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7篇

发布时间:2024-01-03 20:50:10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搞好项目员工年度总结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河北省林业从1990年开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截止目前,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项目已有四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7篇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篇1

搞好项目员工年度总结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河北省林业从1990年开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截止目前,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项目已有四期。总投资计划约6亿圆人民币,其中世行贷款4100万美圆,造林任务16万公顷,涉及我省9市的70个县(市、区)。到xx年底,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3万公顷,提取世行贷款2300万美圆。

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历经10年,尽管每一期项目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贷款的条件和转贷渠道也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讲,项目建设不仅加快了河北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的建设进程,储备了大量用材林资源,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借鉴世界银行管理办法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造林管理经验,对于我国加入wto后在造林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

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10间完成的13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12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1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90%以上。

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

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2.2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8.5个百分点;

第三,上述完成的12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1600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

同时完成的1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15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

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70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

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3大沙区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6万多公顷,新打机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

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

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

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8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3x2x18)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0.4—0.7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4.5—12.2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44.5%—76.5%。

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

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1.65%—31.8%。

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

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

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

大名县在境内3条古河道形成的5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60%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8.85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6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1000万公斤、花生1200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

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

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30%—137%。

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币400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1倍。

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5.55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00万公斤,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

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

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1.48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42万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43户,825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亩,栽植各种果树9.65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600多亩,老果园改造120亩,果树高接换头1.4万株。

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120株,3—5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标。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篇2

一、村级集体经济现状

2017年末,全村总户数750户,总人口3396人,耕地面积4203亩。家庭承包面积3141亩,村级集体面积1062亩。水面117亩,归村级集体所有。

村级集体拥有固定资产原价230万元,其中机泵站、水利设施、道路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价145万元,村学校、卫生室、文体广场及器材、计生文化园以及行政办公等非生产性固定资产85万元。

2017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85。2万元,其中转移支付收入10。4万元,村自有收入74。8万元,自有收入全部为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中湖田、水面、河滩等资源出租的租金收入73。6万元,小学老校舍出租的租金收入1。2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空白。

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单一,主要是湖田转包取得的租金收入,收入构成年年依旧,没有村办或者经营的企业,集体经济收入缺乏增长点。二是基础薄弱,因为第一个方面原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公共生产设施、公益生活设施的财力十分有限,虽然村集体多方筹措资金,但是资产积累仍不雄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

二、村级集体经济作用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集体经济的发民壮大,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以及整个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好水电路,管好湖港汊,增强农业发展潜力,提高抗灾保收能力,不断推动农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王坝村先后修建了水闸、沟渠、泵站,沟渠河道清淤,累计投资达47余万元。修村组公路、公路加宽共投资15余万元。每年泵站等水利设施维修费用数万元。这些投资是确保王坝村农业生产年年增收的主要因素。

二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其一,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提升村集体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不断密切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推动农村社会稳定。其二,通过加大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公共福利事业等硬件投入,通过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软件投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近年来,村建设了文化广场、开辟了老年活动室,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树立了文明、健康的农村社会新风尚。其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王坝村投入2万元购置垃圾桶,每年投入3。6万元聘请3位保洁员负责村庄垃圾清扫,环境保护;投资3万元安装路灯,投资10万元安装自来水管网;投资5万元支援村民小组修建通组公路。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用水用电出行的问题绿色作文网,保证了农村村容整洁,展示了农村环境清洁的新风貌。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抓牢党建。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村支部,有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两委团队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宗旨、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利用好各利信息,利用好各种资源,广开增收渠道,因地制宜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二)管好资源。资源主要包括村集体所有的湖田、水面、山林、牧场等,在没有集体经营企业的村,这些资源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管理好这些资源,保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环节。一是保证资源数量不减,作为村集体的主要家底,除了政策或者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不能人为流失,不能人为出卖。二是保证资源质量不减,要加大资源的日常维护,如湖田的地力投入,水利建设等,不能任其荒芜,不能有而无用。三是保证资源效益不减,出租这些资源,要严格按照公共资源交易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开招标,程序到位,结果透明,杜绝出租期限过长,租金一次收完,寅吃卯粮的作法,同时还要做到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不能闲置,使资源能实实在在地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效益。

王坝村有后湖田790亩,年租金收入63。2万元,白湖百亩田118亩,年租金9。16万元,各种塘凼、鱼池、港汊共117亩,年租金13188元。王坝村卓有成效的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发挥了资源的作用,保证了集体收入稳定。

(三)盘活资产。资产主要包括废弃不用的老村部、学校、厂房、门店以及其它建筑物,这些资产是村多年来投入积淀形成的,是村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盘活这些资产是村开辟收入的途径。一是要订章立制,加强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二是要充分利用好资产,不能任其闲置,广开信息渠道,通过各种形式公开招租,把这些静态的、沉睡的资产变活。如老校舍、旧村部以及厂房、门店可以出租办幼儿园、服装厂、农村餐饮店、小超市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王坝村把已经不用的小学出租办幼儿园,既减轻了办园方投资建园的压力、减轻了经济负担,又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村在原村部旧址上建了幸福院,使旧资产变成新资产,并且没有增加土地占用。

(四)用准资金。村集体有限资金首先要用在发展上,用在发展生产上,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生产后劲,促进收入增加,并以此带动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形成良性循环。其次是投资公益事业,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扶贫的软硬件投入,提高为村民服务水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提高。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篇3

为推进我县农业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经县委、县政府研讨决定,我们组织个乡镇党委书记、有关部分首要负责同志和重点村村书记,于本月16、日赴三县就农业产业化、新民居建设进行了调查学习。实地观赏了涿鹿县矾山镇新民居建设、万全安家堡规划养殖小区、崇礼设备蔬菜基地等个点。经过现场看点、听取状况引见,三县立足县情、发扬优势、科学经营、强力推进的工作姿势以及比学赶超的工作气氛给我们留下了深入印象。在感触三县农业乡村经济迅猛发展的还,我们也看到了本身存在的差距,震动很大。

一、三县首要做法和经历:

(一)抓特征,县政府打造优势产业带。

三县都把特征优势产业作为培强农业、发展乡村的重中之重,规划扩张力度大,典型培养条理高,促农增见效果好。涿鹿县依照“区域化结构、产业化运营、专业化生产”的思绪,因地制宜发展葡萄、杏扁栽种、奶牛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并将设备蔬菜、张杂谷子栽种作为后续产业着力培强。特别是,该县建成个葡萄栽种专业乡镇、个专业村、带动万农户从事葡萄栽种,发展栽种面积万亩,年产葡萄近亿公斤,被国家林业局定名为“中国葡萄之乡”,产业化运营率到达%以上。万全县充分审阅本身前提,经过扩展种养规划、盘活闲置资产、统一托付治理、农民入股分红等有用办法,配以完善的治理体制,逐渐构成了“以鲜食玉米为主的特用玉米栽种加工、以燕麦为主的杂粮加工、以暖棚养猪为主的畜禽养殖加工和以果蔬为主的栽种加工”四大特征主导产业。该县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明显,先后荣获“中国鲜食玉米之乡”和“中国燕麦之乡”称号,年农大家均纯收入完成元。崇礼县根据地舆、天气等天然资源优势,大力完善农田水利基本设备建设,经过规范化服务和新种类、新技能的推行,着力发展设备蔬菜,率领全县农民走上致富路。该县发展设备蔬菜面积万亩,以崇礼蔬菜为主体的“坝上蔬菜”享誉京津及周边市场,年销售蔬菜万吨,完成产值亿元。

(二)抓机制,县乡村合力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新民居建设是改善乡村生活情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农民福祉的一件惠民大事,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具体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主要战略意义。涿鹿县从年开展新民居建设以来,各项目标延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该县共有个村列入省级新民居示范村,重点打造了矾山镇东关村和涿鹿镇清宁堡村两个环首都新民居精品示范点。该县在新民居建设进程中,一是严厉土地政策,一直依照县域镇村空间结构规划、新一轮土地应用总体规划,充分寻求农民志愿,合规有序开展施行;二是搞好结对帮扶,坚持“+++”的帮扶工作机制(每个示范村由一名县指导、一个县直部分、一个效益较好的企业和名帮扶工作队员一起帮扶),协助示范村建班子、做规划、定政策、引项目,保证新民居建设强势推进;三是增强资金治理,执行“专帐核算、专人治理、专款专用”,保证悉数资金用于新民居建设。各级财务奖补资金和包村帮扶资金悉数用于示范村配套设备、公共服务设备、乡村建设规划、土地整治及坚苦户建房借款贴息,三措并举,为该县新民居建设供应了有力支持。

(三)抓服务,夯实农业乡村发展基本农业乡村发展迅速,服务到位必不成少。三县在推进农业乡村经济继续发展进程中,立足分歧角度,采取分歧方式进行扶持协助,塑造了一批全县、甚至全市农业亮点。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三县县政府和相关部分翻开思绪出政策,拓宽渠道筹资金,努力协助处理发展中碰到的坚苦,为农业良性发展奠基了坚实基本。涿鹿县经过协调农行、信誉社等金融部分对农业发展赐与信贷支持,特别是在农户小额信贷、中长期借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户每年供应-万元小额借款,必然水平上破解了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万全县财务每年安排不低于万元的专项资金,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扶持。并对企业技改扩模赐与借款贴息,对土地依法流转并用于发展设备农业的农户及市场主体赐与补助,极大提高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自动性,构成了一批产业龙头和国家、省、市级产物。崇礼县出台了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安排设备蔬菜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设备蔬菜借款贴息、新建大棚膜下滴灌、打井配电、三膜掩盖、规范化技能推行和农民专业协作社补助。县县政府协调农行、信誉社为农户新建大棚供应借款,每新建亩大棚,可借款元,财务贴息元,配套滴灌主管道补助元,打井配电补助%;每个示范村专业协作社补助万元,从基本上保证了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产业龙头带动。三县在努力发展产业的还,积极奔波市场,鼓舞和指导农民成立产业龙头,扛起致富大旗。涿鹿县坚持“群众主体,组织先行”的准则,依照“一村一社、一社‘五化’(组织运转规范化、生产技能规范化、运营销售品牌化、社员技艺职业化、产物质量安全化)”要求,坚持专合组织家;并依据产业发展近况,在强大现有龙头企业基本上,发展了佳禾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张家口金农集团等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条,加强了带动才能。据调查,该县家产业龙头共带动万农户完成增收亿元。万全县采取“协作社(企业)+基地+农户”运营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家,成立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家,经过培树典型、示范带动,构成对主导产业的强势拉动。崇礼县围绕主导产业,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使崇礼县特种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崇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家龙头企业发展成为集新种类和新技能引进、推行,农产物产、加、销为一体的领军企业,在此基本上,合时组建蔬菜协会(协作社),对蔬菜销售渠道、恒温设备、品牌、生意人等资源有用整合,规范治理,成为全国的越夏彩椒生产基地和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

三是提高土地流转实效。要完成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就必需改动过去涣散的运营形式,完成土地集中、规划种养。为此,涿鹿县积极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采取租赁、交换、转包、让渡等方法,托付协作社进行土地流转。该县指导洪大有机蔬菜协作社租赁土地亩建设日光温室,指导黑山寺乡、东小庄镇农民经过土地交换方式,流转土地余亩发展设备蔬菜,经济效益完成翻番。万全县具体增强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本能机能,规范流转合同,并坚持“土地流转市场准入准则”,客观评价大户、协作社、企业的资信状况,经过土地承包运营权入股,坚持股份制协作组织,加以县政府科学指导协调,ZUI后在各市场主体之间完成土地流转,完成了各方效益的化和产业发展的久远化。

二、几点启迪经过对三县调查学习,我们以为,这种高起点、高规范的农业乡村发展形式,恰是我们要学习借鉴之处。

第一,改变观念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永久主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必需把推进思想解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用工业化的思想指导农业,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加速农业工业化历程。

第二,创新科技是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持。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手段。同万全、涿鹿县比较,我县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奉献率低,致使产业规范化水平不高。我们必需全方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使新技能浸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科技创新使用推进农业生产。

第三,健全市场是促进产物销售的关键环节。市场系统是农业赖以发展的载体。我县农业市场还处于低程度发展阶段。我们必需依照“大流通、大市场”要求,重点扩建和新建一批设备完全、功能完善、辐射才能强的农副产物专业市场,促进农产物的区域化生产和规划化销售。

第四,培强龙头是完成农民共富的有用路子。产业龙头是率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必需把产业龙头作为完成农民共富的强力引擎,把发扬好引领效果作为率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用路子。

三、对我县农业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建议学习借鉴三县经历,ZUI主要的是做好与赤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思想观念上完成改变,在蔬菜、畜牧、林果的规范化生产及乡村新民居建设等方面获得打破。

(一)坚持发展第一,做强主导产业。三县农业乡村发展的实践证实,要想完成农民快速增收,首先要选择一到几个合适当地实践的主导产业,制订可行的施行方案,常抓不懈。就我县而言,要借助环首都扶贫开发和绿色经济圈建设有利机遇,积极跑部进省,争夺扶持,使蔬菜、畜牧、林果业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在全市、全省有位次的大产业。把培植农产物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发展规划农业的关键行动来抓,增强指导,建管并举,并选准二商、战友公司,在发展初级种养的基本上,购进加工设备,引进先进工艺流程,以大带小,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北方主要的蔬菜、畜牧产物生产加工基地。

(二)坚持龙头带动,抓好规范化生产。把加速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运营的中心,围绕蔬菜、畜牧产业,大力扶持和培养一批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才能强的主干企业,提高农产物附加值。指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执行规范化生产,发展绿色无公害产物。加速建设农副产物、活畜买卖中心,扩建乡镇农贸市场,构建多条理、多功能、多类型的市场系统。

(三)盘活闲置资源,做好土地流转。可以借鉴万全县经历,发扬村两委效果,指导农民一起参加。应用“龙头企业+农户”形式,鼓舞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使土地集中流转到农业龙头企业或协作社手中,不必投工投劳就可以取得比土地产出更高的净收入。这样既有利于龙头企业完成集约化、规划化运营,添加单产,也能让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解脱土地约束、安心外出务工,还能让不肯外出的农民经过在企业从事劳动添加收入。这是一个符合实践、可以完成的多赢形式,该当大力推行。

(四)营建优越情况,保证良性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县政府在技能推行、品牌创立、营销开辟、查验监测等方面添加扶持资金,着力抓好蔬菜基地的沟、渠、路等基本设备建设,提高生产才能。协调涉农金融机构,探究信誉担保机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和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及农产物营销、加工的借款力度,降低借款门槛,简化借款手续,加强农户、业主、协作社的抗风险才能、自我造血才能和市场竞争才能。二是简化审批手续。经乡村赞同,本村村民可以自立调地,须由县农牧局立案;其他组织和个人建设种养基地的,县农牧局审批后,由国土局立案。农产物加工企业用地,土地出让金除上级收缴和赔偿村集体及农民个人的费用外,当地留成局部按规范的下限征收。设备棚室、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设备等用地一概视为设备农业用地,不收取任何费用。还在信息服务、税收优惠等方面为企业发明优越情况。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篇4

按照局党委工作要求,我和局及市平安办其他党员干部先后两次深入南川区水江镇梓漳村和武隆县浩口乡农户家中体查民情,倾听民意,增进群众感情,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忧所怨、所急所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作风教育。对边远山区农村的现状和经济发展谈点自己的思考。

一、边远山区农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所入住的梓漳村和浩口村两个村都是边远山区,均属山地浅丘地貌,无支柱产业,都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属县级贫困村。就拿浩口村来说吧。浩口村位于武隆县西南,西南与贵州省真县接壤,东南与彭水县交界,芙蓉江为武隆、彭水和贵州省真县“两省(市)三县”界河,浩口村地处芙蓉江上游,北距浩口乡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南与芙蓉江界河临界,全村幅员面积1 7.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1亩(其中水田6001亩,土19001亩),该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农户3701户13401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口8001余人,建卡贫困户190户1525人。共产党员1541人。住房砖混结构的比例为xx年修建,属二级泥石路;梓漳村就一条简易公路。两个村的道路由于缺乏维护,年久失修,边沟堵塞,沆洼不平,特别是雨雪天气,车辆就难以通行,严重的地方甚至连摩托车都要人推,交通安全隐患较大;由于道路不畅,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外运困难,难以推销市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群众迫切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资金上扶持,完善交通设施。二是养护机制不健全。在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村集体无钱维护的情况下,村里未能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道路等公共设施养护机制。三是水利设施薄弱。梓漳村和浩口村水利设施都老化,都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修建的。浩口村领导和村民们曾考虑利用山上溶洞自来水资源优势,统一改造梯田进行种殖,但投资大,资金不足,导致有利的自然资源无法开民利用。

(三)社会服务事业薄弱。一是子女上学困难。从幼儿园开始,小孩就得到乡上去读书,加之路途较远,路况较差,来回不便,部分村民只好在乡上租赁房屋,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去照顾孩子读书。二是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差。村卫生站名存实亡。据了解,村级卫生站基本医疗器械少,技术条件较差,只能进行简单的打针、输液,医治一般感冒;病情稍微复杂的病人只能到乡或区、县、镇医院去就珍;村里的赤脚医生外出务工后,村民生了病,只能步行或花钱坐摩托车到乡上的医院去看病。技术好一点的赤脚医生,在沿海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一个月就能赚几千元钱,所以没人愿意留在村里当医生;就是浩口乡卫生院也仅有3名在职医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医疗卫生的需求,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增强基层乡镇卫生院医生编制。三是劳动力流失严重。外出务工人员占了劳动力人口的85%以上;XX年至今毕业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基本全部外出务工,在村里很难找到一名xx年轻人。没有人才,发展更难。四是公共文化设施滞后。两村虽然家家户户通电话、95%的有电视,但全村没有安装宽带互联网,与外界联系不畅通,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村民主要以打牌度日。

二、几点思考体会

熙来书记在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上强调:“谁走得勤、看得细,谁就能了解更多情况;而谁能真知、详知,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分析清楚,谁就有更大的发言权,就能拿出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我就边远山区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谈点思考体会:

(一)切实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反映最多最强烈,体会最深最直接的,就是基层基础设施问题。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要实现边远山区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一是要落实惠农政策。进一步强化党的惠农政策落实,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市、区县两级政府应统筹安排扶贫资金,加大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行保持村道通达,逐步创造条件进行硬化。三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完善水利资金的投入,争取市、区县两级水利部门支持。四是农村基础设施维护机制。在村集体无钱维护、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基础设施维护机制,加强平时的养护和管理,提高使用寿命。四是加强边远山区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农村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低保、新农合、法律援助等体系建设速度,真正做到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加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大学生“村官”在两年的服务期内,真正与村民同吃同住,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二是配强基层主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配强基层主官是搞好村居和乡镇建设的重要环节;一个优秀的村支书,能带好一个班子,带富一方百姓。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针对农村实际,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便利条件,鼓励外出务工的优秀人才积极返乡创业,为家乡献计献策。四是强化技能培训。为基层组织必需的务工技能技术培训,让村民从简单的出卖“劳力”变成出卖“技术”。在农村,一个致富能手,也许不是干部,但他的一言一行,都能起到“火车头”式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视。

(三)进一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按照市委“三项活动”总体部署,进一步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通过开展“三项活动”,让机关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广大群众更直接反映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让党员干部受教育,一是持久开展“三项活动”。把“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形成制度,长期开展下去,让更多的市领导和市级机关干部深入边远山区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二是长期开展“大下访”。市领导、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市级机关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边远山区农村,充分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走访解民;难、聚民心,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着力化解积案,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要坚持“基层人才计划”,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扎根边远山区,服务群众。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篇5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其中把“产业兴旺”放在了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xx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抓好产业振兴这个关键环节,如何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构建起乡村产业体系,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而提升农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全市十个县区对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对我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xx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xx是个农业大市,10个县区共有99个乡镇195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67。52万,占全市总人口近一半,可以说“乡村兴则全市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三农”政策精神,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把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立足长远,着眼当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做优做强畜牧、蔬菜、杂粮、药果4大主导产业,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一)种植业结构持续优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打好特色优势牌”的指示,我市把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作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主要渠道,针对实际,优化种养结构,在种植业发展上,坚持稳粮优经扩饲的发展思路,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饲料作物、特色优势作物和有机旱作农业种植面积,取得明显经济效益。201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399。8万亩,比上年减少62。25万亩,粮食总产量123。29万吨,比上年增加8。67万吨,增幅7。6%;蔬菜面积29。3万亩,比上年增加5。3万亩;饲草作物种植面积9。14万亩,比上年增加2。91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39。9万亩,比上年增加7。3万亩;水果经济林22。5万亩,增加1。57万亩。发展有机旱作农业150万亩,3个省级封闭示范片、4个市级核心示范片、5个秋膜覆盖对比试验片建设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建设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稳步推进奶牛、生猪、草食畜三大产业聚集区建设。以云冈四方、新荣伊磊、天镇中地3个万头奶牛园区为龙头的奶牛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阳高正大、广灵海高牧业、云冈天和牧业、浑源泰源生农牧公司等新扩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总投资42。4亿元的正大100万头生猪养殖全产业链项目,完成投资1。8亿元,建成1个种猪场和8个育肥场,入栏种猪4500多头;总投资4。3亿元的海高乳肉兼用牛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存栏达5000头。2018年,全市牛饲养量26。8万头,年末存栏18万头,其中奶牛存栏7。5万头;生猪饲养量163。2万头,年末存栏60。3万头;羊饲养量415万只,年末存栏195。9万只;家禽饲养量919万只。

(三)产业化经营明显向好。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积极对接大企业和科研院所,推进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至2018年底,全市投资总额达到亿元以上的项目有4个;5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项目6个;1000万元到5000万元之间项目29个。总投资12亿元的新大象、20亿元正邦循环农业、11。5亿元秸秆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深入推进京同农业区域合作,北京新发地xx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各县区达成战略合作,为xx农产品打入京津冀、走向全国搭建了平台。持续推进与北京首农、京东集团、德青源、金珠满江、华润五丰、天津弘羊等公司的洽谈合作,多方促成项目落地。

(四)新业态发展前景光明。各县区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培育新产业新动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热度持续提升。灵丘县大力建设东河南、红石塄等特色小镇,推进车河、北泉、花塔等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点提档升级,打造以唐河大峡谷、平型关、空中大草原景区等为主线的特色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了“接二连三”的复合业态,先后被评为省级、国家级“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云州区充分发挥黄花、火山、生态三大品牌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完善火山群、乌龙峡、杜庄土林地质公园等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了菲尼克斯葡萄酒庄、忘忧农场、兴农黄花园等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点,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大量游客。左云、天镇、新荣等5个县区依托古长城旅游线路规划建设,大力挖掘长城古堡文化,打造了镇边堡、守口堡、得胜堡等文化旅游景点;举办了“逛长城庙会,过得胜大年”“舞龙大会”等民俗节庆活动和xx·左云摩天岭长城杯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中国青少年自行车U系列赛暨全国青少年冠军赛、第三届中国·xx大型徒步“走长城”等系列赛事活动;培育了一批集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旅游康养、运动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促进了文化、体育、生态、休闲娱乐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延长了旅游产业链条。

二、乡村产业发展主要做法

(一)立足资源优势,确立科学发展路径。按照“规模+特色=优势”的发展思路,坚持“一县一业”,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差异互补的产业格局。云州区把黄花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在土地流转、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黄花产业向规模化种植、集约化加工、品牌化销售发展。至2018年底,全区黄花种植总面积达到15万亩,盛产期产值达5亿元,实现了贫困户人均1亩黄花的目标,为全区顺利完成脱贫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阳高县着力打造“4+N”产业模式,坚持走品牌化发展路径,增加“三品一标”认证品种和无公害蔬菜认证,实施果业“三品”提升工程,注册了“大泉山”“绿丰”“绿源”等绿色蔬菜商标。到2018年底,全县累计发展日光温室14361栋,移动大棚30600栋,蔬菜种植总面积达11。29万亩,其中有2个蔬菜标准园获得农业部命名,10个蔬菜标准园获得省农业厅命名。建成5个千亩规模的杏果产业园,全县杏果总面积近20万亩。天镇县依托通航粮贸、博信、任启麻油等杂粮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做优小杂粮产业,累计投资841。5万元,在11个乡镇117个行政村种植了优质红芸豆5万亩,建设国际有机种植基地6000亩,带动5092户农民增收。灵丘县突出有机农业建设,编制了《山西灵丘有机农业园区实施规划(2013—2030年)》,建设了1247平方公里的平型关国家有机农业公园,创建了红石塄乡全域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连续成功举办五届车河国际有机论坛,在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延伸产业链条。产业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是关键。各县区紧紧抓住全27市转型发展的契机,优化营商环境,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扶持发展了一批市场前景好、预期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接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35家,年销售收入107亿元。左云县紧紧抓住煤矿兼并重组后,煤炭企业家谋求转型发展的有利契机,积极引导退出煤炭领域的资金发展现代化农业,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投资10亿多元,发展涉农项目32个,建成了京奥公司、雁门清高、云中紫塞、金茂源、长丰、纠偏、根源牧业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3万余户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云冈区以总投资2。4亿元的牧同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了奶牛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优质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三位一体产业园区。广灵北野食用菌业公司投资2。47亿元建设千亩万吨反季有机香菇产业园,为农户生产菌种、菌包,提供出菇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食用菌产品,激发了农民种菇的积极性,带动种菇农户2000户,形成了集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和研发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条。

(三)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与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委托培养本地技术人才,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推进了种养业高产、优质、高效发展。灵丘县大力实施有机种植和有机养殖,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秋膜覆盖等技术,推动了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左云县培育出“白羊牧歌”“边塞牧羊”两个国家级自主羊肉品牌,研发出适合本地养殖的优质羊品“雁云白羊”,促进了养羊业的快速发展。广灵县强化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在全县确定12个百亩连片示范点,大力推广“谷子渗水地膜覆盖技术”。云冈区积极推广全膜双垄穴播、高产高效多抗杂粮新品种、集成组装三项技术,配套应用机深耕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优良品种应用、标准化栽培等实用技术,达到科学合理的节水、节肥、节药、省工,促进产能提升和效益增加,实现了亩增产20%的目标。

(四)线上线下并重,扩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全市加快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农村地区电商经营主体,借助互联网优势,拓宽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去年5月份,市政府与京东集团签约战略合作,举办了“xx好粮”品牌发布会,并在京东独家线上推出了“xx好粮”产品,推动xx优质农产品更快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各县区积极融入现代销售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通过乐村淘、供销E家等实现农产品触网,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灵丘县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共管理服务中心,吸引了德邦、百世汇通、远成等4家快递公司入住,建立乡镇级快递物流分拨中心7个,村级快递物流接收点93个,开通覆盖7个乡镇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物流快递线路6条,初步形成了以“县级中心—乡镇分拨中心—村级体验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被商务部评为“电子商务进农村全国综合示范县”。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市积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市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了发展计划,采取了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诸多问题与不足,按照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

(一)产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偏低。农业生产经营主要以家庭为主,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在我市农村仍然占主导地位,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偏低,很难形成种植、管理、加工、储藏等关键环节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农村合作组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分散的“小生产”难与“大市场”对接。一些县区注册的合作社数量虽然不少,但真正运行起来的并不多,“空壳社”“休眠社”占比很大,规模化生产的带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在信息沟通、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作用发挥得不好,没有起到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作用。

(二)加工业滞后,产业融合度不够。在产业规划上,多数县区都提出了“接二连三”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机械化性能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阳高县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省政府确定的“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大县”,设施蔬菜面积位居xx市第一,山西省前十,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11。29万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蔬菜种植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而且目前新鲜蔬菜销售市场尚好。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市蔬菜加工产业链条短缺,市场需求较大的脱水蔬菜产品、蔬菜汁饮品等生产企业基本为零,不仅没有实现产业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也制约了蔬菜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同样,特色小杂粮生产大多数也处于原材料生产、销售阶段,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低。在养殖方面,基本是活畜销售,缺少屠宰加工链条,养殖业利润甚微。

(三)知名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不高。近年来,我市高标准实施品牌立农战略,高度重视农业的品牌效应,积极参加全国各种农展会、农博会,同时借助xx古都灯会、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等活动和京东网销平台,加大农业品牌展销和宣传推介力度,扩大“xx好粮”的知名度,xx黄花、广灵小米、浑源黄芪等农产品享誉国内外。广灵“东方亮”小米已经进入北美加拿大市场,天镇红芸豆出口到欧洲等地。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市的大多数“好酒”还没有飘出“深巷”。如阳高长城羊肉、广灵画眉驴肉等农副产品虽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但由于缺少营销包装,没有形成整体性、区域性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较低,出现了“质优价廉”的现象,有些农产品甚至被其他省市的中间商收购,贴标销售。一些技术先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存在效益不尽人意的情况。如牧同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总投资2。4亿元、占地80亩,拥有8条国际领先生产线的现代乳制品企业,产品质量上乘,品质优良,但在调研中发现,企业一直没有完全达产达效,究其原因,主要是品牌知名度不高,难与国内知名老品牌抗衡,导致市场占有率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四)农村基础差,规模发展受限。2018年年底以前,xx市10个县区中有6个是贫困县区,其中2个还是深度贫困县。农村基础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发展不均衡比较突出,虽然近年来国家、省市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村基础条件,特别是2018年的乡村提升工程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从产业发展的需求来看,仍然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种植业发展上,由于xx是缺水地区,年均降水量只有400-500毫米,虽然在政府大力帮扶下,建设了很多水利配套设施,但总体上水浇地的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仍然较低,一些地方靠天吃饭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再加上平川少丘陵多,农业机械使用率低,制约了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如新荣区的农村流转土地仅有2。7万亩,仅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6。9%。

(五)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村集体经济既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基层党建和打赢脱贫攻坚的题中之义,对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调研中发现,各县区乡村集体经济虽然都已破零,但从目前来看,不足和短板也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不可持续发展方面。多数集体经济破零主要是靠流转集体土地、资源盘活等资产性收益,在有限的资源下,可持续收益显得尤为艰难。特别是近郊区,90%的乡村依靠土地、房屋租赁增加收入,资源、资产性收益占到集体经济的50%以上,自主经营、村企合作等实体性经济占比较小,虽然稳定,但增收空间小,发展后劲、发展动力不足。

(六)老龄化现象突出,农业主体萎缩。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经济投入周期长、回报率低,导致我市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老、少、妇”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空心化、老龄化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贫困落后的村庄,常住人口基本是农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以老、弱、病、残为主,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根本没有能力去发展产业。农村党员队伍也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年轻党员发展不多,“两委”干部由于年龄大,精力不足、思想保守,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依托优势,突出特色,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依托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xx市乡村产业发展要紧紧抓住气候优势、产业基础和政策优势,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做强做大特色产业,真正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发展的目的。依托气候冷凉和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加大传统喜凉蔬菜青椒、番茄、胡萝卜、山药、红萝卜等露天蔬菜的种植面积,扩大京津地区淡季蔬菜和延秋菜主产地的影响和市场占有率;借鉴山东寿光发展蔬菜产业的先进经验,加速构建集蔬菜产、储、销为一体的现代化经营体系,让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闻名全国的阳高蔬菜重享荣耀,重铸辉煌。依托高原地质优势,抓住火山地质这一特性,继续扩大杂粮种植面积,特别是利用好黄花、小杂粮富含硒、磷等人体必须微量元素的优势,改进营销策略,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高、信誉良好的知名区域品牌,推动特色农业持续高效发展,让“xx好粮”享誉全国、走向世界。依托气候干燥、动物疾病发生率低的天然优势和建设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的政策优势,推进高端畜牧业发展。保护和开发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的地方良种牲畜,如广灵画眉驴、麻地沟肉羊、灵丘大青背山羊、浑源黄芪羊、阳高长城羊、左云雁云白羊等,积极推进地方良种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国家级禽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的列入工作,以此提高畜产品的知名度,尽快改变我市畜产品“有品无名”的现状;延伸畜牧业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型屠宰加工企业,构建集饲养、屠宰、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提高畜产品附加值;按照“以农载牧、草畜配套、以畜定草、草畜平衡”的原则,推进种植结构由“粮+经”向“粮+经+饲”转变,扩大全株青贮玉米、草高粱的种植,发展苜蓿、燕麦等优质牧草,推广加工贮藏技术,为养殖户就近提供饲草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激发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依托交通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提质增效。从顶层设计着手,打好区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两张牌,加强县区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围绕云冈景区、恒山景区、火山旅游带、长城旅游带、有机体验示范区、自然观光区等旅游资源,设计全域旅游路线,完善景点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以线串点、连线成面的乡村旅游大格局,让游客“来得了、玩得好、留得住”。要借助大张高铁的交通利好,突出塞外风景人文体验,总结推广阳高县“杏韵小镇”经验模式,提前谋划布局,在高铁站及其沿线建设集种植、采摘、加工、销售、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体验综合体;依托夏季凉爽的气候优势,依托我们的“xx蓝”,吸引周边人群,让xx的乡村旅游成为京津冀地区游客短日游的首选地。

(二)政府搭台,农企联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要加强对农村产业融合现有试点示范项目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宣传和推广,通过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剖析,引导县区政府和融合主体更好地了解农村产业融合的经验做法。建议有关部门定期编辑农村产业融合典型案例介绍,组织农村产业融合典型案例分析会、召开典型经验交流会,从融合主体和地区两个层面加强对典型经验的宣传、分析,提高宣传、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发展乡村产业的积极性。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好信贷、税收、融资、保险、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相关惠农政策,多措并举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配套,拉长农产品经济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三农公共信息平台,培养农村电商人才,解决销售“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前延伸建设基地带动农户,向后延伸发展物流和营销体系,通过新业态新模式向农业各个环节渗透融合,将产业边界逐步模糊化,将“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领域全面渗透。

3、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针对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农业质量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农产品主产区聚集,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布局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优势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追求兴农富农为目的,运用收益分配调节机制,按照“园区接市场、市场带龙头、龙头兴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模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实现一二三产业快速有效融合发展。

4、形成利益一体化模式。产业能够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企业和农民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一是借助“六最”营商环境,加大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户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种植,并采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方式提高农户收入,激发农民积极性。二是鼓励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闲散资金入股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重大转变,以保障农民获得长远稳定的收益。三是发展订单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户通过良性互动将订单关系长期固定下来,使供需市场稳定,实现农民和企业双赢。借鉴阳高县农户与五粮液酒厂签订的高粱种植订单的经验模式,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

(三)多措并举,打造品牌,提升优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以“三品一标”为抓手,强化品牌建设。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区域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强“三品一标”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力度,提高企业、合作社自主申报意愿。二是有关部门要积极指导帮助具备申报条件、产品优质、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产品开展认证,指导企业按照申报程序和要求,完善申报材料,沟通协调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对获证“三品一标”企业,积极争取奖补资金,充分调动企业认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认证工作持续开展。四是对获证企业和产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监测抽样,规范标识使用,确保认证品牌质量。

2、以会展模式为依托,扩大产品知名度。今年春节期间,我市隆重举办了2018年中国xx古都灯会xx名优特色农产品年货展销活动,该次展销突出一县一业,30家龙头企业63类200多个产品参展,其中云州区黄花产品、阳高杏果、广灵豆腐干、白老大干果、灵丘黄烧饼、浑源凉粉等特色农产品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展销期间现场销售了201万元,还吸引了一批外地客商前来洽谈业务。要继续利用好古城灯会、旅游节等各种节庆和各类农交会,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扩大“同”字号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推荐参加省内外各类大型农产品品牌展销会,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加品牌效益。

3、以政府统一规划为手段,集中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区域农产品的代言,是特定农产品的一张经济名片,具有超越一般品牌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区域公用品牌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市各县区都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但普遍存在品牌影响力弱和品牌产出规模小两个问题,因此,集中打造xx本区域公用品牌已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建议市政府尽快制定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出台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实施方案,采取政府统一规划,有关部门负责推荐,社会企业共同协作共同推进的形式,提炼出具体产品的卖点,打造出反映xx区域独特生态形象的区域公用品牌。另一方面要突出发展重点,集中力量打造“xx黄花菜”“xx好粮”“恒山黄芪”“xx羊肉”“牧同好奶”等区域强势品牌,切实提升xx优质农产品的形象,最大限度地提升本地产品的价值营销力、核心竞争力、文化感染力。

(四)优化环境,营造氛围,吸引各类人才回乡创业

1、吸引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扎根农村。一要继续加强与农业院所的合作,采取政府推进、部门服务、扶持科技大户等有效措施,使科技转化率不断提高;二要选派省市农业技术骨干到县、乡挂职,为本地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三要用足用好我市人才引进政策,落实人才待遇,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吸引科研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四要培养重用本地“土专家”、种养能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鼓励本地外出务工、经商及各种能人回乡创业。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返乡创业基地,制定实施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和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积极营造扶持创业的氛围,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二是邀请有经验、有知识、有资源的本地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回乡居住,成为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和引路人。三是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使更多的人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3、培养带头人,推动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优化村干部队伍,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坚决调整不胜任工作的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加大培养发展年轻党员工作力度,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夯实发展乡村产业的组织基础,把基层支部建设成发展乡村产业的坚强保障。进一步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做到产业链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尤其是发挥好合作社、龙头企业党建的引领作用,使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带”作用。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篇6

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社区)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情况调研的通知》(闽委组明电【2013】24号)要求,2013年10月下旬,龙岩市委组织部会同市财政局、农业局、民政局等有关部门组成3个调研组深入全市7个县(市、区)、乡镇、村,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访谈、查看台账报表等方法,对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关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全市共有村集体经济组织1783个(不含社区居委会),2012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5596万元,总支出58111万元,净收益7485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58102万元,村均88.7万元。债务总额86947万元,村均负债48.8万元。2012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有经营收益的村842个,占村总数的47.2%,其中:经营收益在3万元以下333个,3-5万元118个,5-10万元211个,10-20万元99个,20-50万元59个,50-100万元10个,100万元以上12个。无集体经营收益的村941个,占村总数的52.8%。

(二)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①经营收入5526万元,占8.4%;②发包及上交收入4663万元,占7.1%;③投资收益751万元,占0.1%;④财政等有关部门补助收入29607万元,占45.1%;⑤其他收入25050万元,占38.2%。

(三)村级集体经济主要支出:①经营支出4248万元,占7.2%;②管理费用21209万元,占36.5%,其中办公费用4202万元,村组干部报酬7691万元;③其他支出32654万元,占56.2%,其中公益性支出24654万元。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定出台了加快和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见措施,鼓励各村立足村情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找准集体经济的项目源和增长点,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着力打造出一批“实力强、特色明、管理好”的经济强村。

(一)盘活集体资产增收。近年来,我市各级通过全面开展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摸清集体资产家底,盘活存量资源,开展承包租赁经营,使集体资源发挥效益,实现保值增值。如2012年连城县新泉镇新泉村通过清产核资,将一处被私人长期占用的沿街仓库300㎡重新追回,并通过公开招投标重新发包,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近万元。永定县龙潭镇龙潭村将新村部4-6楼出租,用于经营宾馆住宿,将闲置的旧村部店面出租,每年可获租金收入25万元。下洋镇思贤村将村集体土地租赁给私人企业主做煤炭运输中转站,每年可获租金收入25万元。

(二)开发集体资源增收。我市一些村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注重发挥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通过合理开发运作,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激活了村集体经济活力。一是创建特色产业基地求发展。充分利用耕地、山地资源,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如武平县东留乡黄坊村投资60万元,搭建花卉钢架大棚种植基地15亩,租给花卉种植大户,每年创收9万元。二是开发特色资源求发展。部分村利用水利资源丰富的优势,或发展小水电,或建设鱼塘等发包租赁给企业或农户,也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收入。如武平县中赤乡、下坝乡等乡镇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在沿河投资建设了30多座小水电站,由所在村里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增加了村财收入。永定县高陂镇西陂村投资小型水电站,每年有9万元分红收入。漳平市南洋镇梧溪村、官田乡下浙村等村通过水资源入股开发水电项目,每年按股份分红均有2-10万元不等的固定村财收入。

(三)搞活资本经营增收。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城镇化的推进,一些村因土地被大量征用,土地征用补偿费骤增,如何用好、用活这些货币资金,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对此,我市部分村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开展资本经营,通过投资购买房产,搞景区开发等,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新罗区西陂镇大洋村科学利用征地补偿费,投资兴建大洋酒家、西湖人家、大洋宾馆等项目,每年增加村财收入200余万元。永定县凤城镇大园社区将移民集体补偿款在县城南门街购置店面3个,每年有租金收入6万多元。武平县平川镇城南村利用集体资金,投资兴办了中强建材有限公司、旭林木业有限公司两家集体企业,租赁经营一家加油站,每年固定收入达90万元。

(四)发展休闲旅游增收。近年来,我市部分村紧紧抓住市政府大力推广的以福建土楼—永定景区等为代表的“客家之旅”,冠豸山、龙硿洞、九鹏溪等为代表的“绿色之旅”,会址为代表的“红色之旅”和“游在龙岩”和“吃在闽西”的机遇,通过开发农家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罗区龙门镇洋畲村与香港青城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对村内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开发,着力打造休闲度假、乡村生活体验、自然景观游览和原始森林探险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2012年村集体收入达158万元。永定县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每年为土楼景区周边村带来不菲的门票分成收入。如2012年永定湖坑镇洪坑村土楼景区门票分成收入68万元,下洋初溪村更达80万元。

(五)发展物业经济增收。近年来,我市一些城郊村利用区位优势,采取物业开发、租赁经营等形式,使村级集体经济整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些村利用闲置房产和整理取得的建设用地,通过改造或新建厂房、仓库、民工公寓、停车场、专业市场等出租给企业或村户,收取承租费,也为村集体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如武平县平川镇兴南村、岩前镇灵岩村等15个村,在县城或集镇建设办公楼、店面,每年获取几万到二三十万不等的物业经营收入;中山镇三联村投入10万元资金与中山镇政府合作建设岩前工业园区标准厂房,每年增加收益近万元。漳平市双洋镇东洋村在村集体林权改革中,利用拍卖集体林木所得的资金,在沿街(路)兴建村部综合楼,一楼作为店面,二、三楼作为办公,全部出租,每年有5万多元的租金收入。

(六)兴办服务项目增收。一些有企业入驻的村,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作用,在征地拆迁、矛盾纠纷处理等方面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企业每年给予村一定资金作为村级办公经费。如永定县龙潭镇联中村是福建闽福建材有限公司所在地,该企业每年给联中村10万元办公经费。福建塔牌集团有限公司落户武平县岩前镇灵岩村、峰贵村,每年给两个村协管费分别为30万元和20万元。

(七)帮扶带动助增收。从2004年开始,省、市、县三级先后选派了3批驻村干部到重点贫困村任职,实施帮扶工程。2012年,我市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的通知精神,在全市开展干部“联乡挂村帮户”活动。各挂钩部门、干部帮助挂钩村选优配强村级班子,选好领头人,建好新班子,清发展思路,制订发展规划,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壮大村财收入。同时,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多渠道为挂钩村筹措资金,在引进实施生产性项目上下功夫,拓宽增收门路,促进集体经济和农村产业发展。据统计,“联乡挂村帮户”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落实发展帮扶资金2312万元,落实扶持政策789项,落实支持项目183个。实践证明,各级帮扶工程对加快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地区间平衡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帮扶,开发了一批集体经济项目,既挖掘了资源潜力,又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全市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还比较薄弱,造血功能差,发展后劲不足,发展中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薄弱,先天不足。在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开展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我市绝大多数村只强调“分”的一面,而忽视了“统”的作用,不仅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适宜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也平均分包到户,甚至把积累的集体资产也拆分殆尽,村集体经济从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发展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重新发展集体经济自然困难重重,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更加艰难。调研中,不少村干部对此意见极大。

(二)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从全市各村集体经济现状来看,城镇周边地区比山区地区发展快、实力强;交通方便、资源丰富村比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的村收入高,村级班子强的地方比班子弱的地方发展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区域之间也不平衡,现有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近40%集中在新罗区。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间收入差距大。2012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5596万元,村均36.7万元,67%的村收入在30万元以下,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1%的村收入超过50万元,收入差距大,呈两极分化现象。

(三)增收渠道狭窄,来源单一。多数村集体经济来源渠道单一,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一些靠自然资源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2012年全市村集体经营收益10940万元,仅占集体总收入的16.7%;财政等有关部门补助收入29607万元,占45.1%;征地补偿费等其他收入25050万元,占38.2%。不少村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维持运转,勉强度日。

(四)刚性支出逐年攀升,负担沉重。调研中,不少村干部反映村级公共事务负担重,村级非生产支出大,特别是报刊杂志订阅费用负担沉重;一些上级支持农村的财政项目,没有足额安排项目资金,村集体为了争取资金,只好举债上项目。2012年全市村级管理费用21209万元,占总支出的36.5%,公益性支出24747万元,占42.6%。负债总额86947万元,村均48.8万元。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在现有刚性支出基础上,村集体必然还要增加更多保洁、路灯、巡逻等方面开支,收支矛盾将更为明显,一旦入不敷出,必然举债负担,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背上沉重包袱。

(五)资产经营不善、资金使用不当现象仍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一些村级集体资源、固定资产承包租赁合同不规范,承包租赁费偏低,造成了村集体资产的流失;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等征用的土地补偿费全面分发到户,村集体却分文未提取,“分光用光”现象相当普遍。部分村尚未很好地执行有关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定,财务透明度不强;部分村干部民主理财意识不强,开支随意性较大,存在“寅吃卯粮”现象。

四、影响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从调研情况看,凡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较为强壮,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位于山区、稻区的村,地处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级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村级集体积累困难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村级集体积累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调研情况看,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严格的用地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我市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征用和“三提五统”的局面消失,农民的应交款拖而不决,钢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冲抵了积累,坐吃山空。

(三)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部分村干部群众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从调研情况看,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以及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对村干部施加压力,使村干部都抱着“别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对不起老百姓”的态度,不顾所在村的经济承载能力,盲目跟风,举债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五、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郊和边远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农民素质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各地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弄清本地区的优势、劣势,根据本地区的特色进行调整,走有特色的资源型路子。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镇郊区和边远农村,平原地区和山区等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农民素质等各方面都有差别,应根据自身优势、潜力来调整结构,从而扬长避短,实现结构优化。

(二)创新管理模式,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一是盘活资产经营。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挖掘、整合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老校舍、仓库等各类集体资产,通过厂房、机器设备、鱼塘、闲置土地等集体资产出租或入股经营的方式,搞活存量资产,发包和租赁经营,以存量换增量。试行对区域位置优越的宅基地实行有偿选位,探索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二是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促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三是强化监管管理。加快健全和落实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推进民主管理进程。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的监管职能,建立“群众民主监督、会计核算监督、上级审计监督、电子网络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机制,着力构建“管理规范、监督有力、运行高效、富有活力”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村级集体的正当收入不流失,不断提高村集体资产的利用率。

(三)加大扶持力度,助推集体经济发展。一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整合财政和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采取补助或奖励的办法,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并吸引带动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以省、市、县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为契机,对贫困村予以重点扶持,村实行“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二要加大部门帮扶力度。结合开展“联乡挂村帮户”、“四下基层”活动,采取领导挂钩联系、部门结对帮扶、党员干部驻村任职等方式,帮助结对帮扶村搞好班子建设、发展规划、技能培训等关键性工作。结合第四批省、市、县下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选派党员干部到部分村任第一书记,为帮联村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是鼓励企业投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鼓励企业自愿结对,合作开发,实现双赢。结对企业可以与村合作盘活存量资产,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依法兴办经营服务设施。

(四)优化发展环境,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多予少取”的方针,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一是落实村级发展用地机制。土地是现阶段农村ZUI重要、ZUI基本的生产资料。要维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赋予村级一定数量的土地经营权,确保村级通过土地经营获取稳定的收入。探索建立土地征用留用地政策,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的,按批准征用土地面积的5%—10%作为村级发展留用地,用于发展二、三产业。二是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要采取积极的举措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债务负担。兴办村级企业的债务,可在核实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债务剥离给企业的办法。为兴办教育,电力设施形成的债务,可根据产权的变化,用划转的办法去剥离债务;有债权的村,在金融、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加大清收债权力度,加快偿还的速度。三是增加对村级组织的支持力度。要在税收、用地、用电、综合项目开发等方面,给村级组织以扶持。要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村级管理、优抚的支出列入转移支付的范围。四是建立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财政补助制度。按照省里的标准,对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由省财政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市里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经济薄弱村也给予一定扶持,作为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用于村干部补贴和村组织日常管理开支。

(五)加强班子建设,提高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县域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严格考核问责与激励。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对乡镇考核的内容,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切实加大考核问责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将村干部经济待遇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挂钩,对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作出重大贡献的村干部,要给予奖励。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篇7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按照州委九届七次全会的部署,我县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牧民定居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确定了到20xx年农村工作目标: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1亿元,年均增长4%;年粮食总播面稳定在1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5752万元,年递增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现代农牧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草场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努力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牧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草场管理制度,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在9.6万亩。

三是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牧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牧)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加大农牧业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牧业信贷规模,提高农牧业信贷比重,增加金融服务产品。从信贷总量、担保、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对农牧业产业恢复重建给予大力支持。放宽担保条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牧业发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牧业。利用黑水独特的自然优势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脱毒薯、优质生猪等特色产业和反季节蔬菜、特早实核桃、优质晚熟桃、豆薯荞、本地山鸡、道地中药材等,打造一批精品农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在适宜区域发展特色水果0.2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2万亩;在宜粮生产区推广优质小麦1.5万亩、优质青稞2万亩、优质玉米1万亩、优质豆类2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2万亩、优质荞麦1万亩等粮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区发展以木香、柴胡、大黄、秦艽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亩,为农民致富开辟新财源。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着力打造生猪产业,大力发展圈养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栏达到8.5万头(只)。积极发展特色林产业,重点发展特早实核桃4000亩,加快发展后续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在沙石多乡、芦花镇、色尔古乡、知木林乡、卡龙镇以及旅游沿线发展“农家乐”、“藏家乐”50余家,开辟田(果)园观光体验、藏羌餐饮、摄影、购物等,建设一批生态、民俗、红色、休闲旅游项目,并以农(藏)家乐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及其它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人均旅游收入达100元以上。同时,带动餐饮娱乐、观光购物、交通物流的发展,拓宽农村增收渠道。

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级服务站点,构建以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牧业科研、示范教育、供销合作社、专业大户和涉农(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牧业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和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走产供销、产加销一体化、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路子,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