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农业科研项目现状

发布时间:2023-08-31 13:35:14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郭奥楠

(铁岭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辽宁铁岭 112000)

1.1 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铁岭综合试验站项目

承担国家项目5项。其中,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豆、玉米、水稻铁岭综合试验站项目3项,财政部及国家林草局项目2项。玉米、大豆、水稻三个综合试验站按照国家产业体系的任务要求,积极配合岗位专家安排的工作,围绕当地玉米、大豆、水稻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任务委托书的重点任务、基础性工作、前瞻性研究和应急性任务,开展了各项试验、示范等工作。

1.1.1 玉米综合试验站

1)重要科研进展。开展产业重大关键问题技术攻关、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室重点任务、基础性工作与应急性任务等工作。试验站选育出耐密植、优质、多抗高配合力育种新材料2份、高配合力自交系2份;
审定玉米新品种8个,其中通过国家级审定1个,省级审定7个。试验站培育的15个玉米新品种于今年完成试验程序待审。

2)机制创新情况。本年度结合解禁美国玉米自交系LH159、LH200、PHR63、LH168等组配循环群体材料11份在东北区进行发放,丰富了东北区各育种单位的种质资源。通过与铁岭旭日种子检测实验室合作开展单倍体试验,已经产生DH系1 340份。

3)宣传报道情况。2020年结合铁岭市“优秀专家服务团”项目先后4次去昌图县开展玉米新品种高产攻关示范及技术培训,在培训示范的同时积极宣传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内容,为提升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影响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1.2 大豆综合试验站

1)体系重点任务。主要承担北方春大豆区粮豆轮作均衡增产增效标准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展粮豆轮作耕作、栽培制度建立研究、粮豆轮作土壤培肥及养分管理的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东北地区玉米-大豆轮作条件下均衡减肥固氮技术研究、粮豆轮作大豆优质专用品种筛选、轮作条件下除草剂施用技术的优化应用、轮作条件下的病虫害防治技术6个方面工作。在5个示范县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集成模式熟化和展示示范。在轮作区域,重点开展高产创建,完善品种、除草剂、抗病虫、根瘤菌施肥技术、机械配套等单项技术的组装,提出适合本区域的综合栽培技术模式。

2)研究室重点任务。开展大豆种质基因库基础群体构建与优异种质创新、轮作条件下大豆病虫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大豆全籽粒综合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大豆产业扶持政策研究。

1.1.3 水稻综合试验站

重点任务:适合轻简化生产的水稻品种培育,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品种培育,水稻抗病、抗虫品种资源鉴定及其利用,稻米综合加工利用与质量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创制绿色优质高效水稻种质2份,建立绿色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示范点1个,水稻优质丰产高效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示范百亩示范方1个。开展示范适合轻简化生产的新品种3个,建立百亩示范基地4个,筛选出抗纹枯病的资源品种2个,建立水稻纹枯病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点1个。创建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种质3个,筛选水稻高产优质新品种20个;
筛选出高抗稻瘟病的资源材料3份。建立稻瘟病关键防控技术示范点1个,筛选出本区域米质化验指标较优的铁粳17、昌香优2号等2个新品种供岗位专家进一步筛选。

通过典型示范展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技术培训和调研指导。强化落实科技服务、科技培训、技术咨询、实地调研及田间指导等工作,开展技术培训7次、技术服务21次、技术咨询36次、科学试验3次、体系内合作3次。

1.2 财政部及国家林草局项目—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1.2.1 铁岭平榛集约化栽培技术推广

项目按照预期计划,主要示范和推广三种集约化经营模式,即片状模式、带状模式和团状模式。建设平榛集约化栽培示范区100 hm2,通过应用密度调控技术、科学施肥技术及榛林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结合科技培训、田间指导、观摩交流等方式,在项目示范区周边地区对以上技术加以普及推广。带动了周边及全市约1 333.33 hm2平榛林由以往粗放管理模式向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基本实现高标准集约化经营和管理,榛林产量显著提高,榛果质量得到提升,辐射区技术应用效果明显。全年组织科技培训班1期,参训人员达124人,并开展了科技下乡、现场指导20余次,受训人数累计达50余人,发放《平榛集约化栽培》技术手册、技术宣传单共计1 400册(份)。

1.2.2 铁岭地区辽河滩地紫花苜蓿栽培技术推广

通过应用整地、种子处理、播种、田间处理和刈割技术,建设昌图及康平紫花苜蓿栽培示范区共计133.33 hm2,同时完成康平基地土壤、灌溉水盐碱含量检测及苜蓿生长与营养指标测量。通过技术示范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完成现场调查与指导3次,举办集中培训班1期,培训人数40人次,印制培训技术手册《铁岭紫花苜蓿栽培技术》1 400册。

2.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子项目

2.1.1 北方晚熟大豆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培育

本课题主要针对北方晚熟产区存在的大豆品种产量水平低、品质差、专用品种少、市场竞争力弱、育种方法亟待改进、配套技术不完善、品种潜力发挥不充分等共性问题。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广适(重大)新品种,创制新材料,并进行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使新品种在北方晚熟区域覆盖率达到60%,实现北方晚熟大豆产区主栽品种的更新换代。通过大豆新品种的培育和示范推广,提高大豆单产、品质和食用性,降低生产成本,显著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振兴大豆产业。

2.1.2 东北南部春玉米密植高产宜机收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

针对东北南部玉米生产存在的宜机收品种匮乏、机械化程度低等主要问题,承接上年度研究进展,按计划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年度具体内容及完成情况:东北南部春玉米耐密高产宜机收品种筛选出品种3个。密植机收栽培技术模式研究:开展了不同施氮量和密度条件下平播与垄作产量对比试验研究,充实了宜机收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理论基础,示范推广“宜机收玉米品种铁研58及其配套栽培技术”面积 1 800 hm2。

2.1.3 东北南部早熟稻区抗寒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七大物育种专项)

引进耐冷、抗病、优质、高产常规粳稻育种材料17份,筛选出抗寒、抗病、优质品系资源3份。创制的铁粳66参加国家北方水稻中早粳中熟组联合体区试,铁粳1743、铁粳1712、铁粳1708分别参加辽宁省中早熟组、中熟组、中晚熟组区试,铁粳1603参加辽宁省中熟组区试、生试,常规粳稻新品种铁粳1507通过辽宁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对育成的新品种进行示范与推广,累计增产稻谷160.1万kg,新增产值448.3万元。

2.1.4 辽宁中部稻区水稻密植抗逆丰产增效核心区建设(粮丰2期)

完善、优化和集成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科学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控、机械化收获等高产、优质、抗(耐)病虫水稻新品种丰产增效栽培技术。建立2个“6.67 hm2”水稻高产示范田,示范面积累计73.33 hm2,实现了平均产达到680 kg/667m2的预期目标。通过示范基地的建立,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强技术培训,使各示范基地的水稻生产增产均超过了5%以上。中心示范户的新品种、新技术普及率达到100%,带动周边辐射区认识、使用新品种、新技术,从而逐渐提高了当地水稻的生产水平,经济效益显著。

2.1.5 辽中北粳稻抗病抗虫丰产增效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粮丰3期)

本年在开原市、辽中区、铁岭县等地区落实辽中北粳稻抗病抗虫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示范基地4个,创新集成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主要病害和稻水象甲、二化螟、稻飞虱等主要虫害的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累计示范面积8 400 hm2,平均产量达 698.3 kg/667m2,辐射周边稻区面积5.68万hm2,平均产量达652.6 kg/667m2。培育带动适度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
培训农技人员37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6人次。

2.2 辽宁省科技厅科技重大专项

2.2.1 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辽宁省北部生态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品种市场需求,以现有多抗、高配合力、早熟、后期站杆性好等特性的优良种质为核心,引进国内外适宜机械化优良同类群种质构建改良基础种质,开展多抗、耐密、早熟、籽粒脱水快、适宜机械化等种质创制和品种选育。

目前为止,引进国内外适宜机械化玉米优良种质45份,构建核心种质群体1个,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3份,选育高配合力自交系1个,选育新品种1个(铁3107已省审,辽审玉20200049),正在申请植物新品种权4项。转化科技成果1项(铁3107),实现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8 000 hm2。多年试验中铁3107各项指标都能达到机收要求,是辽北地区乃至全省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优良趋势品种。

2.2.2 粳稻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收集优异粳稻育种资源17份,种植F1代材料32份、F2-5代材料99份、F6代材料36份、高代常规单系材料286份。筛选鉴定优质稳定新品系70份,同时在开原农科所通过田间诱发进行抗稻瘟病鉴定,在开原农科所通过冷水灌溉方式鉴定耐冷资源100份。在辽北东部山区建立异地生态鉴定点1个,筛选鉴定新品系30份,进行异地穿梭育种,以便提高育成品种的抗病、抗寒及适应性。

2.2.3 特色杂粮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筛选出铁杂19、21、23等适宜机械化收获的高粱专用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示范及机械收获,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针对不同杂粮的特点,开展苗前、苗后安全有效的草害防治及除草剂安全施用技术研究。通过实验比对筛选出1.5倍二氯喹啉酸加莠去津较其他除草剂能够安全高效除草,且对幼苗药害较轻。

2.3 辽宁省农业攻关及产业化项目

2.3.1 凡河水源涵养林培育与质量提升技术

完成凡河流域水源涵养林树种的初选,按照选择标准即水源涵养指标、适地适树指标、生态学指标和经济学指标,通过实地调查法,对植被树种种类、组成、覆盖率、混交等情况的调查,确定初选树种包括生态型18种、生态经济型4种、生态景观型6种。水源涵养林改造修复技术补植造林成活率达到92.1%,保存率达到85%以上。

完成5个生态树种的扦插繁育试验,其中3个生态经济型树种平榛、红穗醋栗、大果沙棘,2个生态景观型树种美国红枫、美国蓝杉。美国红枫、红穗醋栗嫩枝扦插繁殖率达到90%以上,沙棘嫩枝扦插繁殖率达到82%,平榛嫩枝扦插繁殖率达到62%,美国蓝杉嫩枝扦插繁殖率达到70%。建立3个试验示范应用基地共46.67 hm2,其中水源涵养优势树种繁育基地3.33 hm2,平榛丰产示范园10 hm2,水源涵养林抚育改造示范面积33.33 hm2,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低强度抚育,完成水源涵养林抚育改造示范。

2.3.2 优质、高产花生增产提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开展花生种质资源引进与利用、低温对花生出苗的影响、不同种植模式研究、叶面喷肥对花生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试验。引进种质资源30份,创制育种材料,对现有资源材料进行抗性鉴定,对160个品种筛选适宜品种和适宜播种时期。采取4种不同种植模式:大垄双行裸地种植、大垄双行覆膜种植、小垄交错种植、小垄单行直线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大垄双行地膜覆盖种植模式,产量高于其他三种种植方式,叶面喷肥试验证明花生叶面喷果美钙对经济性状和产量的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处理。

2.4 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项目(2020)

粮食干燥机废气回收工艺技术研究与示范:该项目研发的粮食干燥系统植物性杂质和粉尘回收工艺技术,能够实现植物性杂质和粉尘回收率90%以上,降低能耗3%。经过调研、理论试验研究、设备制造、现成施工安装等,该课题已顺利完结。

2.5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资助项目

特色粮油新品种选育及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花生):开展花生种质资源引进、鉴定、创新利用研究,花生新品种选育,承担国家花生东北区域试验、国家花生东北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辽宁省花生新品种登记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引进种质资源30份,其中高油酸资源12份,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小花生高产品种4个。

2.6 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计划项目

生物炭对不同穗型粳稻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项目立足辽北地区,对生物炭进行定位还田试验。通过增炭减氮的模式来实现氮肥减量提效的目的,目前已完成2020年度基础数据调查和样品处理工作。通过项目实施结果得出,秸秆和生物炭还田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只有大量生物炭还田才会显著提高土壤温度和pH。本成果为秸秆和生物炭还田对改善辽宁省冷凉稻田土壤物理性质、提高pH提供了参考依据。

扎实做好种质资源的筛选、利用与入库保存。加大力度开展立项工作,积极争取项目经费。努力打造一流学科队伍,发挥各团队科技创新能力。利用试验站、改良中心、重点实验室平台,与院校、企业联合,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加强新育成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种质新品种高产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青菜新品种介绍上海农业科技(2022年3期)2022-06-11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四川蚕业(2021年2期)2021-03-09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几个杏新品种介绍河北果树(2020年2期)2020-05-25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1-03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中国麻业科学(2018年6期)2018-04-09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西南农业学报(2016年5期)2016-05-17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6年5期)2016-04-12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广西林业科学(2016年3期)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