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教案【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17 13:05:06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我国师范教育正在由三级向二级过渡。建设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这一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把1998年杭州师范学院与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试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作为起点,至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校本课程教案【五篇】

小学校本课程教案范文第1篇

 

我国师范教育正在由三级向二级过渡。建设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这一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把1998年杭州师范学院与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试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作为起点,至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已十一年有余。迄今为止,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尚无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各高校都结合各自办学实际或相关课题研究来建设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那么,目前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各院校是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的呢?了解这种现状,及时总结经验和查找问题,对于完善和发展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有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通过培养方案可以获得特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本研究通过分析培养方案来揭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现状。具体分析以下内容:(1)培养目标和规格:各院校是如何定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如何界定小学初任教师应有的素质?(2)

 

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在本研究中指学科定向方式。

 

分析各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胜任各学科教学的“多面手”,还是精通某一学科的“专才”,或“一专多能”?(3)课程设置:设置了哪些门类的课程?各类课程的性质、数量以及他们占课程总量的比例如何?

 

二、研究方法

 

1.培养方案的选择

 

我们通过方便抽样在全国14个省(直辖市)收集了21所高师院校(学校名称用A—U代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21所院校的地域分布情况是:华东6所,华南3所,华中1所,华北2所,西南1所,东北8所。21所院校中有部属师范大学1所,省(直辖市)属院校20所。

 

2.分析方法与框架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培养方案进行分析。首先对培养方案的文本内容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培养目标、规格、培养模式、课程门类等内容的性质,将其纳入分析框架,然后定量统计分析。同时选择培养方案中的典型内容做个案剖析。分析框架如下。

 

(1)培养目标与规格

 

顾名思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概括,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1][2]本研究据此标准对培养目标进行分析,衡量目标定位是否明确。

 

参考21所院校培养方案中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析出具体的素质指标。统计各项素质指标在21套培养方案中出现的频次,将频次与院校总数21相除得到百分比,以此从整体上反映21所院校对小学初任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的界定。

 

(2)培养模式

 

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判断培养的小学教师面向哪个或哪些学科,进而概括出各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3)课程设置

 

综观本研究中的培养方案,课程大多分为四部分:全校共同课、学科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实践环节。这种划分与大多数研究者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划分基本一致。本研究沿用这一框架,分析四类课程的设置情况,并比较不同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

 

在本研究中,全校共同课是指学校规定全校各专业学生均需学习的课程,例如思想政治课和大学外语等;教育类课程是指一般性的教育课程(如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德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和教育方法与技能类的课程(如学科教学法、教育研究方法和教师职业技能等);学科类课程是指与小学各学科内容相关的文化课;实践环节包括教育见习与实习、军事训练、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虽然大多数院校在选修课中也设置了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但有些院校没具体限定每类课程的最低选修学分,所以本研究仅在必修课范围内统计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学分和比例。下文有关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分析,若无特别说明,均不涉及选修课。

 

三、分析结果

 

1.培养目标与规格

 

(1)目标定位

 

分析发现,所有培养方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都十分明确,定位于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工作者。21所院校中有11所(占52.4%)把“小学教育工作者”界定为既能从事教学又能从事管理和科研的小学教育工作者,7所(33.3%)界定为小学教学与科研人员,还有3所(14.3%)仅概括地说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但从它们的培养规格可看出,培养的是小学教学与科研人员。

 

(2)培养规格与要求

 

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比较概括,整体要求就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规格与要求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包含一系列素质指标,界定了小学初任教师的基本素质。统计结果显示,培养方案中百分比超过75%的指标有:热爱教育事业;掌握教育理论和规律;具有广泛的文化知识;精通所教专业的知识;掌握所教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基本技能;多学科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健康的体魄;心理健康或良好的心理素质。百分比超过50%但低于75%的指标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思想;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尚的道德修养或人格;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管理或组织协调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百分比低于50%的素质指标有: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了解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了解所教学科和教育的最新发展;学有专长;课程开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终身学习或自我完善发展能力;创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双语教学能力;良好的体育和卫生习惯;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审美观;劳动态度和习惯;等等。

小学校本课程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62-04

泰安市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辖泰山、岱岳两个市辖区,宁阳、东平两个县,代管新泰、肥城2个县级市。《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是泰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TJK2013Z0011),课题自去年10月份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人员先后对泰安市(除泰山区外)五个县市区的14处农村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每处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况形成材料,整理成14份案例。现抽取其中的5份(每县市区1份),进行初步研究。

一、案例简介

【案例一】:

学校: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学校驻地华丰镇简介:因境内有华丰煤矿而得名,位于宁阳县境东部。北与岱岳区隔柴汶河相望,南与灵山乡为邻,东连东庄乡,西接南驿、磁窑二镇。面积59平方公里。镇机关驻新街村,距县城35公里。蒙馆公路、磁莱铁路横贯全境。全镇辖30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农业突出三园一牧(果园、菜园、桑园、畜牧)建设,立体种植1.5万亩;乡镇企业以煤炭、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日用塑料、五金电器为主。主要企业有华丰镇煤矿、华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建筑安装公司、东趸特产有限公司。学校简介:山东省宁阳第二十五中学始建于1977年,学校占地36122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12916平方米,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1850人,教职工120人,专任教师102人,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连续获得“泰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十佳学校”、“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AAA单位”、“泰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泰安市教学示范校”、“泰安市个性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翔实、实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感恩》、《文明礼仪 感恩》。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均为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感恩》主编1人,副主编6人,编辑15人,系教师多人集体合作开发;《文明礼仪 感恩》主编1人,副主编2人,编辑9人,系教师多人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必修,每周1课时。《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校于2010年确定以“感恩成长”主题教育为特色,结合这一办学特色,编写完善了《“感恩成长”主题教育读本》、《文明礼仪 感恩》校本课程,2011年5月承办“泰安市新道德教育”现场会,泰安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教育系统有关人员来校学习该校新道德主题教育的先进做法,同年10月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论坛”上作了经验介绍。

【案例二】:

学校:岱岳区道朗镇第一中学。学校驻地道朗镇简介:道朗镇位于泰山西麓,北与济南长清为邻,西与肥城市搭界。泰肥公路、铁路及泰肥一级公路贯穿东西。面积131平方公里,辖56个行政村,4.5万人。全镇主要盛产苹果、板栗、核桃、石榴等干鲜杂果,年产各类干鲜杂果4万吨。境内有白马寺、黄山寺、黄巢寨、魁星阁等多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丰富。学校简介:岱岳区道朗镇第一中学始建于1988年,占地71.1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1996年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2007年首批创建为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AAAA级单位验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省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已制定。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1)《文明礼仪教育》;(2)《生活中的物理》;(3)《十字绣》;(4)《课外古诗词背诵》;(5)《乒乓球》。校本课程表现形式:(1)、(2)为实施方案,(3)为实施方案和教案,(4)、(5)为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形式:均为教师合作。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选修,每周一课时。《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校立足本地实际,开发《文明礼仪教育》、《乒乓球》等多种校本课程,每周二至四下午的活动时间及周五下午以社团形式开展活动。

【案例三】:

学校: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学校驻地桃园镇简介:桃园镇位于泰山西麓,康王河畔,毗邻肥城市区。镇域面积100.8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总人口5.9万人。北接京沪铁路泰肥支线,肥梁路、湖王路穿越南北,泰临路、肥桃路横贯东西,交通便利。桃园镇物华天宝,地方特产――肥城桃,个大味美,风味独特,已有11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室贡品,桃园镇因此被誉为“世上桃园”。学校简介:桃园中学创建于1988年,占地86余亩,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3人,教职工104人,专任教师92人。学历全部达标,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中级职称教师43人;泰安市优秀教师6人,泰安市教坛英才3人,泰安市教学新星3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20余人。先后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泰安市电化教学示范学校、泰安市教学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制定规范,实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该校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较多,课题组对其进行了分类:学科拓展类5项,如《生物与生活》、《快乐写作》等:工艺(艺术)类5项,如《艺术插好》、《工艺美术小制作》等;乡土文化类1项――《桃乡历史与文化》;科普类2项,《走进科学》和《农村中学周边环境的污染与防护》;体育类1项――《羽毛球》;社会文化类1项――《中西文化差异》;能力拓展类1项――《中学生能力拓展》。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均为装订成册的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自编教材上落款均是“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校本教材编写组”,可见是集体合作。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有必修与选修,七年级每周开设2课时,八、九年级每周1课时。

《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兴趣选择相应课程,每学期对学生的作品、作业进行评比,同时对老师的教学过程给予评价。问题:教师能力不足,教学设备缺乏。

【案例四】:

学校:东平县大羊镇中学。学校驻地大(DAI)羊镇简介:大羊镇位于东平县境东北部,地处东平、平阴、肥城三县市交界处。全镇面积93.39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4.1万人,8.3万亩耕地。核桃是大羊镇的特色产业。大羊乡所生产的“鲁东”牌核桃,具有个大、皮薄(手攥即开)、肉丰等特点,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大羊镇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授予的“中国核桃之乡”的荣誉称号。学校简介:大羊镇中学始建于1959年,现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30人,专任教师63名。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先后荣获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县“教学工作进步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无。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1)《中学生文明礼仪》;(2)《核桃树的栽培与管理》;(3)《剪纸》。校本课程表现形式: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教师合作完成。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1)为必修,(2)、(3)为选修,每周1课时。《学校采访简录》摘要:《核桃树的栽培与管理》与《剪纸》都是根据学校和地方资源特色开发,山核桃种植主要是劳技教师在劳技课和课外活动时进行,有时请来有种植经验的村民传授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剪纸》主要在美术课和课外活动有美术教师时进行。

【案例五】:

学校:新泰市天宝第一初级中学。学校驻地天宝镇简介:新泰市天宝镇,是隶属于山东省新泰市的乡镇之一。该镇地处鲁中腹地,北倚国家森林公园徂徕山,南临黄河支流柴汶河,北部山区风光秀丽,南部平原土质肥沃,素有“小泰山”、“汶阳田”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辖50个行政村,人口7.8万人,耕地面积8.7万亩。樱桃是天宝镇特色产业,有“中国樱桃第一镇”美称,天宝樱桃因其品味佳而盛誉一方,目前已种植2.2万亩,是国内较大的樱桃生产基地之一。学校简介:天宝一中始建于1959年,原名新泰市第六中学,1986年归属地方,始名天宝镇第一初级中学。学校现共有31个教学班,教职工135人,党员23人。在校生人数1666多人,其中住宿生823人,覆盖人口44000余人。2006年被评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2012年再次被复评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已制定。目前已开发的校本课程:(1)《天宝印象》;(2)《我可爱的家乡――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3)《保护野生动物主题辩论会》;(4)《素描与彩画》;(5)《走进李白》;(6)《月亮诗情》。校本课程表现形式:(1)与(2)为自编读本,(3)为课程纲要,(4)为自编教材,(5)与(6)为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形式:(1)与(2)由教科室人员合作完成,(4)由两位教师合作开发,其余均为教师个人开发完成。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每周1课时。采访摘要: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虽已制定,但执行比较困难。人员紧、教师缺乏校本培训、考评制度等诸多因素都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其结果导致校本课程形同虚设。

二、案例说明与分析

(一)案例说明

1.课题组调研人员对泰安市五个县市区农村中学的考察是随机的,不存在由于好恶取舍因素,因此,以上10份案例能基本反映出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2.一个学校驻地的地理自然资源和周边社会资源(即乡土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所结合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者把学校驻地乡镇简介列入案例的一项,以期望所研究的学校有没有结合这些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一步说,看开发了什么,还有什么资源有待开发。

3.为什么案例要列入学校简介?一是让读者对学校概况有个大体的了解,二是看学校发展状况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是“省规”还是“泰规”,把两种规格、两种级别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专项比对,看能不能说明问题;第三就是看简介中学校有没有因开发校本课程而具有办学特色,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往往是与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联系在一起的。

4.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对每一所学校而言,国家教育方针都是一样的,但是学校怎样依据教育方针确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即每所学校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哲学。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什么?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一所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就要考虑课程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其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兴趣或需求。如果说兴趣和需求问题是回应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的话,那么校本课程开发还要考虑其他可能性,也就是当前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即依学校、社区现有的可得到的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求。另外,校本课程开发还要有实施与评价的方法、保障措施,等等,这一些都是《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所要解决的。一个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前,必须先要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是随意的、无目的的,是起不了作用的,这正是研究者把《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列入案例的原因所在。

5.案例中“目前所开发校本课程”一项所列举的校本课程以实地考察为准,调研人员对每项课程内容的封面、目录一一拍了照。对学校开发较多的校本课程,研究者暂且作了归类,如【案例三】,但归类方法不追求规范。

6.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开发形式、学习组织形式与课时数都是考察与研究校本课程的重要参数,通过这些项目参数,可以窥视到开发者对校本课程的理解程度,所以案例中一一列出。

7.《学校采访简录》(或采访录)是调研人员实地考察时由采访学校分管领导亲笔所写,有据可查,其摘要能反映出学校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程度。

8.校本课程评价方法能在《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得到体现,凡对《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评价“翔实、可行”的评语,都是对其评价方法给予肯定的,故案例中评价方法不再作为一项列出。

9.限于研究者能力,对校本课程的其他研究参考项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二)案例分析

1.关于《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原因,本文案例说明中已陈述,这里打个比方,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看作一项工程的话,那么《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就是工程的预算方案、设计图纸,等等。在以上抽查的案例中,无这种方案设计的有3处学校,占抽查学校的30%。这说明什么呢?让我们先看国内知名学校的做法:江苏锡山中学是在国内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比较早的,也是影响力比较大的学校,他们的做法是:(1)建立课程领导组织。该校组建了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师生比为2比1。(2)需要评估。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6套问卷,并采用其中的教师、学生问卷进行调研,辅以访谈、座谈等方法,获取必需的信息。同时还研究了学校教育哲学、课程资源等问题。(3)建构框架。先确定总体目标,再形成课程结构,最后,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及《校本课程规划方案》。(4)组织实施。共五步:教师培训;教师申报课程;审议、课程;学生自主选课;组建教学班级,编写《课程纲要》。以上流程反映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而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缺少这一环节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完整的,是一种随意的、无目的的开发。另外,《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制定不是信手拈来、凭想象写出来的,它需要对学生兴趣和需求、教师专业素质、资源问题等进行调查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我们调研人员在考察时,并没有发现制作《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过程性材料,这不能不说明问题。

2.关于学校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反映出学校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参与度,以上案例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居前三位的是【案例三】16项、【案例五】6项、【案例二】5项,后两位的是【案例一】2项、【案例四】3项,从数字上不难看出县市区之间的差距。让我们再看看国内知名中学他们所开发的数量:上海中学(1999~2005共897门),华师大二附中(124门),大同中学(80多门),南洋中学(2004年47门),市八中学(约47门),静安教院附校(一学期初中部74门、小学部32门)。如此多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其次涉及领域广。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遍布哲学、政治法律、历史、艺术、语言文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众多领域,基本能满足学生多样的需求,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三是课程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如:上海中学的《CPS-资优生必修课》,南洋中学的(心灵之旅》、《红十字青少年救护知识》,市八中的《钱币文化》、《侠与道(金庸小说解读)》、《金融知识入门》,格致初中的《学做编辑》、《火花欣赏》、《少儿茶艺》等。抛开校域差别、资源差别不说,单从数字上分析,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同时也说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发展趋势,任何人不该有应付一时、搞形式主义的想法,我们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

3.关于校本课程表现形式。汇总以上研究案例,我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所表现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自编教材,(2)实施方案,(3)教案,(4)自编校刊,其中以自编教材最多,【案例一】、【案例三】、【案例四】,都是单一的自编教材形式;【案例二】是一个唯独没有自编教材的案例,他们以“实施方案”、“教案”的形式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而【案例五】中出现了“课程纲要”的实施形式,确实值得一提。这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校本课程到底应该以什么方式呈现?我国课程学者廖辉认为:自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组织和集中一些人员(如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将校本课程开发看成了静态的教材编著,脱离了学校里、师生间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其实,课程开发除了教材的开发,还必须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设置合适的课程与课程群,开发课程标准(地位和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与评价等),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并认真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教材的开发,除了自己编写,还可以选用和改编他人编写的比较理想的教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里要求:原则上不为学生提供教科书。考虑到校本课程的价值与定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部门以及学校不要关注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而应关注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由教师开发的《课程纲要》。因此,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不必热衷于编写教材,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教材编写。另外,我国课程专家崔允t、韩延伦等人认为,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化为“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或辅导材料”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一大误区。这个误区不仅在实践上“窄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类型以及内容选择的范围,还局限了教师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思维视野。以上资料说明,我市对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还普遍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在这方面【案例五】和【案例二】做得比较好,尤其是【案例五】中的课程纲要;进一步说,这实际上是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和领悟程度的问题,不是说自编教材不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而是说不能作为主要形式。

4.关于校本课程内容(分类)分析、案例中资源开发运用状况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与学习组织形式分析以及采访中折射出的问题,等等,限于篇幅且时间紧迫,课题组将其研究并完善后,将另辟文章陈述。

三、初探心得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落一叶而知全秋。通过对泰安市五个县市区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抽查调研,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初步梳理,通过对案例的横向比对,通过对案例与省内外同类对象比较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问题。尽管我们课题组人员作为研究者受其水平、能力的限制,尽管我们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尽管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磋商,但我们课题组还是初步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我们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很多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需要我们去应对,需要我们去克服。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有关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以及应对措施,我们将以成果的形式奉献给大家。

小学校本课程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本课程 开发程序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53-02

所谓“校本”就是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立足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学校为基地,在充分、合理利用本校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是区别于国家和地方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地方、行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技工院校增强办学实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和壮大的有效途径。在此,本文试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特色对技工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及方法谈以下几点粗浅认识。

1 明确目标 理念先行

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和学生生源大战,瞄准目标,抓住优势专业,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突显学校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已成为发展壮大学校的利器。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或技巧,更是一种理念,关涉一种教育哲学。

技工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地方课程开发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它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技工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并设计专业课程结构。

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师或高级、中级技术工人,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技师学院教学行为上应以岗位(工种)为本位,特别注重学生技能培养。技工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必须明确其指导思想,受到正确理念的支配。即专业课程体系应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向“能力本位”方向发展,形成一种技能型的课程观。根据企业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引导“企业文化”早期进入校园,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注重人文与技能的结合,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在明确理念的前提下,学校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在集体合作、探究与共享中酝酿校本课程开发的土壤。

2 建立规范的开发运行机制

2.1 建立健全组织与制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包括两种:一种是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由教学院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企业代表、家长代表构成,负责审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目标,形成开发指南或方案。同时,指导委员会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督促、指导学习和分析、评估等事项;
另一种是由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具体某一门类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及方案实施,其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参考资料、教学组织方式、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

2.2 寻找理论支撑,理论指导实践

对教师进行适时理论培训。前人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已有很多,但不同学校实际情况不同,教师学习理论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少走弯路,同时,也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 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

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就业为主导的,培养的是直接面向企业的技术工人。因此,技工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绝不是简单地教材开发,而应是从市场调研开始,确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确定培养目标,再到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乃至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教学过程的变革。它是一个环环相扣、教学环节全方位的开发过程。

(1)市场调研。通过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针对不同的目标和对象进行调查,获取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学生学习内容的改革需要与社会、与企事业单位对接,与学校对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市场调研要充分论证周边、社会目前乃至未来几年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人文综合素质。依据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确定具体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在调研的基础上,各专业小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需求,确立课程目标,然后,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教学评价等方面制定课程标准。

(3)校本教材的开发。教材开发一般要邀请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参与,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突破学科界限,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确立相关教材的编写方向,设计教材内容,各专业小组可根据自己的专长负责编制教材里的某个模块。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对于职业实践活动的步骤及细节注意事项更熟悉,更有发言权。

(4)教学验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内容怎样传授给学生呢?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理念应是最好的教学模式。目前技工院校正在探索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的。各专业小组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法、案例式等。在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做一体。同时要注意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安全卫生等方面。

4 校本课程的检验

对校本课程的检验要从三个时间段进行,一是学生校内生活时期,看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及职业资格证的成绩;
二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接受市场的检验,看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各专业课程开发小组要到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调研;
三是跟踪调查,看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及学生的发展潜力。

5 评价修订与推广使用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是一个逐步完善、成熟的过程。一个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至少需要2~3年一个学生学习周期。它要求各开发小组建立学生学习发展档案,从设计评价方案、观察、追踪实施效果、收集反馈意见,到分析研究开发策略,最后进行课程与课程开发方案的修订。一个轮回下来,如果不理想,还要在原因分析、调研,征求意见等基础上,再次论证修改,直至完善成熟。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要发挥作用,让更多的学生能从中受益,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那么,最终,学校将推广教材的使用,并进一步开发更多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崔允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小学校本课程教案范文第4篇

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所谓课程,应该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全部。因此课程有静态的学习科目,也有动态学习进程规划。

目前,我国新课程体系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如何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和地方课程中的校本课程建设好,这是每一位校长必须认真而又严肃考虑的问题。张丰主任指出:在课程建设中,以往学校只重视学习内容而忽视学习方式,那是偏面的。因此造成了整齐划一的育人模式,方红峰处长强调:后普及时代(指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的时代)快速到来,但教育者思想还停留在教育资源稀缺时代,认为好学生就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教育者不仅认识上不足――唯成绩、唯分数,而且在行动上更表现不足――高度统一的课程、基本一致的教学要求、划一的评价标准,造成当下学生厌学、没有想象力、缺少思维品质等现象。

因此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育人模式乃是当下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最为急迫的问题。要转变学习方式,就要努力学会让国家课程校本化,重点在于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活动中的能动性。换而言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校长课程执行力和教师观念的转变。

结合学校实际,实施课程建设

方红峰处长指出:小学学段的任务定位于“补短”,基础教育的价值定位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未来职业生活做好准备,因此小学教育观念应从过去的“甄别人才”转变为现在的“人人成才”,教学方法应由全班当一个人教转变为每个人当全班教,由差距教育转变为差异教育,教师由园丁转变为土壤(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肥沃)。他认为要实现这样真正的变革,必须从三方面着手,即制度、内容、能力。

学校已着手开发的“快乐健体”“快乐实践”“快乐学习”三大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制度、教学制度和评价制度。

快乐健体――以快乐足球课程为核心,开展阳光运动 通过“快乐足球”校本课程开发,将足球文化和足球运动融合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全力追求“团结、争先、自信、快乐”的课程目标。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每学期开展一次体育节、艺术节,每年3月份开展班级足球联赛,以此增设丰富多彩的足球内容与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快乐实践――以德育实践课程为主题,开展有效德育 通过“德育实践”主题活动开展,将德育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着力培养“文明、自理、合作、向上”的课程目标。每月确定一个主题课程,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通过亲情家长会来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

快乐学习――以教学课改为平台,开展快乐学习 通过书香校园、快乐社团、课堂改革三大课程平台,全力实现“爱学、会学、博长、阳光”的课程目标。开设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社团活动课程;实施“小组合作下的导学型课堂”教学改革;组织每年一次丰富的读书节活动。

要实施这样的课程体系,要建立《长超小学三大课程体系教学制度》《长超小学快乐少年评价机制》《长超小学教职工教革执行力评价制度》等,以保障教学改革的真正实施,真正为人人成才奠定基础。在这三大课程体系中,构建“小组合作下的导学型课堂”乃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体现。

深化小组合作下的导学型课堂

国家课程校本化最为关键在于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途径是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基于学情的备课。如何把每个学生当全班人教,必须要充分地基于学情的备课。为了真正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在课改中实行了“小组合作下的导学型课堂”――以导学单为个性化教学的拐杖。

导学案的功能主要为:一是触及核心学习内容的提前思考,是为课堂学习作铺垫(让学生有备而来),而非课后练习提前做;二是通过学案呈现学生独立学习进展的差异,为教师诊断学情(批改与反馈)合理介入提供依据;三是学案让学生了解自学的方法,是学法指导的载体,促进学生将学习方法变成习惯。

如何将“小组合作下的导学型课堂”深入下去:一是继续加强理念意识的教育,转变教师的育人观与教学理念,让教师充分认识教学改革乃是教育发展必经之路;二是精心设计导学案,决不让导学案成为训练单;三是定期研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小组合作”“导学案”真正发挥其作用。

小学校本课程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校本化;
开发实践

《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学校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进行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校本化研究既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同时可以针对本校学生特点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开发者在进行研究工作时需要兼顾学校特色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对课程内容和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因此进行校本化课程开发本身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就是一种促进。

一、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一)立足学校特色,因校制宜的校本化课程开发精心打造校园绿色文明建设,倡导绿色文明理念,精心开发特色高中,打造优质初中的办学理念。因此倡导绿色文明教育理念是本校发展特色之一。在德育工作方面,长汀县新榕中学非常重视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积极开展以“励志教育”为主题的特色德育工作。班主任专业化也是新课程背景下改进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研究重点。结合学校特色教育理念,长汀县新榕中学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根本任务,使课程性质与国家课程及学校教育目标一致。(二)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个性发展美国教育家郝钦斯说过:“教育的首要和根本的作用就是把人塑造成人,就是培养和发展他的个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高中化学选修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是依靠学校、根植于学校而开发出来的,但其总体目标必须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致,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在通过丰富开放的各种形式的化学校本课程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拓展化学知识视野,使他们的个性特征得到逐步的发展。(三)实效与趣味并重在遵循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校本课程的选材与教学手段上,要注重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启发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同时让学会在一种轻松、趣味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体验。

二、实验教学校本化案例案例

1.实验校本化优化改进的思考《SO2制备及性质实验探究》。在苏教版必修1专题4第一单元《SO2的性质与作用》这一课时中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依据教材指导实验进行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用针筒收集较纯净的SO2并不轻易能做到。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一般采用演示实验。(2)演示所有教材实验,教师课前要有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SO2的毒性将危害教师身体健康,学生却并不能直观体会到。(3)实验现象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设计了一例以物质制备及性质探究为主题的选修课案例,作为新课学习之后的选修课程供高一学生选择。因此,做以下教学设计:步骤一,各学习小组展示说明本组实验设计意图和操作方法(包含装置图);
步骤二,各小组互评,可由小组学生代表选取其它任意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包括设计优点和存在不足,师生一起交流综合各小组实验方案和优点;
步骤三,通过采纳吸收了各小组方案的优点,进一步优化设计实验方案;
步骤四,教师讲解示范橡皮塞打孔的操作,讲解酒精喷灯和弯玻璃导管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问题;
步骤五,各小组成员可以依据本小组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开展本小组实验装置的制作活动。步骤六,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最后利用提供的药品进行探究实验,撰写本节课学习体会和实验报告。操作方法与过程:①组装仪器并检查气密性;
②加入药品,关闭K2,打开K1、K3,利用注射器缓慢向锥形瓶内注入浓硫酸,此时SO2气体将进入烧瓶中,当烧杯中的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褪尽表明烧瓶内气体已经充满,此时换上另一装有50mL品红溶液的烧杯;
③停止注入浓硫酸并关闭K1、K3,打开K2,利用10mL针筒向烧瓶内注入水,稍等片刻后,打开K3.可以观察到烧瓶内有喷泉产生,并且观察到上升至烧瓶内的品红溶液褪色;
④关闭K3,打开K1、K2,继续注入浓硫酸使产生SO2气体通入装有氯化钡溶液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出现。停止通入气体,利用针筒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后立即出现大量浅黄色沉淀;
⑤实验结束后,利用针筒向锥形瓶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以处理装置内多余的二氧化硫气体。以下为实验装置图:本案例以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探究实验的改进设计为主线,通过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充分交流、自主设计和制作改进实验装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实验机会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动手制作装置的体验过程中得以展现,这是前所未有的体验,也远比传统课程来得有趣、显得生动直观。同时,该校本化案例还具备一下特点:1.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节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化学物质性质的探究思维演绎阶段。而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化学实验方案设计,渗透绿色化学原理。2.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巩固化学知识,在实验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3.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案例中,老师和学生是一种互相尊重、平等、促进的关系,学生是学习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制作以及探究体现创造性的化学学习体验,寻求能力培养与知识巩固的平衡。4.充分立足本校特色。体现学校教育理念和化学学科特点。与学校和课程教育目标一致。本案例的不足之处在于:1.在实践课堂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评价时间;
2.课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掌握度很难把握;
3.学生课堂动手因过于兴奋和好奇导致制作并不顺利,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体验,制作出来的仪器也不一定能够符合后续实验要求。以上这些在今后案例设计中需要予以考虑和改进的问题。

三、今后准备进行开发的一些校本课程案例

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综合学校软硬件以及化学教研组等各方面因素,笔者在经过网络资源的整合、筛选以及本学科备课组的协商下,归纳整理了以下可供选择的校本化课程的研究课题或方案。例如:在高一年级中可以开展研究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选题:(1)生活中的消毒产品;
(2)萃取的原理及方法;
(3)浓硫酸的性质实验;
(4)趣味实验:指纹检查;
植物中叶绿色的提取;
(5)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废水的检测;
(6)浙能集团镇海发电厂周围空气中SO2含量的检测等;
(7)化学大事年表;
(8)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纵览(1901-2013)等。高二年级可以开展的高中化学校本化课程有:(1)理论与实验事实的矛盾———酸碱理论的发展;
(2)兴奋剂简介、危害———有机化学合成;
(3)对生命致关重要的高分子———蛋白质及其四级结构;
(4)生命反应中的催化剂———酶;
(5)常见物质的俗名和别名;
(6)单分子膜法探索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
(7)干电池中的学问-电池解剖到原电池制作;
(8)用植物色素支取代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的测试;
(9)衣料中的化学———纤维制品等。高三年级高中化学校本化课程的设计笔者认为主要以综合主题课程模式为主。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多阶段、多部分的活动。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回忆已有知识,发挥整体效应,采用主题深化形式将课程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成若干阶段,最后达到一个总体目标的模式。例1:从卤素性质实验展开(第一阶段)———趣味实验(第二阶段)———综合性化学实验(第三阶段)———微型化学实验(第四阶段)———探索性实验方案设计(第五阶段);
例2:化学电源———各类电池原理归类———常见电池分析———电池的串联与并联电路分析———电池与电解———实际生产中的电化学。

四、反思及结束语

在最初进行教材校本化时,总感觉自己思维僵化生硬,产生一个想法立即被否定,可以说校本化是在自己不断的否定中缓慢思考前行。而在校本化课程研究过程中,通过不断查阅各种资料、搜索并整合网络资源、开拓了教学视野。通过不同教学方式的尝试、以及不断被学生追问后,笔者体会到了开展校本化研究的意义和乐趣,也让笔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组内教师间的合作意识也明显增强。编写的过程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分工与协作作用凸显。课程的校本化也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发展提供了课程支持。在校本化开发过程中,我们积极寻求社会资源的帮助,如社区、企业、及兄弟学校等为我们提供大量的资料和实践场地,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的联系。今后的工作要以此为基础,与组内教师更加积极开展校本化课程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多进步。

作者:曹春泉 单位:长汀县新桥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克文.基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5).

[2]许飞剑.论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的校本化实现途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