立体化、全方位与灵活处理方案,助力客户构建新时代智慧的仓储物流管理。例如,个性化定制开发、软硬件一体化商品、生命周期管理与咨询等服务。通过应用RFID技术,充分满足仓了储物流领域的客户实际业务需求,由此提供优质商品与服务。

(二)测试计划周密、准备充分,提高了RFID应用的成功率

为了实现将RFID技术成功应用于冷链仓储管理,在测试实施前,小蜜蜂公司Smart WMS团队为此次测试项目设立了包括项目经理、软硬件支持人员的专门项目小组,并由其制定测试计划表。项目小组依据客户的冷链仓储管理需求、业务流程以及预计效益,制定了测试目标,以及涵盖约200个测试事项的计划表,为具体测试提供了参照依据,从而提高测试成功率。同时,在测试前,Smart WMS团队多次到项目现场进行考察和调研,并与客户积极沟通与交流,充分了解客户仓储现场的工况环境和仓储管理业务操作流程,并进一步结合关于RFID应用的智能算法、过滤机制等,开发与仓储现场相适应的手持、车载、固定式RFID中间件以及测试Demo应用软件,提升RFID与客户冷链仓储管理系统的匹配度。此外,在测试准备过程中,小蜜蜂公司与多家读写设备、各类标签等硬件的供应商合作,选用高性能RFID设备,并为叉车、托盘与自动化仓库中准备了相应的先进配件,以此推进RFID在冷链仓储管理体系中的运用,提高客户仓储业务的效率。

(三)测试环节覆盖较广,有效规避了应用的不确定性

此次测试项目中,小蜜蜂公司将RFID全面融入到客户冷链仓储管理系统中,测试环节包括叉托盘测试、上架和下架测试、平面仓库测试、高位叉车测试以及固定式读写器测试。并且,项目小组在每个环节中均开展了全方位的测试内容,例如,在上架与下架测试中,工作人员在叉车上安装了货物读取标签,以获取货物位置信息,规避RFID在冷链仓储管理中应用的不确定性;
针对货物上架的具体测试操作,相关工作人员先后对货物标签、货位标签分别进行扫描,扫描数据通过无线网路与数据库通讯进行比对,确认数据无误后,完成上架;
针对货物下架的具体测试操作,工作人员依据下架任务找到货物后进行扫描,进而完成下架操作。再如,对平面仓库进行测试时,根据此仓库货物需要用铁框托盘进行堆叠码放的特征,测试小组在铁框托盘上安装了抗金属标签,并进行高层和底层的托盘读取测试,同时,将货位标签作为地标安放在货物前面的地上,开展地面RFID标签测试。总体来看,小蜜蜂公司对冷链仓储管理不同环节进行了RFID应用测试,有效规避了不同情况下RFID应用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仓储管理可视化、全局化和协同化。

(四)有效运用多方协作模式,场景选择接近实际应用环境,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在此次项目测试中,小蜜蜂公司充分运用多方协作模式,场景选择接近实际应用环境,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是成功将RFID技术应用于冷链仓储管理集成的主要经验之一。例如,在Smart WMS业务发展中,采用“联系+发展”的协作模式,创建各行业仓库管理过程中入库、退库、调拨等核心业务环节,以及各方面专业人才的协同配合,形成了企业仓库管理完整体系。此外,整个方案过程和结果的测试场景选择与部署,接近实际应用环境,有效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具体而言,在现场测试环节中,仓库穿廊的地方温度为-4℃至-5℃,库房内部恒温在-20℃以下,持续性测试了4-5天。并且,在实际现场测试过程中,安装了相应测试设备,对不同场景与仓库进行全方位测试,由此为测试的成功提供了进一步保障。

三、几点启示

(一)加大RFID技术的科研投入,提升物流仓储管理水平

RFID企业应加大RFID的科研力度,加速RFID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生产创新、应用创新,以及中间件的发展创新,提升物流仓储管理水平。一方面,企业应加大RFID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络技术的研发投入,增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数量。并且,应针对物流仓储管理产品,研发新一代RFID标签检测仪,运用物流识别检测技术,进行完整准确的数据统计、物流仓储分类细化与环境识别,从而减少物流仓储损失。另一方面,研发企业要加大RFID远距离快速读取技术的创新力度,建立RFID的货物管理平台,通过对货物入库、出库、盘点等核心业务优化升级,提升物流仓库管理业务水平。同时,企业应加大RFID的自动识别功能技术的研发力度,提供货物实时动态消息,实现信息及时共享;
创建准确性、盈利性和客户满意的物流仓储管理,实现物流仓储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优化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货物冷链仓储信息

将RFID应用于物流信息系统中,可以发挥其自动识别与精准定位等功能,实时监控货物在物流全过程的相关信息。由此,企业应不断优化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构成,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器、中间件与服务器等,大幅提高冷链仓储环节货物信息采集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具体而言,可通过优化电子标签方式,扩大读写器作业范围,精确过滤和整理仓储入库货物数据,并对各个车间的仓储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定位和追踪。同时,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应将RFID技术与MES相结合,实时控制冷链仓储的各个环节,保证物流顺利开展。例如,应借助安装于各个车间的读写器,实时读取与传输各类仓储信息与数据;
借助MES的实时监控功能,进行货物冷链仓储工作的指令下达与调度,提高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自踊与信息化程度。通过优化此系统方式,可以实时监督与调控货物的冷链仓储信息,提高整体物流效率。

(三)加强RFID安全系统建设,保护客户隐私数据与信息

随着人们网络安全意识的觉醒与日渐扩大,保护隐私数据与信息已成为RFID应用于物流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因此,相关企业应从保护物流仓储环节中的客户隐私数据出发,加强RFID的安全系统建设,一方面,RFID相关企业应在原有数据保护技术基础上,创建适用于RFID的新型安全系统,对物流仓储环节的客户隐私数据与信息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对应用RFID系统的物流管理数据进行筛选,利用细粒度加密方法对数据采取加密处理。通过建立密钥管理模块和管理协议,对数据隐私进行保护,防止客户隐私数据泄露。同时,冷链物流企业应加大对RFID安全系统的监管力度,确保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之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有效保护物流仓储环节中的客户隐私数据与信息。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层气井 注入/压降试井 原地应力 储层参数

中图分类号:TE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095-03

伴随着煤层气开采的逐步增加,煤层气试井技术在煤层气开采中的作用越加重要。注入/压降试井方法是煤储层参数测定的主要手段,相比于煤体结构与微裂缝观测法、压汞与低温液氮注入法等[1-3],更能准确地反映储层的真实情况。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井下压力造成压力扰动,通过观测井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来分析判断储层物性。

1 区域地质概述

鹤岗地区具有煤层厚、煤层气资源丰富的特点,前人先后在该地区进行了煤层气试井工作,普遍认为该区域内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区域构造破坏严重,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围岩封闭性差等诸多不利因素,不利于煤层气的试井工作。如同前人所见,此次测试区范围内区域构造复杂、断层较多、围岩破碎严重、漏失段多。笔者结合以往试井经验和研究区地质环境,对测试过程作出一系列优化并成功测得地层参数。

2 试井设备

测试所采用的试井设备包括地面设备和井下设备两部分,其中地面设备包括注水泵、压力表、钢丝绞车等;
井下设备主要有DDI存储式电子压力计、水力膨胀式封隔器和井下关井工具等。这套设备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水力膨胀式封隔器,坐封、解封操作方便。

(2)采用井下关井方式,有效降低了井筒储集效应对测试数据分析的影响。

(3)采用丝绞车起下压力计,现场录取、采集数据快速灵活。

(4)采用DDI存储式电子压力计,操作简单方便,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4]。

3 试井方法

3.1 前期准备

(1)资料准备,收集录井和测井数据,通过煤层顶底板岩心描述和测井数据选择井径规则、岩性完好的位置坐封。

(2)通井循环,研究区域构造复杂,断层较多且围岩破碎,在试井测试前,进行通井循环直至测试煤层完全露出井下无碎屑堆积。下套管固定上部围岩并选择低固相至无固相钻井液,防止试井测试过程中井壁坍塌。

(3)设备检查,测试地区位于黑龙江北部,冬季室外温度在零下20℃~30℃,测试前必须克服恶劣的自然气候环境,在试井前对结冰处用开水浇灌并对水管部位进行加热处理防止冻结。

(4)丈量、记录下井管柱长度,并结合之前准备的录井测井数据和煤层顶底板岩性描述合理的安排封隔器坐封位置。

3.2 管柱下井

(1)根据试井设计下井管柱数据将测试管柱依次下井并对每根油管丝扣进行清理并涂抹密封油脂。

(2)安装防喷头和井口三通,连接地面试井设备。

(3)对测试管柱试压,试压10 MPa观察地面压力表,半小时后压力不降合格。

(4)顶替钻井液,上提工具串,顶替测试管柱和封隔器以下钻井液。

(5)封隔器坐封,关闭井口投球,胶筒膨胀坐封,当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停泵关闭井口,20 min压力稳定,证明封隔器坐封良好。

3.3 注入压降测试

设计注入时间必须大于井筒储集结束时间,根据文献[4]

为井筒储集结束时间,h;

S为表皮系数,%;

C为井筒储集系数,m3/MPa;

h为煤层有效厚度,m。

为注入时间,h;

为孔隙度,%;

μ为流体黏度,maP・s;

Ct为总压缩系数,MaP-1;

ri为探测半径,m;

K为煤层渗透率,mD。

为达到足够的测试半径,设计注入12.00 h,关井24.00 h。注入从较低的注入压力开始,小于破裂压力50%,以减小应力对煤层渗透率的影响。在注入初期压力不稳定,逐渐调节注入量待稳定后以较为稳定压力注入,持续注入12.00 h,不关闭注水泵,下放关井工具串,关井测试井底压力恢复情况。

3.4 原地应力测试

采用微型压裂法,将煤层压裂出小裂缝,以恒定排量向煤层注水。原地应力测试共做4个循环,用时2 h24 min。根据文献[5]注入持续时间分别为0.5 min、1 min、2 min、4 min,关井时间为20 min、30 min、30 min、40 min,并测得数据结果,原地应力实测压力曲线。

3.5 解封

通过现场录取压力计数据,满足资料分析的要求,上提测试管柱,在拉力的作用下剪短销钉,悬吊20 min,封隔器胶桶恢复原状后,上提测试管柱。

4 结果分析

4.1 注入压降试井分析

试井主要包括试井测试和试井解释两部分,该次试井测试采用半对数Horner拟合分析法和双对数拟合分析法相结合,并辅以压力历史拟合检验,对地层渗透率、储层压力、表皮系数等进行分析。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范文第5篇

开展准低温储粮技术试验,促进储藏技术由传统向绿色生态型转变

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理念,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作为食品和饲料重要原料的粮食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粮油储藏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绿色储粮技术概述

绿色储粮技术,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储粮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们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主要包括低温或准低温、气调、非化学药剂防治储粮害虫技术。我国地域广阔,要根据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的气候特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储粮技术。

二、开展稻谷准低温储粮技术试验

为适应居民口粮消费中大米比重增大的情况,市政府从开始增加稻谷储备数量,目前库存规模达几十万吨。

北京属于华北干热储粮生态区,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1月平均气温-7℃至-4℃,7月平均气温25℃-26℃。极端最低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43.5℃。优质粳稻谷储藏品质变化快、保鲜困难、不易度夏,随着北京地区优质粳稻谷储存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保持储存品质成为突出难题。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稻谷在北京地区环境条件下的安全储存技术,指导北京市稻谷科学储存,确保稻谷在储存年限内品质良好。

(一)稻谷准低温储粮大规模生产性试验历时3年,取得成功

为解决北京地区稻谷度夏难题,市粮食局在北京储备粮库中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稻谷准低温储藏的大规模生产试验。

从到,对北京市房山粮贸总公司等4个储粮单位的9栋仓房,总量5万吨的黑龙江产粳稻谷进行了储备稻谷安全储存生产性试验。各承储单位根据北京地区的储粮生态特点,采用以准低温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综合科学保管措施,确保了市储备稻谷安全储存三年目标的实现。

通过分析华北干热储粮生态区特点和影响储粮安全的生态因素,提出了针对北京地区的安全储粮优化方案,包括适合的储粮仓型及其性能要求以及适用的储粮技术。通过延长稻谷储存年限的生产性试验,探索出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全年免药剂熏蒸保管的绿色储粮之路,为首都粮食宏观调控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

(二)稻谷准低温安全储粮试验结果分析

1.北京地区稻谷储存的仓房条件

通过试验可以认为,适合北京地区稻谷安全储存的最佳仓型是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高大平房仓。同时采用聚乙烯泡沫板封堵向阳面门窗,隔断环流熏蒸管道等仓房保温隔热措施,提高仓房的隔热性能。以此在冬季通过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降低粮堆温度,可以形成高大平房仓粮堆的巨大冷心。又因粮堆导热性不良,所以在整个度夏期间都可保持冷心。目前北京地区储存市储备稻谷的仓房全部采用高大平房仓。

2.控制粮堆表层粮温上升的措施

在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通过各种措施将高大平房仓仓温控制在26℃以下即具备了稻谷安全储藏的基础。北京北部地区承储单位充分利用储粮生态环境的优势,在不配备制冷设备的条件下,采取各种对策,合理控制仓温粮温,为稻谷安全度夏创造有利条件;
平原地区承储单位采用机械制冷降低仓房上层粮温的方法则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目前北京平原地区储存市储备稻谷的高大平房仓全部采用机械制冷方式降低仓温。

3.实现稻谷储存年限延长到三年的目标

以储粮生态理论为指导,以绿色储粮技术为主要手段,对试验高大平房仓保温隔热改造,并采用多种科学保粮措施,做好粮情监视和稻谷品质跟踪,延缓稻谷存储期间品质变化,使稻谷安全度夏,指标全部在宜存范围内,品质保持良好。目前北京市80%的储备稻谷储存年限由规定的二年延长到三年,为北京市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很好的决策支持。

(三)稻谷准低温安全储粮试验的主要技术创新点

1.制冷方式优化集成。根据四季气候特点和稻谷粮堆特性,北京平原地区稻谷准低温储藏技术在冬季利用自然低温作为冷源降低粮堆温度;
夏季采用制冷空调机产生的冷量抵消仓房外部传入仓内粮堆上部空间的热量,从而控制粮堆表层粮温的上升。北京北部地区则利用昼夜温差采用风机排除空间积热,利用自然低温和多种降温方式的优化组合,低成本高效益实现稻谷常年准低温储藏。高大平房仓稻谷粮堆常年保持准低温状态,在整个存储期间,不使用化学药剂熏蒸,不在粮堆施药,稻谷储存品质良好。

2.稻谷仓房设施优化集成。北京地区稻谷准低温储藏技术选用 高大平房仓作为准低温长期储存的仓型。通过在仓房房顶喷涂反光隔热涂料,将仓房门窗与通风道口全部用聚乙烯泡沫板进行密闭,隔断封堵环流内、外熏蒸管道的连接等多种方式进行仓房隔热改造,提高仓房的保温隔热性能,保持高大平房仓稻谷粮堆巨大容积的冷心。通过这些对仓房设施的优化集成,为北京地区实现稻谷准低温储藏提供了很好的仓房条件。

三、促进北京市储粮技术由传统向绿色生态型转变

(一)加大仓储设施投入,改善仓储条件

仓储设施建设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本市不断加大投入,重点建设了一批新型房式仓房,1998年到十年间,新建仓房数量达到184.4万吨,各单位为新建仓房配套购入了各种仓储设备和检化验设备,大大改善了本市仓储设施条件,为粮油安全储存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新建仓房以隔热密闭性能良好、配套储粮设备先进、储粮新技术应用方便的高大平房仓为主,改变了过去房式仓比例偏低、多种仓型并存的仓型结构布局,使得房式仓占到了总仓容的76.3%。同时淘汰了大量隔热性能差、仓容小的落后仓型,包括土堤仓、钢板仓、简易仓等。

(二)积极开展非化学药剂防虫技术试验

在推广稻谷准低温储藏技术的同时,市粮食局还积极推进其它形式的非化学药剂防虫技术试验。

储粮害虫防治工作是粮食保管的难题之一,通常采用磷化氢熏蒸防治储粮害虫,并辅以敌敌畏、马拉硫磷、书虱灵等各种化学防虫剂。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储粮害虫,不仅威胁操作人员身体健康,而且污染环境,还在粮食中有化学药剂残留。而惰性粉颗粒上存在着大量的微孔,具有很强的吸收水分和蜡质能力。当储粮害虫接触到惰性粉颗粒后,这些颗粒吸收害虫体壁表层防水结构蜡质层上的蜡质,破坏害虫体壁保持水分蒸发的功能,导致害虫失水死亡。

平谷北杨桥、山东庄粮食收储库和西南郊粮食收储库分别在惰性粉防虫技术方面开展了试验。惰性粉一次施用,在粮食正常储存期内(2~5年)常年有效。相比“双低”储藏可节约费用,并减少或免除了化学药剂熏蒸,避免了药剂污染和残留,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化学药剂使用量逐年减少,粮食储存品质逐年提高

应用准低温储粮技术及其它非化学药剂害虫防治技术后,本市储粮单位化学药剂使用量逐年减少。初步估计,如果应用稻谷准低温储粮技术后将减少50%磷化铝用药量,全市稻谷熏蒸药剂每年减少约500kg磷化铝使用量。

多年来经过开展绿色储粮技术推广应用,特别是推广准低温储粮技术,有效延缓了储粮品质劣变,延长了储存年限,实现了粮食保质保鲜。比如,稻谷储存品质在未采用准低温储粮技术储存之前,两年后其储存品质判定指标脂肪酸值接近不宜存,而采用准低温储粮技术后,经过三年储存稻谷脂肪酸值仍在宜存范围内。准低温储藏技术在本市的全面推广,大大提升了本市粮食的宜存率,目前市储备粮已实现连续两年100%宜存率。

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的社会效益

通过多种优化组合技术手段实现稻谷准低温储粮,所应用的各种技术对环境、粮食和操作人员而言均为绿色环保,避免了传统应用化学药剂对环境和粮食安全的污染。

(一)社会效益

1.保护自然环境。改变了传统利用化学药剂杀灭和控制储粮害虫和微生物的做法,减少了化学药剂对空气、水等自然环境的污染。在保障社会安全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2.保护了人员健康。由于准低温技术本身是一种物理的杀虫和储藏技术,对于操作人员身体健康是安全的。该技术的应用替代了传统的化学技术,避免了化学药剂对施用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改善了操作人员的健康水平。

3.增强了食品安全。有些化学药剂在粮食中有少量残留,对加工后成品粮的食用安全构成一定影响。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粮食在生产、储藏、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采用技术提出了更加绿色环保的要求,准低温储粮技术符合人们这一要求,为放心粮油在储藏环节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经济效益

稻谷准低温储存项目的实施,使稻谷储存年限由原来的2年延长至3年,降低了粮食轮换相关费用,节约了市财政每年用于粮食的费用补贴资金。

1.据初步测算:保管期限由2年延长至3年,则每年粮食轮换量就会相应减少17%,三年共计减少稻谷轮换数量22.95万吨,其中:6.8万吨,7.65万吨,8.5万吨。轮换数量减少相应地减少了轮换价差补贴和轮换费用补贴。

2.经测算:储备稻谷采用准低温储存三年时间共计节约财政费用补贴资金5700万元,其中:节约费用1700万元,节约费用1900万元,节约费用2100万元。

五、今后努力方向

(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应用和创新人才。各承储单位的粮油保管员和粮油质量检验员参差不齐,个别单位的粮油保管员和粮油质量检验员年龄结构偏大,中高级职称比例较低。这些是提高本市科技储粮水平的制约因素。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高素质储粮科技人才队伍是做好储粮科技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思想,在工资待遇、技术培养等方面向工作在仓储一线的人员倾斜,激发和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投身于粮食科技创新事业。加强粮食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丰富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实施竞争激励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储粮科技人才队伍。

(二)继续改善仓储设施条件,适时提高粮油保管的费用标准。经过多年仓储设施建设,本市粮食仓储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承储单位仓储能力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但本市承储单位电子信息化水平不高,仍有部分单位仓储设施设备陈旧,缺少正规的低温仓和准低温仓,同时粮油保管的补贴费用标准多年没有改变。良好的储粮设施硬件条件和恰当的保管补贴费用标准是做好粮食储藏工作的重要保障。要继续维护和更新仓储设施设备,调整优化仓房仓型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各种仓房仓型优势,不断提升本市承储单位的电子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继续开展北京地区粮油绿色储藏试验和新技术推广应用。进行准低温储藏,在仓房改造、制冷设备和隔热材料购置、制冷设备夏季运行电费等方面的费用较大,惰性粉杀虫剂的费用支出也比磷化氢熏蒸所需的药剂费用高。通过绿色储藏技术保管的粮食,由于在销售环节尚未体现出准低温储藏粮油的价值,承储单位没有从该技术的应用中直接受益,影响他们推广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