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自主招生【五篇】【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3-08-18 15:35:04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将成长性评价和一次性评价相结合,融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高考)三方面评价要素为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对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浙江大学自主招生【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五篇】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范文第1篇

一、什么是“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将成长性评价和一次性评价相结合,融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高考)三方面评价要素为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试。“三位一体”的具体实施途径,是在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的前提下,[专业提供写作教学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高校可以把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相应等第作为前置条件,也可提出相应的选修课要求,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试点院校的综合素质测试和高考,高校将考生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试(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和高考成绩以一定比例合成综合成绩,并按综合成绩在提前批中择优录取。高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试(包括特殊才能测评)的内容、标准、形式和办法,由试点高校根据本校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的要求确定,体现对专业素养、专业潜质的考核,一般采用笔试、面试、操作考试和素质特长展示等办法。参照以往情况来看,各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多以面试为主,很少出现笔试。一般只有当报考人数超过计划总数的一定倍数时,才会组织笔试,根据笔试成绩,按招生计划数适当的比例确定进入面试名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我省独有的一种高校招生模式,其出炉的背景是:为我省一些没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院校能招收符合自己培养目标的特长生,推出了“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注:教育部批准的自主招生仅211院校有资格,我省只有浙大一所)。从制度设计上而言,“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弥补了单纯以高考分数选拔学生的不足,有利于拓宽高考选拔多元化途径、强化学业水平测试和高校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对高校来说,通过与统一高考的结合,体现其招生自主权,有助高校根据专业的特点选拔合适的学生。比如,杭州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和护理学专业,有很鲜明的专业特色,自2011年开始就采用“三位一体”招生模式,学生的专业思想非常稳固,对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对中学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光强调素质教育但无法落实的尴尬,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地。对考生们来说,“三位一体”招生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专业,满足其对于高考的选择性要求,并且即使你在高考中“小有失常”,没能考上相应批次的分数线,只要你在高校自主主持的综合素质测试中表现良好,仍有机会在提前批次中被心仪的学校录取。作为我省独创的一种特殊招生类别,“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从2011年以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为试点单位实施以来已初显成效,对高考多元化招考体系的形成、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以及对素质教育的引导,均有实质性的推进。已帮助数千考生进入心仪高校,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认可,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招生批次也日益丰富。如2014年以一本为主,兼顾了普通本科(俗称的二本)、独立学院和民办学院(俗称的三本)以及职业学院(专科)的试点招生院校达到了37所,其中有了浙大、上海交大等省内外一些“985”“211”高校。从当今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趋势看,这一招生模式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向,符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教育部将以浙江“三位一体”综合招生为样本,在全国高考新方案中加以逐步推广。

表1

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报名

各高校的报考条件会有所不同,如: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需要达到几个A,重点参考学科是什么,各类竞赛和特长需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有所差别。具体条件,考生需详细查阅当年各招生高校公布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一般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年初时会在浙江省教育考试网上当年具有“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院校的信息,考生和家长需要登录相应高校网站进一步查询“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根据报名条件和个人情况向相关高校报名,而不是在考试院网上报名。如2014年的“三位一体” 综合评价招生院校的信息2月份就在了浙江省教育考试网上,一般各高校会稍早一点在校园网上“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

建议:要重视学业水平考试。“三位一体”出来还不久,有很多学生、教师和家长对这一招生还不了解或所知不多,只盯着高考,对学业水平考试重视不够,有些学科本来再努力一些可以拿到A,没有A,就失去了报考心仪学校的资格。

三、怎样的学生适合报考“三位一体”

根据这几年的情况看,“三位一体”的招生范围在不断扩大,三个批次的院校都有,尤其是2014年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启动了在浙江的“三位一体”的招生。无论是哪一批次对专业认知度很高的考生,也就是说一定想读这类专业,甚至想好了毕业后工作也从事这个专业领域,对这类专业有特别的兴趣爱好,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的考生绝对会是“三位一体”招生首先青睐的对象。如2014年温州医科大学的面试各环节都紧扣“医”的主题,侧重从医学角度考察考生。校方表示,我们想招收有医学潜能的学生,从考生在心理测试、体验与感悟、面试等环节的表现,判断他们是否有医学潜能,是否适合学医。浙大招生处负责人说,相比“华约”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招生更侧重 考察学生的专业倾向和专业培养潜质。“我们希望学生专业意向明确、有学科特长,对人生有目标和规划。”另外在高中担任学生社团干部、班委等,或有从事社会事务经验的考生,会有一些优势,心理素质好,承受能力强的考生也会在综合素质测试中获益;
相反,除了学习以外,动手能力不强、对社会关注度不高、缺乏社会基本沟通能力的考生,会在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试中处于劣势。

值得提醒的是,报考“三位一体”时,专业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很多院校都只推出了部分专业(好多学校是拿出了最好的一些专业),考生报考前一定要看仔细,建议你在认可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再决定报名。如2014年浙江大学各校推出的招生专业为:(文科)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俄语,(理科)哲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大气科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药学、药物制剂、预防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
浙江中医药大学推出的招生专业是:(理科)中医学(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五年制)、中药学(四年制);
浙江外国语学院推出了翻译专业。从四年的实践看,这一模式是今天提出来的“专业”先导录取方式的前期尝试。

四、“三位一体”志愿填报

各高校在综合素质测试(包括特殊才能测评)结束后,按不超过招生计划1:5的比例确定入围考生名单,在校网上公布。入围考生结合高考成绩需参加相应批次的提前批中的志愿填报(特别提醒:无论你是否上了该批次的最低投档线,只要你是入围考生,均有该志愿的填报资格),省教育考试院将符合所报考高校入围学生中有志愿的考生在相应批次的提前批中进行投档,由高校依据综合成绩高低决定是否录取。如浙江工业大学在2014年的招生简章明确:对进档考生,按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若考生综合成绩相同时,则按单项顺序及分数高低排序,单项顺序排列依次为:综合素质测试成绩、高考总分、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已录取的学生,其他院校不再录取;
即使没有被学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录取,也将进入后续常规志愿的投档程序,不影响接下来的正常录取。

提醒:与自主招生不同,“三位一体”的志愿填报是不锁定的,无须与学校签约,而自主招生则要5月份时与高校签约。“三位一体”入围考生的志愿填报选择是完全自由的,高考成绩出来后,在填报志愿时,对高校的选择权仍然掌握在自己手里,考生可以选择已入围高校作为相应批次提前批的第一志愿,也可以放弃“三位一体”的志愿填报,选择填报普通文理科相关批次志愿。如某考生顺利入围浙江工业大学的2013年“三位一体”招生,高考正常发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填报志愿时,他有了更好的选择,结果放弃了第一批的提前批志愿中的填报浙江工业大学的2013年“三位一体”。

五、“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区别

普通高考是根据高考成绩按批录取;
“三位一体”是根据综合成绩放在对应批次的提前批中录取。综合成绩一般按“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20%+综合测试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30%+高考文化分(折算成满分100分)×50%”计算形成,但不同学校和专业,比例有不同的微调,但高考成绩原则上不低于50%。如2014年,浙江工业大学的综合成绩按“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成绩(以100分制折算)×20%+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以100分制折算)×30%+高考总分(以100分制折算)×50%”计算形成;
而宁波大学的综合成绩换算公式: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15%+综合测试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35%+高考总分(折算成满分100分)×50%;
浙大则把参加“三位一体”的考生最后的综合成绩按照“中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10%”“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高考总分占60%”计算形成。其中,“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按“AAA测试”成绩的一半占30%、综合能力测试成绩占70%计算。

六、典型案例

【案例1】 高考成绩535分(注:当年一批线550分)的理科考生小朱被浙江工业大学提前录取。原来,在高中阶段他会考成绩12门科目全A,2011年参加了浙江工业大学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凭出色的面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获得了专家评委组的一致认可,提前被该校的建筑学专业录取。若按该专业统一高考招生分数线(最低为605分),他根本进不了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范文第2篇

鉴于这次挂职时间较短,xx街道办事处没有给我安排具体工作,主要根据我的意愿,采取“全面了解、有所侧重”的办法开展调研、宣传和交流。两个月来,自己自觉服从安排,积极争取主动,不断总结别人好的经验,学习好的做法,接受新的观念,较好完成了挂职锻炼任务。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考察,虚心学习。除自觉参加有关会议,翻阅区情资料、文件和当地报刊,拜访领导外,坚持深入部门,深入街道,深入企业,调研了解xx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社区建设、科教兴区及党政机关效能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功经验,同时多次赴周边区县和温州、金华、宁波、义乌等地考察,参观娃哈哈、ut斯达康、万向集团和天水街道办的几个社区。既对浙江地域文化所独有的创业精神及杭州市以和谐创业为主题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感受,又对浙江各地效能建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学习,还对温州模式、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企业上市等热点进行了分析,从而基本掌握了浙江发展的真经。二是深入思考,解放思想。无论是阅读当地党政机关文件,还是浏览媒体网站消息,随时注意用浙江的思维反思自己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坚持取人所长,弥补以往工作过失。考察调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不忘对照xx和xx的实际,做深度思考,从中探索别人经验,寻求加快xx经济社会发展的良计妙策。通过学习浙江,思想进一步解放,思路进一步开阔,脑筋进一步灵活,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精神动力进一步增强,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加强沟通,结交朋友。加强和当地党政干部交流并融洽感情,上班瞅机会,下班抓机会,虚心做他们的小学生,诚心和他们交朋友,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加强与浙江各地的企业界人士沟通渗透,坚持互换名片,真诚相待,实情相告,有几十名浙商表示了加强交往与联络的意愿。注意与在浙江任职的陕西同乡联系,聆听他们的介绍,倾听他们的建议,为今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四是广泛宣传,争取项目。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向浙江的各级领导、政府部门,特别是企业和街道,宣传xx和xx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和招商引资项目及优惠政策,介绍可与浙江对接的企业和项目,使浙江的党政领导和企业界增进了对xx和xx的了解,增强了向xx开放的意识和信心,扩大了xx在浙江的影响及知名度。有近1xxxx客商初步形成拓展西部市场、投资xx开办企业的意向,表示在适当时候,将到xx实地考察和洽谈。

五是严格要求,塑造形象。挂职两个月,严格按照机关作息时间上下班,不迟到早退,有事请假打招呼。上班时认真阅读有关资料,并在不干扰、不添乱的前提下,随时注意与街道领导和有关科室沟通交流。基层调研考察坚持多听、多看、多学,做到边学习,边交流,边思考。吃住在招待所,从未搞特殊化。自觉参加挂职组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主动汇报工作学习情况。一切行动服从组织安排,严格按照既定日程及内容开展工作,从未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尊重当地领导,团结周围同志,与天水街道的全体工作人员建立了深厚感情。

两个月来,通过考察、学习、参观,对浙江省在解放思想、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社会协调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了许多新信息、新思想、新观念,学到了很多新方法、新知识、新经验,从中也受到很多启发。

1、学习浙江精神,营造发展氛围。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计划经济浙江失宠,以至煤电水运及宏观调控联合指向浙江,浙江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我们大得多。但在困难面前,他们不是怨天忧人,畏缩不前,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保持一种谋发展、求发展、争发展的激情和热情。他们在成绩面前不自满,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所取得的成绩不是空谈出来的,也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和拼出来的。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奋力争先、拼命苦干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应当成为我们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相对于浙江而言,我们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改革开放方面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全社会的整体发展意识,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应有的改革、开放、法制、民主、发展、价值、自强、战略、市场、竞争、风险、创业等意识相对落后或滞后,而地域封闭、传统保守、小农经济、小市民等意识又更加严重。因此,加快xx发展,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清除旧意识,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上,才会不失时机、抓紧时机,加速发展的步伐。

2、借鉴浙江理念,创新经济模式。借鉴浙江经验,就必须调整发展思路,创新经济模式。无论是温州的民本民营民生民利经济,义乌的“贸工联动、兴商强市”战略,绍兴企业的借壳买壳上市,杭州“精致大气、和谐开放”的和谐创业理念,省委、省政府“平安浙江”的打造和“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思路,XX区围绕中心商务区建设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们都有很大启发。发展XX经济,就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大统筹,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把“工业立市、商贸兴市”作为加快XX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紧紧围绕资源开发、结构调整、产业整合和百姓就业,发展工交商贸。

既要立足现有工业抓好改造提高,又要舍得出让资产借壳上市,更要像义乌那样,学会反弹琵琶,通过大办特办商贸市场,刺激诱导区域加工工业发展。要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品,形成块状经济格局。要积极运用工业的理念和办法经营农业,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抓大不放小,培育地方品牌。

要坚持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优先超前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培植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突破点。要坚持民本民生民营民利原则,在开发引导的基础上,放开搞活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实力。要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国道省道沿线,一定要围绕产业集聚和商贸兴业,坚持多点布局,重点发展,形成不同特色的产业带和发展链。在调整产业过程中,尤其要学习借鉴浙江各级政府“无为而治”和“睁一眼闭一眼”的方法技巧,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鼓励群众、支持群众,切不可盲目采用行政手段,对群众的生产经营横加指责和乱加整顿,更不能行政命令或强行组织群众从事不乐意的生产经营活动。

3、抢抓浙江机遇,拓展招商平台。坚持开放开发,突出招商引资,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和浙江相比,我们的开放意识还不是很浓厚,开放力度还不是很强劲,开放区间还不是很广泛,不少地区和企业对如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还是心中无数,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强化开放意识,把走出去开拓市场作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进开放的一项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来抓。

当前,浙企浙资外流已成新的经济现象,各地都在加大力度招引浙商,这无疑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要把面向浙江招商引资列为工作重点,不仅要加大力度委派干部到浙江挂职锻炼,更要鼓励并积极扶持经贸企业和民间经销组织到东南沿海推销XX工矿产品和农副特产,对广交会、西博会、义博会、消博会等大型国际商贸活动,要尽量组织企业和产品参加。要及早部署,认真准备,力争20xx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201x年上海世博会能有XX的柜台和产品面市。要按照“政府协作、市场运作、民间动作、企业合作”的思路,鼓励企业到浙江寻求发展,寻找合作伙伴。特别是对改制不到位或虽经改制但发展依然困难的企业,一定要加大改制、破产、出售、兼并力度,引导浙江企业和资金进入我市工商经济发展领域。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下势解决项目储备和项目包装问题,真正有项目、有好的项目、有吸引客商的项目、有一定深度和审批进度的项目用来招商。要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像浙江一样,切实做好亲商安商稳商富商工作,尤其是对有些地方形成的“没有项目急、招引项目难、实施项目怕”的恶性循环及“招进投资商、放出大灰狼”的怪圈,必须真正重视解决。当前,要改进招商办法,完善引资奖惩,实行必要的招商引资部门分担任务、领导扛死指标、干部捆实责任、月询季查年度考核、工资奖金挂钩及一票否决、重奖重罚等机制,真正形成各级党政重视招商、机关干部专于招商、全社会积极参与招商的良好氛围。文秘写作网

4、发扬浙江作风,强化政府效能。浙江经济是民营经济。过去,隐藏于民营经济背后的强大推力,是浙江各级政府多年奉行的“无为而治”。如今,浙江各地强力推进的效能建设,就是通过对政府效能的整合与提高,充分使各级党政由台后的“无为而治”转向前台“有为”地组织、协调和拉动经济发展,其力度、强度和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在全国有一定的首创意义,对我们教育启发很大。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范文第3篇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认为,是“有选择性的”。“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在被教育者、教育者的不断选择中才能发现、才能实现。”

课程改革:一名学生一张课表

统一的课程设置、过窄的课程结构、沉重的课业负担、单调的校园生活,这样的“千校一面”,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真实写照。2007年,刘希平带队到芬兰考察基础教育改革。他们在走访一所只有2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的中学时发现,学校每学期开设200多门课程。所有参观者大为震惊。

浙江决定做出改变。经过多次调研、论证,2012年,浙江教育发生了一场巨大变革。其核心思想是“选择性教育”。浙江省教育厅鼓励各学校根据自身的硬件、师资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式、合适时机实行“走班制”,把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

变革从难度最大的高中阶段开始。2012年起,高中必修课学分从116分减至96分,选修课学分从28分增至48分。同时实行走班制,学生不仅选课程,还可以自主选择班级,争取做到“一名学生一张课表”。目前,浙江全省高中已全面建立知识拓展、技术技能、兴趣爱好、实践研究四大类选修课程体系,平均每所学校开发开设了102门选修课,约有70%的教师参与了选修课程开发,64.4%的教师兼任了选修课教学。

走班制逐渐从选修课扩大到必修课。一些重点中学自愿打破原来的“行政教学班”模式,实行语、数、外、理、化等必修课选课走班制。位于杭州的绿城育华学校是最早的探索学校之一。“改革后,学生既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上课,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课堂。”该校教学负责人解释。

高二年级的一位学生家长说,实行走班后,孩子最显著的变化是自信心提高了。“一年下来,孩子没有再说过讨厌课堂、讨厌老师、讨厌考试等,作为家长,我们真的很开心。”

在普通高中课改成功经验的前提下,2015年开始,浙江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也正式展开,首次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改革后,大部分学生成绩同比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高达95.5%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减轻了,有63.9%的 学生认为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浙江省政府督学、浙江大学教授方展画认为,选课走班,是一场“破冰之旅”,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传统教育“工厂化、流水线”模式的根基。

招生改革:高考成绩只占录取权重的五六成

一个人能不能上大学、读什么样的大学,怎么能完全让分数“说了算”?2009年,浙江推出了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首次将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

2011年启动的“三位一体”招生改革更进一步,采用“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综合测试成绩+高考总分”,按一定比例折算,可谓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最早采用这种方式的高校是浙江工业大学与杭州师范大学,高考成绩占50%录取权重,而由高校自主主持进行的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左右。2011年参加高考的徐西蒙,高考成与他报考专业的平均录取分相比,低了20多分,但因之前他参加浙江工业大学的自主综合测试,且表现出色,依旧被浙工大工商管理专业录取。入学后仅一个学期,徐西蒙的成绩便跻身专业前15%,进入该专业实验班。到了大二,他的综合成绩就排名专业第一,还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通过‘三位一体’招录的孩子们有一些共性,他们的职业定位非常明确,性格更为开朗,在人际交往、社会实践上很有优势,他们中的不少人积极担任学生干部,成为高校艺术团、志愿者、杂志社、广播台、电视台的中坚力量。”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黄小莲说。

方展画说,题海战术、应试教育往往压抑甚至埋没了学生的个性、综合素质和潜能,而在“三位一体”招生中,高校根据专业选才目标确定不同的素质特长考核项目,或在面试中请考生自主展示、专家组集体评分,知识面、思维逻辑、

谈吐举止等都成为评分因素,而从事公益志愿工作等个人经历更是在专家评价中受到关注,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高考改革:尊重“7选3”里的任何一种组合

课程改了,招生改了,高考呢?也得改。2014年9月,一场社会反响更大的教育改革在浙江“落地”。被确定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两个试点省(市)之一后,浙江推出了2017年新高考方案。

根据方案,浙江的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实行统一高考与高中学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相结合。除语文、数学、外语3门是统一必考科目外,考生根据自身兴趣及想要报考学校和专业的要求,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根据浙江省 教育考试院专家估算,“7选3”排列组合共有35种之多。

嘉兴一中校长孙国虎说,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给学校带来最大的“红利”,就是育人方式从“选拔”到“选择”的嬗变。分数不再是唯一目 的,学习成为本原的追求。“这是学生,也是学校正在发生的可贵变化。”孙国虎说,“嘉兴一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也尊重中途变更选择。有的组合只有一个学生选,我们也正常开课。”

同时,浙江一些中学相继开出“高中生生涯规划发展”“职业体验”等选修课,让学生在高一就开始规划大学学什么专业,今后向什么职业方向发展。还有学校为高一新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进而打通学校学习和职业学习之间的“隔膜”。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经济复苏 高校毕业生 就业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扩招后逐渐显现出来的。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增速非常明显,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80万,至12月底,就业率达84%,有近45万人没有就业;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11万人,至年底,就业率87%,有近8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2010年就业形势相对好转,至12月底,631万毕业生就业率90.7%,有近60万毕业生未找到工作;
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上一年基本持平,650万毕业生有90.6%至年底实现就业,有61万人找不到工作。由此可见,就业率虽然在不断上升,但是未就业人数每年仍然有几十万之多。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执行的第二年,全球经济进入复苏通道,我国经济一枝独秀,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社会需求岗位增多,招工难一时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在一片喜人的形势下,我们看到经济复苏还具有不确定性,需求岗位增多也含隐忧,2011年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提前占有了2012年毕业生的部分就业岗位。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创纪录的680万人,再加上以前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将会有700多万大学生需要就业,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浙江省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比较快,需求岗位相对比较多,高校毕业生每年的就业情况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9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近22.9万人,就业率达93.3%;
2010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人数25.1万人,就业率近95.9%;
2011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25.4万人,就业率96.9%。即使有如此高的就业率,我们也必须看到,2009年,浙江省有1.5万余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2010年未按时就业的有1万余人,2011年没有找到工作的近8千人。2012年,由于经济复苏,浙江省企业招聘岗位需求上升明显,与此同时,浙江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创历史新高达到26.9万余人,加之浙江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对全国各地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使得本省高校毕业生仍将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难,保就业,仍然是各级政府部门、各高校面临的头等大事。

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经济复苏需求岗位增多,就业仍然不容易。

2011年,浙江省生产总值(GDP)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9%。据浙江省统计局2012年5月9日公布的信息显示,2012年一季度浙江省投资结构出现进一步优化调整迹象,制造业投资延续2011年以来的平稳增长势头,基础设施投资增幅比1-2月明显回升,而近两年持续高增长的房地产投资增幅出现明显回落态势,而其他部分服务业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5月14日公布的信息显示,浙江全省企业用人需求缓慢减弱,全省从业人员呈现中低速增长的趋势,一季度末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885.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大约55万人,增长6.0%;
1-2月,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676.7万人,比2011年同期减少1.0%,一季度就业增长进一步趋缓。事实上,浙江省2012年高校毕业生外部就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从2011年下半年就可以感受到了。自从2011年11月27日浙江省2012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月活动全面启动以来,进入各高校进行招聘的单位可以说是络绎不绝,招聘单位提供的岗位数与往年相比增幅明显,开出的薪酬也普遍高于往年,毕业生挑选单位、挑选岗位的机会大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和往年相比,2012年一季度进入浙江省高校进行招聘的单位及招聘岗位增加超过30%。很多媒体上也大篇幅报道企业招工是多么困难。在这种情形下,按理说,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应当是一片光明,应当没有就业难问题。但事实却非如此,根据我对浙江省最大的高校聚集地——拥有14所高校、近20万大学生的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调查显示,至4月底,各高校毕业生已经和用人单位签约的平均在20%以下,很多毕业生还在不断跳槽,部分毕业生还没有找到工作单位,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没有因经济形势好转而得到解决,过去是大学生就业难现在却演变成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两难”同时并存。究其原因,一方面,浙江全省各地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需求的员工蓝领普工(包括服务员)占一半以上,而需求的白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应聘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企业工资待遇普遍比过去有所提高,但物价上涨较快,所增加的工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被快速增长的住房、住宿、吃饭、出行等生活成本抵消,种种客观原因致使企业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择业观念、自身素质等主观原因造成的,下面具体分析。

2.毕业生就业青睐大城市,扎堆现象明显。

根据我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2012届部分毕业生的调查表明他们对就业地域的期望并不是完全合理的,他们大都愿意选择在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嘉兴、湖州等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的市区工作,其中尤其愿意留在杭州上班,大部分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各大中型城市的郊县工作,更不愿意去乡镇所在地企业就业。青睐大城市单位,轻视基层单位的现象非常突出。调查反馈资料显示,有35.9%的毕业生选择在“杭州市区”就业,有29.6%的毕业生选择在“其他城市市区”工作,二者合计高达65.5%;
选择去杭州郊县或其他城市郊县工作的分别为9.5%、3.7%,两者合计为13.2%;
仅有3.1%的毕业生愿意到乡镇所在地基层单位工作(见图1)。“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套房”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很多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甚至没有考虑到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机会的稀少等不利因素。毕业生就业不愿意到县及县以下地方工作,扎堆大城市,就业地点选择得过于集中导致就业难。

图1 毕业生就业地点选择分析

3.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进入理想单位困难。

高校扩招造成教学质量滑坡,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不相吻合,加之大学生应用分析能力、理解交流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叹息难以进入理想的单位工作。根据我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2012届部分毕业生的调查,在问及“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们大都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23.6%的毕业生认为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太多,18.9%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单位(特别是企业)不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15.2%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用人需求不大,13.0%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知识、能力不够,12.4%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不愿到郊县、乡镇工作,11.6%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不能吃苦、眼高手低(见图2)。结合前面的分析,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大学生本身。根据统计,毕业生知识、能力不够,不愿到郊县、乡镇工作,不能吃苦,眼高手低这三项占37%,而这主要是毕业生自身的原因,所以决定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的根本因素还是其自身因素,建议毕业生应该转变观念,合理定位,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使自己在求职道路上能够脱颖而出,最终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

图2 应届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三、破解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在经济复苏、社会需求岗位增多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仍然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我认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携手推进。首先是毕业生,毕业生本身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能力,走向基层;
其次是政府,政府不仅要出台支持政策,还应该为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是社会层面,应该营造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价值取向,不管何处就业,都是展示自身能力、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1.毕业生应该转变观念,走向基层。

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相关分析报告显示:全省企业缺工情况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而这些企业所在地相当一部分并不在大中型城市的市区。毕业生们最愿意去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用人计划少,用人要求高,竞争相当激烈,成功进入的基本都是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
大中型城市所在地的大中型企业人才的需求总数相对不多,要求还比较高,很多毕业生被挡在门外。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浙江省的一些县及县级市乃至乡镇,如造纸企业集中的富阳、家具制造企业集中的湖州安吉、纺织企业集中的绍兴柯桥、小商品积聚地义乌等,存在大量员工人数在500—600人左右,企业产值在1-2亿元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队伍中,很少有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生,只有少量高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现在经济复苏,企业扩大生产,除需要普工外,还缺乏大量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但是屡次人才招聘会上却难以招到人。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感觉这些企业所在地方偏僻,不在大中型城市,不愿意去,即使去了,也只有2、3个月就跳槽了。在浙江省各处广泛存在的这些中小型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普遍较低却感叹招不到人才更留不住人才。如果每年能够招聘到部分毕业生进入这些企业工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尽管企业招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原因复杂,但是,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所在地位置偏僻,假如它们在杭州市区,只需坐等人才上门就行。当然客观情况是这些企业根本不可能都在大城市或其周边安营扎寨的。所以,毕业生应当转变观念,开阔求职视野,把眼光转向基层,转向需要自己的地方,到大中型城市郊县或乡镇级地方工作,在那里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2.毕业生应该提高能力,进入职场。

现在很多毕业生自视甚高,眼高手低,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实际上,很多人的职业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职场礼仪不太懂,团队意识较差。很多企业负责人都有这种感觉,觉得现在的毕业生有智商缺情商,有学历缺经历,喜安逸怕吃苦,无法完全胜任企业的管理要求。像杭州一家大型企业一次面试过程中,涉及一个日常公文处理的Word文档操作,结果是参与面试的20人中,有16人没有按照要求完成Word文档操作。这些应聘面试者中有研究生、本科生,也有高职生,他们的简历上无一例外地都注明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毕业生能力的不足除自身因素外,当然也可能涉及社会需求、高等教育改革等诸多问题,毕业生应该增强这些基本能力以满足进入职场的需要。目前下沙高教园区各高校广泛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提高他们的职场竞争力。

3.社会应该多方协作,解决难题。

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主要是因为在小地方工作、生活都不方便,文化娱乐设施匮乏,交通不便,治安环境不好等。社会各方面应该珍惜大学生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切身问题,为他们走向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应该说,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相继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对规范就业市场、帮助毕业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引导作用。各高校也应该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各用人单位应该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注意人才的合理使用,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既是对毕业生负责,又是对国家、对整个社会负责。

参考文献:

[1]杨华云.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新华网,2011.1.26.

[2]董洪亮,袁贵仁.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民网,2010.11.19.

[3]章咪佳.浙江“2012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月”启幕.钱江晚报,2011.11.29.

[4]夏宝龙.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经济网,2012.1.18.

[5]浙江省统计局.一季度浙江服务业发展稳中趋好.浙江统计信息网,2012.5.9.

[6]浙江省统计局.企业用工需求谨慎 劳动力市场初显回暖——2012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浙江统计信息网,2012.5.14.

[7]北京大学.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光明日报,2012.4.25.

[8]白天亮,杨杰.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0.6%.人民日报,2012.3.7.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范文第5篇

近一段时间,徐振宇和靳武忙得不可开交。

徐振宇是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他手里有多份关于安徽如何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必须在8月底前完成。

而靳武是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党工委委员、招商二局局长。他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波外地前来考察的企业,还要向上级报告所负责区域上半年承接产业转移的成绩。

两人互不相识,却在向同一目标努力:为沪苏浙皖“世界超级经济区”铺路。

沪苏浙更需要安徽

徐振宇领军的课题组提出,安徽要全省都纳入到长三角经济区中。此前,中国社会科学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倪鹏飞课题组划出了安徽在“世界超级经济区”里的范围,两者的意见大体相同。

5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成果称,长三角经济区中的沪苏浙皖经济区已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到2020年,除亳州以外,安徽全省将进入“世界超级经济区”范围,沪苏浙皖经济区将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北至连云港、徐州,西至安庆、六安、南至温州、丽水,包括40个城市、面积达34.4万平方公里的“世界超级经济区”,能媲美甚至赶超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四大都市区。

倪鹏飞称,目前,沪苏浙皖经济区在综合经济、交通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等领域已实现全面一体化。2011年,沪苏浙皖经济区GDP总值为115466亿元,以全国3.58%的国土面积贡献了24.5%的GDP。

“这为安徽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有助于进一步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致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1982年,上海经济区成立时,并没有安徽。直到28年后的2010年,合肥、马鞍山两市才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2013年,长三角又一次扩容,将芜湖、滁州、淮南三市纳入。显然,安徽近些年加快了融入长三角的步伐,且融入的深度和广度均上了台阶。

融入的背景则是,2008年金融危机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形成“倒逼机制”,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梯度转移,安徽也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集聚地。

“独有的区位优势,使得安徽已经成为江浙沪西进和中西部地区东扩的重要跳板。”李致平说,今年4月,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更加凸显了安徽的区位优势。

从地图上看,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800里皖江穿省而过,这一地理位置使得安徽更易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特别是与沪苏浙之间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

“安徽作为沪苏浙皖经济区的腹地,与其他区域有更多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条件。”倪鹏飞对本刊记者说,安徽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为沪苏浙皖经济区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和环境屏障,同时也提供了规模巨大的内需市场。

安徽省合作交流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电力方面,2011年至2013年,“皖电东送”累计向沪苏浙输出电量1390亿千瓦时。其长三角合作处处长宋帆透露,2015年安徽装机容量将达到5000万千瓦,其中接近1500万千瓦为“皖电东送”。与此同时,安徽每年输出的农产品有60%-80%外销至沪苏浙,1000万外出省劳动力中有75%在长三角就业。

“未来发展,安徽需要沪苏浙,但沪苏浙更需要安徽。”李致平分析称,随着沪苏浙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安徽将成为沪苏浙产业转型升级的理想地区,并为之发展高端服务业提供强力支撑。

分享一体化深入的机遇

长期以来,安徽一直都有向东的渴望。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刚一宣布对外开放,安徽便提出了“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
2010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同年3月,合肥、马鞍山两市经多年努力终于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意味着安徽“正式”迎来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根据规划,皖江示范区按照“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即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双城为两翼,设立江南产业集中区和江北产业集中区,并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平台,推动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

“在参与长三角经济区发展的过程中,安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宋帆表示,安徽的定位就是当好沪苏浙转型发展的“战略后方”和“扩张平台”,一方面通过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特别是扩张性产业转移来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转型发展。

2013年,皖江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55.5亿元,占安徽省的65.9%,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0%,拉动全省经济年均增长近10个百分点。沪苏浙向皖江示范转移产业的步伐也在加快,2010年至2012年,沪苏浙向皖江示范区转移产业4777.9亿元,占皖江示范区利用省外资金的57.5%。2013年,沪苏浙在皖江示范区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2369个,实际到位资金2434亿元,占示范区所有实际到位资金的55.3%。

目前,安徽已形成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以沿江石化和精细化工、沿淮煤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滁州等为主的家电产业集群,以安庆、淮北、铜陵、阜阳等为主的服装产业集群等产业。

徐振宇认为,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这些产业与江浙沪产业错位发展,有利于承接长三角经济区产业转移。同时,在参与长三角经济区产业水平或垂直分工的过程中,安徽能实现产业快速聚集、扩张,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配套条件。

“随着沪苏浙皖一体化的深入,安徽可以作为经济区整体的一部分,直接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接受全球产业转移。”倪鹏飞说,通过参与沪苏浙皖“世界超级经济区”内的分工与合作,安徽可以分享这一经济区规模和外部经济优势的机遇。

“以商招商”带动产业发展

鲁大鹏与玖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杜秀兰是多年好友。

玖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生产笔记本电脑触摸屏为主,看到好友公司落户江南产业集中区,鲁大鹏便将以生产手机摄像头为主的昌硕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搬了过来。这样的故事在江南产业集中区并不少见。

“这只是我们‘以商招商’的一个方面。”靳武告诉本刊记者,“以商招商”的一个特色是共建园区,且招商效果明显,目前集中区共有13个合作共建园区。

合作共建园区就是政府给政策、土地、补贴,企业自己建设、自主招商,而政府也会帮助招商,“但我们要求合作工业园区的企业必须要有招商资源,且至少带一到两个项目来。”靳武说。

坐落在江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的龙海电子加工园、凯投光电产业园、万凯新兴产业园等纷纷以此形式引进相关企业。靳武还表示,合作共建园区政策更灵活,企业所用厂房可租可买,如果完全买断企业还可分期付款,有利于企业入驻。

徐振宇分析称,以合作共建园区为载体,不仅为当地税收、GDP做了贡献,还能借鉴合作企业的管理经验,激活市场活力,带动产业发展。

“我们也注重引进龙头企业。”靳武表示,一旦引进市场占有率大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就会跟过来,然后再逐步引进上、中、下游企业。此外,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渤海湾等也在招商范围。

江南产业集中区作为安徽省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之一,截至今年上半年,签约合作项目有50%以上来自长三角,完成固定投资31.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2亿元,吸引总投资219.4亿元。

事实上,“以商招商”是整个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共有的特色。以合作共建园区为例,截至2013年底,皖江示范区采取股份合作、委托招商、飞地经济和园中园等共建模式,已共建园区90个,占全省总数8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90个合作共建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2.3亿元,入驻企业1482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9户),2012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971亿元,实际资金到位544.7亿元、财政收入48.6亿元、税收26.8亿元。

承接不是永远的主题

不过,靳武心里还藏有一个困惑:那就是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高端服务业为三大主导产业的江南产业集中区,总体配套偏弱。而这也是皖江示范区存在的问题,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报告(2014)》的执行主编,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王开玉告诉本刊记者,皖江示范区上下游产业链不够完善,配套能力不强,未来要有所突破。

“另外,产业层次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徐振宇说,产业转移到后期,重心就是如何提高产品的层次和质量。

王开玉介绍说,从工业内部来看,皖江示范区主要吸引化工、建材、汽车零部件等行业企业,“多以中低端的生产环节为主,而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运作类企业较少。”

目前,安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比12.3%、54.6%、33.1%。虽然自2004年以来,安徽与沪苏浙的产业结构相似度不断在上升,但总体上仍处于偏低的水平。

李致平建议,安徽要吸取沪苏浙的工业经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更要注重承接世界一流的现代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以及与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

“‘拆门槛、铺地毯’的时代已经过去。”靳武说,低端产业可能5年内会有作用,但10年之后又要阵痛,腾笼换鸟,还不如项目少一点,招商进度慢一点,也要引进高新技术和高端服务业。

“需注意的是,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阶段性,并不是永远的主题,未来承接产业转移的量会越来越小。”徐振宇分析称,随着宏观经济趋紧,各行业产能过剩,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一旦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趋于稳定,承接就会趋于饱和,那么就更加需要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