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背景下文学概论课程“六位一体”思政教学模式探析*

发布时间:2023-09-23 09:20:14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蒋红艳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根本方向指引,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核心任务的重要平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全面系统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并构建相互支撑、层次递进、多元发展的立体化课程思政体系,塑造学生专业技能思维和思政价值观体系等,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文学概论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把握各种文学类型的内在精神,分析文学的价值和功能,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文学的人文性是指文学活动具有指向人的精神或灵魂状况的特性。”“文学作品具有人文性,这与作为研究和评价的文学理论之间形成了互动关系,从而使得文学的人文性不能不渗透进文学理论中,后者因此而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性。”[2]5因而,该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翻转课堂日渐成熟的背景下,探索构建文学概论课程“六位一体”思政教学模式,能更加有效地落实课程思政改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战略举措”[3],是以专业课教学为依托,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其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二者之间是相融相生的,具有同向性及互动性特征。翻转课堂背景下文学概论课程“六位一体”思政模式,主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智慧树、钉钉等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一体”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思政核心;
“六位”是指落实立德树人思政核心的六个教学措施,具体包括制定课程思政大纲、打造课程资源库、优化教学设计、探索教学方法、建构考核评价体系、开展第二课堂等。六个教学措施彼此交互融合,既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又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共同指向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六位一体”思政模式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培养人才的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将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认识理解文化现象等应用能力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入,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人生,理解人性人情,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情怀,培养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4]

(一)制定课程思政大纲,细化思政目标

高质量的课程大纲是支撑专业人才毕业要求达成的保障。文学概论课程在立德树人思政核心理念引导下,从教学内容出发,通过对各章节知识目标的分析,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设计,详细制定课程思政大纲,将思政元素落实到每一章节具体教学内容中,细化思政目标(见表1),突出“德性”培养,改变了以往着重体现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单一维度, 以文学理论视角为基点,引导学生由感性阅读上升到理性思考,由对个别文本现象的认知升华为对社会、历史、人性的诠释,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智慧卓越、思想丰盈、精神高尚的新时代人才。

表1 文学概论课程大纲知识目标与其对应的思政元素

文学概论课程在立德树人思政核心根本任务的统摄下,课程思政目标的挖掘既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又紧跟时代步伐,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对相关文学概念、原理的阐释分析,掌握宽广深厚的基础知识,认识文学发展的特征及规律,锻炼思维品质,提升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
二是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文学,就在于文学具有独特的价值,能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为人们更幸福地生活提供不可取代的精神力量。”[2]60通过文学精神力量的滋养,增强学生求真务实、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等意识;
三是提升学生政治素质。通过对古今中外文艺理论思想的辩证分析,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拓宽理论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理想信念;
四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对作家、理论家思想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分析,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队协作等行为规范。

针对文学概论课程特点,将发掘的课程思政元素与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规律和相关范畴相融合,贯穿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充分发挥文学概论课程思政的魅力和价值,真正实现学生能力拓展与精神提升双向同行,切实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会贯通落到实处。

(二)打造课程资源库,提供思政载体

课程资源库建设是支撑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文学概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效利用官方教育平台或线上思政资源。将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学堂在线、学习强国、慕课网等学习资源平台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通过本地上传或雨课堂、云课堂、慕课、智慧树等平台导入方式,依据专业素养、品格修养、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等不同主题,创建课程思政资源学习模块,形成资源共享与价值共育。这些专业特色鲜明、思政内涵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知识学习的需要,而且更能彰显思政教育的时代性。

二是自主创建课程思政案例库。文学概论课程资源丰富,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为思政案例发掘提供了广泛素材。围绕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总结的每个章节的思政元素,通过文献检索、查找相关学科资料,结合国内外重大社会事件、热点现象,将收集到的各类思政素材根据其对应的思政元素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丰富完善的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案例库。思政案例库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教师完成学生价值塑造的直接蓝本,教师能便捷地使用案例库内资源,将爱国情怀、责任担当、诚信严谨、敬畏生命、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等思政培养目标无声地融入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效率,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政支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政基础。

(三)优化教学设计,落实思政元素

教学设计是使课程由传统教学到课程思政转变、拓展与延伸的落实环节。在教学设计中首先主动探寻落实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与结合点,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同时也要加强隐性教育意识,将思政目标落到实处,“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5]翻转课堂背景下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为课前自学、课上互动与课后深化三个环节。

课前自学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思政大纲的进度设置,在线上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和相关资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这个过程不只是完成知识的预习,也是对思政目标形成初步认识和感悟的重要环节。

课上互动阶段,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合理嵌入思政案例,精讲点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经典对话、与学者对话、与时代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在多维互动中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

课后深化阶段,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文学理论知识应用为目的,结合课上讨论中比较感兴趣并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撰写课程论文或读书报告,将思政目标思考具体落实到文学批评实践中。

(四)探索教学方法,提供思政保障

教学方法是课程思政实现的重要保障。文学概论课程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以OBE教学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运用问题导学、情境引入、讨论点拨等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实现知识内化与思政引领的统一,完成专业课思政教育。

情境引入法,指讲到特定知识点时,运用相关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思政目标产生共鸣,在品味与体会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例如,在讲授散文情感真挚的审美特征时,利用网络音频播放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并提出研讨问题,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过什么?他是如何战胜的?这种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情感律动一起去体验和感悟,学生自身的生命世界也会因为有了史铁生生命体验的丰富和广袤而增添了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更多理解。

问题导学法,指针对课程要学习的内容,教师设置几个探究问题,让学生课前通过资源库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和思考,课上展开充分讨论。运用这种教学方式,问题的设计尤其重要,只有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深入思考。例如,在讲授文学理论的思想资源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提前发布这样几个问题:文学理论的三种资源,其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学理论、国外文学理论中的积极成果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发展中经历了哪些阶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如何理解?如何在各种文学理论思想资源的融通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导地位?在问题任务驱动下,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主动探究,深入了解、分析、辨别,进而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导地位,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问题导学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在答案生成的不断揣摩中提升了专业敏感度,拓展了文化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

讨论点拨法,主要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主线,课堂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较多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深奥,讨论点拨可以使教学既点到说透,又不强制灌输。例如,在讲授文学的性质时,首先引发学生讨论,将来文学会消亡吗?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文学不会消亡。为什么不会消亡?学生从当下文学社会效应的热点话题探讨切入,继而扩大到对古今中外小说的探讨,最后更扩大到对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的价值与功能问题的探讨,在评析基础上,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讨论中,学生将问题放到深广的文化背景中去透视,看到了文学与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内在联系。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充分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适当点拨,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审美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课堂教学化深奥为浅显,学生也会在人类精神文化的陶冶下不断提升自己。

(五)建构完备的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思政实效

思政考核评价是衡量思政教学成效的必要手段,科学的考核方法不仅能够对思政效果进行检验,其评价结果还可以为后续课程思政改革指明方向,形成性评价注重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文学概论课程构建多维联动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占60%,期末结果性评价占40%。其中,学生思政评价占总评价的30%,由两部分构成,10%来源于期末卷面考核,另外20%的考核内容除了传统的课堂出勤、回答提问,还引入线上自学、专题讨论、点评同学发言、课程论文等。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师生随时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全面考查学生专业素养、品格修养、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内容,检验学生在专业教学中对思政目标的接受程度。教师根据每一个考核环节学生的成绩分布,进行教学总结,并以考核评价反馈为导向,反思课程教学中思政理念理解深入程度、与思政教育融合程度、育人目标达成程度、思政案例科学合理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完善提高思政教学的效果,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优质化发展。

(六)开展第二课堂,促进思政育人效果转化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是各类课程发挥隐性教育力量的主要场域。文学概论课程将课程思政延展到第二课堂,在校内外实践中实现思政效果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与文学概论有关的第二课堂活动较多,例如举办经典名篇读书会、生命价值研讨会及各类主题的辩论赛、演讲赛;
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
引领学生参与志愿者文化服务活动等。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将第一课堂教学中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课外活动中的实践能力,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充分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加丰富,进一步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

文学概论课程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建构的“六位一体”思政教学模式,充分探索了文学概论课程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方法与途径,这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变化,更是一种新时代教学改革的反映。

“六位一体”思政教学模式,一方面为教师课程教学提供了实用、便捷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与环境。教师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约束,将资源库中储备的大量的思政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也得到拓展与深化;
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提升专业素养、品格修养、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的平台和机会,拓宽了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之一,其创造性思维、个性化理解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了课堂教学和思政教育相统一的培养目标。

总之,“六位一体”思政教学模式,围绕立德树人思政核心,聚焦思政培养,通过对各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化设计和系统化应用,建立了教师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的教学平台,促进了学生完善自我、和谐发展,真正实现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双向共振。今后将继续探讨文学概论课程“六位一体”思政教学模式,尝试为进一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和可资借鉴的研究视角。

猜你喜欢六位一体文学理论概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党员干部之友(2021年7期)2021-07-19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阅读(书香天地)(2021年11期)2021-03-08青铜器辨伪概论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年12期)2020-06-05《中国文论通史》文艺研究(2019年9期)2019-12-21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1期)2019-06-11中学语文“六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刍议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6年12期)2017-01-05群众路线视域下高校“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探讨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民办高校“六位一体”学生工作机制探究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44期)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