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供求变化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5-30 13:35:04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深度调整,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国内煤炭资源供求整体呈现出供需疲软的新特点。与此同时,黑龙江省的煤炭资源供求亦出现新变化,主要表现在煤炭资源枯竭、煤炭资源型城市急需转型。2012年以来煤炭行业出现“量价齐跌”的现象,导致黑龙江省的煤炭产业受到重创,加之煤炭去产能政策性调整的影响,在短短的几年中,煤炭企业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由于煤炭作为生产要素的特殊性质,对黑龙江省的整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研究煤炭资源供求变化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立足于新常态的发展建议具有重要意义。煤炭资源供求变化主要从价格传导机制和资源储量两种途径影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煤炭作为必要的生产投入要素直接影响相关产品的产出与价格,而价格的变动对微观实体煤炭企业的影响则更为直接,煤炭企业普遍出现巨额亏损,企业数量急剧减少,煤炭企业发展进入低谷期。资源枯竭、去产能政策与不景气的市场效应相互叠加,导致黑龙江省的主要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下行压力巨大,部分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连年出现负增长,城市的整体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结构急需调整。为此,应该从寻找经济新兴产业动力、形成结构优化活力、发挥生态优美魅力、增强软环境吸引力、提高民生凝聚合力的角度,全方位改善缓解煤炭资源供求变化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资源供求变化;资源枯竭;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F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5-0125-06

一、煤炭资源供求变化呈现新特点

(一)国际国内煤炭资源供需疲软

从国际看,国际能源署发布的《煤炭市场报告2017》指出:受天然气价格走低,可再生能源激增以及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预计全球煤炭需求将停滞10年。欧美发达经济体持续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不断出台环保、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欧盟批准近40亿欧元补贴支持西班牙、德国等国减少煤炭使用。德国和英国也相继公布了全面停运煤电时间表,德国政府计划在2016年中期至2 050年间逐步摆脱化石燃料,并在205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95%的目标。英国政府计划到2023年限制燃煤電站的使用,到2025年关闭所有的燃煤电站。可以预见,发达国家煤炭需求将持续下降。同时,作为重要的煤炭进口国,大多面临国内煤炭供求形势转变,煤炭进口量大幅减少。其中,印度政府积极推动降低煤炭进口量,并计划在2017年实现国有电力企业完全停止进口动力煤,中国自2016年9月两次上调煤炭产量,煤炭进口高增速也难以持续,未来国际煤炭价格增长将受到一定制约。供给方面,近年来受煤炭周期下行、中国积极去产能、国外部分大型煤炭企业主动减产、价格持续回落等因素综合影响,国际煤炭供给端加速收缩。世界主要煤炭生产国煤炭产量自2014年开始加速下滑,2014—2016年世界煤炭产量分别为82.0亿吨、79.6亿吨和73.24亿吨,同比分别下降0.9%、2.9%和7.9%。2017年煤炭产量为75.49亿吨,是连续3年下跌后出现的首次增长,但也比2014年时减少了6.51亿吨。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煤企资本开支下滑显著,短期复产较难实现,世界煤炭供给受限。世界主要煤炭生产国煤炭产量增速呈下滑趋势,2016年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产量增速分别下降9%、17.6%、3.6%和10.6%,世界煤炭供给正在逐步收缩。需求方面,2011年开始,全球煤炭消费量增速呈逐年下滑趋势。2015年世界煤炭消费量为37.9亿吨油当量,同比下降2.7%;2016年世界煤炭消费量为37.32亿吨油当量,同比下降1.4%,世界煤炭消费量降幅收窄。随着全球煤炭消费重心逐渐由欧洲、北美东移至亚洲,2016年亚太地区煤炭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73.8%。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主要煤炭消费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量(进口国以进口量增速为代表)触底回升,增速由负转正。韩国自2013年开始煤炭进口量由负转正,日本自2012年以来进口量基本维持稳增长。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绿色低碳成为能源发展的主旋律。国家大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能源发展动力加快转换,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新业态、新产业加快发展,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双重更替步伐加快,能源结构优化步伐加快,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受经济增长形势放缓、能源结构转变等因素交叠影响,煤炭资源需求量大幅减少,供给能力严重过剩,供求关系处于失衡的状态,致使煤炭企业效益普遍下滑、市场竞争出现混乱、安全生产隐患频发,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供给方面,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峰值40.5亿吨,随后逐年下滑。2015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和国内需求疲软影响,低价倒逼煤企减产,产量同比下降4.5%至37亿吨。随着煤炭价格的下滑,企业亏损加剧,最终导致行业产能关停和产量缩减。2016年2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从2016年开始,中国煤炭行业用3~5年的时间,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2016年以来,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产量累计同比降幅不断扩大。随着276天工作日在陕西、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地执行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预计减产还将继续。需求方面,2000年以来煤炭消费需求明显放缓。2000年以来,我国煤炭消费经历了由低迷向加速,再到低速增长的发展过程。其中,2000年煤炭消费13.6亿吨;2013年消费量42.4亿吨,其间增加了28.9亿吨,增长212.8%。不过,近年来,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2014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5.6%,2015年为63.7%,2016年为62%,2017年为60.4%。

(二)黑龙江省煤炭资源枯竭

从黑龙江省看,煤炭是其主体能源,近年来随着煤炭产量下降,黑龙江省煤炭自给能力不足,已成为煤炭净调入省份,每年需要从蒙东调入4 000万吨左右煤炭,还需要从俄罗斯进口煤炭。供给方面,截至2015年年底,黑龙江省煤炭累计探明资源储量221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98亿吨,其中90.8%以上集中在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个国家规划矿区。煤种齐全,以褐煤、气煤、焦煤为主。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有序推动黑龙江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工作,实现煤炭行业脱困发展,结合黑龙江省煤炭行业发展实际和煤矿关闭整治整合工作,出台了《黑龙江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实施方案》,要求从2016年开始,用3~5年的时间退出煤矿44处、退出产能2 567万吨(省外45万吨)。加上现有大中型煤矿大部分井田境界内剩余资源储量面临枯竭,部分煤矿剩余服务年限已不足5年。煤炭资源勘探开发进展缓慢,可采出资源储量难以满足“煤头电尾”“煤头化尾”的煤源需求。需求方面,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全力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在地级市积极推广清洁优质煤、使用型煤及清洁能源,限制销售硫分高于1%、灰分高于16%的散煤;加大黑龙江省天然气资源开发力度,充分利用俄罗斯天然气资源,加快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天然气供给能力等举措,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严控煤炭消费总量,降低煤炭消费比重。2011—2016年间黑龙江省煤炭消费量维持在1.3亿吨~1.4亿吨,煤炭消费比重从2013年的70.6%下降到2016年的69.6%。

二、煤炭资源新变化对黑龙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煤炭资源价格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能够维持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就是石油、煤炭等资源的高消耗。由于我国经济体量日益壮大,自身资源供求状况对国际资源市场产生巨大影响,致使国际资源价格变动与我国经济发展周期呈现高度一致性。黑龙江省丰富的煤炭资源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也有力地支撑了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但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煤炭行业需求不振与煤炭价格下降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带来了较大的下拉影响。

从宏观层面看,资源供求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重的。一是资源是农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生产投入的基本要素,其供给变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微观层面生产成本变化,进而影响相关产业的附加价值和产出。二是受到产业关联性的影响,上游产业的成本发生变化还将对下游相关产业成本投入产生影响,导致各产业的产出和附加价值产生链式反应。三是根据要素替代效应,产业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量、价格也将产生变化,并对产业增加值和产出产生影响。四是资源价格还将影响政府和居民家庭两部门的消费支出变化,进而从需求面影响各产业的产出。五是资源价格的变动还将对国际和国内贸易交易条件产生影响,通过各产业调出调入、进出口变化最终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煤炭及煤炭制品作为电力、燃气、热力以及矿业、炼焦工业、石油加工、金属冶炼等行业的重要拖入要素,煤炭及其制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较强。因此,煤炭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上游产业,在重化工业占比较大的发展阶段,其价格波动影响的范围较大。煤炭价格变化对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的产业价格和成本产生影响,通过产业的关联性传导,受煤炭价格影响的产业又继续传导到其下游各产业,从而影响最终消费品的产出和价格,最终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从微观层面看,煤炭資源价格下降对黑龙江省煤炭企业形成了重创。从2012年开始煤炭价格指数持续走低,2015年比2012年下降了15.4%,虽然2016年煤炭价格指数有所回升,但是经过3年煤炭价格低迷的影响,许多煤炭企业已经遭受巨额亏损或已倒闭,2012年黑龙江省煤炭企业数量为267家,到2016年煤炭企业数量减至95家,减少了64.4%。2012年煤炭企业中亏损企业占21.3%,2016年亏损企业占比上升至48.4%。以黑龙江省最大的煤炭企业龙煤集团为例,受煤炭价格影响,2012年龙煤集团净利润-6.79亿元,2013年为-23.41 亿元,2014年为-43.83亿元,2015年-46.73亿元,亏损逐步扩大。同时,企业营业收入也从2012年的402亿元,降至2015年的202亿元。其间黑龙江省为帮助龙煤集团脱困曾一次性安排30亿元支持资金,使本就不充裕的财政资金更为紧张,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向拉动作用。

(二)煤炭资源枯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煤炭资源呈现“量价齐跌”的状况,黑龙江省鸡西市、双鸭山市、鹤岗市、七台河市四座煤炭城市处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时期,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亟须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煤炭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从以上四个煤炭城市的经济总量与增速来看,煤炭资源枯竭给经济发展带来较大下拉影响。在“十二五”时期,尤其是2013年以来四煤城经济均出现大幅下降。从经济总量看,鸡西市、双鸭山市和鹤岗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峰值出现在2012年,七台河市出现在2011年。2015年的经济总量,鸡西市较峰值差67.64亿元,双鸭山市差132.10亿元,鹤岗市差92.60亿元,七台河市差95.40亿元。从经济增速看,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鹤岗市“十一五”期间增速年均增长分别为15.44%、22.00%、24.95%和17.39%。但“十二五”时期,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鹤岗市年均增长分别为4.18%、1.8%、-6.97%和1.14%。其中,鹤岗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下降9.5%以上,2015年恢复到4%;双鸭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4年下降11.5%,2015年恢复到3%;七台河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3年下降14.2%,2014年恢复至2.4%,2015年进一步提升至4.1%。2016年除鹤岗市外,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经济总量较上一年有所增长,但与峰值年相比,鸡西市下降11%,双鸭山市下降23.4%,鹤岗市下降26.3%,七台河市下降29.7%。经济增长速度方面,2016年除鸡西市经济增速较上年有所提高,其他3个城市均出现下滑,鹤岗市还出现了负增长。

从四煤城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煤炭资源枯竭导致第二产业比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双双下降。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第二产业的贡献度大部分时间均在50%以上,尤其是煤炭工业的拉动。从具体城市来看,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的七台河市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超过60%,该期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是连续超过80%,2009年一度高达85.8%;鸡西市第二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28.3%,一路提升至,2012年的40.9%,2013年以来出现大幅下降,降至2015年的26.0%,2013年、201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负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负;双鸭山市第二产业比重从2011年46.0%的峰值一路下降至2016年的22.0%,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2011年达到69.7%的峰值,2013—2016年连续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负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负;鹤岗市第二产业比重从2011年48.0%的峰值一路下降至2016年的30.0%左右,2013年、2014年、201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负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下拉作用明显。

从四煤城工业增加值占比和GDP占全省經济比重来看,煤炭资源枯竭直接影响工业比重下降,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增速。在“十二五”时期,四煤城在煤炭工业的带动下,尤其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2008—2012年间,煤焦电化占工业经济总量均超过70%以上,煤经济年均增长高达14.1%。以七台河市为例,2011年七台河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洗煤和焦炭产量分别为2 121.6万吨和520万吨,但是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的洗煤和焦炭产量下降到1 302.95万吨和269.49万吨,地区生产总值也由309亿元降至212.65亿元。在煤炭资源枯竭的影响下,四煤城工业增加值占比亦纷纷下降,其中鸡西市和七台河市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鹤岗市和双鸭山市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达峰值后回落,工业占比下降在短期内给黑龙江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受煤炭“量价齐跌”影响,加上资源枯竭、成本畸高等因素的影响,昔日“一煤独大”的优势逐渐丧失,四煤城GDP占黑龙江省经济比重相继下降。鸡西市、双鸭山市、鹤岗市等地GDP占黑龙江省经济比重在2012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分别从2012年的4.25%、4.13%和2.62%下降至2016年的3.36%、2.84%和1.72%;七台河市GDP占全省经济比重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从2010年的2.94%,直接腰斩至2016年的1.41%。

三、煤炭资源供求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遵循创新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兴产业动力

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重工业、能源工业及农业是黑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地区经济中占比很大,而信息、电子、新材料、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占比较小,后发追赶的空间较大,在煤炭价格和需求低迷的背景下,亟须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方面同时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动力。一是加大煤炭资源产业科技创新力度,使传统资源产业焕发新活力。以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为重点,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加快发展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业。着力优化煤电、水电、电动机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超超临界超净排放煤电机组、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水分褐煤取水煤电机组、超超临界空冷汽轮机、超大容量水轮发电机组、高水头大容量大型抽水蓄能机组,推进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开发,打造世界级电站设备生产集团。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黑龙江制造”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对接《中国制造2025》,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在装备制造业、汽车、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信息技术等方面重点开展突破和创新;在制造业引入新信息技术,积极发展智能制造,鼓励企业研发自有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对标国际标准技术改造。三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全面振兴的新标杆新亮点。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和政策措施,依托产业基础,充分发挥资源、科技、人才优势,优化存量,引入增量,多点培育,合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开展“互联网+”和新兴产业惠民试点示范,打造云计算、生物医药、机器人、石墨新材料和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四是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培育新兴业态和新增长点。实施“网络强省”战略,深度挖掘“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点,让传统产业焕发活力,加快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产业组织、供应链、物流链等新兴业态,推进互联网应用由消费向生产领域延伸。完善信息服务,建立开放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以安全高效的信息资源促进全省信息经济高速发展。

(二)遵循协调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结构优化活力

受地缘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能源工业及重工业“一柱擎天”、国有企业“一家独大”等结构性问题突出,能源工业及重工业在现阶段对整体经济带来的发展失重问题凸显,国有企业比重过大对整体经济带来的结构失调和竞争乏力矛盾凸出,亟须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黑龙江全面振兴注入结构优化的活力。一是加快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支持四煤城转型发展,增加非煤产业的占比,形成煤与非煤“双轮驱动”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向多元化、特色化转型发展,帮助四煤城尽快走出瓶颈。鼓励发展非煤替代产业,促进原有非煤产业转型升级,做强绿色有机食品、石墨等深加工产业,壮大商贸流通、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二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导鼓励企业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新设立的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企业必须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监督管理机制,经营性国有资产要实行集中统一、特色化监督管理。引导国有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盘活资产,鼓励国有企业引入战略性投资者、股权投资基金入股、员工持股等民间资本,向混合所有制经济转型发展。三是加快非公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非公企业进入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支持社会资本和非公企业加入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非公资本所占控股比例,引导建立国有企业与非公企业常态化的协作机制。

(三)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态优美魅力

在国际经济下行和国内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黑龙江省对资源性产业依存度过高的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注重扬长避短,发挥生态优势。一是提升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整体形象。顺应食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大力推进有机、绿色食品形成高品质种植、精深加工、个性营销的链式效应,强化绿色食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建立覆盖全产业生产环节的质量认证、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有机、绿色食品高质量、高标准生产。精准掌握食品市场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快速推进产品研发升级,开发高品质畜产品、乳制品和食品,满足当前消费者健康、时尚和安全的消费需求。二是打造全国一流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充分挖掘冰雪、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旅游潜力,以自然资源的独特性、体验性和感染力为主导,全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特色旅游。重点推进核心景区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标国际标准开发旅游产品,针对市场需求开发不同时长的旅游线路,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旅游路线的吸引力。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乡村旅游、湿地低空飞行、自驾游等新型旅游方式,全力打造火山湿地、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森林深處、华夏东极等4条精品夏季旅游路线,打造夏季“避暑胜地·畅爽龙江”的品牌。发挥冰雪旅游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高标准设计适于普通游客的、参与性强的雪上和冰上活动。三是发展全国北方夏季健康养老产业。发挥生态、气候、医疗和绿色食品等方面的优势,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投资建设,建立健全养老设施,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旅游和养老产业等融合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夏季养老产业。统筹发展“候鸟式”养老、旅游养老、慢性病防治、绿色食品供给相互融合促进的养老产业。

(四)遵循开放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软环境吸引力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等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行政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等软环境发展速度与硬环境发展速度相比较为缓慢,软硬环境并进的意识还有待强化。一是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坚持“多取消、审一次、真备案”,省级部门持续下放和取消审批权限。通过建立审批监督平台,实行网上和合并审批,并负责审批权限执行辅导。在允许的情况下,下放的审批权限要同时下放前置条件审批权限,真正实现审批权限的下放,形成横纵协调的审批格局。对于已经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权限要做好衔接,梳理制定各级部门监督责任、权力、责任清单,认真做好事中、事后监督管理。二是政府部门尽量减少使用价格干预手段,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深入实施水、电、天然气、石油、交通运输等生活必需品和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价格协调机制。三是强化对俄合作平台功能。依托与俄罗斯经贸往来的历史合作基础和地缘优势,集中培育一批外向型企业,大力推进哈尔滨新区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的功能定位,不断提高各沿边城市口岸开放和货运能力,吸引外向型企业集聚,打造面向全国的对俄合作的桥头堡。四是拓展黑龙江省能源企业与中央国企合作范围,支持能源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神华集团、中海油等重点能源企业的合作,共同谋划未来能源产业深度开发目标,推动重大项目合作,充分保障黑龙江能源产业链向广度和深度延伸。支持黑龙江省有实力的能源企业“走出去”,利用已有的资本优势,与重点能源产地开展投资合作,共同推进“煤头电尾”“煤头化尾”等重点合作项目建设。

(五)遵循共享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民生凝聚合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是妥善安置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下岗职工再就业。落实和加强财政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加快建立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加强职业中介和就业信息服务。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优先支持失业矿工、工伤残疾人员、棚户区改造回迁居民及采煤沉陷区居民等困难群体再就业。二是通过产业发展增收脱贫,大力扶持贫困县结合地方特色形成主导产业,以绿色有机为基础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等特色种养加产业发展基地。大力发展“互联网+农村淘宝网店”等新兴销售渠道形成产业化经营,整合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游、民俗游、边境游等。鼓励贫困地区尝试以土地入股、扶贫资金入股和带地入社等方式脱贫,积极引导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助力产业脱贫项目。三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救急难”工作。持续开展低收入人员、低保户、重度残疾人员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提标扩面,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指数上涨相适应的浮动机制,建立覆盖全省的救助制度。针对新增困难人员建立政策性应急救助机制,及时将新增困难人员纳入适合的政策范围进行救助。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救助和福利设施。

[参 考 文 献]

[1] 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黑龙江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Z].2017.

[2] 国际能源署.煤炭市场报告2017[R].2018.

[3] 张汝根,孙倩.“一带一路”战略下黑龙江省煤炭产业经济转型分析[J].知与行,2016,(6):147-150.

[4] 王新华,王晨,白丽.煤炭消费结构趋势分析与调控机制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4,(11):53-81.

[5] 刘志超.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脱困发展对策[J].知与行,2017,(10):128-133.

[6] 徐建中.破解黑龙江省资源型经济发展难题的对策[J].知与行,2018,(2):114-120.

[7] 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6.

[8] 于左,孔宪丽.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J].财贸经济,2011,(6):129-135.

〔责任编辑:徐雪野 田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