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与理想信念培育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12 17:25:12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李凯悦

摘  要:无论何时,思想政治教育都始终承担着培育社会未来人才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上,使大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以及信仰,既是对社会事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作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稳固的根本。文章首先面向当下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的现状展开调查,并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当前在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信仰教育的重要性,探究有效的教育创新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5-0059-03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调研

信仰,从广义上讲,通常表现为人们对某个人或某行为事件、主义、宗教等十分信服,并将此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心理学家荣格说,“就像人的身体需要盐一样,人类的心灵从记忆难及的洪荒年代起就感觉到了信仰的需要。”[1]信仰作用极强,从个人角度看,好的信仰可成为人生指南针,指引人们走向正途。从社会层面看,信仰则起到凝聚的功能,能激发和鼓舞人心,是精神的根本动力。近年来由于社会高速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了危机,这样的现象在大学生表现方面层出不穷,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未来社会的重要栋梁,但依旧处于“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阶段,对于是非的判断不足。

因此,无论对于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针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信仰现状进行认真调查,重视其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

研究者胡晓宇曾针对大学生的信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33.7%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抱着否定的态度,约28%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正确认知出现了偏差,以及30%左右的学生表示对共产主义持存疑态度,并对部分西方媒体的消息深信不疑。这并非个别现象,另一项集中在对于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的研究中,更具针对性与广泛性,该研究集中对国内25所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有59.5%的大学生表示个人入党动机是因为家人或老师对他们的要求,而非自己意愿,也有学生认为入党可以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与后者相似的是,在论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优势时, 40.5%的受访者认为最大的优势仅仅在于参与学校评优评奖和找工作时可以得到更多机会。错误的观点恰好说明了目前不少大学生对于信仰正确价值观的曲解和困惑,陷于信仰困境中。正因如此,所谓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在该群体中迅速扩散蔓延,如果对此类问题不加以重视,将会对于今后社会的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

本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样本对全国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展开调查,以期发现新线索,探求真问题,破解真难题。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困境

(一)自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冲击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主要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来获取信息,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进入了自媒体的时代,信息传播的来源和速度大幅上升,从以往的单一传播转为双向传播,人人都可以就时事政策发表个人观点并上传。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为了维持老用户,表达方式也在向新媒体转向,主动抓住对象注意力,影响和改进用户的行为习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碎片化的特征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是十分有限,如果不对内容进行谨慎把控,极易造成学生对于部分内容的片面认识,严重的还会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利用、恶意曲解。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政治信仰,根本原因在于其精深的内容、完备的体系和紧密的逻辑。自媒体时代采用“一种关于观念或意识的自由流动的,由碎片构成的、互不相干的大杂烩似的拼凑物”,形成表达的文字和语言[2]。现代青年似乎已经习惯于阅读碎片化的信息,或者说正处于一个碎片化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却因篇幅过长、内容深奥,而被束之高阁。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自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部分不恰当的信息也被传播,这样的特征易被有心之人利用,曲解原意,散播不当言论。例如曾在微博上出现诸如“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言论,在自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当下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阶段,对于外界信息难以进行准确辨别,容易受其干扰,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产生。自媒体环境良莠不齐,不良言论和观点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到了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3]。

(二)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教学工作存在不足

高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渠道。但是,调查发现,实际教学中并未起到很好的功效,首要原因与思政教师有很大关系。实际的教学环节当中,部分授课老师自身存在理论基础的不足,缺乏对马克思理论的深厚理解,导致对于该信仰的立场不坚定,对于思政课的态度只是当作基本的教学任务;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注重课堂的互动性,只是一味地进行理论条例灌输。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确认知。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自我教育缺乏主动性

对于任何理论的学习都不应该看作只受外部影响的单一行为,还需要自身善于探索,努力自我完善和自我建设。大学生既是信仰教育的接收者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以积极的身份参与到信仰教育工作中。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和客体在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和社会经验,从而使图式不断协调和建构。建构主义结合了皮亚杰的“自我建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形成了“意义建构”[4]。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煽动者,而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帮助者、发起人、组织者和导游。建构主义也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了启示。

但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的压力,他们疏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和学习,导致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的现象。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很容易诱导大学生误入歧途,只顾去寻找短暂的虚假快乐,而忽视寻求长久的理想和信念。近年来“校园贷”事件频发,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大学生为追求短暂的快乐付出巨大代价,这无疑反映出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为了弥补这样的空虚而选择物质上的满足,形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培育路径探索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未来的栋梁,但由于尚处于青春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并未形成完整认知,对于外界信息难以辨别。此时更加需要对其思想进行正确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历史和现实证明,青年学生追求理想的高度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青年学生坚定信念的程度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度。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树立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如今身处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当中,大学生更应当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培养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持续的实践过程,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得以不断发展。基于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的根本需要。

(二)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吉林省民办高校为例

吉林动画学院除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以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拥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政教学队伍,针对当下大学生马克思信仰教育问题,学校始终保持高度重视,长年积极探索,创新教学途径。

1. 在高校校园创造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有利环境

首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精神所向,同样也是中国文化再生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离不开校园,通过提升校园文化语境,进行无声的“潜移默化”地感染,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事半功倍,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文化语境“熏陶人”。其一,创设文明和谐的寝室文化语境,寝室是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场所,也是学生经常交流观点的主要场所之一,有着特定文化场域的情感、心理、行为等,要以制度规则引领寝室文化健康有序,德法并举引导师生全员维护和保障大学生寝室安全。其二,创设积极向上的同辈文化语境,通过发掘一些优秀的同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来担任班级职务,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图和目标在潜移默化中涵育,利用榜样示范作用引领群体信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同辈群体”交流提高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三,创设校园景观文化语境,校园文化景观对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一定的催生功能,比如在校园内合理布局,建设文化长廊、橱窗展板、LED 电子屏等,用文化墙的形式展现马、恩等人的小故事,让大学生在与景观的对话、交流和解读之中获得思想价值,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2. 加强高校思政老师队伍建设,促进专业课程与马克思信仰教育结合

马克思主义一个很大的特征在于它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不断吸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完善自身理念。学校的专业课程往往也具备科学性以及哲学性的双重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对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认知,还能够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辨。专业课程教育重视对于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科研态度的培养,这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要求不谋而合。今后在进行高校的思政教育时,也可以考虑从专业课的角度来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中所包含的教育性,使专业课程可以同时发挥技能提升和价值指引的双重功能,突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3. 结合多种自媒体形式进行马克思信仰教育

高校教育作为大学生整个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5]。随着自媒体的普及,教育工作也应当及时做出调整,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创新教育的培养,吉林动画学院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探索,以自媒体的形式组织了数次全校性的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相关活动,例如建立学校官方的思政公众号,在公众号上发布一系列讲座、活动信息等,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在活动形式上多样化,定期组织学生团体朗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丰富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自媒体发布一些关于与时事政治相关的内容,使大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关心国家大事,将理论与时政结合,提高大学生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储备人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学生和学校双方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的信念。学校则需要加强培养和教育,要对教育培养工作进行方式探索与创新,首先需要保证教育工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有着深刻认知和理解,正确看待学生所面临的信仰危机,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创新教学手段,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能够长期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秦晓. 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 馮天策. 当代中国主流信仰的情感变迁及价值研究[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3] 刘建军. 守望信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 林雪.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 孙正聿. 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

(荐稿人:刘岩,吉林动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秦雷)

猜你喜欢马克思主义大学生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大学生(2022年1期)2022-01-28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大学生就业趋势民生周刊(2018年13期)2018-08-22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高中时代(2017年9期)2017-12-26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廉政瞭望(2016年8期)2016-09-12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4期)200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