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好就业高职专业【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24 20:25:03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近年来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因素推动下,制造业数控化率不断提高。据统计,2010年我国制造业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好就业高职专业【五篇】,供大家参考。

好就业高职专业【五篇】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高职;
数控专业;
学生就业能力;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27-03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近年来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因素推动下,制造业数控化率不断提高。据统计,2010年我国制造业数控化率已达到30%。与其他行业一样,人才数量和质量成为制约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且与其他行业相比,制造业的发展与数控人才质量的结合更为紧密。基于此,数控专业成为地方高职院校必设专业。以台州为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每年可输送250~350名数控专业毕业生,为台州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与此同时,随着台州制造业迅猛发展,以往成为企业“香饽饽”的高职数控专业毕业生逐渐沦为企业的“鸡肋”。如台州路桥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一次性从我市某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招聘了30多人,但半年后仅剩下14人。许多企业宁愿招聘培养毫无技术经验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不太愿意招聘、留用高职数控专业毕业生,导致许多高职数控专业毕业生“水土不服”,就业层次呈下滑之势。笔者在走访调查系列企业、数控专业毕业生之后认为,出现这种“南橘北枳”的倒挂现象并不偶然,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薄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

适应期过长 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届数控专业毕业生(共126人)为例,数据充分表明,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过长,需要6个月以上到岗适应期的比例偏大,达80.4%强。个别毕业生在一年半以后仍不能独立开展工作,需要单位指定师傅带。与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到岗适应期2~3个月差距甚远。学生到岗适应期过长,不但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客观上也在社会、企业、学生中衍生出“高职教育无用论”,并进而怀疑高职教育存在之价值。

“跳槽”频繁 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毕业生为例,在49名学生中,截至2011年2月,有过“跳槽”经历的共31人,在就业3~5个月时(分别为11人、7人、5人,共计23人,占总就业人数46.9%)更为频繁,之后呈下降趋势。毕业生频繁“跳槽”往往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自身形象,从而降低了用人单位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招聘热情。

就业层次较低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具体在数控专业层面上,主要培养“灰领层”数控人才。这类人才在生产岗位上主要承担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的工艺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工作,能运用至少一种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掌握数控系统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及机电联调等知识技能,在企业的数控岗位一般占25%,待遇也较高。但近年来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层次持续下降,就业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的岗位薪酬相对较低,增幅相对较慢。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数控专业毕业生为例(统计时间截至2011年1月),如表2所示。从表2的统计数据中不难发现,尽管台州属于制造业发达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高职数控专业毕业生的收入待遇并不高,绝大部分学生收入低于1500元,收入层次甚至不如那些毫无经验、低学历的务工人员,与想象中的“天之骄子”大相径庭。

专业与就业岗位偏离严重 高职数控专业是宽口径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能在机械制造、产品设计、模具制造、机械维修等对口行业就业。但目前相当部分高职数控专业毕业生却从事着与专业毫无瓜葛的诸如房地产、保险、投资等行业。以台州高职数控专业近两届毕业生为例,有将近25%的毕业生从事与数控专业毫无关联的行业。

就业应聘技能缺乏 较之于大中城市的高职院校及本科学生,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往往缺乏风险、自信、自主、进取意识,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及自我封闭、怕风险等不良心态较严重,基本的就业应聘技能技巧缺乏,不敢也不善于推销自己。

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明晰概念,加强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 近年来,许多地方高职院校加强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由于对就业能力的内涵认识不清,概念不明,使得培养和训练缺乏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对什么是就业能力颇多争议,笔者认为,就业能力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是指每个学生都要具备的素质,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具体如图1所示。可见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个能力群。因此,只有准确把握这些内涵要素,才能引导学生点面结合、有的放矢、扬长补短,科学系统地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富于地方特色的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个好的制度,会使人变得更好;
一个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变坏。”以台州为例,由于近年来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台州各高职院校的数控专业毕业生不愁“婆家”,由此导致台州有关政府机构、高职院校相关部门甚至学生自身漠视就业能力培养。针对这种现象,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做好服务工作:(1)发挥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功能,将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纳入地方社会发展范畴。(2)全面、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3)构建并完善就业服务的基础平台,将高职数控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与求职行为纳入地方就业扶持政策体系。(4)培育并不断完善就业市场中介组织。其次,高职院校要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要强化就业能力培养理念,制定不同阶段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计划。(2)加强学校与企业、相关组织的合作,建立校企长期互动有效的联系机制。(3)强化体验教学模式。(4)加强地方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改革。(5)优化数控专业教师的结构、质量。(6)建立就业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再次,企业要规范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引导作用。数控用人企业单位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建立校企实习基地,调研、分析并建立数控工作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标准,传达明确的数控岗位需求信息,为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提供正确的目标与方向。最后,学生是提升就业能力的主体环节。社会、政府、企业、高职院校要积极营建良好的社会舆论,颁布相关的规章制度,使高职数控专业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就业能力是职业选择和成功就业的核心条件。

以地方数控职业岗位特征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本技能是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地方区域数控行业发展特征基础上的实践教学体系,才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抓手。以台州为例,就有制造业规模大(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5%以上)、以民营经济为主导、机制灵活、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等发展特征,自然对数控人才需求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1.应加强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与支持,做好市场调研。如组建台州数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台州数控产业协会等,制定台州数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考核评估标准,调整数控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使证书考核内容与台州数控产业实际需要相适应,开发台州高职数控专业校本教材等等。

2.应根据高职数控专业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改革教学。(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市场化”,及时跟踪当地数控先进技术的发展,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相关内容。如减少手工编程内容,加大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的维护与维修等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内容。(2)师资队伍要“双师化”。实践教学应教师先行,高职院校可定期派专业教师到数控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成为集理论与技能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使数控课程专业教师“教一门专业、会两门专业、学第三门专业”。职业院校也可直接聘用企业数控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教学任务。(3)教学过程要“实践化”。数控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只有在反复练习和操作中才能不断提高,过硬的本领必须靠真刀真枪的生产性实训加以培养。如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公司制教学和“顶岗实习”,将生产线引进到校,学生在学校实习时,实行企业化管理,按公司标准生产产品,效益按公司标准计算,填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真空地带,强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等。在教学上,应坚持“以学生演练为主,以教师点评为辅”的原则,使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能够将自身专业技能拓展为岗位技能。(4)实训基地要“标准化”。学校教学硬件改善和软件提升是提高数控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保障,要培养学生较高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实训基地。如按照地方数控产业现状,配备、筹建一定数量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计算机模拟仿真软件等等。(5)培养目标要“地方化”。以台州为例,制造企业大多数为个体、私营企业,人员比较精干,各技术岗位人员数量不多,更需要既精通数控加工工艺、编程,又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同时,对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有一定基础的复合型数控人才。

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做好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 (1)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组织机构,形成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良好运行机制,保证人员、工作经费到位。(2)注重就业指导的连贯性和时效性。许多地方高职数控专业仅在三年级开设一些就业指导相关课程,此时,学生正忙于实训实习、找工作,少有心思静下来学习这些知识。因此,应该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保证就业指导的连贯性和时效性。(3)改革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不分专业、地域,采用统编的就业指导教材,这固然可以减少学校及教师的工作量,节省投资,但由于不同专业、地域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其教育效果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应结合数控专业、学校、区域经济个性等开发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开发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要结合专业及区域经济特点有机增减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单一,远离学生实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在内容上要大胆取舍,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社会,如补充当地数控行业现状、“社情”、“经情”、“市情”、数控企业主流文化等内容。二是要改革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较落后,基本停留在传统灌输式,效果自然难尽如人意。因此,相关教师要大胆开拓,勇于进取,不断改革、优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如在学习面试内容时,邀请一些本校往届成功就业的毕业生现身说法,这样比单独的课堂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结合社情、校情、学情做好数控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德育工程” (1)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德育工程”。“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数控企业较之其他行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素质更为看重,因为数控产业设备投资大,产品质量、技术含量要求高,员工培养周期长、投入多。据《钱江晚报》有关部门的调查,73.33%的企业负责人最反感的是员工“”、“跳槽”、“裸辞”等现象。因此,要通过强有力的德育工程,使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不怕吃苦,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观。(2)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心工程”。较之普通高等院校,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功利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更为严重。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将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相互融合,使学生端正良好的就业心态及就业心理素质。(3)做好毕业生就业的“理想工程”。首先,要引导高职数控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好“理想工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就是实现人生理想。实践证明,盲目求职不利于以后的职业发展。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应结合数控产业区域特征和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其次,要开展创业教育,做好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创业梦想工程”。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也是莘莘学子最大的梦想。因此,高职院校要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创业教育。再次,要以书籍为载体,培育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知识畅想工程”。近年来,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生源素质下降,再加上大部分是高中理科学生,学生人文素质较差,极大地制约了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持续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搭建好学习平台,利用各种渠道引导学生建立以专业为中心的整体知识系统,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就业能力是检验高职数控专业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标准,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学生走上社会进入职场后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能直接反映地方高职办学效益,是社会对高职办学水平和社会名望的重要评价参数。因此,地方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要勇于开拓,搭建舞台,提供空间,整合资源,有效地培养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顺利走向社会、立足社会以及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马秀丽,滕凯.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52-53.

[2]徐颖.数控人才培养怎样满足企业需要[N].中国教育报,2006-04-13.

[3]徐铭,柏林.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镇江高专学报,2006,(3):5-8.

[4]谢志远.关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5]万茗.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2):106-107.

[6]陈力华,等.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卢文涛,唐玉魁.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114-116.

[8]黄艳芳,等.职业与人生[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9]栾永斌,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
就业形势;
职业指导

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率逐年上升。这种扩招政策一方面提高了受教育者数量,同时也加大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规模及高职教育的普及;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毕业生人数,造成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和就业竞争的急剧。在这一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根据相关实践表明,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当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下大气力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进而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从整个社会来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就是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岗位要求数量之间的矛盾,以及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造成的诸多弊端。

(一)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就业形势

1.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增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大幅度增加,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765万,以高校毕业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对就业已产生巨大的压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加之城市大批待业人员面临就业,更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局势空前紧张。

2. 新增工作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充分就业的需要。从河北新闻网省人社厅获悉,2016年前三个季度,仅河北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就达67.6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52.83万人,高校毕业生35.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5.77万人,同比增长9.3% 。

(二)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造成的就业弊端

1、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岗位层次较低。很多用人单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在人员招录上普遍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这些用人单位不是从岗位的实际需要选配人才,而是盲目“攀高”,本应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非要招聘本科以上的毕业生不可,致使很多高职高专毕业生不得不选择就业岗位层次较低的企业就业。

2、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资标准较低。由于用人单位在毕业生招录上普遍存在着“盲目攀高”和“学历滥用”的现状,致使高职高专学历的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的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支付低廉的报酬。

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低。高职高专毕业生刚步入社会后,由于社会经验匮乏且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弱,对市场就业动向缺乏科学的认识,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良好的规划,因而造成频繁跳槽的现象,形成就业稳定性低的特点。

二、职业指导工作对促进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

为应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高职高专院校对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高职高专院校做好职业指导工作也是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

1、能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通过职业指导工作使其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帮助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就业途径和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进而为自己的就业做出正确的抉择。

2、能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职业指导系列课程,毕业生通过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提升自己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确定就业及发展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3、能帮助就业困难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群体就业,解决毕业生失业问题。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建立就业动态信息库,逐一登记,确定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重点帮扶,或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指导、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等帮扶措施帮助其实现就业。

(二)对用人单位来说

1、能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着中介作用,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人职匹配,帮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双向选择,使用人单位能及时的选择到所需要的人才。

2、能促进职业信息的传递。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人员通过毕业生就业信息库,采集毕业生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岗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可以凭借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招聘,大大加强了院校、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联系,有效搭建了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

三、加强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的建议措施

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上面临的就竞争与挑战,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企业的通力合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外,关键还在于高职高专院校本身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构建“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训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职业指导,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机制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应从社会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托,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开发设置,充分体现出专业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发展性。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重基础、有弹性、强化实践能力、突出创新发展”的原则,构建适合行业、职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学训”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职业指导,坚持校企、产学相结合的方针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企业需求,企业是劳动力市场的最大“买主”。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了行业和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将失去特色。因此,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实施校企股份制的合作模式或推进中外办学模式,走校企、产学相结合之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只有建立主干课程与多企业岗位对接并保持长期联络的体系,相关课堂教学作业和学生课余设计均有企业实时提供实战项目,企业并参与到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中,创建没有“围墙”的课堂,彻底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不职业”的现象,真正实现校企、产学的相结合。

(三)加强职业指导,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要将职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密切结合起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给予针对性指导。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创新意识、竞争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身心素质、吃苦精神、合作精神,以及事业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合理规划人生,为将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另外,高职高专院校还应高度重视加强对毕业生的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四)加强职业指导,完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高职高专院校应当着力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健全相应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并切实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以及公共职业介绍结构保持紧密的联系,准确、及时的为毕业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并切实在择业方法和就业政策方面加强对毕业生的咨询和指导工作,营造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主演、企业支持、社会关心和媒体关注的良好氛围,切实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

(五)加强职业指导,鼓励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基础上的,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的一项有效措施。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开展创业教育,既能改变高职高专人才素质培养不均衡的现状,又适应了创新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同时还保证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说,创业教育是实现高职高专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高职高专院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对其毕业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具体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高职高专院校创业师资的培训投入,建立创业师资基地。组织有创业成功经历的人士担任培训师资,指导院校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来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鼓励学生开拓创新,由创业带动就业;
二是,在课程教学上就应该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因为创业并不是头脑一热就能够投入资金实现创业,也是需要很多相关知识的存贮的;
三是,高职高专院校要通过专业的创业策划活动让学生模拟创业过程,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创业的知识;
四是,建立由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人组成的创业指导和服务队伍,通过就业创业信息平台搭桥,为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整个过程提供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

四、结语

总之,为保证就业形势稳定,国家将继续实施大学生的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努力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作。作为高职高专学生要提高综合素质,调整好心态,提升就业技能和水平。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进培养人才的模式,完善和健全职业指导工作,促使学生正确学习知识,正确认识自我,更好地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 高小艳.试论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软技能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2012, (4).

[2] 周耀明,王彬,韩善仓.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20).

[3]肖东平.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

[4] 刘晓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隐性职业素养;
提升

一、隐性职业素养的内涵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指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等,可以通过高职学生的学历证书或者职业证书来体现;
隐性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工作作风等,这是职业人在工作中内在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在培养人才方面只是注重显性职业素养,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了在隐性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同样重要,两者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作用。优秀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二、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

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劳动观念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四个方面。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让高职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规范、职业纪律和职业禁忌等,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和创业观念;
工匠精神教育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操守和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提升他们对工作的专注和敬业乐业的精神,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一定要将工匠和精神统一在一起,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职业精神品质;
劳动观念教育就是要在高职学生群体中树立尊重劳动的意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在工作中尽心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型人才;
企业文化教育就是要在技能和实践培训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将学生培养成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和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迅速融入到企业文化的氛围当中,为将来校企合作和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基础。

三、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一)在高职专业教育中开设就业指导课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妥善的规划和准确的定位,也就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和择业意识。要想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在入学以后就要开设与高职学生就业相关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让他们对于职业规划有一个主观的印象。专业课教学是高职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准确的职业定位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培养职业意识能够让高职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更加的了解,明确未来社会对于本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从而更加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为了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个人的发展而努力学习。在高职学生的入学专业教育课上,老师要为学生讲述社会上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本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毕业条件等。要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市场需求量以及未来本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还应该介绍本专业将来要从事的各种工作,让高职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直观的专业教育能够让高职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较浓厚的兴趣,明确今后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以便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为学生开设与学生未来就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让高职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够有正确的职业意识,拥有正确的职业规划。该课程不但强调了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职学生通过该课程可以了解自身专业的阶段特点,明确高职专业就业的形势和法律政策,掌握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分类和创业知识,能够对自身的个性和职业有直观的了解,让高职学生拥有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理性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和未来,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设“两课”来提升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和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的关联,因此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品德课,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一般高职学校的“两课”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内容。这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的主要课程。在新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一定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综合全面人才的需求,具有应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因此在“两课”教学中必须把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将对高职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法律意识等方面,让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得到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工作技能以外,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能够让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根据学生选择的专业特点和行业特征来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学生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在未来的工作中才能够勤勤恳恳、无私奉献。

(三)为高职学生提供选修课或者专题讲座来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提升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就要不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也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应该具备的主观评价和心理倾向。要求高职学生应该能够在工作岗位上与同事和谐相处,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同时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都是未来职场成功人士必备的职业素养。作为企业来说,对于员工的要求除了要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以外,同时必须具有团队集体意识,工作必须经过团队的沟通与协作,同时每一位团队的成员都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确保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就要提升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或者专题报告来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比如可以为学生提供职场交往、人际交流与沟通、大学生礼仪训练等选修课程,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通过选修与职业态度相关的选修课来提升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专题讲座,学校可以安排本校的老师、毕业的校友或者社会上各个行业的精英来学校为高职学生做专题报告,重点围绕在社会上实际工作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各种问题,还有作为一个成功的人士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内在素质,让同学们意识到只有坚持不断地努力学习、同时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写作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成规,具备突破创新的精神,才能够在工作中获得成功。

(四)采用生产实训、工学交替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隐性职业素养是一项综合的培养过程,除了在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以外,还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践行隐性职业素养提升的方案,比如采用生产实训和工学交替的方式。生产实训是在高职学校内部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校内部与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相接触,从而能够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锻炼专业技能的目的。在生产实训中由于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实际工作的流程、企业的环境等,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真正地实现所学专业与产业相结合。在生产实训中让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是让学生养成隐性职业素养的关键一步,同时也让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融合,从而在教育中实现“教学做”的统一,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可以了解到未来从事的工作中企业是如何运作和管理的,从而能够积累工作经验,对企业的工作氛围和文化价值观念产生认同,具备良好的的职业道德。工学交替是将课堂教学与企业顶岗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通常是在高职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的情况下进行,时间一般安排在高职学生二年级下学期或者三年级上学期,工学交替是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通常都是与高职专业对口的企业。让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能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通过工学交替来更进一步地对专业进行学习,这是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另一个关键步骤。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理解企业要求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企业除了要求学生具有专业技能以外还必须具有集体意识和观念,在工学交替中,学生同时具备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通过企业实训能够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职业特点和行业规范,通过深入到实习环境中还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第4篇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业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因此高校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十分重要。职业指导是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和状况,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
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不能仅局限于学生求职前的指导其如何提高求职应聘技巧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于提前告知学生社会的需求是什么样,自身如何在校期间通过专业学习、素质锻炼,主动迎合企业需要,面对未来就业机遇,做个“有准备的人”。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形势,各级政府均把毕业生就业纳入各高职院校的工作考核内容之一,加之就业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声誉,联动着招生,所以各高职院校对就业工作都更加重视。都越来越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然而由于职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广大毕业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

1.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存在差异

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都开展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但在认识上仍存在着不少差异。一方面表现在,不少高职院校老师认为职业指导工作是就业指导中心、班主任、辅导员们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没什么关系;
没有把职业指导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教学工作相结合起来,不知道教育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提前了解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求职、就业的重要性,认识的差异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果。一方面,普遍认为职业指导工作就是毕业生求职前的指导其如何提高求职应聘技巧与能力,了解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从而忽视了提前告知学生社会的需求是什么样,自身如何在校期间通过专业学习、素质锻炼,主动迎合企业需要,做好求职前积累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不能主动适应就业形势和企业的需要。

2.职业指导机构及其运行机制不顺畅

目前, 高职院校都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指导办公室,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还没有形成人人参与、层层推进的管理机制和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工程”;
职业指导教材专业性不强,五花八门,不能与时俱进,理论性强,实践性少,与不同专业的岗位定位、社会需求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内容少,课程的实际指导作用不大。没有建立独立的职业指导教研室。就业指导中心过于重视对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就业岗位的开发,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
就业指导中心与二级院系的信息沟通不畅,常导致工作重复和就业岗位流失;
职业指导有时强调了整体,缺少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个体咨询和辅导,缺乏对地方经济和专业对口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预警,导致就业指导效果不佳。

3.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数量不足、水平不够高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就业指导工作,还应及时向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教育等方面发展。目前, 高职院校一般均有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但无论从数量、质量大多数仍不能达标,专业化程度不够。与2000-3000人甚至更多的毕业生相比,资源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全面、细致职业指导工作需要。同时转岗变化快、专业培训不足,显得整体水平不高。就业工作专职队伍尚如此,兼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更不能谈及,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力量更加不足。就业工作队伍和专职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不足,导致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质量不高。

4.学生就业期望过高,职业指导难度加大

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同为大学毕业生,但由于就业市场的进一步细化,多数企业用工标准要求,经常是将其与本科生区别招聘的。高职类学生多数岗位在生产一线,好多学生就业期望高,而且眼高手低,在择业时理想化。不少学生希望留在大城市,找大企业、高工资单位,都想到工作环境好、待遇好的单位,这样单位既需求少,又要求高;
而不愿到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去,反而那里岗位丰富、发展潜力大,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就业岗位选择上的错位,反映了学生对个人能力特点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处碰壁,错过了就业良机。同时,一部分学生没有做好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心理准备,受家庭和周围人影响,好高骛远,造成求职受挫,就产生了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缺乏继续求职的动力。

5.学生培养导向存在误区,影响学生就业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一般强调技能学习,认为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仅是学生的职业技能,事实上目前企业在高职院校学生能力需求中更加突出基本素质,而不是将职业技能放在首位。这就对我们职业指导不利,忽略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笔者通过调查,对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有关统计如下:

调查说明:自2009年5月,笔者陆续对96家企业进行了“用人单位毕业生能力需求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企业对毕业生最应具备的能力排序,了解企业需求的重点。调查内容涉及思想道德、专业技能、工作态度等12个方面,统计原则:排第一得1分,第二得2分,以此类推,得分以各项排名得分乘以得票之和。得分最低项说明企业对该项能力的重视程度最高。

通过调查得出,道德水准高、工作态度积极是企业需求人才具备的首选要素。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员工应具备的首要素质是道德水准高、工作态度积极,排名第前列。用人单位认为,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用人单位不仅仅注重员工的专业技能,更重视员工的职业素质。调查的96家单位中有76家将道德水准和工作态度放在需求的前列。并表示衡量一个员工是否合格,首要的是应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具有积极地工作态度,如果连这些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即使具有再高的职业技能,也无从谈起。其次良好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企业也非常看重。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企业衡量人才的标准已也不再是看简单的职业技能如何,正应了“高素质、技能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这也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在人才培养导向上出了问题。所以,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锻炼较高的职业素质,比起专业技能的训练,成为更加急迫要考虑的问题。要注重学生“软实力”培养,既是满足社会企业的现实需求,又是为高职学生未来取得更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在开展学生职业指导时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准备,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做法

1.树立全程化职业指导思想

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教育的全过程,并且分阶段确立工作目标。对于刚进校门的一年级新生,导入就业概念,通过入学教育,明确专业学习课程、所获技能、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步了解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未来发展方向。教育学生提前树立规划意识,设定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目标。二年级,通过专业课程学习锻炼专业技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主动了解职场要求和规则。通过素质教育课程、主题活动、班会、讲座、深入企业调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预就业教育,重点强调准职业人意识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三年级初,开展就业求职教育,通过就业课程、论坛、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择业技巧以及劳动法规等的教育和指导,并辅以群体和个体咨询,强调就业指导和服务。

2.积极营造全员参与的职业指导氛围,共同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因为职业指导是不仅是求职指导,还关键在于它的职业能力锻炼、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全程的,所以要鼓励学校各部门、广大教职工,尤其是专业教师全员参与,营造积极的氛围,齐心协力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要教育引导所有教职工树立高职院校“就业兴、招生兴、学校兴”的市场意识。明确学生成才、顺利就业就能提升学校社会声誉,就能吸引更多考生报考,保障生源数量、提高生源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校发展,大家才能得到发展。学校还要从人事分配制度上出台积极政策,发挥导向作用。同时,高职院校广大教师因有“职业性”、“社会性”的特点要求,通过社会需求调研,广泛与行业企业接触,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也增加了教师接触企业的机会,开发了就业岗位,锻炼自身教学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3.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领导,完善机构设置

学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要坚持落实“一把手工程”,把职业指导工作作为就业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就业工作的重心由就业管理向职业指导转移,努力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主动就业。学校要成立专门工作委员会,不仅就业工作主管领导要参加,分管教学、学生工作的领导也要参加,教务处、学生处、组织部、科研处、社科部、基础课部等单位也要参加。同时要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二级学院工作小组,各专业教研室参与。建立起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三级职业指导体系,自下而上,逐层负责落实。同时要在就业指导中心下成立职业指导教研室,配备数量充足,专业、学历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统筹职业指导课程教育教学。

4.重视职业指导队伍建设,完善培养机制

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要不少于教育部1:500的要求,二级学院也要设置2名或以上分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人员,随时给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及信息服务。对于职业指导教师要调集精兵强将,应当建立专业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鼓励大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鼓励开展团队教学;
聘请社会、企业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同时要加强他们的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升职业指导的水平。而且职业指导课的专任教师应享受学校教学人员的相应待遇。要积极参加职业指导师的专项培训,鼓励大家持证上岗。

5.规范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分阶段实施

首先要切实把职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并按照必修课开设,总课时不少于38学时。要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力求科学性、实践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在遵循课程体系要求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应包含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内容。鉴于高职教育第三年要开展顶岗实习的特点,建议分年级实施,一年级中第一学期重点讲授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树立目标意识,合理规划,积极锻炼,努力提升职业素养;
二年级中第四学期或三年级中的第五学期重点讲授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强调求职辅导和职业适应。授课中要强调学生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调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课程中设立必修的创业教育内容,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相联系。拓宽素质教育平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开展创业指导课程(GYB、SYB)、创业实训课程(模拟公司)、举办创业大赛、创业项目进校园展示等活动。

6.通过职业指导过程,反馈教学,改进人才培养

通过学生职业指导和职场求职反应,了解企业需求,积极向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反馈,改进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素质教育方案。如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学好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主动锻炼,通过职业技能考试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如根据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改进学生的素质养成。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教育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等,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遵守职业道德要求,做不到爱岗敬业,用人单位颇有微词,正如前文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调查所示,企业首先看中的就是学生的道德水准。文化素质方面,包括通识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素质方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它既包括专业技术能力、融入社会能力,也包括创新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公关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身体心理素质方面,包括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学生不重视锻炼,难以胜任岗位工作强度要求,在人际关系中以个人为中心,难以与人和谐共处,缺少团结协作精神等。如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鼓励毕业生不仅要关注大企业,更要关注基层、中小企业,引导毕业生立足现实,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到更广阔的领域就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落实项目就业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

[2]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天津职业大学.天津职业大学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2007年4月.

[5]刘宏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6]莫运国.多途径h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18-20.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3-0062-03

目前,全国超过2/3的高职院校开设有英语类专业,逐渐成为规模最大的高职院校招生专业之一。但随着近年来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发展,英语专业的就业优势不复存在。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以提出破解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对策。

一、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就业现状

(一)就业方向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在2010-2013年四年里就业率分别为92.45%、91.41%、90.62%、90.58%,就业率在省内同类院校中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其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此部分约占3.8%,主要是考取国家公务员及参加“三支一扶”的学生,其中超过半数是在县及县以下乡镇工作;国有企业约占6.2%;通过专升本升学考试或其他方式选择继续深造的约占6%;与各类企业签订灵活就业协议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约为85%;选择自主创业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极少,比例仅为0.3%。

(二)就业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愈加重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也在逐年提高,这说明高职人才的培养切合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总体就业形势正在往好的方面发展。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之我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了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特别是复合型的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很受企业青睐,这给我国高职英语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另一方面,国内某家知名教育数据咨询机构对近年全国高职应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高职层次的英语类专业连续两年排名居于高失业风险型专业的前十位,该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令人担忧。

二、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英语专业就业面窄

据中华英才网统计显示,目前就业市场上急需两种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一种是英语专业水平较高的毕业生,从事文字翻译类工作;另一种是融合了其他专业背景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从事涉外商务、旅游、会展、管理类工作。高职一般采用2+1或2.5+0.5学制,在校时间短,专业学习时间相对不足,导致学生学习不深入,不能较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对口职位大都集中在教育或导游等,涉及对专业知识或跨行业知识要求稍深的岗位,就显得毫无竞争力。这种情况造成大部分高职英语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完全对口,显然不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提升,也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佳

由于在校时受生源基础、师资水平、实训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读写译的专业能力不高,难以胜任有外贸业务的企业用英语进行咨询、讨论及读、写报告的岗位要求。同时大部分毕业生的英语可持续学习能力不强,知识面较窄,缺乏职业发展规划,学习主动性不高,难以将课程学习与行业能力有机结合,就业面受到局限,就业质量也不高。

(三)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一些求职者对自身能力估计不足,自我评价过高,导致择业预期高。加之对用人单位不了解,一味追求高薪与专业对口,一门心思想到大城市、大企业就职。但既符合市场需要又能提供优越条件的岗位较少,这样的职位竞争者又多,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角逐此类岗位的希望成功率比较小。

三、影响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于受国际经济危机及国内整体经济发展形势放缓的影响,企业用工需求大减,社会上整体“人才过剩”,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除了没有足够的资本同英语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竞争外,甚至在某些岗位上无法同一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竞争。很多英语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被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挤占。一些单位忽视本企业的实际需要,提高用人标准,盲目引进高学历人才,导致买方市场上高学历求职者挤占低学历求职者工作机会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

(二)学生自身及家庭因素的影响

1.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欠缺

高职类院校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普遍低于普通本科生,即使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语言水平也不及本科院校毕业生。以笔者所执教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外语系应用英语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只是勉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能通过英语专业四级、八级和商务翻译等级等考试的学生只占很少一部分,这样的知识能力水平在供求本身就不平衡的人才市场上是毫无竞争力。

2.毕业生和家长的观念对就业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理想跟现实是错位的,主要表现为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对薪水、福利待遇等方面要求偏高。一些家长还停留在旧的就业观念里,认为只有在有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单位里工作才算就业,对在非国有单位里工作非常不感兴趣,甚至持排斥态度。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就业的选择面,加剧了就业难的现象。

(三)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很长时间以来,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英语专业如果不及时调整不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不能面向市场,其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岗位需求相脱节,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与此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流于形式,没有有效指导学生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大部分学生毕业时对就业市场缺乏清醒的认识。

四、应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建议

(一)政府和学校层面

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除了受毕业生个人专业知识、技能、气质形象、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不可避免地还要受到就业市场需求结构和规模的制约。要破解这一社会矛盾,必然要遵循就业市场规律,同时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学校、家长及就业者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层面可以利用政策、制度为校企双方搭建合作平台,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实习实训打造绿色通道。高职院校要结合英语专业就业需求及办学特点,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市场需要完善授课和实习等环节,积极和各类用人单位接洽,开辟见习岗位,给准毕业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以提高育人质量和学生就业适用性。

(二)学生层面

一是练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选择英语专业的高职生,应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勤学苦练基本功,通过听、说、读、写几项核心技能的训练提高自己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事实证明,那些有着良好的发音、流利的口语以及较高阅读能力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是扩充知识面。随着我国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世界市场,对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招聘者要求英语专业毕业生具备文字能力、经济知识、商务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学好学精英语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外贸、金融、旅游、物流、互联网等相关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可选择跨系修课、修双专业,将英语专业知识与岗位职业能力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市场青睐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三是调整就业目标。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更应当正视就业问题,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首先,在就业方向上,可以重点关注受经济风波影响较小的行业,如教育、科研、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就业机会;其次,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应理性,不要一味地追求京沪广深等一线大城市,一线大城市虽然就业机会多,但就业已趋于饱和,而一些二三线城市和广大经济发展较好的小城镇,则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最后,在国家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利好政策下,高职毕业生应具有创新意识,勇于挑战自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

四是积极参加实习实训,增强职业适应性。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手段,但盲目进行实训也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据调查,本学院高职英语专业的很多学生经常在校外做兼职,但是所从事的多是一些英语培训或者对语言能力要求不高的简单的促销类工作,这挤压了学生相当多的学习时间,严重影响了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些不恰当尤其是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实践对学生而言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学生自身应杜绝这种舍本逐末的实践实习,而应尽可能多地参加校企合作岗位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 考 文 献

[1]马立泉.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6):60-61.

[2]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0年中国高职生培养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0(6):46-57.

[3]冀瑞鹏.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大盘点[EB/OL].http://, 2010-12-22.

[4]李莉.浅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英语教学[J].科学时代,2011(3):145-146.

[5]秦岩.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就业形势调研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9(3):7-8.

[6]魏亚妮.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8):144-145.

Analysis o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s Majoring Englis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he Case of Zhouk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i Lizhe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in which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majored in Englis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t largely due to their lack and deviation of conception on society, school, family and their own in the course of employment. Thus,it is essential to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y. Meanwhile, graduates majored in Englis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enhance solid professional basic skills, expand their knowledge, adjust employment targets, enhance vocational adaptability, to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