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向着光明再启程

发布时间:2022-03-30 09:36:0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健康丝绸之路”是推进全球健康、促进发展的重要卫生倡议,对非医疗援助是中国参与非洲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渠道,为非洲人民带来健康福祉,树立起健康丝路上的一座座人道主义丰碑。随着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的推出和非洲医疗卫生状况的变化,近年来,中国对非医疗援助驶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援助形式的探索与创新空前活跃,对非医疗援助出现了若干新的发展趋势,有力地配合了“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设。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开辟医疗援助新域境

医疗队依然是中国向非洲提供医疗援助的最重要途径。医疗队是中国对非医疗援助中持续时间最长、派遣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援助形式。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共向非洲相关国家派遣专家和医务人员逾2.5万人次,诊治病人约2.6亿人次。随着中非关系的深入和非洲各国卫生水平的变化,新兴的援助形式正在丰富和补充援非医疗队这一传统援助方式。

为了满足非洲病患的就医需求,中国致力于非洲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帮助非洲建设医院和医疗机构,提供医疗设备和设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下,中国政府计划在三年的时间内对非建立100个医疗机构和设施。近十年,中国在非援建了约30所医院,为数百万民众提供了就医便利;关注非洲医生培训和医务人才培养,壮大非洲医生队伍,充实非洲本土医疗力量。

专门性医疗援助行动计划正在惠及非洲基层民众。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开展援非“光明行”。截至目前,“光明行”行動已经为上万名非洲白内障患者实施了手术,成为名副其实的“光明之行”和“希望之行”。

为提高外派的专业水平,医疗队不断探索派遣方式。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改革来提高派遣质量:一是提高外派医务人员的资质和层次,根据医疗队最新的派遣规定,80%的外派医疗人员必须从三级以上医院派出,提高医生的派遣层次,确保援外医疗人员的医疗水平。二是创新派遣期限,让更多的优质医疗人员通过“巡回医疗”参与援外医疗。缩短外派医疗人员任期,比如将对非英语国家的派驻期限由原来的三年缩短为两年或一年。将中国高等级医院的著名专家以短期派遣(三个月)的方式进行派遣,借此有效利用国内优质的医疗资源,大大提升中国医疗队的专家属性,让更多大型手术和高精尖实验室落户医疗条件落后的非洲医院。

多元主体主动参与医疗援助

中国在非企业以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设立基金会或委托非政府组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医疗援助当中来,回应当地民众健康需求,聚焦非洲卫生发展,展示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了改善苏丹的医疗环境,提高妇幼保健水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捐资建设中苏阿布欧舍友谊医院,主要关注当地极为突出的妇幼保健问题。为优化援助载体,中石油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设立“中国石油援非公益基金”,以确保继续关注苏丹妇幼保健问题。为此,中国扶贫基金会与苏丹比尔塔瓦苏勒慈善机构为苏丹援建13所彩钢房妇幼保健医院。

非洲卫生也正在成为中国各类非政府组织聚焦的目标,非洲卫生状况的改善提升成为众多基金会的公益选点。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善行非洲”等计划介入非洲妇幼卫生事业,“公益非洲慈善基金会”关注饥饿儿童的健康营养问题,使非政府组织在卫生方面的努力更集约地结合了健康、公益与外交等要素,承担起中国在关爱非洲生命质量中的应有责任。

设立专科诊室派遣专科医生

中国医疗队的派遣科室逐渐走出内外妇儿的“标配”,注重派遣队伍的业务专精程度,关注非洲特病专治。2007年开始,中国先后在非洲建设了30多个疟疾防治中心,提供疟疾防控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为数亿非洲疟疾患者提供高科技诊断技术,结束了发烧便用疟疾药的历史。2014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研所)与加纳政府合作建设中加西非心脏中心,关注加纳日益凸显的心血管疾病,派遣国内一流心血管专家到加纳参与援助,不仅给加纳人民带来健康与希望,也为加纳患者人数日渐庞大的心血管诊疗带来了最新的知识与技术。中国在眼科疾病频发的毛里塔尼亚设立了中毛眼科中心,为眼疾患者送去光明的希望与未来。

中国推出“对口医院”等合作载体,通过设置专科诊疗中心等方式,带动当地专科医疗水平的全面提升。2016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与津巴布韦最大的公立医院帕里仁亚塔瓦(Parirenyatawa)医院签订对口合作项目,双方开展为期三年的泌尿专科领域的诊疗合作,在津巴布韦建立中国泌尿外科腔镜医学中心,带动津巴布韦泌尿外科的腔镜手术和科研达到非洲先进水平。中国医疗队在马里、坦桑尼亚等国相继成立腔镜中心,带动非洲从开放手术时代走向微创时代,推动外科手术的腔镜化进程,减少手术创伤,提高医疗质量。

助力提升非洲公共卫生能力

随着非洲卫生水平的逐年提升和卫生基础设施的改善,中国对非医疗援助逐渐从关注疾病调整到关注健康水平。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宣布了“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发展合作会议通过了《开普敦宣言》和《实施框架》,吹响了中国深度参与非洲公共卫生建设的号角。

因高度关注非洲烈性传染病,在非洲对抗埃博拉、疟疾、结核病和沙拉热等疾病中,中国通过捐助资金、派遣医生、提供药品、建立专病诊疗中心等方式,应对非洲紧急卫生事件,提升非洲公共卫生能力。在应对非洲埃博拉的战役中,中国通过投入医疗精锐力量、加强疾病防控科研,为埃博拉防控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为便利病毒检测,中国在非洲建立了移动实验室,检测疟疾和埃博拉等传染病,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强有力地扶持了非洲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中国还在改善非洲的洁净水方面作出努力,积极推进水环境提升。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在干涸的大地上打井,为非洲民众提供洁净的饮用水源,减少霍乱等水源性传染病,改善民众健康状况。中国还在努力为非洲国家改善卫生环境,提升环境健康水平。中国在毛里塔尼亚首都无偿援建城市低洼地带雨水排水管道,缓解城市内涝,减少城区积水,有效减少蚊虫滋生和疾病传播。

建立智慧健康网络平台

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更加紧密地将中非联结起来,中非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协同化、卫生智能的集成化,非洲借此拥有了更智慧、更健康、更安全的健康平台。2017年,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远程会诊中心落户埃塞俄比亚黑狮子医院,实现洲际远程会诊,高质量地填补了埃塞病理医生严重稀缺的空白,开启了全新的智慧医疗援助新模式。借助这一平台,埃塞俄比亚能将疑难病理标本随时上传至系统,邀请河南省人民医院专家给予会诊指导,当地患者借助网络平台享受到了中国专家高水平的诊疗技术和丰富的诊疗经验。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通信技术在远程诊疗中的作用,中国还在搭建非洲国家远程医疗体系的资源平台。最近,中国向赞比亚捐助3套远程医疗设备,分别安装在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利文斯顿总医院和恩多拉中心医院。借助远程医疗新装备,中赞两国医生实现远程会诊,赞比亚当地医生之间实现即时交流互动,提高了赞比亚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让患者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非援助与合作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