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隐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护理及其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22-04-14 10:08:50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目的:对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反映隐性心肌缺血程度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护理对策。方法:对194例冠心病患者在DCG中的表现进行监测和分析,并在实行药物治疗后再次监测其对冠脉流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及结论:DCG监测有助于评价缺血性心脏的活动性,能及时反映心肌缺血程度;中药复方制剂是对心肌缺血病例进行保守药物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老年人;隐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监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49-01

本文对老年隐性心肌缺血在动态心电图(DCG)中的表现进行监测、分析;并针对研究结论提

出药物治疗和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按WHO标准诊断的194例冠心病患者,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0岁,其中男性99例,女性95例。

1.2 方法采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43420AB型携带式双道24h全息记录仪做DCG监测,受检

者将24h内的一切活动和症状做详细记录。

1.3 判断标准采用近年欧美国家所推荐的“三个一”标准,缺血性ST段为丁点后80ms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lmm,持续时间≥lmin,两阵次缺血之间至少相隔l min,为阵次心肌缺血,并按记录的症状作对照

2 结果

2.1发作及心电图表现DCG监测记录到心肌缺血表现者106例,其中无任何症状者64例(占60%),共检出心肌缺血1052次,每例发作1~25阵次,ST段压低幅度为1~4mm,最深达5.4mm.无痛性心肌缺血(SMI)1704阵次(占67%)。

2.2发作时段SMI与症状性缺血发生频度均具典型昼夜周期,均以5:00~12:00时频率最大,共有520次心肌缺血发生在这一段时间(占49%)。

3 讨论

目前对“有心肌缺血不一定有心绞痛”这一事实已确信无疑。常规心电图仅能反映短时的心脏活动,只有在心肌缺血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表现出来。DCG监测有助于评价缺血心脏活动性,能够及时反映心肌缺血程度。因为临床上出现心电图ST段缺血改变及/或心绞痛以前已经有了心肌缺氧所致的心肌细胞代谢异常及心脏整体舒缩功能障碍。这些变化并不出现在心绞痛以后,而是发生在心绞痛以前,而无心绞痛的心肌缺血并不能使病人免于发生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

SMI及症状性缺血在上午时段发生率增高与病人在该段时间内体力和精神活动有关。此时交感神经活性显著增加,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循环中α-肾上腺素能使血管受体的敏感性改变,易致血管痉挛,血浆皮质醇增高使心外膜血管对缩血管因素的敏感性增高,抗凝血酶水平下降,从而激活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的凝血,另外,活动后心律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也可诱发心肌缺血。

DCG监测冠心病心肌缺血(有或无症状),是观察心肌缺血进展情况及评价疗效的一项新技术,特别对SMI具有简便、准确、适时、可重复、可定量等优点。SMI不但可发生于冠心病患者,也可见于正常人,其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及心性猝死的关系极为密切,且发病率甚高,故SMI的防治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可以说SMI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学问题。

无症状心肌缺血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是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异常等),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这些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或死亡后尸检,几乎均证实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有明显狭窄病变。无症状心肌缺血在冠心病中非常普遍,且心肌缺血可造成心肌可逆性或永久性损伤,并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泵衰竭、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因此它作为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类型,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有资料表明,心绞痛患者75%也同时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且发作次数是有症状心肌缺血的3~4倍,而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无症状心肌缺血者高达84%~90%或更高,无症状心肌缺血病人由于从未诊断过冠心病或不在当时表现为冠心病,对其诊断相当困难,应将老年、安静时心电图有ST—T段改变或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等易患人群列为首要检查对象。Holter可以监测心肌缺血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生频度、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动态变化、及其与日常生活活动的关系,为目前公认的用于监测SMI最简单而常用的方法。目前可以肯定地说,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可以引起心脏功能改变,心肌电生理活动及心肌代谢异常,与有症状发作的心肌缺血比较具有同等程度的影响,且具有一些潜在的并发症。因此,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改善心肌缺血的状态,防止冠心病意外的发生。药物治疗应针对心肌供氧、需氧两个方面,即关键是使氧的供应与消耗重新达到平衡。治疗手段主要为两种:一种减少心肌耗氧量,另一种是改善冠脉血流量。现有心肌缺血的治疗手段很多,单独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吡啶)或β一阻滞剂(如倍他乐可、博苏),均可使心肌缺血发作减少,但两者合用效果更佳。在心率较缓慢者,应用硝苯吡啶更为合理,但要注意血压的改变。目前一般采用药物、介入性方法或外科搭桥手术均可减轻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对危险性高、药物疗效差或多支血管病变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应采取积极的冠脉介入治疗或外科搭桥手术。对在低运动量时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也需积极进行内科或外科处理,包括溶栓治疗、PTCA及旁路手术等。目前保守的药物治疗是公认有效而安全常用的方法,它对延长患者的生命和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有重要作用。相当一部分心肌缺血的患者兼有高血压症状,因此在应慎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资料表明中药制剂在近年的心血管疾病用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上述病例,我们采用复方丹参滴丸等中药复方制剂进行保守的对证药物治疗,4 wk后采用DCG监测,结果表明保守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达到51.5%,可明显增加冠脉流量、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改善。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徐波.冠心病介入治疗一从临床实验到临床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

[2] 陈维州,许玉韵,主编.心血管病治疗学[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2:43-78.

[3] 赵连成,武阳丰,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7.

[4] 冯琳,侯晓云,孙春雨.中国药房,2002:8.

作者简介:

郭改平,女,本科,主管护师,1972年2月出生,工作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