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提升环境育人功能的若干尝试

发布时间:2022-03-10 10:16:50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这句话揭示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环境育人是育人整体工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环境的创造性。如何理解环境育人功能呢?又该如何营造育人环境、提升它的育人功能呢?

环境指环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环境育人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教育者按照育人目标的要求,努力自觉能动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科学、合理、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为育人教育服务以提高育人效果的一种教育方法和艺术。育人环境则是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过程中所处的内部、外部条件及氛围。育人环境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分。所谓正效应是指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前进的对社会有益的效益;负效应是指阻碍事物发展、前进的效应,它对社会有负面作用。

根据构建的环境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作用,可以把育人环境分为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积极环境是指能够对育人工作施加良好影响,促进育人活动顺利进行的客观存在的总和。反之,对育人工作有不良影响,阻碍育人活动有效进行的客观存在的总和叫消极环境。积极环境不断地给人提供新的信息,刺激人的大脑,使人产生新的思想,拓展人思维;积极环境不断向人提出新问题,迫使人去思考它,解决它,从而促进思想进步。环境新变化能引起人情感的共鸣,会激发人的积极性;会使人产生新观念。积极环境会用规范来约束人,迫使人遵纪守法。

消极环境则是环境变化不大,没有新鲜感,对人刺激和吸引不够,影响人对信息的接受,阻碍人新思想的产生。消极环境变化使人产生厌恶、颓废、得过且过的想法,影响人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消极环境的示范性、导向性和约束性差,容易误导人的行为,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增加育人工作的难度。

任何类型的环境都包含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从而对育人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学校在构建环境育人时,要凸显以人为本,注重“择优避劣”,择取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来推进育人的作用,避免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来提升育人的功能。

在学校的环境和设施建设中为提升环境育人功能,我们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多用途教室,凸显以人为本

班级环境建设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文明优美的班级环境,创设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的班级文化氛围,既能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也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形成良好班风。作为班级的物质载体,教室的环境和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因此,教室的设计应体现简洁、现代、可变通、实用、经济的特点,教室应实现规格形式有弹性,空间规划多样化,设备设施生活化的多功能性。

1.拼接桌椅,自由组合。教室桌椅设计成可以组合拼接的模式,可根据课程需要随时变化,授课时,可如传统教室布局一样分组排列;讨论或实验时,又可迅速组合为岛式桌椅,4-6人环坐在一起,无拘无束地畅谈;分组辩论和竞赛时,亦可搭建为环状,模拟舞台模式进行面对面交流,增添趣味性和仿真度。

2.辅助教室,彰显人性设计。在大教室的设计规划中增加一个用来个别辅导或谈话的半封闭小空间,即辅助教室。这样,教师既可根据需要随时请学生进行单独谈话,又可随时兼顾班级其他学生的动态,同时基于半封闭的设计不让其他学生听到谈话内容,尊重了学生的隐私。辅助教室中设置老师办公桌的同时,还有专为学生准备的座椅,在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谈话时,先请学生坐下,平等面对面的交流,一个小小的细节,减少对学生的压迫感,让人感到平等、温馨,这样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3.主题教室,自己动手的情境教育。教室是学生的天地,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布置教室,有利于他们树立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根据教学大纲的进度以及时事热点话题,重大节庆及纪念日设计主题布置任务,如“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李白诗歌游园会”等,分配给学生设计和实施,寓教于乐,学生在自己思考,动手设计和布置教室的过程中,不仅动脑、动手,而且集思广益,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素质,同时积累与收集好的信息内容。潜移默化之中,掌握了知识,并且学会了如何张扬个性以及发挥集体智慧。

二、多场馆建设,与新课程接轨

学校的环境和设施建设要与新课程接轨,要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空间,要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及相应的资源,尤其要建设好强大的实验室与图书网络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信息最大的多媒体光盘。学校也要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益观,把“设备设施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作为学校建设与管理追求的目标。

1.科学互动室。许多学生最初接触物理、化学等学科时会产生畏难的情绪,究其根源,在于这些学科包含许多高度抽象的原理,初学者难以自主将其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因而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学校可以通过配备科学互动室这样的载体,配备声、光、电、力、水等各方面的系列仪器,将光的反射,声的传播,力的分解,电的产生等自然常识和科学原理以最直观的形式演示,让科学动起来,让科学更好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动脑动手发现其中的奥妙,就能在玩中感悟科学,提高科学素养,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更满足了学生对科学的渴求,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

与此类似,设置地理专用教室,生物专用教室,历史专用教室等,将课本上的模型和情境搬到现实,让学生置身其中自己动脑探索,可以为传统的授课教学提供很大的辅助。这不仅是硬件环境的改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更是寓教于无形的实践。从人的心理状态出发而言,无意识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实验室教育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令学生置身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味,使学生在满足兴趣、爱好的同时,掌握知识,启迪思维。正如张楚廷教授所说,“学校的使命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最好地进行感知、感受和体验的场所或环境。”

2.信息化的图书馆资源。馆藏图书的合理利用,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培养自学能力。图书馆要加强管理与服务,保证专业齐全、知识结构合理,借阅方便,并根据学生知识信息的需求及思想道德状况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图书的供应。除此之外,建立高度信息化的数据资源库,引导学生进行校园网上学习,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另一方面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学生配备学习卡,将图书馆“搬进家”,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能自主进行网上学习,每周上网时间及各科学习时间均有反馈,以便适时获得帮助和引导。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

3.气象园、生物园。树德育人,树木亦“育人”,校园绿化不比其他地方的绿化,它是一种生态之绿,观赏之绿,亦是一种教育文化之绿。我校把气象园、生物园的建设搬到大楼之顶,可谓是“立体绿化”的一个成功尝试。这一尝试不但解决了学校征地、用地的困难,还解决了学校教育教学之所需。气象园中,用风向标、百叶箱、雨量计等单纯的气象观测设备组成小型的气象观测站,再与环境监测设备等一起组成综合性的气象环保观测站,是进行地理、环境等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生物园是生物进化演变的缩影,是中学生物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途径。在生物园地中,系统地展现了动植物进化的规律,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补充、扩展和深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创新的能力和提高环保意识。

三、多艺术雕塑,彰显办学理念

雕塑,是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是艺术美、自然美及文化积淀的和谐统一,是“凝固的舞蹈”、“凝固的诗句”。雕塑集中反映了特定群体的道德价值观,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的素材之一。列宁十分推崇雕塑的教育功能,认为雕塑(尤其是纪念性雕塑)在人民思想审美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他的倡导下,苏联1918年颁布特别法令,要求在全国各个城市建造雕塑。作为校园物质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雕塑,不仅充当着校园形象和校园精神的代表,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一件好的雕塑作品,等于一篇传记。

当前的校园雕塑形式有许多,趣味性雕塑、审美性雕塑,也有纪念性雕塑、象征性雕塑、激励性雕塑等,而这之中又以纪念性雕塑最为普遍。我校斥资建立的郑成功文化走廊,结合学校校名以及“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将纪念性与激励性结合在一起,不失为环境育人的重大尝试。整个郑成功文化走廊长约90米,分三部分展示。第一部分表现了文化走廊的中心主题,有石雕郑成功全身立像,石刻“郑成功传”及郑成功“复台”诗篇,雕像东侧地面上有泥塑地形图——台湾。第二部分有三方面内容,图文并茂。一为“文韬武略、少年才俊”,二为“北伐抗清,威震东南”,三为“收复台湾、建设宝岛”。第三部分是错落有致的郑成功碑林,呈现为石刻廊群,仿全国各地书法精英多幅的题字,融楷书、行书、草书、隶书于一廊,展现了郑成功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艺术。学生徜徉其中,不仅能够激起对英雄人物的无限崇敬,而且能培养学生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情感。仁人志士的浩然之气,融入学生的精神之中,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提升环境育人功能的根本在于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要有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体现着时代的特点,反映着校长的办学理念;提升环境育人功能的出路在于优化“隐性课程”的设计,要针对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征,打造适合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他们身临其境,不断体验感悟、受到良好教育;提升环境育人功能的关键在于校长“深邃的思考和智慧”的组织行为,要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