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防空反导转型“萨德”系统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22-05-29 19:55:0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未来战场,将是隐身武器的较量,不论是有人机、无人机,还是巡航导弹、弹道导弹,都朝着隐身化方向发展。如何对抗这些21世纪的隐身目标是各个国家都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而打击和消灭敌方隐身目标的前提是发现它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反隐身为主要特征的防空体系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期聚焦现搅得朝鲜半岛不得安宁的“萨德”系统和未来大有前途的量子雷达,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裨益。

近几年来,美国一直试图说服韩国同意其在首尔部署末段高空区域防御(THAAD,下文简称“萨德”)系统,以防御朝鲜的弹道导弹。而近期,这种构想逐步朝着具体实施的方向不断发展。

“萨德”简述

“萨德”系统原名为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缩略语为THAAD),是美国陆军的系统(同时也接受美国导弹防御局管理)。该系统与美国海军的海基“宙斯盾”系统、岸基“宙斯盾”系统功能类似。从美国分层反导体系来看,“萨德”的主要作用是填补美军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上层”拦截能力(主要基于“宙斯盾”系统)和“下层”拦截能力(主要基于“爱国者”系统)之间的“空隙”。

“萨德”系统主承包商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其他子承包商还包括雷神、波音、BAE系统等公司,主要功能是利用动能方式拦截中短程弹道导弹。系统从2008年开始服役,拦截距离200千米以上,速度8.24马赫(约合1万千米/小时)。该系统采用锑化铟成像红外寻的器来实现制导。

“萨德”系统主要包括火控与通信系统、雷达、发射车、拦截弹和“萨德”专用支持设备。

火控与通信系统是一个通信与数据管理干线网,主要功能包括:将“萨德”系统内部各个部分通过各种媒介(有线、无线)连接在一起;实现“萨德”与外部指控节点乃至整个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连接。例如,借助该系统,“萨德”可接收来自“宙斯盾”系统、卫星等的提示信息以实现目标截获;负责拦截方案的规划与执行。

雷达采用AN/TPY-2雷达(末段模式/前沿部署模式),该雷达工作于X频段,可搜索、跟踪、识别目标,并通过指控战斗管理与通信系统向拦截弹(乃至整个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提供实时弹道导弹威胁跟踪数据。

发射车安装于卡车底盘上,机动性强,可快速发射、装填拦截弹。

拦截弹(导弹)每部发射车可装载8枚拦截弹。拦截弹工作流程如下“发射初期采用惯性制导,飞行中段采用指令制导(即不断接收雷达指令),末段采用成像红外寻的器制导”。

“萨德”部署韩国的潜在威胁

尽管“萨德”属于“防御性”系统,且其拦截距离也大致刚好能够覆盖韩国本土。然而,其在韩国的部署仍然得到中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异常坚定的反对,原因不难理解—其潜在威胁远非“部署一套防御性武器”那么简单。

“萨德”若部署韩国,将大幅削弱中、俄的战略威慑能力。“萨德”拦截距离尽管只有200~300千米,但其AN/TPY-2雷达探测距离则要远很多,足以覆盖中国的东北三省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这种远距离探测能力对于中、俄而言无疑具备非常强的反威慑效果。因为中、俄部署在“萨德”有效探测距离内的弹道导弹(尤其是具备战略威慑作用的战略弹道导弹)的隐蔽性会大幅降低,进而导致其威慑效能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讲,“反威慑”即是“威慑”,“削弱攻击”即是“攻击”。因此,“萨德”所谓的“防御性”仅是名称而已。

“萨德”若部署韩国,则将成为美军全球防空与反导体系(乃至全球作战体系)的“触角”,进而导致美军作战体系直接部署到中、俄“家门口”。这一点可能才是中俄最为担心的。如果将美军的全球作战体系视作一个网,那么“萨德”可视作是这个网上的一个节点。与其他任何网一样,节点与网之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就是说,一个节点背后实际上是整个网络的力量。从这一角度来讲,如果“萨德”在韩国部署,则意味着美军直接部署到了中、俄家门口,连缓冲区域都没有。

CSBA建议的美军防空与反导转型

2016年5月,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研究人员Mark Gunzinger、Bryan Clark共同发布了一份名为《赢得制导武器集群竞争:美国防空与反导再平衡》的研究报告(下文简称《报告》),该报告主要对美国防空与导弹防御领域的转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报告》指出,美军当前防空与反导能力已无法满足新兴的“制导武器集群竞争”需求,应转型。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等美国的潜在对手已经开发出了样式繁多、打击精度高、技术先进的制导武器集群,而美国当前的分层式防空与反导体系已无法实现有效防御。

简而言之,就是将当前的分层防御体系转型为一种集“传统/新型动能拦截、传统/新型非动能拦截、新型战斗管理”等3类要素于一身的新体系,这3类要素通过有机、无缝融合来实现高效的制导武器集群防御。尤其是各种传统/新型电子战系统(如高能激光器、高功率微波武器)在新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具体来说,就是优先使用中程拦截器、各种传统/新型电子战系统、新型动能防御等手段,这样就可以在不依赖昂贵的远程拦截器的情况下,大幅提升美国应对精确制导武器集群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报告提出了如下7方面的转型建议,这些建议总结起来可归结为2大目标:降低敌方制导武器集群规模及效果;提升美军防空与反导能力。

更好地利用位于低威胁区域内的军事基地。尽可能充分利用距离更偏远但相对更加安全的军事基地,有如下优点:潜在对手需要耗费更多的财力来开发更加昂贵、作用距离更远的监视系统与打击系统;让潜在对手的指控通信情报监视与侦察网络暴露出更多的脆弱性,而该网络是其赢得制导武器集群竞争的关键要素。当然,这一理念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降低了美军每天可出动的飞机架次,但这一点可以通过增加远程、大载重空中作战平台数量及开发小型化精确制导武器系统(这样每个平台所能搭载的武器数量就可以大幅增加)来改善。

冲突区域内尽量分散部队。尽可能将冲突区域内的美国军队分散开来,可以让对手不得不发射更多的制导武器来攻击同样数量的美军目标,而每个单独的作战位置所遭受的打击力度也会被稀释。当然,分散军队也会为后勤能力与后勤基础设施带来额外的压力,而在诸如西太平洋地区这么大的区域内如何确保后勤的有效性将是很大的挑战。

冲突区域内实施基地集群作战。充分利用冲突区域内的美军基地、临时作战中心等驻点,将军队尽可能地分散在这些基地、作战中心内,并通过各种联合方式实现集群作战。这种作战方式可以有效地削减敌方针对大范围区域的打击力度,同时还可通过基地之间的相互支援来增强美军总体作战能力。这种方式非常适合未来在东欧或波斯湾地区的作战行动,但不太适合西太平洋地区的作战行动,原因是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基地、作战中心数量太少,难以形成集群作战能力。

增加美军基地的弹性。美军应尽可能加固或深埋其现有军事基地内的高价值设施,并通过伪装、隐藏、欺骗等战术来强化战场的弹性。这样做可以迫使敌方为摧毁相同数量目标,发射更多的武器,进而稀释其精确打击能力。

实施“发射前”作战。美军应针对敌方的空军基地、武器发射平台、指控通信情报监视与侦察网络(该网络是实现精确目标瞄准的基础)主动发起进攻性作战行动,以便削减敌方可以发射的制导武器集群的数量和攻击频次。美军应保证维持战斗空中巡逻所需的足够数量的远程面对空拦截器以及足够的远程拦截能力,以便在敌方战斗机发射武器之前将其击溃。这种作战方式好比是攻击敌方的“弓箭手”而非攻击其“箭头”,其效果要比单纯的防空与导弹防御好很多。尤其是通过综合利用赛博战、电子战、物理攻击来对敌方指控通信情报监视与侦察网络实施“致盲作战”,可有效降低敌方发现、定位、跟踪、攻击美国目标的能力。

修订当前的分层防御式防空作战模式。美军(尤其是海军)当前所采用的是分层防御式防空作战模式,即综合利用远程、中程、短程拦截器来实现防御。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舰载垂直发射系统所能搭载、发射的拦截器数量有限,无法有效应对敌方的制导武器集群。因此,需修订该模式,转而优先使用中程拦截器(作用距离10~30海里,典型系统为改进型“海麻雀”导弹)和诸如电子战、定向能武器等新型动能与非动能防御手段。这样就可以在不依赖昂贵的远程拦截器的情况下,大幅提升美国应对精确制导武器集群的能力。具体到美国海军,可以在现有垂直发射系统基础上加装电磁轨道炮、能够发射超高速弹的传统舰载炮、固态激光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电子战系统,这些新型系统不需要额外的弹仓,只需要足够高的功率和冷却能力即可。

强化美军陆基基地与部队防御敌制导武器集群攻击的能力。上述可用于海上基地或海外基地防御的作战模式也可用于强化美军陆基基地与部队防御能力。

转型背景下“萨德”的可能应用模式分析

从上述转型描述可以看出,姑且不论这种转型理念是否适合整个美军,但至少《报告》中提到的有关“提升陆基基地制导武器集群防御能力”方面的建议对于在韩国部署“萨德”这件事上非常值得美军参考。这是因为,即便美军真的能够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也肯定会比较“低调”,即以中短程拦截系统为主,辅以软硬杀伤电子战系统,应该不会部署远程拦截系统。而这种理念刚好与《报告》中的建议相一致。

《报告》指出,在陆基基地防空与反导方面,美军的防空与反导体系应实现如下转型:综合利用岸基远程“宙斯盾”垂直发射系统拦截器、“萨德”、地基拦截器来对数量相对较少的弹道导弹集群实施中段、末段拦截;综合利用短程和中程拦截器、超高速弹、定向能武器来应对其他数量较多的对地攻击制导武器集群,如,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制导火箭/炮弹/曲射炮弹等。这种转型后的体系优势明显。

这种基地防御体系可综合利用小型化低成本的中程拦截器(10~30海里,如PAC-3、岸基垂直发射的“海麻雀”导弹等),与远程拦截器相比,其成本更低,可大量部署。

该体系还包括电磁轨道炮、固态激光器、电子战系统、高功率微波武器等。固态激光器和高功率微波武器可提高美军基地防御的密度,可作为动能拦截器的有效补充。包括电子战系统(用于干扰敌方传感器和武器制导系统)、诱饵、定向能武器、动能拦截器在内的综合性系统用于美军战场基地的制导武器集群防御。这些武器系统可提升美军在竞争区域内的响应速度,系统间的集成则需要战场管理系统、安全通信链路以实现作战的精确控制。

若美军采纳《报告》给出的转型建议,则“萨德”系统的应用方式可能会有所转变,新的应用模式预测如下。

强化网络化能力势成必然。大量部署诸如“萨德”系统的低成本、中短程拦截器势必带来一个问题,即如何有效协调不同系统以实现高密度、精准、高效、及时防御。而网络化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若美军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则肯定会大幅提升“萨德”系统内、不同“萨德”系统之间、“萨德”系统与其他导弹防御系统之间的网络化协同能力。

电子战能力成为有力补充。在中短程导弹防御过程中,动能和非动能相结合才能生成更好的防御能力,而非动能武器中最典型的就是诸如电子干扰、固态激光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等软硬杀伤电子战系统。因此,若美军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必将辅以部署大量的电子战系统,尤其是新兴的、具备硬杀伤能力的电子战系统。其实美军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例如,美军各军种和DARPA已经开发出输出功率150~300千瓦的固态激光器,而美国国防部也已开发出了电子对抗高功率微波先进导弹项目等一系列高功率微波武器样机系统。这些系统均有可能随着“萨德”一起部署到韩国。

环境。

具体来说,就是“萨德”火控与通信战术站组,在每个“萨德”导弹防御连中,装备有2个战术站组(其中一个备用),而每个战术战组由战术作战站、发射控制站、站支持组3部分构成。

从美国陆军在防空与反导领域的未来规划来看,“萨德”系统发挥作用所依赖的网络中心环境还将进一步扩展,即构建成一个陆军综合防控与反导体系。该体系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利用一个单一一体化的火控网络实现了传感器、武器、通用任务指挥等能力的集成,可为美国陆军提供高保真的单一综合空中视图。

二是通用任务指挥单元(亦称综合防控与反导战斗指挥系统)可实现传感器、武器控制与管理功能。

三是该体系集成了包括“萨德”“爱国者”、改进型“哨兵”等在内的一系列防空与反导系统。

四是每个传感器、武器平台都将拥有一个“即插即战”接口模块,可实现分布式战斗管理功能,以支持体系的网络中心战能力(相关功能在美国陆军作战人员战术信息网的一个子网上实现)。

根据规划,完整的美国陆军综合防控与反导体系预计于2018~2020财年之间构建完成,完成后的体系,未来美国陆军防空与反导体系的核心网络中心战环境是其综合火控网/火控品质交战网。具体到“萨德”系统,它将主要依赖如下两类网络中心环境:利用综合火控网/火控品质交战网来实施综合防空与反导战斗指挥,以及与其他防空与反导系统实现情报融合、协同;利用传统的高速跳频数据链link 16来实现可靠的火控。

破网为上

既然“萨德”是美国陆军综合防空与反导体系中的一个“节点”,因此,从对抗角度来讲,自然应以体系破击为主要手段,而非简单地考虑如何对抗“萨德”这一个点。简而言之,“破网为上,破点次之”。

具体来说,就是以“萨德”所依赖的网络中心环境为主要作战对象,实现体系层面、网络层面的破击,达到“以点及面、全维度瘫痪”的对抗目标。

责任编辑:彭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