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观的新视野

发布时间:2022-05-29 13:20:0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马克思坚持自然史和人类历史的统一,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实现了历史观的重大转向,从而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历史观;自然和历史; 新视野

马克思在人的活动基础上把历史和自然统一起来,否定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割裂历史和自然的思想,批判了黑格尔用精神运动来说明人类历史的做法,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实现了历史观的重大转向。

1 马克思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颠倒”了黑格尔主义关于历史的逻辑和逻辑的历史的关系,彻底清算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马克思指出,对于黑格尔来说,“历史的哲学仅仅是哲学的历史,即他自己的哲学的历史”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把各种社会历史现实都追溯到它们的本质,即精神的发展史,而精神的发展史就是概念的发展史,世界历史是“精神”的表现,社会历史现象与精神的关系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存在,就是精神的本质决定了社会现象。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这个思想颠倒了过来:“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③ 把黑格尔的思想颠倒过来之后,马克思并没有把人的物质活动以及社会关系看做是全部历史的本质,而把思想过程看做是社会历史的现象,相反它们都成为人的社会活动中的几个不同的方面(历史事实)。这就是说,马克思在完成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的时候,并不是用一种历史哲学代替另一种历史哲学,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而是用历史现象即人的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历史发展 的一般进程。 正如恩格斯曾经指 出的,马克思的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④。马克思所颠倒的不是自然和历史的关系,而是历史领域中概念的历史和社会历史的关系。

马克思结束了黑格尔式的历史哲学,但绝没有在历史哲学的意义上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或者说,马克思没有把社会存在看做是社会历史 的本质。在这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不存在所谓的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同样不存在黑格尔意义上的那种用精神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解释历史现象的问题。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用社会发展 中的某种 内在逻辑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马克思所要解释的是历史现象 (历史事实 )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超越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就不能真正地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2 马克思揭示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调整

社会历史的研究者也是社会历史的参与者,用马克思的话说,他们既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剧中人”,又是其中的“剧作者”⑤。作为剧中人,他们直接参与了社会历史过程。作为剧作者,他们根据 自己的体验、理解来把握社会历史。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人作为剧作者和剧中人,在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同时,分析社会的结构,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的社会意识及其根源。如果照这样 的方法论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上超越了在他之前的任何一位思想家。马克思既不是从个人的心理体验出发,用个人的心理体验来解释历史,把社会历史的研究看做是对个体行动的研究,也不是从社会观察者的角度出发,把社会历史的研究看做是对社会总体演进过程的宏观描述,而是从历史活动的参与者的角度 出发研究社会历史。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一个人不仅对社会有 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体会,而且还必须把 自己的行动和他人 的行动协调起来,甚至还必须从他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从而达到对于社会现实的共同理解。在此基础上,他实现了与他人行动之间的相互协调。他必须立足自我而又超越自我,必须在人际互动中理解社会。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念不是人站在历史观察的位置上得出的经验性的结论,这个命题也就不能从经验的意义上理解为客观的因果关系。用因果决定论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摆脱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观念,而是用因果决定论来代替黑格尔的现象和本质的决定论。要真正地克服和扬弃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思路,就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关于人和人之间交往关系的重要思想。传统上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恰恰忽视了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决定论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 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否适应的问题。凡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社会就得到发展。在我们看来,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适应与否是一个效率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合理性问题。然而,其中还存在着另一个重要问题,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否被接受的问题,即正当性的问题。一种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或许完全适应生产力或者经济基础,但是人们却由于文化的、传统的或者宗教的原因而不愿意接受它。如果一种生产关 系或者上层建筑被人们 自觉地接受 了,那么它是正当的,尽管它或许不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我们并不否认,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最终会被人们所接受,并被看做是正当的,但是,从合理性中并不能必然引出正当性,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这是因为,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所存在的各种政治、法律和思想关系是每个人在交往中形成的关系,人们在交往中对生产力、经济基础形成自己的看法,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中对于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生活 目标形成自己的价值体 系,并在这种价值体系中对各种社会关系作出 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既包含了合理性的问题,也包含了正当性的问题。

传统上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理解却忽视了马克思历史观中的交往维度,只是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宏观结构,而忽视了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因而也忽视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中所存在着 的正当性问题。一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正当性问题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反作用就无法理解。马克思在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注意语言、货币以及权力在交往 中的作用。马克思虽然也研究 了语言、权力等交往媒介,但是,中晚期的马克思所关注的重点却是货币这个交往媒介在社会关系形成 中的作用。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往中,人们所考虑的是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因此马克思特别强调经济要素在人和人之间社会关系中所具有的决定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上述其他因素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在《资本论》、《法兰西内战》、《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文献中,分别分析了经济、政治和社会要素在人和人之间关系中的地位。在这些文献 中,马克思深入到具体的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研究人和人之间关 系的形式、形成、转换等重大问题,以全新的姿态充实和发展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第32 页。

②③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第 141,142,147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第257 页。

作者简介

付振岭(1970-),男,哲学硕士,现任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哲学教研室副教授,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