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2-05-27 15:55:06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重大。它是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2010年,装备制造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接近26%,是世界贸易的主导商品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品。本文以六安市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首先概述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地位和基本特征,然后介绍我国、我省及六安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接着从六安市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对策,以达到改变六安市装备制造业现状,促进装备制造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发展现状 对策

一、产业地位和基本特征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重大。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2010年,装备制造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接近26%,是世界贸易的主导商品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品。它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我国装备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约占工业总数的20%以上。如果考虑到制造业与其他流通业、服务业的关联性,则制造业间接提供的就业比例达到30%以上。它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根本手段。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其技术水平决定了各产业当前竞争力的强弱,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它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装备制造业是科学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具深度、最有影响的产业。技术装备作为技术载体,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和桥梁,是科研成果从潜在效益转化为现实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指导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6.6%提高到26.3%;装备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9%;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由5万家增加到10万多家;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一;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球装备制造第一大国。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组织结构不合理。二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

三、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省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工具、机械基础件、石化通用机械、重型矿山机械、仪器仪表、农业机械等9个主要行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工业产业第二位,是安徽省工业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我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390亿元,出口额94亿元。生产叉车4.03万台,挖掘机1.11万台,工程起重机810台,电力变压器2513万千伏安,锻压机床500台,小型拖拉机4.28万台,柴油机25.9万台,造船120万载重吨。规模以上企业1992家,上市公司7家。汽车制造、叉车制造、液压机制造、挖掘机制造以及电缆制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当前影响安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不多;产品过渡“轻型化”,缺少重型和成套设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优势规模企业少,带动性不强;产业外向度低,出口产品交货值率低;原来具有优势的农业机械持续下滑,与农业机械发展快的省份差距越来越大。

四、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过去五年是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的五年。到2010年,我市装备制造业共有法人单位数646个,产值超过355亿元,其中销售额1600万以上的有143家,销售额2000万以上的有121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50亿元,基本涵盖了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电工电器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7大行业。

主导产业日益突出。铸锻件、齿轮、轴承、模具等基础件;粉末冶金材料、磁性材料、硅基材料等基础材料;电机、家电、照明器具、输配电、电线电缆等电工电器制造;专用车、低速车、船舶、汽车零部件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产业快速发展,主导作用日益凸显。

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区域为特征的金安区电动机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裕安区汽车零部件和钢结构制造产业集群;寿县船舶制造和改装车制造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对加快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目前,我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143家,产值达到和接近10亿元的规模企业有9家企业。规模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对于加快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薄弱、成套设备发展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

五、六安市装备制造业SWOT分析

(一)优势

区位交通优势。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员城市、合肥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

矿产资源优势。六安已发现矿藏40多种,探明储量30多种。其中矿霍邱铁矿已探明储量19.7亿吨、全国第五;金寨钼矿探明储量220万吨以上,世界第二。

土地资源优势。由于六安地处江淮分水岭,耕地大部是丘岗地,未利用土地中的山区田坎、裸岩、石砾地等不适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达3.3万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35%。这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丘岗地恰恰使六安具有发展装备制造业需要较多土地的资源优势。

产业基础优势。六安铸锻件、家电、机电、轴承、齿轮、变速箱、电光源、硅基材料、磁性材料、钢结构等装备制造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现有优势产业和规模企业为我市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劣势

产业集群程度低。目前,六安装备制造业规模偏小、产业链短、产品单一。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协作不够发达,企业之间的协作程度较低,部分企业各自为战,中小企业不专不精,没有特色,未形成专业化的生产优势。

产业原创技术少。六安装备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企业自身创新动力不足,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能力偏低,企业间也缺乏技术协作来解决共性、战略性的技术问题。

产业龙头企业少。六安的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偏少,整机企业偏少,高端产品偏少,导致中小企业无法大量聚集在龙头企业周围进行配套生产,竞争力弱,在行业中缺乏话语权。

产业知名品牌少。装备制造业中仅有长江手扶拖拉机、神虹变压器、江淮电机、世林电光源、六齿汽车配件、兴林机械等6个“省著名商标”。

(三)机遇

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带来的机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家将继续实施《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着力解决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水平。

安徽实施两大规划带来的机遇。《合肥经济圈规划》明确提出,要将我市打造成为合肥经济圈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和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皖北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煤机装备业、新材料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发挥皖北地区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和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特种钢、特种线材。

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装备制造业大规模向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转移。这为拥有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的我市,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设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四)威胁

生态保护的威胁。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推进生态治理,开展环境保护的任务和责任重大,对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硬性约束。

产业边缘化的威胁。目前,我市处于产业链顶端的龙头企业很少,基本不具备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这就有可能使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在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跳过我市,而向具备配套能力或拥有高端企业的周边城市转移。

融资困难的威胁。装备制造业90%以上都是为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缺少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困难。

六、对策

(一)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引导装备制造业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集群集聚;引导各类资金投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投资战略性重大项目,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企业科技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道路,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技术引进向自我发展转变,由外部要素驱动向内部创新驱动转型,大力推进装备自主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重点突破重点行业

选择若干个装备制造重点行业,集中内外优势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实施重点突破,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并围绕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扶持发展配套产业,引导形成若干个特色突出、链条完整、布局合理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为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提高产品的成套化水平,努力培育若干个规模大、带动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四)加快产业间融合发展

加快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从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设备改造、物耗能耗控制、装备运输到回收处理全过程的信息化。提高传统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五)加强省市开放合作

以项目为依托,积极引进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注重东向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加快与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在承接转移中加快发展。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六)坚持和谐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倡导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发挥装备制造业吸纳就业多的优势,更多吸收劳动力,扩大就业面。

参考文献:

[1]徐建中,朱美荣.知识视角下我国制造业企业生态竞争力构建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1,(08).

[2]秦伟,郭树涵.中国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记首届中国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J].装备制造,2011,(Z1).

[3]荆玲玲.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互动网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4]冷单.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机制的运行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5]兰肇华,杨青,严昌宇.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识别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