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欣赏花木兰 豫剧花木兰词曲

发布时间:2022-03-12 20:17:02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学:欣赏花木兰 豫剧花木兰词曲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教学:欣赏花木兰 豫剧花木兰词曲

教学:欣赏《花木兰》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欣赏《花木兰》,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2、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3、采用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习的方式,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重点:音乐欣赏,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教材分析:

北朝民歌《花木兰》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讲得是原是女儿之身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经过十二年的浴血奋战,荣归故里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曾有多个不同戏种的版本。此剧简略人们熟悉的故事交待过程,着重描写了花木兰对军中生活的心理体验,对家乡“当户织”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回归故里后的人生感悟。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渐渐有自己的思想了,尤其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提前预习让学生熟悉了旋律后,再作欣赏。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及兴趣爱好的培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小组有关资料收

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音乐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课前了解各小组的预习情况,以及戏种、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收集准备情况。

二、情景导入

1、播放课件《花木兰》的动画片,引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播放课件演唱歌曲《看大戏》。

2、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戏剧?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三、小组资料展示

1、小组介绍:豫剧的发展历史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传于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2、豫剧的艺术特点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3、豫剧的音乐特点

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豫剧形成以来就是个重唱的剧种,故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在豫剧演唱中,仅以嗓音而论,大致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后来又逐渐出现了真假声并用。所谓并用,一种是在中音区用真声,高音区用假声。另一种则是真声唱字,假声行腔,俗称“阴阳腔”。再就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称作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这种唱法根据唱腔与演员个人的条件灵活使用真假声。不同的唱法也与豫剧音乐的地区、流派、行当有关。4、豫剧的代表剧目

《拷红》、《花木兰》、《朝阳沟》、《好队长》、《打金枝》等。5、豫剧的优秀演员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原名张妙玲。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学戏,后改名为常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幼功深厚。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另创新腔。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1941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1952年参加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l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四、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1、请第二小组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

(二)《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豫剧《花木兰》选段)

1.豫剧简介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由山西梆子、蒲州梆子和河南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其唱腔由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和沙河调四个腔系组成,主要流派为豫东调和豫西调,豫东调多用假嗓,音域属上五音,旋律常在

“5-6-7--”之间行腔,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演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发声全用真嗓,音域属下五音,旋律常在

“1-2-3-5-6”之间行腔,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演悲剧风格的剧目。但是近来四种腔调已趋合流。豫剧音乐属于板腔变化体式,以节奏(板式)变化为基础的板腔体剧种,唱腔主要有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板式。

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二胡、小三弦、笛子和打击乐器等,以梆子击拍,节奏明快、欢畅。现在的乐队中又加进了许多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豫剧拥有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白蛇传》等。从20世纪50年代起,编演了许多豫剧现代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刘胡兰》、《朝阳沟》等,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豫剧有一大批出色的表演艺术家,如常香玉等。豫剧已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2.《花木兰》简介

花木兰的故事在我国久有流传。北朝民歌《木兰诗》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花木兰》剧情: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三载,累建功勋,辞官回乡。贺元帅亲临,方知花木兰为女子。

3.唱段分析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是豫剧《花木兰》中一个著名的唱段。剧中女主人公花木兰乔装男子替父出征,在奔赴战场途中,有位同行的男士口出怨言,认为天下苦事都叫男子做了,女子成天在家享清福。花木兰以男子身分,慷慨陈词,为女子摆功,直说得这位男士无言以辩。

这个段子用的是豫东调武生腔“二八板”,曲调铿锵,琅琅上口,易学易记,各地群众广为传唱。唱段从“男子打仗到边关”到“千针万

线可都是她们连”,用了“二八连板”,即一句追一句,不要间奏,颇显气势。最后一句“哪一点不如男”,后半句上使用了切分节奏、甩腔,以及重复衬字“咳咳”,英武豪迈之气四溢。豫剧风格之所长——阳刚与活泼,用在这个段子上,恰到好处。

4、随乐小声模唱:感受音乐风格。

五、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

1、第三小组揭示曲名:《花木兰》

2、小组讨论:乐曲的旋律由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速度、情绪怎样?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这首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

4、第五小组介绍:河北梆子的发展历史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850年)。山陕梆子是由到河北经商的商人带来的,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观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逐渐增多,导致河北梆子这一新剧种的形成。

5、河北梆子的艺术特点

高亢、激越、慷慨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

6、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

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常用曲牌约有一百五十余首,其中,弦乐曲牌五十余首,管乐曲牌百余首。除在个别剧目中用于歌唱外,大部分曲牌(尤其是弦乐曲牌)主要用来渲染剧中的环境气氛以及为人物舞蹈动作伴奏。

五、拓展性欣赏:民族管弦乐交响诗《花木兰》

六、课后作业

1、读木兰诗

出示ppt: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

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观看电影《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