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19 10:15:07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范文第1篇[关键词]小学英语教育发展教育政策解读本文章是西安文理学院课题“西安地区城乡小学英语课程资源调查与研究”(KYC201028)的研究成果之一。引言纵观我国以政策规定小学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五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五篇】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 教育发展 教育政策 解读

本文章是西安文理学院课题“西安地区城乡小学英语课程资源调查与研究”(KYC201028)的研究成果之一。

引 言

纵观我国以政策规定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历史,应该追溯到1962年:“…… 1962年起,又把英语列为小学正式课程,鼓励在小学四、五年级开设,作为实验”(胡鉴明,2006),由于后来历史、经济、政策等原因,许多城市都是开开停停,没有稳定性和系统性。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开设英语的运动又悄然兴起,有人估计目前已有23个省(市)自治区在小学开设英语,小学学习英语的人数已逾百万”(桂诗春,1992)[1]。我国最早在全市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广州市,从1969年迄今一直没有间断过,在小学英语课程的建设、教研及教学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培养和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师队伍。关于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过程及顺应我国的国情,多年来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讨论的话题,著名的桂诗春老师曾明确指出:“就普通教育而言,目前我国从初中开始学外语是符合实际的。”[1]尽管多年来争论不休,但在相关政策多年的导向下,英语在小学的开设现在已达到了校校普及的程度。

相关政策解读

1.宏观政策解读

2001年,教育部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教基[2001]2号)。《意见》规定:2001年秋季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
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2]根据教育部统计局2006年的统计报告:2006年全国共有小学32.01万所,在校生10712万人,其中:城市1604万人,占15%,农村(包括县镇)9108万人,占85%。[3]这么庞大的一支学生队伍,应该有相对应的教师资源才可保证课程的顺利开设,才可保证小学英语特别是农村小学英语课程的良性发展。但事实又如何呢?“2006年全国有508个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教育部,2006)”。[3]就沿海和开发地区来说,因为发达经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较内地先进的办学理念,在师资方面比内地特别是西北地区要乐观得多,统计中的这些县大多集中在西北地区。小学英语师资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缺额,是什么因素影响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

经过查阅相关政策性文件,笔者认为除了经济、地域、理念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教育部于1999年3月16日印发的《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教师[1999]1号)。该《意见》指出:“师范教育发展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需要,特别是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质量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师范教育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方针尚未完全落实;
高师院校总量不足,中师学校布点过多,办学层次重心偏低,布局结构不尽合理,规模效益、质量不高和投入不足并存”;
[4]故而确定了相应的层次结构调整目标:从城市向农村、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由三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向二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过渡的改革。到2010年左右,新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分别基本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积极稳妥地进行中等师范学校调整工作;
继续办好一批中师,为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培养小学教师。[4]就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意见》也提出:加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努力扩大和提高师范院校培养小学师资的规模和能力。要继续办好中等外语师范学校、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中等师范学校举办英语专业班。中等师范学校要开设英语必修课。有条件的中等师范学校可改建为中等外语师范学校。[4]

1999年《意见》与2001年《意见》初衷都是为了加快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步伐,但殊不知其影响结果确是相悖的:一方面我们希望提升全民族素质,适应时代要求从小学起开设英语课程,而且是“加快推进”,另一方面又在逐步缩减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规模,这一政策对地方中师学校的招生计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应该是导致多年来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地方小学英语教育规划发展与变化分析

为配合2001年《意见》相关精神的贯彻,相应的师范学校随即开始了小教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招生,以西安市为例,西安市各中等师范学校从2001年起开始招收初中起五年制小教英语大专学生,其中西安师范学校从2001年到2004年每年都按计划招收过英语专业学生2个班90名,共约360名,长安师范学校从2001年到2003年连续招收过三届共约240名左右的英语专业学生,因为之前西安市各小学几乎没有专业英语教师,两校这几届毕业生约600名左右于2006年起大部分充实到了西安市各小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许多现在已成为所在校、区的教学骨干,甚至有的已走上了教研员的岗位,还有部分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了中学任教(当然也有少数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从事英语教学)。[5]

随着1999年《意见》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进,国内的中等师范学校都纷纷被合并、重组,改制,在未经考察教育实情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许多原本招收初中起小教大专英语专业学生的中等师范停止招生,重组的院校在招生方向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小教英语专业招生规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2005年左右开始全国各地区大部分中师并入了高师院校;
少量条件好、质量高的中师则如《意见》指导,根据需要,通过联合、合并、充实、提高组建成了师范专科学校,还有一部分中师则改为了教师培训机构或其他中等学校。仍以西安市为例,西安师范学校于2005年停止招收初大专学生,并于2009年7月正式并入西安文理学院,改名初等教育学院,2010年重新计划招收英语专业学生50名。长安师范学校就和另一职业学校合并成了西安市旅游职专,学校性质发生了改变,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源头在被逐渐截断的时候,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资源便无法摆脱2001年以来的 “匮乏”局面。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西安市各区县共有小学1666所左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小学学生流失严重,个郊区县辖区内每年都有撤销、合并的小学,所以这一数据是动态的),其中市区小学共约385所,农村小学共约1281所,专业的英语教师约680人,其中市区专业教师约543人,农村约137人,[6]西安市城六区每所小学平均有专业英语教师1.41人,而其他七个郊区县平均每10所学校才有1名专业英语教师,专业英语教师量的不足在农村小学体现得尤为突出,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城乡小学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

3.地方性应对政策解读

为了推进“均衡教育资源”的战略,许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贯彻教育部相关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特点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政策。西安市扶贫办就出台了“三支一扶”政策,市教育局从2007年起每年在市区学校选派360名左右的教师到郊县、偏远地区去支教,但三年来派下去的英语老师屈指可数,去小学的英语教师更是几乎没有(市区小学英语教师也没达到饱和状态,所以一般派出单位是不会派英语教师下去的),虽然西安市各区县也纷纷制订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相关政策,为保证政策的实施,到2010年6月,几乎每一个区县都制订了把英语考试纳入小学毕业考试统考科目的相关政策,但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偏远地区因为师资的原因,一直没有真正开设英语课(当然为应付检查,课表上是排着英语这门课的),大多数的小学即使开设有英语课,除了个别学校有一名左右专业英语教师可以代课外,其余的大多由班主任兼任,真正转岗的教师也并不是很多。2010年9月西安市周至县教育局的《周至县教育局教学运行状态报告》(一)就是专门的《关于2010年秋季全面开设小学英语课工作情况的通报》,要求“各初中、小学务必高度重视,克服一切困难,校长亲自抓,确保此项工作落实到位。对尚未开课的小学,各乡镇中心学校立即联系当地初中,落实教师,夯实责任,务必立即开课,确保完成教学任务。各初中不得以任何理由不配合小学英语课的开设工作,加强检查督促,此项工作9月25日前必须落到实处。”[7]看到这样的政策时,我们可以想象到相关教育部门领导、“被配合”中学领导、“被开课”小学领导以及“被落实”的教师们是多么的无奈了!

结 语

如何均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公平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8]如何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也是《纲要》所重点谈及的内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8]城乡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距,但就目前来说,均衡教育资源战略的核心应放在师资的开发和培训上面。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从2010年起的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投入5.5亿元经费发起的“国培计划”则是多年以来国家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方面的重要举措,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现阶段教育部正在扩大财政支出,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随着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毕业任教,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教师队伍的到了一定程度的充实;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也是一项有力的举措。2011年8月1日制订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意见》,提出了对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每五年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
[9]随着一系列越来越有发展性和理据性政策的出台,我们对未来小学英语教育的良性发展也有了足够的信心。当然纲要贯彻落实工作任务艰巨,政策效应显现还需要一个过程,许多热点难点问题都需要突破许多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相关部门相关人员长期坚持不懈地推进、实施!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外语要从小学起”质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4.

[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R].教基[2001]2号,2001.

[3]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06.

[4]教育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R].教师[1999]1号,1999,3.

[5]侯俊萍,西安地区城乡小学英语课程资源调查对比例证[J].英语教师,2010(10).

[6]西安市统计局.2009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9.

[7]周至县教育局.关于2010年秋季全面开设小学英语课工作情况的通报[R].周至县教育局教学运行状态报告(一),2010,9.

[8]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5.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范文第2篇

一、语感的概念

夏丐尊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他在《我在国文教授上最进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讲到: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鱼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可见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从上面一段话可以看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即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我们要将这种对语感的理解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促进小学生语感的形成,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特别是阅读教学的发展。

二、培养小学生的语感的重要性

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对于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小学生的日常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渗透到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能够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更是要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体会其情味,非靠语感不可。“在日常生活中言语交际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交际双方语感把握意图的准确性。”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意识去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小学生就无法具备准确、灵敏的直觉语感,也就不能准确地处理在与人交流中诸多信息,从而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交流障碍。

(二)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犹如鸟儿的两翼、车儿之两轮,缺一不可。语感的方式是直觉,语感对语言对象作出直觉判断,是不假思索的反应,同时又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是长期比较、揣摩、学习、训练的结果,是理性在感性中沉淀,是溶解了理性的感性。例如:当听到或看到“老师”一词时,就会立刻想到站在三尺讲台上教我知识教我做人,再生活上关心我的师者,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情感就会主动自觉地在刹那间联翩而至。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学习阅读的时间不长,阅读技巧不熟练,但通过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加强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成,反之又促进了语感的形成。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的优劣、正误进行分辨,对文字美进行玩味和欣赏,要对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都要思维活动的参与。

(三)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有利于语文素养的获得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指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感实际上左右着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行为的效率和质量,离开了语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信息交流。语文知识的获得不可能超越语感直接转化为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的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扶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语文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感的具备是理解话语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主要是指在朗读、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层面上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本任务之一,培养语感应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语感确实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在小学阶段。具体说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语感。

(一)让小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并在阅读时多考虑已有的生活体验

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未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了解越见深切”。没有生活经验,文字只能是枯燥的概念。叶圣陶的话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告诉我们平时要有生活经验,经验是阅读准备:另一方面是在阅读时多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中提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因为作者以为母亲有100多斤,其实母亲最重的时候才89斤。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不够关心,甚至很粗心。教师此时顺水推舟,反问:“谁知道自己母亲的体重呢?”联系生活,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共鸣。看似不经意的一问,触动了学生内心藏着的伟大的母爱情结,也为理解下文的“愧疚”作了铺垫。这样学生易感受到这句话背后的情感体验,因此学生内心的情感性、思想性得到升华,有利于语感的形成。

(二)引导小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词句,体味词语的情味

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词语的意思,深入了解词语的情景性、情感性,经过长时间训练、积累、领会,从而形成语感。常见揣摩比较的方法有:删减、增补、替换。品味用词,深知其意。例如:删减比较。删减比较就是把某个重要的词语删掉,然后与原来的句子相比较。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场雪》中描述到:“落光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如果我们把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亮晶晶这些词语删掉。句子也通顺,但不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加上了这些叠音词,我们彷佛看到了银条儿、雪球的准确、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到了作者的此时的喜悦心情。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疆 少数民族 双语教育

自古以来,在新疆这个特殊的地域环境中,汉族和少数民族长期杂居相处。各民族为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生产和生活技能、共同改造生存环境、创建美好家园,就必然会相互交往、密切接触。双语教育便是不同民族语言互学的一种途径。

一、秦汉至民国期间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沿革

双语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了适应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交际或学习另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产生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已有很长的历史,其中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当时新疆少数民族中的部分上层人士为了统治的需要学习汉文,汉朝在西域的交通要道上都设有为汉朝使节服务的“译长”一职,这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雏形。唐宋时期,西域的楼兰和高昌一带流行汉文和儒家经典,如公元7世纪玄奘记载,在唐代,高昌、北庭(今吉木萨尔)就有把其他文章佛典译成汉文佛典的译场。译场中有龟兹、于阗等地僧人及内地僧人,共同从事佛经翻译工作。如大法师尸逻达摩(于阗人),通晓汉文、梵文,先后将《华严经》中的《一地品》和《四向轮经》译为汉文(789)。僧古萨里都统(10世纪前后,回鹘人)精通汉文,兼通梵文、龟兹――焉耆文,通晓佛经,知识渊博,将汉文著名佛学经典《金光明最胜王经》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译成回鹘文。[1]

宋代,新疆有以维吾尔人为主体的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于阗王国,他们都与宋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这种联系使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有了保障。如11世纪初著名语言学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语言学巨著《突厥语大辞典》中说,喀喇汗王朝时期“秦人和摩秦人有自己的语言,但居住在城里的秦人和摩秦人都精通突厥语,给我们用突厥文写信。”[2]

元朝政权建立之后,不仅将大量汉人从关内迁往西域,也将大量畏兀儿(维吾尔)人从西域迁往内地,促进了西域地区民汉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新疆有不少少数民族翻译家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他们为民族间的交流以及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做出了贡献。

明清两代,由会同馆和四夷馆(后称四译馆)编纂了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对照的辞书,总称华夷译语。清代,新疆最早实施民汉双语教育的是旗学。旗学也称营学,是八旗军队的随营学校,它包括官学和义学。官学是专门为八旗官兵子弟设置的学校,培养“满汉兼优,可任职事的官员”;
义学是专为汉族驻防官兵子弟设置的学校,主要为关内的科举考试开辟生源。[3]清代,编印了“满、藏、蒙、维、汉”五种对照的分类词汇集《五体清文鉴》。清代乾隆年间,新疆各地设立学塾,招收一部分维吾尔族青少年入学,学习汉语文。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派汉族教师到各地的学堂、学塾,对维吾尔族青少年施以汉文教育。

民国时期,杨增新顺承清制,将清代在新疆各地开办的汉语学堂更名为初级小学,招收维吾尔族学生入校学习汉语。又在迪化设置蒙、哈学堂,招收蒙古族和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惠远城也设置了一所惠远学堂,招收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满、锡伯和达斡尔等民族的学生学习汉语。1928年,新疆省政府在新疆省立师范学校和省立一中“开始实施汉人读回文,回人读汉文之方针”其后“汉族各学校添加维吾尔语,民族学校亦增设汉语课”使新疆民汉双语教育基本上步入正轨,为造就真正的双语人才提供了可能。1937年,新疆学院语文系国语专修科开始招收维吾尔、哈萨克学生学习汉语,学制为两年。国语专修科把新疆民汉双语教育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培养出许多颇有成就的少数民族双语人才。1941年,新疆又成立了语言学校,招收民汉学生学习第二语言。[4]

从秦汉到明清期间,由于汉民族人口最多,经济文化又比较发达,新疆的少数民族要发展、要交往,就必然要向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汉民族学习,而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则成为两个民族之间交往的必不可少的媒介。汉语不但是汉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也是各民族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因此,在新疆从秦汉起就出现了少数民族兼用汉语的双语现象,而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双语现象不断地向前推进着,为我们今天双语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为新疆双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1950年,新疆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关于目前新疆教育改革的指示》提出:汉族学生要选修维语,民族学生要选修汉语,强调民汉学生要相互学好语言。1960年,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关于改进与提高民族中学汉语教学工作的通知》,首次将汉语课程从中小学的一般课程上升到主要课程,确立了汉语的主学科地位,这为新疆双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9月,自治区在新疆大学附中、伊犁六中、喀什二中和博州二中4所中学10个教学班开办自治区汉语教学实验班。给新疆的少数民族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新疆的双语教育在此期间处于停滞状态。

1978年6月,自治区教育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意见》,强调“要把汉语作为少数民族中小学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尽快从小学三年级开起来”。

1982年,自治区副主席巴岱提出:“把‘民汉兼通’作为汉语教学的方针,争取十年内汉语过关,即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时掌握2500~3000个汉字,4500~5000个词汇,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能达到汉族学生初二年级的语文水平,升入高校后能直接用汉语授课。”1982年9月,自治区教育厅正式印发了统一的《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这个教学大纲是自治区对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最早的规范性文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87年铁木尔・达瓦买提主席在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加强和改革民族学校汉语教学工作作为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开发、振兴新疆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第一次将汉语教学提到了战略地位的高度。1991年,自治区教委选定伊宁市一中、哈密地区一中等10所民族中学作为自治区“民汉兼通”的试点学校,这是自治区开办最早的“民汉兼通”实验学校。1996年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转发〈自治区教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中学部分学科汉语授课“民汉兼通”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双语实验的目的是:加快民汉兼通的步伐,尽快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理科成绩,保证每年向内地院校选送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合格生源。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育部、计委、财政部和国家民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拉开了开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序幕。作为又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内高班”对新疆双语教育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4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即新党发[2004]2号文件。这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是“双语”教学从实验到全面推进的转折点;
第一次明确了新疆“双语”教学的最终模式是“全部课程汉语授课,同时加授母语文”的模式。2005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确定了新疆双语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指导思想。

2003年开始实施“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方案”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累计投入培训经费1.87亿元,共安排11648名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参加培训。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4460万元启动了第二期“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到2012年将为新疆培训中学“双语”、汉语骨干教师2900人。同时,从2007年实施农村“双语”教师特培计划、“教育系统人才储备编制计划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全区累计招聘特岗教师1.18万人,极大地解决了“双语”教学过程中师资短缺的问题。[5]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总理在讲话中都强调抓好新疆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双语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予以安排部署。随后,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为适应新形势下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需要,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充分调研自治区双语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编制并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这是我区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在新时期、新阶段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实举,是自治区双语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规划》将是指导未来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自治区双语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和行动指南,对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战略任务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12年,自治区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双语教育质量的意见》,从思想认识、教学行为、科学研究、师资培养、质量监控、管理机制等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这必将会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招标课题“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教材研究――以伊犁州直为例”(040412C03)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 释:

[1]戴庆夏,董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上)[J].民族教育研究,1996,(4):54.

[2]陈世明.新疆民汉双语教育的由来和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8,(3):105.

[3]陈世明.新疆民汉双语教育的由来和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8,(3):107.

[4]陈世明.新疆民汉双语教育的由来和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8,(3):108.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范文第4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和初始阶段,他们开始系统全面地学习自己已较熟练的母语。在语文低段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写准字形、读准字音、弄准字义,进而理解词义、语义,为将来的高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训诂学与小学低段教学看似相去甚远,但我们认为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训诂知识和训诂思想。这不仅关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关乎课堂教学的准确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一、运用形训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形训是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它主要是“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字词,而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在传统小学中人们认为汉字产生中有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而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尤其是一年级起始阶段,存在着较多的象形字和会意字,如“木”“手”“日”“月”“本”“休”“雨”等等。教师如果仅从字音、结构、笔顺来讲解汉字,学生会感到枯燥,打击孩子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形训方法使识字变得生动而有趣。如“木”在甲骨文中写作,似树木形,“休”甲骨文中写作,似一人倚靠在树下休息。这也是近年来人们倡导的字理识字法。学生既可以生动有趣的识字,又能准确掌握生字词的含义。但这一方法的使用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以形说义”分析字形所了解的是這个字所记载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注意不能无限推而广之。

二、运用训诂方法,提高古诗文字词教学的准确性

语言是变化发展的,词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中除了少数基本词汇的意义无多大变化外,其余一些词的含义都有程度不等的变化”。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这种变化,从而对古代篇章中的一个词的意义做出正确无误的解释,避免出现“以今律古”的错误,即人们在理解古语的过程中,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用现代人的概念、观点理解古人而造成的训释错误。

部编本教材自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使用,这套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古诗文所占比例增大,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套教材选录124篇古诗文,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55篇。要想准确解释古诗文中的一些词义现象,向学生准确传授古诗文知识,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训诂意识和训诂知识。

如部编本第二册中《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床”在现代汉语中是指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用的家具,是一种卧具。但在古汉语中“床”也指称坐具,《礼记·内则》“父母姑舅将坐,奉席请何乡;
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陈澔在《礼记集说》中注曰:“床,《说文》云‘安身之几坐’,非今之卧床也”。此处“床”作“坐具”义更恰当。

在部编本第二册语文园地七中收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一句古语,课本“见”注音xiàn,并未做任何注释或解释。到第三册《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又一次出现“见”读xiàn,在这里课本出注“见,同现,出现”。对于略有训诂常识或古汉语知识积累的人来说,“见”与“现”是一对古今字,在造字初期“见”可以表示显现、显露义,后因“见”所承担的词义过多,造成了使用中的混淆与不便,人们创造出“现”字取代“见”表示显现、显露义,并一直沿用至今。

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辅之以训诂知识,增加教师训诂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三、培养学生词义发展意识,为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语言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词与词义也是变化发展着的,训诂学产生之初也是为了解释经典中因语言的发展而变得不易理解的词语,以帮助人们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正确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因此训诂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仅作为一种方式方法,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存在。在汉语学习初期就给孩子们树立语言的发展观,这对于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众所周知文言文教学既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究其原因就是很多学生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言,没有正确区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孩子们一些训诂思想以及文言常用词积累,是对孩子整个学段的语文学习有一定意义的。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研;
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研究工作存在盲目性

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相比其他学科的教研工作要多些,开展的教研活动频率也较高,但是在教研中存在很严重的盲目性,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没有要达成的目标,甚至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法和问题。

2.教研工作存在突出的指向性错误

较研就是使用科学的手法来研究影响教学水平以及质量的实际问题,主要是研究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学材料、学生的学习方法、老师教学方法以及学校中存在的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以便能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措施,指导实际中日常教学,而现在在小学语文的教研中,主要就是研究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师本身的工作素质,对其进行考察以及评价,但是极少去研究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学材料、学生的学习方法、老师教学方法以及学校中存在的其他影响因素等等造成的问题。

3.研究工作存在被动性

现在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因为学校的指令,教师只是把教研工作看作是一项教学中的任务,完全只是去被动的接受,完全没有主动性,以致教师对教研工作失去研究兴致,没有工作热情,没有创新意识,只是单单为了应付学校安排的任务。

二、改善教研工作,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1.明确与具体化小学语文课文教学

如果要明确与具体化小学语文的课文教学就是要明确和具体化课文教学目标:因为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目标教学的思路,又因为语文的内容较复杂,所以三维的目标不好把握和落实,把握不了三维的目标拟制以及实施的方法,新课程的实施工作无法开展,降低了教学质量,所以明确和具体化课文教学目标是目前小学语文教研的重要课题。

2.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的教研质量同时被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所影响,现在的教学效率较低,付出太多的努力但是达到的教学效果不大,教学问题频发,甚至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讲不清楚,以致于学生总是一知半解或者记不久,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所以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法,根据情况单独指导学生,在课堂中添加趣味教学,好让学生记得牢,易理解,能够融会贯通。增强教学效率。

3.提高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方法增多,以致于小学生见多识广,甚至对某些方面的认识还要超出老师所知道的范畴,思维很是活跃、不稳定,但是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以及课堂的教学总是落后小学生思维,跟不上他们的思维发展,导致了难以维持课堂上的的纪律,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所以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提高小学生对课堂教学积极性,应该多了解小学生的想法,在课堂多进行互动,培养学生课堂爱提问和回答的习惯,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

4.情景化教学的融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境,对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情景设立可以调动学生感情,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扩大想象的范围,培养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设立情境,这就要教师要进一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好课本上内容的语言、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反映的某种现实,再借助其他教学工具设立出课本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满足学生需求的课堂情境,全面利用学生的所有感官来感受情境中所要表达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自主学习。

5.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水平和素质

往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学习上的问题,单独解决不了,这时就要向老师进行求助,需求老师的帮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以及解决的想法,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以备不时之需。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将遇到的问题放到合作学习小组中去谈论需求解决的办法,也可以交流和发言,吸取别的同学的成功的学习方法,教师也应该加入到里面去,点拨,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动手的意识,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监督,增强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要增强自身的知识,参见各种讲座或者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

6.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果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须改变教育的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学习的氛围,能够降低学生学习上精神的负担,教师要时时关爱、鼓励学生,让学生产生浓烈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和谐的课堂中以及氛围,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

7.多媒体技术的融入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引用一些多媒体的技术和设备,由传统的教学方式向现代的教学方式转变的变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图文和声像并举的优点,使用一些设备来为教学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突出其变现,突出教学效果,有利于他们能够更快的获得知识,建构以及存储。

三、结束语

总之,现阶段我国的小学语文教研存在很多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语文教研方式不合理,小学语文教师缺少教研的意识,没有什么热爱,在教研中存在盲目性、指导性错误以及教研工作被动性等等问题,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研水平的提高,限制者其发展,所以学校以及教师应该注重小学语文教研以及课堂教学,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分析、思考以及反思,不断进步。而上述的方法可以搞好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当然也有其他的方法,例如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可以学到实际的有用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实际中。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充满活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学生喜爱。

参考文献:

[1]李英杰.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探寻――评《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J].语文建设,2010,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