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110例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22-06-01 10:20:05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锥颅引流治疗的110例老年人CSD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CT扫描有助于早期诊断,MRI是最好的确诊方法;锥颅引流老年人CSDH安全有效;应重视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关键词 老年人 慢性硬膜下血肿 锥颅引流 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1995年10月~2005年10月老年硬膜下血肿110例,男97例,女13例;年龄60~86岁,平均69岁。90例有明确头外伤史(81.8%),其中有外伤史者病程按受伤日到明确诊断时计算,无外伤史者自出现症状到确诊时计算,3~4周14例,1~3个月85例,3个月以上11例,最长1年。症状与体征:头痛49例,其中10例伴有呕吐,21例伴有一侧肢体无力。不同程度的偏侧肢体瘫痪56例。精神或意识障碍者5例。伴随症状:头晕32例,失语7例,小便失禁14例,大便失禁2例,癫痫发作2例。术前意识状态:清醒者89例,嗜睡或烦躁者15例,浅昏迷或昏迷者6例。病理反射:Babinski征单侧阳性6例,双侧阳性2例。

辅助检查:110例均行头颅CT扫描,其中双侧血肿22例,血肿呈高密度者3例,等密度者17例,低密度者58例,混杂密度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侧脑室受压变形。术前磁共振成像(MRI)检查33例,CSDH在T1加权及T2加权上均为高信号影,血肿范围及其与脑组织界限清晰可见,CT漏诊的等密度侧血肿也清晰显示出来。

治疗:本组均采用局麻下锥颅血肿引流手术方式。双侧者先行血肿较多侧引流。术后引流时间为3~9天,平均5天,拔出引流管前均行CT复查,血肿大部分消失,中线结构明显复位,夹闭引流管1天后病情无加重为拔管指征。

结 果

110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手术治疗,104例恢复良好,痊愈出院。2例术后意识状态恶化,CT复查见硬膜外血肿,经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后痊愈;2例有少许残留,随访半年后再次复发,患者本人拒绝行2次手术;1例术前全身状态差,术后22天死于全身衰竭;1例术后已恢复良好,因上感导致肺炎,8天后死于呼吸功能衰竭。

讨 论

CSDH为临床脑外科常见疾病,约占颅内血肿的10%,老年人占42.8%~44.4%[1],其病因是多因素的。多数学者认为系轻微头部外伤导致桥静脉缓慢出血而形成。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血肿包膜反复不断出血是CSDH形成和扩展的机制之一。本组90例有明确头外伤史,占81.8%,为CSDH的致病原因。老年人因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其颅腔代偿容积相对扩大,故CSDH形成后,其脑受压表现多缓慢出现,且缺乏特征性;同时,引起CSDH的外伤多较轻微,常为患者所忽视。有些患者于血肿引流、病情恢复后才回忆起受伤史;因此,老年人CSDH常与脑卒中、脑肿瘤和精神病相混淆。我们认为病史采集上应注意此类患者:有头部外伤史;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缓慢起病,逐渐加重;一般对症治疗无缓解。对符合上述条件者应及早行确定性检查,明确诊断。

MRI在诊断CSDH上克服了CT扫描容易漏诊或误诊的缺点,CSDH在MRI成像上形成特征表现,即SE序列的T1和T2加权成像上血肿均为高信号,T2加权成像上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高。由于血肿的高信号表现,与周围组织信号对比度高,MRI能清晰显示出血肿的范围、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即使等密度的CSDH也不会漏诊,是目前诊断CSDH的最佳方法。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钻孔冲洗引流手术是治疗CSDH的首选方法。也有学者认为锥颅方法亦可行[2],本组均采用此法。老年人CSDH量多数较大,且其脑血管脆性大,手术中及手术后须注意:维持血压平稳;手术操作轻柔,缓慢减压,双侧者先行血肿较多侧引流;手术后应用2000~3000ml生理盐水促进脑膨胀。CSDH一般病程较长,脑受压时间长,脑组织膨起是个缓慢的过程,引流时间以3~5天为宜,否则时间过长可增加颅内感染的机会,同时引流管常因堵塞而丧失引流作用。术后3~5天复查CT,血肿大部分清除,血肿区为低密度,中线结构已基本复位,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既可拔除引流管。

由于目前我国人口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及CSDH患者不可能都在早期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因此不可能无死亡者[3]。本组死亡2例,1例死于全身衰竭,1例并发肺炎致死,均为并发症所致。提醒我们应该注意老年人心、肺等脏器功能状态,早期防治并发症,以便进一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许建平.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2,11:156-158

2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7-338

3 梁玉敏,张光霁.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中华创伤杂志,1995,11(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