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状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16 10:21:06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本文采用儿童抑郁量表对748名青少年的抑郁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1)青少年抑郁的总体水平在性别上没有差异,但抑郁的表现出现性别差异,;(2)青少年早期抑郁水平较低,但青少年中期抑郁开始显著增加,在青少年晚期有所回落;(3)是否为独生子女对青少年抑郁没有显著影响;父母婚姻状况、母亲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抑郁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青少年抑郁有其独特的展现形式,应该引起广泛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青少年 抑郁 性别差异

一、问题提出

抑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抑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归因方式、自我认知、应对方式等多种认知和行为,并且还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全球调查研究表明,抑郁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1]。

国内外有大量关于青少年抑郁的調查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期达到抑郁临床诊断标准的发生率较低,而在青少年期达到抑郁临床诊断标准的比例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2]。国内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2.81%,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的点患病率为2.26%。

抑郁水平在青少年期激增急速上升,损害青少年的认知和社会功能,青少年抑郁与成年期抑郁也有重要的关联。,因此,深入研究青少年抑郁,对预防青少年抑郁乃至成年期抑郁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在北京两所初中(分别抽取了初一年级与初二年级学生)和某西部某一所高中(分别抽取了高一年级与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施测,一共四个年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对3三所学校青少年的抑郁水平进行了测量。一共发放了800份问卷,实际回收795份,删除规律作答和缺失超过20%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为748份,有效回收率93.5%。

被试年龄均在为11-~1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4.57±1.65岁。其中男生379名(50.7%),女生364名(48.7%),有5名被试未报告性别(0.67%),性别比例均衡。此外,本研究调查了被试的是否独生、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独生子女541人(72.3%),非独生子女199人(26.6%),有8人(1.1%)未报告是否独生;父母婚姻状况为“结婚”677人(90.5%),其他状况(“分居”、“离婚”或“丧偶”)为48人(6.4%),有23人名(3.1%)未报告父母婚姻状况。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286人(38.2%),本科及以上为444人(59.4%),18人(2.4%)未报告母亲受教育情况;父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247人(33.0%),本科及以上为483人(64.6%),18人(2.4%)未报告父亲受教育程度。

(二)测量方法

儿童抑郁量表(CDI)由美国心理学家Kovacs于1981年编制,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3]。,主要用于测查儿童青少年的多种抑郁症状。该量表3点(0—2)计分,总共包含27个项目条目,总分在0-54分范围内,分为5个份量分量表:快感缺乏(Anhedonia)、负性情绪(Negative Mood)、低自尊(Negative Self-Esteem)、低效能感(Ineffectiveness)、人际问题(Interpersonal Problem)。每个条目均有三个描述不同抑郁症状程度的选项,分别计0~2分,反向题转换之后计算总分,量表总分54分,得分越高表明抑郁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三、结果

(一)不同性别、年龄青少年抑郁现状

笔者使用SPSS20.0软件对三所学校青少年的抑郁状况进行分析,描述统计见如表1所示。具体进一步做作方差分析,自变量为年龄与性别,因变量为抑郁。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年龄主效应显著(P<0.01),交互作用不显著。

对年龄的主效应进行事后检验,结果显示青少年中期抑郁显著高于青少年早期(P<0.01),青少年末期抑郁与青少年早期、中期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抑郁在青少年中期有显著的提高。

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即男生与女生在抑郁整体水平上差异不大。虽然在整体水平上没有发现青少年抑郁的性别差异,但对量表的各个维度上发现了性别差异,详见如表2所示。在各个维度上,男性男生在负性情绪、低自尊、低效能感维度上均值低于女性女生,在快感缺乏与人际问题上高于女性女生,。具体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男性男生在快感缺乏与人际问题上显著高于女性。虽然青少年在抑郁程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抑郁的具体表现上,表现出性别差异。

(二)家庭人口学变量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在父母婚姻状况方面,处于父母结婚婚姻状况的青少年抑郁低于处于其他父母婚姻状况的青少年抑郁状况。进一步作做差异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处于父母结婚婚姻状况青少年抑郁显著低于处于其他父母婚姻状况的青少年(P<0.05)。

在是否独生方面,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是否为独生子女对青少年抑郁没有显著影响。

在父母受教育程度方面。,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父亲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抑郁没有影响,母亲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抑郁有显著影响(P<0.01),)。事后检验结果显示,母亲为博士学历的青少年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其他青少年(P<0.05),母亲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青少年抑郁水平显著低于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P<0.05)。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青少年抑郁程度在上不同性别间抑郁程度没有显著的差异。验证已有国内已有关于青少年抑郁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在以青少年为被试,年龄在为11-~18岁之间,结果显示青少年抑郁没有性别差异[4]。尽管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都发现了青少年抑郁的性别差异[5-6],他们认为女性青少年女生通常会报告更多的抑郁[7]。然而在我国青少年人群中,抑郁水平的性别差异并均不突出。因此,本研究认为,青少年抑郁的性别差异存在着文化差异。

在青少年抑郁水平上没有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对不同性别在抑郁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尽管青少年抑郁程度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抑郁的表现上存在着差异。男性青少年男生在人际问题与快感缺乏上显著高于女性女生,而女性女生在低自尊、低效能感以及负性情绪上,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都高于男性女生。这一研究结果与一项在瑞典青少年中所做的抑郁研究结果一致[8]。这表明我国青少年抑郁水平没有性别差异,但是在抑郁的表现上有显著的差异。

在青少年抑郁的年龄差异上,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早期抑郁程度最低,在青少年中期抑郁程度有显著的上升。杨文辉等[9]研究者通过对湖南省青少年抑郁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现在青少年中期,抑郁水平有显著的上升,且14岁左右也是抑郁症的高发年龄。

在父母婚姻状况上,处于父母结婚婚姻状况的青少年抑郁显著低于处于其他父母婚姻状况的青少年。,提示处在不良父母婚姻状况(离异、分居、丧偶)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本研究结果显示,是否为独生子女对青少年抑郁没有显著影响。但也有研究显示,独生子女的抑郁情况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10]。也许由于家庭子女较多,且中国家庭父母往往比较偏爱较小的孩子,这引起使得年龄较加大的孩子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打击,因此,是否独生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也许还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本研究结果显示,父亲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抑郁没有影响,母亲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抑郁有显著影响,表明母亲的教育水平对青少年抑郁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五、结语

青少年抑郁症状有其特有的表现,要预防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需要了解到他们特有的表现,尤其是对于抑郁的性别差异以及抑郁在青少年中期的激增,。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或者还是家庭环境中的父母,都要共同携手减少减弱青少年抑郁对于青少年健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Holden C. Mental Health: Global Survey Examines Impact of Depression[J].Science,2000(5463):39-40.

[2] Jane C E,Erkanli A,Angold A . Is There an Epidemic of Child or Adolescent Depression?[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6(12):1263-1271.

[3] 吴文峰,卢永彪,谭芙蓉,等.儿童抑郁量表中文版在中小学生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0):775-779.

[4] 许颖,林丹华.家庭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孤独感及幸福感:家庭弹性的补偿与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5):594-602.

[5] Vanhalst J,Klimstra T A,Luyckx K,et al. The Interplay of Lonelin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cross Adolescence: Exploring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Traits[J].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2012(6):776-787.

[6] Galambos N L,Leadbeater B J,Barker E T. Gender Differences in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A 4-Year Longitudin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4(1):16-25.

[7] Nolen-Hoeksema S,Girgus J S . The Emergence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During Adolescence[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4(3):424-443.

[8] Samm A,Värnik A,Tooding L M,et al.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in Estonia-Single Items and Factor Structure by Age and Gender[J].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2011(3):162-170.

[9] 杨文辉,周烃,彭芳,等.湖南省岳阳县青少年抑郁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6):937-941.

[10] 戴偉民,冯淑兰,余兰琼,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SC L-90及EPQ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4):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