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绝一世,百韵《离骚》

发布时间:2022-04-10 12:18:09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辰阳山中,湘江泽畔,一位发如雪,髯似霜的老者衣袂飘飘,戴冠佩剑,一边踱步,一边吟诵。他满腔悲愤,昂首问天,高高的苍天不作答;低头问地,沉沉的大地静默无语……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用自己的生命铸成不朽的诗篇,昭示了光明的理想。《离骚》是屈原留给世人最后的千言陈情。《离骚》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每读《离骚》,都会想到屈原自投汨罗江的情景,总是让人欲语泪先流。重温屈原的经典之作,在悼念亡者的同时,何尝不是在怀念消逝的士人风骨?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他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屈这个地方是他的封地,所以后代就以屈为姓。作为楚国重要的政治家,屈原兼管内政与外交,忠心辅佐楚怀王。他主张变法图强,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排挤与毁谤,屈原先后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却始终抱有忠君忧民之心。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在当时的形势下,屈原既无力驱除黑暗,又不愿同流合污、苟且偷生。遂在五月初五,悲愤交加的屈原怀石自沉于清冷的汨罗江,以身殉国。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的踪影,害怕江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用竹壳、竹叶包好糯米投江喂鱼,使端午风习由此相传……

身居庙堂而心忧天下,身居荒野亦顾盼庙堂。屈原的家国情怀就是中华民族的一滴泪,是端午节的灵魂,穿越了浩荡的历史长河,凝聚了千年的岁月沧桑,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谱和群体共识。

屈原的哀怨但愿不会成为绝响。人虽孤独,琴道不孤。寄望后来者,在弹奏或品读《离骚》时,亦能知晓屈原之忧。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常常大量铺陈华美的辞藻,还运用《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增加了诗歌的美感,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大体上,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重华美的流派,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屈原不仅追求心性的自由,还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而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足见大文学家的禀赋。后来谢朓的五言诗以及再后来的七言诗,甚至后来的长短句,在句式上都受到了《离骚》的影响。他创造的楚辞文体,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反映着当时的历史现实,在表现手法上则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不仅运用神话、传说为材料,还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而屈原在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会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屈原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使得全诗如大河奔流浩浩荡荡。细心品味,你会发现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屈原不凡的匠心。

《离骚》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凤、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個补充。这种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的构思,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屈原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神话色彩。屈原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雄伟、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他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合。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较之《诗经》,《离骚》在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而蕴藉,更具怨而不怒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