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程技术创新总结【五篇】(全文)

发布时间:2023-08-25 19:25:06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今天,集团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局20*年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过去集团的科技工作,表彰在科技战线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安排部署20*年的科技工作任务,号召全集团科技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工程技术创新总结【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技术创新总结【五篇】

工程技术创新总结范文第1篇

今天,集团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局20*年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过去集团的科技工作,表彰在科技战线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安排部署20*年的科技工作任务,号召全集团科技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为打造集团竞争优势提供技术支撑。

20*年,集团紧紧围绕“以技术求发展,靠创新增效益”的方针,结合目标市场的技术需求,深入开展“特色、应用、储备”三个层次的技术攻关和创新活动,在核心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有一些科技成果已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集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集团党委和集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科技战线上的全体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刚才,*总工程师对全集团20*年度的科技工作进行比较系统的总结,对全年的科技工作进行具体的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集团各成员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确保20*年集团科技工作再创新局面、再上新水平。

下面,我就全集团的科技工作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是企业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迫切需要

当今社会已从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从全球范围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诸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其中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最为深远影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的现代化。

经济的全球化体现在市场和生产的全球化两个方面。目前,许多企业面向全球市场,在世界不同国家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在全球范围寻求零部件供应商和专业化服务支持,借助世界各地的优势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运作整体效率。计算机、通信、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和高度发展,使全球范围各种资源的跨地域流动更为便捷,正如哈佛大学学者迈克尔波特的一段描述:“鼠标轻点,今天的企业几乎可以从世界任何地方采购所需的物品与获取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呈现出以创新为动力,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以高新技术和智力为依托的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特点。美国的信息产业已占GDP的40%,服务业已占GDP的75%。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日益显现,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竞争方式和发展思路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知识资源的价值正不断提升,并成为许多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企业间竞争不再依赖价格战,只有那些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的企业,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如国内著名的海尔集团就是靠创新取胜的。96年海尔的发明专利是262项,到20*年已增加到800多项,成为我国专利数最多的企业;
与此同时销售额也从96年的61.8亿元,增长到20*年的800多亿。无数事实证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获胜,必须成为创新型企业。这就要求我们的经营者必须有创新的眼光、创新的魄力和创新的组织能力,要将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领先半步就是效益。要善于发现市场增长点和潜在的利润,敢于承担创新带来的风险,努力成为创新的主导者、倡导者和领导者。

二、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内外部环境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面对国际国内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集团公司在“十五”初期就提出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强调在科技工作*公司与服务公司要整体协调发展。从分开分立之初提出的“1678”总体发展框架,到《二次创业指导纲要》中都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尤其是将20*年作为全局的“打造优势年”,这就给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集团,要在打造优势年活动中,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打造集团竞争优势,加速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

(一)经过多年的发展,集团在科技创新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

目前,集团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类别较全,涉及机械、电气仪表、计算机、石油储运、情报翻译、石油化工、油田地面等技术专

业7大类,技术专家1人,局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
项目经理859人,其中一级项目经理248人,居同行业之首。在核心技术与配套施工生产技术方面,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地面建设、化工建设、球形储罐和立式储罐、钢结构工程、长输管道、输变电工程、路桥工程、压力容器制造和防腐产品预制、住宅小区开发等核心技术及配套施工生产技术。各成员企业已累计取得国家实用专利42项,形成了以125米火炬吊装技术、1万立方米球罐安装技术、10万立方米大型立式储罐安装技术等为代表的35项技术专长。在集团的主营业务中,管道施工配套技术、石油工程施工配套技术、化工石油工程压力容器制造技术、大型混凝土构件预制技术、大型储罐(包括立式储罐、大型球罐)施工技术、大型设备安装技术、高等级路面施工技术等均处于国内中上等水平。

(二)与同行业先进企业相比,在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集团*多名职工中,共有专业技术干部*人,中级职称*人,高级职称*人;
人均年创效最好水平*元(20*年)。由此可见,集团在人才总量、结构及创效能力方面,与同行业先进企业存在很大差距。

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电气仪表自动化安装调试技术、防腐保温技术、桥梁施工技术等方面,集团仅处于国内中等水平,且常规技术在施工中还占有较大的比例。科研开发能力相对薄弱,新的核心技术研发进展缓慢;
具有前瞻性、储备性和原发性的研究课题较少,对主营业务拓展延伸的研究还不够。在人才激励、培养和引进上相对滞后,部分企业对科技工作缺乏长远规划,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集团科技创新工作中应研究和深化的几个问题

科技创新工作一定要结合集团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发挥比较优势,逐步缩小与先进企业的差距。

1、将科技创新与培育集团EPC总承包功能相结合。开展工程总承包,实现设计、采办、施工一体化,是集团发展的必由之路。集团的工程设计能力一直很薄弱,天宇公司仅拥有建筑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和公路工程设计丙级资质,各类工程设计人员配备不足,还不能独立承担较大型施工项目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团开展EPC总承包的进程。我们要以总承包特级和一级资质的专业项目为指引,提高设计资质及能力,拓展设计范围,努力构建集设计、科研、现场服务于一体的工程设计研究院。另外,也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通过建立联合体的形式,与国际工程公司、油田设计院等企业联合对工程项目实施EPC总承包,实现合作双赢,优势互补。

2、将科技创新与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相结合。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品都有从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过程。由于基建行业社会化程度高,进入的技术壁垒比较低,导致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或产品的比重,提升潜在进入者的壁垒,获取竞争优势,扩大企业获利空间。

3、将科技创新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虽然集团经济总量较大,但创效能力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科研技改的能动作用,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工艺,优化价值功能系数,获取持久的成本优势;
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活动,降低材料消耗和能耗,努力使企业定额领先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使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

4、将科技创新与知识管理相结合。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实体。集团各成员企业在多年的施工和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技巧和诀窍,这些知识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是最直接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防止员工离开企业时,知识也离开了企业,应将这些存放在员工大脑中的知识及时进行收集、整理、积累,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并进行提炼和创新,让知识共享成为一种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利用知识的整体价值。

5、科技创新的方式应由引进为主向自主研发转变。要把建设集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就必须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技术要靠自己独立开发,只

靠引进必将永远落后于人。所以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一定要培养独立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要靠自己去创新,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

三、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致力于科技创新

人才是兴企之本,力量之源,是科技创新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动者。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近几年集团内部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为防止技术人才外流、科研人员弃研从政以及解决技术人员事业发展路径过短等问题,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和谐环境,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一是使现有人才效用最大化。虽然集团科技人才专业类别较全,但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现象大量存在,导致科技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古人云: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其任不能谓之知。一个人只有从事自己最喜欢、最胜任的工作,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下一步要从双向选择的角度出发,逐步解决科技人才岗位与专业不对口问题,做到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当其才、用当其愿,建立集团内部人才合理流动的动态用人机制。

二是科技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知识经济又是学习型经济。为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节奏,科技工作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集团也要创造条件,为科技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围绕本职工作,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紧跟时代脉搏,掌握前沿技术和最新理论,率先践行集团提出的建立“三高队伍”、实现人员素质职业化的目标。在“十一五”期间集团要实施“13515”工程,即:到2010年,培养出10名局级学术带头人;
30名适应国际工程管理的项目经理;
500名国家注册的工程建设业职业资格人员;
100名通过模拟托福外语考试的专业人才;
5000名高级操作技术人才,为集团发展提供较充足的人才储备。科技人员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品格。

工程技术创新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创新;施工技术;探讨

在现代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建筑工程各项具体工作内容的管理统称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较为繁杂,管理范围涉及到工程项目从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部环节,是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实现的基础保障之一。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施工技术的创新来进行的,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逐步扩大、施工难度的日益提升,以及建筑物功能需求的互不完善,传统的施工工艺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工程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了,只有适时的对其加以创新,才能有效保障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稳步提高和科学发展。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现状

目前,与部分建筑行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工程行业施工技术的创新程度与速度仍然相对较低,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近年来,由于“民工荒”、“劳动力匮乏”等社会现象的出现,我国建筑行业正面临着劳动力不足问题,甚至部分地区个别建筑工程项目因为施工人员不足,而被迫停工或彻底终止施工,所造成对经济损失和社会恶劣影响都是难以估计的。由于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缺乏,而导致大量毫无实际经验的农民工涌进建筑行业,这些施工人员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施工技术教育与培训,根本就难以符合现在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实际需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其根源在于施工人员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和亲身体会,而将合理、有意义的建议提供给相关部门,以协助其找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突破口和重点,但是由于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差,顺利完成自身任务都具有极大的难度,更谈不上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献计、献策了。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总体态势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但是在各个细节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若想完全摆脱和改善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相对滞后的现实情况,就必须从生产第一线的施工人员抓起,要让他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并且自觉、自主的进入到技术创新的队伍中,为了实现建筑行业整体技术创新的辉煌目标而共同努力。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实质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和完成的,而是必须要经过一个漫长、曲折的艰辛过程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我们要想圆满的完成任何一项工作任务,都必须首先深入的了解该项工作的实质,并结合现阶段某一领域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发展模式和路线。综上所述:我们在寻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路上,必须以技术创新的实质为基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实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综合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进步程度和文明进程的基本准绳。社会生产力所反映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各项劳动的生产效率,而是客观的显示了某一行业的发展前景与趋势。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速度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技术创新征程中,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要致力于提升自主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能力,坚持以建筑工程施工作为施工技术创新的主体。

2.2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文化、政治全面高速发展与进步的21世纪,20世纪被部分专家、学者统称为“经济时代”。经济时代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一基本主题和原则,如果背离了经济时代的基本发展原则,就不得不被时代所抛弃和淘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实质也就是表现在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建筑行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如果他想继续站立于历史的舞台上,就必须以创新的模式寻求更深远意义的发展和进步。技术的创新是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任何事物都只有遵守,而不能去背离。

2.3新型社会竞争机制的要求

目前,各行业的竞争都呈现出了白热化的态势,在“弱肉强食”的残酷时代背景下,如果你一旦沦为弱者,那么你只有忍受被“吃掉”的结局。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一定要树立居安思危发展理念,行业到底要走出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不是一两个施工单位就能够决定的,而是要靠整个行业来共同探索和研讨的。面对新型社会竞争机制的要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要坚持“技术效益型持续发展”的阳光道路,将施工技术与建筑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对于世界领先施工技术信息收集、开发手段、激励竞争、人才引进等方面,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的自主技术创新路线,并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实例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全面创新工作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期,通过全国多家权威建筑技术研究部门,以及建筑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已经初见成效,并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广阔的空间。本文仅将“剪力墙结构施工中外墙楼层处施工新方法”作为一个代表,简要的分析一下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新成果。

近年来,我国的施工企业在全现浇砼结构施工中,墙体大模板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施工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外墙层处的施工缝的处理上,仍一直沿用在楼层处墙体内做导墙的老方法。因此给整体砼质量留下缺憾。很显然,这种做法外墙每层只需支设一次模板,施工缝也只有一道。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此处砼导墙的质量无法保证:无法振捣、砼内浮浆多石子少、施工缝不便处理等。

工程技术创新总结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政府引导,强化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集成各方优势,创新工作机制,营造有利环境,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提供支撑。

二、总体思路

引导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引导增强战略产业、优势行业和重点领域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主要目标

到2010年,建立完善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面向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一批产学研联盟,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社会的比重达到70%以上,重点企业和主导产品的技术装备达到本世纪初国际水平,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具有**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四、主要任务

(一)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在全省分批选择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试点,给予优先支持,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培育创新人才,增强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能力,支持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和创新文化建设,引导企业走创新型发展的道路。建立创新型企业试点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对试点企业开展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省级创新型企业”命名,争取更多的企业进入部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发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调整科技计划的引导方向,主体科技计划优先支持企业承担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承担。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建设。引导优势行业和重点领域,以共性技术和重要技术标准为纽带,以大中型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各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经济实体等技术创新组织。

实施骨干企业攀登计划,选择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以进入“国家队”为目标,支持建立部级企业研发机构,争取承担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重大项目,掌握主导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技术标准。实施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转移计划,发挥中央驻皖和地方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人才优势,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发挥转制科研机构在产学研结合中承上启下的作用,重点支持若干家科研机构成为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开发基地,加快产业化步伐。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整合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主导产品技术、规模和效益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企业。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创业行动,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加快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高新区、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两个主导”,即企业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为主导,城市以拥有自主创新型的企业为主导,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突出企业主体创新,突出政策环境创新,发挥合肥的科技资源优势,提升汽车、工程机械、家电、化工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到2010年,合肥市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60%左右,成为全国具有科技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全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中部崛起的决定,支持皖江地区重点发展汽车、高性能金属材料、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建材等先进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率先与长三角进行对接。支持沿淮地区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加强能源、煤化工、生物化工、医药等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

引导支持高新区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推进“二次创业”。新发展一批省级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化基地。力争到2010年,全省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2—3家特色产业基地营业总收入超100亿元。

(四)加强面向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建立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大对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咨询机构和创业风险投资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机构的政策扶持,加快探索技术扩散的机制和途径;
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大型科学仪器、科技信息、科学文献资源等公共服务平台。

(五)激励广大职工为企业技术创新建功立业。以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总工会组织开展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为主要载体,引导职工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发挥职工技协的组织作用,广泛开展职工技术交流、技术协作、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组织能工巧匠进行技术攻关,发动职工参与技术市场建设,促进职工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引导职工增强节约意识,发动职工改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五、保障措施

(一)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积极推动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中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技术引进等政策的落实,加快制定相关细则或实施办法。

(二)加大引导性经费投入。加强政策研究、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产学研结合引导以及工程整体推动等方面工作。加大政策性经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

(三)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家成长和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良好条件,壮大企业人才队伍,树立企业家精神。大力提倡科技人才到企业就业或自行创业,鼓励企业按有关政策规定,探索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促进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深入开展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努力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素质。

(四)加强考核激励,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把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纳入对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企业化转制科研院所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之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行业技术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

(五)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促进技术创新。采取切实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加大对企业与国外企业、科研单位开展联合研发的支持力度。

(六)加强对技术创新工作的评估。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行业(或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的评估,加强宏观指导,整体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完善各类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办法,激励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六、组织实施

(一)建立部门间分工负责机制,保证本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经委、财政厅、国资委、总工会加强指导和阶段性检查与考核,推动本工程扎实开展。各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经委、财政局、国资委、总工会组织要根据本方案制订相应的行动方案,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工程技术创新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业升级;
路径;
经济增长;
机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D912.29 文献标识码:
A

1 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融合路径

第一、我国应该在长期中通过城镇化过程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手段不断地扩大总需求,特别是在外需不足情况下,要大力发展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以推进总供给的扩张,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剩余劳动力,在产业部门扩张的同时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实现产业升级,通过工业化过程和产业升级来实现技术进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

第二、我国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粗放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已有了长足发展,在这过程中已建立了支持经济发展的重工业基础(如图1),中国下一步如果能够提高居民工资水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正好可以引导消费品产业的发展,实现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长期中协调发展。同时通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可以吸收因外需不足导致的消费品产业和重工业的产能过剩。而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的增长会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的延伸,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图1:轻重工业比例

第三、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中部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需要着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1]我国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甚至有些省份还处于工业化前期,这些地区还应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发展起来的较为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较为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该地区原有粗放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实现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整体升级。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整体升级代表着我国将在一个更高技术的生产函数下实现经济增长(如图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全方位的技术创新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区域、产业创新体系,适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我国自主型技术创新。

图2:2010 年中国各地区工业化阶段的比较——汇率-平价法

2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路径选择的机理分析

2.1通过城镇化过程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手段不断地促进工业化过程和产业升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隐性失业,西方主流经济增长理论中

是先假定了短期内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实现充分就业和各个市场均衡不适合我国经济,中

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2]总需求的扩张会引导总供给的扩张,总供给扩张意味着社会生产特别是工业部门生产的扩张,这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剩余劳动力,这对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充分就业是非常有利的。我国应该在长期中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手段不断地扩大总需求,特别是在外需不足情况下,要大力发展国内需求,推进总供给的扩张,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剩余劳动力,在产业部门扩张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总需求增长过快,会引发通货膨胀,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等瓶颈产业约束了总供给的增长,从而使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物价普遍上涨。政府还应运用税收、贷款优惠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引导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减少产业的瓶颈效应。

2.2提高工资水平,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带动我国经济增长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引进技术,实现跨跃式发展,但是我国因资金、技术和资源等约束没有能力把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一股脑搬到我国,各产业渐进的连续的按比例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表现为由低级向中级再向高级演进的规律。应当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所处的阶段,依据产业升级规律,确定下一步产业升级的目标,然后根据确定的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先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目标要求的重工业基础,然后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目标要求的轻工业,完成一次产业结构升级。再依据产业升级规律,确定下一个产业升级的目标,然后根据确定的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先发展重工业基础,再发展轻工业,完成下一次产业结构升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各产业按比例协调渐进式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劳动与资本的收入分配比例,即工资和利润的比例以及利率和其他经济手段来控制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发展速度。在先发展第一部类时,可以调节消费少一些,储蓄多一些,在一段时间后,可以调节消费多一些,储蓄少一些。

2.3我国产业发展格局

国际产业转移对于我国引进资本技术和模仿创新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增长是

非常重要,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非常少,没有参与到国际分工和国

际贸易中,中国的产业升级基本上是靠前苏联的资金、技术援助和中国自己的模型型创新完成的。同时,这一时期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把发达国家带入了后工业化和知识经济时期,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急需把传统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的信息网络带动的高技术产业,实现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正如国际产业转移模型中所证明的随着信息网络带动的高技术产业的出现,发达国家将用更多的人力投向这些产业,而传统产业在本国生产不经济,应该转移出国外生产,加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和国际市场交易费用的降低,为这些产业转移出他国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样发达国家积极主动地把这些产业向国外转移。

2.4实施全方位的技术创新。

消费品技术创新的需求来源于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资本品技术创新的需求来源于消

费品的引致需求。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改变居民的消费偏好是技术创新需求的原动力。技术创新的供给主要来源于企业,企业行为并非理性,一般会按照惯例来进行行为决策,在进行技术创新投资时同样会按照惯例来进行。企业创新行为的演化即技术创新供给的演化是由向成功企业学习而得到的惯例决定,如果一国制度设计使自主性技术创新的企业更有利于成功和保持较高的收益,则一国企业在该种游戏规则下演化的结果是技术创新能力增强。

政府加大力度投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会大大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

成本,并且为企业推行技术创新的第二步商业化过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都会影响企业技

术创新的收益集,使得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在经济演化中处于有利地位。国家技术创新

体系的建立会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和节约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的自然状态发生概率和收益集,在这种制度下,进行技术创新选择行为是最优选择,那么积

极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将在经济演化中长期存在并发展壮大。

3 政策建议

目前,中国GDP总量已排名世界第二,从04-12年中国的经济再一次获得比较大的发展(如图3)。[3]但如今中国劳动者整体上偏好变得更倾向于闲瑕,削弱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能源环境约束削弱中国粗放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主导产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技术含量高,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不可能转移到中国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图3:经济增长图(GDP 走势图)

笔者通过对我国经济的具体分析认为,中国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路径是:

第一、我国应该在长期中通过城镇化过程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手段不断地扩大总需求,特别是在外需不足情况下,要大力发展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以推进总供给的扩张,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剩余劳动力,在产业部门扩张的同时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实现产业升级,通过工业化过程和产业升级来实现技术进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

第二、我国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粗放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已有了长足发展,在这过程中已建立了支持经济发展的重工业基础,中国下一步如果能够提高居民工资水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正好可以引导消费品产业的发展,实现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长期中协调发展。同时通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可以吸收因外需不足导致的消费品产业和重工业的产能过剩。而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的增长会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的延伸,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第三、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中部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需要着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我国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甚至有些省份还处于工业化前期,这些地区还应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4]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发展起来的较为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较为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该地区原有粗放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实现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整体升级。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整体升级代表着我国将在一个更高技术的生产函数下实现经济增长。

第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全方位的技术创新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区域、产业创新体系,适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我国自主型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明.中国劳动力资源变化的新特点及其对比较优势影响的机理分析[J]. 未来与发展. 2013(02)

[2]张明.当今中国工业化过程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3(01)

工程技术创新总结范文第5篇

一、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及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深化集成电路设计、数字新媒体、软件、信息安全等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生产业、新兴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行业标准规范;
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
开发一批现代服务科技产品和知名服务品牌,形成现代服务业产品链;
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综合研究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现代服务业技术平台,形成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实施一批现代服务科技示范工程,创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服务业应用示范体系;
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聚集区,带动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依托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力争到2014年,完成科技示范工程5-8个,建成现代服务技术平台10-15个,建成现代服务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5家以上,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40家以上;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4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3%以上,生产业、新兴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3%;
服务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全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国际国内高端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和辐射西部、面向全国、世界一流的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二)工作思路。围绕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以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为基础,以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核心,以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为关键,以环境营造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改造提升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推动发展科技服务业,加速建设全球知名的研发设计基地,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三)基本原则。

1.科技引领,创新发展。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基础,把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流程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推动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应用,变区域科技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2.高端带动,聚集发展。选择重点产业实施现代服务业示范工程,建设高端服务聚集区和特色园区,引导生产业企业和创新型服务业企业聚集发展。

3.市场牵引,开放促进。利用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机会,主动承接较高层次国际外包业务,积极参与高端服务业分工,积累自主创新能力,寻求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和产业突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

4.集成资源,协同推进。推动“官、产、学、研、用”结合、科技与产业部门协同,加强部、省、市和区(市)县联动,集中政策、人才、技术和资金资源,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二、试点内容

(一)重点领域。

1.生产业。

(1)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支持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和运营、设计与开发服务等高端信息服务,鼓励信息安全、数字新媒体、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技术创新;
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探索新技术条件下的服务和运营模式创新;
加快推进天府软件园、科技园、天府新谷、西部智谷、都江堰软件产业园、东区音乐公园、物联网产业园等软件服务业产业园区建设,强化产业载体和公共技术配套;
加强软件服务化应用技术研究,构建开发系统服务外包平台,提高服务外包的技术支撑能力;
加强区域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存储与灾备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云计算中心等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2)服务外包业。加强软件服务化应用技术研究,构建开发系统服务外包平台,提高服务外包的技术支撑能力;
加强天府软件园等专业园区的国际化软件业务承接能力建设,重点发展软件开发、通信研发、游戏动漫、数据中心等;
支持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建设共享服务中心、研发中心,提升服务外包企业的支付能力和水平;
加大政府和企业业务外包管理支撑系统软件研发与应用力度,促进能源、交通等领域实时数据库、智能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研发和业务服务外包。

(3)总部经济服务业。扶持新型服务方式、新兴业态和先进商业模式,构建完善企业知识型服务产业链;
促进企业总部与区域金融保险等服务资源的融合共享,创新贸易和金融服务配套发展模式;
加强工程总包和系统成套技术的研发,促进企业向综合化转型;
加强产品服务生命周期关键技术研发,搭建重点产业零配件协同服务平台,完善企业服务价值链及零配件协同体系。

2.新兴服务业。

(1)推动科技与文化创新融合。依托东村,建立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实施文化科技创新计划,支持一批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大创新项目,建设一批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一批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产学研战略联盟和技术研发平台。

(2)创新社会化公共服务模式。加强城乡社区协同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第三方医疗与健康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个人健康保健一体化社会查询系统;
构建开放式教育、就业服务、社保以及公交、气象等日常信息查询公共服务平台。

(3)支持新兴服务业创新发展。支持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
支持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网络身份识别技术研究,大力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新兴服务业态。

3.科技服务业。

(1)研发设计服务业。支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鼓励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新业态发展;
面向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开展共享技术研发服务;
培育一批综合性检测服务机构,推动检测服务市场化;
支持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软件设计与开发。

(2)科技金融服务业。完善科技保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开展知识产权责任、技术交易、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的补助试点,引导保险机构做大融资性保险业务规模;
加强科技金融风险评估,防范和化解科技金融风险,探索完善有利于科技银行业务发展的考核激励制度和风险管控机制。

(3)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业。以技术转移(集团)公司为载体,完善技术转移服务功能;
加强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体系建设,活跃技术、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
培育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服务领域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服务体系。

(二)重点任务。

1.面向现代服务业共性需求,建设一批基础共享平台。

(1)云计算平台。支持建设商业化云计算平台,为政务应用和商业化运营提供按需分配、动态扩展、按量计费的计算服务,建成国内领先、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云计算基地。以通信运营商和第三方互联网数据中心为依托,建设数据灾备、信息安全、电话呼叫基地和通信交换、信息处理核心枢纽,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应用。

(2)专业数据信息服务平台。运用第三代搜索引擎技术,对互联网中各种繁杂的信息和资讯进行检索、挖掘、整合和处理,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信息产品,为专业领域提供更有价值、更精简、更智能的数据和信息服务。

(3)服务外包行业在线培训公共平台。通过实时展现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国内信息资讯,为从业人员提供在线产业资讯、就业方向引导、国际及名校开放课程等服务;
通过实名注册及基于诚信档案基础的问卷调研、学习过程管理和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信息。

(4)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平台。推进微功耗低成本安全电子标签、传感器专用安全芯片、MEMS(微机电系统)安全技术、无线及光纤传感网络安全技术、数据智能处理安全技术和安全中间件等产品研发,形成全国物联网信息安全产品生产中心。开展物联网信息安全需求分析、安全策略制定、安全技术架构设计,提供安全咨询、产品和系统安全测评、数据恢复、安全加固、应急响应、人员培训以及信息安全运行管理服务。

(5)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完善资源供需双向补贴机制,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加强与部级和发达地区科技资源平台衔接,把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国家科技条件平台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2.面向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平台。

(1)第三方服务平台。支持制造业服务、金融后台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建立区域运营中心、结算中心、呼叫中心及研发中心,鼓励关联行业第三方服务平合重组,开展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逐步实现从“信息服务”到“资源服务”,再到“业务协作”的跨越发展,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及产业集群。

(2)新一代通信技术及增值服务共性平台。依托高速移动通信研究、试验与示范应用基地,支撑3G企业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为企业提供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开发工具、试验验证、安全测评、游戏开发等公共服务。

(3)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共性平台。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集成共性技术及医疗卫生服务关键技术,支撑各医疗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协同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医院管理、临床应用科研,创新医疗服务流程,构建新型现代医疗协作服务模式和医疗信息服务产业。

(4)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创意设计、材料工艺、模具设计制造产业,搭建快速设计验证、逆向工程、用户体验等实验室,为工业设计全过程提供资源保障,为“制造”向“创造”跃升提供技术支撑。

(5)数字游戏动漫开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游戏动漫引擎、游戏测试、游戏动漫开发制作、影视工具资源库等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行业资源,建设数字游戏产品运营平台,拓宽中小企业产品推广运营渠道;
完善数字动漫产业链,促进产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

3.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打造现代服务业科技产品链。开展产业链协同与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以及工程总包、设备成套、零配件配套、产品应用服务、制造资源协作等生产技术研究,加大无线移动、射频识别、智能终端等技术研发,解决现代服务业技术改造和经营模式更新中的共性问题。大力突破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过程优化与监控、裸眼3D显示、虚拟现实、RFID(无线射频识别)芯片设计及组网技术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协同医疗、健康和文化等民生服务技术。

4.建设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推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

(1)高技术及信息服务业聚集区。以高新区、武侯区为重点,建设以总部经济、软件及信息服务、会展产业等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

(2)科技服务聚集区。以高新区(西区)、金牛区、青羊区为重点,建设航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科技中介等为核心的科技服务聚集区。

(3)数字出版服务聚集区。以锦江区为重点,建设数字发行、电子报刊、数字游戏等为核心的数字出版高端产业集聚区。

(4)金融服务聚集区。以高新区、锦江区为重点,建设以金融后台服务、金融中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为核心的金融高端服务聚集区。

(5)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以东村为重点,依托高新区、锦江区、成华区、龙泉驿区和双流县,建设以传播、创意设计、游戏动漫、数字音乐、演艺娱乐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三)示范工程。结合产业功能区和天府新区建设,启动一批现代服务业特色科技示范工程,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和增长点,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1.文化创意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

(2)技术领域。文化创意、信息服务。

(3)示范性质。构建文化创意服务产业链,创新文化创意服务新模式。

(4)示范内容。建立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数字出版、数字媒体、影视数字特效等为重点,引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总部经济服务支持工程。

(1)战略区域。金融总部商务区、高新区。

(2)技术领域。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电子商务等。

(3)示范性质。支撑集团企业开展工程总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4)示范内容。围绕总部经济的发展需求,针对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以及工程总包、设备成套、零配件配套、产品应用服务、制造资源协作、移动电子商务等,研发协同服务平台,为企业总部开展服务提供支撑。

3.现代物流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现代物流功能区。

(2)技术领域。现代物流、仓储业、配送业、快递业等。

(3)示范性质。多式联运、城市物流集中配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

(4)示范内容。以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铁路物流枢纽、公路物流枢纽、口岸服务、城市物流集中配送为重点,围绕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的实际需求,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整合及过程优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探索新型物流运作与管理模式,广泛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移动终端等先进物流技术与装备,形成现代区域物流、公共信息集成与应用服务新体系。

4.产业聚集区域协同服务示范工程。

(1)战略区域。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

(2)技术领域。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服务。

(3)示范性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组产业价值链。

(4)示范内容。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目标,面向重点产业聚集区域,针对产业链协同需求,研发业务流程融合、信息互联互通的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实施集成应用工程。

5.旅游与休闲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2)技术领域。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旅游等。

(3)示范性质。创新休闲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

(4)示范内容。通过数字化建设将旅游景区和休闲娱乐的各类信息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实现旅游景区和休闲娱乐目的地信息的共建共享,完成数据到信息、信息到知识、知识到决策的流程,从而推动旅游景区和休闲娱乐目的地的建设和营销,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6.区域协同健康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经开区医疗服务业发展区。

(2)技术领域。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健康服务。

(3)示范性质。集成资源,创新健康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

(4)示范内容。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手段,集成共性技术及医疗卫生服务关键技术,支撑各个医疗机构共享信息、共享知识、共享资源,协同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医院管理、临床应用科研,创新院前、院中、院间服务模式与流程,逐步形成分级、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形成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产业。

三、进度安排

(一)启动部署(年10月至12月)。制定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工作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和主要领域,出台基础共享平台、产业技术平台、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示范工程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具体措施,细化工作任务分工,建立试点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和督查考核制度。

(二)组织实施(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1.面向现代服务业共性需求,建设云计算、专业数据信息服务、服务外包行业在线培训、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科技应用创新服务等五大基础共享平台,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2.建设第三方服务、新一代通信技术及增值服务、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服务、数字游戏动漫开发公共技术服务等五大产业技术平台,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开放式服务。

3.以市级战略功能区为主体,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与云计算、现代金融服务、创意设计等重点领域,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试点,探索研究院运行方式,激发研究院内生动力,培育和聚集研发机构,提升技术成果转移能力。

4.组建技术转移(集团)公司,构建涵盖技术成果转化“发现、筛选、撮合、投入”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促进具备产业化前景的在研项目在我市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并通过参(控)股、服务委托等方式与产业(技术)研究院、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中心等形成技术转移服务网络。

5.推广高新区大孵化模式。在市级产业功能区、重点产业园区,构建以政府建设孵化器为示范、社会力量建设孵化器为主体、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中介服务有机结合的孵化网络体系。

6.在服务业重点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和规范,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服务科技产品,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科技示范工程提品支撑,打造现代服务科技产品链。

7.以五城区和高新区为重点,以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为核心,打造数字出版服务等五大技术先进、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聚集区。

8.实施文化创意服务等六大特色科技示范工程,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极。

9.开展试点工作监测评估、督促检查和考核评议。

(三)总结提升(2014年1月至6月)。

1.对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梳理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查漏补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工作。

2.全面考评和总结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组织实施情况,做好迎接检查验收各项准备。

3.明确进一步深化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新思路、新目标,探索建立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建立专家咨询机制,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环境。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

(二)落实优惠政策。集成国家、省、市科技和产业计划,支持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
落实国家、省、市扶持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及信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兑现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政策。

(三)建立多元投入和风险投资机制。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带动社会资金、金融资金和风险资本参与,搭建面向现代服务业的投融资支持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风险投资、科技保险、融资担保等服务,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促进企业研发成果转化。

(四)健全指标统计体系。针对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不断加快的新形势,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咨询、政策制定和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五)构建企业孵化体系和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整合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中介等资源,建立现代服务业技术联盟,完善以专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创业孵化体系,构建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技术现代化的中小科技型服务企业的孵化培育体系,形成现代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提升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