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22-04-07 10:03:00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不同时期的疗效,找出治疗不同时期肝硬化的最佳方法。方法:根据临床治疗情况,观察并统计不同方法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普通干扰素逐渐加量法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短期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对降低肝硬化失代偿期5年死亡率效果显著;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在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时有明显抗病毒及改善肝脏功能及纤维化作用,可降低代偿期转化为失代偿期的风险。结论:对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丙型肝炎肝硬化,采用不同治疗措施可缓解病情,同时应根据患者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敏感程度合理调整药物用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肝硬化; 干扰素; 病毒唑

中图分类号 R51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6—0025—02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总流行率为3%~5%,一般人群感染率为1.8%,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约1.7亿~2.0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1]。世界传染病学调查显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20年内发展为肝硬化的概率很大[2]。代偿期肝硬化5年内死亡率相对较低,且较易维持病情,每年转化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比率仅为3.5%~5.9%;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内将有超过一半人因治疗无效而死亡,治疗难度较大[3]。本文主要通过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研究丙型肝炎肝硬化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取得的疗效得出相应结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及门诊5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6~58岁,平均35.2岁;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15~57岁,平均34.6岁。临床诊断符合201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4],并要求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符合以下条件:无肝肾综合征、无严重感染性疾病、无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肝硬化并发症。患者及家属在用药前被详细告知治疗方法、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均无其他系统及器官病变,年龄及体质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所选取的28例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肌肉注射凯因益生(干扰素)300万U,1次/2 d,24周为一疗程[5]。口服利巴韦林,3次/d,日最大量不超过1000 mg。治疗中以水飞蓟宾、维生素C等一般护肝药物作辅助及对症治疗。用药过程中每两周不间断进行血常规、肾功能等检查,合理调整药物用量,如此反复1年,观察其疗效。

对所选取的28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普通干扰素逐渐加量治疗+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待患者腹水消退后2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自发性腹膜炎或肝性脑病缓解后1个月开始治疗。初始剂量为普通IFN 0.9~1.5 MU肌肉注射,1次/2 d,每周加0.6~1.0 MU,直至最大耐受剂量,目标剂量为3 MU。口服利巴韦林800~1000 mg/d。24周中期评估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治疗第1个月每周检测血常规,每2周检测血清生物化学指标,之后每2~4周复查1次;治疗前均查胃镜、HCV基因型;治疗前、治疗第4、12、24周检测HCV RNA水平。

1.3 检测方法

全部病例治疗前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美国亚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凝血酶原时间、甲状腺功能测定、血糖、血清HCV RNA(荧光定量RT唱PCR法)、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Ⅲ)、Ⅳ型胶原(C—Ⅳ,放射免疫法)等指标。

1.4 疗效指标及安全性

1.4.1 重要疗效指标 (1)治疗应答(OTR):治疗24周后HCV RNA阴转情况;(2)治疗前、治疗24周时血清总胆红素(TBIL)、ALT、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改变情况。

1.4.2 次要疗效指标 (1)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治疗4周后HCV RNA阴转情况;(2)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12周HCV RNA阴转情况或是否下降>2log10 IU/ml;(3)治疗过程有无出现发热、乏力、消瘦、纳差、骨髓抑制、恶心、感染、溶血及肝功能失代偿情况。

1.4.3 安全性 N计数<0.75×109/L,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停药指征:出现N计数<0.51×109/L、PLT<2.0×1010/L或HGB<80 g/L;进行性肝功能恶化;反复肝性脑病发作;上消化道静脉破裂出血;无法控制的败血症或感染等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治疗效果

治疗后肝硬化症状明显好转,肝病病容减轻,面色恢复部分光泽,皮肤蜘蛛痣显著减少,肝区触感由额头感部分转为鼻尖感,肝硬化代偿期转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比率有所下降,肝硬化代偿期得到治疗或缓解,肝纤维化降低。治疗前与疗程结束时肝功能指标和HCV—RNA变化情况见表1。

2.2 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治疗效果

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同等时间增加量与治疗前比明显减少,血清HCV RNA仍为阳性,但与治疗前相比,OTR患者血清ALT明显改善,TBIL较治疗前下降、PTA、白蛋白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乏力、消瘦、发热、纳差、恶心等不良反应依然常见,但随访显示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死亡率下降,患者病情稳定,安全性较高。

3 讨论

通过对HCV RNA水平和肝脏细胞损伤程度关系的研究,很多肝病专家认为,血清中HCV RNA含量高,会有持续性肝脏损伤危险[6]。血清中含有高水平病毒会与脂肪变性协同作用加快肝细胞损伤。因此,对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非常必要,研究发现对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和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可有效缓解症状,降低由肝硬化代偿期转化为失代偿期的比率,降低死亡率。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在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时有明显抗病毒及改善肝脏功能的作用,可降低代偿期转化为失代偿的风险,《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对治疗效果和药物耐受性有所降低,但治疗可缓解病情[7]。为延迟甚至阻止肝细胞衰竭和肝癌的发生,建议在严密观察下予相应抗病毒治疗;普通干扰素逐渐加量法在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时短期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对降低肝硬化失代偿期5年死亡率有很大帮助,改善生存率,减缓肝硬化的进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汪群英.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0,7(13):265.

[2]程恳,溪茜,闫胗.1年以上血透患者HCV感染状况调查[J].细胞分子与免疫学杂志,2011,17(15):448—449.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12(20):197—203.

[4]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8(6):324—329.

[5]李志勤,武淑环,江河清,等.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J].中国实用医刊,2009,9(24):68—69.

[6]曹振环,邹梦娜,陈新月,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至肝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15(1):38—43.

[7]董咸峰.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4):55—56.

(收稿日期:2012—06—04) (编辑:田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