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搏击中的“明道”

发布时间:2022-05-27 09:55:0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编者的话】

中国进入WTO以来,政府在“大开放”中的角色一直倍受关注。

零售业领域亦是如此,从2004年12月全面开放以来,政府的角色就屡受考验:2006年百联和家乐福在重庆“隔墙开花”事件让人们把目光纷纷投向了政府的执法问题。而此次家乐福在加润多商圈开店方案被否决后全线搁置长沙的开店计划将是对政府的又一考验。

事实上,对于走向完全开放的中国来说,我们必须明确,法制就是一切衡量标准,在开放的征途中,市场只有“法制化”才可能“有序化”。那么如何制定法规?基于各方利益点的差异,如何拿捏尺度、不偏不倚,对政府来说很难权衡,但就国外企业优势极为凸显的现状来说,在公平公正的大前提下,适当制定一些对本土企业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发展,不失为一种“求得大同”的方式。但无论是何种法规,唯有执行方显效力。

所以在此,在期待悬而未决的家乐福事件政府能始终坚定以法办事以规范市场之外,“规范法制、有序开放、适度保护”,亦是我们期待的中国零售业有序发展的明道。

“静坐”湖南的家乐福

早在2006年9月份家乐福要在长沙再开三店的消息就已占据了这个城市主要报纸经济版面的显要位置-当时家乐福中西区总经理冉·安东为开店一事专访湖南,声称家乐福长沙第二家店面“贺龙体育馆店”最快将在2006年底开门迎客。并在场与记者大方预估“未来5年,家乐福将在长沙新开6家店面,同时进驻株洲、衡阳、郴州、常德等城市。”当谈到对于家乐福进驻该地是否引进新的业态和管理模式,冉·安东称,“家乐福对此地段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有信心做好长沙的第二家分店”。

可时至今日,家乐福在湖南开设第二家分店的工程却已偃旗息鼓。在其全国市场扩张深入之大势中,这是对全国战略的权衡?还是有其沉默背后的其它玄机?

从长沙市商务局披露的权威消息显示,家乐福的确是向市商务局递送过三个待选店址请求申批,这三个拟开店分别位于香樟路口、贺龙体育场和百脑汇店。但市商务局否定了家乐福要求开百脑汇店的申请:因为家乐福此次规划的一万多平米的超市大卖场相中的店址与家润多朝阳店相隔不到10米。

依照已经实施的《长沙市商业网点管理办法》,家乐福百脑汇店如果在此开出,将不可避免地与家润多朝阳店形成恶性竞争。因此长沙市商务局在召开听证后否决了家乐福的申请。

家乐福对此决定的遗憾是显而易见的——其在长沙开第二家店的计划搁置至今。

据有关人士了解,双方的僵持至今未有缓解。无论后续如何,长沙市政府的这一举措,使家润多在一段时间内避免了与家乐福的“硬碰硬”交锋,避免了该商圈一场恶战的上演。

中国零售业“大限后”的中西对决

无论如何,短时间内家乐福的发展计划已被搁置。但从长远来看,湖南本土零售业的竞争态势依然不容乐观:除了家乐福,其老对头沃尔玛也在湖南快速推进,先后开出了五家大卖场。沃尔玛还表示,要在三年内在湖南14个地市都开出分店。而麦德龙的拓展计划是,2008年肯定要在长沙城的南部开出第二家分店。

事实上,上述外资零售业在湖南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发展的状况。三年的过渡期后,外资零售业在全国发展趋势一路看涨,也使零售市场出现了多种变化。首先,外资商业企业进入速度明显加快。据中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家乐福在中国已经有91家,沃尔玛在中国有74家,易初莲花也有75家,而在这总共240家中有150家是2004年以来开的,这说明在2004年三年过渡期结束以后,外资的开店速度突飞猛进。

其次,随着外资商业在合资企业中股权比例限制的取消,外商独资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继去年易初莲花变身独资后,家乐福、百盛都先后启动了回收股权的计划。而在2005年新批外资零售企业中,单独资企业就有124家,占63%。尽管去年的统计情况尚未公布,但预计外资独资企业比例将会更高。

此外,那些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老的国际零售巨头,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既有优势,其目光已不仅仅只是植根于一线城市了,已着手向二线、三线城市甚至县级城市延伸。而且,还有经济不够发达的西部地区,在2004年后仿佛也成了零售业争夺的香饽饽。去年重庆家乐福与华联隔墙开店,一方面说明开放后内外资竞争的加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家乐福掘金西部的决心。

到目前为止,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真正占据优势地位的只有大卖场业态,但近几年来,外资零售企业通过自行开店、兼并重组等各种方式抢滩中国一、二线城市,其销售额已经超过了本土超市。如果一旦外资占据中国大卖场整体主导地位,对中国日用必需品的销售和整个产业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05年连锁百强》显示,上榜的外资企业18家,比2004年增加6家。销售规模总额1439亿元,占百强总销售规模的20%。如果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境外上市、国外资金注入内资企业等则上榜企业27家,销售总额2619亿元,占“连锁百强”总销售规模的37%。

而相较外商的蓬勃态势,中国本土零售商越来越感到危机四伏。早在入世之初乃至之前,上海、北京等地培育了一批类似首联、百联等的所谓的商业航母,但他们毕竟都是政府一手捏合而成的。先不说首联的无形隐退,就是现在依然还风光的百联,近几年也时常传出不和谐的声音。至于是否能与外资抗衡,至少现在还不得而知。截取上海商家为例,截至目前,上海已有60多家联华超市转型超级生活馆或是生鲜超市,今年沪上300多家联华标超转型工作将全部完成。而其同胞兄弟华联,继股市退市后,日前也传出由于业绩不佳,可能退出北京市场的消息。

当然,本土企业也不乏优秀的范例,如湖南“步步高”的异军凸起,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从经营模式、规模效应、资金实力来说,“硬”碰“硬”依然很可能是两败俱伤。中国的零售商在竞争中作为“地头蛇”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零售競争的管理明道

许多人认为,中国入世5年来,从总量上看,外商现在占国内零售市场的份额不到5%,不存在开放过度问题。可现在即使商务部都不能准确说出我国流通领域中外资的数量,5%又从何而来呢?即便5%的数据准确,那么,它能作为衡量的标准吗?毕竟,中国还存在数以万计的集贸市场以及大量的个体户等,他们与外资能有可比性吗?

为了打造本土“商业航母”,2004年6月份,商务部颁布《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的阶段性目标。但事实上,截至目前,又有好几家曾被商务部重点扶持的流通企业变成了外资,使得商务部也左右为难。

2005年4月,国务院首次主持召开了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会后国务院发布了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也提出要“有序推进流通业对外开放”。

但是,究竟什么叫有序呢?由于目前中国流通业的风险评估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为地方政府的主观臆断提供了温床。2006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家乐福重庆与北京华联隔墙开店”事件中,在回答商务部“家乐福是否符合网点规划”的质问时,重庆市政府难怪会给出“基本符合”的莫名答复。最后,在重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再三周旋下,家乐福还是如愿开业了。而此次湖南“家加”事件,如果加润多缺乏背后的强大支持力量,我们亦无法得知后续将如何发展。

所以,在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组织今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是首要任务,例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民营资本和外资享受同等待遇,应特别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商品零售和服务餐饮业,毕竟,他们更了解当地居民的需求;考虑到个体商业对就业和便利居民消费的社会效应,应给予个体经营者税收优惠、营业用房等方面的扶持,甚至可以考虑发放小额贷款;考虑到商业的特点,要帮助解决民营企业短期融资问题;行业组织要起到帮助政府监督政策、法规实施的作用,还应帮助建立行业内部的自律;政府应该放手让原国有商业和民营商业中实力较大的企业自己通过兼并、重组、互相参股壮大自己,尽量少直接插手,因为往往后遗症较多;对那些主要通过并购获得门店资源的外资,政府应设立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