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17 20:35:06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梁 菲 覃 云 潘 翔

人工智能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选择研究

梁菲 覃云 潘翔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是信息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紧缺人才,文章将人工智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的发展格局,探索多元化的办学合作体制以及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建立“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用创新创业学分制,推动智慧工匠校企协同育人,打造“科教+产教”融合平台,可加快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人工智能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提供路径选择。

人工智能;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使其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产业高质量、现代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越来越旺盛,但在人工智能发展热潮的背后,对人工智能领域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还不够充分和深入。人工智能产业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综合性要求,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一体化的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在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环境下构建校企合作体制与运行机制。探索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程度以及参与途径,完善学校的治理结构和改革体系,发展多元化办学体制,推行智慧工匠校企协同育人,形成产教融合、良性互动的区域化发展格局是推动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路径多样化的重要支撑。

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产业向机械化、现代化、智慧化的过渡,简单重复性机械劳作已逐渐被娴熟的智能化、程序化操作所取代。为了应对这一变革,高校教育产教融合的培养目标要由单纯的技术类人才培养转变成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除了传授人工智能专业基础知识,更要使学生具备人工智能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运用人工智能思维和技术开展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教育,提升人工智能基础在跨领域、跨专业的效期协同育人进程中的应用是培养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发展产教融合培育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产教融合发展是提升应用型高校办学品质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双创型人才的主要动力。产教融合重点在于高校、中小企业二者之间跨平台、跨学科的协作与互动,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四个。

2.1 自主研发型产教融合模式

为提高人才综合素养和双创实力,企业以高校为研究基地,从市场需求出发,以开发新兴科技为目标,让新科技促进技术成果的产生及转化,并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在新科技成果上的创造力。产教融合模式既涵盖从核心技术的独立开发到转让,还涵盖相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和实务运用的促进融合,最后达到应用型人才产出和企业需求之间匹配率的提升[1]。

2.2 合作共赢型产教融合模式

合作共赢的产教模式以政府为基础,建立起企业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在地方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开展的需要学校与企业知识投入和生产实践投入融合的育人模式。将企业现有关键技术开发和项目产品研发与制造过程融入到同一平台,在确定项目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后,着力解决各方对人员、资本、技能的共同要求,利用地方政府的有效调控来克服校企双方的合作困难,并以此推动企业经营能力提升和应用型人才在学校和企业市场之间的交流与融通[2]。

2.3 项目带动型产教融合模式

近年来,高等院校教学变革的主要趋势之一是用项目来促进学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延伸,从项目技术研究着手,通过整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提炼企业项目研发的共性与特性,逐步引导项目进入学校,政府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给予支持,从人员、物质、技术、财政等方面积极推动项目技术开发,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2.4 人才培养型产教融合模式

人才培养型模式以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在校企合作共赢的理念下灵活调配校企资源推动专业教学、产业、研究、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在合作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对总体目标的探讨和制定,并针对目标不同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指导[3]。这体现了产教融合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针对性以及专业性,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联合面向市场的一种互利共赢的模式。

良好的体制机制能加快创新创业结果转型,并为人工智能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提供路径选择。人工智能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包括了多元化办学体制、双师型队伍培养机制、实训基地共建机制以及双创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人工智能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3.1 多元化办学体制

在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办学体系建立发展过程中,高校必须充分了解人才培养需求,并推进办学主体和学科设置的多样化,以满足企业对职业能力多维度的需求。同时积极构建形式丰富、层级合理的办学体系,辅以规范的教育管理监督评估制度,积极培养在人工智能领域双创思维和能力并济的应用型人才。

3.1.1办学主体多元化

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体制,要着力调动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引进社会各界的办学资源,在政府领导下推动建立合理、规范的办学格局,依托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推进应用型高校教育,使人工智能融入到创新创业培育中。首先,学校应该抛弃过去政府部门“大包大揽”的教育办学管理模式,转变为“政府部门主导+行业企业对标+高校立体化培育”的办学模式,真正建立“政策引领、内外兼容、多元联合、动态协同”的办学新思维。其次,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当主动寻求并吸纳社会各界的教育办学资源,确保人工智能市场上优秀资源能进入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领域和应用型高校双创能力教学领域。最后,政府应充分发挥保障作用,为人工智能领域思维背景下双创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资助与支持。

3.1.2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

在发展高等教育多样化教育办学体系进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地方经济基础、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现代化程度等相匹配,这就要求高校在建设多样化办学体制过程中充分考虑高新科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从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人文素养、科技素养等方面推动办学形态、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内容设计等方面的变革,形成与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多元化办学体制[4]。高校要改革办学发展理念,要顺应新型人工智能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吸纳多样化的社会教学资源,并根据人工智能双创教育需求进行教学。全面实行人才市场化管理体制,运用校企合作的资源共同建立实训实践基地,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为支撑提炼企业实践内容在专业理论、技术能力、职业素质、思政素质等方面的切入点,促进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

3.1.3管理评估体系多元化

学校需要立足于自身的办学理念,把管理重心放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人工智能素养设置的管控等方面,建立透明、立体的管理评价系统。首先应将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以跨院系方式进行整合,建立层级式运作核算及评价的管理思想。其次,全面调研学校人工智能创新专业的应用能力特点,明确教学课程、内容和方式,形成人工智能职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量化考评标准,建立适合应用型高校教学特点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对教师教育输出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进行协同监控管理。为培养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符合行业标准的高素质人工智能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创造条件[5]。

3.2 “双师型”队伍培养机制

“双师型”教师是人工智能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桥梁和支撑点,高水平、专业化、创新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与行业企业一线所需的岗位需求对接,另一方面具备人工智能创新创业专业教学能力及教育素养、职业道德,“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对高等院校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的拓展延伸起着重要促进作用。所以,高校应该强化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学校应积极倡导专业教师到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企业一线开展实践活动,还应聘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工智能双创教学及课程改革,要做到在研究、技术、文化等方面互相融合,双向促进教师自身技能提高和校企团队科研水平提升,进而使企业与学校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互利共赢。

3.3 实训基地共建机制

实习基地的建立既能保障企业顺利运作,也能提供优良的实践场所和情境。共建实训基地模式主要包括“校中厂模式”和“厂中校模式”。其中,校中厂模式要求学校按照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需求和产品研发走向建立原料和工艺环节的流程和规范,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提供工厂化实训基地。一方面,学院要针对工厂的实际要求把人工智能知识理论教学融入到整个教学流程中,安排教师在“工厂学校”中进行实践教学与服务,促进人工智能思维和素质培育在“工厂”实践实习各岗位节点的融通。另一方面,企业基于自身技术能力、智力资源和设备基础提出人才需求,高校与企业积极协调,共同开发人工智能领域实际训练课题,并将企业文化、产品技能等内涵融入实际训练课题,提升智慧工匠型人才培养质量[6]。“厂中校”的教学模式需要在企业的制造基地或工厂设立具备教学功能的场所,因地制宜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研发项目挖掘教学切入点,根据教学基本规律整合各类型项目中的碎片化知识,形成理实并重可推广的“厂中校”教学框架。

3.4 双创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构建基于成果引导教学过程的人工智能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针对企业导师、高校教师的教学侧重点形成综合评估体系,对校企合作人工智能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评估和反馈。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不断完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全方位评价,最后反哺人工智能双创课程的迭代,提升人工智能专业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构建"人工智能+X"的复合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学分制管理模式、科教+产教融合平台等,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更加开放的管理体系,为推进人工智能双创型教育改革提供有效借鉴。

4.1 建立“人工智能+X”培育模式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双创能力培育重点是人才培养理念的重塑,形成“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工智能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一方面是树立与人工智能思维、技术、产品创新发展走向相符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宗旨,突破学科专业的界限、学校与社会认知的界限,突显学生的本性教育,让学生成为有基础、有能力、有素质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型产教融合人才。另一方面是要形成涵盖交叉学科知识范畴的人才培养方法,从而形成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学科课程模式,融合数学课程模型、人工智能课程模型、计算机科学课程模型等,同时要组建优质的师资队伍,增加培养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厚度、认知幅度和教学深度。最后,开创人工智能领域课程教育的授课教学模式,建立理论教学、科研打磨、工程项目实施三位一体的课程环节教学,使学习者具备新一代人工智能专业知识的坚实基础,提高理论和技能创新能力,在交流学习中强化协作能力,从而构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系统。

4.2 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制模式

通过双创模块的学分制激励学生主动参加有关创新创业的活动,提升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效果,各协同板块如图2所示。

图2 创新创业学分制模式

首先,学校应针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线上或者线下教学的模式开设教学课程,并通过设置累计学分制的双创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形成可跨平台和专业的双创模块学分制。建设双创教育指导老师队伍,根据导师专业背景和行业经验优势进行团队组建,指导教师要承担包括课程教学延展、项目实践指导和提供优秀创业竞赛资源等方面的工作。打造与企业之间协作共建的大型互联网培训基地和人工智能项目对接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战辅助相结合的实践情境。其次,积极开展以大赛项目为驱动的创新创业有关知识培训教学活动,梳理各赛项的知识与实践侧重点,开设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大学生编程竞赛、国际数学建模大赛等与人工智能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竞赛系列知识讲座。最后,通过建立科学技术研究、创新创业项目与企业孵化三方面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把有效且丰富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创新创业的教学,培育学生敢闯敢当、合作共生共赢的精神。

4.3 打造“科教+产教”融合平台

以项目为引导构建跨学科平台,重点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实验与实训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一是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计划,进一步优化与配置学校资源,明确培训和孵化的重心建设创新创业实验教学基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动力。二是采用科教融合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规律对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行整合,将交流成果运用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校方提供场所、人员等资源,科研机构则将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注入教学流程,在面向现实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科研项目中激发学生创造力,丰富学生的实践。三是推动校企合作的产学融通平台建立,通过主动寻求有潜质的技术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联合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和技术产业学校,吸引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把握新技术发展时机建立学校创新创业活动新起点,通过满足企业要求来实现学校创新创业活动的真实性、可靠性,加快创新创业的成果转化。

4.4 实施智慧工匠校企协同育人

深化传承工匠精神,形成智慧工匠校企协同育人常态化模式,培养人工智能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首先,工匠精神需要持续培养,高校要在校企结合的背景下,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进入校园,合理安排学生深入人工智能产业生产实践前沿,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潜移默化培育工匠精神。其次,推广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按照企业所需的人工智能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的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在学生实习实训阶段采用“双导师”模式。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结合人工智能行业实际和发展趋势,深化和拓宽教学内容,将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理念和人工智能应用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按照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重组重连原有教学内容。

最后,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整体化办学,学生在实际岗位生产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标,激发学生敢于研讨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实现对未来职业的追求。

在我国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培养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逐步形成在人工智能创新行动与规划环境下,应用型高校和行业间互动发展的双创人才培养的新型合作机制、运行机制与人才发展战略。坚持“人工智能+X”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学分制模式的建设以及推动智慧工匠校企协同育人,建立“科教+产教”双平台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产教相融、良性互动的地区深化发展布局,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加快转化,推动人工智能双创型产教融合人才的培育。

[1]张文强.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J]. 中国高新科技,2020(24): 123-125.

[2]舒航,张黎君,赵扬. 职业院校与中小微企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与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4): 215-216.

[3]李月军. 校企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21(6): 95-99.

[4]王小妮.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的思考[J]. 管理观察,2019(30): 134-135.

[5]门志国,李超,高伟. 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领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1,44(1): 8-12,80.

[6]姜雄. 新时代高职工匠精神与智慧工匠人才培养探析[J]. 教育观察,2020,9(10): 71-73.

Research on the Selection of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Path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ual-Innovation Typ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he talents of dual-innovation typ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re scarc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integrated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overall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we explore a diversified school cooperation system an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stablish a new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X", apply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redit system,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ntelligent craftsm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ion platform of "science education + industry education" can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chievements, and provide options for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ual-innovation typ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712

A

1008-1151(2022)12-0131-04

2022-09-28

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人工智能+X’复合课程集群链式反应教学体系研究”(GXGZJG2019A018);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下中国—东盟产教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2019JGZ172);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资助(桂教师范〔2019〕52号-6);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 ‘区块链+’物流管理协同育人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20JGZ176)。

梁菲(1980-),女,广西职业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物联网技术应用。

猜你喜欢产教应用型办学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10期)2021-12-26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南开管理评论(2021年1期)2021-04-13“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1期)2020-07-24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0期)2019-09-10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