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培育的现实困窘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3-08-27 15:25:07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刘凯铭 李期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资源要素流动,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新农人”在思维、眼见、技能、工具应用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农民,但“新农人”返乡创业面临着综合素质待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有局限、创业环境待优化等困难。要使“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真正有所作为,应着力从激活内驱力与加码外推力两方面下功夫。

乡村劳动力人口持续流入城镇,乡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乡村产业凋零,土地撂荒,人才缺失,治理困难,这是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障碍因素。互联网在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部分入城人口的回流。“新农人”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新农人”不仅指返乡创业者,还包括其他有意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人群。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近年来我国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员(所谓的“新农人”)已超850万人,[1]他们已然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那么“新农人”到底新在何处?“新农人”培育成长过程中存在哪些突出困难需要破解?如何推动“新农人”创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需要直面的现实课题。

“新农人”:内涵界定、发展动因与价值体现

(一)“新农人”、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

“新农人”这一概念最早见诸于媒体报道,通常与“返乡创业”“返乡知识青年”相联系,学界尚无定论,“互联网+”说、全产业链说、“三新”说为主要的代表性观点。汪向东(2014)认为,“新农人”是农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结合。[2]张红宇(2016)把“新农人”定义为具有互联网思维,从事生态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3]全产业链说认为,“新农人”泛指“农业全产业链上从事农业生产、产品营销或为生产与营销提供支持和服务的自然人和企业”。[4]结合大多数学者的认知与看法,本文倾向“新农人”是指原来在都市生活或就业的人口,在自动自愿、有选择的基础上,秉持生态农业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以不同形式来到农村进行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创业群体。“新农人”的根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互联网+农业”。

“新农人”有广义狭义之分,他并不特指农业户籍的人群。成分多元,行为主动,掌握一定技术,思想较为前卫,只要曾经在城市生活或有城市工作经历,并选择自愿来到农村发展者,宽泛意义上都可称之为“新农人”。传统农民基本上是运用传统劳作方式主要从事种植业并以此维生的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其最显著特征就是身份职业化,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农人”都是掌握一定文化知识、新的生产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的农民,这是传统农民所不具备的。三者的区别在于,新型职业农民体现为职业的专门化与生產经营的规模化两方面,而“新农人”最大的优长就在于,以先进的互联网思维和生态农业理念,从事农业活动。三者的身份属性也有差别,前两者其本质上还是农民,而“新农人”中,包括部分跨界人群。

(二)“新农人”的归因:寻求依农致富圆梦

“新农人”的出现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一般经历了由乡入城-城市务工经商-再回流农村从事“三农”活动这样一个过程。对于一般农民工来说,返乡主要与城市经济转型,技术升级,宏观就业形势不景气,打工难、赚钱难直接相关,返乡往往是被动的。但“新农人”情况不同,他们怀揣梦想,愿意主动去农村发展。

政策红利的激励效应。乡村振兴是继全面脱贫后党中央强力推动的一项重大兴农战略,政府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配套政策。如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流动等。2019年12月,人社部等三部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意见》,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人才下乡。凡此种种,都为“新农人”下乡返乡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受政策的感召与激励,“新农人”开始向农村回流。

农村是“新农人”的用武之地。和传统老农人相比,“新农人”的成长与互联网相伴随,身上具有互联网基因。他们亲近、热爱、拥抱互联网,视野开阔见识广,对新生事物敏感度高。他们认识到,互联网具有超乎想象的渗透力、再生力。传统农业如果不能与互联网相嫁接,亦即不能以互联网时代形成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来武装农民、经营农业、改造农村,那么农业就既没活力也没出路。发展“互联网+农业”,无疑是兴农正道,它必将给农业带来始料未及的新变化。事实上,凡是打互联网牌而取得成功的涉农企业和个人,无一不是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与平台,从事养殖、种养及农产品的销售,其中尤以农村电商平台最为活跃,最引人关注。淘宝、京东、快手等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产品全产业链、全要素融通整合,不仅大大降低物流成本,而且改变了农民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让农民脑洞大开。在此过程中,他们增长的是市场意识、经营理念及沟通能力,失去的只是那些业已过时的东西。“新农人”们愿意在这充满诱惑与挑战的舞台一试身手。

农村创业风险可控。“新农人”从事的产业仍是大农业范畴,“新农人”创办的项目主要是生态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他们将新的现代生产经营理念、互联网思维、新的运营手段与本土实践相结合,通过互联网技术、新商业运作模式,拓展农业产业的领域和功能;通过生态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弥补自身农事经验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可规避农业产业的弱点与潜在风险。

(三)价值体现: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新农人”助力

“新农人”是经过城市熔炉淬炼的乡村精英,无论是其知识、视野、理念、技能的拥有,还是对新事物的认知、趋势的把握等,都大大超越传统农民,因此,乡村振兴亟需他们的充分参与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助力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对传统的农业产业链进行脱胎换骨的升级改造,除了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还需要借助“互联网+农业”的生产经营新模式,这正是“新农人”一显身手的最大优势。

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新农人”返乡创业创造了多赢局面。乡村振兴、农民致富,都需要能人引领。“新农人”创业可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无论是发展订单农业,还是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等,都有“新农人”、农民、农村共赢的空间。

助力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长久以来,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及各类优质资源配置的巨大悬殊难以有效扭转,这是人们向往城市涌向城市的根源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旨在通过政策杠杆对此做出调整。目前的逆向流动表明,政策外溢效应正在初步显现。“新农人”的回流可以有效带动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他们可以带回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先进理念、生产技术;带回资金;尤其是可以带回与互联网关联的、对未来市场拓展助益的社会网络资源和有效信息资源。微信群、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技术与新农人的有效结合,对促进城市人才和资源更多地向农村流动,推动城乡融合,意义巨大。

“新农人”培育成长面临现实困窘

“新农人”的兴起,对“三农”发展、乡村振兴带来生机,但“新农人”的培育成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新农人”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一是科技素养不高。现代农业必定需要现代科技武装,技术含量较高,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并经专门学习培训,就不能有效掌握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互联网知识不等于农业新科技知识。对那些较早离土离乡进城经商务工的“新农人”而言,这方面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对“互联网+农业”的认知还比较肤浅。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一些互联网知识和技术,但是如何以它为工具兴办农业产业,如何进行现代化运营、精细化管理、特色化展示,还存在很大的障碍。为何像“李子柒”“张同学”这样的爆款特别少,根源在于多数“新农人”互联网认知与创新意识不足。说到底,是知识与能力储备可能遭遇天花板,难以支持其创业雄心的实现。

(二)資源整合能力缺乏

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资金、环境、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新农人”返乡创业尽管怀揣梦想,但是创业相关的资源缺乏是他们面临的重要难题。如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作为“新农人”的一部分,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有限,有效获取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尤其是获取资金支持比较困难。社会对“新农人”创业中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较高,创业前期投入大,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大,靠“新农人”自筹解决往往不能满足目标需求。但到目前为止,“新农人”获取正规信贷渠道狭窄,发展进程受阻。据统计,在有金融贷款需求的农民中,仅有12.3%的新型职业农民贷款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创业者自行筹措资金的比例依然占据第一位。这表明,融资难、融资弱,依然是“新农人”事业发展中不易跨越的障碍。[5]

(三)市场开拓能力有限

电商、直播卖货现已成为“新农人”销售农产品的主渠道。如果没有流量,大多数直播卖货销售额也将不容乐观。所以对“新农人”而言,创业中的市场开拓能力、产品推销能力,几乎生死攸关。然而到目前为止,“新农人”的这种能力却十分有限。一方面,他们虽然有过前期农村生活的经历,但未必有农业产业经营经验,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着太多差异,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以往昔的经验面对现今急剧变化中的农事活动,难免手足无措。另一方面,加之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社会资本不足,整个产业链、销售链、物流链尚不成熟完备,短期内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不容易。

(四)培育环境有待优化

创业环境优劣,是吸引、稳定、扩大“新农人”队伍的重要前提。尽管农村的基础设施较前有了很大改善,但交通、网络、物流体系等条件与城市相比还是相差悬殊。“新农人”即使满腔热情,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也总为外部的服务支持保障能力顾虑重重。因为有些硬件保障条件显然不是靠他们个体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除了硬件的欠缺,农村软环境也大不如前,人气不旺,诸业萧条,形成最典型的恶性循环。有人据此怀疑,互联网果真能使农村重现生机吗?农村现状的不景气,一定程度上动摇着“新农人”毅然决然下乡返乡创业的决心。而软环境的改造比硬件改善更加困难。

(五)“新农人”社会网络构建困难

良好的社会网络的构建是“新农人”创业发展的必备条件。社会网络可以给“新农人”带来他们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脉及情感等资源。“新农人”社会网络构建,一方面是承继,另一方面是自建。对于返乡入乡的“新农人”而言,他们长时间在城市工作,承继了来自城市的社会网络关系,对乡村的社会关系反倒有些生疏。对于异地创业的“新农人”而言,他们面临的是一种新环境,一种有别于城市的“乡村社会”。与传统农民打交道,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分歧乃至冲突在所难免,有效融入需要时间成本。不管哪种类型的“新农人”,社会网络的构建都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即“网络经营成本”。

“新农人”培育路径:内驱与外推联合发力

如何推动“新农人”返乡创业稳步前行可持续发展,让他们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要而言之,无外乎释放“新农人”内生动力和激发外在动力。

(一)激活“新农人”创业内驱力

1、克服惯性思维,扭转社会刻板印象

“新农人”当中一大部分人是受政府惠农助农政策感召,或在城市发展有所成就,有意回馈家乡返乡创业的“前农民工”。这些人心态复杂,顾虑较多。最担心离乡已久,物是人非,水土不服,创业遭遇失败风险。家乡人则很有可能用老眼光看人,要么配合不积极,要么不以为然。这两种心态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极为不利。他们需要社会的呵护、支持、帮助,改变不无偏见的思维观念及先入为主的固化印象显得尤为紧要。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全社会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包容的心理环境。

2、强化主体意识,主动融入乡村环境

“新农人”尽管出身农村,有过农村生活经历,但长时间在城市打拼,让其对城市认知度加深的同时,增加了对农村的疏离感。因此,只有增强主体意识,调整思维频道,主动积极地融入乡村环境,以当事人主人翁姿态,谋划兴农大计,才能迈好农村创业第一步。当然,“新农人”还需要做许多功课,包括对农业产业现状的分析研判,对农业政策的充分了解把握,对民情民意的深入知晓,以及对农事活动的悉心求教等,由此找准个人创业空间与发展目标定位,努力避免做客心理或盲目跟风。

3、注重自身学习,提升适变应变能力

“互联网+农业”远非提起话筒直播卖货那么简单容易。看似人人能做会做的东西,其实是上手容易出彩难。热得太快的东西往往冷的也快。深度挖掘,打特色牌;遵守市场经济运行客观规律,才可能保持市场竞争力。“新农人”创业面临来自市场的、行业的、自身的诸多挑战。避险的最有效途径,莫过于强制学习,强化能力,强大自己。学现代农业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学“互联网+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学带领村民共富的一技之长,学一切对创业成功有助益的相关知识。不练就这样的硬核内功,仅凭一腔热情是难以成事的。

4、积极主动作为,构建紧密社会网络

“新农人”创业经营的项目可能大多是小微企业。重视“网络经营成本”投入,构建紧密的社会网络关系,以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打开局面,其重要性可以与创业资金、市场拓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相提并论。万物互联时代,无论如何,人与人的联系,总是比人与机的联系更重要。“新农人”应当借助互联网拓展人脉,构建服务于自身创业的社会网络。在一定意义上,这占了决定成败因素的一半。

(二)加码“新农人”创业的外推力

1、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乡村创业环境

优化创业环境,是“新农人”创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农村道路村村通,快递进村,网络进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還有距离。有些地方生态环境条件好,非常适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或乡村生态旅游;有的地方适合发展独具特色的种植养殖业;有的适合开发当地特有自然资源,但是交通、电力、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的落后成为主要障碍因素。因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补齐农村道路交通、基础网络、物流设施等方面的短板,显著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为满怀信心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地方政府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2、注重正面引导,鼓励扶持“新农人”创业

“新农人”返乡创业面临着家人不理解,社会认可度低、资源整合难等多重阻力。如何吸引“新农人”返乡,如何留住“新农人”?优惠政策、事业平台、诱人环境,以及反哺家乡感情感召等都需要。其中,通过对创业成功案例、典型人物事件的大力宣传表彰,让其发挥示范引导正向激励效应,很有必要。同时,地方政府需要借助新媒体等适当工具、可行的方式和有效途径,向“新农人”进行相关政策的宣讲解读,提高“新农人”对各项扶持政策的知晓度,避免信息封闭、短路和不对称,让更多有意在农村发展的“新农人”完全熟知并享受相关创业扶持政策。

3、精准培训,助推“新农人”尽快发育成长

培训对象要精准。应基于对“新农人”教育程度、生产经营业务状况的摸底及其对知识技能的现实需求,分层次、分类别、按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要适切。内容不外乎涉农政策法律、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生产经营、互联网知识与技能等;培训方式方法要灵活,应打破传统学院派模式,可以在教室、实验室,也可以在田间地头;可线上,可线下,一切应从受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追求灵活、实用、有效。培训体系要健全。应将当地广播电视大学、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培训资源统筹整合,构建助农培训的机构体系、师资体系、课程储备体系。教育扶贫中形成的校地合作对困难群体扶智扶志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4、完善扶持政策,消除创业者后顾之忧

比较重要的还是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如信贷、税收及用地等。对“新农人”创业贷款应当给予更多政策优惠,简化手续,放宽标准。大力引导各类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投入到“新农人”的创业项目中去。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鼓励“新农人”以租赁或者合作等方式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优先给“新农人”创业使用,以化解“新农人”创业中用地难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丹青.返乡入乡双创人员已达850万人[N].工人日报,2020-01-09.

[2]汪向东.“新农人”与新农人现象[J].新农业,2014(2):18-20.

[3]张新蕾,刘福军.我国新农人发展研究综述[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2):45-50.

[4]郭艳平,谭莹.新农人成长的影响因素及政策路径[J].农业经济,2016(4):68.

[5]陈春香,吴波.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农人创新创业发展新动能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2020(6):34.

作者简介

刘凯铭 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李 期 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继续教育和管理、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新农农民农业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奋进新时代 一起向未来 “农行杯”第六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活动圆满落幕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耕牛和农民时代邮刊·下半月(2022年7期)2022-07-22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南北桥(2021年24期)2021-05-24农民小溪流(画刊)(2018年7期)2018-11-28《新资本新农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新西部(2017年6期)2017-07-24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吉林农业·下半月(2017年6期)2017-06-22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农家顾问(2016年11期)2017-01-062016年我省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调至560元以上党的生活(黑龙江)(2016年1期)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