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农村建设【五篇】【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3-08-21 14:05:02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新农村建设工作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在我办建议下,由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根据工作需要和人事变动,先后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班子,进一步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新农村建设【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新农村建设【五篇】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1篇

一、强化领导,广泛宣传,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

新农村建设工作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在我办建议下,由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根据工作需要和人事变动,先后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班子,进一步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政策指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同时,围绕工作目标,我办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落实了工作措施。做到上下联动、步调一致,确保领导到位、资金到位、工作到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证。2009年,我办联合泰州电视台、海陵区委宣传部策划开展了《进村入户看小康》大型新闻行动和新农村建设“双十佳”创建活动。《进村入户看小康》选取了30个先进典型村,报道各村致富农民的特色产业、农民致富的典型家庭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反映富裕起来的农民的新生活、新时尚、新面貌、新思想、新追求。“双十佳”创建活动最终评选出“十佳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和“十佳特色村”,并在泰州电视台公开进行了表彰奖励,两大活动的开展,达到了广泛宣传、充分发动的效果,在全区上下营造了村村争相投入新农村建设、人人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明确目标,创新思路,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全面小康村建设工程、农村新“5+1”实事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我区新农村建设的三大抓手,近年来,我们通过明确目标责任、创新工作思路,抓好“三大工程”的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1、稳步推进农村新“5+1”实事工程。为确保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主要抓好“三个到位”,一是责任分解到位。及时印发了《关于分解落实2009年度全区农村新“5+1”实事工程目标任务的通知》,对实事项目逐项细化分解,既有量化指标和刚性考核内容,又有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各承办单位都成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传递压力。二是措施落实到位。各牵头单位和承办单位围绕实事工作要求,深入开展调研论证,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序时进度,保证实事项目有序推进。我办经常深入基层,协调问题,化解矛盾,督查进度。三是督查考核到位。10月下旬,组织召开了全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及农村新“5+1”实事项目督查会,由各镇(街)、部门汇报交流实事项目进展情况,并将实事项目完成情况纳入镇(街)、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加强考核,严格兑现奖惩。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

2、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四清、五改、六有”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改善农村环境。重点在“清、疏、拆、建”下功夫、做文章。“清”就是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清理卫生死角;
“疏”就是对水塘河道进行疏浚、清淤和整治,保持水清岸绿;
“拆”就是对破旧房屋和违法建筑进行拆除整治,引导新建农民住宅向规划点集中;
“建”就是在实施道路工程美化绿化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公厕、封闭式垃圾箱等公共卫生设施,并对老建筑粉刷出新。两年来,各项整治工程累计投入达10948.01万元,其中省补1052.3万元,市补4*.4万元,区财政2471.6万元,镇(街)、村投入6204.16万元,农民自筹及其他扶持资金838万元。已有55个村(居)被确定为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先行村”(包括*、*两镇的7个村),基本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

3、加快推进全面小康村建设工程。一是把握工作重点。坚持把发展和促农增收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发展搞建设,搞好建设促发展,吸引在外能人回乡创业,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009年,32个试点村新增私营企业78家、个体工商户509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找准城乡协调发展的结合点和突破口,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围绕“道路硬化、环境洁化、河道净化、民居美化、村庄绿化”,加大投入力度,配齐环卫设施,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加强村级民主管理,着力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二是细化目标责任。全面小康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社会性综合工程。我办紧扣目标,结合区情,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镇(街)、村,落实到科室,具体到个人,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目标明确、任务要求明确。三是完善长效机制。全面小康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为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巩固建设成果,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建成一村、巩固一村,防止出现重建轻管、前清后乱、边建边损现象。20*年底前,已先后有2个村获得泰州市“十强村”称号,17个村进入泰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行列。2009年,32个村申报参与创建(包括*、*两镇的8个村),根据自查情况,各村的基础工作比较扎实,如果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全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达标率将达75%以上(*、*未纳入统计),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三、综合协调,严格考核,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2篇

一、山东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一)“新城市主义”模式

为重振城市中心区,解决郊区化的问题,西方学者和城市规划当局提出了一系列的城市重建更新计划,在规划理论上便是通常意义上的“新城市主义”,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公共轨道交通优先、鼓励步行、邻里关系以及在社区内部提供就业等新的规划概念。主要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方面体现通过旧城改造,改善城区的居住环境,提倡回归城市的理念;
另一方面则是对城市边缘进行重构,实现近郊农村城市化。如*、青岛等城市近郊农村建设及城中村改造。*区是*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区,地处青岛市区北部,辖8个街道办事处,230个农村社区,人口47万。建区之初,基础差,底子薄,设施落后,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的95%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建区后,*区依托区位、交通、环境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了农村工业化战略,以旧村改造为重点,加快农村城市化。*区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按照“三个基础稳固、六个清楚到位”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旧村改造,对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要求,严格把关,力求把每座安置楼都建成精品,切实做到改出一片新社区、一片新环境、一片新产业。目前,全区实施了55个社区的旧村改造,其中22个社区的2.8万户村民已入住新居,腾出土地3.8万亩,全部发展二、三产业,既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确保村民长期收益。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先进区,城市化水平达到57%。新市镇建设,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重构农村城市化功能,不仅能够使周边的农村人口集聚,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水平,还能够将原先分散的农村集镇汇集起来,节约居住空间资源,实现聚集化小城镇建设,更能进一步扩大农村人口就业机会,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实现农村共同富裕。

(二)“村企一体化”模式

山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乡镇企业快速崛起。在东部发达地区,有的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这些集团多数由村集体经济演化而来,企业领导人同时也兼任村党政组织负责人。由于农业在这些村已不是主导产业,村民大部分已成为企业员工,农民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虽然在社区行政管理上还有“村”的名字存在,但实际上已实现了村企一体化。如南山集团模式、西霞口村模式等。西霞口村依山靠海,“出海撒一网,归来鱼满舱”。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村民生活还停留在温饱线上。当时,西霞口村分农业队和渔业队,渔队扩大发展没有地,农队农闲时不能下海打鱼,资源无法共享,极大制约了发展。*年,西霞口村将两队合二为一,在省内成立了首家村级渔业公司,把“渔”、“农”两个行业融合合并。机制一变天地宽,西霞口从此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海珍品养殖、港口运作、国际海运、船舶修造、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建起了全国第一家村办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闯出了一条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之路。如今的西霞口,实现了住宅别墅化、公寓化、电气化,50%的村民住上了别墅楼,年实现总收入20亿元,纯收入2.2亿元,人均创纯收入17万元,实现了住宅的别墅化、公寓化,人均住房面积达65平方米;
实现了水、电、有线电视、直拨电话、宽带网络的配套;
实行了免费供水、供电、收视和医疗制度;
建起了福利超市,免费为村民提供富足的食品保障。此外,还建立了完善的退休、养老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全村呈现出一派和谐、富足、安宁、快乐的气氛。

(三)“产业化带动”模式

山东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目前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8392家,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870万户,户均增收1192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潍坊市借鉴了世界许多发达农业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的新思路,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许多龙头企业为稳定自己的原料基地,与村庄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协作关系。如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为确保有机蔬菜出口质量,协助多个蔬菜种植基地所在村建立合作社。目前共成立了52个有机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不仅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而且对基地村进行公共事业投资,改造基地村的道路、供电设施、灌溉网渠,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类产业化带动型的“村企互动”模式,在山东为数最多,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城乡等值化”试验

“城乡等值化”试验。指不通过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方式使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而非形态上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使在农村居住仅是环境选择、当农民只是职业选择,并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实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的。青州市南张楼村,*年作为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合作项目,进行“巴伐利亚经验”移植,即“城乡等值化”试验。内容包括片区规划、土地整合、机械化耕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发展教育等很多项措施。到目前,用在南张楼的投资已经有8000多万元人民币,各级政府投资了3000多万,村集体投资了3500万元,基金会投资了450万元。试验兴建了80多个企业;
农民人均收入从*年的1950元跃至年的6000元;
农民工作模式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成为副业,而企业生产成为正式职业;
居民生活方式改善,基础生活设施脱离了农村氛围,人们生活在包括厂区、居民区、文教区、休闲区等准城市化规划的大范围内。尽管现在的南张楼不是德国专家理想中的中国新农村的范本,但它也显著区别于中国农村大批农民进城打工的常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于新农村建设命题求解的一次独特实践,其意义重大。

(五)“股份合作”模式

股份合作模式主要是指,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资料作价入股,使土地成为资本,与企业联合,从而实现村企互动,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企业家梁希森带领其乐陵市希森三和公司,于2001年起改造梁锥村,使村民住上别墅。同时,让村民利用置换出的老宅基地和废弃地在公司入股,完成了从农民到股民、从种地到管理、从种回到做工、从分散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嬗变。蓬莱中粮公司在南王镇炮台村建立酿酒葡萄生产基地,村民户户都成为股民,同时又成为葡萄专业户。公司投资450万元对该村重新迁建,农民实现了就地城市化。

二、山东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启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让农村、农民和农业走出传统的模式与形态。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分化与整合。南张楼村的“城乡等值化”与*的“新市镇”建设等农村发展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单一的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乡村经济格局的解体,一个多元化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会开始形成。在“城乡等值化”和“新市镇”理念下,从农村产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让农民与农村、农业一起得到发展,就地实现“农村城市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总结山东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从发展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国家在农村推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村民自治等制度,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由此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应该说,20多年来,这两大基本制度基本上决定了我国农村政治社会的基本形貌和运行机制。这一时期中国农村政策的一个基本导向是,国家逐步撤离村庄,市场机制日渐发挥主导作用,土地权利进一步明确化,村庄政治进一步选举化,这一导向对农村政治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日益显现出来。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负担重、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到了90年代,农村公益事业举办难、农民福利缺乏保障等问题又凸显出来。进入新世纪,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是在农村之外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即“解决农民的办法在于转移农民”,于是,开放户籍制度,发展非农产业,进行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劳动力等便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导思路。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大国。在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约有3亿人需要转移,相当于两个俄罗斯的人口。如果3亿多人连同他们的家属约6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10)全部流到大中城市,或者他们在省际和大中城市之间流动,我国城市住房、就业、基础设施、社会治安以及城市间的交通都将无法承受。因此,依靠现有城市的能力来大量吸纳农民是根本行不通的,9亿中国农民在短时期内是根本不可能从农村迅速转移出去的,中国的城市化就只能走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并行的道路,让农民工能自由往返于城乡之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建设乡村而不是破坏乡村,让农民能在城市里呆不下去的时候,愿意并且能顺利回到乡村,“力避贫民窟式的城市化”。且税费改革则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从“消灭农村”转向了“建设农村”: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中国农民不一定大批涌入城市,留在土地上也同样可以实现幸福生活。

中国村庄发展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会更多的表现出多样化特征

从村庄发展的模式看,*的村庄建设是通过旧城改造,旧村改造,改善居住环境,提倡回归城市的理念或实现近郊农村城市化,采取的是农村工业化战略。南张楼村的“城乡等值化试验”,借鉴德国经验,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南山、西霞口村等主要是通过发展非农产业而不是通过发展农业而致富的,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集体经济”成分。潍坊是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乐陵梁锥村的股份合作模式,荣成好当家公司的兼并联合模式,滕州鲁南牧工商公司的合作投资模式等,农村发展的多样化特征已经在现实中表现得十分清楚。从理论上讲,当今中国农村发展由于受多元素(包括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社会的等)的影响,加上村庄发展本身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尤其在目前急剧变迁的中国,再用一个统一的所谓模式来统领中国村庄发展格局基本上是不现实的。相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选择必然带来多元化的发展。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选择和首创精神

新农村建设既是一项涉及面广、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轻重缓急、易难先后问题。农民身处新农村建设的最前沿,对情况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农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出许多先进经验,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宝贵财富。从山东经验看,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可以探索,到坚持长期稳定不变,最终形成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
对乡镇企业,从允许“三就地”发展,到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早,各地在农产品基地建设、市场组织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今仍走在全国前列。这都是创新机制,以民为主,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具体体现。*区将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坚持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严格旧村改造程序。凡社区两委班子思想不统一、党员大会不通过、群众赞成率达不到95%的一律不列入旧村改造计划。还通过村级党员干部联户制度、村情报告制度等,强化基层干部对新村建设的责任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梳理、及时提出对策。南张楼村在“城乡等值化试验”上,也没有完全遵循将“村民留在土地上、留在本村,而不是进入工厂、不是进入城市”的理念去做,而是执行了相反的理念,即通过利用国际试验这样一个无形资产与品牌争取到了许多发展非农产业和进城、出国的机会。如果没有工业企业在该村的快速发展,没有大量村民的外出(包括出国)从事各种服务业,南张楼村可能发展还比较慢,这是由中国目前所处的转型期所特有的历史性特征所决定的。也许“试验”设计者的想法在未来的某一个时期对中国农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肯定不是现在。因此,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初期需要倡导、扶持、示范、带动,如支援物质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组织、策划、设计、实施、改进、维护能力,而不是大包大揽,更不能成为行业部门垄断的自留地。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始终突出和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变“要”为“我要干”,同时保护好农民经济上的物质利益、政治上的民利,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否则又成为“农业热闹、农村萧条、农民消沉”的形式主义花架子。

村级公共产品的供给有赖于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的增强

当前一个现实是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成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也需要资金来保证其正常运转。农民个体的资金很难拿出来用于公共事业,即使是农民达到了富裕程度,也很难操作。从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际情况看,其实质就是解决了“分”的问题,集体的事公益的事不到万不得已无人关心,无人过问。“统”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或行政上的,真正经济上“合”的问题还没有破题。因此,如何摆脱当前农村的松散状况,创新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将农民的力量集聚起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山东的实际情况看,在一些村级集体组织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其村庄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都比较好,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也好于其他的村。南山、西霞口村模式虽然在我国农村不具有普遍意义,但这两个村主要是依靠集体的力量而致富的经验说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农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单打独奏很难达到尽快致富、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走农村工业化、集约化的路子,依靠集体致富,增加农民收入。事实上,山东近十多年来,已经在实践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其中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就是这一探索的最有价值的成果。一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村企合一的集体组织经济。二是发展通过土地、资金、技术、劳力入股的农村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济。三是村或镇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四是农村原集体经济时期建设的企业、水利设施、码头、渔池以及山林、荒滩的承包、转让、租赁、拍卖所获取的收入等。通过发展上述各种形式的集体组织经济,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可以解决农村一家一户想干又干不了的事情,使新农村建设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

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类指导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具体到一个时段、一个地方,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讲条件、讲重点,不能同时什么村子、什么事情都抓,追求普遍开花。当前尤为重要的是从当地实际出发,做好符合当地生产力水平的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重点,进行分类指导。山东在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针对全省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以行政村为单位,将全省农村进行了分类。分类方式是:将中央提出的5句话,分解成20项指标,分别确定了到2010年和2020年发展目标,以2020年规划指标为目标值计算出不同行政村的综合实现指数。其中综合指数大于70%的,确定为一类村,大于50%且小于70%的,为二类村,小于50%的为三类村。村级分类的作用不是搞达标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个村都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确定奋斗目标;
为了让各级政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实行分类扶持和引导,做到培优做强一类村,加快转化二类村,重点扶持三类村。同时也有利于各级政府经过一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后,检查工作的成效,做到心中有数。

从村庄发展模式归类看,大城市郊区、发达地区和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镇建设可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之路;
纯农业地区可走“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平原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中心村可借鉴“城乡等值化”模式。德国人进行“城乡等值化”实验,当时看中的就是南张楼村具有的“天然劣势”:不靠城、不靠海、没有大企业、不靠近交通要道、没有矿产资源、人多地少等,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农业大国来说意义非常。“城乡等值化”的建设理念所追求的目标是:“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换句话说,就是建设的基点是立足于农村,追求的是农村的发展,并不是要将农村城市化;
建设也不是以城市为标准,追求的是与城市不同的更符合农民需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就为用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可以让农民生产、生活得更好提供了可能。如,建设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方式等。但这并不等于国家可以减少给农村更多的转移支付,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必须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
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

经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西部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与中东部不同的特点。如果照搬中东部尤其是沿海省份的经验和模式,不一定是可行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充分考虑到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结构、文化和民族等因素,并认真总结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建立完善的西部新农村建设理论,更好地推进西部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发展。

一、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新农村建设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方略,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繁荣。与传统农村相比,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1)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乡统筹、良性互动的新农村;
(2)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现代化水平、科技贡献率高,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新农村;
(3)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4)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良好的新农村;
(5)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西部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西部新农村建设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首先,在政策方针层面,新农村建设端正和明确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思路,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GDP的观念,更注重农村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协调和全面发展。其次,在经济层面,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打破二元结构,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总抓手,还可以促进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再次,在社会政治层面,西部新农村建设还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与和谐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使农民群众通过新农村建设增进对党组织的亲近和信任。最后,在思想观念层面,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园的热情和动力。

二、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

(一)自然资源条件恶劣。西部地区地处内陆,以山脉、高原、沙漠、戈壁为主,交通信息闭塞,气候恶劣,土质贫瘠,耕地面积小,生产和生活用水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是西部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也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比如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区,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恶劣,森林覆盖率低,农业生态脆弱,土地沙化,干旱、大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

(二)人力资源条件落后。西部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在科技文化素质方面,西部地区农民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对市场的认识不够深入,对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缺乏思想准备,缺乏一技之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在劳动力结构方面,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老弱妇幼群体,使西部农业劳动力素质日趋低下的状况更加严重。在道德文明素质方面,西部地区农民一方面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另一方面,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魄力,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重新泛起,、封建迷信等思想有抬头趋势,参与村务管理和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政治冷漠正在泛滥。

(三)经济发展条件薄弱。就工业而言,西部地区二、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缺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的能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侧重于资源密集和资本密集等类型,产业关联效应和升级效应差,很难对区域就业、城镇化以及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有所贡献。而且,西部地区没有形成明显的区域分工,没有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不足以提供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就农业而言,西部地区荒漠化严重,人均耕地少,且土质贫瘠,绝大部分无法灌溉,只能靠天吃饭,而且几乎没有生产性基础设施、服务性基础设施和流动性基础设施,而中东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在西部还远未形成,农业生产的低水平、农业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以及产业化的缺失,严重阻碍着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就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来看,西部地区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并存,农村贫困程度深,范围广,差距大,有的地区和农户甚至还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吃饭穿衣仍然是严重的生存难题。

(四)政治条件滞后。西部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农村基层管理薄弱,一部分干部缺乏现代知识和观念,思想意识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且几乎不具有民主法制观念,作风专制,无法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西部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地区,民族矛盾相对突出,民族意识、民族习俗和宗教观念比较浓厚,容易使一些干部以狭隘民族主义或大民族主义处理民族关系,使一些少数民族村干部受宗教的影响,以宗教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甚至影响政策,也使一些群众以民族划分派别,产生民族对立的倾向。西部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低,对新知识、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接受能力差,对自己依法享有的政治、民利不熟悉,更谈不上行使,致使基层民主管理的气氛不够浓厚,村委会选举常常是走过场,这些都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五)社会条件不足。在文化教育方面,就全国来说,由于历史和政策方面的原因,教育资源在城乡分配不公直接导致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而就西部地区而言,工业经济发展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思想观念狭隘以及宗教、民俗因素的影响,使得西部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比其他地区更加低下和普遍。这种状况反过来又使农民注重物质消费,对子女教育、农业科技投入、农民自身精神文化消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西部地区“毛入学率”和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体系不健全,覆盖面不广,水平不高,对保障和改善西部地区农民的生活作用不明显。

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首先,经济发展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中心。西部地区落后的总

根源在于经济发展薄弱。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自然条件,提高西部地区人口素质,吸引和培养人才,才能改善政治和社会条件。为此,应该着重研究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和农村合作组织的问题。其次,人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因素。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家园,前提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同时创新人才制度,尽可能地培养、吸引和调动各种人才参与西部新农村建设。再次,生态问题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依托。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农业的可再生资源,改善恶劣的自然条件,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最后,改善农民生活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西部新农村建设最终要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的民主管理水平,改善西部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状况。

(二)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西部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自然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封闭,依靠农业自身是很难建设新农村的。同时,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工业反哺农业能力较差,以城带乡也是带不动的。因此,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支持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成具有一定水平的新农村发展平台,带动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实体的广泛参与。但是,新农村建设也不应该由政府包办代替,不能站在政府和城市的角度来建设新农村。否则,国家财政是难以支撑的,也不会符合农村的现实,不利于发挥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主体,也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了解农民的切身需求,发动农民主动参与,组织农民共同建设。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问题。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必须突破二元结构的束缚,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从而决定了政府既是启动者,又是组织者和出资者,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引导农民积极响应、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才能顺利完成。二者共同构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此外,新农村建设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就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支持和引导,培育农村和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农村形成各种发展力量的合力,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达到预期目标。

(三)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首先,与中东部相比,西部地区还比较落后,西部各省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甚至一省之内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态势。因此,因地制宜应该成为西部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的首要原则,不照搬中东部的建设经验,不强求统一的建设模式。其次,西部新农村建设应注重长远性,坚持规划优先、分步实施和分类指导,坚持长远目标与渐进发展相结合,避免急功近利行为。再次,注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相结合,注重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相结合,注重基层民主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并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转变农民观念,培养新经济时代的新型农民。

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五六十年代建立的传统产业上,近年来传统产业相继萎缩,新兴产业又发展不起来,工业基础显得相当薄弱,难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作用。因此西部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一是要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
二是要用好政策,加大引资力度,整合各方面的资金;
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其次,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强公共投资向农业基础设施的倾斜,优先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以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是要加强道路交通和电网改造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三是要加强村内道路、自来水工程以及电视、电话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建立了雄厚的基础设施,才能进一步推动工农业生产,提高经济发展潜力。在此过程中,要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防止资金浪费,也要反对不分主次或反次为主,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

(二)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一是要通过强化县域经济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合作,推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培育和塑造农村市场发展软环境的能力。二是要发展县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利用西部地区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培养和锻炼西部农民,使其掌握现代工业技术和市场知识,从而造成庞大的产业队伍。三是要因地制宜,找准特色和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有地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四是要培育城乡统一的县域市场,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快技术变迁,促进商品和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通,减少市场交易环节,促进产业分工的发展。

(三)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如上所述,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农业发展的基础。其次要促进农业产业化。一方面以工业化的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让农民从低水平的生产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发展农业合作组织,鼓励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探索“市场+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大面积市场化、组织化,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民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最后,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农业。西部地区要着力解决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问题,做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植被恢复工作,加强西部地区减灾、防灾、病虫害综合防治,建立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实现西部地区农业以及其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发展基础教育和培训。首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切断“穷根”。在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投入的同时,还制定相应措施吸引教师资源向西部农村流动。其次,提高农民素质,从基础教育人手,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知识,以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所需的专业技术。再次是突出政治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人文素质,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农民的民主精神、维权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为基层管理的民主化奠定基础。最后还要宣传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帮助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将和民族习惯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克服小农意识和陈规陋习,加强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团结。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西部基层组织建设要培养一支年轻、有知识、具有较高执政能力的基层干部队伍,为此应采取如下措施:(1)拓宽用人渠道,积极选拔人才;
(2)加大对现有干部的培训力度;
(3)有计划地培育和选拔后备干部队伍。其次,要转变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促进党组织与农民合作组织的结合,将党组织设置在产业链上,强调党员在发展生产和劳动致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突出党员分类管理,建立、规范村级组织保障机制。再次,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确保选举的代表性和公正性,并加强对村委会班子的监督和制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最后,还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充分发挥各种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4篇

一、实施“四项工程”,落实重点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结合庆阳实际,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应突出抓好四项重点任务:

一是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进一步推进“双培双带”工程,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近年来,我们全面实施“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
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的工程,全市已树立党员致富明星户8009名,培养致富带头人1400名。同时,在农村党员中组织开展觉悟高于群众、技能高于群众、业绩高于群众和建设一流队伍的“三高一建”活动;
建基地、建公司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双建双带”活动;
“党员群众共同致富”、“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等活动,带动和帮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劳务经济两大富民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组织实施“党员旗帜”工程,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们以“纠纷调解、经济发展、信息传递、村务监督”为主要内容,设立村务监督岗、科技培训岗、文明示范岗、政策法规宣传岗、社情民意报告岗等岗位,组织实施了为每个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舞台的“党员旗帜”工程。在党员的带动下,农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
组织实施了农村路、水、电、田、能源、广播电视等“六小”工程,每年建设小康农宅5万户,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民住宅小康化。

三是着眼于管理民主和政治文明建设,实施“战斗堡垒”工程,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依法行政,依法治村,有序推进村民自治;
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推进乡村管理民主化;
建立和落实农村党员参与村务管理制度,努力改变农村党员不理村务、不问账务的状况,保障党员和村民对乡村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四是着眼于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服务农民的“九送、九解”活动,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即:送政策,解决制定“十一五”规划和发展思路问题;
送法律,解决依法治理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问题;
送科技,解决科普和适用技术推广问题;
送文化,解决丰富科学文化生活和看电视、听广播问题;
送卫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
送信息,解决致富点子少、门路窄的问题;
送项目,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瓶颈”制约问题;
送人才,解决班子年龄大、文化低、能力弱的问题;
送温暖、献爱心,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推进“六化”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建设新农村,关键要提高农村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夯实组织基础。

一要巩固建设新农村的领导核心,推进乡村班子年轻化。要从县乡科级后备干部、致富带头人、大中专毕业生、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选用一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干部。

二要打牢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推进农村发展规模化。紧紧围绕发展确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把发展成效作为检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标准,引导基层组织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特色产业开发等工程。

三要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服务中心,推进阵地建设标准化。在新农村建设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结合开展项目建设、机关单位帮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工作,积极筹措资金,抓好村级阵地建设。

四要创新建设新农村的领导方式,推进乡村管理民主化。当前,重点应健全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把工作职能和重点转移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管理社会事务上来,自觉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综合手段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落实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党员和村民对村级财务、事务和干部选任的监督。

五要培养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推进党员教育管理经常化。要结合实施“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分层次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民党员、农村青年和致富带头人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致富技能、科学技术的培训。

六要建立建设新农村的长效机制,推进考核管理科学化。完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创新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健全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奖惩。落实领导干部和包村部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积极创建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公推公选等办法选任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兼任乡镇领导职务。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5篇

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要有新进展,农民收入水平要有新提高。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把我村打造成一个全县一流、在全市有影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而不断努力。

二、工作目标任务

在**年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力争做到好中求进,穩步发展。**年农业生产总值增长7%,农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100%。水稻种植达亩,果树新增面积20亩,油菜种植面积达300亩,席草种植面积达200亩以上的产业发展模式,计划投入万元对1421亩农田进行整改,投入万元,开发1000亩油茶基地,投入万元修建900米的环村公路(分别位于江塘至龙峰的360米,上水塘水库至谭坪的540米),继续推进三清五改建设,扩大种养植业规模,并且进行科学管理和规划,加大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计划投入元对村部进行整体规划,投入元对村庄道路两旁进行绿化。

三、主要工作计划及措施

(一)、抓好生产发展、突出特色产业

1、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结构,提高种粮效益。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确保粮食生产总量。**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亩左右,总产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亩,席草种植亩,油菜种植亩。大力培养种植“九龙李”生产基地,提高九龙李的产品质量,创立自己的特色产业品牌。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和保护粮食生产。继续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务院关于粮食生产补贴的政策,确保粮农享受到政策给予的实惠,充分调动粮农的生产积极性。

2、踏实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充分实现土地正常自由流转。对1400多亩水田实施土地整改,使农田成片,能够加快农业的机械化进程,这样利于农业的快速增长,充分踏实的做好每一个村民的思想工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土地正常自由流转”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快农业项目争取与引进力度,推动项目农业有序发展。加快与深圳长江通达贸易公司老总曹艳的联系,并且做好与村民的思想工作,并且和村民签定好土地承包协议,让千亩油茶基地能够尽快的进入实施阶段,为我村的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快速发展平台。

(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村容整治力度,强化生态能源建村科技强村

1、以“保护生态、整治环境”为切入点,美化家园、净化环境为目的。大力推广沼气工程建设,发展生猪养殖,在原有基础上增养300头,提高沼气池的建设率。沼气池新建口,力争全村80%农户使用沼气。使“三清五改”户达%。彻底整治村容村貌,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大力推广太阳能、电能等节能减排产品进入农户,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原有23台太阳能热水器的基础上再推广台,在健身广场旁投资万元修建标准篮球场一个。

2、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网络知识培训,使村民能在家中农产科技信息推广应用。创建一个村级博客网站,起到推广科普知识,农产品信息的载体作用。以图书室为平台丰富三农书屋藏书达2000册,完善农村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并进行推广应用,让村民尽快的走进网络信息化时代。

3、对村部进行整体规划。对村部基础设施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实,对村部地面贴瓷砖,完善村部的办公用具,充实图书室的图书,购买一套体育用具,对远程教育室的设备进行补充(计划是一台投影仪、一对音箱)(三)加强领导,强化新农村建设组织保障

1、始终坚持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带动村支两委和其他人和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八个方面的作用,呈现“支部有力、党员齐心、群众参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格局,推动我村新农村健康发展。加强组织建设,完善机制,充分发挥支部核心作用,以党员队伍为骨干,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村新农村建设。开展党员先锋岗评选,无职党员帮扶制,规范民主发展党员制度。完善村委会的工作运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四个文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