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汽修工匠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31 15:45:03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张 亮 龙 海 杨曼娜

(1.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2. 铜仁市百姓照相馆有限公司, 贵州 铜仁 554300)

2013年贵州省出台的《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现代职业和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1]提出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和资源配置,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打破传统的学校类型和办学层次界限,加快建设中职—高职—本科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通道[3]。近年来,虽然贵州省在招生就业、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社会服务和学校治理五大方面积极推动中高职协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仍然存在因中高职衔接办学主体协作不畅导致的教育管理分歧、中职教学资源配置不足、中高职人才培养脱节、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不畅等问题,离国家对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要求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为了进一步解决以上突出问题,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培养出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工匠人才[4],本文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共生模型、五个衔接(包含目标衔接、课程衔接、实习衔接、素质衔接、评价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基于“全托管”的中高职衔接汽修工匠培养模式路径。

本文选取西部欠发达地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以及与其在汽修专业上有衔接人才培养的中职学校师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法和访谈调查法进行调查,首先,从中高职汽修专业的学生、教师、教学教务管理人员三个维度,围绕中高职衔接汽修专业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重点、考核评价体制、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问卷设计。其次,在得到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指导修改以保证调查问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开展问卷调查实施。本次调查累计发放问卷1 400余份,回收问卷1 289份,有效问卷1 268份,问卷有效率为90.57%。最后,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走进本文研究的中职和高职学校进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实地调研访谈,补充研究内容,有效确保研究的科学合理。

(一)管理衔接不够通畅

中高职管理衔接是保障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5]的关键。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都是独立法人单位,因此,即便同一城市、同一行业的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签订了中高职协同或贯通的协议,但除了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一些必要内容,两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极少往来,更谈不上开展经常性的协作、交流。根据对调研对象的分析,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大部分协作的中职学校没有建立管理衔接机制,在衔接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上仍然是中高职各自为政,管理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除了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铜仁工业学校由市政府明文批复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所属事业单位,受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管理外,其他区县所属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管理上是独立的,这也导致高职引领中职推动中高职衔接时聚不拢、走不深、落不实、接不上。

(二)目标定位不够精准

科学准确地确立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运用具有正向引导作用[6]。我国对中职教育的定位是以培养一线生产和服务的技能型人才或中级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
而对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在中职教育或高中教育的基础上,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复合型技术人才或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但是,根据对调研对象的分析,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和衔接中仍然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的问题。比如,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没有为学生升入高职打下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学生时,虽然把中职学生看成自身发展的生源地,但是缺乏围绕目标定位分类进行生源分析、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因而导致其与中职阶段汽修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没有明显的延伸和扩展。

(三)课程设置不够紧密

课程内容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载体[7]。目前,国家并未对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中职学校普遍偏重于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通过走访中职学校升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了解到,这部分升学学生在学习文化基础课时普遍会感到比较吃力,很难适应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学习强度。同时,中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因教务人员、教研室主任和专业教师缺乏定期的有效沟通,导致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设置上重复且没有明显递进层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比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高职课程开设的67门课程中,有3~5门专业课程没有在衔接的中职学校找到对应的专业课程;
而对开设有对应专业课程钣金喷漆实验实训、机修实验实训的中职学校,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在技能技术操作训练上存在重复,且缺乏技能技术的层次递进。

(四)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是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8]。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学校所处的区域有很大关系,大部分区(县)中职学校甚至是中西部地区的中高职学校,很难在工科类专业上开展有深度的校企合作,非省会城市、非沿海地区的职业院校也很难找到专业与产业高度相关的近校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导致此类院校很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让学生适应专业对应岗位、工种或职业所包含的技术要求,更别说让他们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向调研对象了解,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框架协议上,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能把精力真正投入中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上的企业屈指可数,再加上中高职同一专业或类似专业校企合作企业不同,即使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也会因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企业不同造成中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断层或重复。

(五)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检验中高职衔接质量的关键一环[9]。当前,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大部分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自诊断保障体系,但是在与中职院校协同的过程中,仍然缺乏统一且分层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中职相同专业或类似专业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只有通过转段考试、分类考试、普通高考等方式。其中,普通高考考查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程,分类考试和转段考试考查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综合测试两类。这三类考试评价方式相对单一,缺乏过程性考核,造成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懈怠,无法保障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比如,各衔接中职学校的学生通过“3+3”“五年一贯制”转段考试进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因中职学校没有统一的过程评价标准,仅仅依靠转段考试或考核,导致进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专业基础上存在较大差异,为高职继续深化人才培养带来一定困难。

(一)未构建起中高职衔接共生模型

1.共生关系未建立[10]。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县中职学校之间没有所属领导关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无法建立由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区县中职学校依法办学的共生关系,无法打破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办学主体各自为政的发展隔阂。

2.共生因子未明确。围绕长久以来在中高职衔接办学效率、办学质量上存在的“教育管理分歧、专业衔接真空、利益分配不均”等突出问题,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未能与区县中职学校共同确定“两校共管、教师共教、资源共享、学生共育、办学共赢”五大共生因子,并未筑牢中高职衔接汽修工匠培养共生关系的基础,致使中高职衔接能量供给不足。

3.共生环境未形成。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区县中职学校的非引领主体和管理部门,很难在师资队伍、实训场所、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优质资源共享,无法帮助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更无法营造中高职衔接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共生环境,致使汽修工匠培养的效果不明显。

(二)未落实中高职衔接的具体内容

1.专业课程设置衔接未落实。区县中职学校很少能够依据区域行业、企业对毕业生技术技能的要求、汽修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对项目比赛内容的设定、汽修专业1+X证书制度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重点的规划三个方面研讨制定培养工匠技能人才的中职课程体系,并且很难在人才培养上抓住中高职的层次差异,致使中职的专业课程如何对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缺乏适应性和针对性。

2.深化校企合作延续未落实。按照在人才培养源头上对接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接生产过程、人才培养考核上对接岗位标准的原则,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在与区县中职学校深化校企合作时,很难实现“中职+高职+企业”三方共同完成中高职汽修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师资培养、协同创新以及共建教师实践、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全过程。

3.加强教师沟通坚持未落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在与区县中职学校协同教学过程中,因很难落实一月一次教学碰头、一季度一次教学讨论、一学期一次教学总结,没有搭建起中高职汽修教师专业教学沟通与交流的桥梁,阻碍了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授课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妨碍了中高职教学衔接。

(三)未注重中高职衔接的精神养成

1.进校初期不够注重匠心埋种。针对进入学校的新生,大多数中职学校没有利用好入学教育、工学鉴赏、身边故事,让学生在观、听、感中产生对技能技术传承规矩、专研、创新的崇敬,也未让“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深深扎根中职学生内心,为学生在入学之初埋下一颗敬业、严谨、踏实、专注、创新、拼搏的匠心之种。

2.教育全程不够注重匠品养成。部分中职学校仍然不注重对校园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探索,很难提炼出符合本校汽修专业学生匠品养成的各类活动,大到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小到仪表仪态、工具整理、寝室卫生等,致使学生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得不到增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刻。

3.专业学习不够注重匠艺打磨。调研学校没有将匠艺打磨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文化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致使三年中职的熏陶浸润或三年高职的精雕细琢,并没有让学生养成思想层面上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行为层面上的开拓创新、持续专注;
目标层面上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四)未形成中高职衔接的大数据思维

1.未形成教学质量监管平台。不论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还是各区县中职学校,对大数据应用采集学生、教师、课程、专业的数据,从而实现“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常态化自我诊断与改进的方式还不够重视,致使部分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采取简单的结果式认定,未建立形成汽修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化监管平台,实现评价考核的标准化。

2.未形成四方协同评价体系。部分区县中职学校没有依托本地区汽修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汽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起数据采集与分析队伍,也并未定期采集梳理数据以及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学生与家长评教调查,因而无法形成教师、学生、企业、家长共同参与的社会评价体系。

3.未形成线下教学质量督导。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成立了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督导组,但是对区县协同中职学校开展常态化的教学督导及管理相对较少,导致其掌握中高职衔接学生中职阶段课堂教学的情况相对较少,无法及时帮助中职学校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确保人才培养上的衔接。

基于以上中高职衔接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及问题的成因分析,结合对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铜仁市中职学校及铜仁工业学校的调研情况,经比较、分析、总结、提炼,提出了基于“全托管”下的中高职衔接汽修工匠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以“全托管”一体化教管为基础,建立“共生共长、共荣共赢”的中高职衔接共生模型

围绕中高职衔接办学主体协作不畅导致的教育管理分歧、中职教学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需要在衔接前明确两校共生关系,重点围绕“办学共管、教师共教、资源共享、学生共育、办学共赢”五大共生因子,让区域内的中职学校可以全方位地享有区域内与之有衔接关系的高职院校的师资、实训、教学设施等资源。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应主动担当起中高职衔接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领其他中职学校发挥好中职办学中的各项义务。此外,与之深化合作的企业要从目标调整、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素质养成、评价体系建设及师资管理培养上深度参与中高职人才培养,形成中职、高职、合作企业三方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深度合作,三方相互依存、安危与共、联结互动,为中高职教育教学上全力营造中高职衔接互融的共生环境,为中高职衔接模式提供共生能量,构建起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共生模型,为建立本区域内中高职衔接汽修专业甚至其他专业的工匠培养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全托管”一体化培养为支撑,建立“衔接紧密、渐进提升”的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

依托“全托管”共生模型的建立,高职学校与中职学校在汽修专业工匠培养上要重点围绕目标、课程、评价、实习、素质五个衔接,建立“全托管”下的中高职衔接汽修工匠培养模式,着力解决汽修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脱节、重复等问题。

在目标衔接上,除明确“中职汽修专业主要培养汽修专业在汽车保养、汽车业务接待、汽车机械维修、钣金与喷漆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是以熟练的动作或业务技能培养为主要标志;
高职汽修专业主要培养汽车检测、汽车诊断、汽车机电维修、汽车销售企业业务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是以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标志”外,还要明确中高职衔接汽修工匠人才培养应向“从中职技能型人才(汽车护士)培养到高职技术型人才(汽车医生)培养”的目标递进。

在课程衔接上,除依托中高职目标所需岗位的技能技术,明确“以汽车维护技能为主的中职课程和以汽车诊断技术为主的高职课程”外,还要从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督导、课程沟通、课程反馈等方面加强中职汽修课程与高职汽修课程的多方面衔接,最终实现中高职汽修课程衔接紧密、顺畅、有效[11]。

在实习衔接上,要根据中职毕业生对岗位的普适性、高职毕业生对岗位的专精性要求,确立起“中职顶岗实习落实汽车销售、机修、电路、钣金轮岗制,高职顶岗实习实行汽车销售、机修、电路、钣金定岗专精制”要求[12]。同时,还要依托中高职衔接,通过共享实习实训场所、基地来整合优化资源、共享资源,与双方都认可的合作来落实学生顶岗实习的连续性、层次性和贯通性,最终达到在实习实训上确立的衔接要求。

在素质衔接上,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必须紧贴匠心、匠品、匠艺的养成,中职着重“从‘如何让一颗螺丝拧得更紧’上养成中职学生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
高职着重从‘如何让这颗螺丝不会松’上养成高职学生追求卓越的价值追求”。同时,不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应围绕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校园文化,挖掘凝练出适合专业发展的精神食粮,让工匠精神从身边人、身边事影响学生、熏陶学生。

在评价衔接上,围绕合格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不仅确立“汽修专业以岗位适应为主的中职毕业生评价标准和以技能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为主的高职毕业生评价标准”,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应将教学质量监管向人才培养全过程评价延伸,围绕教学主体和客体,构建起一个融“培养目标、资源条件、教学过程、培养效果”于一体的汽修专业教育教学自诊断画像,加强人才评价的过程性。

(三)以“全托管”一体化教学为纽带,建立“层次分明、技能为重”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在汽修专业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不畅问题上,要坚持以就业、考证、竞赛为导向,中职按照“以技能操作训练为主,传授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为辅”的原则,围绕汽车护士岗位群,建立起包含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中级工技能应用的多个课程模块和多门课程;
高职按照“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围绕汽车医生岗位群,建立起包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高级工技能技术应用、技能技术创新的多个课程模块和多门课程。在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分别建立起中高职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衔接,形成“层次分明、技能为重”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由基本素质向职业素质、专业基础技能向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中级工向高级工的三种递进转变。

总而言之,中高职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汽修专业作为技能技术特征比较突出的工学类专业,在工匠型人才培养上,更需要通过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有效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发挥出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的蓄水池作用,实现职业教育的层次化和类型化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既具有熟练的技能技术,又具备技术应用、技术改良和技术革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对如何具体落实中高职衔接工匠型人才培养,本文仅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铜仁市相关中职学校协同实现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总结出一些中高职衔接共性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为其他中高职学校及其他专业中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铜仁中职职业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职业写作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寻味贵州——铜仁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看雪——铜仁梵净山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我爱的职业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7年1期)2017-03-29轮杨树达义近旁任作铜仁学院学报(2016年5期)2016-10-19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4年14期)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