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五篇】(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2023-08-16 18:25:06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2、原文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诗词【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李清照诗词【五篇】

李清照诗词范文第1篇

1、李清照赞美海棠的诗词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原文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来源:文章屋网 )

李清照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诗词;
女性;
气质

一、天真开朗的纯真少女气质

李清照出生于学术氛围浓厚的书香门第。在父亲李格非的呵护下,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天性得到了自由发展。相对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她的心理、情感能够在一种比较宽松的言说语境中保持较为自由的思想状态,这使作为女性的李清照始终没有产生传统女性特有的自我贬抑心理。这样的生活经历,能够让李清照通过女性的视角,传达出女性特有的情感。比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这篇词中,这位天真、活泼、好奇、娇羞、多情,又有几分聪慧的纯真少女跃然纸上。在动态的细节描述中,细腻而真切地表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对女子的约束和少女向往与现实生活中异性接触的微妙的复杂心理。李清照是以女性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传达女性独特的心理情感。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中充满了李清照对分别之后的思念,一边是对丈夫充满了柔情,一边是失去了生活的情趣;
但是她又有女性的矜持,“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虽是无可奈何的语气,但李清照刚毅任性、富有自尊的个性便跃然纸上。

作为是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文化中,李清照却具有与男性一决高低的个性,作为大家闺秀,她能突破传统观念,以女性敏锐、细腻的感触和明确的自省意识,从女性视角出发,看待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自身的命运,并力图用女性自己的话语将它们表达出来,在词中尽抒自己的个性心理,表现出了她的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美。在《渔家傲》一词中,表达了词人渴望鲲鹏展翅,直飞理想世界的愿望,展示了李清照有别于一般女性的宽阔襟怀和崇高的境界,想象奇特,散发着理想的光芒。在《浣溪沙》一词中,李清照描写一位和情人传递书信并幽会的女子,这位女子正是作者的自画像,年轻漂亮、活泼多情、大胆泼辣、性格开朗。这在封建时代,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蔑视和叛逆。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这种纵横词坛的气魄非一般人所能为之,更何况女性。

二、婉约深情的多情形象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李、赵二人情趣相投,婚后生活和谐。《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把新婚女子的爱美天性和在新婚丈夫面前的娇媚神韵、心态写得坦率、真挚。

婚后生活虽然幸福,但却与丈夫常在离别之中,敏感善虑的李清照围绕着自己的闺阁生活创作了许多离愁别恨的作品,她大胆直率地抒写自己的爱情生活,表现一个多情的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在《醉花阴》中,“薄露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瑟瑟秋风中摇曳孱弱的黄花,比喻一个相思憔悴、茕茕孑立的思妇,形象上富于创造性,写出离愁别恨和相思之苦。在《一剪梅》一词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把夫妻相思之情,写得曲折多致,剪不断,理还乱。

李清照在《漱玉词》中塑造了一个满腹愁情、孤寂惆怅、望眼欲穿、哀婉深怨的思妇形象。李清照以女性特殊的细腻敏感,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绵绵情思。叶嘉莹曾在《嘉陵论词丛稿》中说,李清照以女性之作者,使用女性语言和女性化文体,来叙写女性自己的情感,达一种过人成就。在《漱玉词》中最出色的正是这些表现离愁别绪的词,词中对夫妻情爱的坦率,对流露幸福生活的渴望,是对封建社会男权主义的大胆挑战。李清照用女人独特方式去感受生活、观察世界,表现出特有的女性意识、女性情怀,这也正是“易安体”中最本质的东西。

三、乐观向上、卓尔不群的才女形象

李清照有着一支充溢着女性灵动的笔,运用夸张、用典、比喻、比兴、拟人、叠字等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情韵细美的意境,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主人公的形象。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李清照借惜花怜春来叹惜自己春闺独处,韶华空逝,而这种情感她是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一段情节、外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物对话所构成的一种完美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在《醉花阴》中,李清照运用比兴手法,女主人公在自我怜惜的同时,对的命运产生了类似的联想,想象在风中的凋零,主人公仿佛看到了自己因相思而憔悴的容颜,这种词境正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比喻本身贴切形象,而寓意又深远,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地。在《凤凰台上忆吹萧》中,李清照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于楼前流水以人的思想,丈夫不知怜惜她,而楼前流水却感知她,成为她的知音,有情人还不如无情的流水,词浅而情深。

李清照在创作上,她不是一味模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易安体”。正因为李清照张扬和叛逆的个性,才使她在心理上突破男权文化的礼教束缚,让自己站在与男子平等的社会位置上,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思想和愁怨。被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们视为的爱情,李清照却敢于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无论是“人比黄花瘦”的伤感,还是“终日凝眸”的痴情;
无论是“万千心事难寄”的惆怅,还是“生怕离情别苦”的凄凉,都是因为一个“情”字。

四、忧国忧民的丈夫气质

李清照还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了文人士大夫身上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铸就了她虽身为女子,却有丈夫气质的个性。形成了她志趣高远,品格高洁,有着对于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李清照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中深刻总结了唐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一反女人祸水论和歌功颂德的老调,从大处着笔,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权者。李清照以托古讽今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当权者的劝戒和腐败朝政的深深忧虑。朱熹曾叹道:“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也”。

清人沈曾植赞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苏辛,非秦柳也”。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这时赵明诚却不甘寂寞地重返仕途,夫妇二人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此处为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便吟下这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南渡至建康,她写下著名的《永遇乐落日溶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貌似平淡,那种强抑内心的伤痛和对国难期间人们依旧享乐终夜,苟且偷安,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反感暗寓其中。李清照晚年时受尽了孤独的磨难,遭遇国难、情愁。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座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曲折然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迸发出的国愁家恨。李清照所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它超越了文学艺术中女性作为被观赏者和世俗的命运,李清照完成了文学中女性地位的重大转折。

作为封建社会的卓异女性,李清照以女性视角出发,看待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自身的命运,她有着进步的女性意识,她追求男女平等,刚强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她将人本身看作是一切的生存基础,她高扬着人文主义大旗,呼唤着对人间真情的回归,渴望一个能够让人自由生活的理想世界;
她厌恶俗世,心志高洁,作为封建社会一个文化女性,她能冲破封建社会重重枷锁,投奔自然,关怀人性,心系国事,她的心灵深处闪烁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她真诚地对待爱情婚姻,既隐忍大度,极尽为妻之道,又勇毅决绝,断不与小人苟且为伍。李清照正是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来抒写女性的怀抱与情感,因而走向了人类精神家园的深处,获得了当世及后代读者广泛的精神共鸣。

参考文献:

[1]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刘淑丽.试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J].山西大学学报,

1997,(3).

李清照诗词范文第3篇

梦中和你们分离.

今生苦难已受尽,

人生在世几多情.

梦醒十分枕边泪,

道是无情却有情.

无奈幻梦已破碎,

再寻已是人归去.

孤独一生需人陪,

无奈无人解心疑.

心中疑惑数千缕,

何人带我出谜云.

梦醒即刻去寻梦,

无奈物是人已非.

残梦依旧是原梦,

只恐人心已变更.

友情爱情早已灭,

惟恐亲情也弃之.

梦醒带走心中人,

寻来寻去终一人.

李清照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李清照 叶嘉莹 文学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80-02

一、李清照与叶嘉莹的才情积累

两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均是生活在书香门第之中,从小就受到父母深厚文化修养的耳濡目染,受到了可以说是当时很好的文化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清照与叶嘉莹既受到了父母的文学气息影响,同时又受到周围文化人士的感染,自小就养成了较高的文学气质。

1.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生于北宋神宗年间,是婉约词派代表之一。其父李格非是进士出身,而且在文学、经学、史学、佛学等很多方面都有较深造诣,更是“后四学士”之一。当时李格非就有诸如“主诚伦”等非常有名气的论著问世,家中更是藏书上万册。李格非主诚直率的性格对李清照的词风有着非常大影响,是其“想起所想,写其所写”特点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母王氏更是出身贵族,文化修养深厚,也是自小饱读诗书,也算得上是当时较为有名的才女。可想而知,李清照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其自身性格必然会带有非常浓厚的书香气息。加之其自身在文学创作上的通灵,想不成为千古第一才女都甚难。

作为中国当代古典诗词领域的鼻祖,叶嘉莹也同样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叶廷远毕业于北京大学,其母李玉洁曾是女校教师。父母从小就培养叶嘉莹的文学修养,从习字到语文,再到数学等课程,均是由其父母或者其直系亲属亲力亲为。《论语》是其开蒙读物,也可以说《论语》直接影响了其最根本的文学气质,从内心深处给予她巨大的精神力量,以促使其在文学道路上更加坚定的前进。而且叶嘉莹从小到大,一直没有离开过诗词教育,很多时候她都是用文言给父亲写信,以加强其自身古文学识储备。这些贯穿其成长的文学培养,造就了叶嘉莹在古典诗词领域的深厚造诣。

2.不同的教育途径

从李清照和叶嘉莹的成长环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在受教育途径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李清照属于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她所生长的北宋时期,比较重视女性教育,而且社会文学氛围较浓厚。在这种大背景下,李格非更加重视对女儿文学修养的熏陶,也让李清照逐渐养成了直率的性格。但相反叶嘉莹所生活的年代和其家族性质,对于她的文化学习影响较为严重。很多情况下,叶嘉莹的所见所闻只局限于家庭内部。加之其自身性格内向,只能够自己在家学习,这也造就了叶嘉莹在古典诗词上的成功。后来,叶嘉莹还在辅仁大学师从顾随先生对“唐宋诗”进行了更为系统科学的研究。可以说,李清照文学修养是在家庭的耳濡目染情况下形成的,而叶嘉莹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

二、李清照与叶嘉莹的情感体验

两人的一生都可谓是坎坷曲折,异乡漂泊给她们带来的思乡之苦,促使她们的诗词能够更好地与社会融合,更富有浓烈的情感。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当时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文学爱好者,作为“太学生”也算是和李清照志同道合。从整体上来看,李清照年轻时的婚姻生活还是很幸福的。靖康之难是其生活上的重大转折点,在那之后,李清照就开始了其后半生的逃亡生活。加之丈夫赵明诚在逃亡途中的去世,年过半百的李清照独自生活在他乡,各种思乡思人情感逐一流淌在其后期诗词当中。

叶嘉莹从童年到青年一直都算得上是顺风顺水,在经过大学学习之后,她在文学上的造诣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但自从其离开北平,到南方结婚之后,整个人生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受到大陆解放的影响,丈夫赵东荪被台湾当局抓捕,叶嘉莹也受到牵连。虽然后来因为没有政治问题,叶嘉莹被释放,但此时的她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流浪者。但这并不是终点,在赵东荪出狱之后,一家三口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柔弱的叶嘉莹身上,她不得不整天在外为了整个家庭的生计东奔西走。这些苦难的接连打击,叶嘉莹只能依靠自己强大的内心死撑着,只能用诗词来宣泄内心无比巨大地生活压力。

两人的一生有着太多惊人相似的地方,从两人很多的诗词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那种不屈服于现实的情感,又同时让人心生怜悯,既有对现实不公的宣泄,又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值得庆幸的是,两人的晚年生活还算是让人慰藉,正是从天堂到地狱的不同人生经历,才造就了两人在诗词史上的辉煌。

三、李清照《词论》对“词之特质”研究的肇始――词“别是一家”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和唐诗相提并论的也就只有宋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宋代词作家和词作品的数量,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作家李清照,她对于宋词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很大作用。虽然很多人都说李清照只是婉约派代表,甚至于李清照贬低豪放派词创作,但我们不能够仅从这一点评价李清照对于宋词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客观的说,李清照只是从词学规范和建构思想上做出评价,这种批判对宋词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正向的。李清照在《词论》中对词这一文体样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解释,就其与诗的区别提出了很多独特见解。李清照重视词的“协音律”,强调词所具备的的音乐性。“别是一家”说的提出,从本体论的角度确定了词在文学领域中的独特地位。

四、叶嘉莹对“词之特质”研究的总其成――“弱德之美”说

叶嘉莹从小就开始学习古诗词,特别是在海外研究之后,其对于古诗词的“词之特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她曾在《我的诗词道路》一书中强调了对中国旧诗评说途径的拓展,虽然说这些理论只局限在旧诗评说这一点,但这也算是对中国词之特质的分析。叶嘉莹一生经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使得她在“词之特质”上的研究更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弱德之美”说是叶嘉莹词学理论的核心,它的内涵是指在外界环境及其不利的情况下,只能采用更为约束和收敛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最深处的隐曲幽微之美。它既是叶嘉莹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其对中国词学研究成果,是将学术和人生的完美统一。

李清照与叶嘉莹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诗词大家,自小就生长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之中,秀外慧中的性格及复杂多变的人生经历,给她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正是人生体验与感悟的交融,使得二人能够实现“小我”向“大我”的转变。她们是理性的,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够客观分析自己所欣赏的诗词;
她们又是感性的,复杂的人生丰富了她们创作的灵感。

参考文献:

[1]侯金萍. 叶嘉莹中西比较研究特色――论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4:148.

[2]张冬. 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研究[D].河南大学,2010.

李清照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词;
自是一家;
别是一家;
思考;
人生

词,犹如一杯刚沏好的茶,芳香四溢,愈品愈浓;
词,仿佛雨后天边的一道彩虹,色彩斑斓,变换多姿;
词,好比乡间的一首古老民谣,经久不衰,悠扬动听。词是诗的延续和发展,是文人骚客畅意抒怀的载体,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闪耀新星。既唐诗的璀璨之后,词接棒而来,为中国古代文学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宋朝达到顶峰。在宋词接棒唐诗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各家文人发表自己的词学观点以促进词的发展。而北宋词人苏轼的“自是一家”和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观点独领,颇具影响。

词,又称曲子词,原为配乐演唱的歌词,多具娱乐功能。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看作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小道,与具有“言志”、“载道”功能的诗是不可比拟的。宋代柳永等词人都曾为确立词的正统地位奋斗,但都以无果告终。而苏轼的“自是一家”和李清照的“别是一家”则改变了词的地位,从根本上推动了宋词的繁荣。

苏轼的“自是一家”之说,是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而提出的创作主张。苏轼认为,诗与词存在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是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却是一致的,他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提高词的地位,对词进行大胆的革新,使词向诗的方向靠拢。

苏轼的词学观认为诗词本是一家,强调诗词同源。苏轼更从另一层面提出“以诗为词”,主张以诗的笔法入词,用作诗的方法技巧作词,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诗词同源。苏轼的“自是一家”词学观从根本上提高了词的文坛地位,不仅如此,其词学理论也扩大了词的表现功用,丰富了词的创作风格,对词的音律也作了重大突破。苏轼之前,词多为用来歌咏女性的柔美之词,柳永等著名词人的词也多限制在闺怨词等描写女性的著作。而苏轼一改前风,改抒发女性的柔美之词为描写男性的刚健之词,大大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至此,词可以像诗一般用来表达人生际遇和感慨,抒发词人自身的喜悲和哀乐。在扩大词的表现功能的同时,词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以及引领下也渐趋丰富。苏轼之前的北宋词坛,婉约词风占据着主导地位。苏轼之后,一改单一的婉约词风,主张多种词风并发,文坛词风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豪放词,婉约词,清新词,旷达词,丰富多彩的词风让词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苏轼本人的创作也是各种词风齐用,不愧为北宋词坛的领袖,代表着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苏轼对词的音律也作了重大突破,词对音律的要求高,但过于遵循音律又极易受音律束缚而无法充分表达词人的感情,苏轼创新提出,词应该为情感服务,应该服从于情感,情感第一位,音律第二位,从情感入手,避免了词因过于恪守音律而造成的呆板和瘦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是一家”词学观打破了诗尊词卑的局面,提高了词在全社会的地位,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影响深远。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苏轼“自是一家”词学观的基础上在她的著作《词论》中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词学观----“别是一家”。

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角度论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色出发,提出“别是一家”的词学主张,认为诗词有着明显的界限,词应该有着自身的独特地位。

南宋词人李清照认为苏轼的词学主张导致词“不协音律”,失去了词的本色。她主张诗词各有其路,不应混淆。并提出词应严格遵循音律,提出此应该分五音,分五声,分六律,分清浊轻重,她将协律作为诗词的主要区别,将协律视为词的最基本特色之一,而且对词的协律的要求,有着一整套严格具体或是细致入微的衡量标准,极重词形式上的规整。这与苏轼对词音律的突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词的内容上,李清照主张抒发词人的情致,强调描写男女之情以及柔美之词,这与李清照本身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内容上的重情致和风格上的重柔美形成了李清照别具一格的婉约词风,成为了婉约词派的代表。其崇尚文雅的词风追求与苏轼开辟的百花齐放的词风局面又形成了明显的不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别是一家”的词学观,促进了词的进步和发展。

李清照从词的本色以及音律出发,提出了“别是一家”的词学观。其理论对维护词的本色,确立词的独特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其维护词学传统,严格诗词界限,有利于发扬词的本体精神和美学风格;
严守音律,维护了词的音乐特质,但要求过于严苛,连她本人的著作也难以做到严守音律,不利于词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总体上,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词学理论巩固了词的本色和地位,推动了词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在宋词的发展历史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无论是苏轼的“自是一家”词学观,还是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词学理论,无疑都促进了宋词的发展和繁荣。苏轼的“自是一家”观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提高了词的文学史地位,为词的壮大辉煌奠定了基础;
李清照的“别是一家”从词的本色出发,维护了词的本体和音乐属性,为词的发展提供了音律标准,树立了模范。同时,二者的词学观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思路,词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人生的发展作了向导。

词如此,人亦然。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要善于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寻找突破口,要善于从问题的本质入手,分析其现象中蕴含的真理,要善于在对比中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也许你“众里寻他千百度”,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兴许你“山重水复疑无路”,但你不知再往前一步,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的提出,必定离不开词人认真细致地思考和分析,也必定离不开困难和阻挡,他们的词学主张能流传到今天,与其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密不可分。人生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路上总是惊喜和遗憾参半,失望与希望并存,阳光和黑暗比肩。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前行,勇于战胜艰难险阻,必定可以和苏轼李清照这样的伟人一样,探索到学识的真理,成就精彩的人生!

在宋代风云变幻的社会中,词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词是火,点燃熄灭之灯;
词是灯,照亮夜行之路;
词是路,带领文人骚客走向心灵的黎明。词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是各路文人抒情言志的窗口,是时代政治文化的写照,而苏轼的“自是一家”观点和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理论则是词得义发展繁荣和发挥作用的垫脚石和催化剂,是打_宋词华丽之门的钥匙,是宋词前行壮大的旗帜!

浅析“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走进东坡和易安居士,体验宋词,感悟人生!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