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生态思想对社会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发布时间:2023-08-27 12:50:10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毕文香

摘 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列宁作为前苏联的奠基者,为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始终坚持关注俄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并进行了长期富有成效的探索,诸如社会主义国家加快生态立法、兴建自然保护区等举措都对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颇具启发意涵。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亟待由此汲取营养,从绿色发展、全民参与、国际生态合作、发展绿色科技等路径出发,不断丰富列宁生态思想在当代价值意蕴。

关键词:列宁;
生态思想;
社会主义国家;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55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类族群永续发展命运的根本大计。列宁作为苏联的缔造者之一,从革命建设和发展层面做了许多伟大的顶层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列宁围绕社会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构想以及具体实践,包括国家生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资源立法等举措,都成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1 列宁生态思想的溯源

了解列宁生态思想,就需要从其思想溯源出发。列宁的生态思想作为苏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观的思想延续,又有着苏俄民族生态保护传统的支撑,在当时也受到普列汉诺夫关于自然地理环境论的影响,以及布哈林平衡论的重要滋养。

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是列宁生态思想的理论之基

在列宁看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凭借其科学性和逻辑的严谨性成为无产阶级的重要思想财富。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并非书斋文化,而是始终关注人类社会发展命运的现实武器。就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中涵盖了丰富深刻的生态意蕴,成为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己的思想标尺。

马克思恩格尔的生态思想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作为理论前提的,传统的西方自然观强调对自然界的崇拜,主张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与约束,夸大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虚弱与无力,进而淡化和忽视人类的生存诉求。这样的朴素唯物主义确实反映出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效应,但物极必反带来的自然崇拜论束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和借鉴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继承西方哲学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等积极成果,不断形成富有创新性的生态哲学思维,明确提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互相扶持的辨证互动关系。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应坚持对自然客观规律的尊重与人类自身合理发展诉求的统一,否则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会危及到生态环境的根基,严重制约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与希望。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危机的阐释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产生根源的论断,深刻地影响到列宁,在他看来,无产阶级要明确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危机根源,就是要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思想。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和解决俄国生态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列宁无产阶级生态思想的重要发端和理论根源。

1.2 俄罗斯传统生态观是列宁生态思想的历史文化源头

俄国拥有横贯欧亚大陆的广袤疆域,横亘寒带、温带和亚热带的领土,这带来的是丰富繁多的物种资源、复杂多类的生态环境,也促使俄国人民对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他们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观念也在长期的生产生存过程中逐步保留继承下来。列宁作为土生土长的俄罗斯人,这方热土中对自然的养育之恩滋润着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浓厚情谊,可以说传统俄罗斯的生态观成为列宁生态思想中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营养。正是这些文化因素,引导他逐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坚持关爱生态环境的变化、关心俄罗斯民族的切身生态福祉,对于他思考俄国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1.3 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和布哈林的平衡论为列宁生态思想提供了理论借鉴

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自己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与发展付出了巨大心血,其身心示范的作用也载入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史册。尽管对于他众说纷纭,存在着一些争议,但他提出的地理环境理論是意义重大的,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列宁而言,这为后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发与现实借鉴。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一直始终坚持重视生态问题背后的人类社会关系,强调不能过于夸大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限制,同时又积极注重人类社会关系诉求与自然生态资源保护之间的协同,也由此促成了列宁执政时期俄国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国家之一。

2 列宁生态思想的内涵及具体举措

列宁的生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的思想硕果,同时又契合俄罗斯传统生态文化的诉求,借鉴和吸收了普列汉诺夫与布哈林关于生态保护的诸多积极因素。这对于列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消化吸收,不断创新和形成自己的生态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列宁的生态思想内涵也随机展开,既包含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坚持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深刻批判论述,又涵盖了在实践中对解决生态危机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

2.1 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进入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逐渐呈现出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消费垄断特点,对此,列宁将其称之为“帝国主义阶段”。他在积极关注帝国主义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同时,也充分发掘出帝国主义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巨大破坏,进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立场。

承启转合是任何理论延展的基本逻辑,列宁的生态思想同样符合这一机制,他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相应立场基础上,探索出自己独立的生态自然观。

其一,人是自然界不断发展的产物,自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基础。对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断,如“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这些经典深刻的观点,列宁是持积极认同态度的。

其二,揭示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列宁认为自然界并非单独脱离人类社会的孤立存在,它有着自己一套运行法则,认识和利用这套法则是人类开展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其三,充分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列宁生态思想的重要指向。列宁在揭露帝国主义发展带来阶级压迫和对无产阶级等劳苦大众的剥削压榨同时,也深刻揭示出帝国主义为追逐超额利润对自然界的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2.2 堅持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深刻批判

生态危机是伴随着经济危机脚步逐步呈现在人类社会面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一直都是彻底和深刻的,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布哈林等人都从生态环境视角对资本主义进行过深刻的生态批判,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早在列宁之前,恩格斯就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我们做一细致论证发现,列宁也有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深刻批判,主要表现在对资本主义对城市生态环境与工人环境的戕害,对乡村经济与生态生活环境的巨大危害等方面。他在论述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城乡对立局面时,特别指出,“在大城市中,用恩格斯的话来说,人们都在自己的粪便臭味中喘息,所有的人,只要有可能,都要定期跑出城市,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喝一口清洁的水。”

2.3 为解决生态危机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

列宁的生态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断发展创新起来的,在探索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他为解决生态危机从国家制度建设和发展科技等方面进行探索,有力地促成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生态保护实践局面,廓清了生态危机解决的迷雾。

一方面,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来保障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大力发展自然保护区,推动资源节约的大量政策出台以及落实社会主义生态法治建设。其一,重视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这是以保护特殊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各种区域的总称,它具有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的双重职能。其二,积极落实资源节约的各项政策。

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探索生态危机解决的路径。在列宁生态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他逐步意识到科学技术是可以有效促成社会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能够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但同时资产阶级掌握了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可以占有更多的自然物质资料,大大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为此,他建议应该审慎使用科学技术,同时注意发掘科学技术创新对于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作用,探索利用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促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积极状态。

3 列宁生态思想对社会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列宁生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继承与积极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成果,其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3.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观

列宁的生态思想一直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诉求,认同自然界对于人类命运的重要意义。从更广泛意义上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范式,推崇人类依靠绿色发展获得自身的不断进步。长期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就是这般竭泽而渔式的操作,为此,要摆脱对自然资源和能耗的依赖,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务必要秉承超越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态度,坚持持续健康的绿色发展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绿色思维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第一,积极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注重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摆脱对GDP论和速度论的过度追逐,探索发展生态城市与田园乡村综合体建设。第二,努力摆正经济发展定位,坚持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为先理念,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持续。第三,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学会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各种规律机制,落实好绿色发展带来的积极成果。第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发展的根本要求,强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对于自然资源之间的可持续性关系。

3.2 坚持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大事业,更是契合社会主义国家民众身心福祉的重要举措。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早期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就积极动员全民参与,以依法治国与生态文明道德塑造契合,开展全民生态文化的养成教育,促成民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氛围与持续局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历史成就的受益者,他们的全面参与为生态建设奠定了扎实有效的群众基础。坚持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是列宁生态思想的重要经验和真正启示。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更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现实选择。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也在日渐提高,但人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出现逐渐紧张的事件开始增加。这些环境事件的背后是政府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上的经验不足,同时也反映出对民众诉求和参与力度不足的忽视。为此,如何培育公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拓展和提高政府应对生态环境危机的能力水平,已经成为现代环境治理过程中的题中之义。总之,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更需要积极汲取列宁生态思想的科学内涵,重视保障公民生态权益,坚持不断健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进而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3.3 重视绿色科技的巨大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现代人类文明进步的助推器,一直扮演着重要而积极角色。列宁也在很多场合强调,科学技术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会有效促进应对危机灾难带来的诸多风险。在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科学技术尤其是关涉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技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在科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无论是从生态保护的科技手段,还是相应的一些技术治理理念,社会主义国家为抓住发展机会不断获得更多发展收益,是暂时放弃了不少自然资源权益,粗放型增长现象是目前常态。为此,如何在绿色技术方面,努力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同时大胆探索改革和吸收借鉴,进而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议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又有着自己在技术上的后发优势,无论是从新能源技术开发,还是可循环利用等环境技术方面,都亟待更有效的促进结构转型,加快绿色技术的更新换代,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得以顺利实施。这一逻辑也是在列宁生态思想中能找到依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2]列宁全集(第38卷)[M].人民出版社,1986:153.

[3]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0.

[4]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1.

[5]田猛.前苏联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人文地理,2010,(3).

猜你喜欢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列宁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1期)2018-04-18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鄱阳湖学刊(2016年6期)2017-01-16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6期)2017-01-14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2016年10期)2016-11-12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求知导刊(2016年23期)2016-09-29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研究现代交际(2016年6期)2016-05-05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俄罗斯问题研究(2013年1期)201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