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必备9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3-10-08 16:50:07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第1篇作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书是我们全世界的营养品,她能让我们不断长大,不断前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好书,在我眼里《居里夫人》就是其中之一。《居里夫人》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必备9篇,供大家参考。

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必备9篇

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第1篇

作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书是我们全世界的营养品,她能让我们不断长大,不断前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好书,在我眼里《居里夫人》就是其中之一。

《居里夫人》的`作者是艾芙·居里,她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这本书是围绕居里夫人的一生来写的。

居里夫人全名叫玛丽亚·斯克罗多夫斯卡·居里,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罗华沙。她是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雷和钋两种天然元素,人们亲切地称她“雷之母”,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奖。在研究雷的过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克雷。但在中年时期,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不幸丧生。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有许多科学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作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所以她的典范激励许多的人。

在居里夫人辉煌的一生中,令我最感动的是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居里不幸被运货马车辗压致死,那个时候,居里夫人非常伤心,但他谢绝了法国政府的国家抚恤金。之后她依然奋不顾身地投入她所热爱的科学事业当中,我相信那个时候是居里夫人最痛苦的时候。

居里夫人的贡献远远不止这些,居里夫人告诉我们要有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之心,要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她在困境中坚韧不拔,告诉我们不要面对困难就退缩;她视名声如浮云,金钱如粪土,这又告诉我们不要看重金钱和名誉。她的教育方式也很完美,她的大女儿琳达·居里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在她眼里,科学就是一切,为了科学他可以付出生命(居里夫人就是因为研究雷时患上了恶性贫血),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科学狂”。

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第2篇

孙守旗,男,1988年7月毕业于蚌埠干部学校,2002年安徽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大专班毕业,2012年取得了安徽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农业推广硕士学位。1988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怀远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至2019年,该同志在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岗位服务31年,常年工作在渔业生产第一线,对全县渔业情况了然于心,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爱水产事业,刻苦钻研,不断探索现代渔业发展新技术,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渔业增产、农(渔)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该同志主持、参加了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大鳞副泥鳅杂交一代(F1)人工扩繁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部“安徽省怀远县鳅科鱼类良种场建设”、省科技厅“提高泥鳅、黄鳝繁殖力及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工作;
参加“泥鳅亲本选择与培育技术操作规程”、“泥鳅苗种培育技术操作规程”、“池塘生态高密度培育大规格鳅种技术操作规程”3项安徽省地方标准的编写工作;
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
荣获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1项、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1项、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蚌埠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拥有省级科研成果5项;
2017年获安徽省首届水产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中国技能大赛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技能竞赛荣获二等奖,并获“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技术能手”称号;
2018年荣获全国“最美渔技员”称号、全省"十佳农技员"提名表彰,怀远县“五一劳动奖章”、蚌埠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19年安徽省农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获安徽省“技术能手”称号,并按程序正在申报“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第七名,荣获“全国农业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享受蚌埠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一、积极参加水产推广项目建设,推动渔业经济发展

2013年承担《《大鳞副泥鳅杂交一代(F1)人工扩繁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工作,以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原怀远县渔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单位,在魏庄、常坟等乡镇推广转化科技成果,开展健康高效养殖池塘2200亩,培养养鳅农民1500多人。新增就业5100人,项目带动农民增收7000多万元。

2014年承担《乌鳢苗种繁育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在白莲坡镇和荆山镇水产养殖户中示范推广780亩。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全县乌鳢养殖户不仅能够自繁自育,而且还向周边地区提供大量优质乌鳢苗种。

2014年-2016年承担《富有机硒中华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推广工作,2015年项目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016年在全县推广养殖面积2300多亩。

2016年-2017年承担《怀远县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项目,在全县多个乡镇推广稻虾连作、稻鳅共作、稻鳖共作等生态养殖模式,集成了稻鳅共作、稻虾连作等多项综合种养殖技术,亩均增收1200元,推广面积累计22000余亩。

2017年参加《国家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站怀远示范县技术试验示范与应用》项目,在怀远县建立面积300亩的泥鳅、乌鳢等主导产品的核心示范区,积极配合合肥试验站做好相关研究、推广、示范、总结等工作。同年承担《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IPA)示范》项目推广工作,在安徽省绿源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建成流水养殖水槽750立方米,并通过专家组验收。

二、认真开展产、学、研、推技术合作,促进泥鳅产业提升

1、开展了“提高泥鳅黄鳝繁殖力及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以来,与安徽农业大学、霍邱水产局等单位合作,针对泥鳅的生物学特性、亲本培育、人工催产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多个创新点。作为泥鳅繁育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认真研究各水系泥鳅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繁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按照亲本标准选育良种亲本泥鳅30万组,加强亲本泥鳅的饲养管理,合理降低水位,利用阳光提高水体温度,有力地促进亲本泥鳅的性腺发育,共繁殖苗种5亿尾。研制出泥鳅良种批量繁育新工艺,研究了标准化稻田生态养殖、池塘集约化健康养殖等技术。制定了泥鳅良种选育、规模繁育、商品泥鳅标准化稻田、池塘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推广池塘养鳅1000多亩,平均亩产520公斤;
推广稻田生态养鳅10000多亩,平均亩产210公斤,平均增产25.5%,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2、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究示范推广《泥鳅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课题,在怀远县5个标准化泥鳅养殖示范区开展泥鳅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示范期间,没有发生重大病害现象,商品鳅品质大幅提高,成鳅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显著。养殖示范区三年累计面积达到36.20万亩,其中:池塘养鳅66122亩,稻田养鳅295870亩。项目总体经济效益49400.31万元。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本课题获得2008-2010年底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

3、在实施《大鳞副泥鳅杂交一代(F1)人工扩繁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期间,与农业大学祖国掌等教授、专家合作,通过传统与现代育种技术理论与手段相结合,利用种内杂交育种,获得具有明显杂交优势的泥鳅新品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选育杂交用亲本20万组,扩繁优势近源杂交组合大鳞副泥鳅♀(CZ)×♂(HY)子一代(F1)鳅苗12.3亿尾,建立200亩池塘、2000亩稻田养殖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健康养鳅技术。培养养鳅农民1500多人。新增就业5100人,项目带动农民增收7000多万元。

三、扎根生产基地,开展水产良种繁育技术研究

1、在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繁育基地建设生产期间,从2004年到2013年9年时间里,该同志作为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在繁育基地蹲点负责技术工作。重点研究四大家鱼、泥鳅、鳜鱼、翘嘴红鲌、长吻鮠等良种繁育技术。在泥鳅繁育方面,通过多次试验摸索,大胆提出使用新型催产药物催产泥鳅亲本,从而大幅降低激素药物成本、减少常规激素(HCG)对泥鳅亲本刺激,降低了产后死亡率。在泥鳅批量繁殖、养殖规模及效益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通过筛选使用DOM与S-GnRH-A合剂,改进了定位注射器,自制“泥鳅亲本控制网”等有效措施,显著提高了泥鳅繁育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采取生态培育亲本方法,利用泥鳅受精卵微流水孵化设备,首次在本地成功繁育出翘嘴红鲌鱼苗。

作为全国早期研究泥鳅良种繁育推广工作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展了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野生群体的池塘驯化、亲本选育、人工繁殖、催产药物研究等科研工作。经过几年的研究探讨,2000年实现泥鳅苗种批量化繁育,2006年实现商业化生产,目前怀远县泥鳅人工繁育的苗种,已连续15年销往全国各地,合计产量达到112.5亿尾。怀远泥鳅种业已发展成为本县渔业三大产业之一,是我省主要泥鳅苗种繁育基地和商品泥鳅产地。组建全国第一家泥鳅良种场——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的泥鳅养殖繁育科技成果,在全省多地推广应用,得到省内外专家一致认可和好评。为泥鳅产业发展壮大做出巨大贡献。

2、2013年作为第一责任人主持“安徽省泥鳅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在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筹建省级工程中心。建设先进泥鳅繁育设施,修建先进养殖池塘,购买一批研究仪器,建设功能齐全的试验室,总结出泥鳅良种选育技术标准,为安徽省培养了一批泥鳅繁育技术优秀人才,研发了新的泥鳅的苗种繁育技术。2013年底“泥鳅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建成,并顺利通过验收。

3、2014年参加《富有机硒中华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经常到安徽省黄淮甲鱼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安徽省淮丰园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开展科研试验,研究发现有机硒对甲鱼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池塘富硒成鳖成活率提高2%,亩均产量提高12%以上,饵料系数降低10%,硒对甲鱼肉质改善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有机硒含量提升幅度达200%以上。示范推广应用2300亩,增收38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课题于2015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四、紧跟时代步伐,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新模式

2014年以来,承担怀远县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推广工作,在全县建立了淮西、常坟宋庄、兰桥杨圩、万福砖桥、白莲坡叶湖等7个千亩示范片、47个百亩示范点,发展稻田养殖面积38000多亩。推广养殖模式有稻虾连作、稻鳅共作、稻鳖共作、稻渔共作等,养殖品种有小龙虾、台湾泥鳅、河蟹、甲鱼、草鱼等。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工作以来,全县稻田小龙虾亩产平均185斤,稻田泥鳅亩产平均420斤。种养户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达到或超过亩产千斤稻、千元水产品产值的“双千”标准。如今,怀远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不断扩大,养殖技术领先周边地区,该同志为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创新水产技术推广机制,长驻企业解决生产难题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能只在办公室里研究规划,不能只在纸上写写画画,要到田间地头去抓落实,要到养殖基地去亲自干,要认真观察记录数据,研究解决生产难题。为了探讨农技推广方式的创新,该同志带头主动要求到养殖生产一线去。在建设怀远县泥鳅良种场期间,负责全面技术工作。该同志长期驻扎在公司生产基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带领大家日夜坚守在生产工地,研究基地场区规划,制定塘口设计方案。成功解决了地形低洼、鱼池渗漏严重等施工难题。该企业被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水产良种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此举受到省渔业局和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和领导的赞许。

六、言传身教培养技能人才,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是国家级一类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全国农业行业最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竞赛。2015年以来,通过层层选拔代表安徽省队连续三届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该同志努力学知识、辛勤练技能,经过精心准备,积极拼搏,取得了优异成绩,展示了较好知识功底、技术技能水平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在繁忙工作和学习中,该同志不仅注重自我业务水平提升,还不忘帮助同事,共同提高科技服务能力。经常带领年轻同事下基层、教操作,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加强新进单位的年轻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等形式,使青年技干尽快在渔业战线上脱颖而出,成为技术推广工作的后备力量,并在全省农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2017年孙守旗同志与年轻同事孙成代表蚌埠市队参加省总工会、省农委联合举办的“2017年首届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技能竞赛暨第二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预选赛,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等综合考评,最终以总排名第二的成绩荣获个人二等奖,蚌埠市代表队获得团体一等奖。代表安徽省队参加“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技能竞赛”,获得个人二等奖、团体三等奖荣誉。

2019年10月份孙守旗同志带领孙成、张强两位年轻同事代表蚌埠市队参加安徽省农业职业技能竞赛,个人成绩全省排名第一,孙守旗、孙成、张强三人为蚌埠市队再次夺冠,荣获团体一等奖。11月份该同志代表安徽省队参加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个人成绩全国排名第七,获“全国农业技术能手”称号,安徽省队获“优秀团体奖”,团体成绩全国排名第五、内陆省份全国排名第一。

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第3篇

聆听于中国崛起的盛世华章,仰慕于中国腾飞的傲然身影,留连于中国繁荣的美丽蓝图,腾飞的雄鹰,已奏响了响彻苍穹的乐鼓。

倘若中国的腾飞如滔天巨浪,那么科技水平的进步就是那层叠起的浪花。

或许神六的飞天已成为历史,或许探月的传奇已成为佳话,或许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已淡出视野……这一切的一切仅仅是科技浪花中的一栗。不必说太空的神秘发现使人赞叹,不必说传回的月球图片让人激动,单说那南极探索就已让人激情满怀,歌之舞之。科技巨浪热舞的乐章,仿佛就是雄鹰崛起的盛世华章,澎湃激昂。

科技无处不在。手机、电脑、MP3等数码产品,它们运用了材料学、人体工程学、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且不断推陈出新、更新迅速,深受各类数码达人的喜爱。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别小看这些原理看似简单且常见的交通工具,它们可不简单,如一辆汽车就有三万个零件,涵盖了人体工程学、材料学、空气动力学等领域。油、米、面,我们天天在吃,但其中的农业科技、农机科技等,我们曾去关注过吗……说穿了,我们相知吃的东西,穿的衣服,看的书,用的器具、玩的游戏……其中都能看见科技的身影,现在的我们,特别是城市里的人,如果离开了这些科技,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可曾想过:当林立的高楼多于在庾之栗粒时,哈药总厂的污水已悄然排入清澈的河流;当高速公路与立交桥多于架梁之椽时,黄河于长江之水已渐渐干涸。当繁华与飞速的增长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时,又有谁听到了来自罗布泊的叹息。

科技的高速发展无可厚非,改善民生亦不许任何指责,然而我们是否该停下来静心自省,难道这一切都要以鄱阳湖的干涸做为代价吗?干裂的土地,深深的条纹如我数干枯的手,紧紧握住我的心,不能跳动,湖中长满的稻草,不似青天大树,却指天而问,那么刺眼,有那么狂傲,曾排名世界第九湖的鄱阳湖,因为人类的发展正在飞速“减肥”。20_年仅一年就瘦身1/4,看着自己的姐妹干涸,重蹈自己的覆辙,罗布泊,她流泪,然而却只化为一粒沙土,淹埋在沙漠中,罗布泊轻轻叹息。

罗布泊叹息着,回想着当初一位黄发老人用苍劲的手在罗布泊种上轩辕柏,面对如今沟壑万千的黄土高原,面对昔日树林阴翳化为今日的黄沙漫天,罗布泊悲伤的叹息。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你我每天所见繁华之景,所体繁华之音,但有谁静心思索,科技改变的究竟是哪些。

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第4篇

小时候我曾经崇拜过一为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研究,她甘愿让酸碱侵蚀她柔美的双手,她甘愿让烟气熏黑她洁白的额头,她曾经拿奖杯给孩子当玩具,也曾经为了筹集经费而奔波募捐。她身上具有的顽强、坚定的品质曾经深深打动了我。

如今,我长大了,我知道了更多优秀科学家的名字,我被他们的科学精神深深折服。他们那神奇而辉煌的一生,似星星般耀眼的功勋,都让我们无限敬仰;他们那求真求实,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是什么令科学家们奠定了向科学进军的目标?是早年那孜孜求学的精神。无数科学家,从小就扑进了科海之中。的真菌植物病理学家邓叔群,年幼时总在劳作之余跑到学堂外听课,或翻看父亲桌上的书籍。凭着一颗不穷不辍的上进心,他年方13便以出色的考试成绩被清华学堂录取。少年时代的刻苦求学,为他走上科学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是啊,哪位科学家不是早年勤奋刻苦地学习?他们在启示着我们,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该如何把握好今天?

是什么令科学家们敲开了科学大门?是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不迷信的求实创新精神。在旧中国和解放初期,一些来帮助中国找油田的外国专家,轻率地给我国戴上了贫油国的大帽子。地质学家李四光没有被外国的结论吓倒,坚持认为我国国土辽阔,天然资源理应非常丰富。他和勘探队员一起风餐露宿,到可能含有石油、天然气的地区进行调查、勘探,终于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一批特大油田,用事实证明了的结论是错误的。求真务实,探索创新,不正是我们必须发扬的科学精神?

是什么令科学家对科学探索如此痴迷?是为科学,为人类甘愿付出一切的坚强意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居里夫人在那个破木棚里,既是学者,也是苦工,她以惊的毅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忘我工作,从数吨的沥青油矿渣找到了新的元素钋;从3吨铀矿渣中犹如大海捞针般的提纯出克镭。为此她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与健康。居里夫人这种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啊!

是什么令科学家流芳百世?是那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两弹元勋王淦昌为了研制自己国家的原子弹、氢弹,放弃了许多名利双收的好机会,从1961年到1978年,隐姓埋名了17年之久,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科学不分国籍,可科学家们却有自己的国籍。许多中国科学家都曾在国外留学,但最终他们还是回到了故土。因为他们的根在中国,情系中国。他们的中国心让我们敬佩,让世人称赞,更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向你致敬。你们的献身科学、奋力拼搏、坚忍不拔、契而不舍、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如今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致敬、学习?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和弘扬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的祖国增光添彩!

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第5篇

在极不平凡的20_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努力奋斗,书写精彩篇章。他们中间,有的人瞄准科研空白奋力攻关,有的人根据国家需要确定研究方向,有的人临危受命奔赴疫情防控一线……他们的功绩值得铭记,他们的精神值得弘扬

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42年,中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自行车到家家户户都有的小轿车,从20寸黑白电视到现在大屏幕液晶屏,从手拨电话到5G网络,我们共同见证着中国的变化。这过程离不开我们中国的正确决策,离不开我们的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奋斗,离不开我们工农兵各行各业的恪尽职守,正是这14亿人创造了这个美丽而伟大的中国。

细数中国近年来的科技工作者,我们熟知的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还有在这场疫情中冲锋在前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这些伟大的科技工作者铸就了我们辉煌的今天,带动了中国快速的发展。在中国迈向世界的潮流做好了强大的支撑力量,他们的付出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他们的努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传承的。

其实,在我国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挑战科技的空白,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专研,用无数的白天加黑夜,创造出一项项不可估量的成果,他们有的力攻地震,有的发扬中医的精髓,有的扎根戈壁荒漠研究地下实验室,有的则穿越太空,探索外星球的世界。一项项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这些科技工作者的执着追求,他们用坚定和使命来诠释科学精神。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他们的额间已爬满了皱纹,但是那科技的光环照耀着他们,闪出最美的光芒。

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第6篇

大理,的确是座美丽的城市,当脚踏入那座一千多年的城门时,心中充满了暖流。

记得八岁那年步入丽江的四方街时,似乎也是这种感觉暖暖的,很舒服。

左右两旁的商店在眼前一一闪过,苍山的水很凉,洋人街上的“BADMOKEY”里遇到了一个不错的人,小贩在摊位旁不住叫卖……抬头看漆黑的夜空,没有一颗繁星,就那么蓝的一块,但并不单调。我在人群中擦身而过,在城市的呼吸里沉没游走。

现在坐在一家陈旧的酒吧里,耳边传来信息声,几句温暖的问候更是暖到心间。喝下一口很难喝的啤酒,呆坐着回忆着我的过去。

想起我漫步在繁华的上海街头,手中只有一杯星巴里克,听着一旁CD店里传来的“onelove”,眼泪便一滴滴落下,没有任何感觉;想起我游历在清澈碧绿的漓江上,听着渔夫们粗旷的打鱼歌,水波一层层溅起来,打湿了我的外套,因此我得了重感冒;想起我在巴厘岛品味着无限美味的时候,有个女孩在唱萧亚轩的“未来”,歌曲并不好听,但她却唱得无限忧伤……

走到街的尽头,前方什么都看不清楚,我就这样一个人站在那儿,数落着自己这段时间所做的错事,自言自语的埋怨着。耳边一直有人唱着:“未来在我们手心,及时欢笑莫迟疑;未来在我们手心,下一步,我就靠近……”既然能控制未来,那么未来的未来呢?我听见背后有人在叫我,我想我该回去了,工作总结范文回去接受未来的未来,接受光明的未来。

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第7篇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姬秋梅,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杨海燕,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陶文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脏外科主任陈孝平院士,江西省寻乌中学科技中心主任、高级教师黄才发,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处理器中心主任陈云霁研究员,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继,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建英,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徐恭义,河南省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研究员祁兴磊10位科技工作者,获得了“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据了解,这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的扎根脱贫攻坚和科学普及一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的严谨治学甘为人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他们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谛,有力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在发布仪式上,还播放了讲述他们先进事迹的视频短片。参加发布仪式的科技工作者代表们表示,这些“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感人肺腑、振奋人心,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今后会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牢记科技报国为民的初心,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接力精神火炬、奋进新的长征,汇聚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第8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在科技的帮助下我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五年前,轻轨只有2号线路,人们出行大都是乘坐公交车或开私家车,如此一来,不仅城市道路拥堵,还增加了尾气排放量,使人们的出行和健康都受到严重影响。然而仅仅五年,轻轨就由2条线路迅速发展到10条线路,将重庆的两江三岸连接起来。原来我们去大学城驾车需要一个小时,现在乘坐1号线20分钟就能到达,大大节省了人们的出行时间。由于轻轨以电为动力,所以不会排放对人体有害的废气,减少了空气中成份,使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了保证。

轻轨的一节车厢能容纳100-200人,一列轻轨有5-8节车厢,相当于一列轻轨可以容纳1000-20XX人。我以前上学,都是妈妈驾车送,因为我家去学校必经过渝澳大桥,这桥高峰期经常拥堵,导致我常常迟到,现在我改乘轻轨上学,一次都没迟到过。所以,很多上班族、学生都选择乘坐轻轨出行。这样,城市的交通压力大大得到缓解,使驾车出行的人们也能畅通无阻,节省大量时间。

轻轨大都建设在地下或空中,而且轻轨又窄又长,有效节省了轻轨的占地空间,让生活在重庆的人们不会有紧张和____感。轻轨依附在两根粗壮的铁管上,靠电进行移动,全程无音,让生活在轨道旁边的人们也能享受无音生活。

轻轨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但还有“神器”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大大提升,它就是家喻户晓的——支付宝、微信。

五年前,支付宝、微信大都只有年轻人使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都在用它,连路边卖水果的小商贩也在使用支付宝。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放学回家,我看到一位阿姨想买水果,却因接小孩,身上没带钱,只好向水果盯了几秒钟,卖水果的小商贩洞察到说:“可以用支付宝或微信。”阿姨一听高兴坏了,连忙选了心仪的水果,然后“扫一扫”就买到了称心的水果。

支付宝、微信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叫车、叫外卖、交水电费、手机充值等等服务一有尽有,人们只要动动手指,足不出户就能解决你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支付宝、微信操作简单易懂,我家65岁的外婆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学会了如何使用,现在外婆出门只需带手机,就可以把菜和生活用品带回家,外人都叫她时尚老太太了。

我们的国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出行和生活都越来越便捷。我们无法想象未来再过五年生活会变得多么便捷,但我们感谢这便捷的生活把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篇章。

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第9篇

陈志龙,1983年7月于陕西安康农校茶叶专业毕业,同年8月分配原西乡县茶叶技术指导站从事茶叶科技工作,长期坚持在一线开展茶叶技术推广工作。

制定规划和标准。立足西乡茶产业发展实际,针对以往茶园零散、采摘条件差、品质参差不齐、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组织编制了《汉中市60万亩速生密植高效生态茶园发展规划》《西乡县22万亩生态茶园发展规划》和《西乡县十三五茶业发展规划》,制定了《西乡县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程》《西乡县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技术规程》《西乡县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和《无性系幼龄茶园管理技术要点》《穴盘苗定植技术要点》《丰产茶园培育技术要点》,进一步规范了全县良种园建设、低产园改造行为和新建、改扩建茶叶加工厂的标准,推动西乡茶叶的标准化、工业化发展进程。

编写教材普及技术。针对全县茶叶生产实际和发展需要,先后组织编写了《绿茶(炒青绿茶)初制工职业能力考核规范》《茶叶产业发展技术资料》《西乡县茶叶生产、营销培训资料汇编》《绿茶制造》《西乡县水库移民安置区茶叶种植加工及厂房建设培训资料》和《西乡县茶叶加工技术员培训教材》之第二篇《绿茶制造》等,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累计印刷5万余份(册),作为西乡县茶叶技术适用技术培训教材,发放给广大茶农。

技术培训和服务。根据茶事季节和茶农需要,组织茶技人员长期深入茶场(厂)、茶农户,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新成果、新技术,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每年举办各类茶技培训近100场次,培训茶农上万人次,累计培训茶农20万余人次,配合“国际计划”“扶贫开发”“库区开发”“阳光工程”项目和本土茶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等专项技术培训工作,为我县茶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乡土技术人才,为全县茶产业发展各项任务指标全面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着力科研试验和示范推广。大力推行“科技兴茶”战略,先后开展了“陕西省提高茶园单产栽培技术研究及技术推广”“午子仙毫名茶研制及技术推广”“陕西省低产茶园改造技术研究及技术推广”“午子毛尖名茶研制及技术推广”“汉中市茶树优良新品种引进繁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技术的研制与推广,大力改善了西乡茶叶产品结构,提高了资源开发利用率,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近来来,积极推行茶叶初制加工厂的升级改造和清洁化、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累计建成清洁化生产线65条,实现全县清洁化加工全覆盖,使茶叶质量得到可靠保障。

夯实茶园建设技术。牢固树立“欲做产业,先建基地”的理念,大力推进茶叶种植区域的战略转移,积极推动规模经营、绿色种植、精细管理、系统服务、标准采摘,不断提高茶叶产量质量和产业效益,为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茶园建设上严格坚持“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购苗、统一质量要求、统一栽植标准、统一现场技术指导、统一考核验收标准,认真组织实施。严把栽植技术关和后期管护关,当年新建茶园于次年9月组织复验,成活率达到85%以上的方可兑付全部补助资金,为确保无性系良种茶园栽植成活率,引进了轻基质穴盘苗育苗技术,为全县新茶园建设提供保障。

茶产业助力扶贫实现增收。通过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茶叶园区+农户”“茶产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将产加销产业链条分段设置,一般农户分散建基地,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技术培训、田间管理指导,茶产业园区负责引领示范,骨干龙头企业负责加工、市场营销,将单个茶农同市场有效连接,形成了联结紧密稳定的扶贫带贫机制。截止目前,全县8389户涉茶贫困户有投产茶园9266.6亩,鲜叶总产值2872.6万余元,使贫困户在一产中的户均收入从2017年度1690元提高到2019年度的3424元,2253户贫困户7432人通过茶叶实现脱贫。

陈志龙同志坚信,农村和农业是一个茶叶科技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也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前沿阵地。陈志龙同志37年如一日,坚持以爱国、奋斗为初心,坚持不懈的深入基层、农户,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不断的学习、实践、积累、提高和创新,扎身一线,服务于茶农、茶叶和产业化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