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流式细胞学分析法与尿沉渣镜检两种方法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2-03-05 10:07:3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目的 对尿液流式细胞学分析法与尿沉渣镜检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对1000份尿液标本分别用UF-500i和沉渣显微镜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UF-500i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大量尿标本,但由于影响因素多会出现假阳性率,而传统的尿沉渣显微镜检查虽然准确度高,但是耗时、繁琐,应对大量尿标本不太实际。结论 应加强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把两种方法相互结合,综合分析,才能提高尿液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关键词:UF-500i流式细胞仪;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影响因素

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如糖尿病、血液病等的诊断,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尿常规的检测方法有尿流式细胞仪分析法、干化学分析法及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法等。本文主要介绍UF-500i分析仪和尿沉渣镜检法,并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和结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UF-500i全自动尿液流式细胞仪及配套质试剂(日本Sysmex),奥林巴斯显微镜,TD4NC尿沉渣离心机,玻片等。

1.2标本来源 收集我院2015年1月份到5月份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的随机尿1000份于2 h内检测完成,其中男性标本119例,女性标本881例,记录实验结果。

1.3 方法 ①尿标本收集 用一次性塑料尿杯收集患者清洁中段晨尿,充分混匀,分成两管,第一管用于UF-500i进行分析,另一管用于显微镜检查;②尿沉渣镜检法:取混合均匀尿液10ml于尿液离心管内1500r离心10 min,弃去上清液,留取尿沉渣0.2 ml,混合均匀后取约0.02 ml滴于载玻片上镜检,高倍镜10个视野所见细胞数,并记录结果;③UF-500i分析法:仪器每日上机前用质控物进行监控,标本检测前要充分混匀。

2 结果

2.1各方法参考区间 UF-500i检测参考区间为:红细胞(RBC)0~25个/ul,白细胞(WBC)0~30个/ul,管型0~1.3个/ul,超出此范围判断为阳性。尿沉渣镜检结果参考区间:RBC 0~3个/HP,WBC 0~5个/HP,管型 0~1个/全片,超过此范围判为阳性。

2.2 UF-500i、沉渣镜检 WBC、RBC、管型的阳性率见表1。

2.3 UF-500i尿流式细胞分析仪WBC、RBC、管型的假阳性率见表2。

3 讨论

尿液细胞学检查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而且准确的方法。根据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的计数,形态以及不同管型和细菌数量的多少,对各类泌尿系统疾病的鉴别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资料。

UF-500i分析仪为自动加样,自动检测,用红色半导体激光束照射经过核酸荧光染色后在鞘流贯流分析池中形成的鞘流样本,并通过对从各粒子产生的前方散射光、侧向散射光以及侧向荧光信号转换成的光电信号进行分析,从而对各个粒子进行识别[1-5]。因此对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进行精确计数,但检测结果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UF-500i检测RBC的假阳性率为27.4%,也就是有89例分析仪检测为阳性,而镜检结果为阴性,其原因是镜检发现有58例由草酸钙结晶引起,18例由霉菌引起,大量细菌引起的有8份,其他如脂肪滴、精子等有5例。导致UF-500i检测WBC假阳性的原因是将小圆上皮细胞、裸核上皮细胞、滴虫等误判为WBC。UF-500i检测管型的假阳性率高达78.9%,聚集的上皮细胞,黏液丝,假管型、类管型物质均可导致其假阳性率。而女性标本易受阴道分泌物的影响,更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综上所述,UF-500i操作简便,结果重复性好,但干扰因素多,可导致假阳性率。而规范的尿沉渣镜检是保证尿液分析结果准确的基础,原则上,每个尿液标本都应该采取此方法进行检查。但实际工作中,由于标本量很大,很难达到这个要求,通常是在仪器、试带符合实验要求,检验人员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制定一个标准,达到此标准可视为尿沉渣成份在正常范围内,可免除进一步显微镜检查。因此,把两种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提高尿液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殷涛.关于尿常规检查中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康复医药杂志,2009,18(2):156.

[3]孙艳华,石久江,吕春兰.UF-5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3):1652-1653.

[4]从玉隆,马俊龙.尿液有形成分镜检与自动化检测方法学利弊和互补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32(6):609-611.

[5]熊立凡,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编辑/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