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介对我国歌剧艺术的传播和影响

发布时间:2022-05-31 10:05:04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歌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音乐贯穿于整个剧目当中,但歌剧与音乐并不完全相同,其更多的是戏剧成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歌剧传播的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文以电视媒介为例,分析新媒体对歌剧传播的影响,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电视媒介给歌剧带来的机遇分析;其次,众所周知,电视媒介本身具有的价值引导、文化的传承、还有娱乐的功能,所以电视媒介是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渠道;最后分析电视媒介对歌剧的传播带来的挑战,尤其是各行各业传播市场份额相对较大,从而对歌剧的传播带来一定的冲击。本文对于电视媒介采用两面

快速发展的新媒体在挤压电视媒介的同时也为电视媒介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新旧媒体的融合,电视媒介的革新都促进了电视媒介自身的发展。而歌剧艺术作为我国一种表演艺术,在电视媒介的冲击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歌剧艺术要想取得自身的长远发展,就需要从自身出发,结合我国的发展特色以及地方特色,利用电视媒介和多媒体实现自身的创新,获得观众的支持,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一、歌剧艺术的概述

歌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其将歌唱和音乐结合,然后以表演的方式展开。因为歌剧最先出现的时候,被视为古典传统音乐的一部分,所以在其的发展中,流行进程远远低于流行音乐。随着歌剧的不断发展,演变到今天,人们常常把音乐剧视为现代版的歌剧。我国的歌剧发展,主要始于20世纪初,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先驱或继承传统戏曲,或改编民间歌舞剧,或借鉴西方歌剧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或雅化、或俗化的歌剧艺术形式。从我国歌剧艺术的发展中,可以发现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三大特色。

第一,具有民间特色,群众性较强。我国歌剧的创作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很多题材都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然后经过一定的改编而成,如《白毛女》,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基层群众的生活中,将我国民间音乐与传统戏曲深入融合,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启蒙儿女》、《军民进行曲》等,从其歌剧名称可以看出,作品在创作的时候,十分重视群众基础,更彰显了一种浓厚的红色情怀。歌剧还有一个主要特色是融合了民间的一些艺术形式,如《夫妻识字》和《兄妹开荒》就巧妙地融入了延安的秧歌舞,使得歌剧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

第二,勇于创新,兼收并蓄。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离开了创新,艺术就会失去活力和长久的生命力,而在创新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已有经验的总结,离不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如《白毛女》就开辟了我国全新的歌剧艺术路线。这部歌剧将民间音乐和传统戏曲结合,同时融入了西方歌剧的创作艺术。正因为如此,《白毛女》的诞生才标志着我国歌剧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其对中国歌剧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他的创作艺术的影响下,我国先后出现了很多具有本国或者地域特色的歌剧,像具有代表性的《西施》、《江姐》、《故乡》等。

二、电视媒介对歌剧传播的影响

1.机遇

我国歌剧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现在正处于新世纪,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了艺术创作的百花齐放,中国歌剧也仅仅抓住这一机遇,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电视媒介的不断更新升级。中国歌剧发展面临以下机遇。国家重视歌剧的发展,各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大型的歌剧院,就拿票房来说,《赵氏孤儿》和《钓鱼城》的票房相当可观,这就使得沉寂多年的歌剧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尤其是在电视媒介的影响下,歌剧创作者越来越重视其传播价值。如2011年第三届世界歌剧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加拿大、德国、西班牙等8个国家共同参与,带领着知名剧院和艺术组织参与,对于歌剧艺术的经营和发展展开广泛的讨论,这对我国的歌剧发展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机遇。在讨论中指出,在保障歌剧艺术的质量的基础上,建立机遇电视媒介的网络化销售,加大媒介的宣传力度,使得更多观众走入剧院。

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歌剧艺术的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视媒介也在寻求自身的突破,纷纷介入新媒体领域,相关数据现实,2012年起,有50家主流媒体开始进行改革,如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等重点网站,这一改革不仅使得电视媒体能够通过资源整合获得新生,对于受传统限制的歌剧艺术来说,也是一次借助电视媒体改革实现自身突破的大好时机。例如,新媒体具有庞大的视频资源,这些资源也为电视媒体提供了充沛的内容资源,歌剧艺术也可以借助这一发展趋势实现自身的发展。

2.挑战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根基深厚,历史悠久。虽然歌剧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备受重视,但是由于其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推广和传播面临一定的难题。

首先,从歌剧自身来看,其缺乏创新,与时俱进性较弱,那种既反映时代精神又具有吸引力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屈指可数。这就使得在大众传媒不断发展的今天,他未能借助这一东风发展。我们来看,近年来比较火爆的综艺节目,如《奔跑吧兄弟》、《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都借助了电视媒介,得到了宣传和发展,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还是艺术传播角度,或者是娱乐角度,都受到了观众的大力追捧。相对而言,歌剧的发展和传播就显得薄弱了很多。尤其是《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已经发展了好几个年头,依然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这与它们能够结合时代发展,抓住观众喜好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次,观众基础和市场基础薄弱。就拿电视媒介来说,一般喜欢宣传比较受观众欢迎,收视率高的节目,获得一定的流量。而由于歌剧在这方面不占优势,所以大众传媒对其宣传的力度也就较小,一般看歌剧的群众主要都是一些歌剧爱好者,而现在的90后、00后,对歌剧大都不了解。例如,从电视剧来说,最近比较火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经播出,点击量已达数十亿,商业价值和观众基础可想而知,综艺节目《奇葩说》、《吐槽大会》等也是深受观众喜欢,自然就得到了电视传媒的推广。而歌剧缺乏年轻一代力量的支持,以美声为主,较为乏味。相比较而言,人们更愿意去看那些有剧情,有亮点或糟点的节目,所以,电视传媒相对而言也更乐意去传播这些节目。再者从我国现代歌剧排行来看,依次是《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等,他们都产生于四五十年代,受老一辈的喜爱,而青年一代的群众基础薄弱,可见歌剧发展缓慢,未能牢牢抓住电视传媒的彩色世界发展,还停留在黑白时代。

三、如何利用电视媒介促进我国歌剧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1.拓宽具有中国特色歌剧的覆盖范围

目前,虽然我国歌剧取得了不断的发展,但是其中具有西方古典音乐的歌剧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相对而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大型歌剧艺术却较少。首先,我国歌剧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进行创新,融入本土元素,多创造像《赵氏孤儿》这种原创歌剧。例如,大型歌剧《西施》、《仓原》、《張骞》等,充分挖掘了本土化的特色,然后在音符和现代技术方面进行创新,使得这些古老的艺术题材不断年轻化。其次,要想拓宽覆盖范围,就必须借助现代传媒。传统媒体时代,歌剧作为一种动态的表演艺术,纸质媒介很难对其进行传播,无论你如何的文采出众,怎样的妙笔生花也是很难让人们通过文字来感受到歌剧艺术的魅力。而借助大众传媒,如电视媒介及互联网,其能够将声音和表演融合,以一种立体化的形式对歌剧艺术进行传播。最后,进行集中的大规模的歌剧展映。要想拓宽歌剧的覆盖范围,大规模的展演必不可少。如美国大都会、英国皇家歌剧院等启动的高清歌剧直播,极大的拓展了歌剧传播的覆盖面。所以,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也应该与世界接轨,借鉴别人的经验。发展高清数码技术,使得歌剧艺术更加真实化,高清的画质也能使得舞台效果更加突出。像我国比较有意义的歌剧《骆驼祥子》、《白毛女》、《百鸟朝凤》等都可以利用高清播放的形式展开放映,将大剧院的剧目制作和推广优势和高清画面有效结合,提高歌剧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

2.培养新一代的歌剧爱好者

不论是电视传媒还是互联网在进行节目的播放和传播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观众的数量。因此,歌剧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需要培养观众。关于歌剧艺术观众的培养,许多知名艺术家都提到儿童观众,他们一致认为儿童观众的挖掘与培养才能促进我国歌剧的繁荣,因为他们是歌剧传播的潜在力量。要想培养儿童歌剧艺术爱好者,就需要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学校加强与当地和国家剧院的合作,给儿童和青少年歌剧表演的机会,从排练、彩排、表演等方面促进他们和歌剧的接触,是他们从小喜欢甚至爱上歌剧。例如,在表演的时候可以让儿童表演《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猫》、《葡萄仙子》等具有教育意义,同时故事情节有趣能够激发孩子喜爱的歌剧。二是现代电视传媒的发达,高清歌剧的出现,家长也可以下载一些有意义,适合儿童观看的歌剧,和他们一起观看,从小培养孩子的歌剧鉴赏艺术,培养他们对歌剧的热爱之情。

结语

我国歌剧发展至今天,对歌剧艺术发展和传播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而电视媒介、多媒体技术等为歌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例如,将诗歌、音乐、人物情感等融为一体,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注入歌剧语言之中,使得舞台表演与多媒体相互融合。总之,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歌剧艺术发展也面临着大变革,歌剧艺术在继承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需要不断的实现自身创新,将艺术创新和历史传承紧密结合,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眸。相信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和电视媒介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歌剧艺术作品会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歌剧艺术发展道路必将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继超. 论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与现代传播[J]. 学理论, 2012(29):146-147.

[2]刘灏. 多媒体交互技术对中国歌剧创作的影响及实践研究[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7(4):88-96.

[3]胡美玲. 论媒介融合对艺术文本传播的影响——以《金陵十三钗》为例[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5(2):53-54.

[4]韩兰魁. 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与传播——评《中国歌剧的源流与发展》[J]. 戏剧之家, 2017(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