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建筑论文【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25 10:30:09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SantiagoCalatrava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著名建筑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五篇】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作品:里斯本东方火车站作品:密尔沃基美术馆作品:毕尔巴鄂步行桥

标签:追求内外协调统一

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

作品:肯尼迪图书馆

作品: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作品: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作品:中国银行总部大厦作品:德国历史博物馆作品:日本MIHO博物馆作品:北京香山饭店

标签:疯子建筑大师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高迪曾就学于巴塞罗那省立建筑学校,毕业后初期作品近似华丽的维多利亚式,后采用历史风格,属哥特复兴的主流。主要有古埃尔公园、巴特罗公寓、圣家族教堂等。

高迪曾说:“艺术必须出自于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已为人们创造出最独美丽的造形。”高迪的作品常使用大量的陶瓷砖瓦和天然石料,以令人信服的建筑语汇,如:建筑的门、窗、柱、廊、墙等,和丰沛的想像力创造出属于高第式的建筑。他认为大自然界是没有直线存在的,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才属于上帝,因此凡是他落实于自然理论的建筑作品始终令人眼睛发亮,在百多年后的今天却丝毫没有古迹之感。斯人已远,作品不朽。高迪一生的作品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部级文物,3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品:米拉公寓 

作品:古埃尔公园作品:圣家族大教堂作品:巴特罗之家

标签:解构主义大师

扎哈·哈迪德,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是建筑界的一个传奇。有人说她是疯子,有人说她是异端人物,当然还有人说她是特立独行的建筑大师。无论如何,哈迪德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哈迪德曾带领她的团队获得了世界多个最顶尖的建筑设计竞赛殊荣:意大利米兰一幢外形扭曲的写字楼,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大学和会议大楼建筑,中国广州的歌剧院,德国斯特拉斯堡电车站,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伦敦2012年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土耳其港市伊斯坦布尔和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主持权……

2004年,哈迪德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普立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世界最高荣誉建筑奖项的女性。普立兹克奖评委之一、美国建筑资深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布尔称:“哈迪德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

Vitra消防站

广州歌剧院PIERRES VIVES大厦

标签:集艺术和智慧的天赋于一身

生活工作在日本大阪的安藤忠雄,在53岁时获得了第18届普雷兹克建筑桂冠提名:赫雅基金主席杰·A·普雷兹克在宣布这一事实时,引用评奖团的描述说:“安藤的建筑是空间和形工艺的组合……即适用又富有灵感,……纵观其建筑生涯根本不能预测其未来。”

安藤忠雄是位难得的建筑师,他集艺术和智慧的天赋于一身,他所建的房屋无论大小,都是那么实用,有灵性,他有超强的洞察力,超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学派或风格。他的建筑是形式与将要生活那里的人们的综合统一。

安藤的建筑是空间和形式在艺术上的惊奇组合,透过他的建筑没有人可预测这个时刻将会到来,他不愿意受传统的来缚。创新是他的手段,个人世界观是他灵感的源泉。将普雷兹克建筑奖授书安藤忠雄,不仅因为他完成了某项作品,更是为了他将来的项目能够进一步丰富建筑艺术。

作品:皮诺基金会美术馆

作品: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作品:兰根基金会/霍姆布洛伊美术馆作品:曼哈顿阁楼 

作品:同润会青山公寓改建

标签:现代建筑的旗手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0.6-1965.8.27):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Ludwig Michae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作品:马塞公寓作品:朗香教堂作品:萨伏伊别墅

标签:艺术建筑大师

伍重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麦,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在那里的建筑工作室当小职员。后来去了芬兰,与阿尔瓦.阿尔托一起工作。在紧接着的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他去的最后这个地方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

悉尼歌剧院的传奇开始于1957年,38岁的伍重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他加入了一场匿名的竞赛:一块小土地上的歌剧院。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中被大赛评委选中,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用白瓷片覆盖的三组贝壳形的混凝土拱顶”。这座建筑规模庞大,包括了音乐会大厅、歌剧大厅、剧场、排演厅和众多的展览场地设施。建筑面积8000平米。这座建筑直到1973年才建成,历经14年之久,耗资1.2亿美元。它的结构设计有着前所未有的难度,其间经过无数设计师的设计,最后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进行修改削减而成,杰作才得以诞生。

普利策奖的评语:

约翰?伍重是一位建筑师。他扎根于历史,触角遍及马亚、中国、日本、伊斯兰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纳亚人的遗传。他把那些古代的传统与自己和谐的修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建筑感觉,以及和场所状况相联系的有机建筑的自然本能。他总是领先于他的时代,当之无愧的成为将过去的这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

作品:悉尼歌剧院

标签: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1898~1976,全名为Hugo Alvar Herik Aalto)是芬兰现代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设计大师及艺术家。

阿尔瓦?阿尔托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工业产品设计的代表人物。他在国际上的声誉与四位大师一样高,而他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的关系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其他人所没有的突破,是现代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

标签:大胆创新勇于突破

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1937年9月14日-),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1998年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因对热那亚古城保护的贡献,他亦获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他出生于热那亚,目前仍生活并工作于这一古城。他受教并于其后执教于米兰工学院(MilanPolitecnico)。1965年-1970年,他为路易·康和Makowsky工作。1971年-1977年,他与理查德·罗杰斯共事,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为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1977)。

作品:蓬皮杜艺术中心

作品:保罗·克利(Paul Klee)中心作品:休斯顿menil博物馆(Meniu Collection Museum)作品:罗马综合音乐厅作品:瑞士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Beyeler Foundation Museum)

标签:"高技派"的代表人物

诺曼·福斯特,当今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策建筑大奖得主。诺曼.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的建筑方式。

他认为建筑应该给人一种强调的感觉,一种戏剧性的效果,给人带来宁静。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文化之桥――西安国际美术城

西安国际美术城项目由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美术城发展有限公司独家投资,项目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总占地近66.6hm2,总建筑面积约95万m2,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项目包括西安国际美术博物馆、艺术家美术馆群以及西安国际画家村。西安国际美术城项目是国内第一个以美术和文化为主题的超大型艺术综合体,是国内第一个以民间自筹资金进行规划设计并建设的超大型城市文化建设项目,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美术博物馆及艺术家美术馆群。西安国际美术博物馆的设计概念源于“有凤来仪”的美丽传说,运用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为西安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生态美术博物馆。

“建筑&美术”西安国际美术域系列论坛

论坛邀请到来自瑞士、德国、意大利、美国、中国的12位著名建筑师,以及中国著名美术家、美术评论家范迪安、邵大箴、王西京、程征等10位美术界大师。此外,与会嘉宾还包括陕西省相关领导、空港新城管委会、省文联、省美协等领导,以及200多位陕西省画家、省内文化产业等专业人士、专家学者。这场以“建筑&美术”为题的跨界论坛是全球首创,受到了80家国内知名电视台、国内外建筑专业媒体及大众媒体的关注。

论坛由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美术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小艳女士担任主持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美术家王西京,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贺键等嘉宾分别致辞,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美术城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徐伟介绍了西安国际美术城项目。在圆桌讨论环节之前,来自瑞士马里奥博塔事务所的建筑师马里奥・博塔结合自己的博物馆设计经验为论坛做了精彩的演讲。

圆桌讨论环节,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副主任、同济设计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教授,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陕西大美术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霜林担任特邀主持人,12位国际著名建筑师与10位美术界大师就“建筑&美术”为主题,围绕着“时间、空间、艺术、技术”四个维度来进行讨论:

・讨论艺术的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讨论未来的博物馆应具开放性、包容性与国际性。

・讨论西安及长安画派的独特艺术价值及肩负使命,美术城作为一个文化产业整合升级的载体,对城市提升的意义。

・讨论艺术家对美术城的美学诉求,从规划、建筑、景观、室内、雕塑小品,应处处体现艺术。

・多元化、复合化、生态化、科技化。作为全产业链的艺术创作、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如何与运营结合,与科技结合。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方 现当代 女性建筑

建筑领域在工业化和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之下发生了重大变革,19世纪以来逐渐走向平等并开始向女性学者们开放。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美国和芬兰各地的女性率先获得了高校建筑学位并开始她们的职业生涯,但是另人非常惋惜的是,19世纪之后超过一个世纪的女性作为职业建筑师的建筑实践以及建筑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都几乎被世人所遗忘。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教育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地的大学开始成立建筑学院,同时,大学建筑学院里也开始接收女性学生。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是最早的正式接收女生的大学之一,康奈尔大学于1870年接收了第一批女学生,并在1871年成立了建筑学院。英国第一所女性寄宿大学创办于1869 年。剑桥大学在1882年首次赋予了女性参与考试的权利,但是直到1948年,女性才在这里获得全部平等的权利[1]。

在1960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思潮之前,建筑设计界知名的女建筑师为数不多,而能够称得上国际级大师的更是凤毛麟角,女性常常扮演者被遗忘的合作者与妻子的角色,著名的奖项和荣誉都为她们的丈夫或者老板所得。这其中不能不提及几位大师背后的女性:凯瑟琳· 鲍尔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规划和建筑评论上,而她的丈夫威廉·沃斯特承担了很多重大项目设计与施工。女家具设计师雷·伊姆斯也从来没有她的丈夫查尔斯·伊姆斯那样声名卓越,但是他们合作设计的板式家具却流传至今成为经典。费兰克·利奥德·赖特的设计图纸,绝大部是他的员工马里恩·露西·迈荷尼绘制的,与此同时,迈荷尼还担任了赖特的家居设计师,帮助他完成了许多著名住宅项目设计室内的家具配饰。

女性建筑理论家简· 雅各布并非建筑师,但却是在改变城市规划与建筑外观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女性。她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在历史保存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当于卡逊《寂静的春天》在环境保护上所起的作用,从经济和审美两个方面,雅各布指出了多样性的好处。她大胆地对现代主义大师们提出了反对意见,揭示了更新城市的大规模住房带来的灾难后果,论证了城市生活的混杂性更具人性,归根到底建筑的目的是为了更适合居住。她的宣言催生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包容了更多多元化的特征,更注重细节与人性化的设计构思。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女学生的数量增长到20%-30%。妇女解放运动帮助她们改变了在社会上、工作中和家庭里的地位。终于,女性开始得到高级职位,被聘为教师,并获得了职业领域的认可。1998年美国55000名注册建筑师中18%是女性,只有大约7%领导着自己的事务所。在英国,女性占建筑师的9%,西班牙、德国、法国和冰岛,百分比从10到16不等,她们对建筑持有一种更加实用的观念。但建筑界与室内设计界仍有传统的格局,大多数事务所由男性来统领[2]。

也有一些赢得了世界声誉的女建筑师大胆地与这种不平等的现象抗争,例如意大利的加埃·奥伦蒂,日本的妹岛和世与美国费城的丹尼斯·斯科特·布朗。也有一些大胆的女性设计师正越来越引人注目,如玛雅·林、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卢林达·斯皮尔、扎哈·哈迪德和帕特里克·派德克。有一些一直在幕后做设计工作的杰出女性也渐渐地走向前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瑞贝克·宾德、维克多·凯赛特、朱迪丝·希恩、克赛琳·戴蒙、沙洛·苏珊克和迪博罗·博克。

建筑事务所发展至今,大多数已经是以丈夫——妻子团队合作的形式存在了,一同分享名声和设计任务。在那些最受欢迎的设计团队中,有一些夫妻档组合非常地成功。贝尔纳多·福特·布莱西亚·阿奎泰克托尼卡(生于1951年)和卢林达·斯比尔·阿奎泰克托尼卡(生于1950年)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一对,他们创建的迈阿密设计公司,擅长利用大胆的几何形态与浓烈的高明度建筑色彩。在两人设计的位于迈阿密的亚特兰蒂斯大楼(1982)的方案中,他们留出了一个四层楼高的敞开空间作为中庭。这处天空庭院的虚空间中,有涂着旧火车红色的螺旋楼梯,蓝色旋流水池和热带棕榈树。当热烈的加勒比海风情与冰冷的现代主义相遇,碰撞出无限激情四射的火花。斯比尔这样评价她的作品:“我们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那就是当你看见它时应该有某种很激烈的反应。”

还有一些女性建筑师独立成立了个人的设计事务所,如长谷川逸子与扎哈·哈迪德。相同的性别、同样的成功是她们的共同之处,但她们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求学经历和设计创作历程却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通过了解她们的成长过程、对她们不同时期设计作品的比较,也许我们会有一些新的认识、从而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从她们的简历中不难发现,二人在成立个人事务所或工作室时的年龄都约为38岁,但之前的求学经历却各不相同。长谷川逸子大学毕业的院校并不出名,工作的事务所也较为一般,似乎默默无闻;
而扎哈·哈迪德却师出名门,在国际著名的AA建筑学校承蒙阿· 曾荷利斯(E l i aZenghelis)和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两位大师指教,毕业后又继续有幸在OMA城市建筑事务所工作,其时已经是锋芒毕露。扎哈·哈迪德早期作品中方案多而建成的较少,即使建成的也多为室内装修或改建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麻布10号大厦(方案),蜜月饭店室内设计等。在这些作品中其丰富的创造力和激进的设计手法已经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其实到2006年之前,在欧洲的建筑教育与建筑实践领域男女性的比例已接均,欧洲和北美的很多大学中,建筑系女学生的比例(47.5%)已经接近于男生。建筑和规划学院的女性教师也增长到25%。但两个主要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职业和个人生活的平衡,这仍然是建筑界中女性面临的重要问题。二是如何在高等教育中争取平等的待遇。在职业实践领域,女建筑师现在已经出现在很多跨专业的公司中,这也意味着,独立女建筑师事务所的比例很低,多数女性都通过团队,在项目从概念到实现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像奥迪勒·德克所说的那样,“21世纪将会是建筑领域中女性的世纪。”

注释: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桢文彦,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群造型和场的理论创建者,新陈代谢派人物之一。一生致力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精细的手法使建筑表现出理性的思维,采用散文式的构造方法,赋予建筑更多层次的内涵。桢文彦的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曾获得包括日本建筑学会大奖、日本艺术大奖、Prince of Wales城市设计奖、普利兹克奖、世界文化奖、UIA Gold Medal及AIA Gold Medal等在内的诸多建筑学界重要奖项;
其主要作品有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雾岛音乐厅、三原市艺术文化中心、福冈大学学生中心、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及岩崎美术馆等。

演讲现场,桢文彦大师以“在这渐渐苏醒的城市”为题,深入剖析了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理性进行建筑设计,这一当下中国建筑师孜孜探索的课题。他用自己各个阶段“意味深长”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Spiral建筑、风之丘陵葬祭场、藤泽体育馆、朝日电视台办公楼、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所、MIT研究所等项目,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建筑时间与空间关系,最后强调了建筑的存在应该给使用者、所有者、看到它的人一种喜悦的感觉。诚如他在演讲中所言:“建筑和人一样其实也是有生命的,所以作为一个建筑也是希望能够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时间是检验一个建筑好坏非常重要的标准。”“我们创造出这些独具匠心的建筑,更去了解、探究每座建筑背后蕴含的思想。”

两小时演讲结束后,桢文彦先生再次登台,与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秘书长张楠、青岛市规划局总工程师滕军红、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郝赤彪、山东省工程设计大师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CEO赵广俊,围绕当下建筑师最关注的城市发展变迁和新旧城区之间的和谐与共生关系等主题展开了对话讨论。他主张开放性结构应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也是桢综合设计事务所在建筑创作当中一贯坚持的目标。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其一,该书是对20世纪中国建筑师发展的一个大胆总结。正如作者所述:“他按年龄段(比如相差20岁)来划分建筑师的代别的”。该书改变了建筑界历来重物不重人,见物不见人的习惯。事实上,张大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中已对中国建筑师作了代际的划分,也是“四代”之说。第一代是清末至辛亥革命(1911年)年间出生的,这一代建筑师几乎全部是留学外国的;
第二代建筑师即为20世纪初至20年代出生且是1949年以前大学毕业的建筑师,他们中间留学国外的并不多;
第三代建筑师即为解放后大学毕业且大都是20世纪30~40年代出生的,对这一代群体说来,真正出成果,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80~90年代;
第四代建筑师即为出生在解放后的新中国,毕业于“”后重新兴起的大学建筑系,该人数上肯定超过前三代人之总和。正如杨永生先生在后记中所言,由于他不代表国标,推出人物并不全,肯定会有遗漏的。

其二,该书较为详尽地归纳分析了中国四代建筑师的不同创作观念。如第一代建筑师表示出特别的才华,可以说与国际先进设计水准相差不大,在建筑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结合上做了前无古人的、意义非凡的探索,此外他们还创办了中国高等建筑教育专业,为培养第二代、第三代建筑师准备了理论基础;
第二代建筑师由于遇到种种难题,所以设计空间太小,时间太少,虽有一系列突出贡献者,但终属于“迟到的春天”;
第三代建筑师虽功底扎实,但参考书少,面对“十年空白”,他们奋力超越前人,努力将第四代扶植到建筑界的领衔地位;
第四代建筑师虽有良好的大环境,但也多遇设计中的困惑如从大屋顶到欧陆风,某些人往往片面追求形式,再加上迄今建筑评论滞后,因而,惊世之作即精品涌现的并不多。

其三,该书令人信服地总结道:建筑精品背后是优秀的建筑师及设计理念。面对近年来一批精品力作的鲜活出炉,可赞许与总结的话题很多。该书不仅仅是对二十世纪中国建筑师历史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新世纪新人辈出的一个激人的序曲。因为,中外建筑历史发展的事实一再告诫人们,大多传诸之世、历久弥新的建筑精品,都是建筑师呕心沥血及灵感爆发的产物。所以,要弘扬中国建筑文化,必须展示一批批有才华的中国建筑师。所以作为读者在看到建筑师风采的同时,也应为著作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积累、审美情趣及其大胆地总结而表示敬意。因为,历史总是要有人写的,尽管可能无法写全,但它们却可以补白的,贵在有人要大胆地推出一个“本子”,敢让业内人士去评说,这一点我以为著者是可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