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黎族女子的绣面文身

发布时间:2022-06-02 20:20:0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黎族的绣面文身具有浓厚的地方与民族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绣面文身已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年轻黎族姑娘已经不愿再文身,依稀可见的只有仅剩的年老的黎族女子身上了。不仅是黎族的绣面文身,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美术也在悄悄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保护传统刻不容缓。

关键词:传统文化;绣面文身;黎族女子

0 引言

“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传统文化的衰亡负责!”在2014年3月5日的政协分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大声呼吁。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中国民间美术更是种类繁多,民间美术是一片埋藏着无数瑰宝的土地,是中华民族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产成的特殊的积淀。黎族在海南岛的西部地区聚居,其历史已有数千年,由于受海南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影响,黎族各个村寨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风俗习惯。黎族女子的绣面文身具有浓厚的地方与民族特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绣面文身已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年轻黎族姑娘已经不愿再文身,依稀可见的只有仅剩的年老的黎族妇女身上了。

1 绣面文身的起源

黎族女子的绣面文身,从古至今记载有关于黎族女子绣面文身的内容从未间断,在许多文献和史书如:《山海经》、晋代王范的《文广春秋》、东汉杨孚的《异物志》等很多地方都有记载。其后很多文人名士甚至于外国艺术家都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描述过黎族女子的绣面文身。由此可见,绣面文身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

各种版本的绣面文身的传说故事在黎族村寨中也时有流传,其中一个讲的是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淹没大地,人类即将灭绝。天神兄妹俩躲进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岛,上岛后他们分头在岛上寻找人烟,并约定好每年三月三相会一次。时间越来越久,他们没有找到任何人烟,眼看自己在慢慢衰老,人类快要灭种却无能为力。为了延续后代,妹妹决定牺牲自己,文身纹脸,让哥哥认不出自己,于是在这年的三月三兄妹俩结成夫妻,生儿育女。子孙后代为了纪念先祖,便学习天神妹妹一样纹面,并成了习俗。而另一个传说是这样的:远古时,美丽的海南岛有一对年轻的恋人。姑娘天生丽质,又能歌善舞,他们非常相爱。某天,海岛对岸的恶霸看到姑娘长相俊美,心生歹意,便强抢姑娘为妻。姑娘被恶霸关了起来,痛哭了三年。三月三那一天,小伙子骑飞鹿搭救她逃走,逃到悬崖峭壁断了去路,恶霸紧追过来,就在这紧要关头,姑娘用红藤棘往自己脸上乱刺,毁了自己容貌。恶霸抓到她时一看是一个满脸疤痕的女人,就放她走了。从此,他俩在五指山下安了家,并生儿育女,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后来,黎族女子以绣面文身来纪念他俩对爱情的忠贞。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版本的传说,每个传说都有个共同点:男女主人公都是在三月三的那天团聚,所以黎族青年男女都有过三月三的风俗。从黎族族人代代相传的传说中可以得知黎族女子绣面文身是一生中必须遵循的“定理”。根据当地的习俗,黎族女子不文身,死后就不能葬入祖坟,祖先更不会承认,便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因此,没有文身的女子,死后必须用木炭在身上脸上画上图案才能入殓。对于她们来说文身是一件很神圣的事,要选择良辰注意禁忌,一般会在秋季,还要选如龙日、猪日、牛日之类的“好日子”,文身不能在虫日刺纹,会被虫咬烂。每个黎族女子在文身之前,都必须祭告先祖;在伤口痊愈后,需用煮水净身,意答谢先人;有些女子定了亲,必须要告知亲家。黎族女子如果不想被众人非议和歧视,就必须文身,否则成年后也难于出嫁。黎族族人认为明确的祖传文身标记能让女人死后回到娘家的祖先身边,让祖先认领。黎族族人都认为,文身是一种美,文身越完美,越有更多追求者角逐。

2 绣面文身的特征

每一种文身图案在黎族族群中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画于脸颊两侧的图案大多都是“福魂”图案;“吉利”图案多被画在上唇,“多福”图案则画在下唇,手腕上的双线条纹图案为“保平安”图案;臂上的铜钱纹图案为“财富”图案。腿上纹的图案,多为“护身”图案。身躯上的图案,称为“福气上身”图案意味着财富多、子女多。

黎族文身的部位大致在面颊两侧、颈部两侧、胸部、手上、腿上及背部,但黎族女子的绣面文身也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而略有不同,所以各个支系女子的文身部位和图案都有区别,有时有些相同方言的分支面纹也会略有不同。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五大方言是黎族特有的分支。比较复杂的是润方言、美孚方言和哈方言的纹样,简单点的是杞方言,而赛方言的文身流传的过程中已经绝迹。虽然各支系的文身图案略有差异,但制作文身纹样的共同之处,文身纹样都是由点和线组成的。

3 绣面文身的现状

绣面文身经历几千年的不断延续,不仅是黎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的黎族绣面文身,在这场波涛汹涌的社会文化变革中,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挑战。纵观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黎族绣面文身随社会文化变革而慢慢消亡,黎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现在在海南也已经很少有机会能够看到这种黎族特有的女子绣面文身了。年轻的黎族女孩大多都不愿意文身,只有部分还在深山中的黎族村落仅剩的一些年迈的黎族妇女身上还能看到绣面文身。目前这些老人仅剩下一千多人,也许再经历十几年,这种特有的文化将会永远遗失。绣面文身的手艺已经失传,且已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以后的我们也许只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捕捉些蛛丝马迹。

4 绣面文身的传承

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精神,绣面文身能够更好地继承下去也离不开当地人的坚持与我们的支持。我们可以对绣面文身进行创新,并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作为吸取黎族绣面文身美术原型后进行的更深层次的艺术创造,它是对艺术的一种再次升华。

我们除了在中小学开设民间艺术美术课程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当地学校,请一些老一辈的“民间艺术家”们进行言传身教,这是一种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再创造。在义务教育实践中,应当让当地学生在课后搜集一些有关黎族民间美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其特点,让学生在自己收集资料的过程当中感受到黎族民间艺术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民族特色。应当尽可能在课本编排上增加一些当地民间艺术品的照片,让学生到本地最具有代表性的黎族民间文化地去采风考察、研究,吸取黎族民间艺术的精髓,使得我们对黎族民间艺术乃至中华民族的传统的民间美术有更深刻的理解。

5 结束语

绣面文身在海南黎族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黎族的绣面文身,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美术也在悄悄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保护传统刻不容缓。在海南黎族民间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应自主组织教学,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填补我国美术教育史上的空白。

参考文献:

[1] H·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下)[M].广东民族研究所,译.

[2] 周去非(宋).岭外代答——蛮俗门[M].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3] 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J].台北,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1960(16).

[4] 张杰,张昌赋.绣面与雕身:黎族文身文化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