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爱情样本分析*

发布时间:2023-09-17 10:05:08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史咫阳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外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最著名的一本代表作,被称为二十世纪的“爱情百科全书”。作品将疫情和爱情两种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连在了一起。在当下的疫情时期重读这部文学经典,对现代人的爱情观和生活观带来了新的思考。

纵观国内现有的学术文献,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主题:一是人物分析,如马郁文[1]通过人物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当时重要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流弊。二是乌托邦研究,例如,汪晖[2]和谈清研[3]认为小说中的爱情与死亡关系是一种具有悲剧色彩的不可实现的乌托邦。三是女性主义,诸惜时,漆舒琴[4]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了马尔克斯笔下拉美地区女性的情感特点。四是病理隐喻。如曾文倩[5]从瘟疫隐喻的角度分析霍乱与爱情和人性之间的隐喻关系,以此揭示霍乱背后的情感走向和人性弱点。

其中,在人物分析中多以爱情观研究为主,并聚焦于生命、死亡与爱情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中人物爱情观的批判性分析。例如,张蕊[6]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逆行的世界》中提到这部作品中的爱情模式是有悖于常规化的情感关系。爱情和死亡,忠贞和背叛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不属于现实的“逆行世界”。而张宁[7]在《爱、时间与死亡—谈〈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也提出了爱情的非现实性,以及在这部作品中存在的爱情、时间和死亡之间的矛盾关系。在人物爱情观方面,马思齐[8]在《浅析《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费尔明娜·达萨的爱情观》中谈到了女主角达萨的几段情感经历中呈现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分裂统一的爱情观。此外,朱景冬[9]在《另具一格的爱情小说—评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谈到了小说中爱情的多样性,论述了马尔克斯对形形色色爱情的书写意图在于展示爱情的功能和故事人物人生价值的体现。然而,对于作品中不同爱情版本带来的生活价值和对当下社会所产生的现实意义则鲜有提及。本文以《霍乱时期的爱情》小说和电影中三个爱情样本为例,分析爱情的不同版本给予现代人情感问题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霍乱时期的爱情》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顺时叙述法[9]。故事主体由按时间顺序构建的三个爱情样本组成,分别代表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情爱模式。这三个爱情样本引出了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的情感问题。同时也给出一个重要指向:即不提供爱情的唯一范本,而是尽可能展现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部爱情百科全书之“全”并不提供爱的标准答案,而是展现各种丰富而真实的情感关系。正因如此,它所提供的各种爱情真相恰好印证了人们对于现实的感慨:爱情就像一场疫情,汹涌而来,猝不及防,带着各种不可预知。而马尔克斯也在小说里写下了类似的话:相思病具有和霍乱相同的症状。

1.1 梦幻之爱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是小说中的男主角,出身卑微的小镇青年是他的最初身份。与美丽骄傲的女主角费尔明娜相遇就是一眼之间穷小子爱上了富家女。尽管彼此地位悬殊,但依然爱得如火如荼,毫不顾忌。青年阿里萨坐在花园长椅上朝阳台上十六岁的费尔明娜拉小提琴,用美妙的音乐和山茶花表达自己始终不渝的爱。这是电影和小说里的一个场景,极尽唯美,但注定是一场梦幻之爱。

为了阻断女儿和穷小子的关系,费尔明娜的父亲粗暴地将女儿带离居住地,回家乡住了两年。但距离并没击退他们的交往。他们用无数封书信诉说彼此的爱恋,直到费尔明娜回来的那一天。两年时间,经历了战争、霍乱等社会变化,费尔明娜完成了一个女人从少女到姑娘的成长,也拥有了选择生活的自主权。当她在集市上见到叫她“花冠女神”的阿里萨时,仅仅回头的一瞬间便发生了颠覆性的情感变化,也成了他们彼此命运的转折点。面对眼前的阿里萨,她幡然醒悟,只用一句话就结束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请别这样。忘了吧。”

为什么费尔明娜会在这么短的一瞬间就毫不犹豫斩断了两年多的感情?马尔克斯写道:“在那一瞬间,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对自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她惊慌地自问,为什么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心里占据了那么长时间”。这里的关键词是“幻影”。马尔克斯通过费尔明娜的感受给出了一个爱情真相: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常常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一个瞬间就够了。这个瞬间可以让人的心智走过一条复杂而漫长的路,然后陡然落地,迅速惊醒,戳破这个用想象编织的幻影。它让费尔明娜即便没有其他外力的干涉,也会毫不犹豫地回到现实。这就带出了一个永恒的爱情追问:为什么浪漫美好的初恋常常容易破碎?是什么让这段爱在彼此分离时没有消散,却在见面的一瞬间灰飞烟灭?

马尔克斯[10]用一句话给出了回答:“好奇心是爱情的种种伪装之一”。十六岁的少女费尔明娜爱上的并非真实的青年阿里萨,而是对眼前这个为她拉琴献花的青年男性不可抑制的好奇心。两年多的通信是一个偶像化的过程,“她爱上的只是浪漫爱情和充满激情的追求带给她的震动”[8],而不是信那头面色发青,生活拮据的真实青年。这段柏拉图式的感情经历印证了一个爱情魔咒:初恋时爱上的往往不是一个真实的个体,而是爱情本身。书信和文字给了他们无尽的想象空间,让爱情披上了想象和期待的外衣。浪漫和激情也是一种爱情的伪装,这种“被伪装”的感情,一旦面对真实,褪去想象,美丽的爱情气泡就会瞬间戳破,留下的是不对称的现实。爱情的伪装是藏在幕后的杀手。因此,这段爱情注定不会长久。它始于一见钟情的幻想,终于伪装褪去,梦醒之后的真相。这个爱情样本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初恋成功率较低的凝视点,“爱情伪装”是一个重要概念和不可忽视的原因。

1.2 现实之爱

第二个样本是费尔明娜和丈夫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姻,可称之为漫长的现实之爱,整整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小说对于这段感情的描写是从他们的日常开始的。比如,两人为了浴室里是否有香皂而争论不休,互不理睬。费尔明娜有睡懒觉的习惯,常常为了丈夫清晨起床发出的声响将她吵醒而抱怨一整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在他们的婚姻里日复一日出现。与上一段爱情相比,这段婚姻里的爱平静琐碎,没有留下任何想象的空间。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时间走过五十年,最后停留在金婚不久的一个下午。

关于这段漫长的婚姻之路,马尔克斯[10]给了一个精准的定义:居家爱情,并且发出感概:“比起婚姻中的巨大灾难,日常的琐碎烦恼更加难以躲避”。同时,也道出了一个情感真相:“两人刚刚庆祝完金婚,谁离开谁都无法生存片刻,甚至每一刻都不能不想着对方,而且随着年纪越来越老,就越来越如此。可无论他还是她都无法说清这种相互依赖究竟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还是习惯使然。他们从不曾为此问过自己,因为两人都宁愿不知道答案。这种自欺欺人对两人来说或许是一种上天的恩赐,因为这让他们避免了互相同情。”从马尔克斯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这段感情中有依赖,也有对抗,还有更多无法定义的情愫。与上一段相比,现实中的婚姻与一见倾心的爱情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就是乌尔比诺医生所说:“一对恩爱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10]换而言之,婚姻重要的不是爱情,而是建立彼此之间稳定的关系。马尔克斯用乌尔比诺医生的口说出了婚姻的功能,并且打破了情感关系中的爱情唯一论,也引发一个思考:这是否证明了卡萨诺瓦的经典之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呢?

在这段现实之爱里,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医生之间的确是缺乏一见倾心的“化学反应”,更多是面对生活矛盾的打磨和修补。马尔克斯也认为:“夫妻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反感。”缺乏激情是这段情感关系中的软肋,但“学会控制反感”的智慧又是让婚姻继续前行,细水长流的成因。《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这句话放在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姻里可以说是神学视角的一个见证。它恰好解释了婚姻之爱的真谛。第一是时间,“恒久忍耐”就是用足够的时间去跟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人不断在矛盾中磨合平衡。第二是恩情,也就是“恩慈”。在婚姻里,爱情被恩情替代是一种重要的转化,不失为一种“学会控制反感”的智慧。比如,在五十多年的婚姻里,他们给予彼此的有日常琐事中的一块香皂,一个懒觉的妥协和平衡,也有乌尔比诺医生中年危机时感情出轨之后,妻子费尔明娜痛苦中给予的原谅和宽容。这些都是“控制反感”的能力和转化,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恩惠和慈悲。如果没有这些,他们的婚姻不会延续五十一年之久。乌尔比诺医生也不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出:“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爱,在婚姻里依然被肯定,只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替换和转化成宽容和恩情。

在这个爱情样本中,马尔克斯并没有将婚姻和爱情看成对立的矛盾体,而是再次展现了不同时期爱的不同方式的呈现。对于婚姻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作品也并没有指向“婚姻是爱情坟墓”的观点,而是从费尔明娜的视角给出了一个答案:“那是一块为两人带来过无数幸福时光的月亮宝石”[10]。“月亮宝石”隐喻了女性角色,也意味着婚姻之爱的写照不是灿烂,而是如月光般在黑夜发出的柔性光芒。

1.3 理想之爱

第三个爱情样本是乌尔比诺医生去世后,费尔明娜与初恋情人阿里萨再度走到一起,成就了彼此生命中最后一段路程的黄昏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人世沧桑,这对曾经爱得如火如荼的恋人已到古稀之年,阿里萨依然保持着对费尔明娜忠贞不渝的爱,不顾一切阻碍,坚持与她走到一起。费尔明娜也在经历了种种痛苦煎熬和矛盾纠结之后终于接受了阿里萨的爱情,两人在人生的倒计时登上了没有终点的轮船,挂上标志霍乱的旗帜,这意味着在仅有的时间里,分分秒秒相伴左右,直到生命的尽头。小说对于此段的描写细腻动人,构建了一个理想之爱。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爱情神话,是超越一切常规的奇迹[11]。由此带来一个更为关注的话题:他们在人生晚年为什么会再次相爱?如何定义这种爱情?

费尔明娜在丈夫乌尔比诺医生去世后,多年婚姻里修炼出来的相濡以沫被日复一日的独自面对替代。孤独成为费尔明娜生活的主旋律。阿里萨在虽然有着与622个女人丰富多样的情史,但费尔明娜的位置始终不可动摇,众多性爱关系并没使他满足对真正爱情的渴望,更没有消解内心深处的孤独。因此,‘社会孤独感’[3]是这两个晚年生命中一道裂开的缝隙,是他们共同面临的创伤和问题。同时,衰老和死亡的逼近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孤独和死亡的恐惧。因此,爱情此时和生命紧紧相连,对关爱和陪伴的渴望成为彼此生命里最大的需求和盼望。年少时的阿里萨可以为爱而死,年老时的阿里萨只有跨越死亡,生存下来才能再次获得爱情。爱情、生命和死亡在阿里萨的世界里已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依赖的存在。

晚年的费尔明娜收到阿里萨的信时,从一开始的愤怒很快就转变为接纳和享受,甚至在几天收不到信时有了掩饰不住的失落和盼望。这个细节变化告诉我们,年轻时一个表达爱意的渠道在孤独的晚年就是沙漠里的一杯水,是递送温暖,安慰孤独的良药。此时的阿里萨无论身份还是财富,都完成了一个成功男人该做的世俗功课,也完成了一个成熟男人该有的成长。他的信也跟年轻时有了极大的不同。从风花雪月的抒情转为对具体生活的问候和关照以及对爱的深刻理解,这个变化他们用了整整一生的时间,彼此的需求和理解终于达到了一致,身体和灵魂也都走向了同步。这种共同的需求和同步让他们有了一种超越爱情之上的情感,也是一种“脱出常规的激情”[2]。它是越过青春、美貌,肉体、年龄,甚至越过死亡而获得的一种勇敢而无畏的生命连接和支撑。就像马尔克斯在小说结尾所说: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换而言之,实现爱情就是对生命的执着[2]。

由此可见,作品中对于这段理想之爱的核心指向不是情感,而是生命。当肉体和年龄都成为阻碍,唯一可行的就是用生命构建一条与爱情相连的通道,越过一切外在因素,让彼此拥有一种“生命的不可替代的交流”[10]才能抵挡最真实的孤独和死亡。对于费尔米纳来说,过去的生活意味着死亡,和阿里萨一起永远向前航行是对孤独和死亡的超越,也是对生命和爱情的肯定。

纵观上述三个爱情样本,尽管它们来自不同阶段,但它们的共同点是:每一段爱情都有缺陷。它让人认识到每一种爱情都是不完美的。对于这个不完美性,作品也指向了几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

(1)爱情标准的多样化。作品通过多个爱情样本探讨了爱情多样化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回答了一个问题:爱情的成功与失败并非以终成眷属作为唯一标准。安徒生在《海的女儿》里说:“爱的最大意义不是拥有,而是奉献”。这句话指出了爱情的终极价值并非一个尘埃落定的结果,而是体验和经由的过程。过程是具备多样化的。现实中的爱也存在多个版本,并且每一个版本都有其不完美。有些走向了婚姻,有些转了另一个方向。终成眷属是一个版本,挥手告别也是一个范式。因此,《霍乱时期的爱情》解决了一个现实中的爱情困惑,让终成眷属不再成为判断爱情成败的唯一标准,而是走向多样化。

(2)为当下疫情时代的爱情提供了比对和参考价值。如果说爱的多样性是这部作品突出展现的一个焦点,那么“瘟疫隐喻”则是其中一个不可替代的主题。在当下疫情时代,它从病理隐喻的角度折射出疫情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马尔克斯说:“灾难中的爱情更加伟大而高尚。”这句话提供了疫情与爱情之间的一种积极作用。正如有些学者提出,疫情与爱情之间“福祸相依相对的流动也是必然发生,霍乱和爱情在一起陌生而合理地存在,也是一种别样的美”[6]。然而,疫情让人们减少了聚集和交往,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交流阻碍。这部作品中马尔克斯指出了爱情与霍乱的相似性,也将爱情与疾病和死亡紧密相连。比如在这部小说里几乎所有的死亡都与爱情有关。由此可见,瘟疫、死亡和爱情在小说中是一种“越过常规”的存在[3],那么当下疫情期间的爱情是否也会创造出超越常规的价值?灾难中的爱情可以变得伟大而高尚,是否也会日渐淡漠消散?例如,自疫情爆发以来出现了多个网恋和异地恋的爱情样本。面对面的交流模式被网络媒介替代。网络爱情被迫成为疫情期间的交流选择,也成为一种灾难里的爱情样本。与常规化的爱情相比,疫情期间的情感关系是否面临“越过常规”的考验和更多不确定因素?《霍乱时期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二十世纪初瘟疫中爱情、生命和死亡之间的魔幻现实,也为当下疫情时代的爱情提供了比对和参考价值。

(3)作品中的诗意爱情,揭示了生活与诗意皆为人生意义的构建,并非矛盾对立的关系。《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电影的结尾唯美浪漫,充满诗意。老年的阿里萨和费尔明娜在挂着霍乱旗帜的轮船上伴着夕阳驶向没有终点的远方,直到生命尽头。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爱情乌托邦[2]。现实生活的真实画面更多是柴米油盐,生活琐事才是陪伴彼此的主体。生活与诗意似乎是矛盾对立的。海德格尔对人类生活提出了“诗意地栖居”这个哲学概念。这个概念恰好是针对平凡而艰辛的琐碎生活提出的,它婉转地道出了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人类生活充满劳作和艰辛,但即使如此,只要能赋予生活足够的诗意,就能感知生命的本质。此处的“诗意”并非指脱离现实的语境,而是对日常与浪漫之间和谐关系的注解。即让柴米油盐变得美好,将平淡生活自赋趣味和积极意义。因此,生活与诗意,皆为人生意义的构建。它们之间并非矛盾对立关系,而是可以共生共长。

总之,《霍乱时期的爱情》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和爱情百科全书,在疫情期间被更多人关注。爱情和疫情皆不可预知的相似性证明了情感关系的多样、复杂和不完美。婚姻中爱情向恩情的转化可以成为幸福婚姻的一个因素。爱情与生命之间个体生命的情感缺口往往有对应的爱情版本。《霍乱时期的爱情》不仅是一部二十世纪的爱情百科,也是当下生活的现代启示录。

猜你喜欢马尔克斯阿里婚姻婚姻是一门沟通课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云上阿里炎黄地理(2021年1期)2021-06-08辰辰带你游阿里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11期)2019-11-25婚姻中要“看见”彼此好日子(2018年9期)2018-01-28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叙事研究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阿里战略中国科技信息(2015年21期)2015-11-07阿里是个好榜样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湛江文学(2015年10期)2015-01-03童话中的真实——重解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世界文学评论(2014年2期)2014-04-12马尔克斯《族长的秋天》中译本首次面世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9期)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