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信息一体化教学模式分析——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

发布时间:2023-09-01 10:15:07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邹久群,庞建勇,缪海波,王晓飞,杜晓丽 (安徽理工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主要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政策将积极带动沿线国家的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而在新的发展需求和机遇面前,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需要大批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人才,这就对土木工程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2],教学与人才培养须顺应新形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土木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高校人才培养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人才的培养应向产学研路线靠近[3~4]。当下全国高校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以深入推进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促成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发展的共赢,实现“以产促学、以研促产、产研助学”的共同目标。

然而,产学研项目长久以来面临着高失败率和低成果转化率的问题[3],且这种现状短期内仍难以扭转。尤其是区域性地方高校面临的产学研形势更为严峻,相对不够丰富的产业条件给新型教育模式的落实带来一定阻力,产学研的合作层次普遍较低,实践教学有待完善。产学研模式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依托各自优势资源,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但是,毕业生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业难等局面仍不在少数,已成为制约不发达区域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就土木工程类传统工科而言,类似问题更加突出,亟待探索一种突破壁垒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区域高校土木工程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中的实习环节一直是土木工程培养方案的必修内容,但在大环境下,应对高校扩招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实习环节存在诸多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端,难以达成预期目标。针对培养现状普遍存在的弊端归结为以下几点。

①重复性,教学内容的重复,带给学生感官疲劳,使得学生丧失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土木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没有丰富的经验难以应对实际工程中各类复杂问题,而经验的来源也归结于对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总结

②教条化,与工程联系不紧密,实践性不够,对实际工作后遇到的工程问题参考性不高。“走马观花”的实习形式缺乏深刻思考,难以达到实习实践真正的效果。土木工程的实际问题从来都是不可照搬复制的,教条化的内容对实际工程的指导意义极其有限。

③片面性,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生产实习条件的局限往往只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少量工程案例,难以做到全面系统的认识。土木工程所运用到的理论知识较为广泛,如土木工程材料、岩土力学、基础工程等,所涉及的工程案例类型非常广泛,片面的认识并不能够融会所学的多理论知识形成系统的体系,无法搭建系统知识框架。

④脱节化,无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难以实现理论知识体系与就业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导致学习缺失目标和追求。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局势在时刻变化,与将要承担的社会岗位工作脱节过远,导致无法培养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实践的重要性正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从实践中来,也要到实践中去。土木工程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就更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实践的重要性,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并行,落实产学研培养模式。自2019年12月突发疫情以来,我国线上教育资源得到大力发展推进[5~6],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丰富。这种成功的平台建设模式,同样可以借鉴到信息化的产学研一体教学中。

产学研项目长久以来面临着高失败率和低成果转化率的问题,在经济不发达的区域更是严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

①我国的人口红利和低附加值产业已逐渐变成过去式,在新的时局下,缺乏科技创新力的传统模式终将会被淘汰。人才的培养只有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才能具有更优越的竞争力。

②产学研项目涉及多个利益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且随着合作项目生命周期的推进而变化。当出现内部矛盾冲突时,密切配合的前提就会被打破,导致项目终止。

③缺乏健全的体制和政策,企业的利益获取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高校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清晰,缺乏适当的约束。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模式越来越丰富和完善,在新形势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各类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资源共享和交流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在存在诸多壁垒和困难的情况下,难以实现线下的产学研教学的现实背景下,产学研信息一体化教学改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特别是针对区域不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能够试着开拓新的教学模式,以打破壁垒。

如图1所示,内循环模式是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前提下,形成良好的资源信息共享体系,逐渐实现突破区域壁垒。一般教研型高校是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以安徽理工大学大学为例,其地处四线城市梯度末尾的淮南,区域资源欠缺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关键影响。内循环模式下,集自身的教学、科研和就业于一体,以产学研模式为导向,开辟产学研信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整合在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在校研究生的科研和就业毕业生的工作背景,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相互促进,既达到推进专业和学科建设,又能解决工程问题。建立以产学研模式运行为导向的信息化交流平台,促进教学模式改革。通过项目的建设形成一个共享的资源平台,以土木工程毕业生的工程经验带动土木工程新生的学习思路,以经历的工程案例和问题为导向,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挂钩,培养理论知识过硬,实践能力较强,并能够切实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是突破壁垒的关键之一。

图1 内循环模式下的产学研信息一体化建设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本科教育的不断膨胀,职业教育被压缩的现象在逐渐加重,合作教育的政策重心转向普通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将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将产学研合作教育视为提升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结合当前的土木工程教学现状来看,新生对专业的认识度较低,难以快速形成有效的专业思路,而实习实践的若干弊端,导致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够突出,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同时,随着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扩招,这种就业压力向高一层次的研究生逼近,他们同样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

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1届土木工程专业320名本科生的就业情况为样本进行分析,其中:就业226人,升学79人,公务员1人,自主创业2人,待业12人。就业生中就业地报到的占153人,其就业单位均为国企或大型集团企业,也均在土木工程行业内,这47.8%的毕业生可定义为“硬就业”,他们更有机会接触到大型工程建设,面对的工程问题也会更有代表性。另外,就业生中回生源地报到的占73人,可定义为“软就业”。其中:高达67.1%的毕业生即将脱离土木行业。可见,“硬就业”的比例非常不容乐观。统计样本中升学率占24.7%,其中升学本校的占34.2%,升学双一流高校的占48.1%。

样本数据表明:第一,中铁、中交和中建等以施工为主的建设单位占就业单位的绝大多数,像勘察设计研究院类门槛较高的单位属凤毛麟角,对于区域地方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来说,存在明显的就业层次壁垒;
第二,就业城市以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为主,人才流失现象明显,也反映出本地就业资源的欠缺;
第三,升学高校比较集中,多梯度跨越极其困难,存在一定的教育资源不平衡现象;
第四,“软就业”数据往往有失参考性,“硬就业”的数据反映出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

以上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培养的毕业生缺乏有效的竞争力。

基于内循环的产学研信息一体化教学模式,拟建设思路如图2所示,其关键阐述有如下几方面。

图2 产学研信息一体化教学实践流程图

①产学研信息一体化系统平台建设,借助云平台资源建立资源共享的交流社区,整合教师资源、毕业生资源和在校生资源充实社区建设。以有关土木工程材料、民用工程建筑、桥隧工程建设、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和防震减灾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工程实践典型问题和解决案例,前沿的工程技术和研究热点等为主要交流内容,分类别、分模块地整理成线上资源库。

②教学课堂的准备,教师首先要对整合资源进行梳理,根据理论教学的大纲任务,整理工程实践的对应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应资源的整理,一部分要结合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另一部分要结合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以优化资源整合后与理论知识的对应情况。将产学研信息一体化的资源真正有效纳入教学也是项目执行的关键。首先,对理论教学的内容体系必须有极其清晰的系统认识;
然后,将整理的工程实践经验衔接到对应理论知识点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联系。以工程问题为导向,在理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充分挖掘引导学生的探索意识。根据整合资源的分类,形成教学资源和反馈信息的互制系统。

③教学课堂的实施,由各组成部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方向与热点学习有机地融会到一起,避免造成脱节。理论教学的内容要为实践的应用做铺垫,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支撑理论学习,研究方向与热点学习内容要对应实际工程的难点问题和理论的重点部分。

④教师、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反馈,要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交流社区资源,教师的教学内容要顺应新时局下的发展需求,在校生要反馈教学内容的难点,毕业生可反馈教学内容的不合理之处,分享自己的工程实践经历和心得。

产学研信息一体化建设,倡导产学研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土木工程师的培养诉求,无疑增加本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教师、在校生、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内循环体系,可确定以下预期目标:

①探索促进土木工程专业方向人才产学研信息化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②通过产学研信息化教育培养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③获得区域地方高校建立产学研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机制,以突破区域壁垒。

基于产学研信息一体化教学的土木工程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以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能够切实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现代土木工程师为最终目标。结合区域地方高校的特点建立产学研信息一体化教学,以弥补区域生产条件的不足。尤其考虑到当下的疫情防控常态化,学生的实习受到一定影响,教学脱离实践,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问题。通过扩大内循环,不失为区域性地方高校改革教学模式,培养更具核心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产学研毕业生教学模式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22年9期)2022-12-06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2年3期)2022-05-12伤心的毕业生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传媒评论(2018年1期)2018-03-22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研究(2016年21期)2016-02-28“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国音乐教育(2015年11期)201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