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目标下学前保育学课程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22-06-02 15:10:09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本文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5年教改项目《应用型目标下学前保育学教学改革研究》(编号15JG001Q)研究成果

【摘 要】 应用型目标下学前保育学课程教学应针对存在的教学内容庞杂、重心偏离、教学方法陈旧、方式单一、实践环节薄弱、针对性差等问题,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转变学业评价方式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应用型目标;学前保育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改革设想

根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目标下学前保育学教学改革研究(15JG001Q)》的要求,课题组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西安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相关专业《学前保育学》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国内有关资料进行了查询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型目标下《学前保育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存在的问题、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并在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实验,形成了《学前保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学前保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内容涉及学前儿童生理发育、健康评价、营养膳食、事故预防与处理、疾病预防与处理、幼儿园环境卫生等方面知识,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在托幼机构从事幼儿保育的能力和技能,奠定从事幼教工作的职业素质。但是,现行学前保育学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1、教学内容庞杂重心偏离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材料和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在各校《学前保育学》使的教材不一致,有《學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幼儿卫生与健康》、《幼儿卫生与保育》、《幼儿园卫生学》等等。由于教材不统一,造成教学内容参差不齐,其主要问题有。第一,基础知识偏多,实用技能偏少。现在使用的各种教材就内容来看,都偏重于生理学、营养学、病理学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如现行教材都要用大量篇幅介绍人体八大系统知识,有的教材这一部分内容占据整个教材的三分之一。而涉及学生从事职业技能的方面的内容较少,具体操作技能缺乏。第二,现行的各种《学前保育学》教材内容与生理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内容重复较多,许多教学内容是从基础学科讲起,没有与有关学科进行很好的分工和合作,造成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第三,部分教材教学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学生职业需要。现行的大部教材,对于学前儿童生理、病理卫生讲述较多,而对托幼机构的物理环境卫生讲述缺乏。不能全面反映学前保育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对于托幼机构的基础建设的卫生要求没有涉及。第四,教学内容重心偏离。《学前保育学》教学应该突出幼儿保育这个重心,学前儿童保育就是教学主题。但在各种教材中对学前儿童保育中心不突出,教学重心是以各种学科的基础知识为主,改变了《学前保育学》的教学方向。在实践中造成学生对知识基础掌握较多,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环节薄弱,背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教学方法陈旧方式单一

《学前保育学》是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为一体的实用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溶为一体。但在现在各专业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教学计划中把《学前保育学》课程定位于理论教学,由此导致该课程管理中以理论教学为导向,使得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的管理沿用理论课程管理模式,致使课程实践特色缺失,实训环节被理论教学所淹没。第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前保育学》课程教学仍然延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尽管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但仍然不能脱离理论教学的模式。所造成《学前保育学》教学理论教学特点突出,实践教学不强,技能训练缺乏。第三,《学前保育学》应该是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但在教学方式运用方面,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没有改变,学生缺乏实际训练,造成理论与实际分离,学生动手能力缺乏。第四,学生学业评价应该与课程性质相适应。《学前保育学》课程评价应该将理论学习、能力水平和操作技能溶为一体,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准。由于《学前保育学》课程定位的偏差,现行学生学业评价都是以理论考试为主,不仅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学业的真实情况,而且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忽视职业技能掌握的现象。

3、实践环节薄弱针对性差

学前教育是应用型专业,《学前保育学》是应用型课程,实践环节是本课程的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教学环节。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实践环节薄弱等现象。第一,课堂教学缺乏实际训练。《学前保育学》课程的许多教学内容具有实际操作性,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演示和指导学生进行现场操作才能理解领悟知识、掌握相关技能技巧。但在现行教学中,课堂教学采用理论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做相分离,学生无法掌握有关技能技巧。第二,课程见习环节少。课程见习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见习能够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在耳闻目睹中增长见识。但在现行教学中,学生见习环节少,甚至没有,学生缺乏实际经验。第三,课程实训简单。课程实训是《学前保育学》课程的重要特色,学生在校进行课程实训,可以通过实际参观、亲手操作和演示,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托幼职业的基本技能。但现行的课程实训中,大多数专业的实训条件简陋,仪器残缺不全,无法承担教学必需的实训工作。第四,教育实习环节需要加强。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在实習过程中,学生通过从事托幼机构的实际工作,扮演教师角色,承担一个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进行职业情感的培养,把教育教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过程,为从事托幼职业奠定基础。但现行的实习环节时间短,加之组织、管理、经费、学生面临考研等原因,使得实习存在许多问题。

在应用型目标的导向下,培养社会急需的托幼机构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功能。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主要课程的《学前保育学》,应该以“基础实、能力强、技能精、素质高”为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全方位改革。

1、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学前保育学》是构建幼教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和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能力本位是课程的基本理念。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内容决定着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调整。《学前保育学》教材调整要以专业适应性为导向,着重于以下六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第一,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这是构建《学前保育学》教学内容基础知识,是贯穿整个课程的一条主线,对于整个课程教学和学习具有奠基作用。第二,幼兒营养学知识及膳食管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促进个体合理膳食,提高幼托运机构膳食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三,幼儿园安全管理和幼儿常见疾病预防知识和技能,是从事学前教育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和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素质重要体现。第四,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形态指标测量方法和评价方法,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专业技能,是从事幼托工作的基本能力。第五,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健康知识及心理偏差的预防和矫正,是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1]第六,幼儿园物理卫生环境的要求和创设,这是从物质设施方面提高保育水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对现行教材进行重新设计,突出六大知识和技能,对于过去与其他教材重复的内容进行删除,个别内容在体系上进行重新组合,编写适应应用型人才培養的《学前保育学》新教材。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学前保育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以“以生为本,知行合一”作为基本理念。第一,调整《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基本定位,将理论教学定位转变为“教学做合一”定位。确立“理论奠基—突出能力—提高技能”的教学思维。以基础知识为起点,能力培养为中心,技能提高为归宿,制定课程教学环节管理的相关制度,使课程管理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第二,改变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实行多种教学方法。首先,推行案例教学,即教师应用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案例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可以在进入岗位以前了解儿童的生活习惯、心理特点,并根据儿童的特点做出相应反应。这一教学方法可以缩短教学情境和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具有很强的思维启发性和教学实践性。其次,实施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轮流扮演儿童或教师,其他学生仔细观察,从而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心理特点,了解幼儿与成人不同的思维特点。情境教学的动态性,能够为每个同学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同学们通过耐心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在教学情境中提高能力掌握技能。[2]再次,推广信息化教学。将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应用到《学前保育学》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在信息化教学中,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真实情境的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流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索精神。

3、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践、见习、实训和教育教学实习四部分。第一,课堂教学实践主要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做”联为一体,采取教师讲解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对每一项知识技能的传授都要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第二,见习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托幼机构进行研究参观、访问,通过观察了解托幼机构有关技能的实施方法,增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第三,实训主要是指结合教学的每一单元,组织学生在实训室进行操作训练。实训室应该配置人体结构解剖模型、婴幼儿发育成长模型、人体内脏模型、儿童意外事故处理操作模型、幼儿盥洗台、洗浴用具、身高体重计、急救箱、幼儿模型等。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让学生进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保育技能。第四,教育教学实习主要是指结合学生毕业前进行的教育教学实习活动进行,在实习中要求学生在托幼机构扮演幼教角色,参加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实习中学生能够将课堂学习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和技能。

4、改变学业评价方式

学前保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应用性课程,学业评价应该与课程性质相适应,改变单一的终结性学业评价,实行以形成性学业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将平时考查与课程终结考试结合起来。平时考查主要是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技能的考查,其包括学生对每一章节的作业、实训等完成情况的记录和成绩。课程终结考试是课程结束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学业成绩评定采取将平时考查成绩与考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确定。

【参考文献】

[1] 孟清牧.对幼师专业《学前卫生学》课程建设的思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6)193-194.

[2] 陈能新.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9)122-123.

【作者简介】

赵 玥(1988-)女,陕西宝鸡人,现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