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收藏的茅盾诗词及其书法作品

发布时间:2022-05-29 20:40:02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十多年前,我一场大病之后,渐渐地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年里,收获是厚重的,过去梦寐以求,但终求不得的许多珍品今天终于如愿得手。令我尤其惊喜的是,当我得到茅盾的第一幅书法立轴之后,我便继续追踪下去,在漫长的时光中,我又陆续寻觅到了一批茅盾的诗词、书法作品,除了二幅镜芯外,其余均为纸本立轴。这些作品有的公开发表过,有的尚未见诸报刊。将有关茅盾的一批珍贵的文学资料及艺术作品整理出来,尝试着解读茅盾书法作品的美学意义,应该是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我的书法藏品中,最早的一幅是茅盾用行书书写的诗作,为五律。纸本立轴,1.8平方尺。因时间久远,纸张已发黄,且有斑点,但字迹清晰,虽是1946年书,其字体仍显秀丽、飘逸。诗云:“垂成归不得/危坐对沧浪/病叶惊秋色/残蝉怕夕阳/可堪疏旧计/宁复更刚肠/的的孤峰意/深宵一梦狂。”这首五律均是繁体字,他题写的上款是“林和靖旅馆写怀/黄裳先生雅正”。全诗无标点。书尾签名“茅盾”,并盖“茅盾印信”的白文钤印。最后题“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上海”。

“林和靖旅馆”中的“林和靖”是北宋隐逸诗人,以写梅花题材的诗最为著名。他是浙江奉化人。由此推论,店主人可能是一个文化人,或许与林和靖有什么宗族上的联系。黄裳则是当代著名散文家,出版家,已辞世,山东人。

1947年,茅盾先生仍用行书书写了一幅七律。纸本立轴,2.8平方尺。这是一首郁达夫的遗诗。诗云:“飘零琴剑下巴东/未必蓬山有路通/乱世桃园非乐土/炎荒草泽尽英雄/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便欲扬帆从此去/长天渺渺一征鸿。”上款写有“郁达夫遗诗”,“梅林兄留念”。全诗繁体字,无标点。字体清秀而多韵味。“郁达夫”,现代著名作家;“梅林”,生平不详。诗尾署名“茅盾”,且盖有篆书“茅盾”的朱文钤印,印章后题写的日期为“一九四七、九、二日、上海”。此幅书轴,我已珍藏。

我没有寻觅到1950年代茅盾的书法作品,按情理是应该有的,比如说赠巴金、施蛰存、戈宝权等人的书法,但我无缘收藏到。艺海寻珠,我仍在细细探寻,随即发现了茅盾在1962年书写的一幅书法作品。水墨纸本,立轴,3平方尺。这幅立轴上,书写了李白的一首《早发白帝城》,还书写了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两首诗是连着写下的。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王之涣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上款写有“海波兄两正”。条幅的下端有茅盾的簽名及篆书“茅盾”的朱文钤印。时间题为“一九六二年、二、二十日香港”。小小的条幅上留下了书写唐朝两大诗人名诗的墨宝,这对索字者来说,是多么的欣慰。应该着重说明的是,这幅题赠,是用行草书的形式写下的,仍全部是繁体字,字体笔画粗细有别,字体大小交叉不一,疏密有致,潇洒多姿,显示了它的结构美。文为竖写,一笔倾泻下来,何等奔放,何等畅流。

另外一幅行草书作品,是茅盾于1963年书写的。水墨纸本,立轴,2.2平方尺。因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了,所以轴身残破,纸色发黄,但文字无损。所书写的也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王之涣的《凉州词》,两首合并起来写,没有题目,没有作者姓名,这是颇有新意的一种形式。因与前述中重复,这里就不再引用原诗了。诗的上款写有“个簃同志雅存”。“个簃”,即海派著名花鸟画家王个簃先生。诗尾签名“茅盾”,并盖篆书“茅盾”钤印。时间写为“一九六三、二、二十日于西湖”。从字面上看,笔力雄奇,气势逼人,如行云流水,江河奔泻。可以联想到,当年二人在西湖之畔相互谈诗论画的情景是多么惬意。

以行草书的形式书写诗文书法的作品,我还寻觅到了新的一幅,因未标时间和地点,我根据书法的特征和内容,判断它大约是1960年左右所写。2.2平方尺,水墨立轴。这是一首七绝:“识曲知音自古难/瑶琴幽操少人弹/紫茎绿叶生空谷/能耐风霜历岁寒。”没有上款,无标点。诗尾题“录吴昌硕题画兰诗”。吴昌硕,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书画海派创始人。条幅后署名“沈雁冰”,并盖篆书“茅盾”的朱文钤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此幅书法借吴昌硕之诗,画出了自己心中之画。

1965年5月,毛泽东写出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76年1月号。茅盾怀着喜悦的心情,书写了全诗。我收藏的是一幅水墨立轴,2.4平方尺,无标点,以行书写出,但也有向草书方向的倾斜。全词是:“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词尾写有“恭录毛主席词水调歌头”。署名:沈雁冰,盖“茅盾印信”白文钤印。这首词的书法是我见过的茅盾书法作品中最有欣赏价值及艺术价值的一幅。无论从笔画的雄浑、秀美还是体势的奇稳、峭拔,也无论是整体布局、运笔隽永,还是神采飘逸、妍润婉丽等诸方面,都给读者留下了美的回味,审美的意蕴,堪称书法美学的精品。

1970年代,是茅盾书法作品创作较多的一个时期。我收藏这个时期最早的一幅是他1972年写的一幅水墨立轴,1.8平方尺。这是一首七律。诗云:“日射胭脂旋欲融/西厢犹记户迎风/梦中旧麦仍啼粉/觉后新欢帐断红/大泽龙蛇非作幻/高门鸾凤竟成空/崔娘遗恨留千古/翻案文章未易工。”上款题“观戏偶作一九六○年”,另一上款为“林昭同志两正”。由此看来,这是一首旧作。署名:茅盾。盖“茅盾印信”白文钤印。最后题写的是“一九七二年於北京”。林昭,生平不详。书法仍是行书,天雕神镂,风神凛然。茅盾的书法作品功底极深,造诣极高,字体清瘦秀逸,笔画外延很长,清癯入骨,傲雪穿云。

这之后,我继而从一位老者处看到了茅盾的一幅水墨纸本立轴,2.5平方尺,书写了他的一首五言十二行诗。诗云:“皎皎姑射姿/寒秋淡孤月/岁落耿幽贞/江空照奇绝/何处碧参差/吹落南枝雪/因之托毫素/夜半清辉发/一洗京洛尘/芳菲不堪折/知蹰云消忧/何待清尊竭。”这首诗没有题日,也没有上款,全部繁体字。诗尾署名茅盾,并盖有“茅盾”的白文钤印。印章一侧写有“一九七三年六月”。这就交代了这首诗作的抄写时间。诗中的“知”字,我疑是“踟”字的笔误。诗之含蓄绝伦,自不待说,从书法上讲,仍然透出了端秀之气,只是下笔工整,无龙凤之姿,使观赏者顿觉清朗、端庄,一股正气贯穿字里行间,令人肃然起敬。

在一次寻觅过程中,我偶然间又得到了一幅茅盾书写的水墨立轴。这幅立轴是我收藏的茅盾书法中最大的一幅,5.4平方尺,诗为一首七律。全诗为:“浩气真才耀晚年/曹侯身世展新篇/自称废艺非谦逊/鄙薄时文空织妍/莫怪爱憎今异昔/只缘顿悟后胜前/懋斋纪盛虽残缺/已证人生现变迁。”条幅的上款题“读吴恩裕曹雪芹佚事新发见书年”、“龙骧方家正之”。下方署名“茅盾七五年北京”,并盖有两方印章。一是朱文“沈雁冰印”,另一是篆书朱文“茅盾”的钤印。吴恩裕,著名红学家。龙骧,河北人,时任中央领导保健医生。这幅书法作品仍是行书,秀挺俊朗,布局丽美,气在笔下,力在文中,其运笔如刀刻石,遒劲有力,笔墨意趣在字面上充满生气和青春活力。

后来,在京城的一位资深藏家处我看到了茅盾一幅书轴《满江红·欢呼十一大胜利召开》。此幅书法作品为水墨纸本立轴,2.9平方尺,是赠友之作。词的全文是:“八亿神州/早翘盼/天大喜事/百年计/高瞻远瞩/盱衡寰宇/治国抓纲初奏效/生产跃进旗高举/看文革/胜利育群荚/共磨砺/三全会/开先路/十一大/创新纪/作世界革命/坚强堡垒/只要三不誓坚持/扫除四害须彻底/颂中央/垂万代楷模/昭青史。”词的上款写有“圣陶同志两正”。“圣陶”,即叶圣陶,两正,即词文及书法两方面均指正。词中某句之观点,因历史局限之原因,存失误之处。词的最后署名“茅盾”,时间为“一九七七年于北京”。最后盖有“茅盾”篆书朱文钤印。诗题的下方盖有白文篆书“碧庄所得”钤印。赠叶圣陶书法作品的还有一幅《满江红·庆祝毛选第五卷出版》。横披,3.9平方尺。盖朱文“茅盾”钤印。时间为“一九七七年、北京”。这两幅书法作品仍是行书,全部是繁体字,字体优美依旧,意先笔后,潇洒流落,令人赏心悦目。

在继续寻找的日子里,友人告诉我一个信息,某某诗人处有一幅茅盾的书法立轴。我与该诗人交往多年,便径直前往他的寓所去观赏。这是一幅纸本立轴,1.8平方尺,诗为繁体字所书写。诗云:“蓦地春雷动八方/兆民歌颂党中央/长安街上喧锣鼓/万里江山又重光。”诗后题为“粉碎四人帮杂诗之一”。时间为“一九七六年十月作”。上款写有:“小云同志两正”。最后署名为“茅盾”,并盖“茅盾印信”的白文钤印。写此幅作品的时间为“七七年九月北京’。由此看来,这幅作品是重抄之作。这里提到的“小云同志“,生平不详。既是“杂诗之一”,可见还有之二、之三……但我无幸读之。这幅书法,苍劲雄健,秀挺云霄,像剑舞龙蛇,如曲竹弯弓,使人隐隐感到其风骨的力道与精神内涵。

朋友们知道我收藏名家书画,也就千方百计帮我寻找,或是向我提供线索。有一天,文化部的一位退休老者敲开我的家门,送来一幅茅盾的书法横披,2.3平方尺,展开来看,映入眼帘的是:“《满江红·祝毛选第五卷出版》”。词云:“吹彻全球/东风送艳阳威力/消冰雪/春水浩瀚/腥秽荡涤/革命狂飙新阶段/沧桑演变常规律/看两霸/搔首唤奈何/气气咽//天下事/争朝夕/四人帮/猛批揭/喜抓纲治国/人人奋激/十大关系对准则/雄文五卷持马列/听九州弦诵遍城乡/勤学习。”词的结尾处,署名“茅盾”,并盖白文“茅盾印信”钤印。时间为“一九七七北京”。词的上款为“今非同志指正”。“今非”,生平不详。全文皆为繁体字。这幅行书书法作品,仍是秀雅灵动,体现了茅盾炼神、炼气、炼形诸方面的功力。茅盾曾说过,他看過瘦金体,但未学。我想,也许他从中吸收了某些华美坚挺的笔意。所以,他的书法才给人一种清朗爽劲的儒雅之感。我曾看过一些名家书写的瘦金体,但都没有茅盾书法特有的体貌与韵味。

后来,我又得到了茅盾的一幅与上述内容相同的书法立轴,2.2平方尺。水墨纸本,无上款,全文为繁体字。没有加盖印章,书写时间为“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於北京”。

时间隔了数月之后,一次在逛画廊时,偶然发现了一幅茅盾的书法作品,悬挂在墙上。水墨纸本,立轴,1.6平方尺。这幅立轴,裱工犹觉新鲜,上下端为红色,文字的周围为蓝色,下端红绫中残存一些水痕。皆为繁体字。此幅书法为七律,没有题目。诗云:“沉舟破釜决雌雄/旧耻重重一扫空/正喜阵前初砍纛/却传幕后谋藏弓/仰人鼻息难为计/自力更生终见功/两霸气威朝露耳/万方共仰东方红。”诗尾署名“茅盾”,盖有白文“茅盾印信”的钤印,时间题为“一九七八年十月於北京”。这幅书法作品仍是行书,我倍加喜爱,因为它在书中达到了艺术上的极致,其神理超妙,浑然大成,筋骨血肉,精神气脉,章法布局,均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堪称神品之作。

又过了一些日子,我重新读到了茅盾的《沉舟》一诗,与之不同的是此诗的书法立轴山上写有上款“中东风云”、“一九七二年旧作”、“南生同志两正”。书写的时间为“一九七八年十月”。诗尾署名“茅盾”,并盖有篆书“沈雁冰印”的朱文钤印。由此,我们才知道了这首诗的题目是《中东风云》,写作时间是1972年。“南生”,生平不详,这幅书法仍是美哉无限,妙哉不可言。似乎是茅盾书写条幅最多的两个年度。由此原因,我得到他的书法作品相对要多一些。他晚年时的一幅书法,我经过几多曲折才得到了它。这幅水墨立轴,纸本,2平方尺,轴头绫子均有残缺,并有少许破损。条幅书写的是一首七绝,没有题目,全诗为繁体字。诗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欲知两语之真谛/读透西厢自忖量。”诗尾署名“茅盾”,并题“时年八十二”,“一九七九年三月於北京”,加盖朱文篆书钤印“茅盾”。同一内容的书法作品,我在后来又得到了三幅,所不同的是有两幅在诗前写有“题红楼梦画页·读曲”。有一幅的上款写有:“重庆同志两正”,诗尾写有“题红楼梦画页·读曲”。时间题为“茅盾一九八○年二月於北京”。并盖有两方钤印。一方为朱文“沈雁冰印”,另一方为白文“茅盾印信”的钤印。“重庆”,生平不详。此幅为绢本立轴,2.4平方尺。上两幅分别为2.1、1.9平方尺,均为纸本,水墨立轴。这几幅书法作品线条老辣,笔力深厚,腕底有鬼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地步。

1979年茅盾的诗词书法作品中,还有这样一幅立轴。水墨纸本,1.8平方尺。诗是一首七绝。诗前写有“红楼梦画页·赠梅”。诗云:“无端春色来天地/槛外何人轻叩门/坐破蒲团终彻悟/红梅折罢暗销魂。”上款为:“谷韦同志两正。”“谷韦”,生平不详。但我另外的藏品中有一幅姚雪垠的诗词立轴,诗是他的一首旧作,上款为“书旧作,祝茅公八十一岁寿,寄请谷苇同志”。这是姚雪垠1977年所书。此谷苇与彼谷韦似为一人。只是此谷苇的“苇”字比彼谷韦的“韦”字多了一个草字头。我疑为笔误。“赠梅”中的“梅”,是何人,不详。茅盾诗后结尾处,签名“茅盾”,写有“一九七九年三月於北京”,并盖有篆书“茅盾”的朱文钤印。这一幅诗章立轴所书书法作品,仍是娟秀瑰丽,其意其心深含字内,不失端正与劲道。

我收藏的茅盾诗词书法作品的最后一幅是他1980年2月书写的。这是一幅水墨立轴,纸本,2.1平方尺。诗为一首七绝,用繁体字书就。诗云:“呼风唤雨寻常事/锥指管窥天地宽/科技关头多险阻/神州九亿兢登攀。”上款写有“祝全国科技大会宏勋同志两正”。诗尾签名“茅盾”。时间写为“一九八○年二月於北京”。并盖有“茅盾印信”的白文钤印。“宏勋”,生平不详。这幅书法字虽不多,但字字苍劲雄浑,高节凌云,人巧若拙,厚重古朴,千古不灭也。从总体上看,茅盾的书法作品是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从最初的稚嫩发展到了一个异常成熟、宏达、沉雄的阶段。可以说,他的文字优美中有刚强,线条柔美,力透纸背,出神入化,鹤舞云天,鬼斧神工,字体间飞扬一种傲气、豪气、帅气、美气。

茅盾曾经说:“少年时曾临过董美人碑。”董美人墓志是隋代楷书中的精品,布局缜密严谨,笔法粗劲含蓄,秀逸疏朗,淳雅婉丽,清隽俊峭。茅盾的书法明显地透出了这样的笔致,看来他临摹过的董美人碑对他的书艺是产生过影响的。杜甫诗云“书贵瘦硬方通神”。茅盾晚年的书法作品很明显地体现了“瘦硬”的特点,从这一意义上讲,他的书法是通神的,真乃神来之笔。如果讲比喻的话,他的书法作品很像亭亭玉立的美人和英武矫健的王子,各具风姿,光彩照人。

茅盾的书法作品经过漫长的历练,岁月的洗礼,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种神妙的境界。我们是否可以说,茅盾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茅体”呢?

多年收藏中,我还收藏了许多文化名人和杰出画家、著名画家的书法作品或画作,从中品尝这些艺术家的艺术品的韵味,美学追求,诗意蕴含,笔墨神韵,感受生命的乐趣,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

2012年10月于北京

责任编辑 张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